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能力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次思维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综述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经验并应用这些经验于学校课程及校外有关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迫在眉睫。探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一、问题解决的界定《2003年PISA测试的框架:数学、阅读、科学和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巧》指导手册中把问题解决能力定义为:“是个人运用认知过程来面对并解决一个真实的、跨学科情境中问题的能力。”该定义着重强调了学生综合运用阅读,数学,科学领域所获得的知识,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也就是学生在解决测试题时不能单一地运用学校中所学到的某一学科。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指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指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也表明: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情境教学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一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既不是单靠某些技能的传递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靠授课和作业练习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学习空间,有效地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有可能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创设自由的探究空间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要把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开展议论,尝试设计实验去验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各种问题。

2、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从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难度应该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减少并消除学习目的和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

3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问题探究,这为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奠定基础。

(二)开展学习策略教学,指导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在与学生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成功展示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各有所长,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为进一步学习、解决深一层次问题的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内在动机。

2、多向互动策略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多向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多向互动中可以相互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的解决,巩固认识,共同操作,探索发现。3、反馈调节策略教学反馈调节过程是师生间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调控过程,教与学双方均须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础上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控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进程,做好调节课堂教学的准备,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探究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评价激励策略在问题解决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是形成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要对学生参与程度、参与积极性、对集体的贡

献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一定的总结。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或许不强,可能存在着杂乱无序的情况甚至是错误,教师应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总结成比较系统、比较连贯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知识,从而对整个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识。5 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做出努力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才能一直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即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励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探究问题。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将思维分为创造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常常需要这多种思维的同时参与,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中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解决问题是多种思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同一概念,规律去分析和处理多种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分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四)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型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展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它是针对原有的“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更强调在积极的认知与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个体主动直面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这时,学生不是一味地去努力再现教师所给出的经验,也不是去机械套用原先的模式或方法,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尝试,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新的经验。在研究性学习当中,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励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探究问题,最终在积极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利用迁移,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常表现为能将接受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使新知识,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最后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事实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构成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要素,缺乏这些要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则成为空谈,而这些具体的知识、技能又是通过学习来获得,并通过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