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伦理原因分析
器官捐献供需现状分析报告

器官捐献供需现状分析报告简介器官捐献是指将个人损害性死亡的器官无私地捐献给他人的行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捐献成为拯救生命的有效手段。
然而,供需不平衡是全球器官捐献领域的一大挑战。
本报告将分析当前器官捐献供需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供需现状供应方面器官供应主要来自两个渠道:活体捐献和死亡捐献。
活体捐献主要指亲属或亲友之间的器官捐赠,如肾脏、肝脏等。
然而,活体器官捐献存在风险和伦理道德问题,受限于相关政策,供应量较为有限。
死亡捐献是目前主要的器官捐献来源,但仍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7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但仅有少数人有幸获得合适的器官。
一方面,器官移植的技术和手段有限,只能适用于一部分患者;另一方面,需求量远远超过供应量,导致很多病人无法及时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
需求方面器官移植是拯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许多患有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
然而,需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需求量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器官捐献增长的速度。
这与人口老龄化、疾病频发等因素有关。
其次,等待时间长,很多病人等待多年也无法获得合适的器官。
这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影响因素政策和法律政策和法律对器官捐献供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器官捐献政策和法律有所不同,影响着捐献率和移植效率。
一些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改革法律、完善捐献与移植机构、建立公平透明的分配程序等,以提高器官捐献量和移植效果。
教育与宣传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和观念也是影响供需平衡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缺乏相关知识和了解,导致很多人对器官捐献存有疑惑或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行动。
加强器官捐献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和积极性,是改善供需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
技术和手段器官移植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对供需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器官提取、保存和移植的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了器官的可利用性和移植效果。
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讲解

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器官移植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对于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器官移植产生的伦理道德争论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重点探讨器官移植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器官移植,器官来源,器官供应,器官分配器官移植技术是通过手术用一个健康的器官去替换该丧失功能而无法挽救的器官,从而使生命个体重新获得正常的生理机能。
①通常分为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它被誉为“21 世纪医学之颠”,为人类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器官移植而重新获得了健康。
1948年,肾透析机首次在波士顿被使用。
第一次人体之间的肾移植则出现于1954年。
之后,1959年用于免疫排斥问题的抑制药物被研制出来,1961年首次在人身上使用。
突破接踵而来,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移植器官的短缺,器官分配的不平等日益困扰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重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器官来源的伦理问题分析用于移植的器官主要有两个来源:活人与死者,即所谓的活体供者和尸体供者。
虽然两种移植方式不同,但是却都面临着各自的伦理困境。
对活体供者而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关键的问题是征得同意。
如果接受者是至亲,而且处于危急时刻,合格的捐献者可能感到压力很大而被迫成为一个捐献者,其实内心里他们并不一定愿意成为一个捐献者,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又会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所以人们必须关心确保给予这些预期的捐献者自由选择的心理和伦理空间。
此外,器官捐献要绝对自愿,这不仅意味着供者的知情同意,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威胁利诱的情景下的同意。
许多国家的医疗法规中,不是一、二级的亲属关系则禁止活体捐赠,也禁止对外国病人进行活体捐赠。
对于迫于贫困或其他压力下的“自愿”应该禁止,器官移植技术不能只为有钱的强势人群造福而给弱势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
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人类生命的持续和健康需要器官的支持和保障,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于器官捐赠和移植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伦理问题器官捐赠和移植涉及到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其中有个人的权利问题,有器官的分配问题,以及卫生部门的道德责任问题等。
1.1 个体权利问题器官移植是涉及到身体自主权、财产权、科研权等众多权利的整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保护器官捐献者的权利,也要保护器官受赠者的权利和医生的责任。
1.2 器官分配问题器官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地分配器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公平和效率是器官分配的基本原则。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哪怕是在效率方面,器官短缺仍然是极其普遍的。
此时,公平就需要更多的权衡。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各自的分配机制,并对分配机制进行完善与改进。
