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所谓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所谓外在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而内在客体则是指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的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虽然客体有时是表示一个外在的人物、地方或东西,有时是表示一个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人内在影像。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一个人。自体是私密的。

客体关系单元包括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内在客体,这二者之间由一个驱力或一种情感连接着。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就称之为自体-客体。共生是最初始也是最彻底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他的自体客体皆由此而逐渐发展。共生在习惯上被描述成和愉悦的情感有关,如爱工狂喜,至于其他的融合状态则可能令人感到困惑或畏惧。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称为客体关系单

元的关系存在。这些单元包含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其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比如爱或恨、饥饿或饱足。

人在性高潮中,会失去自体感、失去时间感、空间感,失去了分辨自己和爱人的能力,甚至失去存在的感觉,对成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强烈的融合经验。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了解,那时的温暖和愉悦虽然不如性高潮那样具有生理强迫性,但却是同样的亲密。当我们坚信某个人知道我们的感受,热情地倾听而且了解我们,那会伴随着自体-他体界限的模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共情地了解另一个人也会牵涉到他我界限的模糊。我们虽然可以在回顾时将共情剖析和转译成日常生活的观察,但如果我们还是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共情。就定义上来说,如果想要同理,这样的客观性就必然要消失。

●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味着一些心理功能,像是在知觉、记忆、认知、情感、行动和道德要求等各个领域的分化、整合、平衡和组织。自我可以比较、。对照、和决策。它是

觉察者中的觉察者,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它。有时,人们会以为和自我融为一体,就好像自我是自体或自己这个人似的;但我们要比我们的自我来得复杂多了。自我是一个不带热情的东西,有用,但丝毫没有一点情感上的意义。它是一个代表着一组心理历程的抽象概念。

●自我永远是一个主体,永远无法观察自己;它观察的是自体影像和客体影像以及它们相关的感觉。对自体的觉察只是自我功能的一部分,如同行动、思考、感觉、整合、组织等自我的功能一般。

●Mahler有关儿童成长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次阶段:自闭:0-2个月

共生:2-6个月

分离――个体化:6-24个月

孵化:6-10个月

实践:10-16个月

复合:16-24个月

建立客体恒久性:24-36个月

●在自闭阶段期间,客体是互不相干的,孩童似乎还保留在一个心理的壳里。当孩童建立起初步的自体感和客体感,母亲与孩童便开始形成共生阶段二元整体的两极。逐渐从母亲分化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分离――个体化阶段以及它的几个次阶段:分化、实践和复合。在孵化次阶段期间孩童越来越能察觉母亲是一个分离的个体。很快地,一直增强的运动与认知技巧似乎使得孩童陶醉在他自己的好本事里,他跑离开母亲,好象世界都是他的一样。这个次阶段被称为实践。逐渐增强的对自己分离与无助的觉察宣告了复合次阶段的来临。孩童往复地移动、分离而又回返、要求而又依赖。当复合的

课题解决以后,孩童便展现出一种增强了的信念,认为母亲虽然有时不在,但爱一直都在。这种维持以满足为主但也有挫折的母亲影像之能力被称为感情性客体恒久性。孩童就在这样越来越稳定的客体感之中发展出更稳定、更复杂的个体感。

●整合与分化:整合与分化是互补性的自我功能。他们从发展的初始到之后的整个生活都持续存在着。整合意味着将二个元素有意义地结合在一起,不论这些元素是知觉、记忆、表象、情绪、意念或运动。分化则是将二个心智元素分开来。

●投射:个体有时企图去分化想要什么与不想要什么、好与坏或干扰自体与客体的分化。当一个人把自体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归因到另一个人身上,就这是投射。如果投射涉及到外在的客体时,这个定义是最清楚的,但是一些理论论述者也会把投射到内在客体的状况称为投射。

●吸纳、内射与认同:内化是指把新事物包括进一个人的任何转机。在内化的范畴有吸纳、内射与认同,依次逐渐复杂与成熟。内射,相对而言,是种整合过程。虽然它根源于自体与他体分化之前,内射或是纳入,必须存在有可以纳入的未成熟自体以及有的可以被接纳后,才会出现。吸纳意谓着心理上的“呑噬”,先于明确的自体他体界限发展前。客体被纳入而消逝在未分化的自体他体母质中。如同其他心理过程,吸纳不会轻易地消失于婴儿身上,而只再次

出现在受困扰的患者身上。所谓认同,是指先前内射的客体影像中,有价值的性质被归属于自体影像。不像在吸纳时的情况,在认同时的自体与客体影像还维持完整的、被比较的与被对照的。

内射在心理治疗中有时候并不像投射那么明显可见,因为它朝向内在而不是外面。再者,内射物通常不会显示出来,直到他们变得整合与分化到更隐微的认同之后。虽然可以观察到内射的证据,特别是在比较未分化的患者身上,我们必须记着,同样一位患者常常以很差的调节方式扭曲他们的内射物。内射内在客体并不准确的代表外在客体,而是在内射之前,已经被当成外在客体而蒙上投射出来的色彩。

●分裂:分裂是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开来”。这些矛盾的内在元素仍然在意识层面,不过却被时间或地点分开来,并且不会影响另一个。虽然分裂不会自行出现,直到复合期,它的胚芽可以在共生期发现。

●理想化与贬抑:理想化与贬抑和分裂都很相近,但均涉及自体与客体经验之间些微不同的安排。自体与他体之间、好与坏之间的分化发生时,将会产生四种可能的互动单元。好的自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与坏的客体可以被安排在各种不同的组合之中。在分裂中,分化出现在好-坏的线上,好的自体与客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元而坏的自体与客体形

