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临床运用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临床运用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临床运用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是以卫气营血为纲,将温病的各种证候慨括为卫、气、营、血分证四大类型,卫气营血辨证按病位的表里浅深,将温病划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本节提出了温病的辨治纲领。文中主要讨论了“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其内容实质上是温病学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的主要核心。

一、卫分阶段的病理学变化,相当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或症状明显期之早期(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初期),以上呼吸道炎症及体表神经—血管反应为主,局部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温病卫分证是肌表脏腑同病,只不过是表证显著,而脏腑病变的症状较隐蔽而已。

病例:患者刘某,女,25岁,发热微恶寒,伴头痛、咳嗽,苔薄白,舌尖稍红,脉浮数。用银翘散加减以辛凉解表,服药1付后症状明显好转,3付基本治愈。

分析:本证病机虽属卫气失宣,皮毛开合失司,但其肌表皮毛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 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 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 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 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 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 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 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 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9.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 像,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 10.且吾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复习进程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

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1· 实质是揭示外邪入里传变的过程,此过程可出现在中风、伤寒传变入里的进程中,也可出现在“温邪”传变入里的进程中。因此,叶天士对温病总结的传变规律,同样适用于燥邪的传变。 寻常型银屑病又称为“干癣”,是一种燥证。《医宗金鉴?白疕》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指出本病由血燥、肌肤失养所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血燥,《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入侵所致。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7-9]。近年有医家提出,燥证均由燥邪所致[10]。燥邪本为秋之主气,侵犯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燥的表现,也存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变化过程[11]。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燥证贯穿于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不同阶段,且其发展进程,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发展过程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贯穿于始终,这是“温邪”的性质决定的。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皮肤“干劲皴揭”始终为主要症状,这恰是燥邪性质决定的。温邪与燥邪侵犯人体的部位相似,“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与之相应的是“燥易犯肺”。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入里的规律,因此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进程恰是“燥邪”入里传变的过程,可适用于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揭示了外邪入里传变的一般规律,后人在学习过程上,应师古而不泥古,找寻到其一般规律性,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郭海,杨进.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J]. 中医药信息, 2007,24(1):3-5. [2]瞿幸.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64-65. [3]宋乃光.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2):88-90. [4]李相玉,宋乃光,赵岩松,等.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2009,22(7):5-7. [5]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等.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J].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3-464. [6]谷守星,魏勇军. 卫气营血理论探究[J]. 河北中医,2013, 35(7):1068-1069. [7]秦万章. 血燥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6. [8]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等. 养血消银解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52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0-1431. [9]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 [10]柯岗,周铭心.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 新疆中医药,2018, 28(6):1-4. [11]王玉喜,姜宜惠,贾维刚,等. 辨燥邪[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40(6):8-9. (收稿日期:2014-12-01) (本文编辑:高荣慧) 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李冬梅 王文丽 施雷 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5.07.019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冬梅、王文丽);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院(施雷)通信作者:王文丽,Email: wenzi46421@https://www.360docs.net/doc/c517944017.html, 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1病例举隅 1.1 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案:“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苦杏仁、柴胡一剂,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三焦色气内察为紫色,正是元气的体现)。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注:因为三焦对应肾前脐后五区元气极化所成之元精中的离精,为阳属火,为手少阳,足太阳,故能通行元气——卫气对应人体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电荷的灵动排布与组合抵消外场影响---一般由于趋肤效应分布于体表,所以卫气主表,该表面等离子体或可分布呈等离子体涡旋,造成经穴效应,可具极强的表面增强效应和类似先天卦和六气的对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动静流场部分--少阳---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均衡,容易动态极化,恰应少阳枢之性质;也可脉动发光--扰动场部分--太阳---太阳发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摄影,与火的本质也一致,但都与水气关系密切。伤卫的直接体现乃是身外光发生变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摄影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对称性发生变化--这正应先天卦、六气和生物整体磁场的对称性,表现非常敏感,诊病及其五行属性可通过观光直接实现,实际乃是从太阳卫气的盛衰变化角度来说的。运用之玄幽奥妙以中丹为最,反映了宗气---坎精的发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

温热论-叶天士

序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叶天士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