1.3 卫生部门的道德责任问题医疗机构的道德责任往往更为严格,不仅要回应医学经验,及时提供有效的器官,保障身体的安全,同时也要重视患者的感受与尊严。
这一点,在普通的医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在机构的授权下,医生和医疗人员可以直接接触和使用器官。
面对有限的基质和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应该对人类生存的尊严进行尊重和保护。
二、法律问题与伦理问题类似,人体器官移植也受到各国法律的监管和控制。
法律目的在于确保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基本权利的实现,包括对器官的捐赠、移植、保存、分配、使用等多个方面的法律规范。
2.1 器官的捐赠和移植器官移植的基础在于捐赠,然而,这也是个人自主权和法律规范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各国都涉及到了关于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法律法规。
有些法规强调捐赠的纯志愿性,而对种种对利益的试探和利益的转移也有着较高的处罚,以保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
2.2 器官的保存和分配由于器官的保存和分配与器官的捐献和移植密切相关,因此,众多国家的法律都着重规定了器官的保存和分配的标准。
器官移植伦理调研报告

器官移植伦理调研报告器官移植伦理调研报告一、引言器官移植是一种通过将健康的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有需要的人来拯救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医疗手段。
然而,器官移植涉及到众多伦理问题,如捐献者的自愿性、移植的公平性和延续性等等。
本报告旨在对器官移植和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
二、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2.1 捐献者的自愿性器官捐献应当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而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强制或压力。
捐献者应该完全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和后果,并经过充分的咨询和知情同意。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捐献机制,确保所有捐献者都能够在尊重和保护个人权益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2.2 移植的公平性由于器官的稀缺性,器官移植中常常出现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引发了公平性的讨论。
如何确定器官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该倡导公开透明的器官分配制度,让公众能够了解和监督资源的分配过程,确保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有需要的人。
2.3 移植的延续性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后,患者需要长期依赖抗排异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这些药物对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在考虑移植手术时,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权衡移植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风险,确保移植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三、国际器官移植的伦理实践3.1 美国的伦理实践美国将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纳入法律和政策中。
捐献者需要在捐献前经过充分的咨询和知情同意,确保自愿性和自主性。
在资源分配方面,美国采用了公开透明的配额系统,确保器官的公平分配。
此外,在移植的延续性方面,美国的医疗体系提供了长期的抗排异药物和医疗监护,以帮助患者维持器官功能。
3.2 中国的伦理实践中国的器官移植伦理实践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以前,中国存在着以死刑犯器官为主要来源的黑市器官贸易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声讨。
中国政府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立法禁止使用死刑犯的器官和建立公开透明的器官捐献和分配机制等。
器官移植及其伦理问题探讨

器官移植及其伦理问题探讨在人类医学发展的进程中,器官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案,已经挽救了无数生命,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器官移植伴随着一系列伦理问题的产生,如捐赠者认可、权益保护、公平性等,这些问题既困扰着医学界和伦理学界,也陷入了广大公众讨论的焦点。
器官移植是一项技术与道德伦理问题相交织的复杂领域。
就技术层面而言,器官移植需要具备先进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同时也需要具备配型、手术、抗排异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器官供应的匮乏。
全球器官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可用的供应。
尽管有意愿捐赠的人数逐年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所有需要的患者。
这就使得器官移植成为一个争夺资源的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国家建立了器官捐赠制度,鼓励人们进行器官捐赠,以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捐赠者的知情同意、自愿性、隐私权等一系列伦理问题。
首先,对于器官捐赠行为,捐赠者必须能够完全理解捐赠的后果和风险。
这需要医生和相关人员充分解释和告知捐赠的全部信息,确保捐赠者能够做出真实的自愿决策。
其次,隐私权的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捐赠者的个人信息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以防止被滥用或泄露,从而给捐赠者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是器官移植中受益者及其权益的保护。
器官移植对于患者来说是一项关乎生命存亡的治疗方式,因此,保护患者的权益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保器官捐赠的公平性。
公平的分配机制是实现公正的前提。
否则,社会上富裕阶层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这将严重破坏了公平和正义。
其次,器官移植手术的风险与后续的治疗、康复同样值得关注。
医疗机构和医生必须确保整个治疗过程符合伦理和法律的要求,合理规划、操作和跟进治疗过程。
此外,器官移植还带来了一些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其中一个困境是关于脑死亡定义的讨论。
脑死亡是器官移植捐赠的前提条件之一。
然而,对于脑死亡的定义和判定标准,不同国家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采用临床诊断,而另一些国家则使用脑电图等技术辅助判断,这就为脑死亡的界定带来了争议。
