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复习题

民族理论复习题
民族理论复习题

3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外,内蒙古--由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制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成立后,当前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历史渊源: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彝体渊源(族源)等。

(2)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6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阶段形态的变化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宗教最终也会自行消亡。

7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1)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也有些民族虽然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但信仰的宗教不同。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统一有着很大的影响。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有些民族长期信奉某种宗教的过程中,宗教的节庆、礼仪,禁忌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节庆,礼仪,禁忌等风俗习惯。

8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新中国建立后,许多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民族成分,要求承认他们为新中国多民族的平等一员。

民族识别的依据:

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成员对其民族成分和归属的看法,志愿和要求。

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对于其语言基本相同, 民族特点相近, 地域相连, 经济联系密切, 且有民族认同意识的, 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 认定为同一民族10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不久开始的,于1987年基本完成。(1)第一阶段(1950—1954)少数民族数量已达38个。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 第二阶段(1954—1965)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包括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识别与归并。少数民族的总数达到54个。(3)(1978——1986)55个民族。(四) 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11 (一)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形成, 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也带来了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的出现。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 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12 (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 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 也可称作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13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一)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民族的发展变化, 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这一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同样也是民族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阶级社会里, 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影响、制约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民族素质与发展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6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民族发展一般将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在单一民族国家中, 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民族自身也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 是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18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是指民族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下, 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影响下的正常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主要是由特殊的内外部原因所致,因而在民族发展内容上出现了比例失调、状态失常的畸形现象。民族的跳跃式发展。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跳跃性发展, 只有在民族内部具备一定条件时,受到外部因素刺激推动才能发生。这是由社会的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况。

2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一)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二)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建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三) 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重点和难点是在民族地区。(五)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当前, 我国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六)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边防巩固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此, 必须要把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 这是稳定边疆地区, 加强民族团结, 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取得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前提条件, 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斗争的物质保证。

26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指民族之间特征、特点的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 由于各个民族在其特征、特点等自然特性(或民族性) 上的区别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

27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 是民族不平等, 是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 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的社会原因。第二, 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 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民族压迫政策是各种剥削阶级用来维护他们的阶级利益和特权的手段。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了抢夺殖民地, 征服弱小民族, 加紧对殖民地民族的压迫和统治, 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第三, 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 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

所以, 国家政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成为民族问题的重要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28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的普遍性包括如下含义:首先,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形成民族以来, 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 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 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 牵涉到民族的利益。

29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只要民族存在, 民族问题必然存在, 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 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 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和社会革命的发展, 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一个国家发生的民族问题, 必然引起另一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的关注, 并会做出种种的反应。当今世界,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是国际社会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提醒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放

到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思考, 谨防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以实现他们的政治图谋。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对国家而言,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 大家和平共处,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统一经济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各民族政治上的紧密结合, 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进步, 从而为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

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社会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没有具体民族的发展, 也就没有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国家的治与乱, 社会的进与退, 都与人民群众的福与祸息息相关。在人们划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里, 民族包容了所有的人民, 民族问题处理得好, 国家大治、社会进步, 就可能给人民群众以福祉, 使人民安居乐业。

29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在民族问题中, 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 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 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才能为各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三, 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有时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纷以政治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甚至有时经济问题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30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3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 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第二, 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 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第三, 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

第四, 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 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第五, 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成为一种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

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 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履行相同的义务, 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 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 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 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 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 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 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32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一) 民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二) 平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三) 法制原则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和管理都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四) 实事求是原则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各具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一切从实际出发(五) 团结统一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眼于增进自治地方内各民族的团结,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六) 发展繁荣原则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之一, 也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3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自治不仅要有自治的主体———民族, 还要有自治的空间———行政区域, 二者结合, 自治才能实施。

(二) 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经济因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 政治因素, 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既有利于发展民族关系, 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三)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 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 又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充分把握之中, 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规划民族自治地方的未来, 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1984.5.31.第六届全国人大的二次回忆通过《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法》

3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其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

本的特点。其二,在经济关系的作用下,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其三,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一) 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 民族关系更加密切各民族平等相处,互相学习, 互相尊重, 和睦互助。这种各民族的大交流, 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不断发展:

