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的简要介绍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C/O高, C/O与 Ca/Si 比曲线 重叠后 幅度差 很大, 且与上 部强水 淹层间 有岩性 夹层
中子俘获测井也称为脉冲中子寿命测井。当中子 源产生的高能中子流(En=14Mev)进入地层 时,中子与地层物质的原子核发生作用。快中子 经过多次碰撞后变为热中子(En=0.025ev),
热中子从产生时刻起到被吸收的时刻止,所经历 的平均时间称为热中子寿命(τ)。τ与热中子宏
碳氧比测井:碳氧比测井是依据快中子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测量碳和氧的非弹 性散射伽玛射线。由于原油中碳元素含量高,而水中氧元素含量高,因此可 以通过碳氧比研究储层的含油性。碳氧比测井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和套管的影 响,因而是生产井剩余油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数及其用途: Ca/Si或Si/Ca用于区分岩性 CI/H可指示SW的变化或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H/(Si+Ca)反映地层含氢量的变化,指示地层 孔隙度; Fe/(Si+Ca)指示套管和接箍的存在,反映地层 的泥质含量或粒径,发现地层中的铁矿物; Si/(Si+Ca)用于区分砂岩和碳酸岩地层,估算 砂岩中的碳 酸盐含量,指示砂岩位置; S/(Si+Ca)用来划分石膏、硬石膏、估算地层 中的含膏量。
七.总结
(1)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 调研来看, 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是 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 资源的主要对象。 (2) 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方法主要有: 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 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微观剩 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等。 (3)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继续深 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技 术,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 个方面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机理。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 收集与本区块及其相同沉积环境下其他区
块的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包括实验条件、 岩芯物性),将其按照不同渗透率级别归类。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 油水井(单井)历年月度数据; 油水井(单井)历次产液、吸水剖面; 分注水井(单井)分层测试资料; 分层系分年度注采井网图; 油水井(单井)历次剩余油监测资料; 油水井(新井)电测解释资料; 油水井(单井)压力测试资料。
前言
含水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注入倍数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前言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饱和度曲线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5
10
0.243 0.5759 0.5794 0.5833 0.5962 0.6144 0.6414 0.6507 0.6571 0.6622 0.6664 0.6717 0.6765 0.6787 0.7215
K ro
1 0.0764 0.0672 0.0584 0.037 0.0196 0.008 0.0059 0.0048 0.0041 0.0036 0.003 0.0026 0.0024
河口坝微相
0.4Leabharlann 席状砂微相0.30.2
0.1 注入倍数
0
0
1
10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美国: 美国:曾组织了专家研究了储量为10亿吨的一些大油田认为: 1、77%的剩余油遗留在注水未波及到的油层中; 2、23%残留在注入水扫个的油层中。 前苏联: 前苏联:16位油田开发专家、开发地质专家、地球物理化学 家对ROS分布的估计为: 1、27%残留在水未洗到的夹层和水绕过的渗透层中; 2、19.5%残留在滞留带中; 3、16%残留在透镜体中; 4、15%残留在小孔隙中; 5、13.5%以薄膜形式分布在岩石颗粒表面; 6、8%在局部不渗透遮挡处。 以上表明60-65%ROS分布于因非均质严重而引起的注入 水未波及带,只有30-35%残留在水淹层内。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 1、40%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独立砂体; 2、40%存在于成片的差油层; 3、10%存在于井网未控制处; 4、10%存在于河道砂主体常边部的变差部位。
14
一、示踪剂测试的理论依据
15
二、单井回流示踪剂测试
三、井间示踪剂测试
16
