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各年龄段的称呼

对人各年龄段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

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

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孩提:两至三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及笄:女子十五岁。 垂髻之年:指儿童。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黄口:十岁以下。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幼学之年: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标梅之年:出嫁 志学之年:十五岁。(单髻.及髻.抓髻.)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壮室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艾老.服官政.)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杖乡之年.耆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 杖朝之年:八十岁。(杖朝之年.) 耄耋:八十、九十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甲子顺序 1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各年龄段称谓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的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的出处。【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皆称黄口; 13—15岁,为“舞勺之年”; 15—20岁,称为“舞象之年”; 20岁叫“冠岁”;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花龄”; 50岁称“知命”; 60岁称“花甲”,“耳顺”; 70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 80岁叫“耋”,又称“杖朝”; 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 100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 140岁叫“古稀双庆”。 【按男女孩分】女孩7岁,称之“髻年”;女子12岁时,称为“金钗之年”;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15岁称为“及笄之年”;16岁称为“碧玉年华”;20岁称为“桃李年华”;24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男孩8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15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20岁,称为“弱冠”。 【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77岁、88岁、99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77岁叫‘喜寿’,88岁叫‘米寿’,99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的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纪段的别称 襁褓:不周。(qi ǎng b ǎo)亦作"襁葆" 孩提:两至三。 始、髫年:女孩七。( chèn ti áo) 始、年:男孩八。( Ti áo ) 明:依据生理情况,男孩八、女孩七牙,脱去乳,出恒牙,叫“ ”,“ 年”或“髫年”。 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小孩。(古代小孩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以下。 幼学:十。(《礼·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古代文字无点,人就截取“幼学”二字作十代称。) 金之年:女孩十二。( Chāi) 豆蔻年光:女子十三。(dòu kòu nián huá)“豆年”,出自唐人杜牧《》。杜牧年曾随 丞相牛僧孺在州供,以后走开州安,行写了两首七一位女子,此中一首有“娉娉十 三余,豆稍二月初”之句。豆,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极。二月初豆花正含苞待放, 因此人借用“豆稍二月初”来比“娉娉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柔美,自后代便常以“豆年”一特指十三四还没有成年的少女。 - 志学:十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礼·内》:“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 jī) 碧玉年光、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旧文人拆“瓜”字二八年,十六,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礼·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 雨季:一般指十七 桃李年光:女子二十。 花信年:女子二十四。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Huò) 天数:五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淮南子·原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国有个伯玉,不停反 省自己,到五十知道了从前四十九年中的,后代因此用“知非”代称五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相互相合年,可成六十干支,因此称作“六十干 支”或“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杜甫《曲江二首》:“酒常行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mà o di é)八十、九十。(《礼·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依据解,把耄耋两字用代称八、九 十。) 杖朝:八十岁。 期颐:( q ī/j ī yí)百之人。(《礼·曲礼》:“百年曰期。”意思是人生以百年期,因此称百“期之年。”元人浩解:“人寿以百年期,故曰期;食起居人无不待于养,故曰。”)

年龄称谓_精品文档

年龄称谓 引言 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适当的称谓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年龄称谓是一种很常见的称谓形式,用来表示对他人年龄的尊重和认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年龄称谓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使用规则。本文将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其使用方法和文化背景,以及年龄称谓在社交交流中的作用。 一、儿童阶段 1.幼儿期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通常从出生到5岁。在这个阶段,人们常常使用一些可爱的称谓来称呼幼儿,以表达对他们可爱和天真的赞赏。常见的幼儿称谓包括宝宝、小宝贝、小天使等。这些称谓强调了幼儿纯真无邪的特点,使人们感到亲切和温暖。 2.少儿期

少儿期是指从幼儿期过渡到青少年期的阶段,通常从6岁到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渐渐开始学习独立和自理能力,也逐渐具备了一 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常用的称谓有小朋友、孩子、大宝贝等。这些称谓既表达了对儿童的年龄认同,又为他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 和关怀。 二、青少年阶段 1.青春期 青春期是指从少儿期到成年期之间的阶段,通常从13岁到19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逐渐形 成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思考方式。针对青少年的称谓也开始发生变化,常见的有小伙子、姑娘、学生等。这些称谓带有一种尊重和认 可的意味,既体现出他们年龄段的特征,又凸显了他们逐渐成长为 社会的一员。 三、成年阶段 1.青年期 青年期是指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通常从20岁到35岁。在这个阶段,年轻人正处于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步入了职场,建立

了自己的家庭,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常见的称谓有先生、女士、师兄、师姐等。这些称谓给予了他们一 种成熟和权威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2.中年期 中年期是指从成年期过渡到老年期的阶段,通常从36岁到55岁。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步入事业的巅峰,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和 人生规划。常见的中年称谓有先生、太太、伯伯、姨妈等。这些称 谓给予了中年人一种成熟稳重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家庭和 社会中的地位。 四、老年阶段 1.晚年期 晚年期是指进入老年期的阶段,通常从56岁以上。在这个阶段, 人们已经退休或者退下来,享受着安宁和宁静。对于晚年人而言, 常见的称谓有老伯、老姨、老奶奶、老爷爷等。这些称谓表达了对 老年人的敬意和尊重,使人们感受到对他们智慧和经验的认可。 结论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生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

并用簪子绾wan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年龄的称谓

年龄称谓 13、4岁豆蔻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 50岁(知天命) 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岁(杖朝之年) 90岁(耄耋)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 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 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 岁。而立之年:三十 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 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 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 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