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1978年7月8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简单的说,营即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即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 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骠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营卫二气的循行: 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分析温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邪侵袭人体后,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从而产生复杂的临床表现。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证候类型,明辨病变部位,分析病机变化,掌握传遍规律,判断病势轻重,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治则除一般治疗原则,还有针对温病特异的病机变化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既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侧重于生理方面,认为“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运行脉中,营气与津液相合化以为血。卫气营血的功能:卫具有捍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腠理开阖,调节体温等作用;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体抗御病邪机能的体现;营与血的作用相似,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及脏腑的作用。 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我认为"汗之"并非汗法。伤寒乃外感寒邪为患,温病系感受温邪而作。温病初起,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肺、卫气、皮毛三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增理、充皮肤、司开阔、卫体表、御外邪的功能。“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言外之义,不到气分,邪在肺卫,或刚有入里之兆,不可早投寒凉。因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多少年来,对其中“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句的理解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透热转气”为温病热入营分的主要治法,有的认为“透热转气”即“清营泄热”之意。我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省略句,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一词。揣其原意,应为“入营清营泄热,犹可透热转气”,其理由为“还热转气”不是熟人营分的主基浩浩“透热转气”既非气营两清,也非清营泄热,而是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之意.邪热人营,单用“透热转气”之法是不足以清解营分邪热的,而应以“清营泄热”之法为主,但恐余邪不净,辅以“透热转气”之法,使营分余邪透出气分而解,所以说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之词。“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三焦辨证理论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其理论也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脏腑三焦、部位三焦、气化三焦等论述。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对三焦部位的划分,既奖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当在膈上胸中,为心肺两脏所居,宗气所聚之域。中焦为脾胃所居,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原则。在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 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 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枳实导滯汤主之。(枳实、生大黄、槟榔、山楂、神曲、川连、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⑧燥热化火,上干清窍 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翘荷汤主之。(薄荷连翘生甘草桔梗黑栀皮绿豆衣)耳鸣为主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为主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NO.1泻胃热 ①大黄xx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4条)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探讨(一) 【摘要】近年来,有关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溶血性综合征的发病有逐渐增多之势,该病多见于儿童,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常见原因,且部分可有后遗症。目前西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异疗法。该文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疗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卫气营血;三焦 腹泻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arrhea-associatedhemolyticuremicsyndrome,D+HUS),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一组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为特定的综合征。本病好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婴幼儿多见,有一定的地区性,可引起流行。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考虑,本病属于湿热毒邪所致的温病范畴,并可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指导研究。 1简述 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细菌以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HIV 等感染均可诱发HUS。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与HUS的发生直接相关。Banatvala等〔1〕最新研究表明产生志贺氏毒素(Stx)的埃希氏大肠杆菌(Shigatox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是所有D+HUS患者的病因。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瀑布式激活,前列环素(PGI2)产生减少,从而造成体内器官尤其是靶器官肾的微血管血栓性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此外,毒素还能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从而出现HUS 的临床症状。从温病学角度分析,本病的发病主要由于湿、热、疫毒3邪杂合侵袭机体而致病。湿、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直走中焦,或发而出上,或伏,或顺传于下,由于湿邪浊滞难解,湿热交蒸,如油入面,湿热疫毒交结,势广力强,常上中同病,中下并见或三焦弥漫以及卫气营血四分证并见,并引起三焦功能异常及其所属脏腑的损害。 2分型论治 2.1直走中焦,中上并见,三分同病湿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酝酿郁蒸于中焦,外滞肌表,内阻气机,影响三焦功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秽浊毒气浸淫于内,气血相搏,损伤肠络,气血同病。 此期的证候特点为:①以腹痛、腹泻或便血、呕吐等中焦证候为主要表现;②同时兼有胸痞身重等上焦证候;既有恶寒、身热不扬、脘胀腹满,大便不爽或偏溏气分证候,又有斑疹隐隐、便血等营血分证。 此阶段相当于D+HUS的前驱期,当大肠杆菌感染人体后,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及增殖,引起细胞脱落、坏死,这些作用只能引起一般的腹泻;而在STEC(如0157-H7)感染后,其产生的Stx毒素可破坏肠黏膜血管,导致出血性腹泻。多数患者还伴有内毒素血症。因此本病起病多以胃肠炎为前驱症状,可同时伴有低热,呕吐,乏力,食欲不振,嗜睡,易激惹等表现。此期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伏于中焦,临床表现为中焦证候为主,则应以治中焦为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此期用药应准确适度,从而使邪止于中焦而出,勿使其传入下焦而变生它证,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攻下逐邪为大法。现代研究〔2〕证明清热解毒方药中的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既能直接拮抗内毒素,防止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又能防止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维护血管的完整性,防止出血,促进脏腑组织的修复。辨治要点:①治疗应及时。吴塘言:客邪贵乎早逐,应在毒邪尚未深入下焦,迫血动血,变生它证之前将其逐出体外。②通因通用,大胆合理使用下法。因攻下之法旨在攻逐湿热毒邪,故切不可“因下而止痢”,以免闭门留寇。有回顾性研究证实,腹泻早期应用抗动力药,可使0157-H7感染者进展为HUS。③此期病变重点在中焦,因此治疗上应以清中湿热火毒之邪为主,并治三分,因此应选用既善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

