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精)

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

国家十一五脑血管研究子课题,世界上最大的脑血管糖代谢研究——“ACROSS CHINA 纵横中国”项目已经启动。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各国都已将其写入卒中指南。而相对于其他危险因素而言,神经科医生对于卒中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处理起来还不能得心应手。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项目,改变神经科医生对血糖异常的认识观念,提高对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同时达到四个方面的目的:一、研究中国急性卒中和TIA患者在住院期间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分布;二、研究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在卒中患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并发症的分布特点;三、研究糖代谢异常对卒中患者90天以及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四、研究糖代谢异常中的血管病变对卒中复发的影响。

一、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发高血糖

欧美发达国家,很高比例的脑卒中死者的死亡证明书上同时有糖尿病的诊断。研究显示,超过2/3的慢性卒中患者和超过1/3的急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糖,但在仅检测空腹血糖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往往被漏诊。因此,进行OGTT检查,发现更多潜在的高血糖患者,以便尽早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后者又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低减(IGT)。IGT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7.8 mmol/L,但尚未达到11.1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IFG指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升高,但还未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转化的高血糖过渡状态,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而IGT阶段大血管并发症已经开始。因此不论采取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药物来控制血糖,延缓IGT向糖尿病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血糖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2004年发表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的糖代谢调查GAMI随访研究证实:糖耐量异常人群的卒中发生率较糖耐量正常人群显著增高。

脑血管疾病患者若同时伴有糖代谢异常,常常预后不良。Baird等人分析了10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Bruno等人也通过4项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和1项病例序列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入院血糖水平与症状性脑出血相关。Stroke杂志2003年发表的一项澳大利亚的针对卒中后持续性高血糖与梗死灶增大和不良临床结局的研究中发现,合并高血糖的卒中患者急性梗死体积、最终梗死体积的增加较多,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合并高血糖的患者最终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比血糖正常的患者明显偏高(P<0.05)。还有许多研究均报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其卒中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这些研究都提示,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

合并高血糖的卒中患者在卒中严重程度,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情况都比较差。

高血糖已经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而研究显示,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卒中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并且有利于带来良好的临床结局。

三、糖代谢异常引发脑血管疾病的机制

基础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过度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早期的血糖升高加重了细胞内的代谢负荷,在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过量反应性氧化产物(ROS),激活核转录因子κB,启动炎症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胰腺β细胞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发生在肌肉、脂肪组织则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则引起内皮的炎症过程,从而激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动脉粥样硬化也正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高血糖加重急性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与脑缺血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isselsson等人在脑缺血的模型研究当中发现,急性脑缺血30分钟以内认为,高血糖可能主要是通过代谢紊乱加剧了脑损伤;Quast等人研究认为,当脑缺血持续更长的时间(90-120分钟)时,高血糖可能是通过改变信号通路,氧自由基、氧化亚氮积聚和炎症反应而造成再灌注损伤。而国外多项研究证实,再灌注可能是高血糖持续加重脑损伤的主要机制。

四、拜唐苹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拜唐苹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主要在小肠的上半段,通过抑制α-糖苷酶延缓寡糖和双糖在小肠的水解,延缓餐后单糖的吸收。通过拜唐苹上述作用机制,餐后血糖高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缓的餐后血糖曲线。而且由于中国人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且体重指数水平相对较低,拜唐苹尤其适用于对中国高血糖人群的干预。Van等人2005年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综合了30项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拜唐苹能够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有效降。由于拜唐苹的作用只是延缓而并非阻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低空腹血糖和HbA

1c

因此单独使用并不会造成低血糖。而且,拜唐苹仅有不到2%吸收入血,几乎不经肾脏排泄,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另外,拜唐苹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具有IGT适应症的药物,尤其适用于对中国IGT人群的干预。

一系列基础研究表明,拜唐苹可以改善内皮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NF-kB活性,降低IGT人群血清hs-CRP和PAI-1水平,以及降低高血糖个体的促凝标志物-纤溶酶原和血栓素的水平。拜唐苹还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的进展。拜唐苹除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控制血压,调节脂代谢异常,改善高凝状态,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功效,可在上述多个环节干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解旭东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拜唐苹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伴轻度高血糖患者的预后。

