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的护理

颅内血肿的护理
颅内血肿的护理

颅内血肿的护理

一、外伤性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及脑内血肿(intracranial homatoma)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以下分类说明其临床特点。

硬脑膜外血肿

(一)、病因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lOml时,即有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图19-4)。

(二)、临床表现

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瘀血,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2.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1ucid interval)”;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primary injury of oculomotor nerve),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4.锥体束征早期出现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去大脑强直为脑疝晚期表现。

5.生命体征常为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由于颞区的血肿大都先经历小脑幕切迹疝,然后合并枕骨大孔疝,故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后才发生;额区或枕区的血肿则可不经历小脑幕切迹疝而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可表现为一旦有了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和呼吸骤停几乎是同时发生。

(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一)、病因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图19-5左)。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二)、临床表现

由于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水肿同时存在,故病情一般多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脑疝的昏迷相重叠,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也多在1—3天内进行性加重,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急性颅内血肿相区别。如脑挫裂伤相对较轻,血肿形成速度较慢,则可有意识好转期存在,其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征象可在受伤72小时以后出现,属于亚急性型,此类血肿与脑挫裂伤的继发性脑水肿很难从临床表现上作出区别。少数不伴有脑挫裂伤的单纯性硬脑膜下血肿,其意识障碍过程可与硬脑膜外血肿相似,有中间清醒期,唯因其为桥静脉出血,中间清醒期可较长。

(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其他参阅硬脑膜外血肿的CT检查。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一)、病因

可能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外伤史,有的病人本身尚患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血肿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图19-5右)。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的直接受压和颅内压增高两种原刚,起临床病象。关于出血原因,可能与老年性脑萎缩的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遇到轻微惯性力作用时,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使进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撕裂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机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早期包膜较薄,如及时作血肿引流,受压脑叶易于复位而痊愈;久后,包膜可增厚、钙化或骨化。

(二)、临床表现

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

2.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等。

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等。

本病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或颅内肿瘤等。中老年人,不论有无头部外伤史,如有上述临床表现时,应想到本病可能。(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其他参阅硬脑膜外血肿的CT检查。

脑内血肿

(一)、病因

有两种类型:1、浅部血肿的出血均来自脑挫裂伤灶,血肿位于伤灶附近或伤灶裂口中,部位多数与脑挫裂伤的好发部位一致,少数与凹陷骨折的部位相应;

2、深部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血肿位于白质深部,脑的表面可无明显挫伤。(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为主,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甚相似。其意识障碍过程受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影响,由凹陷骨折所致者,可能有中间清醒期。

(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有助于确诊,同时可见血肿周围的低密度水肿区。其他参阅硬脑膜外血肿的CT检查。

脑室内出血与血肿

(一)、病因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traumatic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多见于脑室邻近的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或外伤时脑室瞬间扩张所形成的负压,使室管膜下静脉破裂出血。出血量小者,因有脑脊液的稀释作用,血液常不凝固,出血量大者可形成血肿。

(二)、临床表现

病情常较复杂严重,除了有原发性脑损伤、脑水肿及颅内其他血肿的临床表现外,脑室内血肿可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脑积水,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使章识障碍更加严重;脑室受血液刺激可引起高热等反应,一般缺乏局灶症状或体征。(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如发现脑室扩大,脑室内有高密度凝血块影或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的中等密度影,有助于确诊。其他参阅硬脑膜外血肿的CT检查。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一)、病因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指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机制可能是外伤当时血管受损,但尚未全层破裂,因而CT检查未见出血;伤后由于损伤所致的

局部二氧化碳蓄积、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形成迟发性血肿。

(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为伤后经历了一段病情稳定期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诊须依靠多次CT检查的对比。迟发性血肿常见于伤后24小时内,而6小时内的发生率较高,24小时后较少。

二、护理措施

(一)、观察要点:

1、颅内压的观察:颅内容物体积之间的平衡失调,超过生理调节功能的限度时出现颅内压增高,当颅压>1.76kPa(180 mmH2O)时,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收缩压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措施。

2、意识观察:意识改变是颅脑损伤病员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它往往能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根据意识动态观察可判断伤情的转归。意识障碍的类型在临床上可分为清醒、躁动混乱、嗜睡、浅昏迷、昏迷。可以通过对话、呼唤姓名、定时及定向力测定来判断,对昏迷病人通过疼痛刺激(如针刺、压眶上神经、压胸骨柄等)后观察其有无呻吟、皱眉、肢体运动及各种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睫毛反射等)的出现。清醒后病员意识又出现嗜睡——浅昏迷——昏迷提示颅内有血肿形成,需立即手术治疗。脑干损伤病员处于昏迷状态,渐渐出现咳嗽、吞咽等生理反射,肢体出现运动,病理征消失这些征象说明病情在好转。相反原来清醒的转为嗜睡,对周围反应迟钝,躁动的转为安静、昏睡,并出现病理征,则提示病情在恶化。意识的动态变化能反映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及损伤的程度。

3、瞳孔的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的灵敏度与对脑神经(动眼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传导功能有关,缩瞳肌和扩瞳肌的中枢在中脑。当损伤累及中脑时常可出现瞳孔的改变。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有着特殊的定位意义。损伤当时的双侧瞳孔散,多见于头部受打击后最初1~2分钟内。这是外伤引起的暂时性脑干机能紊乱所致。伤后出现的进行性单侧扩瞳,这是颅内血肿的有力体征,是由小脑幕切迹疝引起同侧的动眼神经牵拉所造成的。伤后立即出现的单侧扩瞳,这是动眼神经的直接损伤引起,同时同侧上睑下垂,但病员神志是清醒的。中脑损伤常有瞳孔及眼球改变,瞳孔时大时小,或两侧交替变化,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眼球运动障碍。桥脑损伤时有双侧针尖样瞳孔。如两侧瞳孔迟发性的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前视、深昏迷则表示脑干已失去机能,是濒临死亡的征象。

