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_外感咳嗽

073_外感咳嗽
073_外感咳嗽

前人曾经很形象地把人体的肺比喻为一口钟,即所谓“肺体属金,譬如钟然”。外感之邪,从外撞这口钟;内伤之邪,从内撞这口钟,钟都会响。这么一个比喻,竟把咳嗽的病因病机囊括无余了。

我想在这里谈谈外感咳嗽。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个病,但是如果辨证不清,治不得法,却不易见效。有的人一咳就是十天半月,甚至还有连咳好几个月的。实际上中医治疗外感咳嗽,效果是好的,较之西医有明显的优势。现将我多年的体会,分以下几个方面陈述,谨供同道参考。

一、外感咳嗽,当究六气

“治嗽当分六气”,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内经》亦早有明训﹕“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以,对于外感咳嗽的认识,首先要注意时令的变化,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六气在一年之中是循环往复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六气过则为淫,外感咳嗽的发生,即与六淫攸关。

六淫引起的咳嗽,因邪气的性质不同而呈现不同临床表现,因此不可能用任何一方一药去解决它。

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温热

临床特点

恶风喉痒、鼻塞、咳痰呈风泡状、脉浮滑

恶寒发热、无汗、咳痰清稀、脉浮紧

头昏、恶风、咳嗽、小便短赤、脉浮数

形寒、胸闷腹胀纳呆、痰多、易咯出、苔腻、脉滑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干、脉细数

呛咳气逆、面赤痰黄或白而胶粘、口干舌红、心烦引冷、脉滑数

初起多兼表证咳嗽

治法宜忌

辛平疏散外邪

辛温散邪、大忌寒凉

清暑利湿、大忌发散

燥湿化痰、大忌凉润

宜凉润或温润、大忌苦寒辛温

清热泻火、大忌辛温

清肺泄热、初起兼表须透达

发病季节

多在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见,多与其它病邪相兼为病(如风寒、风热、暑风)多在冬季、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在夏季发病

多在长夏,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多在秋季

六淫皆可比火(热)故四季均可见

多在春季(风温春温),但其它季节亦可见,称做风热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用一方一药去解决不同邪气引起的咳嗽,就无异于企图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这样,即使有个别有效的,也是幸中而已。当然,强调重视时令,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说不考虑其它诸如体质、居处环境等因素。例如虽当盛夏,因为空调、电扇开得太大,或贪凉饮冷,睡卧当风而引起的咳嗽,即不可仅仅从发病季节考虑,而要从风寒辨治,对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二、风是重要的诱发原因

六淫之中,风是最活跃的,善行而数变,前人因此说它是“百病之长”。外感咳嗽,往往以风为先导,风与寒或热(温)合,则为风寒、风热(温),风与暑相合,则为暑风;风为阳邪,故易化燥,而燥为秋季之主气,其罹病,必兼风邪,即所谓风燥袭人,风挟温热而燥生;湿盛阳微,则易感风邪而致病,为风湿相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外感咳嗽证治

伤风咳嗽﹕即是风寒咳嗽的轻证。恶寒发热都不明颢,或微恶风,喉必痒,一痒就咳,鼻必塞,咳出的痰呈风泡样,舌象一般无特殊,脉浮滑。其治宜用辛平疏解为主,稍稍佐一点降气祛痰药。所谓“平”,即既不能太温,也不要太凉之意。《内经》说﹕“风淫于内治以

辛凉,佐以苦甘”。常用止嗽散,但我嫌它袪风解外之力不足,常加薄荷、杏仁。我更欣赏顾松园疏风利肺汤(荆芥、防风、前胡、杏仁、橘红、桔梗、甘草)。

头胀痛加薄荷,鼻塞加辛夷,痰多加浙贝,气逆加苏子。恶寒加麻黄少许,咽干加天花粉。肺位最高,药宜轻清,故药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也不要太长,否则就会药过病所。把药物研成粗末,合匀,每用20-30克作煮散,只煎几分钟,去渣服,效果好。风咳其来也速,其去也快,如无兼挟及宿恙者,一、二付即愈。

风寒咳嗽:风寒之邪伤人,多在冬令严寒之时,但春季天气多变,忽而春光明媚,忽而春寒料峭,使人很难适应,一不小心就受凉了。夏天虽说很热,但偏偏易于受寒,古人多责诸睡卧贪凉,今天外则空调冷气,内则冰水雪糕,这就应了古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这句话了。风寒咳嗽,或有兼恶寒,发热无汗之表证者,更多只有恶寒而无发热者,或只有背心发冷者,咳痰清稀,舌淡脉浮。其治宜辛温之药解其外,稍佐化痰降气。轻者在麻黄汤、桂枝汤二方中选择,如寒不甚,麻黄汤减桂枝,即为三拗汤;背冷即咳,叶天士常用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同属辛温法而用药却有所弃取。重则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子、陈皮、薄荷、桑白皮、大腹皮、乌梅、生姜),此方看似用麻黄汤为底子,但麻桂用量均较轻,一般只用3克,取“轻可去实”,温散风寒外邪之效,方中桑白皮、乌梅,略同于小青龙汤之芍药、五味,寓发中有收的意思。呕,加半夏;痰多加苏子、白芥子。

此证当然亦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只要中外皆寒,即无痰饮宿恙者也可以用。我学习宁波范文虎先生的经验,小青龙汤除半夏外,其全的药都只用2-3克,颇验。

寒咳可不可以不用麻桂?寒甚者必用,寒不甚者,就可以变通。诚如明人缪仲淳说:仲景之法不可改,其用药则有时可改,淮阳荆广,虽值冬令,也不甚寒,就可以从时从地而调整用药。新安吴楚常用的温肺汤(苏叶、防风、前胡、杏仁、半夏、茯苓、生姜、桔梗、甘草、细辛)的用药就可以参考。寒咳也多由误治引起,最常见的就是误用、久用寒凉之剂,伤及中阳,当然这已经是内伤咳嗽,离开我的议题了。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明,有些寒咳表现并不典型,杏苏散、小青龙汤、华盖散大家都学过,可一到临床,遇到具体的病人,说是寒又非寒,说是热又非热,很拿