成另一个单元。在理想化与贬抑中,好的与自体合成一个单

元,而坏的与客体形成另一个单元。

分裂的客体关系单元

好的自体――好和客体

坏的自体――坏的客体

理想化的――贬抑的客体关系单元

好的自体――坏的客体

坏的自体――好的客体

在治疗中,患者有时会觉得依赖、不健康而且需要有力的、理想化的治疗者协助他获得健康。其他时候,这种偏向会反转,患者觉得自己没有问题而不需要治疗者,或者甚至认为治疗者是没价值、无能为力的。

●投射认同:是指自体的一部分先投射到客体,然后,主角再企图控制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由于企图控制原本属于自己的部分,主角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自己察觉到被投射的部分其实是属于他的。由于投射认同所包含的心智过程是互相排斥却同时发生的,所以如果用逻辑来思考的话,会觉得难以理解。

●过渡性客体形成:投射认同在过渡性客体的形成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一个过渡性客体既非自体也不是客体,而是具有两者的性质。过渡性客体形成“一个休息处,这个休息处是提供给忙着应付纷扰不断的人类事务的个人,个人得以维持内在与外在的现实分开,不过却仍然维持着内在联系

”。过渡性客体是“经验的中途站,这些经验包括内在现实与外在生活”。除了过渡性客体,还有过渡性现象,如:歌曲、催眠曲、。姿势或固定的行为,也提供了相同的功能。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现象通常会在心理治疗状态下自己显示出来。特别是在治疗严重困扰的患者时。

●发展出完整的客体关系:自我终究会整合自体表象好与坏的部分与客体表象好与坏的部分。当全好与全坏的自体影像被放在一起,就称它为发展出客体恒久性。同时,全好与全坏的自体影像聚合在一起,所以认同得以稳固下来。我们可以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善良的,不过我们也承认会有些比较不好的特质。同样地,我们感受到客体基本上是好的,不过也同时会有不好的部分。这个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由于这种新的整合,而使分裂的客体关系让位给完整的客体关系。谅解必须仰赖对完整客体关系的认识。人们必须在心理上维持两种冲突的影像,一个是令人挫折或是受伤的客体,另外一个是珍惜与挚爱的客体。这时候,谅解才成为可能。

●认同:如果整合与分化逐渐摆脱掉情绪起伏带来的影响,稳固的自体与客体关系就会发展出来。可是,客体恒久性的取得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再改变。我们仍然继续纳入我们所爱客体的部分,并且随之改变我们的自体影像。这种过程称为认同。

认同比起吸纳与内射是更有选择性与细致的。内射意谓着纳

入外在客体的行为、态度、情绪或举止。这个内射的客体或部分客体仍然是相当的未消化。如果整合与分化的力量发生,这个内射的客体表象逐渐被消化并且转变成新的心理表象。认同是把客体影像的部分归属于自体影像。

认同是一咱唤醒好的客体记忆的能力,认同同时也是一种根据父亲的原则而行为的能力。认同是维持一种认识到自己与重要客体不同并且同时将客体影像的一部分归属到自体影

像的能力。终其一生,认同是一种对其他保持开放、容许他人影响我们并且帮助我们改变的方式。

●从我们对接受治疗的儿童与成人身上所做的观察,提供与

心理机制有关的重要讯息,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建立与他人有关的自体感。患者在治疗中的互动以及健康小孩与父母相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分化自体与客体以及整合好与坏的经验的能力逐渐增长,会协助孩子和患者从比较粗糙的机制,如投射、内射、分裂及理想化与贬抑中逐渐移动,经过投射性认同与过渡性客体形成,到客体恒定性与成熟的认同。虽然这咱心智功能可以用成熟与否的连续性排列,但没有任何一个会从我们心理上的选单中消失。终其一生,每一个都有一些用途。

●自闭:自闭作为一个临床的实体,类似于人类在发展阶段

里的自闭期,在这个阶段,人类似乎生在一个没有客体的世界之中。不存在着具有情感意义的自体客体关系。有一些自

闭症个案可以学会如何和人发生关系,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只用他们的认知技巧以及非人的物品作为沟通的手段。

●精神分裂:在精神分裂症中,共生的执著和自体他体界限的混淆都主宰了思考。因此,在客体关系的系谱中,精神分裂症被放在发展的共生阶段上。

幻觉是与某个幻想或想法有关的知觉。在正常上应该被经验为自体的某些事物似乎被当成了客体来看待。幻听有时会被归因于外在客体,像是外面传来的声音;有时又会被归因于内在客体,像是在个案身体里听到但仍然被视为非属自体的另一种独立存在的事物。

在所有的妄想中,对内在世界的强调总是高过外在真实的关系。妄想的一般定义是,一个固着而不真实的想法。以客体关系的术语来说,妄想是将逼真的想法和外在事件的正确评估弄混了。因此从一个内在的固着想法开始,而后以此结论来诠释所有的外在事件。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包括了自体-客体的融合和碎裂两者。幻觉仿佛是从客体而来,与幻想有着的知觉。这种自体他体混淆总是伴随着碎裂,因为属于自体的幻觉被分裂开来并且被经验为不是自己的。妄想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运行。在此,想法和外在事件混在一起了。这包括自体他体界限的模糊,也包括自体被分裂成几个被经验为自体和几个被投射

到客体世界的不同面向。怪异的言重和行为也涉及原发性思考流程的融合和碎裂。

有些精神分裂个案在青春期以前有一个足够整合的人格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可能是在后来得到一个大脑有疾病,影响了他们的整合性自我功能。剥夺了他们原有的、足够分辨自体和客体的能力以后,他们可能会沿着共生的路线退化和重整,以处理融合和分离的原始课题。因为他们是成人,有着成人的性和攻击兴趣,他们有怪异的共生现象,颇为奇怪地类似但又不同于婴孩的共生。

