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比理论重要

现场观众演示者?知道理论?通晓理论?缺乏经验?经验丰富

都去哪儿了

经验的重要性

什么是经验?

对杭州的气候变化,他是有经验的。 亲身经历

经验丰富。

多次实践中得到的认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在实践中,人们对于经验教训的理解要比干巴巴的理论深刻得多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经验,更没有理论知识

历史发展规律一个人实践经验(个人)

知识(集体)实践(智慧结晶)

(新问题)经验循环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每个人的经验是理论知识的前提

直接经验是人类亲身实践的产物,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直接经验是理论知识的基础,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通过理性认识得到理论知识 日常生活中,经验知识比理论知识更具有普遍性,更经常为人们所运用

理论学习

过程

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时,联系自身经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知识,既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对以后解决相似问题有借鉴作用

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别人的财富,个人经验才是我们的财富

核心竞争力

1.求职时,有经验者比没有经验的人更易获得招聘公司青睐

2.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经验丰富的人更游刃有余

3.日常生活中,有生活经验的人更能照顾好自己和别人

4.……

注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在实践中积累直接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积累间接经验。没有经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没有学识的经验比没有经验的学识好有经验的渔民总能对付风暴结语

兰成思汤晓红周梦瑶许旻昱小组成员谢谢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07经验论和唯理论

07经验论和唯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 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 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等等的口号。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有人说这个时期的哲学从古代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尽管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它多少反映了这个时期哲学的某些特点。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empiricism )和唯理论(rati〇nalism)。①两者的理论分①ratbnaiism通常译为"唯理论",但是这个"唯"字过于极端,并

不符合这_哲学派别的实际情况,译成"理性论"可能更合适一些。但是另一方面,经验论者也并不是不讲理性,因为理性主义实际上构成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所以, 在作了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唯理论"这个译名。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_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_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我们之所以在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歧时反复强调"―般说来",是因为实际上既不存在"纯梓的"经验论者,也不存在"纯梓的"唯理论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例如经验论者的思想中有唯理论的因素,唯理论者的思想中也带有经验论的痕迹。另外,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虽然有派别之争,但是他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更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对手,那就是尽管已经衰败但却仍然不肯自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经验主义管理讲义

现代管理理论 ——经验主义管理理论

一.经验主义学派产生的时间 19世纪50年代左右 二.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1.德鲁克的理论观点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目标管理、经理人员的任务和工作、有效管理者、事业理论、绩效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知识管理的等思想。 (1)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 (2)经理人员的两大任务和五项工作 a.两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经理人必须建立一支单一有机体的团队。第二项任务:经理人必须权衡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b.五项工作:第一项:制定目标。第二项:组织。第三项:激励与沟通。第四项:衡量。第五项工作:培养 (3)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

结构,即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4)有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a.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b.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c.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d.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e.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内容。 三.经验主义管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事业部制的概述: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事业部制的由来:事业部制是由曾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在1921-1922年对美国通用汽车进行改革时推行的。通用公司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后,不仅摆托了困境,而且迅速超过了福特公司。但是事业部制的形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教学文案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一)背景:新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现代教育运动 (二)代表人物: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对中国的影响:巡回演讲、招收弟子。 ?杜威的著作: ?1902年,《儿童与课程》,被认为是对课程问题最早、最系统的阐述。 ?1913年,《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被泰勒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课程事件之一”。 ?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自1900年以来对学校课程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 ?1897《我的教育信条》;1900《学校与社会》;1915《明日之学校》。杜威的教育实践::杜威学校 二、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乃是使哲学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皮尓斯:1878年: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能引起人们有效的行动。“存在就是有用”。 詹姆斯:1907年《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一个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的”。“有用就是真理”。 杜威提出“经验自然主义”

“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地并进的,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 核心概念:“经验” “经验包括主动和被动两个要素,在主动方面,经验是尝试,在被动方面,经验是承受结果”。 经验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经验中包括反思。 第二,经验即实验。 (二)心理学基础:机能主义心理学 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心意识的内容。心理活动的实质在于有机体采用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 关注人的情绪、习惯、兴趣冲动等。 根据这种心理学,杜威提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材料,以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儿童本能的生长就是教育的天国”,导向“儿童中心”。 (三)社会学基础:“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不仅通过交往、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交往中、在沟通中生存。” “为什么有人认为一个人必须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作出选择:是牺牲自己去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呢,还是牺牲别人以达到自己独有的目的呢?这种二元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经验论和唯理论