个字:无热便是寒。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热象,如舌不红,口不渴,尿不黄,就可以照寒证处理。这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张介宾的书中学到的。

暑风咳嗽:暑是夏天的主气。暑热本同气,“在天为热,在地为暑”,但二者也有不同,热在一年四季都可见到,暑则专主于夏天。暑热挟风,袭于肺卫,也就是夏季感冒,其以咳嗽为主证者,即暑风咳。夏暑发自阳明,是说暑热由口鼻吸受,但初起仍多兼表卫症状,如头额胀痛,无汗畏风。其治宜清暑泻热,挟湿者兼用利湿,勿拘拘乎止咳,忌大发散。常用六一散加香薷、杏仁、蒌皮、天花粉、西瓜翠衣,此叶天士药法。热盛加黑山?、黄芩,伤阴加沙参、地骨皮,咳甚加川贝、枇杷叶。

香薷,前人称之为“夏月之麻黄”,实际上它发汗作用并不强,只微微发汗,但可以化湿(其气芳香),兼“去宿水”,实为暑热证初起较理想之药。吾乡农民,夏季在农田劳作时,自采香薷煮水代茶饮,一大碗喝下去,一汗而暑湿顿消。

湿痰咳嗽:其发病不惟长夏,四季均可见,病者皆多湿多痰之体,有

平时咯痰,痰滑易出,不一定咳,咳则由风寒外邪,引动在里伏痰。其证憎寒喜暖,面色黄晦,或兼头重身痛,或兼发热,胸闷呕恶,腹胀纳呆,便溏尿少,苔腻脉滑,即丁甘仁医案所谓“外寒袭于表卫,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者。其治,在外解散风寒,在里燥湿化痰,和胃行滞,常用平胃散(苍朮、厚朴、陈皮、甘草),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是为平陈汤,加苏叶、防风、羌活、独活一、二味解外,此证麻桂亦可用,加白蔻、杏仁、苡仁、建十年前,我在甘肃水电站工地作医生,三营参谋李诚友罹此病证,我为之处方后即因事返川。同道赵君,见我的处方,说此非感冒之方,改用银翘散加?子、黄芩,药后诸恙不减,咳嗽愈剧,更增腹泻不食,改用原方一、二付即愈。读《蒲辅周医案》沈某感冒案,正与此案相似。蒲老指出,外感六淫之邪,皆可致感冒,不得执银翘一方,通治六淫外感。此湿痰咳嗽,实际上是表里兼病,也就是广义的“新感引动伏邪”。湿胜则阳微,更何况苔腻、脉滑、憎寒、胸闷、腹胀纳呆者乎!

燥咳:燥是秋天的主气,在北方,因天气干燥,燥咳尤为多见。如从时序而论,诚如沈目南所说“燥为次寒”。甚么叫“次寒”?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寒不甚寒即为凉。凉比寒差一等,形似风寒,唯唇干咽燥舌干。故沈氏强调燥邪属性非是火热之邪,而是“次寒”。叶天士则说秋燥很像春月风温化燥,吴鞠通来个折衷,从胜复立论,大旨胜气属凉,复气属热,而有凉燥温燥之分。证之实际,秋气凉劲肃杀,感之者即为凉燥;若久晴无雨,又碰上“二十四个秋老虎”,感之者即为温燥。而据我从南到北四十年的观察,燥邪不仅出现在秋季,全年都可见,其原因很多,如居处几十层高楼,接不到地气(水泥地上泼水即干),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以及饮食积热等等,故以温燥为多。其证呛咳,气促痰少而黏,音哑,喉痒,唇干,鼻干,渴喜凉饮,舌红而干,脉细数。初起或兼恶风,发热等表证。治宜清凉甘润,轻宜肺燥,药如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象贝、栀皮、梨皮、豆豉),恶风加薄荷,热甚加连翘、石膏,咳甚咽痒加枇杷叶、瓜蒌,口干加天花粉、玉竹、麦冬。豆豉根本无解表作用,可去;梨皮不如将整个的梨连皮切开入煎,也可用麦门冬汤去半夏、人参加天花粉、北沙参、梨、枇杷叶。

凉燥,其证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咯痰清稀而多,舌淡,脉弦或浮滑,与风寒袭表无异而较轻,所异者,鼻干咽干而已。可用杏苏散(杏仁、苏叶、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姜枣),我常用此方合止嗽散或只取止嗽散的紫苑、百部,以增强温润止咳之功。

温邪咳嗽:

指风温、春温以及不同时令的冬温引致的咳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温为新感,即风与温合,风挟温热;春温为伏邪,其热自里发外,也就是说,甫病则里热亢盛,热多由新感引发,所以初起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证。冬温则多属客寒包火。其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咳嗽、鼻干、口干或渴,或声音嘶哑,或咽痛舌红,脉浮数,右寸(肺)独大。其治宜清泻肺热,然必兼用透表,清热是针对温邪,透表的意义不仅是解除恶风头痛症状,散热,更重要的是给病邪以出路,减削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使病邪外解,不至深入。一般地说,风去热撤,消除了病因,咳嗽亦可随之而愈。轻者桑菊饮,重则银翘散,万友生先生主张重证可合桑菊、银翘于一方,收效较捷。实际上,两方用药都不必拘泥,更不宜原方照搬,因为两方对于肺胃郁热者,清热之力都不足,而邪在卫分,恶风寒而无汗者,即叶天士所说的“冷

束”,解表之力也嫌不足。我对于温邪咳嗽,则首选麻杏石甘汤。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温病四字诀》,就主张用此方。