有些有先天性轻微脑部功能异常的精神分裂个案可以适应的很好,直到他们面临青春期抽象思考的需要以及模糊的性和竞争关系。在此时,他们还要面对与家庭的分离。所有这一切都在同一个时期加在一起,这可能会压垮了他们脆弱的整合性自我功能。这群个案可能占精神分裂症个案中的最大部分。

对共生的渴望是精神分裂症个案的特点,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精神分裂症,这些问题通常来自早年父母孩童间关系的破裂。最近,研究者发现个案是整合性自我功能先天异常,会导致父母孩童间关系的破裂,至少这和异常的关系影响到自我功能一样的常见。

●躁症:双向性情感性疾患的个案有极端的情感波动,情绪高昂的那一端便是躁症。虽然有时他们也可以变得相当的迷

惑,但他们自体他体界限的障碍并不像精神分裂症个案那个严重。在躁期的时候,双向性疾患的个案表现出全能、世界为我所有的看法,就像是实践阶段中摇摆学步的幼儿一样。在他们的行为中有一个压迫的特质,好像他们必须这样不断付出更大更大的努力,以避免了解到世界根本不是他们的禁脔这样的事实。内心深处,这些个案其实是感到无望而低下的。

双向性疾患的个案,或更普通但较不严重的躁型防御,表现出许多实践期孩童的人际特质。他们否认他们的弱小并建立起一种全能感。他们试图要自己做所有的事且很难接受帮助。当挫折时,他们就马上发脾气或是恶骂。

服用锂盐且正在躁期或郁期的缓解期间,许多双向性疾患的个案都有统整良好的人格。他们可以调整情感、关心别人,可以在人类的复杂互动中同时看到混合着好和坏的不同面向,也可以承受模糊和压力。然而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他们的极端情绪会将他们带回到统整不良、自大或无助地消沉的自体影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大部分双向性疾患的个案成功地跨越了实践期、复合期、甚至俄底普斯期、潜伏期和青春期。当他们受生物因素所驱动的情感摆荡主控一切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沿着可预期的路线退化到实践期行为的阶段。另外一部分的双向性个案则似乎终其一生有人格上的问题,即使是在缓解期亦然。这些个案不止有情感的摆荡,也在理想

化和贬抑之间摆荡。

●边缘性人格障碍:在症状上,这些个案常是冲动、愤怒、。易于成瘾、。性滥交或性倒错、身心症倾向、。恐惧,并长期受到广泛性焦虑的折磨。他们也易于发生解离状态、多疑思考以及强迫思想。

结构上,边缘性个案有自我的弱点、特殊的防御机制(分裂、投射性认同、理想化、贬抑)以及分裂的内在客体。这些机能障碍包括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缺乏冲动控制的能力、升华能力太差(指把性和攻击冲动转移到其他社交上适当的活动中)。升华需要运用自我的功能来统合各种冲动提出的

需求和由顺从现复杂的社会标准所带来的利益。

从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去了解边缘性人格组合,将可拓展这个分类系统。它包括了大部分其他严重的人格疾患,比如分裂型、妄想型、反社会型、被动攻击型以及婴儿型人格,因为所有的这些疾患都表现出类似的内在客体关系。

在这些冲动的例子中,个案无法对基本上还不错的关系维持一种稳定的客体影像。当有什么东西使人挫折时,很快就变得像是什么都是坏的,此时这个因为恐惧而要避免掉的东西会使自体也变成坏的。当药物或一个新的关系被经验成好的,它们就暂时像是全好且被追求,只是很快就会被丢掉罢了。边缘型个案的冲动,来自于这些游移出现的全好和全坏之间的分裂,他们没有能力将事物看成一种有好的但也有坏的部

分的稳定影像。

自体和客体世界里,相同的游移会导致关系里的冲动行为。因为边缘型个案可能将新的关系经验成是令人满意的,这时迷恋可以到兴奋的程度,像一种全好、共生的依恋。这种界限模糊的全好的自体他体经验,因为缺乏客体恒久性而可以迅速变成全坏的自体他体怨恨。也就是说,在面对挫折时,无法记得好客体的存在。

当这些个案感到孤单或不被喜爱时,他们会试图操纵其他人以改变自己的感觉。透过投射性认同,他们相信只要别人可以做到,他们就会觉得好。没被满足时,他们就发脾气、威胁、哄骗――甚至企图自杀――努力召回全好的客体并惩罚全坏的客体。他们没有能力去形成这样的概念――某个时候忽略他们的人,就是先前他们觉得受其所爱的同一人。这般强烈的情绪常常导致性杂交或如“DSM-Ⅲ”里所描述的其他各种关系。

边缘型个案的愤怒,同样也来自于内在的分裂以及一种容易在忘了自己对某些客体的爱时,进入全坏的自体客体状态的倾向。他们因为自体他体界限发展不良,而易于卷入负向的投射性认同。

边缘型人格的认同障碍来自于不良的客体恒久性以及沿着

全好全坏的主轴所进行的分裂机制。一些个案会真的说他们自己有一个好的自体和一个坏的自体。虽然边缘型个案并没

有多重身份,但他们常常像是完全不同的人,端赖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接受或是被放弃。

边缘型个案的情感相当地依赖外界的环境,以至于总是在游移。因为缺乏好的客体恒久性,所以如果关系暂时令人挫折的话,这些人就无法维持一种幸福的感觉。他们没办法记得生命其实大部分是令人满足的,况且有人在他们被亲情剥夺或孤单时会照顾过他们。然而和一个优雅和善且又支持他的人在一起,他们会觉得很棒。然后,边缘型个案这种极端的全好或全坏的自体他体状态,便造成了情绪的不稳定。

