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概要
蔬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蔬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1. 蔬菜产业的现状说到蔬菜,咱们日常生活中可真是少不了它们,饭桌上没有它们,感觉都像缺了点啥。
不过,蔬菜产业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里面的那些猫腻可不少呢。
首先,咱们要聊聊种植方面的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的土壤质量不行,种出来的菜要么长得慢,要么营养不够。
就像你在超市里看到的那些蔬菜,颜色好看,可到底含多少营养,心里没个谱。
再者,很多农民朋友用的化肥和农药,虽然能让菜看起来更好卖,可久而久之,土壤就会变得“虚弱”,这样下去,菜的质量可就得打个问号了。
再说说流通环节。
大家都知道,从田间到餐桌,光是这个过程就像走了一场“马拉松”。
中间的环节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很多菜到了市场上,不是新鲜的,而是“隔夜菜”,这可真让人心疼。
还有,运输不当、储存不当,菜在路上就可能“折腾”得不成样子,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我们再看看销售方面。
现在很多地方的蔬菜市场,都是“老一套”。
价格乱涨,农民的收入不稳定,有时候一斤菜卖得比一瓶水还便宜,这可让种地的人心里多难受啊!而且,很多年轻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兴趣,宁愿去城市里打工,导致农业后继无人的局面。
2. 蔬菜产业的问题2.1 生产技术不足蔬菜产业的问题,咱们还得从生产技术说起。
现在的种植技术,尤其是智能农业方面,跟国外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
比如,咱们的温室大棚技术虽然有了进步,但在气候控制和病虫害管理上,还是显得有些笨拙。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即使辛辛苦苦地种了菜,最后收成却不理想。
说白了,就是“好心没好报”。
2.2 市场信息不畅再说市场信息,这可真是个大问题。
很多农民朋友种了菜,却不知道市场上什么菜热销,结果自个儿种了满园的白菜,结果白菜的价格跌得一塌糊涂。
信息不畅就像是一个“黑洞”,把农民的辛苦全都吸走了。
他们根本没法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菜在地里腐烂,心里那叫一个心疼。
3. 发展对策3.1 提升生产技术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咱们该咋办呢?首先,得提升生产技术。
浅议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蔬菜产业是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对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其发展。
蔬菜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的不足和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这导致了蔬菜产量的下降。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对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应该加大对农地的保护力度,限制非农业用地的占用,并加强农业用地的管理和保护。
可以推广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性。
可以支持农民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的程度。
蔬菜产业还存在品种单一和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蔬菜种类较少,品种单一,这导致了供应不稳定的情况。
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蔬菜的供应量经常受到限制,造成价格波动较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可以加大对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丰富市场上的蔬菜种类,增加供应的多样性。
可以建立蔬菜生产的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天气等因素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可以建立蔬菜生产的调节机制,提高供给的稳定性,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蔬菜产业还存在储运能力不足和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
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易腐性,储运能力不足导致了大量蔬菜的损耗。
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了农民的销售问题,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合理的收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可以加大对储运设施的投入,改善蔬菜的储运条件,减少蔬菜的损耗。
可以加强蔬菜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物流建设,减少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更加高效的销售渠道。
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一些对策,可以促进其发展。
加强土地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多样化蔬菜种类、建立蔬菜生产的保护区、提高储运能力和销售渠道的畅通等对策,有助于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蔬菜产品。
2023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3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蔬菜种植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增长、生产规模化、品质品牌化、技术智能化、经营模式创新、环保要求提升、国际化竞争加剧、蔬菜供应链优化等方面,探讨2023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消费者对于蔬菜的品质、口感、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蔬菜种植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以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
二、生产规模化为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生产规模化成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口感。
但是,生产规模化也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
三、品质品牌化随着消费者对蔬菜品质和口感的追求不断提高,品质品牌化成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品牌化经营,可以增加消费者对蔬菜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品牌化经营也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确保蔬菜的品质和安全。
四、技术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智能化成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农业、智能农艺等应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智能化技术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推动蔬菜种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经营模式创新为了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营模式创新成为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同时,创新经营模式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
六、环保要求提升环保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蔬菜种植业来说也不例外。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蔬菜种植业需要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