交往的增多, 团结的加强, 为各民族之间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在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 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其广度、深度、成效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关系的明显趋势。

(3) 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由于各民族间联系与交往的频繁, 影响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会发生作用, 出现了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等, 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5民族工作的主题

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胡锦涛2003.3提出。

以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周恩来同志说:“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通过拨乱反正, 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 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把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强调指出: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三、民族工作主题提出的伟大意义: 第一,“两个共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

第二,“两个共同”是深刻认识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开拓了新视野。第三,“两个共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

第四,“两个共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两个共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集中体现。35: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伏藏大经典》、《中国民族药志》、《中国本草彩色图鉴》、《中国藏药》、《四部医典》、《蒙药学》、《蒙药学概要》、《维吾尔常用药材》、《西双版纳傣族医药志》、《壮医药线点针灸法》等。

36: 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 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待物等。它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风俗习惯在民族交往中十分敏感, 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尊重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之一。(一)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民族性,群众性, 历史性,, 地域性, 变异性

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 是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行使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体现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5个语系: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

1953 天津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的风尚习俗,通过民族的的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表现出来

特点:民族性群众性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1,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 2.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展新的广阔空间。3,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4.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1,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2,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科技人才。4,在投资项目,财政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5,促进东中部和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6.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pdf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1-1、自重为P=100kN的T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试求固定端A的约束力。 解:取T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q=60kN/m,2q=40kN/m,机翼重1p=45kN,发动机重2p=20kN,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用力1 偶矩M=。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F F F, 求:A,D处约束力. 12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求杆CD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端采用铰链约束,B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在节点E和G上分别作用载荷 F=10kN,G F=7 kN。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E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又EC=CK=FD=DM

2-2 杆系由铰链连接,位于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上,如图所示。在节点D沿对角线LD方向作用力D F。在节点C沿CH边铅直向下作用力F。如铰链B,L和H是固定的,杆重不计,求各杆的内力。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A)

A 卷 第 1页 蚌埠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理论力学Ⅱ》期末考试试题(A )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2012级土木工程班、2012级水利水电班、2012级车辆工 程班 2、本试卷共2页。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考试方式:“闭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 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2.已知质点的质量和作用于质点的力,质点的运动规律就完全确定。 ( )3.质点系中各质点都处于静止时,质点系的动量为零。于是可知如果质点系的动 量为零,则质点系中各质点必都静止。 ( )4.刚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这3个力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 ( )5.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时,所建立的坐标系x ,y 轴一定要相互 垂直。 ( )6.一空间任意力系,若各力的作用线均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则其独立的平衡方 程最多只有3个。 ( )7.刚体的平移运动一定不是刚体的平面运动。 ( )8.说到角速度,角加速度,可以对点而言。 ( )9.两自由运动质点,其微分方程完全相同,但其运动规律不一定相同。 ( )10.质点系总动量的方向就是质点系所受外力主矢的方向。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平面力系对一点A 的主矩等于零,则此力系 。 A.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 B.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 C.一定平衡 D.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也可能平衡 2.刚体在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其中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四个力的作用线 。 A.一定通过汇交点 B.不一定通过汇交点 C.一定不通过汇交点 D.可能通过汇交点,也可能不通过汇交点 3.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 。 A.变形体 B.刚体 C.刚体系统 D.任何物体或物体系统 4.在点的复合运动中,牵连速度是指 。 A.动系原点的速度 B.动系上观察者的速度 C.动系上与动点瞬时相重合的那一点的速度 D.动系质心的速度 5.设有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 和B ,在同一段时间内,A 作水平移动,B 作铅直移动,则 两物体的重力在这段时间里的冲量 。 A.不同 B.相同 C.A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D.B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三、计算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质量为 100kg 的球,用绳悬挂在墙壁上如图所示。平衡时绳与墙壁间夹角为 30°,求墙壁反力和绳的张力 2.某三角拱,左右两个半拱在C 由铰链连接,约束和载荷如图所示,如果忽略拱的重量,求支座A 和B 的约束反力。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民族理论考试题解