这些个案依赖着令人满意的外面客体,才有办法使内在也感到愉快。他们对孤单的忍受力很不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可以享受独处或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事而不会觉得被遗弃;反倒像是有一个好的、照顾人的客体在心中似的。边缘型个案在独处时,缺乏一个恒定的、令人满意的内在客体来陪伴他们。他们没有那种“平静、细小”的声音在耳边轻声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孤单时他们就忘了所有曾经陪伴过他们的人。

所有DSM-Ⅲ中有关边缘型人络障碍的标准都可以被看成是缺乏客体恒久性和分裂的内在客体关系。因为这些边缘型个案的特征正是典型的复合期阶段孩子的特征,所以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客体关系系谱学上是在复合的位置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常是和内在先天过剩的攻击、爱意冲动的相对缺损或

缺少父母方面持续、认可及调和的照顾有关。如果他的攻击冲动过剩或爱意冲动缺损,复合期的孩子就必须用更多的投射机制来保护内在脆弱的好客体以免其被敌意压垮。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无法整合好和坏的自体和客体影像且无法建立

内在稳定的、够好的客体影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必须不断地在外在环境中找寻温暖和关切的供应来源。孩子们会内化他们所感受到的,但那不必然是外在客体真正的特质,即使他们的父母事实上是很好的,他们仍然可能会先把自己过剩的攻击投射到外在客体上而后再把这敌意的客体内射回来。之后,他们必须分裂掉且投射出这些新近被再内射的敌意客体。如此,根据这个理论,拥有过剩攻击冲动的孩子便进入一种投射敌意的恶性循环里,结果是导向那分裂且投射出更多敌意的需要。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边缘型障碍肇因于母亲的抚慰能力的缺损。无法提供足够共情、抚慰和认可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内化这些能力。如此,他们也就没有学到如何去倾听自己、抚慰自己以及如何去调合复杂的正负情绪。有些母亲为了自己先前未被满足的依赖需求而必须粘着孩子,这些母亲对共生、依赖的行为提供肯定、支持和感情。但她们却会对分离感到威胁而“在面对孩子任何分离――个体化的努力时,变得攻击、批评、敌意、收回供应与肯定”。如此便强加了婴儿的全好和全坏分裂客体关系。这使得孩子

在他行为成熟时感受到被遗弃,因而持续找寻着好的共生客体。

对边缘型个案来说,分裂而缺乏客体恒久性并不必然是内在或外在客体世界中敌意增加爱意减少的结果,也可以是导因于不完善的整合性自我功能。如果自我无法在认知上融合、比较并对照好与坏自体和客体影像,分裂客体和不良的客体恒久性将会持续。这个因素导致一个迄今仍未被充分探讨的临床现象:智能不足与微小脑部功能异常都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关。

过去曾经发展出人格统合相当完整的人们,在脑部受伤后整合性自我功能可能会受损而导致一种人格改变。这种由器质性损伤的人格可能与带冲动性、长期的愤怒、强烈而不稳定的关系、不稳定的心情以及甚至是自我伤害行为等等的边缘型人格难以区分。这些个案常常可以用详细而统整的方式记起他们过去的关系,因为他们的长期记忆并没有受损。他们目前的关系却反应了他们分裂的全好和全坏客体以及他们

对经验统整的无能。并非只有脑伤才会让人回到复合期式的功能状态,出现在人生某些阶段中的极端经验也会造成类似的退化,比如创伤后压力疾患、战争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被自大的想法盘据着,他们渴求别人的注意,宣扬自己的完美。在这个外表下,他们感到不安与依赖。他们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做出

清楚的分辨,但在一些关系重大的领域里仍有某些的不确定。尤其是,他们倾向于将维持自信的自我功能归于周遭的人,并且与他们理想化的人进入部分合并的状态。在统合上,他们很难把自体的自大和贬抑这两面放在一起。自体自大(好)和贬抑(坏)的两面并不是被当做同一种东西的不同部分。他们拥有一种不够坚固的自体。

自恋型个案有时会有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维持着自满的感受,感觉自己重要而独特。当这个自大的自体占优势时,他们对于所有自己可能仍然保有的受伤、忧愁、贬抑的自体形象几乎没有察觉。而一旦一个攻击或挫折穿透他们自恋的甲壳,他们便会感觉被击溃、渺小、不足和无用。他们并不记得他们先前对自己较好的看法,也无法将其与现在正经验着的羞辱整合在一起。当感觉又好了一点之后,他们就又忘了他们渺小、受伤的自体而再一次投入现进一步的自大企图中。自恋型人格的个案在对他体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抑之间摆荡。他们会崇拜及模仿某个名人并且把他的缺点看成是迷人的优点。“他真好”,他们会这样谈论偶像,

“他根本不用去掩盖任何对别人来说会是缺点的事。

他真是一个天才,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一旦真的

经验到一些对完美明星的失望,他们可以即刻认为那个人没有价值且“丢到垃圾桶里算了”。他们对于先前拥有很高评价及崇拜的人,和其新近被发现的坏处之间,几

乎没有辨识和统整的能力。

在诊断的系谱学上,边缘型和自恋型的范围重叠;许多自恋型个案有一些边缘型的特征。然而,自恋型个案的人格结构阶段在边缘型个案之上。有迹象显示自恋型个案的自体客体分化较为高级,较少出现边缘型个案常常容易出现的短暂精神病状态。幻觉、妄想和现实感丧失组合成精神病发作而且都是严重的界限障碍的表现,而自恋型个案并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经常出现这种严重的界限障碍。心理上,他们分离得更好一些。

