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3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符琼菁学号:201225821001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乌贝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海螵蛸(去壳)86g,浙贝母15g,陈皮油0.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海螵蛸、浙贝母各粉碎成细粉。
(3)将上述药材细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再逐渐加入陈皮油0.15g,混匀,即得。
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中药药剂学实验(上)

实验一益元散、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与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题要1.含义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
根据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按药物性质分可分为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其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且装量差异限度、水分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处方拟订一物料准备一粉碎一过筛一混合一分剂量—质检一包装。
3.细度要求对于不同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法,且根据临床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粉末细度应有所区别。
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5—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散剂,应通过7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9号筛。
4.制备要点混合操作是制备散剂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
若药物比例相差悬殊,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若各组分的密度相差悬殊,应将密度小的组分先加入研磨器内,再加入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若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一般先将色深的组分放入研磨器中,再加入色浅的组分进行混合。
5.其他若处方中含毒性成分,应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亦称倍散),或测定毒性成分的含量后再配成散剂。
若含低共熔成分,一般先使之产生共熔,再用其他成分吸收混合制成散剂。
三、实验内容(一)益元散[处方]滑石30.0g 朱砂1.5g 甘草5.0g[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
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黄少。
[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浅红包粉末;味甜,手捻有润滑感。
最新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最新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中药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探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制剂工艺,验证中药药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
实验材料:1. 中药材:金银花、黄芪、当归等。
2. 试剂: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
3. 仪器设备: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仪、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颗粒机、压片机等。
实验方法:1. 提取工艺:选取金银花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有效成分。
首先将金银花粉碎后,用70%乙醇回流提取,再通过旋转蒸发仪浓缩,最后得到提取物。
2. 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通过调整流动相比例和柱温,获得目标化合物。
3. 制剂工艺:将纯化后的有效成分与适宜的辅料混合,通过颗粒机制粒,压片机制片,制备成片剂。
4. 质量控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有效成分的含量,确保制剂中有效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1. 通过水提醇沉法成功从金银花中提取到有效成分,并在HPLC中得到单一峰值,表明目标成分被有效分离。
2. 制备的片剂外观均匀,无明显杂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有效成分含量符合预期标准。
3. 稳定性测试显示,制剂在储存条件下3个月内成分无明显变化,表明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从中药材中提取并分离出有效成分,并将其制备成片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中药片剂成分稳定,疗效可靠,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和制剂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讨不同中药材的提取工艺,以及更多样化的中药制剂形式。
中药药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散剂、丸剂、煎膏剂等。
3. 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方法,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应用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环节。
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外观、含量、溶出度、微生物限度等方面。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散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一定规格的粉末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等。
(4)实验材料: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5)实验步骤:a. 将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
b. 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c. 将少量滑石粉放入研钵内,加入朱砂极细粉1.5g,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
d. 将甘草粉加入上述混合物中,研匀。
e. 按每包3g分包。
(6)质量检查:a. 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b. 均匀度检查:按《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c. 水分检查: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 H)测定,不得过9.0%。
d. 装量差异检查:依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2.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丸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经过加水、炼蜜等工序,制成球形或椭圆形的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炼蜜机等。
(4)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5)实验步骤:a. 将药材粉碎成细粉。
b. 加水适量,搅拌溶解,制成药液。
c. 将药液倒入炼蜜机中,炼制成熟蜜。
(学生)中药药剂学实验给学生

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遵守下列实验规则:1.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肃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
不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严禁吸烟。
3.杜绝差错事故实验用原、辅料应名实相符,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核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需经实验指导教师核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
称量完毕应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使用精密仪器时,首先应熟悉性能与操作方法,用前检查,用后登记。
如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
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指导教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
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准备室补领。
实验小组合用的仪器药品,每次实验前应检查核对后再取用。
实验指导教师对破损缺少的仪器药品应查明原因,按各院校对仪器药品破损处理办法提出处理意见。
注意节约水、电、气及药品、试剂。