(中国经济网消息).❖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海安县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海安县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论述了海安县蔬菜生产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及主要措施,以期促进海安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蔬菜;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江苏海安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142-021 基本现状海安县蔬菜播种面积约为19 340hm2,其中常年菜面积逾3870hm2(播种面积约为12 760hm2),季节性菜地4 960hm2,桑园套种面积3 330hm2左右,折实面积为1 670hm2左右。
2008年蔬菜年总产42万吨,总产值3.5亿元。
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不包括地膜覆盖面积)2 452hm2,其中,常年菜地设施栽培面积为1 460hm2,占常年菜地面积的37.6%;季节性菜地设施栽培面积为330hm2,占季节性菜地面积的5.9%。
产值净效益在3万元/hm2以上的约为2 520hm2,其中常年性菜地产值净效益在3万元/hm2以上的为2 050hm2,占常年蔬菜面积的69.5%;季节性菜地的蔬菜产值净效益在3万元/hm2以上的约为450hm2,占季节性菜地的8.8%,主要集中在瓜—稻和菜—稻茬口。
蔬菜种植的效益极不平衡,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一是不同的栽培模式差距较大。
大棚、小棚、露地栽培的产值差距都在1.5万元/hm2以上,效益差距近1.5万元/hm2。
如大棚年均产值都在9万元/hm2以上,小棚在6.0~7.5万元/hm2,而露地一般在4.5万元/hm2左右。
二是同一种栽培模式由于栽培管理水平不同而形成较大差距,同是大棚栽培,高的产值可达15万元/hm2以上,而低的只有3.0~4.5万元/hm2。
2 主要制约因素2.1 菜地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海安县菜地大部分集中在河东排灌不畅的地域,土壤含盐量较高,遇涝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形成涝灾,遇旱无水灌溉,影响产量和效益。
2.2 投入不足一是对蔬菜栽培设施投入不足,设施栽培面积偏小,影响了蔬菜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对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排灌条件差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小旱小涝不能保丰收。
江苏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苏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江苏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
多年来,江苏农业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江苏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江苏农业的现状1. 农业产值稳步增长:近年来,江苏农业产值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农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约80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1.2万亿元。
2.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江苏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作物种植面积缩减,而养殖业和特色农业不断发展。
特色农产品如大闸蟹、苏果、苏米等成为江苏农业的亮点。
3.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进步: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新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江苏注重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基地不断扩大,农药、化肥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升。
二、江苏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未来,江苏农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江苏农业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多元化。
因此,江苏将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推进农业现代化:江苏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
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快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4.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江苏将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能力。
5.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江苏将坚持以农业农村为重点,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推动农村全面振兴。
浅议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蔬菜产业现状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也是人们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蔬菜的种类繁多,口味多样,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得蔬菜产业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蔬菜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蔬菜产业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低,大部分的蔬菜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自给自足的村田经济,由于规模小、生产技术和技能水平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
蔬菜产业存在着不足的品牌意识。
大多数农户只关心自己的生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蔬菜品牌化的重要性,缺乏对蔬菜品牌的战略性思考,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缺少品牌分析和评估手段,缺乏品牌宣传和推广手段,缺乏蔬菜品牌战略管理。
蔬菜产业存在着不足的科技创新。
中国农民对种植业现代技术、设备的关注较小,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种植业增效的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蔬菜产业存在着不合理的营销体系。
目前蔬菜市场上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而且由于商户多、中间商层多、产地和市场距离长、大量小农户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商品流通成本高,也导致了蔬菜价格的波动比较大。
二、蔬菜产业发展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蔬菜产业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水平和效益。
2. 提升品牌意识。
农户应增强品牌意识,建立自己的蔬菜品牌,营造出一种地道的产品声誉。
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把蔬菜产品真正塑造成一种区域品牌,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鼓励农户使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蔬菜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素质。
4. 调整营销体系。
政府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市场,促进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与连片化生产,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蔬菜商品流通成本,保障农户获得合理收益。