自恋型个案也比其他统合较不好的个案能忍受挫折。他们不像边缘型个案那么冲动。他们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并且不断操控自己。不像边缘型个案那样,自恋型个案不会无止尽地找寻作为物理性主体的客体。他们渴求的是客体的关注和赞美。他们寻求赞赏一如药物成瘾者渴求药品。一旦有人不给予奉承,这些个案为了避免自己自我评价失落,便会将自己的无价值感投射到客体身上。于是那人就变得没有价值而受到鄙视。“我一点也不

需要他,”个案这样告诉自己,“一个笨蛋的意见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等到连这个防御也失效的

时候,自大的自体就崩塌了。

自恋型个案很难做到共情,因为他们沉溺于他们那自大的自体。他们对于他人完整性的冷淡与忽视使他们看起来特别独

立。然而,此一表面的特征却和他们自我评价的调节点不在自己身上而在自身之外的情形相违背。因为负责评估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自我功能被归给身边的人,所以他们仍然依赖着赞美。虽然他们的自体和客体影像有清楚的界限,但就在自我评价调节这个部分,他们的界限最为模糊。所以,他们依赖外在的人们为他们做自我评价的调节。Kohut称这种帮自恋型个案维持自我价值的外在客体为“自体客体

”。

自恋型个案通常无法共情和抚慰自己,一如他们无法共情别人一样。一旦他们受到批评或贬抑,他们无法认真面对困难及指认自己的悲伤或痛苦。他们无法告诉自己“你在

这个部分失败了,但你确实已经做了相当的努力,而且你在其他的部分做得很好。”无法共情自己使得他们需要

外在的赞美。适应能力较好的个案常努力让自己得到赞美,让自大自体全然掌控,并且忽略自己对于休息和友谊的需要。他们会是自己那严苛地要求着完美的工作支配者。适应能力较不好的则必须以各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和称赞。

从自恋型个案的客体关系轮廓来看,他们介于复合期与完整客体关系之间。这个时候全好、全能或自大的自体正从全好、全能或理想化的客体里分化出来。全坏、被贬抑的自体也从全坏、被贬抑的客体里分化出来。自我还没整合自大和受贬抑的自体。如果这两种自体经验仍被彼此隔开,自恋的个案

就很难在自大的状态中察觉自己的脆弱。

Kohut认为自恋的根源比三到四岁要来得早得多。他宣称最早年的生活里,父母亲的共情失败会使得他们的孩子不容易放弃自大的自体影像,也不容易发现脆弱并与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孩子在复合期过后,自体影像准备要愈合时,无法内化他们父母的共情能力。所以,他们无法执行自我抚慰的功能,于是便得到自体调节的疾患。因为没有能力去共情自己心里的困难状态,所以这些孩子必须将弱点分裂并加之否认。然后,他们自大的自体影像便能抵抗来袭的无助感及脆弱感。

不只有先前的困难会造成复合晚期――俄底普斯早期的失败,后来的问题也会回过头造成这样的问题。更早,在孵化和实践期,儿童需要认可的赞美和反映;在复合期,他们需要共情的理解、包容及设限。当客体恒久性形成而俄底普斯课题浮现时,孩子必须有能力去认同一个他们仍然将之理想化的双亲;在潜伏期,他们需要老师和同侪的认可和赞美;在青春期,孩子需要理想化和认同老师、运动员或是明星;在成年的生活中,角色仍然由他人来认可。突出的自恋行为在实践阶段的孩子身上会很明显,然后复合晚期俄底普斯期也如此;但自恋型疾患可以因为任何发展阶段的失败而发生。孩子必须长期暴露在横跨各个发展阶段的双亲共情失败之中,才会得到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缺少抚慰和共情的双亲客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 李孟潮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李孟潮 2.1.1临床表现和诊断 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 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1837年,Prichard 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者。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

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 态人格性低劣有关。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 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1928年,Reich 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 的人,都是边缘患者。1930年,Partridge 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 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 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 personality ),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1949年,Hoch and Polatin 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 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 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1955年,Glover也 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

自恋型人格障碍文献笔记(中文)

文献笔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定义vaule:4 个体符合以下9条标准的5条以上,并且在各种场合下都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 1.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无限制的成功、权利、才能、美貌或理想的爱情。 2.认为自己特别、独一无二,应当且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或者地位高的人理解、伴随。 3.要求过度的赞美。 4.有一种理所当然享有一切的态度。 5.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持一种剥削和利用的态度。 6.缺乏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7.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出傲慢,蔑视他人,恩赐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9.对自我的重要性有一种宏伟堂皇的感觉。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2006)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区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和癔症的区别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恋型人格理论 霍妮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Kohut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释 康伯格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等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2000)vaule:5 案例,张先生和20岁年轻人。 剖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点、从小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自我塑造。防治包括预防和矫正两方面。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2005)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夸大、需要被人羡慕和缺乏移情能力。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DSM4提出了三点质疑。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家庭的关系较大,母亲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来满足父母的需要。 影响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1.气质;2.出生顺序;3.性别;4.与父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相似性;5.先天才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1.传统疗法;2.催眠疗法;3.精神分析疗法;4.夫妻疗法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006)Value:8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恋人格问卷,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通常开朗、好交际、自信并渴望得到他人的羡慕,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满足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性事件的伤害。(从非临床角度研究自恋,将自恋视为人格倾向) 大学生自恋与心理适应的关系(2011)Vaule:8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自恋可以预测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以及攻击水平。 工具:自恋人格问卷(NPI)迫选40项,7因素。儿童自恋人格问卷,本研究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问卷(3因子)。心理适应问卷采用的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20项,4因子,