“风温春温,微兼表证,初起恶寒,主以麻杏”(麻杏石甘)。张锡纯则认为此方本来是温病之方,但温病忌用温药,麻杏之性皆温,所以用薄荷蝉退换麻黄,用牛蒡子换杏仁,保留石膏、甘草。

实际上,麻杏石甘汤之麻黄,在方中用量轻,其用意也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杏仁微温,更不至助热,何况还有较麻杏二味药多十倍用量的石膏呢。但我汲取了他用牛蒡子的经验,因牛蒡子外可散风热,内可利咽喉,化热痰。胸闷加枳壳、桔梗(一降一升)。里热亢盛者,加银花、连翘、鱼腥草、黄芩、知母、芦根,痰多加桔梗、蒌皮、车前仁袪痰,咳剧加枇杷叶、浙贝,肺气上逆加射干、桑白皮,口干加天花粉。初起恶寒无汗,应合葱豉汤,或只加葱头,表解则去之,不可再用。总之,温邪咳嗽,无论风温、春温、冬温,重点不在咳嗽,而在温邪。透之,清之,病邪去,咳嗽就不成大问题。

但痰热留连不解,亦颇费周章。痰热不去,则气化不展,所以反复发热,咳嗽不爽,痰黄而黏,胸闷,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时间长了,阴也伤了。治宜清热化痰,通利三焦,俾气化得展,治节乃复,阴虚也才有可能慢慢恢复。常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千金苇茎汤(桃仁、苡仁、冬瓜仁、鲜苇茎或芦根)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甘草)等方化裁,胸闷加郁金、菖蒲,发热加石膏、竹叶,发热持续加黄芩,重加葎草、鱼腥草。虎杖既能透表,又有清热活血,化痰通腑之力,我也常用。前面已经说过痰热久

而不腻滞,且有袪痰作用,可在清化痰热的同时用以护阴。

葎草又名拉拉秧、过沟龙、锯锯藤,乡村田野,路边荒地处处有之。最早见于《别录》﹐谓“主瘀血”,《唐本草》亦载,谓“主五淋”,并说“古方时亦用之”。《三因方》用治“血淋”。性味甘苦寒,无毒。有清热、利尿、清瘀、解毒之功。不知为何,此药竟遭冷落,挤到草药堆里去了。近世始有葎草及其花“治肺结核”(叶橘泉),“肺病咳嗽,大叶肺炎”(《贵州中草药》)及呼吸道炎症,气管炎,菌痢的报道。我体会葎草清肺泄热,利水活血,故用于温热性质的咳嗽是比较适宜的。但用量宜大,常用量鲜者可用至120克(煎汤代水)。

火咳:

如前所述,六淫皆可化火:伤寒由表及里,温病由卫入气,燥邪化火,暑风化火,痰热化火……不一而足。火为热之极,熯万物者莫过于火。其证面赤、发热、汗多、烦躁、口渴引冷,咳嗽痰少、痰色或黄或白,但无论黄痰白痰,必黏而稠,难咯出,痰中带血,咽痛、声音嘶哑或胸痛,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古方有泻白散,泻白者,泻肺也。出钱乙。但此方适用于小儿,而且是热势不盛者,用于火咳则病重药轻矣。但后世许多治疗火热咳嗽的方子,多从此方衍化而出,如《医学统旨》的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贝母、桔梗、麦冬、茯苓、橘红、甘草),《景岳全书》的桑白皮汤(黄芩、黄连、桑白皮、?子、贝母、杏仁、半夏、生姜、苏子),《医宗金鉴》的加味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贝母、麦冬、桔梗、薄荷、甘草)。但火热太盛,里热成实者,仅用清热却如扬汤止沸,凉膈散(大黄、玄明粉、甘草、?子、连翘、黄芩、薄荷、白蜜)可收釜底抽薪之效,不治咳而咳自止。

几个有关问题的讨论:

1. 关于桔梗的使用: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药中颇为常用。徐灵胎在评批《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异议,他认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汤(桔梗、甘草)虽是仲景方,但也应该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论者皆以桔梗升提,故为“诸药之舟楫”,实际上不过指其祛痰外出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当然可用。桔梗虽升,但配以枳壳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适以舒畅气机,利胸膈咽喉。但对于干咳无痰者

远志袪痰作用似较桔梗为强,刺激性干咳用之多不佳。桔梗的用量,一般以3 至 6 克为宜。

2. 关于止咳方: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疗,应当以病因治疗为主。这也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较广泛,对于具体的病证来说,就是症状(如咳嗽)为标,病因(如风寒、风温)为本。张介宾说阳气、阴精、胃气这些内容是万病之共本;起病之因,便是病本。《灵枢》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外感咳嗽,当分六气论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风去、寒散、热清、燥复,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这时,要看有无兼挟(如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否脏腑内伤(如脾虚、肾虚、肺虚),如有,则须兼治兼挟,脏腑内伤有时更需要放作重点,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风这样的脾肺两虚症状出现了,再用宣散降气消痰止咳,势必更加损伤已虚的脾肺,应改以调理虚损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诚如叶天士所说:“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通过健脾、益气、温肺,治本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这里本的概念又调整成为“病为标,人为本”了。

如果已无六气为病的表现,也不见兼挟及脏腑虚损而咳不止者,可以考虑用止咳方来止咳。于此宋元多用罂粟壳、冬花,《圣济总录》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苑;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姜、百合、麦冬;紫菀散:紫菀、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罂粟壳、贝母、人参、桑白皮、五味子、乌梅、阿胶、桔梗)。

今人姜春华老师用截咳汤(南烛子、五味子、乌梅、诃子、马勃、天浆壳);姚善止医师用咳停方(焙蜂房、蝉衣、诃子、浙贝、川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参、野荞麦、连翘),张孟林医师用速效止咳汤(炙冬花、炙僵蚕、川贝、炙粟壳、桔梗、全蝎),这些处方,可供临床者参考。一般来说,表证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