江都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都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陈谋;刘彦文;李军民;许俊喜;刘雪基【摘要】蔬菜产业作为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对扬州市江都区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都区处于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蔬菜生产,是扬州市乃至江苏省主要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众多蔬菜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在我区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3万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hm2,蔬菜总产量达90万t,蔬菜总产值达11.5亿元,已跃居全区第一大经济作物,蔬菜产业的规模和生产水平位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成为我区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期刊名称】《上海蔬菜》【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蔬菜产业;江都;农业现代化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主导产业;扬州市;高效农业;蔬菜生产【作者】陈谋;刘彦文;李军民;许俊喜;刘雪基【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研究所225200;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研究所225200;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研究所225200;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研究所225200;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蔬菜研究所2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蔬菜产业作为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对扬州市江都区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都区处于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蔬菜生产,是扬州市乃至江苏省主要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众多蔬菜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在我区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3万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hm2,蔬菜总产量达90万t,蔬菜总产值达11.5亿元,已跃居全区第一大经济作物,蔬菜产业的规模和生产水平位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成为我区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但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升级,推进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3:5~7中国蔬菜CH I NA VEGET ABLES 产业广角王宝海,江苏省蔬菜办公室,南京市龙江小区月光广场8号江苏省农林大厦,210036收稿日期:2007-01-09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王宝海2006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141.3万hm 2,总产量4200万t,总产值430亿元,比2000年的110万h m 2、3500万t 、250亿元分别增加了28.5%、200%、72.0%。
蔬菜产值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接近1/3,蔬菜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1“十五”期间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1区域特色基本形成、沿海菜区、环湖菜区、城郊菜区和丘陵菜区等五大菜区,并在各大菜区内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重点基地。
一是形成了以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南通、苏州等市为重点、以大中棚春提早、秋延后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32万h m 2;二是形成了以宝应县、金湖县、响水县为重点的水生蔬菜面积10.7万h m 2;三是形成了以徐州丰县、沛县为重点的芦笋、山药、牛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面积14.7万h m 2;四是形成了以邳州、丰县、射阳、大丰、兴化等县(市为重点的大蒜、洋葱、香葱等葱蒜类蔬菜面积21.3万h m 2,其中大蒜面积达14.7万hm 2,邳州市大蒜种植面积达4.5万hm 2,成为全国大蒜生产第一县;兴化香葱种植面积达1万hm 2,成为全国香葱生产第一县;全省食用菌生产面积达5000万m 2,居全国第四。
目前,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超过1万hm 2的县(市有39个,超过3.3万hm 2的县(市有14个,其中沛县、邳州、东台、射阳等4个县(市都超过了6.7万h m 2。
1.2产加运销日趋活跃江苏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400多家,2006年加工各类蔬菜逾120万t,消耗鲜菜原料约400万t 。
在这些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4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
加工产品包括速冻保鲜、冷冻、脱水、盐渍、水煮等多种类型。
全省现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79家,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有36家,南京白云亭、常州凌家塘、无锡朝阳、苏州南环桥、徐州淮海等5个大型蔬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均超过10亿元,成为省内外蔬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全省还成立了各类蔬菜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40多家,会员8万左右,会员种植面积逾8万hm 2,2006年销售总量350万t 左右,销售额48亿元。
1.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江苏省蔬菜无公害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
从1998年起,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建设城郊无污染蔬菜基地”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启动“放心菜”工程,促进了防虫网覆盖、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2000年开始,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由城郊蔬菜基地向条件更适宜的农区菜地拓展,加快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步伐。
到2006年底,全省已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3.3万hm 2,播种面积近113.3万hm 2,占总播种面积的70%,已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近1100个,占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的40%。
1.4科技优势更加突出“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江苏省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地方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累计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西瓜、辣椒、番茄等新品种59个,引进新品种(组合1000多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近200个;对如皋萝卜、太湖莼菜、—5—产业广角中国蔬菜CH I NA VEGET ABLES南通马耳朵(小白菜、荷等20多个地方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蒌蒿、马兰、荠菜、蒲菜等蔬菜进一步扩大推广;重点开发推广了以防虫网覆盖栽培、工厂化穴盘育苗、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开展蔬菜技术培训工作。
1.5产业地位大幅提升1.5.1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比2004年增加4.7万h m2、200万t、38亿元。