2004年10月11日 第六章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早期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特点 一、历史背景:近代哲学是继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按照西方学术界一般的划分方法,近代哲学从17世纪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是“当代哲学”(现代哲学)。习惯上划分19末20初称为“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变革中形成的,它不仅是朝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时代的基本特征: 1、“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5末16初新的航路的发现和新大陆的发现,一面促进了欧洲工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速度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终于摆脱了中世纪那种狭义的地域观念,人们的眼界扩展到世界性的范围,在欧洲人面前出现一个充满了新奇事物及充满魅力的广阔天地。 2、“人的发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的内在性原则将人们的思想目光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从神转向了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近代哲学的思想准备,也是西方哲学从中古哲学走向近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3、“科学的发现”: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树立了理性的权威,而且为哲学提供了思想的材料和内容,为哲学解释和说明自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人们不再用神学的态度及语言来看待、解释自然了。 二、近代哲学与希腊基督教哲学的比较: (一)相互交融的产物:希腊哲学关注与现实生活,其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基督教哲学所关心的则是理性与信仰的调和,它开辟了一个超经验的精神世界,并把哲学的思辨统统贡献给这个超凡的精神领域。近代哲学一方面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精神,注重知识,发展科学,以自然为认识的对象,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亦继承了基督教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样关注那个超验的精神世界(伟大的两栖动物)。 (二)不同性质的哲学状态:希近比较1、希腊哲学以朴素直观为其基本特征,而近代哲学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2、希腊哲学虽崇尚知识,确立了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但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及认识论的深入研究。近代哲学是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科学精神有其坚实的基础。3、自然观的不同——希腊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自然是神圣的,只认识它而不改造它。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非生命的自然,对它进行分解成部分加以研究。认识又改造它,人从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基近比较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其基本特征,与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是不同的。经院哲学尤其是唯实论的思想可称为理性主义,但是一种以神学为最高权威、教义为研究对象、抽象空洞烦琐思辨的理性主义。近代哲学以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因而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基础知识的理性主义。在前者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权威及哲学的基础。 三、近代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最初表现为理性与经验的矛盾,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展开为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理想与现实、自由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 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03页)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第60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同上,第61页)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们通常总是从“经验”出发去看待认识的来源问题,因而往往简单化地断言经验论是对的而唯理论是错的,并没有去反思感性与理性的复杂关系。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对于这个“前提”,作为经验论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且又提出了下面这个命题:凡是感觉中未尝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只有现代唯心主义的而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①这种过于简单化论述显然不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应客观准确地评价一种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放到其产生整个哲学发展历史图景中去,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也不能例外。 从哲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前欧洲哲学史,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应地都是关于主体之外客体认识,那时人们关心是世界“始基”或“本原”问题。经过曲折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应真正认识客体,不仅应研究客体,而且还应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认识论。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②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之所以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 西欧经过了所谓“中世纪冬眠”之后,人们理性开始复苏了。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旗帜,开创了欧洲近代历史。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把人理性从长期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理性一旦获得了解放,去除了禁锢,立刻便焕发出夺目光彩,这种光彩就闪现在从哥白尼到牛顿之间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中,真正近代意义上自然科学诞生了。随着人