3. 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

此固其常也,教科书上这样写,原不为过。但是,只凭痰之颜色分辨寒热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痰白痰黄不要紧,关键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为真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病人会告诉你:“黏在喉咙里出不来”。黄而黏稠为热,白而黏

稠更是热。痰色黄而稀,易咯出,即不能判断为热,亦只不过说明其在体内停蓄的时间稍长而已,而白而胶黏的痰,,还没有来得及在体内停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当然,这只是就痰论痰,并不是说不要四诊合参。

4. 关于燥邪

前面已经说过秋燥,并且提及,由于诸多原因,使燥邪致病更为多见,除了风挟温热而燥生,风寒化火化燥这些之外,还有诸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吸烟,居处高楼这些致燥的现代因素。我在这里想说,燥要分别内燥与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时邪,二是指风寒风温化燥的病理变化。时邪初起,病在表卫,故虽见干咳无痰,口干咽干燥象,但仍须透达外邪。寒温化燥,清其热则燥气自平,其间略加养阴生津之品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外燥。内燥则不同,属于杂病的内燥由五内精血津液枯涸所致,虽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严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论乃是阴虚肺燥,而清燥救肺汤为什么要选人参而不是沙参的道理也就出来了。

此方之适应证,也应当不是“温燥伤肺”,更不当在什么“轻宣肺燥”之列,而是杂病内燥之方。二十五年前我在西苑侍诊于方药中老师时,北京拉炼厂有一老工人患肺癌来就诊,其证干咳,喉有黏痰,但胶黏不出,气逆喘促,方老即处以清燥救肺汤用人参的方,加吞浙贝、虫草粉,效果不错。此病例我曾留心随访过数年,所以印象颇深。

5. 关于喉痒:

外感咳嗽常见喉痒的症状。痒属风,故风咳,风寒咳,风热咳初起,外邪袭肺,都可见喉痒,袪风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蝉退都可以止喉痒。风寒化热,因热而动风之喉痒,清其热,则火平风息喉痒可止。燥邪伤肺,燥甚则干,气道失润,则有取于甘凉濡润。湿痰咳嗽,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降其气,化其痰,气道通达,痒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苏子,后者如橘红、半夏,有时我也用僵蚕、蜂房。

6. 关于体质:

叶天士说:“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见《临证指南﹒呕吐门》蔡妪案)。故我此文虽然是说外感咳嗽,但患者的体质不可不究。就临床而言,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大抵体丰肉柔,阳虚之体,本来就多湿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较易为风寒之邪伤;而形瘦色苍,阴虚之体,本来就多燥多热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是以风热、燥热咳嗽,在阴虚体质者,常须照顾到阴分,叶天士处方中常选用玉竹、沙参、花粉、麦冬、蔗浆等一、二味,就是这个道理。

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直须扶其阳。郑钦安说: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身无发热,吐白泡沬痰,喜食辣椒、姜等热物,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痰化痰,见咳止咳。

我曾治过这样一些病人,咳连数月,吹点冷风,沾点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疗经过,大都如郑氏所云,所用无非市俗之杏仁、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

化红、苏子、枇杷叶,一味杂投,治成“坏病”了。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其阳,散其寒咳嗽即愈。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病为标,人为本”了。

内伤咳嗽中医夏治论文

内伤咳嗽的中医夏治 【摘要】目的:冬病夏治,自古有之,清·张璐氏三伏天以白芥子涂法治冷哮,效果显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受其启发,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笔者在春夏缓解期,以益气扶正法为主,治疗内伤咳嗽,起到了增强体质,祛除病邪,预防感冒,减少复发的作用,对内伤咳嗽的病机特点及夏治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内伤咳嗽 ;中医 【中图分类号】r 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23- 02 【abstract】objective:cure winter disease in summer, it had been there in ancient times, the dog days of the qing zhang lushi treat cold wheeze by coating mustard see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has been respected for future physicians. its inspi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ring and summer to support the principle of yang, the author give first place to qi uprigh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the remission of the disease, to treat internal injuries cough, played to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prevention of colds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in this ess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injuries cough and its treatment methods in the summer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internal injuries c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 声或伴咯痰为临 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 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 发病率甚高, 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 为 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 10%— 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 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b5E2RGbCAP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 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 感染、 支 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 治,其他疾病兼见 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p1EanqFDPw 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 内伤咳嗽病因 为饮食、情 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 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 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DXDiTa9E3d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 气被束,肺失肃 降, 《河间六书·咳嗽论》 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 皆令人咳嗽” 即是此意。 由 于四时庄气不同, 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 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 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 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RTCrpUDGiT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 内生火热,熏灼 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 生, 上千于肺, 阻塞气道, 致肺 气上逆而作咳。 情志刺激, 肝失调达, 气郁化火, 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 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 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 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5PCzVD7HxA
咳嗽的病位, 主脏在肺, 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 皆侵及于肺而致 咳嗽,故 《景 岳全书·咳嗽》 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 位最高, 为五脏之华盖, 肺又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故肺最易受外感、 内伤之邪, 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 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 《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 虚,吸之则满,只受得 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 清气, 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 令人 咳, 非独肺也。 ” 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 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 皆可为咳嗽 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 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 肺为咳 嗽的主脏。肺主气,咳 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 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 《医学心 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 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