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的辨证理论一直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家以口耳相传的经验施治于外科疾病,经验性较强,认识疾病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温病学中使用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疾病的层次浅深认识有很强的争对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分为五个部分: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人体内的卫气营血均有脏腑所属,如:卫、气之所属在肺、在脾;营、血之所属在心、在肝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首先伤及卫气营血,进而影响脏腑,使脏腑生理功能失常而呈现病理现象。后期则伤阴耗血,衰减脏腑机能,而出现脏腑衰竭危证。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外科疾病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在卫分;疾病发展到中期或因于内伤所致,病多稽留于气分,呈现正邪相争之势;后期邪毒深入,陷于营血,出现正气虚弱之征,此时病位最深。卫、气、营、血是反映病邪在表在里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肺卫开始发病,依次传入气分,再逆传营分和深入血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也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传变。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反映了邪毒的发展由表入里,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病邪入侵,由卫传气,入营入血,顺序传变,虽为病情逐步发展的象征,但只要认识了这个规律,治疗得法,就能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反之,病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内陷心包,即使救治得法,其预后也多为不良。外科疾病也是如此,按卫、气、营、血的顺序规律传变,易治,转归也好,称为"善"。反之,不按其规律传变,就难以治疗,转归多为不良,称为"恶"。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理论将卫、气、营、血分作认识疾病的四个浅深层次,温热之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辛凉泄卫透汗,在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清理气分邪热,邪毒陷入血分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兼散血热。外科内治法就其治疗大法来讲,有消法、托法和补法三大治疗原则,但具体运用又确立了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湿、行气、和营、内托、补虚、养胃等十一个治疗法则。这十一个治疗法则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

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

362  环球中医药2016年3月第9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16,Vol.9,No.3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999078 澳门,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高嘉莹(硕士研究生)二刘乐(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高嘉莹(1988-),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三E?mail:cubix48@https://www.360docs.net/doc/c517944017.html, 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 高嘉莹 刘乐 【摘要】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论治脾胃病方面,在继承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三此外,叶桂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胃阴,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为主的甘寒滋阴生津养胃阴法三通过对叶桂医案的研读,对叶天士用甘寒滋阴法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典型案例三从中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三 【关键词】 叶天士; 甘寒滋阴法; 胃阴; 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6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首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在论治内伤杂病,特别是论治脾胃病方面,他既本着‘内经“之旨,又博采诸家之长,师法仲景,推崇东垣,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三本文通过对叶天士文献及医案的研读,浅析其以甘寒滋阴生津法论治脾胃病的方法三 1 叶桂甘寒滋阴法的思路1.1 脾胃应分治 叶天士受东垣的脾胃学说影响颇大,倡言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他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虽互为表里,皆主运化水谷,但又各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 脾与胃功能不同,脾二胃病当分别而治”的理论,明确地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三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四脾胃“的一段按语最能阐明此理论: 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其所著补中益气二调中益气二升阳益胃等汤,诚补前人之未备三察其立方之意,因以内伤劳倦为主,又因脾乃太阴湿土,且世人胃阳衰者居多,故用参芪以补中,二术以温燥,升柴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脾胃合治三若用之得宜,诚效如桴鼓,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三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三今观叶氏之书,始知牌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三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三 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三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 燥,胃喜柔润也三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三”关于甘寒滋阴,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如斑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 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叶天士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这些论述,可知脾胃之治法迥然有别,治脾可效东垣之法甘温升发,脾阳不亏,胃有燥火,胃津损伤,则当遵叶天士甘凉濡润养胃阴之法,既确立了脾胃分治的原则,同时也为通补胃阴提供了思路三 1.2 甘凉濡润,通补胃阴 养胃阴学说在古代医典早有论述,如‘素问四至真要大论“中 燥者濡之”的治则,仲景于‘金匮要略四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首创麦门冬汤,实为养胃阴之祖方三叶天士在阐明脾胃分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补胃腑的理论:认为胃虚而用补法,只宜通补,不得守补三其在‘临证指南医案四木乘土“徐案中云 阳明胃腑,补通为宜”,在‘临证指南医案四脾胃“王案中提出了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的理论,创立了甘凉通补胃阴的学说,宗仲景麦门冬汤,立沙参麦冬汤二益胃汤治疗胃阴虚证三其学生华岫云在归纳叶天士经验时云: 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温燥升运者,自当恪尊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尊叶天士养胃阴之法三 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三 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三”可见叶天士治胃之法,既不是辛开苦降,也非苦寒下夺,而是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而使之和降,从而创立了通补胃阴的法则三 2 叶桂甘寒滋阴法的应用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三胃阴虚则胃燥胃络不通,胃用不降,可发为胃痛二呃逆二不饥二不食二胃脘灼热嘈杂等三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