现代循证医学证实,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可以降低脑血管事件。对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应成为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对高血脂、高血压的干预,已经得到了脑血管疾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而加强对高血糖的筛查和干预的重视也已迫在眉睫。

脑卒中与高脂血症和糖代谢关系的探讨

脑卒中与高脂血症和糖代谢关系的探讨 沙杜鹃高庆龄田成功黄洪 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但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尚未明确[1]。本文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状况,并分析其与脑卒中相关的其它危险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1)脑卒中组系我院急诊病区自1996年5月至1997年4月所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共128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所确诊的脑出血59例,男4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88±7.81)岁;脑梗死69例,男39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66±10.16)岁。 (2)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史者)共44例作为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23±6.67)岁。 1.2 方法(1)标本收集采血于卒中后18~72小时内完成。(2)血脂、血糖值的测定:采空腹血标本由东芝MEG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测定。(3)根据Friedewald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2.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高脂血症诊断依据1997年中国血脂异常诊断标准[2]。(4)选择清醒、非糖尿病能合作者66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实验,胰岛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糖代谢异常诊断依据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5)胰岛素敏感指数为:血浆空腹血糖(FB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负自然对数[3]。(6)数据统计处理:全部资料转化为定量资料(女性为0,男性为1),采用SAS软件系统进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脑卒中组年龄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卒中组血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甘油三酯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脑卒中不同类型各指标的比较两组年龄相当,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均高于脑出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脑出血组,脑出血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梗死组低,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3 本文全部脑卒中研究对象中发现高脂血症63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1例,除外糖尿病病史者,对66例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实验,新发现糖尿病28例,糖耐量异常22例,上述糖代谢异常61例中同时存在高脂血症和糖代谢紊乱36例;发现高胰岛素血症29例,其中血脂异常17例。 表1 脑卒中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s) 注:1)P<0.01 表2 不同脑卒中类型间各项指标的比较(±s)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治疗【专业知识】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症状,糖代谢异常伴发的 精神障碍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糖代谢异常为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中有血糖升高、降低两种。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其主要发病机制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低血糖症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低于2.8mmol/L产生的躯体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或)大脑功能障碍的征象。低血糖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招致血糖低于50%~55%以下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和心理、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相对就更为复杂。除与糖尿病致病因素相关外,尚与糖尿病的不同类型也有关。(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将糖尿病的临床类型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代谢紊乱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功能障碍是产生神经精神症状的生物学基础。 低血糖症伴发精神障碍的病因主要是低血糖使脑功能紊乱产生的精神神经症状。 二、发病机制 1.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根据单卵双生子的研究,糖尿病的共显性接近50%,而在Ⅱ型糖尿病中关系更为密切,很多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单卵双生的共显率高达90%以上。 (2)心理因素:一些临床观察阐明,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的激发所致。高北陵(1996)指出,Ⅰ型糖尿病者发病前双亲死亡、家庭破裂等生活事件发生率高,而Ⅱ型者经受的灾难性生活事件则更多。唐雅文等(1996)报道了47例糖尿病人中,所有病人在发病前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其中79%发生在2年前。许多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性格也有许多特征,如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上述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出现及其程度也有一定关系。 (3)糖尿病引起的酮中毒及合并的动脉硬化、微血管改变与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有关。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前,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酮症酸中毒及合并感染。而今,慢性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神经精神症状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病变包括大中血管和微血管,主要为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各系统及脏器的功能异常而出现多种躯体、神经、精神症状。 (4)神经系统改变常出现在病程长、病情控制不良的病人,以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最为多见,伴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维生素缺乏与长期持续的代谢障碍有关。 (5)维生素缺乏和代谢障碍学说:有人根据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与维生素B1缺乏症和慢性酒精中毒类似,部分病例给予复合维生素B及B12后症状好转而认为糖尿病的一些临床改变与此有关,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考虑到糖尿病昏迷时,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不一定与血糖值一致,但与酮症酸中毒等综合性代谢障碍程度密切相关,由此认为高血糖非神经系统损害的直接原因,而糖尿病引起的各种继发性代谢障碍致病学说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2.低血糖伴发精神障碍正常血糖浓度波动在 3.38~8.3mmol/L(60~150mg/dL)范围内。由于血糖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短暂的低血糖即可影响大脑功能。在正常机体内,血糖浓度的稳定主要受自主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时,下丘脑迷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使血糖下降;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高血压管理意见 建议通过各种途径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对高血压前期患者,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V140/90mmHg的目标值。 对无合并症、年龄V60岁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目标控制到<130/80mmHgo 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V150/90mmHgo 选择特定的药物成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很重要,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有益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水平。 针对性采用动态血压测量,有利于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管理意见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社区人群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HbA1c<7.0%,以降低心脑血管 事件风险。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积极改进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合理摄入蔬菜水果、不吸烟或戒烟等,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益的G1PT 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口塞理烷二酮类等新型降糖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V130∕80mmHg,可依据个体耐受性进一步降低。 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血脂异常管理意见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除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 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推荐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为首要干预靶点。 根据脑血管病风险评估设定1D1-C目标值:极高危者1D1-C<1.8mmo1/1(70mg∕d1);高危者1D1-CV2.6mmo1/1(100mg∕d1)。 1D1-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1D1-C至少应降低50%。 极高危1D1-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1D1-C仍应降低30%左右。 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应考虑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1D1-C不能达标者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1D1-C>4.9mmo1/1且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等 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依折麦布不能达标者,可以考虑联合PCSK9抑制剂进行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SCVD中高危可以考虑使用依折麦布进行辅助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ASCvD高危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进行治