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问题

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问题摘要:人体器官移植作为一种医学技术手段,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不少患者获得救助的最后希望。
器官移植技术存在移植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而移植器官来源不足又牵涉到器官来源、器官分配、器官供受体权益、器官补偿方式等多个层面的伦理困境。
一,器官来源上,尸体器官最重要的是“脑死亡”标准的不认同和传统观念的抵制,活体器官的摘取涉及到对供体的机体和心理创伤。
二,器官供求不均导致器官分配的窘迫,如何根据受体与器官的医学条件和相关的社会标准进行公正合理的器官分配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应注重供受体双方的权益,满足自愿、自主、知情、尊重、保护隐私等原则。
四,器官补偿方式的确定,必须以激励而非利益为目的,避免器官买卖的发生。
器官移植的核心不是为了提高技术,而是人类本身,因此这个话题始终承载着重要的生命伦理意义。
总之,从法律规定、医学角度以及社会层面更规范化地管理器官移植整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把器官移植技术服务于人类,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人体器官移植脑死亡器官分配补偿方式医学伦理人体器官移植是指摘取器官捐献人具有生理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的身体以替代其病损器官的过程。
器官移植技术的提出,是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一种应该得到认可的伦理行为。
随着配型和移植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新药研发进展迅速,器官移植技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各国对器官移植技术也越来越迫切。
与益处并行的,是这一科学技术和人类伦理观念直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1]。
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即世界各国都存在移植器官来源不足,我国的人体器官的供需存在巨大的不平衡,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150万人/年,但仅不到1%的患者有机会进行器官移植[2,3]。
进一步推动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不仅要解决移植器官的数量问题,更要解决它带来的更多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器官移植的技术与伦理问题讨论

器官移植的技术与伦理问题讨论引言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方式,已经挽救了数以千计患有终末期器官疾病的人们的生命。
然而,器官移植不仅仅是一项医学技术,还涉及到许多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器官移植的相关技术和伦理问题,并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一、器官移植技术及其发展现状1. 器官移植技术简介器官移植是指将一个活体或死体捐献者的健康器官转移到另一个需要该器官的个体身上。
常见的器官移植手术包括肾脏、心脏、肝脏等。
2. 移植手术临床应用情况目前,全球范围内适应于各种终末期器官病变的移植手术已经相对成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肾脏移植数量超过8万例,并且还有数千例其他器官移植手术。
这些数据表明,器官移植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3.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尽管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挑战。
例如,缺乏供体器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对于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面临着免疫排斥、感染和并发症等风险。
二、器官移植伦理问题讨论1. 供体来源与道德考虑器官移植需要从捐献者身上获取健康器官。
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往往来自于已故捐献者或家属同意的活体捐赠。
关于如何确保合法和合理地获取器官,并尊重捐献者意愿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2. 器官分配公平与效率由于供应量有限,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也是一个伦理难题。
目前有许多世界各国制定了器官分配政策,试图解决如何行使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然而,这仍然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
3. 生命伦理学问题器官移植涉及到生命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从一个人身上取下器官来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合乎伦理原则?是否应该给予捐赠者或其家属适当的补偿?这些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和讨论。
4. 患者选择与医生责任对于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在不同供体之间作出选择,并承担一定的风险。
而对于医生来说,则面临着如何权衡治疗效果与患者利益之间的难题。
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器官移植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对于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器官移植产生的伦理道德争论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重点探讨器官移植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器官移植,器官来源,器官供应,器官分配器官移植技术是通过手术用一个健康的器官去替换该丧失功能而无法挽救的器官,从而使生命个体重新获得正常的生理机能。
①通常分为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它被誉为“21 世纪医学之颠”,为人类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器官移植而重新获得了健康。
1948年,肾透析机首次在波士顿被使用。
第一次人体之间的肾移植则出现于1954年。
之后,1959年用于免疫排斥问题的抑制药物被研制出来,1961年首次在人身上使用。
突破接踵而来,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移植器官的短缺,器官分配的不平等日益困扰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重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器官来源的伦理问题分析用于移植的器官主要有两个来源:活人与死者,即所谓的活体供者和尸体供者。