4、肢体运动的观察。一个肢体(上肢或下肢)的瘫痪是对侧大脑半球额叶损害的结果。如损害靠矢状窦时,则下肢瘫痪明显。如损害靠近大脑外侧裂时,则上肢瘫痪比较明显。大脑半球额叶损伤,挫裂伤范围比较广泛时可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损害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深部近内囊处,除了有对侧的偏瘫外还有同向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当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可出现一侧肢体或两侧肢体的抽搐。

5、生命体征的观察。脑干是生命中枢,主管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伤员出现血压逐渐上升、脉搏减慢、搏动强而有力提示有颅压增高,要引起注意。当颅压继续上升接近衰竭期时,脉搏渐增快;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潮式呼吸,最后自主呼吸停止。对有枕骨骨折的伤员应特别注意呼吸的变

化,呼吸变慢变深常提示有后颅内血肿,枕骨大孔疝的可能。综上所述病情观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疾病变化的先兆,抓紧有利时机,积极治疗,争取最佳的效果。脑外伤病情动态观察采用格拉斯哥分级标准来评定伤情。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判断。睁眼反应(反映脑干激活系统的活跃程度)、肢体运动反应(反映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和高级综合能力)、意识(反映大脑网状系统的功能)。三项共得分15为正常。12分以下为轻度脑损伤、9分以下为中度脑损伤,8分以下为重度脑损伤,5分以下为极重度脑损伤。通过临床观察后恰如其份地进行评定,根据评分的高低可判断伤情的进展情况。

(二)、具体措施

1、一般护理

(1)、呼吸道管理

脑组织的耗氧量大,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极差,一旦二氧化碳蓄积,脑血管扩张,可使脑血容量剧增。而危重病人常伴有呼吸道不畅或肺部炎症,因缺氧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是极为重要的。

○1.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凝血块等,是预防肺炎及肺不张的重要措施。应定期吸除,并要求彻底,如呼吸道有“呼噜”痰鸣时则需设法吸除。吸痰管应分别从鼻腔、口腔或从气管切开或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引。颅前窝骨折病人避免从鼻腔吸痰,以免感染侵入颅内。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黏膜损伤。对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吸痰时更应注意勿使呛咳过剧而增加颅内压力。当病人仍有咳嗽反射时,也可适当予以刺激使之咳嗽,有利于排痰。

○2.病人采取侧卧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一般每2h翻身1次,翻身时叩击背部使痰松动,有利痰液的排出。

○3. 舌后坠影响呼吸者,可采取侧卧并托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以改善呼吸道的通气情况。

○4. 周围性气道梗阻者,应避免分秘物逆流入气管,及时清除鼻咽部黏液及血性液体,放置通气管或气管切开,有助于解除呼吸道梗阻、降低呼吸阻力、提高通气功能、改善缺氧、增加血液氧分压,从而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5.中枢性呼吸障碍者,应行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给予呼吸兴奋剂,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并须紧急手术,解除中枢压迫始能改善呼吸。

(2)、营养管理

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营养管理对于其生存是至关重要的。神经外科颅脑血肿病人常因意识不清,不能主动进食,尤其是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能量的需要有所增加,使肌肉蛋白的分解代谢加速,多数病人在伤后数日内即有尿氮、肌酸、磷、钾等排出量增多,如果外源营养及能量有欠缺,机体往往进入负氮平衡状态。

日摄入量:急性期主要依靠静脉输液,为了对抗脑水肿反应,每日人量一般控制在2 500ml,其中含盐液体不超过500ml,除伴有消化道出血者外,神经外科患者一般多可经口或鼻饲供给必要的营养物,如混合奶(每800ml牛奶中加入水150ml,葡萄糖200g,蛋黄100g,氯化钠5g,氯化钾2g,乳酸钙1g,酵母10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C 500mg,鱼肝油少许),但应注意适量缓给,使病人逐渐适应高热量、高蛋白管喂,否则易引起腹泻。此外,也可经胃肠道灌注要素饮食,每100g粉剂中含葡萄糖21.8g,氨基酸18.8g,脂肪4.4g及适量的电

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颅内血肿危重症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者,长期不能经胃肠道摄人营养时,则需实施胃肠外营养。接受胃肠外营养的患者需要持续进行对代谢并发症的监测,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对病人十分有害,如血糖变化、钠、镁和磷酸盐紊乱。高血糖是多种形式的脑缺血性损害的恶化剂,而一旦脑血管贮备能力下降后患者对低血糖将也无法耐受。其次,低血糖、低血钠和低血磷都可以引发癫痫或导致NICU患者发生潜在的致命的并发症。其中低血钠会促进脑水肿发生(正如高血钠可引起给水过度一样),另外,与导管相关的脓毒血症也是致命的。(3)、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神经外科护理的重要环节,颅内血肿患者的体位不当可引起ICP 增高,呼吸不畅,造成脑缺氧。

○1.一般体位近年来通过临床监护发现头位升高>30°时,ICP相应升高;头位抬高<30°时,ICP下降;当头位低于10°、高于30°或颈部扭曲时都会引起ICP增高,这是因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而患者头部抬高15°~30°,其头、颈、胸在同一斜面时,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代谢,是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体位。