边缘性人格障碍:害怕被抛弃,所以要控制

我害怕被抛弃,所以我要努力的人”会变成一种控制性人格,脾气爆燥,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达不到就不行,打着爱的旗号,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旗号来控制别人,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这种人的 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混乱。 为什么是“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呢?因为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咨询中,我们的来访者并不缘性人格障碍这个问题的主线来找心理医生的, 他们会以情绪问题、亲密关系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来 进行心理咨询。但最终发现,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而且,存在这一方面问题的当事人,已经占全部来访者的百分之二十。 有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有可能会从诊断到咨询都被忽视掉, 这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 一是由于没有诊断准确,所以咨询就会从情绪或是关系上面去进行,使 咨询没有针对性,这样就会影响到咨询效果。 第二个是,如果咨询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这个问 题还会不经意间伤害到咨询师。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本身对关系不 确定,没有一个稳定的关系模式和认知。他要是极度的崇拜你,就会盲 目地幻想,把你幻想成一个很完美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移 情很严重的人,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生移情的机会很高。但是他有可能从 一个移情状态到另一个移情状态,就是他有可能把你贬得一文不值,他 会说你不好,你不是一个好人,从而攻击你,但攻击的同时他又离不开你,他可能天天说你不好,但是天天又在找你。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不 只是对心理咨询师,在生活中他们也是这样的人,他们最主要的表现是 在关系上,有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1、我恨你,但我又离不开你。 这个特征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可 能会将某个人看得很完美,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当有人胆敢评价他的偶像,而评价的标准和他不一致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个评价是否客观, 是否正确,他会立刻进行反击,会做出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来保卫他 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例如,爱慕刘德华的杨雪娟就是 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她认为自己把你当神一样的看待,全都是为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对于人格障碍疾病的出现大家都应该重视起来,边缘型人格障碍疾病的发生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较可怕,为此我们大家对于这个疾病的出现是一定要重视起来,那么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呢?就让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来为您介绍一下吧。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经常处于危机状态,经常有情绪的波动,经常一下子好辩激动,转眼间又忧郁哭泣,一会儿可能觉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 因为这群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遭亲近的人,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愤怒,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意即他们对人的观感陷入全好或全坏两极端中,旁人可给予他关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时刻,便将旁人理想化;但当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时,便对之充满愤怒嫌恶与批评;反之,他们极怕被依赖的对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对象的生气愤怒,或率先背叛对方,以测试对象的容忍程度,当对象果真离开他后,他则陷入极大的情绪混乱中,并强化世界无人可信赖,自己是空虚孤独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故无法忍受独处的孤寂,有长期的空虚感,为了避免空虚孤寂,他们可能随意与人发生关系,或以自伤,如割腕等,排解内心的空虚无望。其生活模式混乱,社会职业功能遭受极大影响,他们的成就通常低于能力。 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进行危机干预。 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呢,通过上文内容的介绍,现在大家是否对于这个问题都已经了解了呢,边缘型人格障碍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危害了患者朋友们的健康身体,为此我们大家面对这个疾病的发生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

心理测试-自恋型人格障碍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自恋性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自大,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和具高度独立性。 附录: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满足五项以上,表明有此障碍) 1、感觉自己伟大,很重要(特别是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甚至使用谎话来达到目的。就算没有足够的表现,还是坚持被肯定为比他人优越)。 2、迷恋于无止境的胜利、名声、权势、活在以为自己无比出色或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中(这属于大脑型自恋);或是迷恋于自己身体的魅力和性能力(属于肉体型自恋);或是迷恋于完美的、无止境的、征服一切的热爱。 3、坚定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自己只应当与其他特殊(高档次的)人物或机构打交道,也只有特殊天分的人才能了解他。 4、需要超额的褒奖、崇拜、关注和肯定。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做得让人畏惧,使人不敢惹他。 5、认为自己应当受到优惠待遇,要求对方自动满足他所有的需求。 6、利用他人,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7、毫无怜悯心,无法,也不愿意对他人的需要、偏好和感觉表同情。 8、持续地嫉妒他人,有伤害使他沮丧者的欲望,并以为别人也同样嫉妒他。 9、行为上与态度上傲慢,认为自己全知全能,高过法律,所向无敌,面临挫败或对抗时会有暴怒的表现。 精神分析学者的一种说法是,每人在成长早期,都经过“自恋”过程。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满足他的需要。而“自恋”的产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失调,造成畸形发展。 有关NPD 的成因,并没统一说法。关于NPD 到底是遗传基因造成,还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family )后天的影响,学者们至今还没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NPD 的患者都成长于“机能不全家庭”之中,不论是过分被纵容还是过分被忽视、被虐待。 心理咨询电话:400-999-8486(全国免费热线)0755-8375969083796379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2004年入驻北大科技园孵化器,专注于婚姻情感、职场压力、情绪疏导、青少年学习、儿童心理咨询,全国十佳心理学机构之一。燕园博思致力于打造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平台

八种人格障碍

A类型(第一类群):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2、对侮辱(无礼)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3、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4、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处境不和谐;5、病态性的嫉妒;6、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缓引态度;7、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类分裂样人格障碍:1、不能享乐;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B类型(第二类群):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冲动型人格障碍:1、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2、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的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 3、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 4、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 5、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 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 7、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戏剧型人格障碍:1、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2、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3、情感肤浅;4、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 C类型(第三类群):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1、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2、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体验,或不安全感,或自卑感;3、不断地渴望被别人所接受,所欢迎;4、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 依赖型人格障碍:1、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2、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3、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需求;4、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