虽然两种移植方式不同,但是却都面临着各自的伦理困境。
对活体供者而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关键的问题是征得同意。
如果接受者是至亲,而且处于危急时刻,合格的捐献者可能感到压力很大而被迫成为一个捐献者,其实内心里他们并不一定愿意成为一个捐献者,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又会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所以人们必须关心确保给予这些预期的捐献者自由选择的心理和伦理空间。
此外,器官捐献要绝对自愿,这不仅意味着供者的知情同意,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威胁利诱的情景下的同意。
许多国家的医疗法规中,不是一、二级的亲属关系则禁止活体捐赠,也禁止对外国病人进行活体捐赠。
对于迫于贫困或其他压力下的“自愿”应该禁止,器官移植技术不能只为有钱的强势人群造福而给弱势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2卷 第40期 2008–09–30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30, 2008 Vol.12, No.40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7909
国内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伦理原因分析★
邱达明 Ethics reas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donor insufficiency in China Qiu Da-ming Abstract: Organ transplant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on the life of patients with end-stage organ dysfun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is severely restricted due to organ donor insufficiency. Organ transplantation mainly involves organ source and organ assignment. Based on two aspects, we analyze the social ethics in the field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to assist the society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break out conventional idea, which thus raising the organ sources and relieving supply-require contradiction. As for organ sources, the ethics problems mainly are conventional ethical concept and death standard. Corpse donors and living don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donors’ right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volunteer. As for the organ assignment, the medical ethical problems include the residual life and family role of the pati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history reviews and future prospect. Meanwhile, assignment principles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should be pain attention, comprising respecting life, utility, fair and justice.
Qiu DM.Ethics reas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donor insufficiency in China.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12(40):7909-7912(China) [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8-40/40k-7909(ps).pdf]
摘要: 器官移植对于挽救晚期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供体器官的严重不足,成为阻碍器官移植临
床应用的最棘手问题。器官移植应用中,主要涉及器官来源和器官分配两大方面。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器官移植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为帮助人们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器官来源缓解供求矛盾。在器官来源上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是传统伦理观念和死亡标准问题。对于尸体供体及活体供体均应考虑维护供体利益,体现真正意义的“自愿”。从医学伦理学角度来讲器官分配主要考虑患者的剩余寿命、家庭角色、科研价值、历史回顾与对未来的前瞻。但同时更应该遵守器官移植资源分配的原则(尊重生命原则、效用原则、公平公正原则)。 关键词: 器官移植;组织供者;伦理;综述文献
邱达明.国内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伦理原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0):7909-7912 [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8-40/40k-7909(ps).pdf]
0 引言 器官移植被称为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享有21世纪“医学之巅”的美誉[1]。它改变了传统的药物治
疗方式,给人们,特别是那些饱受病痛折磨、濒临死亡的患者带来福音。可是,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却越来越多,供需间的巨大矛盾已成为阻碍器官移植临床应用最棘手的问题。全世界每年数以百万甚至千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供体器官而失去生命。供体不足还导致捐献器官分配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们的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更。与器官移植相关的伦理观念很多,比如,捐献器官是否道德;尸体器官甚至活体器官能否切割,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切割;死亡标志是什么;由什么来决定接受器官移植的优先权,金钱、地位、贡献还是
其他别的……。因此,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器官移植供体短缺原因,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1:器官来源方面的伦理冲突问题? 问题2:器官分配方面的伦理冲突问题? 问题3:器官移植资源分配的原则?