○2.休克体位颅内血肿伴有休克患者应取中凹位(下肢与躯干各抬高罩0°~30°),或平卧,以利回心血量增加,改善脑血流。

○3.昏迷体位昏迷伴呕吐者宜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防误吸,昏迷伴有舌后坠者向前轻托下颌角,纠正舌后坠,将病人头转向一侧,后仰,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4)、躁动的护理

躁动不安是颅脑血肿病人伤后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引起躁动不安的因素很多,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脑挫裂伤,尤其是额叶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肿胀所致的颅内高压状态;呼吸道不畅所致的缺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过度充盈;大便于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呕吐物或大小便浸渍衣服;瘫痪肢体受压以及冷、热、痛、痒、饥饿等因素。当病人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自躁动转为安静嗜睡状态时,应该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伤情恶化,特别是应该排除呼吸道梗阻和颅内高压所致的躁动。切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防混淆病情观察。对于躁动病人不能强加约束四肢,以免造成病人过度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加重消耗能量。可加床栏以防坠床,必要时由专人守护。对于确诊为额叶挫裂伤所致的躁动,应该给予适量镇静剂。注射需要有人相助,以防断针。另外,要勤剪指甲以防抓伤;加强卫生护理,保持床被平整,以防皮肤擦伤。

(5)、皮肤的护理

皮肤护理的重点是防治褥疮。神经外科颅内血肿病人中,昏迷、截瘫和大小便失禁者,由于长期卧床,局部受刺激,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预防褥疮的要点是勤翻身并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长期受压。要求每2h翻身1次(应用海绵褥时可酌情延长间隔时间)。翻身时,不可在床褥上拖拉以免擦伤皮肤。对于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如骶尾部、髂后上嵴、股骨大粗隆、踝部、足跟部、肩胛部、耳壳和头皮等处,更应注意保护,避免长时间受压。可在这些部位垫以棉圈或海绵垫等,以减轻压力,头部还可枕以气袋(即热水袋充气)。床单保持平整干燥,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每周至少擦澡或洗澡1次。增强营养及提高周身抵抗力也极为重要。

(6)、排尿异常的护理

○1. 未发生尿失禁的病人,工作人员应随时注意病员的膀胱是否充盈,特别是使用利尿剂和脱水剂的患者。

○2已发生尿失禁和尿潴留的病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A.应及时给与导尿,导尿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并酌情保留导尿管。

B.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保持引流的通畅,定时倾倒尿液,防止尿管扭曲受压。

C. 保持尿道口的清洁,每日用消毒液棉球擦洗1—2次。女病人可用0.02%高锰酸钾液或新洁尔灭酊。男病人也可用新洁尔灭酊。

D.尿液混浊,有结晶时。应进行膀胱冲洗。

③详细记录尿量。

○4注意观察药物对肾功能的损害作用,有无尿少、尿液混浊和血尿现象的发生。

○5对未发生昏迷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7)、大便失禁的护理

A.在病人臀下垫吸水性强的棉浆纸或小布棉垫并及时清除排泄物。B. 保护肛门周围皮肤,用软的卫生纸擦净后,应用毛巾沾温而无刺激的硷性液或温水擦洗,随后涂些保护性润滑药物。C.如病人下有鼻饲管,应注意注入食物的温度、速度及注入的食物应干净、无污染,并于最后注入适量温水。

对大便失禁的病人,均应密切注意大便的质和量,特别是有无血液混入或柏油样便的发生。

2、心理护理

(1)、帮助病人树立重建健康的决心和信心:①护士应以病员亲属的心情安慰和理解病人。②让病员了解病情及康复原理和方法。③不断向病人介绍患者身边已恢复健康的实例。

(2)、消除悲伤,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①健康从形态机能来讲,即有生命的价值,又有社会的价值。健康是动态的辩证的,护士应通过以上关系,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②允许病员表达悲伤。③让病人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关心病员家属,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协助工作人员做好病员的工作,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使患者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三)、治疗护理

颅内血肿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采取止血、脱水、抗水肿、抗感染、神经营养治疗,加强监护。手术治疗的方法有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

1、术后早期护理:

术后的护理较术前的护理一样要加强病情观察,有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

(1)、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后损伤血管堵塞作用的解除和血栓从损伤血管内驱出导致迟发血肿。若发现及时,再次手术迅速,预后较好。因此应特别强调开颅减压术后的观察,若术后病人意识和神经系统表现并无明显的改善,或一度改善后又逐渐恶化,均应考虑有迟发血肿形成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合作处理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

(2)、颅内引流管的护理:术后,一般常规放置硬膜外引流管。○1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2详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引流速度;○3适时控制引流液的流速。

2、康复与锻炼

颅内血肿病残主要表现在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5大类。目前康复护理手段较多,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音乐疗法、语言训练,以及中医、针灸和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提高。对去皮层生存者采用悦耳和刺耳的声音刺激病人,针刺病人太阳、人中、印堂、听宫、涌泉等穴位,定时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用红、绿光照,刺激眼球活动,脊髓持续电刺激,高压氧以及脑细胞营养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脑复新、脑活素)等综合治疗方法,使部分“植物人”得以不同程度康复。采用溴隐亭、美多巴等单胺递质受体活化剂及促进脑细胞代谢功能的药物,中药促醒汤等,辅以高压氧,定时亲人呼唤(用录音带录下患者最亲密的人的语言,如呼唤患者姓名,讲述往事等,定时戴耳机听,刺激病人)使迁延性昏迷者清醒。目前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建立在早期康复和系统康复上,使病人恢复生活能力,减少继发性障碍,重返家庭和社会。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保持正确姿势;被动或主动肌力功能训练;坐、跪、立、步行中的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肌肉松弛训练;复合动作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是较艰巨且耗时颇长的工作,要求最好在早期训练并坚持3个月以上的系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并在社会环境中建立有效的交往能力,使患者的发音功能尽快恢复。训练内容包括:心理支持、言语肌功能训练、言语刺激训练,同时辅以疏通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头部磁疗针刺及高压静电等物理疗法。

