第七章政府预算与政府间财政关系案例
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灶方
税
吃包
制
饭干
1950 1953 1958
1980 1985 1994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
背
分税制 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能力削弱
景
中央财政困难加重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指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导
思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想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
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一、1994年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94年后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财力偏于分散 2、地方之间苦乐不均 3、助长地区保护和封锁 4、财政体制与税收体制不配套
第三节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1994年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统分
总
收类
额
统分
分
支成 成
分地
分
地方固定收入
1、关税 2、海关代征的消费 税和增值税 3、消费税 4、铁道、银行总行 、保险公司等集中 缴纳的收入(包括 营业税、所得税利 润和城市维护建设 税) 5、中央企业上缴利 润 6、车辆购置税 7、证券交易(印花 )税
1、增值税 中央50%,地方50% 2、资源税 海洋石油资源税归 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税、个 人所得税 中央60%,地方40%
1、营业税(不含铁道部等 集中缴纳部分) 2、城镇土地使用税 3、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税 4、城乡维护建设税(不含 铁道部等集中缴纳部分) 5、房产税 6、车船税 7、其他印花税 8、耕地占用税 9、契税 10、土地增值税 1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第四节 预算管理体制
(二)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分税制的具体内容 (四)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完善 三、财政省管县改革 背景:县乡财政困难,政府层级较多,行政支出庞大。 思路:由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避免地级市对县级财政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七章-公共预算

管理功能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 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 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
计划功能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为实现组织目标需
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 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第七章 公共预算
8
总额控制
配置效率
第七章公共预算13部门预算部门一般预算部门基金预算部门收入预算部门支出预算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基金收入预算基金支出预算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其他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其他项目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支出项目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部门预算构成图第七章公共预算14?第三节我国预算过程中预算的参与者职能与预算周期第七章公共预算15一预算参与者及其职能?各单位各部门财政部门?政府?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参与者第七章公共预算16二预算周期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批准预算周期决算编制及审批我国的财政年度为12月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周年的12月31日止
稳妥性原则 重点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 绩效性原则
第七章 公共预算
19
三、 编制形式与方法
• 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第七章 公共预算
20
单式预算含义
单式预算(Single Budget)是传统预算制度的典型方 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汇编在一个统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再区分各类预算收 支的经济性质。单式预算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年度内政 府预算收支状况,便于了解政府财政的全貌,完整性 强。
含义:指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益和资
产经营性收入,为国有资产再生产而投入的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知道其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清和大量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问题提出建议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1958~1961年的权力下放,197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利下放,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财政分权。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更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主要是与省级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从1983~2004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速下降,从到1983年35.8%降到最低点22%,其中1984年、1985年稍有提高,分别为40.5%和38.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迅速上升到55.7%, 然后一直保持在48.9%~55.7%的范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53.9%变为27.7% ,由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7.7%,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72.3%,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的2.61倍。
(图表请参照上述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我国分税制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事权下放许多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实际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大多超过地方财政支出,发达国家中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图文并茂:高一政治教学国家财政案例详解