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精)

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 国家十一五脑血管研究子课题,世界上最大的脑血管糖代谢研究——“ACROSS CHINA 纵横中国”项目已经启动。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各国都已将其写入卒中指南。而相对于其他危险因素而言,神经科医生对于卒中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处理起来还不能得心应手。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项目,改变神经科医生对血糖异常的认识观念,提高对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同时达到四个方面的目的:一、研究中国急性卒中和TIA患者在住院期间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分布;二、研究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在卒中患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并发症的分布特点;三、研究糖代谢异常对卒中患者90天以及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四、研究糖代谢异常中的血管病变对卒中复发的影响。 一、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发高血糖 欧美发达国家,很高比例的脑卒中死者的死亡证明书上同时有糖尿病的诊断。研究显示,超过2/3的慢性卒中患者和超过1/3的急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糖,但在仅检测空腹血糖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往往被漏诊。因此,进行OGTT检查,发现更多潜在的高血糖患者,以便尽早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后者又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低减(IGT)。IGT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7.8 mmol/L,但尚未达到11.1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IFG指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升高,但还未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转化的高血糖过渡状态,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而IGT阶段大血管并发症已经开始。因此不论采取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药物来控制血糖,延缓IGT向糖尿病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血糖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2004年发表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的糖代谢调查GAMI随访研究证实:糖耐量异常人群的卒中发生率较糖耐量正常人群显著增高。 脑血管疾病患者若同时伴有糖代谢异常,常常预后不良。Baird等人分析了10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Bruno等人也通过4项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和1项病例序列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入院血糖水平与症状性脑出血相关。Stroke杂志2003年发表的一项澳大利亚的针对卒中后持续性高血糖与梗死灶增大和不良临床结局的研究中发现,合并高血糖的卒中患者急性梗死体积、最终梗死体积的增加较多,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合并高血糖的患者最终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比血糖正常的患者明显偏高(P<0.05)。还有许多研究均报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其卒中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这些研究都提示,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