扣除各种成本,蔬菜产业为农民增加纯收入28亿元。
2006年农民纯收入预计达5800元,比2005年增收10%,蔬菜产业在农民新增纯收入524元中贡献了62元,占12%。
因此, 2006年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和贡献巨大。
1.5.2在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出口创汇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江苏口岸2006年全省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加20%以上,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30%以上,成为江苏省出口额最大、增幅最快的农产品。
一批蔬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蔬菜产品出口超过千万美元,形成了以大蒜、莲藕、芦笋、山药、食(药用菌等为主,具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出口产品。
1.5.3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据初步框算,每个劳动力平均种0.1hm2菜地,全省蔬菜基地面积80万h m2左右,可消化800万个农村劳动力;全省蔬菜产品50%(约2600万t为本省销售,每个商贩年均零售40t,可为城乡居民提供65万个就业机会,加上农村从事蔬菜运销、蔬菜加工及蔬菜批发的人员,有近千万人从事或服务于蔬菜产业。
2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当前制约江苏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蔬菜种质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设施栽培和加工出口的专用品种主要依赖引进;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目前全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面积约53.3万h m2,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据统计,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菜农不到全省菜农总数的10%;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2.1发展思路以抢占国际市场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注重数量扩大外延为主向提高质量挖掘内涵转变,从劳动密集粗放经营为主向劳动+技术密集集约经营转变,从立足省内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转变,努力把蔬菜产业建设成为江苏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做出更大贡献。
2.2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146.7万h m2,产量4200万t,产值500亿元;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66.7万hm2,有机蔬菜生产基地3333h m2;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蔬菜加工能力达300万t,鲜菜消耗量达800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24%左右;出口蔬菜60万t,创汇6亿美元;净菜上市量占蔬菜上市量的30%,连锁超市销售量占城市居民消费量的10%以上。
2.3发展重点江苏省蔬菜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2.3.1加强蔬菜种质创新及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优质、抗逆蔬菜新品种、设施栽培和出口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优良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培育一批重点种业企业;加快优质、安全蔬菜及出口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的制定以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专用肥料的研发和优质安全蔬菜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解决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根茎类蔬菜根结线虫、韭菜地蛆防治等技术难题;加强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在蔬菜加工企业推行G MP、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2.3.2建设一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淮北菜区:重点培育沛县、丰县、铜山、邳州、睢宁、楚州、淮阴、东海、赣榆等9个基地县(市、区,基地播种面积达53.3万h m2,产品种类以设施蔬菜、根茎类蔬菜、食用菌及葱蒜类蔬菜为主;沿海菜区:重点培育灌云、灌南、东台、大丰、射阳、阜宁、启东、海门等8个基地—6—中国蔬菜CH I NA VEGET ABLES产业广角县(市,基地播种面积达26.7万hm2,主要产品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豌豆、大蒜、洋葱等,同时发展双孢蘑菇、草菇、香菇以及灵芝、猴头菇等高档保健食用菌;环湖菜区:重点培育宝应、响水、兴化、金湖、洪泽等5个县(市,基地播种面积达20万hm2,重点发展莲藕、水芹、茭白、慈菇等水生蔬菜,同时发展香葱、蒌蒿、蒲菜、莼菜等特色蔬菜。
在以上三大蔬菜优势区域内,集中力量培育20个特色蔬菜基地县(优势基地。
2.3.3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品和品牌优势区域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在优势产品上。
根据江苏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结合产业区域和基地建设的现状,重点是要在设施蔬菜、水生蔬菜、根茎类蔬菜、葱蒜类蔬菜、食用菌和野生蔬菜等六大类产品中培育出一批优势产品和品牌。
2.3.4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根据江苏省特色蔬菜生产的区划布局和特色,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对省内特色蔬菜产业带动作用大(加工原料70%来自省内、出口创汇能力强(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并在优势区域形成加工流通企业群。
重点是要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
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基础,确定在全省重点培育20家龙头企业。
蔬菜交易市场建设对蔬菜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建设重点是改建和扩建江苏淮海、徐州黄淮、淮安清江、东台三仓、苏州南环桥、南京白云亭、常州凌家塘、无锡朝阳等10个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同时向两端延伸,即加强蔬菜重点县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和城市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建设,加快农贸市场改超市的步伐。
2.3.5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第一,加快制定产品优质、安全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
同时根据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按产品种类、出口地区不同,制定相应的出口产品推荐标准。
蔬菜加工和流通企业要遵循国际通行的食品质量管理办法,逐步推行G MP、HACCP等质量管理模式;第二,加强优质、安全蔬菜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建设66.7万hm2优质、安全蔬菜生产基地,3333hm2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在20个蔬菜基地县建设53.3万hm2;第三,逐步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
在蔬菜生产重点市、县建立蔬菜质量监测检测站(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蔬菜生长期间和产品上市前定期组织抽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
建立基地田头档案,实行产品质量跟踪和追溯制度。
3配套措施与扶持政策3.1建立健全蔬菜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在培育一批骨干种业企业的基础上,加强种子生产和经营管理,杜绝假冒伪劣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