-如何区分寒热咳嗽

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食疗的方法也就不同。若弄反了冷咳与热咳治疗方法,寒痰用「镇咳法」则痰积在胸中,痰更咳不出来,会引发更严重之气喘;热咳若用「??痰法」则会促进咳嗽的频率而更咳嗽不止。治疗咳嗽并不困难,最要紧的是能完全掌握咳嗽的原因与过程,便能迅速治愈咳嗽。 以下5种咳嗽父母可以先观察,不急送医院,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缓解症状,治疗咳嗽: 1. 虽有咳嗽、发烧,但精神好,大多是感冒或扁桃体炎。 2. 感冒、发烧和咳嗽后又一直咳嗽。 3. 咳嗽、痰多,但不发热,精神好。 4. 只发生在清晨的咳嗽。 5. 紧张时或运动后的轻微咳嗽。 [风寒咳嗽] :风寒侵袭,肺气失于宣降所致,多见于冬春两季。 寒咳表现:痰多色稀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声,易咳出,且头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寒咳最大的不同就是肺中有痰,耳朵贴靠病人胸壁,令病人用力呼吸,可听到气管内似水笛哮鸣声音,病人常会有胸闷,有时需要深呼吸来补充一下氧气。严重者会有气喘的现象。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 一、寒咳治疗:当以发散风寒,宣肺止咳为治。重要的是能促进排出气管内之痰,和减少气管内的分泌,可选用三拗汤加减,药取麻黄、甘草各 3 克,杏仁、荆芥、前胡、桔梗、苏子、法夏、陈皮、桂枝、百部、白前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小青龙口服液等。 二、寒咳护理: 1、夜间尽量不要开冷气睡,如开冷气应在摄氏25度左右,最好穿上袜子。 2、不穿敞领口的上衣睡。注意保护领至肩关节部位。 3、少在家里赤脚行动,应穿上拖鞋。 三、寒咳食疗: 1.生姜+红糖+大蒜孩子患了风寒感冒,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 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大蒜一起煮,要用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2.蒸大蒜水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温热时喂给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

外感咳嗽通用方

名医谈临证感悟----外感咳嗽通用方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肺气上逆,遂发为病。河间谓病因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笔者体会,还应区分邪之偏属,宜其所宜,忌其所忌,庶少差错。 方药:杏苏散(吴鞠通方) 杏仁9克紫苏叶9克橘皮1 0克半夏1 2克生姜6克桔梗9 克枳壳1 0克前胡9克茯苓1 5克甘草1 0克大枣10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按语;此方为清朝名医吴瑭所创,意在疏散、宣肺,清轻相配,以紫苏、生姜、大枣疏风解表,调和营卫;前胡、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陈皮、枳壳、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笔者遇偏于外感风寒者,每加浮海石12克、麻黄6克; 夜间喉痒,咳甚,加当归1 0克、仙鹤草12克。 斯方苦温,辛甘合用,吴瑭原意是治外感凉燥,其实外感咳嗽,起始很难分清什么是风寒、风热,有时似寒,又时似热;有时兼寒,又兼热。临床治外感,初诊时定要区分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拘泥的结果,往往很难下手。有经验的医生,辛寒、辛温并用,表解、里解两图,常常疗效满意。治外感病,酌分见证之偏属,据证择药,要比统而施以辛温,辛凉两法效果好。 咳甚加海浮石,咸寒降下,清肺止咳,配上麻黄之宣肃,效果可靠。 夜咳,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当归,仙鹤草。外感者配陈皮,入血入气,夜咳常宁,供参考。 【百治百验效方集-----卢祥之】 郭永来止咳方: 荆芥5-10克前胡10-15克桔梗5-10克甜杏仁5-10克甘草5-10克杷叶5-10克白前5-10克紫菀10-15克陈皮5-10克天竺黄10-20克贝母5-15克芦根10-20克全瓜蒌10-20克。《杏林集叶》 《方证体悟》:此方乃郭永来老中医一生得意之方,大有刘草窗一生由痛泻要方而名之比。自从得到郭医之方,验之临床,确无虚言,真有相见恨晚之憾!我屡用屡验,疗效百分之百,稍为作一加减即可,现已成我手中王牌专方,病例无数故尔不在例举,医者尽管放心大胆使用,一样会成为手中王牌。说明一点,对于早期外惑风寒咳嗽,内兼痰饮者小青龙汤还是首选,这一点请医者注意。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

小儿推拿治疗外感咳嗽

小儿推拿治疗外感咳嗽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外感咳嗽的症状与分类 外感咳嗽分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两大类。外感咳嗽因为致病的气候因素不同,而表现为多种证型,而且常伴随异常气候因素造成的各种感冒症状,普通患者往往无从分辨。首先注意咳痰的颜色、质地,这是辨别咳嗽证型的首要区别症候之一。 (一)风寒咳嗽 为风寒侵袭肌表,肺气失于宣降而引起。症见咳嗽痰稀,咽痒,说话声重,并伴有头痛,鼻塞不通,流清涕,或发热,怕冷,无汗等风寒感冒症状。痰稀薄色白,咽痒,咳嗽声重有力;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恶寒(怕冷),无汗,骨节酸楚,头痛,发热较轻等风寒感冒症状,舌苔薄白。治宜发散风寒,宣肺止咳。 (二)风热咳嗽咳 为风热犯肺,热灼津液,肺失清肃而引起。症见咳嗽痰稠,咽干疼痛,口渴,并伴有头痛,头晕、恶风、身热等风热感冒症状。痰黄白而稠,咳而不爽,口干咽痛;有时可见汗出,怕风或微怕冷,头痛发热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肃肺止嗽。 (三)肺(痰)热咳嗽 可见咳嗽痰多,痰黄粘稠,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喉肿痛;或胸痛、咳吐脓腥血痰,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而少,甚则高热且呼吸气促;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四)肺燥咳嗽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咽喉痒、干痛,口鼻发干,声音嘶哑,舌干而少津液;初起可伴有稍怕冷,发热,头痛,骨节酸楚等感冒表证,舌尖红,脉细数。 小儿推拿治疗外感咳嗽 1、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从指根向指尖的方向直推为清肺经。 2、肝经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从指根向指尖的方向直推为清肝经。 3、脾经位于拇指桡侧指端到指根的位置。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4、内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内劳宫为圆心,内劳宫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处为半径所作圆周上的八个点。从小鱼际起按顺时针排列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用拇指端按兑、坤、离、巽等,依次推运一周,称逆运内八卦。 5、擦肩背部及胸部,用全掌横擦肩背部及胸部,以透热为度。 6、搓摩胁肋,从两腋下快搓慢移至天枢穴下。 7、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胫腓骨之间。用拇指端按揉。 8、捏脊,两手拇指和食、中指相对沿脊柱两旁,由龟尾部向大椎方向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 以上就是有关小儿推拿治疗外感咳嗽的相关内容了,在推拿的同时,小编也建议家长们给小孩喂服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这样可以更快更好的治愈小儿病情。