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 许多人经常感觉人际关系紧张,总幻想自己被亲人抛弃,被朋友背叛,于是选择逃避。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会在事实上造成自己的孤立。其实,这些人是患上了“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有大约1%~2%的人患有这种心理障碍。 王婷离职前是一名医生,换过好几家医院,平均在每家工作的时间都不到半年。“每次我都想有个好的开始,我努力融入新环境,但最后总是失望。”她无奈地说。无论什么时候,她与周围的人都是一副很亲密的样子,可一听到否定意见就立即情绪失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屡次被迫离职?答案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zhlzw.com中华勵志网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已经无声无息地潜入大众生活。有调查显示,中国大约有1%~2%的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北京阿尼玛心理分析研究与咨询室心理专家赵晨滨表示,通常,统计学数据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女性居多。但由于男性暴力破坏性较强,BPD男性患者多被误诊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zhlzw.com中华勵志网比如焦虑时寻衅更壮硕的男子、打架斗殴导致被拘留这种逃避抛弃和自毁行为,常常不被认为是BPD的表现。 天堂与地狱一墙之隔 “我被抛弃了,到底该怎么办?”停职让一直纠缠王婷的“被抛弃”成了“事实”。zhlzw.com中华勵志网无人交流的痛苦使难以忍耐的空虚感不断涌上心头,她只能不停地给以前的同事打电话,即使是在凌晨时分。这种异常行为更使同事们对王婷敬而远之。 DSM-IV-TR(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显示,BPD患者的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他们对别人的期望总是很高,而后又极度失望。他们的世界中充斥着“全好”和“全坏”,当假想的依赖对象无法满足要求时,便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情绪。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通常选择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 34岁的王婷开始工作时,觉得每个同事都是善良单纯的。当发现没有人接受她午夜的电话倾诉、手拉手地上卫生间的亲密后,立刻觉得办公室变成了“把天使堕落成魔鬼的地狱”,嫌恶和批评每天都搅得她心神不宁,情绪会忽然亢奋,忽然又抑郁。

(推荐)人格障碍分类

第五部分: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1、敏感多疑; 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 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 4、易于记恨、委屈; 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 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 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 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当,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所限;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 6、可有奇异感知体验。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此类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偷窃、斗殴、赌博等。表现为: 1、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2、缺少道德观念,无善恶是非判断,不能吸取教训; 3、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 反社会性人格与违法犯罪有较密切关系。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表现为: 1、情绪不稳,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但事后后悔; 2、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亦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和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 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 3、任性、心胸狭窄; 4、自我中心,需要不能满足时表现强烈不满; 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 6、富于幻想,常自欺欺人,凭猜测和预感做出判断,言语不可靠; 7、喜欢寻求刺激,过分参加社交活动,给人以轻浮感觉。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米氏边缘型人格障碍测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

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 王雨吟1,梁耀坚2,钟杰1 (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中国香港) 【摘要】目的:将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ScreeningInstrumentfor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MSI- BPD)引进中国,检验其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理论因素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1295名大学生填写了本量表,其中 有效问卷1206份,男749人,女457人,平均年龄20.02±1.77岁。132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后进行了重测,回收有效问卷98份。结果:MSI-BPD的信度检验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有关要求,与中国人人格障碍问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分量表(CPDI-BPD)和症状检测量表(SCL-90)的关联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效度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数据与四因素理论模型拟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可以被中国大学生样本接受。四因素为:情感扰乱、 认知系统紊乱、冲动性行为失调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结论:本研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初步修订了MSI-BPD,需要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试用。【关键词】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信度;效度;大学生样本中图分类号:G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3-0258-03 TheAdaptationofMcLeanScreeningInstrumentforBorderlinePersonality DisorderAmongChineseCollegeStudents WANGYu-yin,FreedomLeung,ZHONGJie DepartmentofPsychology,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revisetheMcLeanScreeningInstrumentfor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MSI-BPD)in Chinaandexplorethefour-factorsolutioninChinesenon-clinicalsample.Methods:Atotalof1206collegestudents(749malesand457females)fromPekinguniversityatthemeanageof20.02± 1.77completedthemeasuressuccessfully.Results:TheMSI-BPDshowedgoodinternalconsistencyandconcurrentvalidity.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onfirmedthefour-factorsolution(emotionaldisregulation,impulsivity,cognitivedisturbance,unstabl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oursampleofChinesecollegestudents.Conclusion:MSI-BPDisavalidmeasureinChinesecollegestudents.Futurere-searchshouldbedoneforitsuseinChineseclinicalsamples. 【Keywords】MSI-BPD;Factoranalysis;Reliability;Validity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30570608)和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基金资助;通讯作者:钟杰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是一种复杂而又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以情 绪失调、人际关系和自我意像的不稳定、以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常造成患者社会功能损害、治疗上的困难及高于普通人群50倍的自杀死亡率[1],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2]。 在DSM-IV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有九条,符合其中任何五条即可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因此,BPD有151种不同的诊断标准组合[3]。这些不同的诊断标准组合造成了BPD诊断上的异质性。但有研究表明BPD的九条临床诊断条目可归结为四大类核心症状:情感扰乱、紊乱的认知系统、冲动性行为失调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4]。 自从边缘性人格障碍进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后,其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3,5],国内对于BPD的认识和研究仍处于起步状态,由于国内也同样存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6,7]。因此, 有必要在国内展开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8,9]。 自评量表是一种使用效率较高,能应用于大范围筛查的测量工具。在本研究之前,已有学者修订了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diagnosisquestionnaire,PDQ),其中即包括测查BPD的分量表[10]。 但是,研究证明,PDQ对于BPD的诊断虽然有较高的敏感性(0.98)但特异性偏低(0.41),即虚报率高,这将为 BPD的筛查及诊断带来很多困难与发生错误的危 险[11]。因此,本研究将修订在国外研究中被证明信效度良好的专门针对BPD的测查问卷—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ScreeningInstrumentfor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MSI-BPD),首先考 察其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理论因素结构的适用性,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材料 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Screening ?258?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32008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我害怕与人说话,生怕一开口就说错。有空我就想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讨厌与陌生人交流,我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倾向啊? 自闭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被归类为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常常表现为:目光呆滞,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很少与人沟通,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有时还会有冲动或者过激的行为,这种人大部分都不能正常学习,需要有亲人的保护。但是,不善于与外界沟通,并不都是自闭症,人的性格有外向型的,也有内向型的,既然你能够正常学习生活,只是不太爱说话,就可以说明你只是性格内向,并没有自闭症。 青春本应是热情奔放的,校园里那么喧嚣热闹,你能注意到自己内向的问题,表现出与外界交流的渴望,说明你其实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的孩子,这样一个热情的人怎么能舍得让自己封闭起来呢? 1.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不会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我们都是在错误的洗礼中不断成长的,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从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开始,不管是对还是错,说出来!哪怕错9次只对1次,这仅有的1次也足够我们树立信心了。 2.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当同学们在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试着插上一两句自己的观点;当同学们组织聚会活动的时候,积极参加,主动帮忙等,让自己慢慢地融入到群

