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傩面具
傩神文化

“傩神”:(傩)神就是(雒)神。
早在二千年以前的中国大学问家和大文学家屈原,在他的《远游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指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的诗篇。
“炎帝”即“神农炎帝”,“南疑”即“九疑”,这说明在屈原的心目中,九疑山就是“神农炎帝”的神山,而据汉代《白虎通义.五行篇》的解释:“炎帝者,太阳也”。
又说: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太阳的别称是“火离”,因此,“离为鸾”的意思即“太阳就是鸟中至尊的鸾凤”。
由此可见,九疑山的神农子孙,是崇拜“NUO”(雒)的。
九疑山的原居民有瑶、侗、壮等民族,从民族语言学得知,这些民族都称呼鸟为“NUO”(雒)。
所以,怀疑他们的古代语言不同于今日的语言,是毫无根据的。
同时,在距今八千年到七千年之间,中国农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大大地发展了,精美的艺术符号开始出现。
最有特色的是湖南省洞庭四水之一的沅水中游的黔阳县高庙文化遗址“精美绝伦”(这是考古学家对它的评语)的巫术符号,同时除了农神图像以外,还出土了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大量图案。
而这些巫术符号,都有一些值得研究的特点。
1、大部分都是头像,只有一小部分是全身像,这是因为头像可用于戴在头上表演,而全身像只适宜于摆在祭坛上供奉的缘故。
2、七千年前不见有牛角纹,头戴牛角的农神像,多出土于七千年后。
3、在鸟图腾之外,还有少量的渔猎神图像,这大概是人们在重视粮食生产之外,渔猎生产仍占有很大比重的缘故。
这些事实都充分地证明了傩(傩)神就是雒(音NUO)神。
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
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称为“大傩”。
又称“逐疫”。
《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高秀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
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
皆赤帻皂制,执大鼗。
第一节神秘的傩面具

地戏面具 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
中大胆予以夸张。 地戏面具(从人物造型上看)包括
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
神 秘 的 傩 面
地戏面具 佩带比较特
殊,先用轻薄的黑纱巾将 头罩住,再将面具斜戴在 额上。因面具代表神灵, 应居于最高位置,而演出 这是扮演神灵的,不能让 观众看到真实面目。
巫术:
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 些人、事 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仪式表演常常采取 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 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 )
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傩文化是中国较为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由傩庙、傩面具、 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一个复杂整体
在中国的诸多面具品类中,贵州傩戏面具保存得最多, 流传得最广,种类也最为丰富。
神
秘
的
变人戏面具
地戏面具
傩堂戏面具
傩
面
贵 州 傩 面 具
变人戏面具
地 戏面具
傩堂戏面具
绘 色彩简单——
艺画
不施油彩,
色 面具的纹饰带有一
术 彩 定的随意性。
色彩丰富多彩、 绚丽明亮。 强调以色彩的变换 来表现人物性格和 身份
傩面具——
在傩仪中,傩面 具 极为重要和神圣:它被 赋予神秘的宗教义,
被看成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 具有沟通阴阳、连接生命与 死亡的魔力。
傩面具不仅是
巫术的工具,也是结合了雕
刻与绘画的民间艺术品。是 美术与巫术的一次精彩的联 袂演出。
神 秘 的 傩 面 三王(木雕 清)
贵州傩一眼千年

谢谢观看
贵州”傩“ 一眼千年
目录
• 贵州傩文化概况 • 傩堂戏: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 • 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傩文化概况
“傩”在本质上是一种驱鬼 逐疫、祈福禳灾的仪式。自 先秦起,它就是宫廷祭祀活 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礼记》中就有对周王朝 “大傩”的描述,后来一路 发展,形式越发丰富,宋朝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傩 仪已趣味十足。
演傩堂戏要扎彩楼牌坊,是傩公傩母及众神的供奉之所。
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尽管贵州傩文化具有独特的 价值,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 许多挑战。其中,城市化进 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 趣的减弱、现代娱乐方式的 崛起等因素,都对傩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 加强宣传,以促进傩文化的 持续传承。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保存最 完整、品类也最丰富的地区。
傩堂戏: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
古老、质朴的自然崇拜渐渐淡 化,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神 仙鬼怪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 沟通人与神的“傩”也随之步 入“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傩文化并非贵 州独有,川、黔、湘、赣、滇 都有自己标志性的傩戏,北方 也不乏“捉黄鬼”等艺术形式。 贵州傩与各地的傩同根同源, 但形式上特别丰富,其 中又以黔东北的“傩堂戏”最 为典型。
傩堂戏面具全由手工制作,每个傩坛都 有自己的风格。
在傩堂戏中也有“巫”文化的传承,沟 通鬼神、施行法术是其中必要的环节。
表演傩戏,一般是为“还愿”,有“还 愿”就必有“许愿”:当人们需要治病、 消灾、求子、保寿时,就会向神灵祈愿, 愿望得到满足后再举办一场盛大的法事 来感谢神灵。这样看来,傩堂正戏既可 以说是演给人看的,也可以说是演给神 仙看的。
德江傩堂戏里,充满了市井气息。 图为《打闹台》,讲歪嘴秦童求人说媒的故事。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毛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凯里市黄平县、雷山县和都匀市以及云南省于田县。
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傩面具就是毛南族民俗的重要象征之一。
傩面具是毛南族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常用的道具,主要由木头制成。
傩面具的形状和图案多种多样,通常以怪兽或神态狰狞的面孔为主题,形象奇特、夸张。
这些面具常常配有丰富的饰物,如羽毛、兽牙、贝壳等,以增加面具的神秘感和威严感。
对毛南族来说,傩面具代表着神的化身。