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世上只有妈妈好.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心头肉,掌中宝.可是宝宝本身抵抗外界病毒的防御能力很差,不是咳嗽就是感冒、发烧等......宝宝一生病,家长特别担心,恨不得替宝宝生病.下面有多种治疗宝宝咳嗽的不同食疗偏方及按摩,供请大家试用、参考。 首先要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食疗的方法也就不同。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则是风寒咳嗽,说明孩子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孩子的舌苔是黄、红,则是风热咳嗽,说明孩子内热较大,咳嗽的痰黄、稠、不易咳出,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的食物。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方法如下: 风寒咳嗽 1.生姜+红糖+大蒜孩子患了风寒感冒,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 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大蒜一起煮,要用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 2.蒸大蒜水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 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温热时喂给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3.烤橘子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 即可。待橘子稍凉一会,剥去橘皮,让孩子吃温热的橘瓣。如果是大橘子,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贡桔,孩子一次可以吃一只。最好配合大蒜水一起吃,一天2~3次。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孩子都愿意吃。

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经验

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经验浙江省丽水市卫校 (323009) 陶亦鸣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他所著的《医醇滕义》中,对内伤咳嗽以脏腑为纲,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将肺脏之咳,详列于前;心肝脾肾之咳,条载于后。载有内伤咳嗽经验方20首,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举而广之。 一、治肺热重在甘凉滋润 费氏认为内伤肺热咳嗽,与外感风热犯肺者不同,彼为无形邪热壅盛,可用银翘,白虎等清宣;此则为内热虚火,治宜甘凉滋润,不宜专事清泄。如“肺热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者,玉环煎主之”:玉竹12g羚羊角15g,沙参12g,麦冬6g,石斛9g,贝母6g,蒌皮9g,蛤粉12g,梨汁半杯冲服。玉竹,羚羊角清肺生津为主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梨汁等润肺养胃。正如费氏所谓“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同时肺为布津之脏,肺热不仅伤津而且易灼津为痰,故佐用贝母、懔皮、蛤粉等清肺化痰。 二、治肺寒重在温阳化饮 费氏认为肺寒证多因寒水射肺,水冷金寒所致,症见“咳吐痰沫,胸脘作懑,肌肤凛冽”。治当温阳化饮为主,不可单行温散。以姜桂二陈汤主之:炮姜1.5,桂枝1.5,橘红3,半夏3,葶苈子6,当归4.5,茯苓6,白术3,苏子4.5,杏仁9,苡仁30,煎汤代水。方中姜桂温肺,二陈燥湿同为主药。辅以白术,米仁等健脾化湿,佐用苏葶,各仁宣降肺气。合而温阳化饮,健脾理气,标本兼顾,气顺痰消,咳嗽自愈。 三、肺之虚实,当分微甚,治宜斟酌 费氏认为肺之虚实又有微甚之分。肺虚轻者,多为气阴两虚,如“肺虚而咳,肌表微热,神倦气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济生丹主之”:天冬4.5,麦冬4.5,人参3,沙参12,五味1.5,玉竹9,女贞子6,茯苓6,山药9,贝母6,茜草根6,杏仁9,藕90,切片煎汤代水。方以二冬,沙参,玉竹滋阴润肺为主,人参、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旺生化之源为辅,杏仁、五味敛降肺气,贝母化痰,茜草、藕片凉血止血同为佐药。 如“虚之甚者,火升体赢,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金碎不呜,证极危险,金水济生丹主之”,天冬4.5,麦冬4.5,生地1.5,人参3,沙参12,龟板24,玉竹9,石斛9,茜草根6,蒌皮9,山药9,贝母6,淡竹叶10张,鸡子清1个,藕90煎汤代水。 肺虚甚者,则肺肾俱虚。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生地,龟板,鸡子清等滋阴补肾。肺实轻者,仅为痰气壅塞。如“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痰稠,降气和中汤主之”苏子4.5,沉香1.5,海石9,萎仁12,菜菔子6,芥于3,橘红3,半夏3,桑皮6,贝母6,杏仁9,姜汁2,小匙冲服。“实之甚者,痰气闭结,语音不出,此为塞金不鸣,金牛汤主之”郁金6,牛蒡子炒研9,芥子3,陈麻黄蜜水炙1.2,瓜萎皮9,苏子4.5,沉香1.5,贝母6,杏仁9,橘红3,半夏3,桑皮6,枇杷叶2张去毛蜜炙。 前方以三子、沉香、杏仁、姜汁降气化痰,半夏、橘红和中化痰,海石、桑皮、贝母清热化痰。后者加密炙麻黄、枇杷叶、及金、牛等开结宣肺。后者痰气甚而闭结,除胸脘喘满,吐痰加重外,尚见语音不出,可见“失音”与否是辨别虚实微甚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金碎不呜或塞金不呜均属重证。 笔者按:一般治疗内伤咳嗽,药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一旦痰消气顺,即当护正,以免肺损成痨。 四、注意嗜好,适当兼顾 费氏治咳,每重平素嗜好,治必兼顾。如“嗜酒太过伤肺而咳者,加减葛花汤主之”:葛花6,鸡具子9,花粉6,石斛9,沙参12,麦冬4.5,茯苓6,米仁12,橘红6,贝母6,杏仁6,橄榄2枚打碎。 笔者按:咳而偏嗜烟酒者,戒酒戒烟非常重要。临床医家每于处方中加葛花、花粉之类。而费氏独立一方以治之,则其效更为显著。其实该方不仅嗜酒伤肺者可用,对嗜烟伤肺者也有效。 五、治咳不得专事治肺 费氏遵循《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经旨,认为内伤咳嗽病位虽以肺为主,“但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证,不过假途于肺”罢了。并强调指出:“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从肺治,”是“其效者少,不效者多”的主要原因。除肺之外,其他四脏六腑之咳,各有其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应针对所病的脏腑辨证施治。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所病的脏腑,而不再在肺。这不同于其他医家以治肺为主,兼顾他脏的做法,所以他自制了治疗除肺以外的四脏六腑的10首方剂。其辨证在《素问咳论篇》的基础上也有所区别。如咳而痰少心烦,夜不成寐者为心咳,用玄妙散(玄参4.5,丹参9,沙参1,茯神6,柏仁6,麦冬4.5,朱砂拌桔梗3,贝母6,杏仁9,夜合花6,淡竹叶10张,灯芯3尺)清心安神为主。咳而痰少,胁痛易怒,头眩者为肝咳,用丹青饮(赭石9,麦冬4.5青黛拌杭菊6,石斛9,潼蒺黎9,白蒺黎9,沙参12,桑叶3,橘红3,贝母6,杏仁9,旋复花3绢包)清肝顺气为主。咳而胸懑。痰稠,食少体倦者为脾咳,用术米汤(当归4.5,白术4.5,茯苓9,苡米24,半夏4.5,橘红3,菜菔子6,海石9,杏仁9,蒌仁12,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而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指南制定以来,对国内的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很多专家及同行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掼,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对2005版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修订。 一、咳嗽的分类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不同类型的咳嗽病因分布特点不同。慢性咳嗽病因较多,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分为二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能缩小咳嗽的诊断范围,提供病因诊断线索,甚至得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或根据现病史选择有关检查,明确病因。 1、询问病史:应注意咳嗽的持续时间、时相、性质、音色,以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了解痰液的数量、颜色、气味及性状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询问咳嗽持续的时间可以判断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咳嗽,缩小诊断范围。了解咳嗽发生的时相亦有一定提示,如运动后咳嗽常见于运动性哮喘,夜间咳嗽多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 A)和心脏疾病。痰量较多、咳脓性痰,应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常咳白色黏液痰,以冬、春季咳嗽为主。痰中带血或咳血者应考虑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者应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相关的咳嗽。大量吸烟和职业性接触粉尘、化工物质也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有胃病史的患者需排除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hronic cough,GERC)。有心血管疾病史者要注意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的咳嗽。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 2、体格检查:包括鼻、咽、气管、肺部等,如气管的位置、颈静脉充盈、咽喉鼻腔情况,双肺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和爆裂音。查体若闻及呼气期哮鸣音,提示支气管哮喘;如闻及吸气期哮鸣音,要警惕中心性肺癌或支气管结核,同时也要注意心界是否扩大、瓣膜区有无器质性杂音等心脏体征。 3、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最早用于支气管肺癌的脱落细胞学诊断。诱导痰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主要指标,常采用超声雾化吸人高渗盐水的方法进行痰液的诱导(附件1)。(2)影像学检查:建议将X线胸片作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明显病变,根据病变特征选择相关检查。X线胸片如无明显病变,则按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进行检查(见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胸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前