2 问题的解决 2.1 器官来源方面的伦理冲突问题
器官移植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所表明的, 全世界需紧急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所捐献人体器官的数量比为20∶1[2],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
些靠药物维持可以等待但又必须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 因而供体器官缺口相当大。在中国,大约有4 000 000例患有角膜病的患者可经角膜移植而重见光明,但每年只有700个供体;每年约有500 000例患尿毒症的患者需要肾移植,但可用的肾源只有4 000个;每年有33 000多例白血病患者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Jiangxi Province, China
Qiu Da-ming★, Master, Lecturer,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Jiangxi Province, China lovepoppy@126.com
Received:2008-06-10 Accepted:2008-07-03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27
邱达明★,男,1970年生,江西省万安县人,汉族,2005年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与锻炼干预的研究。 lovepoppy@ 126.com
中图分类号: R6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08)40-07909-04
收稿日期:2008-06-10 修回日期:2008-07-03 (54200807030002/ J·Y)
学术探讨 邱达明, 等. 国内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伦理原因分析 P.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kf23385083@sina.com 7910
www.zglckf.com 挣扎在死亡线上,骨髓移植是惟一有效的疗法,但目前国内惟一的中华骨髓库所能提供的只是微不足道的2 000人的登记[3]。中国目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救助生
命的约有30余万患者,供体的严重不足,每年仅约2 000余人得以施行,其比率为0.7 %[4]。 器官捐献的伦理冲突——传统观念和死亡标准:中国公民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很难接受一些新的具有现代性的理念,无法接受活体或尸体器官捐献。与发达国家医院死亡尸解率高达80%~90%相比[5], 中国医院每年尸体解剖数就很少。这说明传统思想在当代中国占很大比重。在国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的看法:认为将自己的器官捐献是大不孝, 或认为捐赠刚死去亲人的器官是对死者“亡灵”的亵渎等。 尸体供体是国内目前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 占97%以上[6], 其伦理问题主要是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和死亡标准问题。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 所谓“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都认为捐献死者器官是不孝之举。因此, 死后愿捐献器官的人和同意捐献亲人器官的人往往微乎其微。即使摒弃这些传统观念, 还有一个脑死亡标准的判定问题。众所周知, 传统认为心跳和呼吸停止才能判定死亡。这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都认为患者的心肺功能丧失后, 其大脑功能也会立刻丧失。而现代医疗技术使人的大脑死亡后, 心肺依然能保持功能,血液保持循环状态。从医学角度来看, 这种脑死亡人的器官是移植最理想的供体, 但随之而来的即是如何确定脑死亡标准这一难题。不少学者认为, 以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标准, 能使器官得以及时摘取以保证其功能, 提高移植的质量, 对于急需器官的患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并不违背伦理道德;而也有认为这种死亡认定违背了伦理原则,尤其是对于患者的亲属来说,在患者的心脏还未停止跳动时就摘取其器官更是难以接受。如果大脑死亡,但仍有心跳呼吸,此时摘取器官可能会遭到家属反对;如果心跳呼吸停止, 大脑尚未死亡,医生为摘取新鲜器官而忽视对患者生命抢救,这与医学伦理是不相容的;如果患者确已死亡却认为还活着, 迟迟不做死亡诊断,那么最后摘取的器官又很难移植成功。这些都是非常难取舍的问题。 目前西方国家大多通过了脑死亡法。这大大增加了可供移植器官的来源。然而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局限和法制的滞后,“脑死亡”定义既没有被公众接受也没有得到法律认可。致使本来能够大大造福人民的器官移植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大量需要实施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中受病魔的折磨。 活体及尸体供体的伦理冲突:尸体器官移植还涉及到死囚器官的伦理问题。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看,如果死刑犯自愿同意捐献器官, 那么这是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的, 但对死刑犯器官是否能用于移植的问题一直在引起人们的论争。支持者认为, 利用死囚器官不仅可以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可给予死刑犯一个赎罪的机会。反对者则认为, 死刑犯处于弱势地位, 很难确定死后表示愿意捐献器官, 还可能造成“道德滑坡”[7]。 活体供体是从活的供体身上摘取某一成双器官中的一个或某一器官的一部分。除血液和骨髓移植供体可通过机体的代偿得到补充恢复外,供体器官被摘除后是不能再生的,自身健康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据报道迄今已有20%的供肾者死于单肾切除, 还有大量的移植中心报告活体供肾者切除一个肾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8]。所以说健康人提供器官是要做出自我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