在毛南族的信仰系统中,他们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神灵,其中最高的神被称为“阿爷”,是掌管着天地万物的至高神灵。
毛南族人相信,阿爷能够保护人民的安全、祈福增福、驱除恶灵,并赐予人民丰收、平安和幸福。
在毛南族的重大节日和仪式中,傩面具成为了连接人与神的桥梁。
毛南族人会穿上华丽的傩衣、戴上傩面具,以模拟神的形象,展示神的力量和威严。
傩面具传递着神灵的气息和神圣的力量,使得信徒们能够通过它们与神灵进行沟通和互动。
傩面具不仅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傩面具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一些傩面具的形状象征着丰收和富饶,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一些傩面具的形状则象征着战胜困难和抵御邪灵,寓意着人民对幸福和安宁的期盼。
当代毛南族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责任,他们通过研究和传承傩面具的民俗象征,努力将毛南族的文化传统传承给后代。
他们也将傩面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积极推动保护和传播毛南族的文化。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是毛南族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面具不仅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毛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安康的追求的表达。
通过研究和传承傩面具的民俗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毛南族的文化和信仰体系,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郭大章1, 王天培2(1 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重庆奉节404600; 2 重庆市梁平中学,重庆梁平405200)摘 要: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
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关键词:傩堂戏; 渊源; 内涵; 宗教信仰; 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7-0011-05Nuo Tang Opera in Tongren ,Guizhou and Its Cultural SpiritGUO Da-zhang 1, WANG Tian-pei2(1 The East Branch of Chongqing Ba Shu Middle School,Fengjie ,Chongqing 404600;2 Chongqing Liang ping Middle School,Lian gpin g ,Chongqing 405200)Abstract :As one of th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the ancient pri mitive religious community,the emergence,spread and renewal of Nuo Opera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There is a saying in Chinese research on Nuo Opera:Nuo Opera of the world is in China,Chinese Nuo Opera i s in Guizhou,Guizhou Nuo opera is in T ongre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igin,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ngren Nuo T ang Opera,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n the formation of Tongren Nuo Tang Opera and its cultural and spiri tual values.Key words :Nuo Tang Opera; origin; connotation; religious beliefs; cultural spirit收稿日期:2009-05-10作者简介:郭大章(1982-),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毛南族位于中国南方的贵州省境内,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民族。
毛南族在传统的祭祀和节日庆典中广泛使用傩面具,这些面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还承载着民俗象征的丰富内涵。
一、傩面具的形态特点毛南族傩面具的形态特点独具匠心,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毛南族的傩面具制作工艺精湛,采用的材料包括竹子、红木、牛角、黄铜、兽皮等,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动物形象和神秘的图案。
比如,竹子制成的傩面具常常呈现出弧形的轮廓和流畅的线条,充满自然风光和动态美感。
而采用牛角和黄铜的傩面具则多为三维立体的动物形象,而红木和兽皮则展现出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符号和图案,如鬼脸、龙蛇、飞禽走兽等。
毛南族的傩面具在民俗文化、祭祀和宗教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民俗象征的深刻内涵。
首先,傩面具往往具有宗教意义,是表示神明和天地之间的沟通媒介。
毛南族的传统信仰中常常涉及到崇拜祖灵、神灵和自然神,因此傩面具的制作和使用更多地给人们提供了和神灵交流的方式和途径。
其次,傩面具也具有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
毛南族的傩面具不仅可以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还可以作为装饰品,用于美化房屋、馆堂和家庭。
最后,傩面具还具有民俗象征的象征性意义。
毛南族的傩面具往往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动物形象和图案,这些图案通常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和象征,如解厄、鱼跃龙门、旺苗吉祥等。
三、傩面具的现代意义毛南族的傩面具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傩面具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
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因此对于毛南族的傩面具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傩面具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毛南族的傩面具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民俗象征的深刻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看、体验和购买。
最后,傩面具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其融合了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科学的材料结构,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创新。
神秘苗族的傩文化,你听说过吗?