糖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糖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糖代谢紊乱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探 讨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一、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 高血糖与冠心病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但并非仅限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冠脉动脉痉挛、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小板聚集等, 进而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2. 糖化终产物与动脉硬化 糖化终产物是血液中糖与蛋白质、脂质等分子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高血糖状态下,糖化终产物的水平升高,对血管内膜细胞的功能有不 良影响,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3. 血脂代谢紊乱与脑卒中 糖代谢异常会导致身体内脂代谢紊乱,使得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 白等血脂水平升高。这些异常的血脂易沉积在颈动脉、脑血管内壁等 部位,加大了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二、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1.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糖代谢异常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加剧,并引发炎症反应。这些反应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高血糖状态下,内皮细胞受损,并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诱发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使得血管内膜更易受伤,进一步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 3. 炎症因子和凝血系统的异常 糖代谢紊乱引发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凝血系统异常。这些因子和异常状态会干扰正常的血液流动和血管功能,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 1. 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已患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采取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适度的运动等手段,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均衡饮食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代谢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应适当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保持饮食的均衡。 3. 合理运动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而,当糖代谢出现异常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本文将探讨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一、糖代谢异常的类型 1.1 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可以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致。 1.2 低血糖症 与糖尿病相反,低血糖症是血糖水平过低的一种疾病。低血糖症可以由胰岛素过量注射、饮食不当或某些药物引起。低血糖症可以导致头晕、疲劳和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1.3 糖原累积症 糖原累积症是由于糖原合成酶的缺陷导致糖原无法正常分解,从而在肝脏和肌肉中累积过多的糖原。这种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肝脏肿大和低血糖症状。 二、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2.1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存在长期高血糖的风险,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心 脏病、中风等疾病。 2.2 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高血糖损害了视网膜血管,导致出血、水肿和视网膜血管新生,进而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3 低血糖症与脑功能障碍 低血糖症会导致脑细胞缺乏能量供应,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严重 的低血糖症可以导致昏迷和脑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 3.1 健康饮食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关键。建议控制糖 类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高脂肪、高热 量的食物。 3.2 合理运动 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天坚 持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 性疾病。 3.3 定期体检

2021防治脑卒中血糖管理要点(全文)

2021防治脑卒中血糖管理要点(全文) 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作为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为了让脑卒中患者接受规范的血糖管理,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特制定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 01、缺血性脑卒中/TIA急性期的血糖管理 ➤高血糖 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 2.对于已诊断糖尿病或出现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应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 3.对于已诊断糖尿病或出现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院后,应进行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咨询。 4.持续高血糖的患者,当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胰岛素治疗,急性期首选胰岛素,可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之间。在无明显低血糖的前提下,某些患者达到更严格的血糖目标,如6.1~7.8mmol/L

可能是合适的。 5.基础胰岛素或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方案,是非危重患者的首选方案。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注射胰岛素来强化降低血糖水平。 6.对于轻症且进食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IA,可以继续保持原降血糖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7.当血糖<3.9mmol/L时,应该进行治疗方案评估并改进治疗方案,严防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 1.对所有急性脑卒中/TIA患者应尽快测量血糖。 2.对于血糖< 3.9mmol/L、意识正常的患者,优先口服15~20g葡萄糖治疗,也可以应用含糖的碳水化合物治疗。 3.如果口服葡萄糖15分钟后,指尖血糖测定仍有低血糖,重复上述治疗。如指尖血糖测定恢复正常,患者应进餐以预防低血糖再次出现。 4.一旦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或严重低血糖,应当重新评估降血糖的治疗方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临床结局关联性研究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临床结局关联性 研究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部损伤,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破坏了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了多种临床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存在糖代谢异常,其中高血糖对脑卒中的发病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糖代谢是人体内糖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调节和平衡。脑卒中会干扰糖代谢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其中,高血糖是影响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的血糖水平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增加、血液高黏滞度等,进而促进血栓形成,加重脑部缺血和损伤。此外,高血糖还会增加脑卒中患者的感染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并与预后不良相关。 另一方面,低血糖也可能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低血糖可导致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引起脑细胞缺氧、代谢紊乱等,从而加重脑卒中的损伤程度。低血糖还会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如脑损伤、颅内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维持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平衡对于改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针对高血糖的管理是脑卒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降低血糖水平能够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脑卒中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血糖管理外,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还需要进行全面的 评估和干预。通过监测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可以及 时发现和纠正糖代谢异常,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合理的饮食控 制和体育锻炼也是帮助脑卒中患者维持糖代谢平衡的重要手段。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临床结局存在重要关联。高血糖 和低血糖都可能加重脑卒中的病情和损伤,并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因此,积极进行糖代谢的监测和干预,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脑卒 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相关研究的开展和进一步深入的临床 实践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减少疾病造成的负担。