5.注意安全卫生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工作衣帽。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仪器,并将本组实验台、实验架等整理洁净,并经实验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实验小组轮流值日,主要负责实验室内、走廊地面、门窗的卫生整洁,以及废物缸的清倒工作,关好水、电、窗,经指导教师验收后再离开实验室。
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故发生。
6.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既是实验者对特定条件下实验内容的书面概括,又是对实验原理、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既是考察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资料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评定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完成实验的最后环节。
实验报告要求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本(纸),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按时完成,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结论正确,文字简练、工整。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熟悉不同类型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2. 熟悉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 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温度计、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漏斗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乙醇、蒸馏水等。
3. 药材:滑石、甘草、朱砂、薄荷、黄连、黄芩等。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
② 将混合药材进行粉碎,过80目筛。
③ 将粉碎后的药材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匀。
④ 将研匀的药材过100目筛,得到散剂。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散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2. 煎膏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熟悉煎膏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薄荷、黄连、黄芩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加水煎煮。
② 将煎煮后的药液过滤,收集滤液。
③ 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浓缩至一定浓度。
④ 将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
⑤ 将搅拌均匀的煎膏剂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煎膏剂外观光滑,无气泡,无沉淀。
3.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粉碎成细粉。
② 将细粉过100目筛,得到丸剂原料。
③ 将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制成丸剂。
④ 将丸剂干燥,冷却。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丸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四、思考题1. 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答: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 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答: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中药药剂学》实验培养目标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案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X畴,具有密切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
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根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根底。
2.通过试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根本操作方法与技能,熟悉药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与使用保养方法。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具有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与实事求是地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那么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试验规那么:1.预习试验内容:要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
如发生过失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知道教师查明原因,与时解决。
应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过失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展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教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
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与班组号,交实验指导教师验收。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
【2017年整理】《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实验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密切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
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试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熟悉药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具有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地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试验规则:1.预习试验内容:要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
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知道老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应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差错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老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
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指导老师验收。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
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老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制备室酢情赔偿后补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可编辑实验一益元散、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与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题要1.含义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
根据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按药物性质分可分为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其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且装量差异限度、水分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处方拟订一物料准备一粉碎一过筛一混合一分剂量—质检一包装。
3.细度要求对于不同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法,且根据临床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粉末细度应有所区别。
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5—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散剂,应通过7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9号筛。
4.制备要点混合操作是制备散剂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