(四)、并发症护理

1、肺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1)、每日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定时更换体位。可以是左侧卧位2、4、6点,右侧卧位1、3、5点。

(2)、有鼻饲的病员,为预防反流和吸入,鼻饲后应取右侧卧位。

(3)、呼吸音带有痰鸣,应及时给与吸痰,吸痰时应按无菌操作法进行。

(4)、给与雾化吸入和有效的口腔护理。

(5)、保持病室相应的湿度,在无合并心肾疾患的前提下,保证病员每日足够水和液体的摄入量。

(6)、如病员意识清楚,应鼓励其深呼吸和咳嗽。

2、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消化道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呕血、脉快。出血量大时,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深。

(1)、严密观察出血情况:注意记录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便血,呕血多在一周内出现,便血多在一周后出现。

(2)、出血发生后。应立即给与禁食、可下鼻饲管,通过胃管行胃内冲洗和治疗.每2小时抽洗一次胃内溶液,以观察出血情况并根据医嘱给与适当的止血药物。

(3)、注意观察病员大便的质和量及有无柏油样便。

(4)、密切观察病员血压、脉搏的变化和全身状况。

(5)、遵医嘱准确的给与各种止血药物、输血和配合抢救。

3、急性心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病员昏迷和心血管中枢调节障碍,加之抢救过程中大量的静脉给与抗菌素,扩血管药和扩容药物,极易发生心脏功能异常以及肺水肿和心律紊乱。

(1)、密切注意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特别是患有心、肺、肾疾患的病人,

点滴速度宜慢不宜快。

(2)、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血性痰的发生及血压的变化。

(3)、对有上述症状者,立即通知医生,氧气经20~30%酒精湿化后加压吸入,并遵医嘱及时给与各种抢救药物,以避免心衰的发生。

(4)、对有心衰的患者应给与心电监护。

参考文献:

1、颅内血肿非手术患者的整体护理. 刘凤云. 中国实用医学,2001.3(14).76

2、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范玲妹. 护理学杂志,1998.13(2).90

3、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护理. 颜晓敏.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5).338

4、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志红、周兰妹主编

5、中华护理全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林菊英,金乔主编

6、ICU护士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蒋冬梅,唐春炫主编

7、脑卒中诊治、护理与康复,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任树生,王鹏主编

8、外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裘法祖主编

CABG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大血管外科ICU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护理常规 【冠心病】: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官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使冠状动脉血流不同程度的减少,心肌血氧供应与需求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心脏病。外科治疗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评估】: 1、按体外循环术后评估 2、病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史、吸烟史。 3、心绞痛类型及规律:评估心功能、EF值。 4、心电图:有ST段及T波改变。 5、辅助检查: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胸片等。 【常见护理问题】: 1、围术期心梗与动脉痉挛、血运重建不完全有关。 2、低心排血量与术前心功能差及心脏手术有关 3、心律失常与心肌灌注及血容量不足有关 4、下肢组织灌注量改变与下肢大隐静脉取出有关。 【护理措施】: 1、按体外循环术后护理常规 2、围术期心梗的护理措施 (1)持续心电监测:观察有无ST~T弓背上抬、T波改变和心肌缺血情况,连续3天定时做床旁心电图检查,每天复查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给予处理。 (2)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 (3)术后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有效应用抗凝、抗聚类药物,确保血管桥的通畅,并注意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如出血、胃肠道不适等。 (4)保证氧供,必要时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减少心肌的耗氧。 3、循环维护 (1)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监测心指数、心排血量体循环阻力和肺循环阻力,尽早发现低心排看,及时处理。 (2)遵医嘱应用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增强心肌

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与末梢循环。术后早期及时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输 出量,保持液体平衡。 (3)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充分镇静以提高氧分压,减少组织氧耗,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 (4)记录每小时出入量,监测尿量,观察有无肝脏肿大及胸腹腔积液。及时查血气,监测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内环境紊乱。 (5)观察体温及四肢末梢的情况,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6)经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大者,循环仍无改善时,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 4、心律失常 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 (1)室性早搏注意补钾,维持血钾在4-4.5mmol/L,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窦性心动过速原因为,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或患者应激状态所致,给予 充分镇静,给予强心药物治疗。 5、下肢组织灌注量改变 (1)观察下肢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或感染迹象。 (2)术后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并观察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3)抬高患肢15~30°,利于下肢静脉回流,预防组织水肿;间断活动患肢,防止血栓形成。 (4)术后24小时拆除弹力绷带。 6、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监测血糖,必要时给胰岛素,开始进食后,给予糖尿病饮食,并尽可能使用术前口服的降糖药及剂量。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切忌情绪波动,注意休息,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服用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3、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护理评价】: 1、无围术期心梗发生,或围术期心梗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2、病人能安全的度过术后危险期,无出血、酸碱紊乱等并发症发生。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日期:2006-8-24 11:33:02 【关闭窗口】 众所周知,脑血管意外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二传统的方法只重视药物的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优质的护 结石病、痛风患者康复园地黄金广告位招商!诚聘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中医治疤痕痤疮新进

展 理,而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孪痛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