一、在裸眼井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一)电阻率测井法 1、常规电阻率法 2、电阻率测-注-测法
17
18
(二)核磁测井法
1、正常油的核 磁注-测法 2、重油的常规 核磁测井法
19
二、在套管井中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一、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Sos)定义为油藏产量递减期内 任何时候的含油饱和度,一般指二次采油末油田处 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流体的原油饱和度。而 残余油饱和度(Sor)为在油层条件下,油的相对渗透 率为零的不可流动油的饱和度,它是剩余油饱和度 的一种特殊情况。剩余油饱和度可能等于残余油饱 和度,但它往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
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背景: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对油藏剩余油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油气工业的重要问题。
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油田之一,油藏储量较大,但近年来出现开采难度增加和生产下降等问题。
因此,研究该油藏的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有助于揭示该油藏开采难度增加的原因和未来的生产方向,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对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和油气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建立油藏数学模型;2.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和地质钻探技术,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确定该油藏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2.在油田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包括沉降实验、物性试验和孔隙度测试等,对该油藏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实际测量和分析;3.依据现场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预期成果:1.详细描述了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和油气分布情况,建立了油藏数学模型;2.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3.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研究意义:1.为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揭示了油藏开采难度增加的原因,为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提高了油藏开发效率,有利于维持国家的能源供应。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卫11块剩余油分布

第 2 7卷
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13 1
油 藏 数值 模 拟 方 法 研 究 卫 l 块剩 余 油 分 布 1
闰静 华
摘 要
杜 永波
张 林艳
( 中原 油 田 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 ( 原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二 厂 ) 中
目前 研究 剩余 油 分布 的方 法 主要有 取 芯沽 , 动态 法 ,: } 藏数 值模 拟 法等 。 l h 卫 1块 由于 内部存 在多条 小断 层 , 构造 较 为破 碎 , 由于受 到小 断层 的影 响, 且 构造 相对 复 杂。 些 都为 研究 工 怍带来 一定 困 难 ,『 这 1 i i
3 1 模 拟 层 的 划 分 .
维普资讯
l4 1
3 2 网 格 系统 的 建 立 .
油藏 数 值 模 拟 方法 研 究卫 1 ]块 剩余 油 分 布
第2 7卷
模拟 所 采用 的网 络系 统需 综 合考 虑 油藏 的实 际形 状 及断 层 走 向 , 面上 网 络 划分 选取 沿断 层 走 向 平 的 非正 交 网络 , 格 应尽 量使 井 处于 网格 中心 . 格 的疏 密程 度 既要 能使 之有 效 的控 制 油 水流 动 变化 , 网 网 又 要 考 虑 到 计 算 的 要 求 ( 图 1 。 高 产 区 井 密 的 地 方 可 能 用 密 网 格 以 便 详 细 描 述 地 层 内 的 油 水 运 见 ) 在 尽
向相交 形成 断 阶式 断块 , 以新卫 1 7断层 为界 地 势 南低北 高 , 南 2 西低东 高 , 呈北 东一 南西 走 向 , 主力宙
油 层 位 于 沙 三 下 4 6砂 组 , 藏 油 气 界 面 为 一 2 7 m , 水 系 统 呈 明 显 层 状 油 藏 特 点 , 水 界 面 在 — 油 6o 油 油
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2 剩 余 油分 布 研 究 方 法
目前高 含 水 油 藏剩 余 油 分 布 的研 究 方 法 较 多 , 应
用 较广 的有油 藏工 程法 及 油藏数 值模 拟 法 。
21 油 藏 工 程 法 .