202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202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研究背景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我国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卒中患者中,82.6%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约40%伴有高血糖,伴有高血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面临更差的临床结局与更高的病死率。因此,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对降低卒中再发风险和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检索和总结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管理的证据,以期为规范临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糖管理提供参考。 纳入文献一般资料 证据总结内容 ●入院评估与处理 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糖监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等。(A级推荐) 2.对于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该做到尽早筛查血糖和

HbA1c,对于空腹血糖<7 mmol/L的患者急性期后应做OGTT试验,以尽早发现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B级推荐) 3.既往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其糖尿病进行评估和最佳管理,HbA1c需作为全面评估的一部分,既往3个月内如未行HbA1c检测,入院后需进行HbA1c检测。(B级推荐) 4.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当血糖>10.0 mmol/L时,应该给予降糖治疗,急性期首选胰岛素,并注意预防低血糖发生;当血糖<3.3 mmol/L时,应尽快给予补糖治疗,达到正常血糖即可,注意避免血糖过高。(A级推荐) 5.Ⅱ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停止口服降糖药并开始胰岛素治疗。(B级推荐) ●院内血糖监测与管理 1.非危重高血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推荐床旁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作为患者持续血糖监测的首选方法。(A级推荐) 图片 2.建议测量血糖的时间与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药物治疗方案相匹配。(A级推荐) 3.住院期间避免长期使用滑动胰岛素(sliding-scale insulin,SSI)作为唯一的血糖控制方法。(B级推荐) 4.胰岛素治疗: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降糖治疗,急性期首选胰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组织灌注关联性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组织灌注关联性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造成 脑部功能损害的一类疾病。糖代谢和脑组织灌注在脑卒中的发生和恢 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组织灌 注的关联性。 脑卒中患者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受损。在脑卒中的早期,受损的脑细胞能够通过代谢途径的转变来适应缺血状态。葡萄糖 是脑细胞最主要的能源来源,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内的葡萄糖利用 率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的急性期,脑组织内的葡萄糖利 用率显著下降。这是因为在脑卒中时,脑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色 素氧化酶系统受损,阻碍了葡萄糖氧化的代谢途径。此外,脑卒中患 者的脑组织酸化程度也会影响葡萄糖的代谢。由于脑卒中后缺血缺氧 状态,脑细胞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会增加,进而抑制葡萄糖的代谢。 糖代谢的变化不仅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 糖代谢的改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脑组织内的葡萄糖利用率会逐渐增加。这是因为脑卒中后,损伤的脑 细胞会逐步修复,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同时,髓酸酸化与炎症反应的 消退也会促进糖代谢的改善。糖代谢的改变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恢复密切相关。 除了糖代谢的变化,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灌注也与疾病的发生和康 复密切相关。脑组织灌注是指脑血流通过脑组织的血流速率。在脑卒 中的急性期,脑组织灌注显著减少,这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

局部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灌注的下降会导致脑细胞氧供减少,从而使 细胞代谢异常。在脑卒中的恢复过程中,脑组织灌注的改善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脑卒中的恢复期,脑组织灌注逐渐恢复,与患者的神经 功能康复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康复进程,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与 糖代谢和脑组织灌注相关的治疗方案。例如,通过改善葡萄糖的代谢 途径,可以提高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此外,通过促进脑组织血 流量的增加,可以改善脑组织的灌注状态。这些治疗方案的目的都是 为了促进脑组织的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组织灌注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糖代谢的变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和恢复过程密切相关,而脑组织灌注的 下降会导致脑细胞的功能异常。通过研究糖代谢和脑组织灌注的关联性,我们可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促进其康复过程。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糖代谢和脑组织灌注的机制,为脑卒中 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多的突破点。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炎症基因调控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炎症基因调控近年来,脑卒中(Stroke)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全球 范围内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风险。脑卒中的发生与糖代谢紊乱和 炎症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和 炎症基因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是指在发病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现明 显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血糖水平的变化对于患者的预后 具有重要影响。血糖的异常波动可能导致脑卒中复发率增加,伤口愈 合缓慢,并且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高血糖状态的出现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 减少以及糖代谢酶活性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胰岛素在机体内起着调 节血糖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脑卒中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破坏了正 常的糖代谢平衡,进而导致高血糖水平的出现。 此外,脑卒中还会导致脂肪酸代谢异常,进一步影响糖代谢的平衡。脑卒中后脂肪酸合成减少,同时脂肪组织的分解增多,导致肝脏中游 离脂肪酸的水平升高。这些异常的脂肪酸水平对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 谢的调控产生明显影响,加重了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二、脑卒中患者的炎症基因调控