神秘苗族的傩文化,你听说过吗?不管是贵州人还是外地人,肯定都听说过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居住着一些神秘的人物,相传他们精通法术、刀枪不入、沟通神灵还能预知未来,这些被当地人称作“法师”的人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神奇?在黔东南铜仁市江口县梭家苗寨,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神奇的傩技。
傩师、傩技和咒语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
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
据当地一位通晓苗族文化的老人介绍,苗族最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以“鼓”为单位,这个单位的首领则是“苗王”,而“傩师”的角色相当于首领的参谋和助手。
在这个族群迁徙的过程中,“傩师”则用“上刀山”和“下火海”的绝技向族人证明,他们的首领不会畏惧任何困难。
苗族傩技秘不示人进入梭家苗寨,村民围住了来自各地采风的摄影家。
记者注意到,在围观的人群中,除了村民,还有几位身穿红袍特殊装扮的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人正是本领非凡的“法师”,他们将当众展示一些常人所不能的绝技。
正当记者对这些“法师”的服饰感到好奇时,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法师”的装束源自唐僧形象。
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成佛,具有捉妖除魔的能力,所以,这些“法师”相信自己与唐僧一样能够捉妖除魔。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越过一条流经苗寨的小河,再穿过一片小树林,一只近20米高的铁梯矗立在草滩上,而这只铁梯的横杆竟由36把利刃组成,“刀山”这个称谓可谓名副其实。
据说,只有能够赤脚登上这座“刀山”而毫发无损,才能够证明“法师”的“法力”。
一名“法师”仰望“刀山”,口中仿佛念念有词,紧接着拿起碗含住一口水喷向“刀山”,并一边念叨着将碗中剩下的水抹在“刀山”以及另一位“法师”赤裸的脚底。
赤裸双脚的“法师”向四周拜了拜,最后向“刀山”一拜,握住刀梯,双脚依次登上刀刃,稳稳地向“刀山”的顶端攀去,并不时地在高处伸出双腿向众人展示他那安然无恙的脚底。
传傩雕技艺存一方文脉

传傩雕技艺存一方文脉汪枭枭【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8(000)023【总页数】2页(P56-57)【作者】汪枭枭【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傩面具是安顺屯堡地戏的核心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傩雕已发展成为安顺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从事傩雕技艺的民间艺人达上千人。
然而在产业繁荣的背后,地戏文化的传承也应引起重视。
5月31日,记者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馆内形态各异的安顺地戏面具——仡佬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傩戏面具、阳戏面具、撮泰吉面具让人目不暇接。
博物馆的主人,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雕传承人秦发忠说:“说起傩雕,就不得不说安顺地戏。
”他耐心地向记者讲述起每一个面具背后的历史故事。
秦发忠告诉记者,在安顺有很多村落被称为“屯”或“屯堡”,如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周官屯、鲍家屯、云山屯……屯堡中妇女的装束,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相似,上前一问,却是汉族。
据《安顺府志·民风》所载,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皆凤阳汉装也”。
这里的建筑和习俗,都与邻近的村子不同。
而这些,都要追溯到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数十万大军挥师西南并留守于此,以军屯的形式驻扎下来,且“家人随之至黔”,江南的服饰、饮食、娱乐习俗也随之而来。
自江淮而来的古老戏种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洗礼,当年的屯军和移民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习俗和服饰特点,他们的习俗也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
这些人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他们把从内地带来的戏剧形式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安顺地戏。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地戏的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系学生作业(试卷) (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 目 浅谈铜仁地区傩面具的艺术魅力 课 程 中国民间美术 姓 名 冯 力 学 号 2011091134 专 业 美 术 学 班 级 11 美 本(2)班 时 间 2013/12/10
简短评语 成绩: 授课教师签字: 浅谈铜仁地区傩面具的艺术魅力