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

心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了解病人心脏及循环情况、既往治疗过程、用药及有无药物过敏反应等。 2、协助自理能力较差的病人完成心肺功能、心电图、心导管、超声心动、磁共振、胸部影像及生化等检查。 3、减轻心脏负荷适度安排病人的活动与休息,对不能独立完成的活动,给予适当的协助。保证充足的睡眠。 (1)对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发绀的病人及时给予氧气吸入。 (2)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鼓励病人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常。 (4)避免激动,保持良好心态。 4、长期应用利尿剂的病人,鼓励多食动物蛋白及含钾高的食物。 5、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6、水肿明显者,遵医嘱给予低盐饮食。 7、服用洋地黄及利尿剂者,注意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 8、指导并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方法。 9、指导病人缓慢深吸气后缩唇吸气,可将气管内的分泌物由下往上推,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上移而咳出,利于肺扩张,预防肺不张。 10、术后由于留置各种管道,活动受限,为预防并发症,向病人讲解翻身及肢体活动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 1、入住监护病房,按全身麻醉护理要点 2、定时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电图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持续心电监测,观察有无传导阻滞,心房纤颤、室性心

动过速等症状,术后常规做全导联心电图。 4、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观察病人是否存在与呼吸机对抗,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等。拔除气管插管后血气值应保持在正常范围。 5、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定时吸痰,拔管后每1~2小时协助深呼吸及咳嗽1次,定时给予雾化吸入;无法自行咳痰者,协助咳痰并观察痰液的颜色。 6、定时观察尿量的变化,是否存在因循环血量不足而造成的少尿或无尿,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7、在心电监护下指导病人进行活动,术后第一天,协助病人床上坐起;第二天可在床旁椅上坐数分钟;第三天协助病人床边走动,一旦出现疲乏、气急、脉率过快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_1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3945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Nursing measures of hemorrhagic stroke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营养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运动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药物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

6.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可使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使心情放松,平静。 7.在人群中普及脑卒中早期识别的知识脑卒中早期是有一定的征兆的,。脑卒中的发病征兆主要有一下几种:A.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B.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C.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D.面部一侧突然麻木和(或)无力,; E.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F.突然出现的癫痫。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8.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对患者健康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 9.避免脑卒中诱因的刺激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气温骤变及季节的变换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 10.脑卒中的季节性预防有研究认为,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11.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采取抗痉挛卧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受损功能重建和恢复。有研究显示,对通

颅内血肿常规护理

颅内血肿护理常规 疾病定义: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危险,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为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在和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分类: 1、根据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为: (1)硬脑膜外血肿(EDH):出血积聚于颅脑和硬脑膜之间。 (2)硬脑膜下血肿(SDH):岀血集聚在硬脑膜下腔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3)脑内血肿(ICH):出血聚集在脑实质内。 2、根据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及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 (1)急性型3天内出现症状。 (2)亚急性型3天-3周出现症状。 (3)慢性型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 硬脑膜外血肿 一、病因: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颞区。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 二、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可以是原发性脑损伤直接所致也可以是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引起,后者长发生于伤后数小时至1-2天。典型的意识障碍是在原发性意识障碍之后。经过中间清醒期,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渐次加重。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严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也可能不出现中间期清醒期。少数病人可无原发行昏迷,而在血肿形成后出现昏迷。 (二)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头疼、恶心、呕吐剧烈。一般成人幕上血肿大于2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幕上血肿者大多经历小脑幕切迹疝,然后合并枕骨大孔疝,故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场常发生在意识和瞳孔改变之后。幕下血肿者可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较早发生呼吸骤停。

【实用】-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疾病的总称,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对患者的运动模式、肌张力、肌肉协调能力进行评估。 2.感觉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像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3.认知功能评估:通过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失用症和失认症等对患者进行评估。 4.言语功能评估 5.摄食和吞咽功能评估 6.ADL评估:常采用PULSES评估法、Bartyel指数评估法或功能独立性评估法。 7.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与环境适应能力,了解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有效。 8.社会活动参与能力评估 【护理问题】 1.自理能力下降 2.舒适的改变 3.排便模式的改变 4.吞咽障碍 5.沟通交流障碍 6.不良情绪反应 7.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再次梗死的可能、癫痫。 8.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 【护理措施】 1.运动能能障碍的护理

1.1良肢位的摆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的。 1.2肢体的被动活动。 1.3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主动翻身动作训练。 1.4上肢训练:患者上肢的肩、肘、腕、指关节都应根据关节运动的原理进行训练。 1.5下肢训练:髋和膝的屈曲或伸髋时的屈膝,可避免行走时产生偏瘫步态。 1.6坐位训练: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坐起来。如床上坐位、床边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等。 1.7站位训练:辅助患者站起;训练患者独立站起;站立平衡训练。 1.8步态训练:提倡利用部分减重训练装置提早进行步态训练 2.言语功能障碍的护理主要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康复护理 3.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间接地吞咽训练和进食训练 4.认知障碍的护理 5.肠道护理和膀胱护理 6.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严防发生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 7.并发症的护理 7.1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良好的肢体摆放好,同时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臂做充分的上举动作。 7.2肩--手综合症早期应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处于手下垂位;加强患臂主动和被动运动;采用冰水疗法;避免患侧输液。 7.3压疮 7.3.1避免由压力造成的损失。 7.3.2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避免擦伤皮肤。 7.3.3避免由于剪力、摩擦力、钝力造成的损失。 7.3.4避免碰到热源造成烫伤。 7.3.5保证均衡饮食。 7.3.6检测皮肤的完整性。 7.4偏瘫后要预防失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和过用综合症

