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栓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栓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2)掌握栓剂的制法;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

(3)掌握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4)了解栓剂的质量要求。

第1节概述

一、栓剂的含义

栓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栓剂在常温下应是有适宜硬度和弹性的固体,放人腔道后应无刺激性,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栓剂的特点

栓剂在人体腔道中起到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治疗作用,亦可通过吸收入血发挥镇痛、镇静、兴奋、扩张支气管和血管等全身治疗作用。

栓剂作全身治疗与口服制剂比较,有如下特点:①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不受胃肠道pH、酶的破坏或影响较小;②可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③可减少肝脏首过效应;④适于不能口服或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④栓剂的使用不便是其缺点。

三、栓剂分类

(一)按给药途径分类

栓剂因施用的腔道不同,分为直肠栓、阴道栓和尿道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直肠栓和阴道栓。

1.直肠栓直肠栓的形状有鱼雷形、圆锥形、圆柱形等,每粒重量约2g,长约3~4cm,其中鱼雷形较多用,此种形状的栓剂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入直肠内。

2.阴道栓阴道栓的形状有鸭嘴形、球形、卵形等,重约2~5g,直径1.5~2.5cm,其中以鸭嘴形较好,因为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表面积最大。尿道栓一般为棒形。各种栓剂外形如下图所示。

图15-1各种栓剂的外形图

(二)按制备工艺和释药特点分类

按特殊制备工艺可制成双层栓、中空栓或其他缓释栓、控释栓等。

1.双层栓常用的双层栓有两种:一种为内外两层含不同药物的栓剂,另一种为上下两层,分别使用水溶性基质或脂溶性基质,将不同药物分隔在不同层内,控制各层的溶化或熔化,使药物具有不同的释放速度;或上半部分制成空白基质,减少药物吸收入血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中空栓中空栓中药物的释放不依赖基质的性质,可达到快速释药的特点,中空部分可填充固体或液体药物。另外,可通过对栓壳的调整可发挥缓释作用。

3.泡腾栓泡腾栓多为阴道栓,其基质中加入有机酸(如枸橼酸等)和弱碱(如碳酸氢钠等),遇到体液后产生泡腾作用,利于药物的分散。

4.其他缓释栓、控释栓

(1)微囊栓将药物微囊化后制成栓剂,具有缓释作用;或同时含药物细粉和微囊的复合微囊栓,兼具有速释和缓释作用。

(2)骨架控释栓将高分子物质制成骨架材料,与药物混合制成栓剂,达到控释目的。

(3)渗透泵栓利用渗透原理制成的控释型长效栓剂,其最外层为一层不溶性微孔膜,药物从微孔中缓慢渗出维持药效。

(4)凝胶缓释栓以凝胶为载体的栓剂,在体内不溶解、不崩解,吸收水分而逐渐膨胀,达到缓释的目的。

知识拓展

栓剂作为一种腔道给药的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称之为坐药或塞药,在史记中已有阴道栓、肛门栓应用的记载,国外公元前16世纪《伊伯氏纸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最初栓剂仅在局部发挥作用,随着解剖学等医学发展,发现栓剂还能通过直肠吸收而起全身治疗作用,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药动学过程,应用范围日渐扩大。

四、栓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因素

(一)栓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

肛门栓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全身治疗作用,肛门栓中药物在直肠的吸收主要有:①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进行代谢,由肝胆进入血液循环;②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由下腔大静脉直接进入大循环起全身作用;③药物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进入胸导管后进入血液循环。栓剂中大分子药物主要通过这条途径进行吸收。

一般说来,栓剂进入直肠的深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当栓剂纳入距肛门2cm处时,其吸收总给药量的50%~70%可不经过门肝系统;当栓剂纳入距肛门6cm处时,大部分药物吸收后要纳入门肝系统,此时药物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较大。所以,为避免或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使用时以纳入距肛门2cm处为妥。

由于阴道附近的血管几乎都与血液大循环相连,所以栓剂在阴道给药后,药物的吸收不经过肝脏,且吸收速度较快。

(二)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直肠液中pH值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直肠液的pH约为7.4,且没有缓冲能力,故药物进入直肠后的pH取决于被溶解的药物。栓剂在直肠保留时间越长,吸收愈趋于完全。另外,直肠有粪便存在,影响药物的扩散及与吸收表面的接触,同时腹泻、结肠梗阻,以及组织脱水等均能影响药物从直肠部位的吸收。

(2)药物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与解离度以及粒径大小影响药物的直肠吸收。一般脂溶性药物及非解离型药物较解离型药物在直肠内易吸收,分子型药物易通过直肠黏膜,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难溶性药物因直肠中分泌液较少,溶解吸收较少,宜减小粒径以增加溶出;水溶性药物在直肠中吸收较好。

(3)基质的影响:纳入人体腔道的栓剂,药物须先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再分散或溶解于分泌液中,最后被吸收利用,故基质性质不同,释放药物的速度也不同。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时,药物能很快释放于分泌液中故吸收较快;脂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时,药物须由油相转入水性分泌液中才能发挥作用。这种转相与药物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水溶性基质中的药物,可借助其亲水性溶解释放至分泌液中。但因油水分配系数小,而不易通过类脂质膜,只有小分子药物可透膜而吸收。

(4)附加剂的影响:表面活性剂能增加药物的亲水性,加速栓剂中的药物向分泌液的转入,因而有助于药物的释放,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在分泌液中形成胶束,反而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下降。另外,某些吸收促进剂、药物载体等也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第2节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