26种常用咳嗽类中成药大全

26种常用咳嗽类中成药大全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 内伤咳嗽包括:痰湿咳嗽、痰热咳嗽、肺虚咳嗽(肺气虚咳嗽、肺阴虚咳嗽)。 1.风寒咳嗽常表现为咳嗽、痰稀白或有泡沫、喉痒,伴有风寒感冒症状。应选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①通宣理肺丸:主用于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外感风寒咳嗽。 ②止咳宁嗽胶囊:主用于风寒咳嗽,呕吐,咽喉肿痛。 ③风寒咳嗽颗粒:主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④小青龙合剂:主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2.风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嘶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应选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①桑菊感冒片:主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②川贝枇杷糖浆: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吐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③感冒止咳颗粒:主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周身不适。 ④急支糖浆:主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外

感风热所致的咳嗽。 ⑤小儿咳喘灵颗粒: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3. 风燥咳嗽常表现为无痰或少痰,或干咳,口、鼻、咽干燥,咳嗽伴有胸痛,头痛,无汗尿黄,大便干燥等。应选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①秋梨润肺膏:用于久咳,痰少质粘,口燥咽干。 ②川贝枇杷糖浆:多用于咽干、咽痛,干咳、无痰或少痰的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 ③蛇胆川贝枇杷膏:主用于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咯痰、胸闷气喘、鼻燥、咽干喉痒等症。 4.痰湿咳嗽常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胸闷,没有食欲等。应选用宣肺利湿,理气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①橘红痰咳液:用于痰多,气喘痰浊阻肺导致的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 ②半夏天麻丸:用于脾虚聚湿生痰,眩晕,头痛,胸脘满闷。 ③桂龙咳喘宁片: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④二陈丸:用于因痰湿困脾所引起的胃气不舒,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症。 5.痰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气急、痰多色黄质稠,甚或痰中带血,难以咯出,舌红苔黄腻等,应选用清热泻火,止咳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