油量 , 可 以获得该 井控 制 的剩余 地 质储量 。 就 剩余 地质
储量 最 大 的小 层 为 1, 最小 的小层 为 2。 z
根 据 现场 实 际生产 资料 中的累计 产 油量 、累计 产
占 l %, 0 而非 主力层 为 53 _ %。
从 纵 向来看 , 注水后 先 沿高渗 透层 段 推进 , 纵 向 使
和平 面上水 推进 不 均匀 。 目前相 对 吸水量 最高 的为 1,
其 次是 1, 。最少 的 为 2 , 对 吸水量 仅 08 各小层 的 相 . %。 吸水状 况 反 映了各 小层 的储 量动 用状 况 ,可 以看 到 主 力 层 1、 1 1、 目前 动 用状 况较 好 , 非主力 层 1、 2 动 2 、
第 1 8卷 第 3期
廖 海 婴 , . 河 油 田 4 7块 Ⅱ1 2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等双 3 -
k 平 均 有效 厚度 2 . m, 质储 量 3 45 1 。目前 m, 13 地 0 . ̄ 0 t 为一 套层 系 开发 ,以注水 开发 为 主 。储 层 平均 孔 隙度
用 程度 较 差
水量 和 经 济极 限含 水率 可 以计 算 区块 剩 余 可 采储 量 。
同理 , 据 4 7块 单 井月 产 油 、 产 水数 据 , 定 9 % 根 3 月 确 8 为经 济极 限含 水率 ,利 用 上式 可 以得到 平 面各 单井 的
剩 余 可采储 量 ( 图 1 。 驱 曲线 计算 结果 表 明 , 均 见 )水 平 单 井剩 余 可采储 量 为 08  ̄ 0 t单 井 控 制可 采储 量 最 . 1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的简要介绍
灰色关联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种综合各种动、静态参数(如微相、生产井影响因子等)的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它对系统动态过程量化分析以考察系统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事物或因素的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的,若两条曲线的形状彼此相似,则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就小。
灰色关联分析是在由系统因素集合和灰色关联算子集合构成的因子空间来进行研究的,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是系统因子之间、因子对系统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
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是用来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55]。
这些方法都有下述不足之处:要求有大量数据,因为数据量少就难以找出统计规律;要求各因素数据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且各因素之间彼此无关;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某个典型的概率分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要求往往难以满足,尤
其是在我国统计数据比较有限,而且现有数据灰度较大,许多数据难以找到典型的分布规律;往往计算量大、过程复杂繁琐;可能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导致系统的关系和规律遭到歪曲和颠倒。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应用十分方便,而且分析的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因此,灰关联分析是系统分析中很有独特优势、比较实用和可靠的一种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度是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和工具,是灰色系统的“细胞”。
灰色关联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的相对性,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
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量度”,它通过从随机性的序列中找到关联性,从而为因素分析、预测的精度分析提供依据,为决策提供基础,为主要因素的判断提供方法途径。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曲线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间的关联程度。
它是根据系统各因素间或各系统行为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关联程度的方法[7],它是灰色系统分析、预测、决策的基础。
灰色关联分析包括母序列与子系列的选定、关联系数、关联度、关联序和关联矩阵的计算等。
在开发地质阶段,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储层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有应用,包括对储层物性、储层产能、储层中的小层对
比技术等,甚至有些学者用这种方法进行油藏中的来水方向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从其思想方法上来看,属于几何处理的范畴,是对反映各因素变化特性的数据序列所进行的几何比较。
用于度量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关联度,就是通过因素之间的关联曲线的比较而得到的。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精确数学绝不容许模棱两可的约束,具有原理简单、易于掌握、计算简便、排序明确、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量之间的相关类型无特殊要求等特点,故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作
1.总体性
关联度虽是描述离散函数之间的远近程度的量度,但它强调的是若干个离散函数对一个离散函数远近的相对程度,也就是说,因素之间关联度数值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比较各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影响大小,即排出关联序。
灰色关联的总体性突破了一般系统分析中常用的因素两两对比的框架,而是将各因素统一置于系统之中进行比较与分析,具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2.非对称性
在客观世界中,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同一系统中,对于甲因素来说,乙因素与其关系最紧密,但对乙因素来说,并不一定就是与甲因素关系最紧密。
甲对乙的关联度,并不等于乙对甲的关联度。
非对称性较客观地反映了系统中因素之间真实的灰关
系,就这一点来说,灰色关联分析较数理统计分析前进了一步;3.非唯一性
关联度随着母序列不同、子序列不同、原始数据处理方法不同、数据多少不同、分辨系数不同而不同;
4.有序性
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离散形式的系统状态变量。
与相关分析不同,这种离散函数中的各个数据不能两两交换,更不能任意颠倒时序,否则就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57];
5.态性
因素间的灰关联度随着序列的长度不同而变化,表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也随着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