民族理论题目 吴松海 1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三股势力: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 3四个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4我国处理民族宗教的四个维护原则: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色: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 6我国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7我国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8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哪些?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成立),还有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 9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级别?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目前中国共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括号内为设立时间及行政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呼和浩特) (第一个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银川)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拉萨)(最后一个) 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10我国民族自治区是哪些?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1我国最最早成立和最密集最大的自治区? 12我国民族乡及其性质?民族乡是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相当于乡一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基层行政区域。民族乡是我国基层政权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重要补充。它是我国在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条件的少数民族较小的聚居地方建立由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乡级基层政权 13民族自治机关及其性质?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基础和前提。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14民族自主权?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B

工程力学(Ⅱ)期终考试卷(A ) 专业 姓名 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题分 25 15 15 20 10 15 100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 杆AB 绕A 轴以=5t ( 以rad 计,t 以s 计) 的规律转动,其上一小环M 将杆AB 和半径为 R (以m 计)的固定大圆环连在一起,若以O 1 为原点,逆时针为正向,则用自然法 表示的点M 的运动方程为_Rt R s 102 π+= 。 2. 平面机构如图所示。已知AB //O 1O 2,且 AB =O 1O 2=L ,AO 1=BO 2=r ,ABCD 是矩形板, AD =BC =b ,AO 1杆以匀角速度绕O 1轴转动, 则矩形板重心C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 为v =_ r _,a =_ r 。 并在图上标出它们的方向。

3. 两全同的三棱柱,倾角为,静止地置于 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将质量相等的圆盘与滑块分 别置于两三棱柱斜面上的A 处,皆从静止释放, 且圆盘为纯滚动,都由三棱柱的A 处运动到B 处, 则此两种情况下两个三棱柱的水平位移 ___相等;_____(填写相等或不相等), 因为_两个系统在水平方向质心位置守恒 。 4. 已知偏心轮为均质圆盘,质心在C 点,质量 为m ,半径为R ,偏心距2 R OC =。转动的角速度为, 角加速度为 ,若将惯性力系向O 点简化,则惯性 力系的主矢为_____ me ,me 2 ;____; 惯性力系的主矩为__2 )2(22α e R m +__。各矢量应在图中标出。 5.质量为m 的物块,用二根刚性系数分别为k 1和k 2 的弹簧连接,不计阻尼,则系统的固有频率 为_______________,若物体受到干扰力F =H sin (ωt ) 的作用,则系统受迫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条件下,系统将发生共振。 二、计算题(本题15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汇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B. 经济发展 D. 社会发展 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 B. 自由 c.自然D. 自愿 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互助与互利 D. 和平与发展 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 民族经济发展 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 B. 35 C. 44 D. 55 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 C. 13 B. 12 D. 14 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B. 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 B. 自治、自养、自传 C. 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二、多项选择题 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卷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 卷 1-1、自重为P=100kN 的T 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20kN.m ,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 。试求固定端A 的约束力。 解:取T 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 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1q =60kN/m ,2q =40kN/m ,机翼重1p =45kN ,发动机重2p =20kN ,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 用力偶矩M=18kN.m 。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 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6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12F F F ==, 求:A ,D 处约束力.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 。求杆CD 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 端采用铰链约束,B 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 。在节点E 和G 上分别作用载荷E F =10kN ,G F =7 kN 。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又EC=CK=FD=DM。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民族理论08试卷A

注意事项: 1.考生将姓名、学号等信息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位置答题; 3.注意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A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 9.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 A.44个B.45个C.46个D.47个 10.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民族自治区 A.3个B.4个C.5个D.6个 1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A.80%左右B.64%左右C.45%左右D.27%左右 13.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A.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B.正确执行民族团结政策 C.大力举办民族教育D.各民族一律平等 14.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是我国135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这项工程的名称是 A.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B.兴边富民 C.国防建设工程D.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工程15.克拉玛依油田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16.旗袍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服饰 A.汉族B.满族C.蒙古族D.瑶族 17.《阿诗玛》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长诗 A.傣族B.苗族C.白族D.彝族 18.好来宝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曲艺