【摘要】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①,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戏面具②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傩文化是铜仁地区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历史文化现象,虽历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接下来我对铜仁傩面具的文化、艺术造型及独特艺术魅力进行探析和初步研究,从傩面戏的历史来源,制作工艺,等做简要的说明论述。 【关键词】 傩戏面具 文化遗产 雕刻 艺术魅力 引言 当一股保护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向我们扑面而来之时,在民间嗅到了傩文化散发出的古老而浓烈的文化气息,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入,傩文化被发觉,铜仁是著名的"傩戏之乡”,戴面具演出是傩戏的主要特征。铜仁傩面具,共有24个,它们是唐氏太婆一桃源土地、灵官、开路将军、关羽、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先锋小组、消灾和尚、梁山土地、秦童、甘生、开山莽将、掐时先生、卜卦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泗、柳三、乡约保长、周仓、了愿判官、秦童娘子。这些面具是用白杨或柳木镂成脸胚,再雕刻上色而成。文武旦丑角色表现粗犷、温善、凶悍、奸佞③、刚毅、英武、妍丽④、雕工刻法各不相同,雕刻艺术既夸张、粗犷、又细腻。铜仁傩面具雕刻,虽是民间艺人所作,但保留了明清时期简括、庄重的艺术风格,实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保存于贵州铜仁的傩傩面具,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傩文化由傩堂戏和傩技构成,傩堂戏源于古代傩舞和傩祭⑤,其特点是不化妆,以面具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喻为“最生动的民间艺术”。 如今,傩幻化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作为种种有面具的和无面具的仪式化活动和非仪式活动,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企望和世俗生活里,活跃并繁盛。 一、傩面具的工艺制作过程 傩面具雕刻艺人多是会木工之人,奉祀鲁班为祖师。他们认为雕刻傩面具是制作“鬼神”,技艺含有神秘性,所以传承相对困难。1987年德江120余面傩 面具到北京展出,被专家誉为“戏剧活化石”、“艺术瑰宝”,引起首都艺术界极大关注。之后,省、地、县文化及民委部门重视,德江傩面具雕刻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有罗永祥、张玉波、王国立、黎江荣、安飞等人学习面具制作,把傩面具的制作传承下来。 傩面具以生长在德江县境内的柏杨和酸枣为原料。柏杨有两种,一种是岩柏杨,另一种是水柏杨,岩柏杨最佳,本质坚硬细腻;水柏杨木质较舒松,但色泽好。当地传说酸枣雕面具神灵,所以也常用。面具雕刻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制作工序繁多,须经20多道工序,均用手工制作。一般在秋后选取木材,看好时辰祭山神、土地。 1.制坯 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正式开始,之前要祭鲁班祖师和历代传承的师祖。根据面具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材料修树皮,进行平整,截圆木劈成两半,然后进行“上云台”固定、墨斗“放线”弹中线、开脸等。开脸是根据面具人物面部特征,用毛笔勾出单线轮廓,大体确定五官位置,这是制作面具的一道关键工序。其“移形取像”之法是各家师传的绝技,多秘不外传。各雕刻师都有一本傩面人物面像白描图谱,分正面、侧面,配有尺寸和要点口诀。 2.雕刻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雕成立体徒刑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具体形象。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刀法上有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在运刀上,按造型需要用竖、横、前出、内出、斜、顺、逆等手法。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纱布打磨各细致部位。在乌江边,有的用粗、细沙搅拌,手搓打磨,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打磨(稻草特捆成束),最后用草灰细搓磨出光泽。传统用脚踏车床卡稻草转擦打磨。 3.上色 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鲜艳。传统工艺打底灰是石灰粉调牛胶水,成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掩盖雕刻纹线,技巧要求做到“凸不露木、凹不堆浆、纹理显现、阴阳增光”。然后根据人物特征上底色,使颜色突显层次,增加立体感,并以颜色线条夸张描绘以更符合人物性格神态。 二.造型艺术特征 1.造型因地域文化、人物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按地域文化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离德江县城较近的潮底、长保、稳平为代表,这类傩面具造型更多带有现代艺术感和欢快性。如减灾和尚(图1),面具造型圆脸秃头,呲牙咧嘴,笑容可掬,形象亲切可爱、憨厚而又逗笑。另一类是以德江高山乡的傩面具为代表,这类傩面具造型具有土家族原始民风,面部表情带有神秘性。如唐氏太婆(图2),面具为老妪造型,头梳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手法写实,是典型的土家族农村老妇形象。 2.