常见咳嗽种类

常见咳嗽种类、治疗方法和忌食大全 一、风热咳嗽 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方用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适合于5岁用量)。 二、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水煎,服法同前。 三、阴虚燥咳 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方用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水煎,服法同前。 四、肺寒咳嗽 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用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水煎,服法同前。 风热咳嗽的食疗 1.梨+冰糖+川贝 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因为现在的宝宝普遍贪凉,热了就吹空调,一年四季都在吃寒凉的水果,所以现在患风热咳嗽的宝宝明显减少。 2.煮萝卜水 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再给宝宝喝,此方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干咳少痰的效果是不错的,2岁以内的宝宝收到的效果更好。 3.还可以给宝宝吃下列食物: ①柿子:性大寒,能清热、化痰、止咳。但宝宝一次只能吃一只,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1.痰湿蕴肺证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证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胸痛,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证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2009版) 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更令临床医师倍感困惑。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005年版指南对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实施三年来也收到众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本指南,加入国内外咳嗽领域研究最新进展,2008年哮喘学组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将于2009年颁布。主要修订意见如下:2009版指南由2005年版的7个专题及附件扩充为9个专题及附件。新增了亚急性(病程3~8周)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治疗两个专题以及咳嗽的定义、祛痰治疗2部分内容,并在附件中增补了“咳嗽程度与疗效的评估”内容。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咳嗽的定义和分类 中国指南的病因部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具体)、治疗。国内考虑到临床的应用,所以不包括发病机制这方面。 (一)咳嗽的定义: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咳嗽的分类: 按时间分类:急性<3周;亚急性3-8周;慢性≧8周 09年版本,在时间分类上除了慢性变成了>8周,而且为了有利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按性质分类:干咳和湿咳。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 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2、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2)影像学检查(3)肺功能检查(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24h食管pH值监测:不能检测非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需采用食管腔内阻抗或胆红素监测。(6)咳嗽敏感性检查(7)其它

儿童咳嗽的类型及治疗方法

儿童咳嗽的类型及治疗方法 小儿咳嗽比大人反应严重,多数会咳嗽不止,父母看到孩子有点咳嗽就会去找医生、吃药、挂水。用药的结果是孩子的胃口差了,食欲不好,营养就跟不上,孩子的抵抗力就差,这样一来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所以这类孩子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孩子往往长得瘦小、面色焦黄,甚至会引发哮喘。所以当孩子有咳嗽症状时,父母要先观察其咳嗽,看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症状,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 一、需要赶紧就医的咳嗽 1. 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且呼吸困难,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容易误吞的东西有花生、铅笔套、药丸、纽扣、硬币等,这类情形非常危险,应及时去医院。 2. 发高烧、咳嗽、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 3. 婴儿很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这是肺炎的一种。患儿脸色不好,常发紫,或者呼吸增快、招肩呼吸,加上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也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二、父母可以先观察,不急送医院的咳嗽 1. 虽有咳嗽、发烧,但精神好,大多是感冒或扁桃体炎。 2. 感冒、发烧和咳嗽后又一直咳嗽。 3. 咳嗽、痰多,但不发热,精神好。

4. 只发生在清晨的咳嗽。 5. 紧张时或运动后的轻微咳嗽。 以上5种咳嗽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缓解症状,治疗咳嗽。 因为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食疗的方法也就不同。在这里教家长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则是风寒咳嗽,说明孩子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孩子的舌苔是黄、红,则是风热咳嗽,说明孩子内热较大,咳嗽的痰黄、稠、不易咳出,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的食物。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方法如下: 一、风寒咳嗽 1.生姜+红糖+大蒜 孩子患了风寒感冒,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大蒜一起煮,要用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 2.蒸大蒜水 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温热时喂给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咳嗽的分类与症状

受风寒所致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初起咳嗽咽痒,吐白色稀薄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洋洋就属于这种症候。治疗应该辛温散寒,止咳化痰。妈妈给洋洋用药的错误在于:需要温化肺脏,反而清热,犹如雪上加霜,寒上加寒。 洋洋可以选用以下的中成药: 儿童清肺口服液: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导致面赤身热,咳嗽,痰多,咽痛。 消咳喘:药性偏热,具有温化寒痰,止咳平喘之功效。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喘息和感冒咳嗽、痰白质稀等症。 解肌宁嗽丸:具有宣肺,化痰止咳之功效。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咳嗽初起,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咽喉疼痛。 半夏露:所含药物药性都偏温,具有解表化痰,温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气喘、伴咯痰不爽者。 通宣理肺丸: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较重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咳嗽痰白、无汗而喘等。 射麻口服液:具有清热宣肺利咽,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感冒后咽痒咳嗽、痰多,夜间阵发性咳嗽。 杏苏止咳糖浆:具有辛温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畏寒、头痛、流清涕、咳嗽、白色稀薄泡沫痰。 风热咳嗽主要表现为: 发热、口干咽燥、胸闷、咳嗽痰多,咳黄痰(或浓痰),且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舌质红,舌苔黄。妞妞就属于这种症候。治疗宜采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妈妈给妞妞用药的错误在于:妞妞需要清热,反而加热,犹如火中加炭,热上加热。 妞妞可以选用以下的中成药: 蛇胆川贝液:具有驱风清肺,散结疏痰之功效。适用于风热咳嗽造成胸闷气喘、痰多且痰液黄稠,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口渴咽痛。 川贝枇杷露: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肺热所致咳嗽、咽干疼痛、口渴、痰稠或痰多咯出不爽等。 小儿急支糖浆: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夜间阵发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桑菊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疏风宣肺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 罗汉果止咳冲剂:具有清泄肺热,祛痰止咳之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引之咳嗽、痰多、咽痛等症。 银黄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之功效。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病症。 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风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利尿通淋等。 小儿金丹:具有解表祛风,请热止咳化痰,镇惊熄风之功效。适用于发热、咳嗽痰黄、口干舌燥,腹胀便秘,热极生风,隐疹不出等。 猴枣散: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镇惊之功效。适用于小儿惊风、痰涎壅盛、喘满、神志昏迷、烦躁不安等症。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辩证论治。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辩证论治辩证首先应区别外感还是内伤,论治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如见他脏引起者,多属邪实正虚,治当去邪止咳,兼顾扶正。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痒,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清稀色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失和则全身酸软,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2)风热咳嗽:主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津液,故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渴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故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3)风燥咳嗽: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辩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痰少粘稠;燥热灼津则鼻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风燥外客,表卫不和则恶风发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为燥热之象。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主证: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3)肾虚咳嗽: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辩证: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主证: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阴虚内燥,肺失滋润,故于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火旺,则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迫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而致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