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22T15:32:47.3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4期作者:周月星[导读] 探讨脑出血利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方法。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利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方法。方法:全组130例脑出血者筛选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医治的患者中,参照护理方案的差异性分组,即常规组(常规护理)60例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70例,两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较常规组显著较优,P<0.05。结论:对脑出血者实施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并配合手术室护理,可获得显效的医治效果,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31-02 当前治疗颅内血肿的金标准是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该术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机体创伤等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1]。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在围手术期内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治疗效果。基于此,现将本院130例脑出血者做分组试验,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以期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现将护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脑出血者均来自于本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本次研究均经伦理学会同意;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组,即观察组(70例)、常规组(60例),均接受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式。其中观察组男女比值46:24,年龄介于47~85,年龄均值(65.4±9.2)岁;常规组:男女比例38:22,年龄分布46~84岁,年龄均值(64.3±9.1)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性,(P>0.05),可用于临床试验中。 1.2 治疗方法 全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采用CT扫描协助明确血肿位置,采用2%的龙胆字体将手术穿刺的区域加以标记,择取合理的微创颅内血肿予以穿刺操作。常规实施消毒,经麻醉师给予局部麻醉后,正确穿刺进入血肿部位,后采用持续性引流管,于血肿处采用注射器吸取。起初抽血量需控制在计算量的2/3处,于第2d取1~2万U的尿激酶向管内注射,后将管内闭合1-4h后予以开放,于1日内操作2~4次,待经CT检查血肿全部消退即可将引流管去除。 1.3 护理方案 1.3.1常规护理常规组行传统护理方案,即入院介绍、健康教育、给药干预、病房清洁、定期巡诊、协助查体、出院嘱咐等内容。 1.3.2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护理,开展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术前干预:①心理疏导:脑出血病患在术前一般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故护士应和患者多交流,向其讲解脑出血的形成、医治方法和治疗效果,介绍不良情绪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②术前准备工作:遵照医嘱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做好术前预备工作,主要内容有利尿治疗、脱水医治以及降低颅内压治疗等,取止血剂应用,给予适量的降压药物;常规备皮,行穿刺留置针操作,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2)术中干预:于术中需实时关注病患的呼吸、脉搏、精神以及肢体活动、瞳孔变化等生命体征;查看术中是否再出血或者颅内压有无升高。 (3)术后护理:①环境干预:确保病房清洁,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定期消毒床头、窗户以及地面;嘱咐患者卧床静修;对于精神状态较佳者,可将床头适度抬高30°,便于头部静脉快速回流,减轻脑水肿现象。②病情监护:实时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动,定期检测血压水平、脉搏频率等特征;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现脑缺氧、脑水肿现象;查看患者瞳孔和意识改善情况,若发生瞳孔大小不相同,意识出现障碍,血压显著升高则提示出现脑疝和再出血现象。③引流管处理:保持引流袋较头部水平线高出20cm,留有适当的长度,便于更换体位和护理操作;利用约束带稳固健侧肢体,避免引流管滑落;仔细观察和登记引流管的形状、颜色和量等;常规实施穿刺位置消毒,采用无菌敷料并定期更换;患者需移动时,将引流管关闭,以免引流液逆行到颅内。④并发症干预:对于再出血并发症,需维持血压水平稳定;针对严重头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对于烦躁者必要时可采用镇静剂;防止咳嗽强度过大,保持二便无压力;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故需选取合理卧位,教导病患合理咳嗽和咳痰,保持呼吸道顺畅,对于痰液粘稠者才采用雾化吸入医治,确保病房空气流通;预防压疮,协助患者定期更换体位,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情况,保持皮肤干爽,定期更换床上用具;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并发症,嘱咐患者勤更换衣物,将导尿者的引流袋及时更新,于1日开展2次尿道口消毒。 1.4 观察(评价)指标 1.4.1评价指标①经治疗后,病患的意识较清晰,能正常生活,经肢体肌力测定比不低于Ⅲ级评为痊愈;②经医治后,病患的意识稍微混乱,或者肢体肌力测定未达到以上标准评为有效;③患者意识全部模糊或者死亡评为无效。总有效率即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共11个项目,该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以及上肢活动等,每项分值设定0~3分间,得分越高则证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相关软件统计,正态计数相关资料以(%)完成表示,正态计数相关数据的组间比较以χ2完成检验;对涉及到的计量数据,选(x-±s)代表,采用t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70例观察组有效者30例(42.9%),有效者33例(47.1%),无效者7例(10.0%),总有效率高达90.0%;60例常规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9例(31.7%)、26例(43.3%)、15例(25.0%),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doc