炎症反应是脑卒中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炎症反应的发生 是机体对脑缺血缺氧损伤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初期主要由局部神经 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所引起。 过度的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并会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加重脑缺血缺氧损伤。研究表明,调控炎症基因的表达对于脑卒中的 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炎症介质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以及炎性细胞的迁移等。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的。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多种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在脑卒中 的早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通过启动一系列炎症相关基因的 表达来调节细胞的免疫和炎症反应。随着病程的发展,炎症反应逐渐 减弱,并进一步导致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 三、糖代谢与炎症基因调控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紊乱与炎症基因的调控存在相互作用。糖代谢异常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高血糖状态加重了脑缺血缺氧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进一步诱导炎 症基因的表达。 另一方面,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 的平衡。炎症信号的激活可以诱导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途径的异常,引 发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白质结构变化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白质结构变化 脑卒中,亦称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阻塞导致大脑部分血液供应受损而引发。脑卒中是严重的健康问题,且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不仅与脑血管有关,还与糖代谢和脑白质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脑白质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糖代谢与脑卒中 糖代谢是人体内糖类被分解为能量的过程,主要通过胰岛素的调节实现。而胰岛素阻力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等问题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两倍以上。此外,高血糖与脑卒中之间也存在相互关系,高血糖可导致血管硬化,损伤脑血管,进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二、脑白质结构变化与脑卒中 脑白质是脑内神经纤维束的集合,负责传递大脑各个区域的信息。研究表明,脑卒中会对脑白质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脑组织缺氧、血肿等因素可导致脑白质的破坏,出现白质上的异常信号,如脑白质缺血、变性等。另一方面,脆弱性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卒中,会使脑白质结构受到机械性破坏甚至破裂,形成脑白质的出血灶。 三、脑卒中患者糖代谢与脑白质结构变化的关系

研究发现,不管是脑出血型还是脑梗死型脑卒中患者,其血糖水平均普遍升高,其机制与糖代谢紊乱有关。一方面,高血糖可通过增加体内氧自由基生成而导致脑白质氧化应激损害。另一方面,胰岛素阻力与血管病变有关,而血管病变是脑白质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紊乱与脑白质结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紊乱与脑白质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糖代谢紊乱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而脑卒中则会对脑白质结构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干预,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同时,对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影响及其修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和脑血流动 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及其与脑血流动 力学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变化 脑卒中对患者的糖代谢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脑卒中发作后,局部脑缺血及缺氧导致脑细胞内的ATP水平下降,糖酵解通路被激活。通过途径的多样性,葡萄糖产生乙酸、乳酸等产物,维持脑细胞的能 量供应。同时,脑卒中也导致血脑屏障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脑内糖 代谢的平衡。 二、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脑卒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脑卒中后出现的局 部脑缺血使得脑血流量减少,使脑氧供应不足,出现缺血性脑损伤。 此外,脑卒中还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得脑循环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脑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影响因素的多 样性导致了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脑卒中患者糖代谢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和脑血流动力学存在着相互影响。研究表明, 脑卒中患者局部脑缺血会导致脑细胞糖代谢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

局部脑血流量。脑代谢和脑血流量改变的恶性循环使得脑损伤得不到 有效的修复和再生。 四、临床治疗的启示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首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维持合理的糖代谢能够减少脑缺 血和缺氧,保护脑细胞,防止继发性损伤。其次,根据患者的脑血流 动力学状况,采取合理的药物和介入手段,及时恢复脑血流供应,减 轻脑缺血损伤。此外,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和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相互关联的。研究和探索这一关系对于揭示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优化临床治疗具有 重要意义。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功能再生的关系