唯理论与经验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 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辩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中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心理学这门研究精神意识,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区别与联系,浅析了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知识是来源于先天和推理,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这一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问题的争论。关键词:心理学史哲学经验论唯理论 1引言 人是怎么认识事物,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探究的问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着哲学史,同样作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这个问题也同样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同样也最具矛盾性的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了。 2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2.1唯理论 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2.2经验论 经验论。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一切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1922 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1926 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1929 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 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 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逻辑经验主义用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拒斥在哲学之外,并且完成了哲学的转变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 秦艳芬2007214071 唯理论和经验论是近代西方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共同构成西方认识论哲学,是西方近代精神的精华。 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历了中世纪黑暗和文思复兴热情的躁动的欧洲人,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人们认识到要真正认识客体,不仅要研究客体,而且还要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的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的认识论。当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的认识世界时,人类认识本身的矛盾便突现出来,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 经验论哲学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英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松、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实验科学的盛行、培根的经验主义传统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产生。 欧洲大陆各国受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的影响较小,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实在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知识来源问题,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作用。 其次,关于认识方法或逻辑问题。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他指出,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我们找出新事物,现有的逻辑也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与经验论相反,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儿的新的演绎逻辑。这种新的演绎逻辑或演绎方法的基本规则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第三,关于认识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问题。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周密细致地对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 [摘要]: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本文论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区别和对立方面、各自的局限性、发展结果和相互论争历史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历史背景区别局限性发展结果历史意义 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化 经过了所谓“中世纪的冬眠”之后,西欧人们的理性开始复苏了。15-16世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的旗帜,把人的理性从长期的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欧洲近代的哲学历史。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逐步开始摆脱“神学的脾女”的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己任。哲学的独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哲学的独立,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从哲学本身来讲,它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代认识论是以研究人、人的认识能力、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崇尚人的理性的哲学,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不仅是资产阶级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对抗宗教神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得认识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中显得非常突出。 总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所决定的,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经验论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的比较

关于德鲁克经验主义理论中的目标管理理论的一点探讨

关于德鲁克经验主义理论中的目标管理理论的一点探讨 首先先简单了解一下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经验主义管理学家。而经验主义理论就是主张从企业管理的实际来出发,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来进行研究和总结并加以概括和理论化来研究管理,其目的是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而德鲁克从经验主义理论出发,对管理的性质任务和职责,组织结构等方面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尊为“现代管理之父”。 而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是德鲁克对于管理学的突出贡献,德鲁克对于目标管理的定义是: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这是其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中第一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是所作的定义。从我个人狭义的理解来看,目标管理就是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制定共同的目标,制定的目标与每个人的工作相联系,制定的目标规定她的主要职责范围,并且利用目标来评价每个成员贡献的标准。 我认为要理解目标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德鲁克最著名的理论,几乎提到德鲁克就会提到他的目标管理,许多公司也想在管理中使用目标管理,但是在现实中反而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全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我认为首先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如果再上升点高度这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在《公司的概念》中,德鲁克阐述了自己的理想:通过个人的尊重和平等的机会来构建和谐的工业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参与管理中需要分享权力和责任,最终的理想状态是自我管理的组织单元不断扩大,但是要保证自治不会导致放任自流,否则就是使组织的结构瓦解,因此目标管理就是使其形成某种秩序的强大力量。 进一步分解目标管理的思想,目标管理存在主体的离心化问题,即目标管理的主体既不是传统管理理论中的管理者,也不能理解为组织中的员工,我们应该从权力的主体来理解,权力来源于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两个方面,并通过自我的学习来达到自律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目标管理强调的参与式管理让被动的受支配的主体从中心偏离,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回归个体的自我生存。但管理的主体又没有完全被抛离,反而会形成一种相对主义张力,这种参与式的目标管理强调管理者和一般员工通过自我克制的行为来追求个体和组织的成长目标。因此,最后的结果是,目标管理将优秀的管理,对人性和效能的追求和一系列组织变革联系到一起,使组织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的身份有了一种认同感,并通过他在权力关系中的定位来调整构造和决定,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管理的内核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情怀,他的关注点落在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上。 讨论完目标管理的思想,第二层就是目标管理的管理技术,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目标管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短期管理方式,而是强调企业的愿景和整体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具体细化到每个具体环节当中。我们总结德鲁克对于目标管理的阐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目标管理的核心和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统一的目标;其次需要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这是一种团队合作和协商的过程,也就是由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完成。第三就是在执行中坚持自我控制的原则,通过员工的自我评估和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也就是对自我管理。因此我们看到目标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而这种积极性的调动绝不是通过行政强迫而只有通过激励来完成,而最终通过自我评估来完成管理。 通过以上对目标管理的一点简单分析,可以看出目标管理所蕴涵的对与人性的回归,而在后现代企业管理中,目标管理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后面的内容是通过对新生代员工的目标管理的分析来展现目标管理在现实中具有的普世的意义。所谓新生代员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从业人群,他们和以前的从业人群相比,具有职业定位模糊,自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追求自我发展和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等特征,而面对这样一群即将大规模走向工作岗位的人群,传动的管理方式往往难以为继,而目标管理体系的特点却与新生代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