颅内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术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 1 个、干持物钳 1 套、蛇型自动拉勾 1 套、若为小脑出血则再备后颅窝撑开器 1 个。 2、敷料基础辅料包 1 个、大腹包 1 个、手术衣 4~6 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膜、止血纱布、明胶海绵、棉片、小纱布、缝 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 1 套、开颅电钻 1 套、中心吸引 1 套 手术体位:根据血肿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 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开和止血 2.在耳上方做“∩”形切口,切开皮肤,止血后上头皮夹。 2.2 切开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2.3 分离颞肌,剥离骨膜,将皮瓣翻向耳侧,电凝止血。用双2-0 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固定皮瓣,充分暴露术野 3.打开骨瓣、硬膜 3.1 用电钻在颅骨上钻 4 个孔,孔间插入线锯导板,用线锯将颅骨锯开,骨 瓣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3.2 骨窗周围用骨蜡封闭止血。用 6*17 圆针 3-0 丝线将骨窗周围硬脑膜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 3.3 用 11 号刀片在脑膜沟处切开脑膜,用窄神经剥离子轻松分离后,脑膜 剪“∩”形剪开脑膜 4.清除血肿 4.1 脑穿针蘸水湿润后探查血肿部位及深度,电凝器止血后用窄脑压板轻轻 拉开脑组织,用小号吸引器吸出脑内血肿,电凝器仔细止血,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也可用双氧水小棉片放入腔内止血。 4.2 将坏死组织一并切除。可将止血纱布剪成小块铺于出血腔内,再在表 面喷可吸收生物胶。 5.缝合硬膜。 5.1 清点用物后,用6*17 圆针 3-0 丝线严密缝合硬脑膜。 5.2 若硬脑膜从颅骨内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 海绵, 6*17 圆针 3-0 丝线悬吊止血。再次清点用物。 6.放置引流管 同前 7.关颅 7.1 将骨瓣复位, 8*20 圆针 2-0 丝线缝合骨膜数针以固定骨瓣。9*25 三角针 2-0 丝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肤。 7.2 双氧水或 1%聚吡咯碘消毒皮肤,小纱布覆盖切口,绷带包扎切口

血管外科护理常规(全本)

血管外科护理常规(全本) 周围血管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病情较重、老年人及自理能力较差者,协助完成肝肾、呼吸、凝血功能及血;尿常规的检查。 2、戒烟。 3、血管造影的观察及护理 (1)准备血管造影部位的皮肤,若局部皮肤存在感染或毛囊炎应更换造影部位。 (2)进行碘过敏试验。 (3)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0分钟,并加压包扎24小时(静 分钟),若动脉搏动、皮温、皮肤颜色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10 及感觉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营养不良者,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5、合并症的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6、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7、教会病人掌握进行肌肉收缩锻炼的方法。 8、遵医嘱及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 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或斜坡卧位,将患肢远端抬高,高于心脏20—30cm,避免关节过曲、挤压、扭曲血管及剧烈运动。 2、定时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定时观察各引流管的引流液量、颜色及性质,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严格记录每小时尿量。 4、 5、定时观察肢体血运情况,有无缺血性剧痛,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警惕有无动脉血栓或栓塞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遵医嘱定时监测气 - 1 - 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遵医嘱定时给予雾化吸人,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2、定时观察病人意识变化,注意有无脑血栓征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3、观察有无肠麻痹、肠绞痛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观察尿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遵医嘱测量尿比重、血肌酐、尿素氮等。 5、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鼓励病人术后进行床上肌肉伸缩运动及早期离进行功能锻炼,注意有无肢体肿胀,预防血栓的形成。 6、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发现异常及 时通知医生。 7、术后留置多种管道,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进行病室空气培养预防感染的发生;有感染征象时,遵医嘱及时进行血、尿、痰的细菌培养。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 【概念】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一、主要护理问题 (一)、自理能力下降:与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有关。 (二)、舒适的改变:与肩手综合征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三)、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有关。 (四)、吞咽障碍:与球麻痹有关。 (五)、沟通交流障碍:与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有关。 (六)、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等。 (七)、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梗死、癫痫。 二、护理措施 (一)、急性期的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此期患者从偏瘫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

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脑出血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如需搬动应在固定头部情况下,出血情况已控制时。 2、良肢位的摆放: ①主张偏瘫侧卧,以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此时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前曲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呈伸髋、膝稍屈、踝背屈90°,而健侧肢体放在舒适的位置。 ②仰卧位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支持)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置丁字鞋,痉挛期除外),健侧肢体置于舒适位置。 ③健侧卧时,偏瘫侧上肢垫软枕,肩关节前曲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垫软枕,呈迈步状(屈髋、屈膝、踝背屈90°,患足不可悬空)。 3、偏瘫肢体被动活动: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偏瘫肢体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 4、床上活动①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Bobath握手),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曲、上举运动。②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偏

心脏肿瘤护理常规

心脏肿瘤护理常规 (一)定义 心脏肿瘤是指发生在心腔或心肌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良性以左房粘液瘤最为常见,恶性以肉瘤多见。 (二)临床表现 1、心脏内血流阻塞 2、心律失常 3、栓塞及进行性加重的全身反应 4、感染征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焦虑与可能发生猝死有关。 (2)自理能力缺陷与活动可致瘤体碎片脱落,瘤体碎片栓塞脑血管引起肢体瘫痪有关。 (3)有猝死的可能与粘液瘤瘤体阻塞房室瓣瓣口,变换体位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5)皮肤受损的危险与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有关。 (6)血栓与粘液瘤质脆易碎,碎片随血流栓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有关。(7)潜在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手术、血容量不足、严重的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失衡等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心功能监测,严密的观察心律的性质和心率。 (2)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观察有无栓塞的情况:如有栓塞,四肢及末梢可出现麻木,甚至无脉症。(4)经常巡视患者,询问患者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有无头晕、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降低患者猝死的可能性。 (5)观察心理情况,避免情绪激动,以防发生猝死和栓塞。 2、术后: (1)中枢神经系统监护,评估有无栓塞征象。 (2)心血管系统监护。 (3)呼吸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引流液的监测。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增强营养。 (3)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和过急变换体位,以防发生猝死和栓塞。 (4)观察有无栓塞征象:如有栓塞,四肢及末梢可出现麻木,甚至无脉症。(5)密切观察其有无心力衰竭症状,发现血压下降、测不到,神志不清,应考虑有瘤体阻塞房室瓣瓣口可能,应立即将患者置头低足高位,或将患者倒立,尽快解除阻塞情况,紧急情况下立即通知医师床旁开胸。 (6)预防感染保暖防寒,避免受凉后感冒,并发呼吸道感染。 2、术后转入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2)及时评估有无栓塞征象。 3、术后转出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一、概念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按其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疾病与障碍并存,常见功能障碍为:偏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偏盲,可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肩部问题和二便问题等,严重的可以出现四肢瘫、昏迷、甚至死亡。 三、医疗目标 治疗原发病,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改善受损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四、护理目标 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压疮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三)感觉功能障碍 (四)语言沟通障碍 (五)认知障碍 (六)肩关节半脱位 (七)肩痛和肩手综合征