体当中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存在。等到下次同学们聊天和聚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拉着你一起了。 3.敞开心胸,不要拒绝。内向的孩子对外界的食物常常有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让自己潜意识里将很多事情都拒之门外,当有这种机会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当我们回首青涩岁月时,不会因错过而后悔,不会因自闭儿黯淡,这种回忆才是美好而值得纪念的,不要让小小的瑕疵肆虐我们的青春啊! 应征信选登: 上期网名为“过客”的同学来信说:我一点儿都不快乐,为了摆脱这些不快乐,我总会对朋友发泄心中的不快,经常口不择言,说些难听的话。现在朋友都渐渐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呀?、下面是一位同学给他的回信:我们都要学会在不快乐中寻找快乐,看清自己的情况,学会给自己减压。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如果心里不舒服就要说出来,不是迁怒于别人,而是让大家帮你分担这些不快乐。现在闹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你,你应该主动去道歉。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告诉大家你不是存心这样做的。 另附一篇“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的文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正是每个人心中有那点自恋,才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种种不如意,即不管境遇如何差也一定会有比别人

Diagnosi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性人格障碍英文范例

Case Study 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oni Abbott Part 1 Toni Abbott is an 18 year old woman who lives at home with her mother and step-father. Toni recently surprised everyone by completing her Year 12 schooling - just. She is now enrolled in her first semester at the Canber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IT), where she is studying a Certificate III in Childcare. Toni’s parents split up when she was 3yrs old, and she hasn't seen her father since. Her mother remarried, and she has two younger step sisters aged 13yrs and 11yrs. Toni has been healthy all her life, with no long term medical problems. She broke her arm during a scrag fight when she was in Yr 10, but that has been her only trip to hospital. She is tall and thin, with a body mass index of about 20. Her mother and sisters have no health problems, but her step-father has a dodgy back after a motorbike accident six years ago. Casey is Toni's partner, and is also aged 18 yrs. The pair met in Year 9 at Lake Serenity High School. They have had an on-again off again relationship ever since. Other than Casey, Toni doesn't really have any friends. Casey lives close by, and spends much time at Toni's place. Finances are quite tight in the Abbott household. Toni's mother is the manager of the nearby Diamonds Jewellery Store, and her step-father is a casual afternoon truck driver with ‘Post it Australia’. They have a mortgage on their home, but despite the tight finances they manage to pay for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Toni is not eligible to receive a government benefit as her parents earn over the maximum income for her to receive a NewStart Allowance. This is irritating to Toni, who subsequently expects her family to financially support her until she gets a job. Toni earns $75 per week from her mother, in lieu of caring for her sisters each school afternoon. For some years now, Toni has been self harming by cutting her wrists with a razor. She cannot quite recall when this started, but probably it was some time after she refused to go to Toowoomba for the school holidays when she was in Yr 8. Toni had spent many school holidays in Queensland with her maternal grandparents, and it was something that she had previously enjoyed. However, her younger sisters still go there for school holidays. The cutting was fairly minor and well hidden, until about twelve months or so ago, when Toni became the victim of cyber-bullying. Like most teenagers, Toni has a facebook account that she accesses on a daily basis via her iPhone Facebook app. A very small number of previous school peers were always writing horrid things about Toni, and sometimes Casey as well. Toni describes this information as “nasty and bitchy”, and she also admits that she finds negative facebook comments incredibly difficult to manage. To overcome this, Toni has started connecting with a few of her CIT peers on social media. 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 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

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2015-01-24 20:49:45)转载▼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 5、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上几种又可以分为三类: A类——特点:奇特或怪异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特点:焦虑或恐惧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病理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2、脑发育因素: 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网状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3、染色体异常 47XYY综合症和47XXY综合症患者中有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不安全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3), 627-63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6051398.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516051398.html,/10.12677/ap.2019.93078 The Effect of Insecure Attach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Wei Zhou, Xu Che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Mar. 5th, 2019; accepted: Mar. 20th, 2019; published: Mar. 28th, 2019 Abstract Exploring the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ts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ttach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insecure attach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is effect is first reflected i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risk factors on BPD, the early external risk factors ultimately may converge to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this insecure attachment, especially preoccupied and fearful attachment, will strengthen the impact of these risk factors. Second, the insecure attachment also affects the social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BPD individuals, the various symptoms of BPD are triggered by the defect of mentalizing, and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fter the attachment system is activated. Finally, based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we discuss the multiple research possibilities of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Insecure Attachment,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Mentalizing 不安全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 周威,陈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9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28日 摘要 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展风险因素和形成机制对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依恋理论,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