按人物角色来分,有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 。 (1)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抵。他们的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抵。例如先锋小姐(图3),她是<>戏 中的主角,又称仙锋小姐,原名崔良玉。戏中描写先锋小姐的形象是:"眉毛弯弯龙戏水,樱桃小口露银牙,收拾打扮多细雅,赛过南海世观音。"面具艺人根据戏剧之描写,以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把她雕刻成一个头戴凤冠、面相丰满、弯眉秀目、端庄美丽的少女形象,为小旦造型。一般来讲,正神和历史人物面具造型都是五官端正,年长男神一般都有胡须,性格正直、善良、威武、凶悍,面容黝黑发亮,眉毛上扬,眼球突出,呲牙咧嘴,雕刻粗放概括,面目奇特剽悍,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古朴粗犷的美。如尖角将军(图4),头上长角,眉毛似火,面目狰狞,两眼凸出,呲牙咧嘴,在牙齿的表现上更是体现了民间艺人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其下齿咬着上唇,强烈突出上齿两个獠牙,被称为“地包天”,给人一种威严、憨厚和刚正的印象;而上齿反咬下唇,则被称为“天包地”,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威武与神勇,给人以彪悍、粗野和勇猛的感觉。又如关爷(图5),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盔帽,英武神勇,与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完全一致。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民间傩面具制作艺能遵从面具制作规范的传统,通过内心的直觉感应和真诚的审美体验,把人性与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傩面具中人神造型的形象流露出正直、善良、威武、凶悍的特征。 (2)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抵。在傩堂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扩、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份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撩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等等之类的形象,凶神恶煞的精神气质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此类面具中的开山莽将、开路将军、 押兵先师、关圣帝君、勾簿判官、灵官等等最为典型,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开山莽将(图6),又叫开山猛将,僻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衹之一。在傩堂戏中,他手执金光钺斧,砍杀妖魔鬼怪,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其面具造型,头长尖角、撩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其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 (3)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这两类面具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它方面的装饰。它们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等,其中甘生八郎(图7)和么儿媳妇最为典型。甘生八郎又叫干生八郎,是<>戏中的主角,他的任务足在傩堂中为愿主还愿领性。其面具造型为小生形象,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么儿媳妇面具头梳双髻,眉目清秀,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巧妇。 在丑角造型方面,如秦童娘子(图8),面具突出表现一个戏曲化人物的特征,传达出该角色的幽默诙谐。在造型上,制作艺师采用非对称式的手法故意将其体现古朴性,形象十分生动。傩面具除个别特征比较突出的人物外,一般不强调以颜色的变化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强调色彩单一、和谐的性质和特点。 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 三、艺术价值 傩文化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融合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 ,并且融入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里形成多姿多彩、奇异瑰丽的风采。傩的民间俗文化性,使它具有了走向殿堂雅文化性的艺术能量 。傩的艺术形式有着古老、丰富而又极具个性化、地域化的特点,它折射出当各地人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强烈地方特色,也是其原生态的表征和佐证。 当你在了解了它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蕴时你不会再被其怪异、狰狞、凶猛的外形所震慑,反而会对它产生一些崇敬与敬意。傩文化所传达出的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古朴之美等美感体验扩展了壮美和弱美的外延,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