高一政治教学国家财政案例详解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是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政府支出的重点也代表着国家重点。
因此,在国家财政案例中了解国家财政状况至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典型案例,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为大家讲解。
国家财政案例一: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1.项目背景: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的一份官方文件,对于今年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罗列和分析。
2.报告内容:总体而言,该报告强调了多数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要性。
在今年,疫情依然是国家重点应对的事项,因此报告中针对疫情进行了重点防控和医疗支出的分析和预算。
此外,针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的扶贫力度也在报告中得到了说明。
3.分析:这篇案例说明了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合理规划财政预算支出可以满足国家重点领域优先发展的需求。
同时,本案例还突出了2021年的特殊性,针对疫情进行了突出的预算和分析,再次突出了疫情对于国家治理和财政预算的影响。
国家财政案例二:重点领域财政分析1.项目背景:近年来,政府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和支出逐渐增多,这些领域已经成为了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2.报告内容:根据统计数据,报告列举了近年来政府对于绿色投资和科技发展的支出情况,对于支出金额和领域分布进行了详细展示。
此外,报告还对于农村扶贫和金融支持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3.分析: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这些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向,合理的财政规划和管理可以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好的效益。
国家财政案例三:相关政策的财政支出1.项目背景: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财政支持,政府对于特定领域和行业的相关政策的财政支出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报告内容:该案例汇总了近年来政府对于科技创新、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政策的财政支出,并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财政学》第14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行政性分权型 经济性分权型
43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集权型财政体制
集权型财政体制是指财政资金分配权限主要 集中在中央的管理体制。 在集权型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的支配权和财 政管理权由中央高度集中,地方的权限和机动 财力均很小,收支指标是指令性的,地方只有 照办,没有收支调剂权。
44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行政性分权型体制是指在中央统一 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由地方掌握部分 财政资金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
46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特点
除中央必须集中的财政资金外,给地方或大 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的 确定上,随意性比较大,且缺乏稳定性。
对同一级政府内部的事权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即一个政府对不同事务的事 02 权配置应相对平衡,做到权责一致,保证政府各项事权的有效使用。
政府间事权划分应保证同一政府辖区内的居民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政府服务, 03 从而缩小或控制地区间和居民间的贫富差距。
19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框架
(一)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税基分享
税基分享的方法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 套税制分别征收;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在中央税 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比例;
对某一税基只设一种税,由某一级政府进行征 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31
三、政府间收入划分的基本框架
(二)政府间税种划分的基本准则
马斯格雷夫 (1910-2007)
39
第二节 财政体制
一 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 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三 分税制财政体制 四 新时代财政体制改革
第11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17
• 混合公共产品可公共提供方式,也可市场提供
• 公共提供:由政府提供,用税收弥补,免费使用 • 市场提供:谁使用,谁交费 • 征税就有征税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收费形式有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
损失。
•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比较,观察提供混合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效益何 者为优而做出抉择。
•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套税制共同征收 •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通过在中央税税率上附加一定
的比例或附加费的形式分享 • 只设一种税,由一级政府进行征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
之间分享
• 选择何种形式,取决于对效率和公平的权衡。
23
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
•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种类 • 有条件转移支付 • 配套转移支付 • 封顶转移支付 • 无配套转移支付 • 无条件转移支付
B
B'
某一公共产品
图 15-2地 方 政 府 在 指 定 用 途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付 前 后 的 资 源 配 置 选 择 ( 1)
O
B1 B3 B2
B
B'
某一公共产品
15-3地 方 政 府 在 指 定 用 途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付 前 后 的 资 源 配 置 选 择 ( ( 2)
27
• 转移支付数量的确定
• 政府间事权的划分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任务的划分。 •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一般以分税制为基本制度。 •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旨在纠正地区间的外溢性问题,实现横向财政平衡和纵向平衡。 • 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仍存