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功能再生的关系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严重程度和后遗症常常取决于脑功能再生的能力。近年来,研究表明糖代谢在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功能再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糖代谢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一、糖代谢对脑功能再生的影响 脑卒中后,受损的脑区域会出现神经元死亡和脑组织损伤,这导致了患者的脑功能受损。然而,在脑卒中后的一段时间里,脑组织会启动一系列的再生和修复机制,以尽可能地恢复功能。糖代谢作为脑功能再生的重要调节因子,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脑区的代谢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糖代谢是脑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脑卒中后脑细胞必须通过代谢途径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当脑细胞受到损伤时,糖代谢途径中的各个环节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脑功能的恢复。 二、糖代谢调节与脑功能再生 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糖代谢途径,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再生。以下是一些通过调节糖代谢方式来促进脑功能再生的常见方法。 1. 调节饮食结构

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为脑细胞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有利于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脑卒中患者在饮食中应适当增加富含糖分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脑部所需的能量。 2. 控制血糖水平 高血糖对脑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会加重脑组织损伤。因此,脑卒 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糖。通过 规律的饮食和药物治疗,保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促进脑 功能的恢复。 3. 运动和康复训练 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代谢水平,促进脑 功能的再生。运动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糖代谢途径的功能,并刺 激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因此,脑卒中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包括物理治 疗和康复训练在内的各种运动活动,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三、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与脑功能再生的关系还有许多值得 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糖代谢在脑 功能再生中的作用机制,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此外,随着基因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糖代谢调节在 促进脑功能再生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变得更加广阔。研究人员可以通过 调节相关基因表达或直接介入脑细胞的糖代谢过程,来促进脑功能的 恢复。

脑梗死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

脑梗死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损害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其糖代谢异常情况,探讨脑梗死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入住本院脑病科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范围将其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40例、重度组27例,通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患者的糖代谢情况。结果:糖调节受损、糖尿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中度及重度组脑梗死比率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脑梗死中度组、重度组比率较糖调节受损患者明显升高;脑梗死中度组、重度组的HbA1c、FPG、2 h PG水平均明显高于脑梗死轻度组,重度组的HbA1c、FPG、2 h PG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及损害程度明显相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监测血糖并控制正常范围内可改善预后。 标签:脑梗死;血糖;糖代谢异常 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0%,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1]。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动脉炎等脑血管病变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2]。为探讨脑梗死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本研究对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脑梗死程度与糖代谢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入住本院脑病科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41~83岁,平均(6 2.24±11.6)岁。入院后48 h内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存在脑梗死,根据梗死灶范围分为:轻度(梗死灶直径20 mm)。 1.2 检测指标入院后当日或次日空腹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给予口服葡萄糖粉75 g后2 h抽血测量血糖(PG)。若FPG≥7.0 mmol/L,HbA1c正常者,考虑可能存在应激性高血糖,暂不应用降糖药物,给予限制葡萄糖摄人及静脉使用,病情稳定后多次复查FPG,并完成糖耐量试验。 1.3 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FPG≤6.0 mmol/L属正常范围,6.1~6.9 mmol/L诊断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血糖≥7.0 mmol/L, 诊断为糖尿病;2 h PG11.1 mmol/L考虑为糖尿病[3]。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调节受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