(八)吸入性肺炎 (九)泌尿性感染 (十)跌倒的风险 (十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运动功能评估。 6.感觉功能评估。 7.认知功能评估。 8.言语,吞咽功能评估。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10.病因和诱发因素,家族史。 1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 12.影像学检查:CT,MRI等。 13.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进食和睡眠、大小便状况。2.心理状况: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3.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2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术前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2例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6~80岁,平均39岁。车祸伤87例,坠跌伤15例,斗殴伤11例,物体砸伤9例。伤后有不同程度生命体征变化92例,有原发性昏迷98例,其中出现中间清醒期35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68例。全部病例均经CT、X线摄片及核磁共振(MRI)扫描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硬膜外血肿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10例。合并颅骨骨折56例,颅底骨折22例,合并脑挫裂伤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干损伤15例,入院即有脑疝者16例。开颅行血肿清除术102例,钻颅血肿冲洗引流术20例。痊愈102例,植物生存8例,自动出院12例。 2 护理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占颅脑损伤的3%~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病情具有易变、多变、突变的特点。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颅内血肿主要是通过观察意识变化发现的,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原发性昏迷逐渐加深或原发性昏迷很深,说明脑损伤严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中间清醒期在伤后2~24 h,大多数为6~12 h。本组35例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平均9 h。经过本组观察,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早期颅内血肿形成:(1)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2)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3)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4)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在定期进行性检查中,痛觉反应渐迟钝。(5)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1、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2、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的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症。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心包炎:胸口疼痛、呼吸困难以及发热、出汗、疲乏等一些全身症状。心包摩擦间是典型体征。 2、缩窄性心包炎:呼吸困难、腹部膨胀、下肢浮肿。主要体征为颈静脉始终。(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或支气管受压有关。 (2)疼痛胸痛,与心包炎症有关。 (3)体液过多与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有关。 (4)体温过高与心包炎症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结核、肿瘤等病因有关。 (7)焦虑与病因诊断不明、病情重、疗效不佳有关。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力衰竭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观察T、P、R、BP基本生命体征。

(2)观察活动耐力及活动量。 (3)观察饮食,营养状况。 (4)观察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情况及痰液量、颜色、性状。(5)观察水肿程度,胸腹水量,测量腹围。 2、术后 (1)循环系统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引流液的监测。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指导进高蛋白、低盐饮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3)活动:限制患者活动量,防止心肌做功加强而引发心力衰竭。 (4)遵医嘱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力衰竭,按专科药物护理常规。 (5)遵医嘱给予利尿药,准确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6)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7)腹水量多者,每日测腹围,观察体重变化。 (8)加强皮肤护理,水肿、腹水患者预防压疮发生。 2、术后转入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遵医嘱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收缩药(多巴胺),以降低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使用洋地黄,控制心率,注意监测血钾含量。 (3)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4)控制液体入量,避免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常规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临床多数病人主要源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此病发病急骤;常在活动中发病,与情绪激动、饮酒、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诱因有关。临床表现:重症脑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面色潮红、昏迷、尿便失禁。如脑室出血,出现肢体强直、抽搐、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偏瘫、凝视麻痹等,同时伴有心血管病。急性期过后又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甚至脑软化等后遗症。 一、护理措施 1、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立即抢救。 2、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位15-30度,头置冰袋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压,利于静脉回流。 吸氧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 3、神志清楚的病人,谢绝探视,以免情绪激动。 4、脑出血昏迷的病人24-48小时内禁食,以防止呕吐物反流至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以后按医嘱进行鼻饲。 5、加强尿便的护理。 6、预防并发症:1)加强皮肤的护理。2)加强呼吸道管理。 7、急性期应保持偏瘫肢体的生理功能位置。恢复期应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 对失语的病人进行语言方面的锻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颅压增高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限制活动卧床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偏瘫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与失语有关。 5、便秘: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偏瘫,感觉障碍,尿失禁有关。 7、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昏迷有关。 8、有误吸的危险:与昏迷有关。 9、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困难、昏迷有关。 10、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时间留置尿管有关 11、便秘: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有关。

颅内血肿的_护理

颅血肿的护理 一、外伤性颅血肿 外伤性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及脑血肿(intracranial homatoma)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按血肿引起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以下分类说明其临床特点。 硬脑膜外血肿 (一)、病因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lOml时,即有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图19-4)。 (二)、临床表现 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瘀血,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2.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

1~2天发生。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1ucid interval)”;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primary injury of oculomotor nerve),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4.锥体束征早期出现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去大脑强直为脑疝晚期表现。 5.生命体征常为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由于颞区的血肿大都先经历小脑幕切迹疝,然后合并枕骨大孔疝,故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后才发生;额区或枕区的血肿则可不经历小脑幕切迹疝而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可表现为一旦有了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和呼吸骤停几乎是同时发生。 (三)、实验室检查 CT检查:若发现颅骨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一)、病因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图19-5左)。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