部门间财政关系与部门预算

树
部门间财政关系与 部门预算
史兴旺
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 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 计划和法律文件。 实行部门预算是政府预 算改革的目标, 这是由部门预算的理论基 础所决定的。 部门间财政关系理论是部门 预算的理论基础之一。 部门间财政关系是 指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财权财力划分以 及由此形成的各部门可用公共资源量的 对比关系,或者说, 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 在公共资源的支配、 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权 力、 责任和义务关系。 在政府各部门中, 财 政部门既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与其他 部门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 但又代表政府 履行财政职能, 对其他部门具有预算约束 力。从操作层次来理解, 也可以把部门间 财政关系看成是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各 个部门之间的权力、 责任和义务关系。研 究部门间财政关系与部门预算问题, 对政 府预算改革目标的确定以及部门预算的 顺利推行, 具有重要意义。 一、 部门间财政关系的形成 ! 一 " 划分政府部门的必要性 将政府机构划分为若干个部门, 是部 门间财政关系能够产生的前提。 作出这样 的划分, 是政府职能分工的要求。对于政 府职能分工的依据, 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 角度来理解: 第一, 政府职能的分工是提高公共产 品供给效率的需要。 在经济领域进行分工 是提高效率的需要, 在政治领域进行分工 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职 能, 简单地说, 就是提供公共产品。 由于公 共产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种类的公共产 品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 由集中了一批具 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人员的某一部门来 提供特定种类的公共产品, 显然有利于提 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如公共安全, 是 由军队、 武警、 公安等部门来负责的, 这些 部门的人员都经过了有针对性的专门训 练,在应付战争、恐怖活动和各种犯罪活 动时,既具有这方面的专门知识,也拥有 这方面的行动能力, 因而可以有效地维护 国家的安全和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 全。如果没有职能分工, 没有专业化的管 理, 公共安全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这样, 政 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 就需要由若干个 部门来行使, 每个部门行使某一部分政府 职能。 第二, 政府职能的分工是界定责任的 需要。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 或者说, 是完 成某一方面的任务和达成某一个目标的 约束条件。在任何领域, 明确责任对目标 的实现都是极为重要的。明确责任意味 着,在目标不能实现时,可以对责任人进 行追究。 这种机制可以促使责任人努力地 去实现既定目标。 只有在责任明晰的情况 下,具体的行动才会是有效率的,既花尽 可能少的钱, 办尽可能多的事。无效率和 损失浪费,都是责任不明晰,或根本不负 责任的后果。在公共管理领域, 将政府职 能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工, 一方面赋予 各个部门一定的权力, 另一方面界定了各 个部门的责任, 责任的界定为政府职能的 有效行使提供了保障。 ! 二 " 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弥 补方式 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分别由不同的 部门来提供, 其弥补公共产品成本的方式 也是不同的。私人产品成本的弥补, 可以 通过在市场上销售该产品, 向购买者收取 一定价款的方式来实现。 而具有受益的非 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即 纯公共产品, 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 其成本的。纯公共产品成本的弥补, 主要 依赖于税收。对于混合产品, 由于可以在 技术上实现排他, 因而可以由这些产品的 提供部门向这些产品的受益者收费。比 如, 政府部门可以对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 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使用费, 如公路、 桥梁和一些公益设施等。政府部 门收取的使用费, 往往只相当于其为提供 这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的一部分, 差额需 要利用税收来弥补。另外, 对于政府部门 为公民提供的一些特定服务,如办理执 照、 结婚登记、 提供公证等, 也可以依照一 定的标准收取手续费或工本费。 这类收费 通常称之为规费。 规费的标准是通过一定 的政治程序确定的, 并不与各部门所提供 的公共产品的成本直接挂钩。 无论是纯公共产品,还是混合产品, 其成本的弥补都离不开税收手段。 政府通 过征税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 公共部门, 再将筹集到的公共资源分配到 各部门, 以提供公共产品。大部分公共资 源的取得是以税 共资源形成于收费这种形式, 并通过政府 各个部门来实现, 但在健全的政府预算制 度下,所有的公共收入必须纳入政府预 算,由财政部门统一分配,而不能由各部 门自收自支。也就是说, 管理公共收支的 职能应由财政部门来行使。 由财政部门统 一管理公共收支, 具有保证各部门在公共 资源使用上的公平, 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 效率,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等方面的好 处。以下将对此进行论述。 ! 三 " 公共资源分配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财政分权视角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以加拿大地方政府为例

基金项 目: 作者主持 的安徽工业 大学 20 年校 青年科研 基金项 目的阶段性成果( z 09 8 09 Q 202 ) 作者 简介 : 邵青(9 1 )男, 18 一 , 安徽舒城人 , 师, 士研 究生 , 教 硕 从事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研 究。
一
l 一 9
二、 加拿 大地方财 政特征 、 存在 问题及 发展趋 势
( ) 方 财 政 特征 一 地
人间有较 大的缺 口, 需要上级政府 的财政拨款 。支出分配 、 收 入分配和转移支付决定着政府间关系的变化 。 财产税作 为加
围为全 国性的事务由联邦政府承担 , 受益 范围为省或地方的
事务, 则由省或地方政府负责 。因此 , 地方政府通常负责提供
与居 民生 活 密切 相 关 的 地 方性 公 共 产 品 和 服 务 , 中小 学 教 如
的需求并根据征税能力判断支出的必要性 ,完善预算文件 ;
第三, 在纳税人 和地 方议会之间就预算进行 沟通 , 听取 纳税
邦政府和省政府 , 大多来 自省级政府 , 自联邦政 府的 比重 来
来 自省级政府 的授予 ,其 职责的履行受 到省级政府严格 的
监控 。 自二战以来 , 但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 得地方政府获得更
多的 自治权力。 治理结构上 , 在 地方政府通 常采取议会委员
会制度 , 选举产生的议会集立法和行政职责 于一 身 , 负责政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 根据受益范围可将公共产品分为全
的最大项( 占地方 支出的 4 %以上 )一般 支出 、 o 、 公共秩 序和
国性 的和地方性的, 后者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符合公平与效 率原 则, 财政联邦制成为各 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