[高血糖,卒中,急性]急性脑卒中与高血糖关联的研究进度

急性脑卒中与高血糖关联的研究进度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 2016年亚洲卒中顾问小组( Asian stroke advisory panel,ASAP) 发布的亚洲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为0. 26% ~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比例逐年上升,约占75%。同时脑卒中也是引起长期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因素,我国有3 /4 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残疾,约有40% 的卒中患者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这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关系密切,约68. 7% ~77%的卒中患者伴有高血糖,14% ~35% 急性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新诊断的糖尿病约占到16%~ 24%,21% ~ 24% 有糖耐量异常。高血糖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对卒中病程进展、治疗及预后均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目前关于高血糖及急性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急性脑卒中血糖升高机制 既往已诊断或有未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耐量( IGT) 异常病史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2 ~ 5 倍。众多研究证实,和空腹血糖相比,负荷后血糖,包括正常餐后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 负荷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对既往未明确诊断糖尿病而入院后测血浆葡萄糖升高患者,可完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多次OGTT 试验从而提高检测准确性。 应激反应创伤、烧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状态下,机体均可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称应激性高血糖。应激状态可激活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主要激活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 HPA) 及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LC /NE) 的强烈兴奋,从而引起血浆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大量释放。他们之间相互作用: 一方面,这些激素对帮助机体对抗有害刺激有保护作用,同时,这些生糖激素的大量释放使内环境改变,最终促使肝糖原大量输出和胰岛素抵抗。目前对于应激性高血糖尚未有明确定义,在Berghe关于重症患者研究中,将空腹血糖 6. 1 mmol /L 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但这仍受到一些未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此,反复多次的OGTT 试验及长期随访是非常必要的。医源性因素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不可避免须进行静脉补液,部分患者补液时使用含糖溶液而未能加入相应剂量与之拮抗的胰岛素,导致患者血糖升高; 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重症伴有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患者,部分学者认为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毒性。但目前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能够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或减少其脑功能损伤程度,并且有研究显示,随着血浆皮质醇浓度越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越差。 占位效应研究表明,近中线部位患者出现卒中后高血糖概率高于远离中线部位者,其顺序为脑干丘脑基底核脑叶,考虑卒中部位越靠近中线结构,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刺激越大,而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交感神经纤维,从而刺激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各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升糖激素释放,最终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血糖升高加重脑组织损害机制 高血糖影响脑细胞代谢高血糖可加重梗死组织无氧酵解,使局部乳酸含量增高、高能磷酸盐减少,而乳酸酸中毒又能阻断糖酵解、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活化、促进Ca2 + 内流,从而

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最全版)

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最全版) 糖尿病作为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糖可以增加卒中发生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患者中15%-33%患有糖尿病,且9.1%的卒中再发可归因于糖尿病。早期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也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而且卒中急性期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对卒中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使卒中患者接受规范的血糖管理,做好卒中的二级预防,降低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特制定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缺血性卒中/TIA急性期的血糖管理 1.高血糖 1.1指导规范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当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降糖治疗,急性期首选胰岛素,并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 1.2证据 卒中急性期的高血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既往已知或存在但不知晓的糖代谢异常,并可因卒中所致的应激使既往的糖代谢异常加重,另一种为单纯的应激性血糖升高,二者在急性卒中时难以区分。无论以上何种形

式的高血糖均对卒中患者不利。既往许多研究均表明,与血糖正常患者相比,同时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卒中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加缓慢,并发症更多、再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风险更大。入院时高血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溶栓后其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和不良预后的概率均高于 血糖正常的患者。但是即使存在众多的类似研究结果,仍不能证明髙血糖与不良预后间存在肯定的因果关系。 在降糖方式选择方面,2008年和2009年的两项较小样本(n=46,n=74)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脑梗死急性期(分别为发病12h内和24h内)进行强化降糖安全可行,尽管前一项研究中强化降糖组有11例(35%)患者发生低血糖,但并无不良反应发生。 在降糖治疗对脑卒中预后影响方面,GIST-UK研究旨在探明在缺血性卒中发病24h内应用胰岛素治疗能否降低患者3个月死亡率,在该研究中,933名发病24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为 6-17mmol/L)被随机分为葡萄糖-钾-胰岛素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组目标指尖血糖浓度为4-7mmol/L,治疗持续时间为24h,结果表明,两组间3个月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无显著差别。尽管未得出阳性结论,但是该研究有几点设计缺陷需要注意:首先,该研究因纳入病例较慢而提前终止,并未达到预先设计的2355例的样本量,可能由于样本量少而未显示出两组的显著性差异;其次,该研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差异较小,且对照组在治疗后6-24h的平均血糖也显示为低于7.0mmol/L,最后,该研究平均接受治疗的时间为发病后13小时(可能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部分病例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正在进行的SHINE研究计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