A、哈萨克族 B、朝鲜族 C、撒拉族 D、蒙古族19.泼水节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节日 A.京族B.壮族C.傣族D.苗族20.“那达慕大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节庆活动 A.柯尔克孜族B.俄罗斯族C.塔塔尔族D.蒙古族21.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之一,他的民族成分是 A.汉族 B.蒙古族 C.满族 D.水族 22.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 A.8个B.9 个C.10 个D.12个23.“芦笙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重要节庆 A.苗族B.瑶族C.畲族D.布依族 24.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其处罚为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5.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自治州 A.30个B.35个C.25个D.20个 26.、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的民族成分是 A.蒙古族 B.苗族C.侗族 D.土家族 27.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 A.在逐渐增多B.在逐渐减少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28.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29.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完整版)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 一、填空(共8分)。 1、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两种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则称叙述。 2、《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第一编是导论,接下去的四编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相对应,分别是________ 、、、。 3、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_______ 、________ 、三种类型;而中国流行的“四分法”则把文学作品分为________ 、________ 、、四种体裁。 二、术语解释(共20分) 1、创作个性 2、文学典型 3、文学传播 4、文学批评 5、期待视野 三、辨析题(共27分) 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2、“一切景语皆情语” 3、“形散神不散”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30分) 1、举例说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3、举例说明文学言语的主要特点。 四、理论应用题(15分) 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有时一行行一页页地读下去却心不在焉,有时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下去,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却没什么感觉,有时则会全身心沉浸到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世界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原因何在?请你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体会,用相关的文学接受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参考答案 一、1、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消费与接受论 2、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诗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3、写实直接抒情暗示 4、无焦点式内在焦点式 二、1、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它是指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毛贼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活动。 4、文学批评指对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 5、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 三、答题要点 1、(1)这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2)文学接受的效果受读者因素的制约很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正是读者的经历、审美趣味等不同导致阅读效果的不同。(3)差异性中也有共同性,一千个观众心目不同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而不是别的人物。 2、(1)这说明了文学意境理论中的“情景交融”现象,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2)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其中的情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 3、(1)散文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命题,主要指的是散文创作既具有随意性特点,同是又要求主题集中。(2)这一理论的合理性。(3)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四、答案要点 1、(1)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对象;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2)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文学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古代的屈、庄相通,诗、骚不同,现代的京派与海派风格之迥异即是明证。(2)地域风格首行缘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如南方的温和湿润与南方作家的敏感细腻,北方寒冷干燥与北方作家的开朗豪爽等。(3)地域风格与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 3、(1)内指性。(2)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4)。以上三个个方面分别举例,并略作解释。

最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检自测参考答案-第二章-民族

第二章民族: 一、填充题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 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A 1954 年B、1965 年C、1978 年D、1987 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 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几个因素之中包括()。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卷A

D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分,每小题3分,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1. 物块重P ,与水面的摩擦角o 20m ?=,其上作用一力Q ,且已知P =Q ,方向如图,则物块的状态为( C )。 A 滑动状态 B 临界平衡状态 C 静止(非临界平衡)状态 D 不能确定 2. 一个平面任意力系加一个平行于此平面力系所在平面的平行力系组成的空间力系的独立平衡方程数目为( B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3. 图示偏心轮顶杆机构中,轮心为C ,ω=常量。选杆端A 为动点,在C 点固连平移系(动系), 则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的方向分别为( B )。 A 垂直于AO ,沿AO 方向 B 垂直于CO ,沿CO 方向 C 沿AO 方向,垂直于AO D A 点切线方向,沿AC 方向 4、正方形薄板由铰链支座A 支承,并由挡板B 限制,使AB 边呈铅垂位置,如图所示。若将挡板B 突然撤去,则在该瞬时支座A 的反力的铅垂分量的大小将( C )。 A 不变 B 变大 C 变小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题共26分,请将答案填入括号) 1(本小题4分). 如图所示,沿长方体不相交且不平行的棱上作用三个大小等于F 的力。问棱长a ,b ,c 满足( 0c b a --= )关系时,该力系能简化为一个力。 2(本小题4分). 正方形板ABCD 以匀角速度ω绕固定轴z 转动,点1M 和点2M 分别沿对角线BD 和边线CD 运动,在图示位置时相对板的速度分别为1v 和1v ,则点1M 和点2M 科氏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12v ω )和( 0 )。 y x z O c b a 3 F 2 F 1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