若药物比例相差悬殊,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若各组分的密度相差悬殊,应将密度小的组分先加入研磨器内,再加入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若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一般先将色深的组分放入研磨器中,再加入色浅的组分进行混合。
5.其他若处方中含毒性成分,应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亦称倍散),或测定毒性成分的含量后再配成散剂。
若含低共熔成分,一般先使之产生共熔,再用其他成分吸收混合制成散剂。
三、实验内容(一)益元散[处方]滑石 30.0g 朱砂 1.5g 甘草 5.0g[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
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黄少。
[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浅红包粉末;味甜,手捻有润滑感。
2.定性鉴别显微鉴别,观察本品显微特征。
薄层色谱鉴别本品中甘草次酸。
3.检查(1)水分: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H烘干法测定本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9.0%(2)装量差弄:取本品10袋(瓶),分别称定其内容物重量,每袋(瓶)的重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超出限度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一倍,装量差异限度见表l—l。
(3)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得检出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每克本品细菌数不得超过10万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
4.含量测定采用铁铵矾指示剂法(Volhard法),测定本品中硫化汞(Hgs)的含量。
(二)硫酸阿托品散[处方]硫酸阿托品 0.25g 乳糖 24.5g 胭脂红乳糖(1.0%) 0.25g [制法]研磨乳糖使研钵饱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与胭脂红乳糖置研钵中研合均匀,再以等量递增法逐渐加入乳糖,研匀,待色泽一致后,分装,每包0.1g。
[作用和用途]抗胆碱药,常用于胃肠痉挛疼痛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疼痛时一次1包(相当于硫酸阿托品0.001g)[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淡红色粉末。
2.定性鉴别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硫酸阿托品1mg),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约5ml,混匀,用乙醚l0ml振摇提取后,分取乙醚层,置白瓷皿中,挥尽乙醚后,加发烟硝酸5滴,置水浴上蒸干,得黄色的残渣,放冷,加乙醇2—3滴湿润,加固体氢氧化钾一小粒,即显深紫色。
3 检查(1)均匀度:取本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色斑。
(2)水分:取本品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H水分测定法测定,不得超过9.0%。
(3)装量差异:取本品10袋,分别称定每袋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与标示量装量相比较,超出限度(±15%)不得多于2袋,并不得有l袋超出限度一倍。
(4)微生物限度: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实验二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等的提取一、实验目的1.掌握提取方法及操作要点。
2.熟悉提取率的测定方法。
3.了解总浸膏量、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提要1.含义系指用适宜的溶剂与方法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2.制备方法与工艺流程多用煎煮。
工艺流程为:净制药材粉碎—加水—煎煮—浓缩—调整含量。
3.影响提取因素温度、时间、次数三、实验内容金银花提取[处方]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最粗粉) 各50g[制法]取最粗粉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按煎煮法,煎煮3次,每次1.5hr,将滤液在70℃以下减压蒸馏,浓缩至稀糖浆状,静置数日,过滤,即得。
[金银花提取的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液体。
2.定性鉴别(1)有机酸的检查(2)黄酮类的检查3.检查(1)总浸膏量:本品在水浴上蒸干后,在105℃干燥3小时,至恒定,测定总固体。
(2) 相对密度:4.含量测定(1)总黄酮的测定按《中药化学》中芦丁测定方法(2) 总有机酸的测定按酸碱滴定法四、思考题1.中药提取制备方法有哪些?实验三、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等的纯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纯化方法及操作要点。
2.了解纯化的目的。
二、实验提要1.含义系指用适宜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去除杂质的方法。
2.纯化方法与工艺流程多用水提醇沉法。
以水提醇沉法为例,工艺流程为:浓缩流浸膏---缓缓加入一定量一定浓度乙醇(边搅拌)---冷藏----过滤-----浓缩。
3.影响提取因素流浸膏相对密度、操作方法、冷藏三、实验内容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纯化[处方]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流浸膏各50ml[制法]取金银花、黄芩、川芎、连翘流浸膏,按醇沉法,缓缓加入2倍乙醇边加边搅拌,在-5℃以下冷藏数日,过滤,干燥,即得。
[金银花纯化的质量要求]1.性状2.定性鉴别(1)有机酸的检查(2)黄酮类的检查3.含量测定(1)总黄酮的测定按《中药化学》中芦丁测定方法(2) 总有机酸的测定按酸碱滴定法四、思考题2.比较中药金银花提取与纯化后总有机酸、总黄酮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原因?实验四三分半等药酒、橙皮酊等酊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浸渍法、渗漉法制备药酒及酊剂的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含醇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提要1.含义药酒系指用蒸馏酒浸提药材成分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多供内服,可加用适量糖或蜂蜜作矫味剂。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多数供内服,少数供外用。
2.制备方法药酒的制法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和回流热浸法等,亦可采用冷浸与渗漉结合方法制备。
药料应粉碎成粗粉应用,有利有效成分的浸出,过粗浸提不完全,过细则渗施、过滤等后处理困难。
酊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
其中溶解法适用于化学药物及中药有效部位或提纯品酊剂的制备。
稀释法适用于以药物的流浸膏、浸膏为原料的酊剂的制备。
以中药材为原料制备酊剂可采用浸渍法或渗漉法。
3.渗漉法制备工艺流捏药材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施—滤液。
装筒前药材粗粉应润湿使充分膨胀;装筒时用力需均匀,以免层层药料松紧不一;装筒后需加适量溶剂排气,以防渗漉时液流受阻,提取不全或滤速受限。
此外,应根据药物品种及数量,控制渗漉速度。
三、实验内容(一)三两半药酒[处方]当归 50g 牛膝 50g 黄芪(蜜炙) 50g 防风 2.5g [制法]以上4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白酒1200ml 与黄酒4000ml的混合液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缓缓渗漉,在滤液中加入蔗糖420g搅拌溶解后,静置,滤过,即得。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用于气血不和,四肢疼痛,感受风湿,筋脉拘孪。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0—60m1,一日3次。
[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澄清液体;气香,味微甜,微辛。
2.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本品中的齐墩果酸。
3.检查(1)含醇量: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M乙醇量测定法测定,乙醇量应为20%—25%。
(2)总固体含量测定:精密量取澄清的药酒50m1,置蒸发皿中,水浴上蒸干,除另有规定外,加无水乙醇搅拌提取4次,每次10m1,滤过,合并滤液,置称定重量的蒸发皿中,水浴上蒸干,105℃干燥3小时,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遗留残渣应符合规定。
(二)橙皮酊[处方]橙皮(最粗粉)100g 60%乙醇加至1000ml[制法]取处方量1/10的橙皮,置广口瓶中,加60%乙醇约110ml,密盖,常温暗处浸渍,时时振摇、3—5日后倾取上层清液,用纱布滤过、压榨残渣,压出液与滤液合并,静置24小时,滤过,加60%乙醇至100ml,即得。
本品含乙醇量应为50%—58%。
[功能与主治]理气健胃;用于消化不良,胃肠气胀。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5ml,一日6—15ml。
四、思考题1.比较渗漉法与浸渍法的优缺点。
操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2.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
实验五银黄口服液、碘甘油等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口服液和溶液剂的制备方法及操作关键。
2.熟悉口服液和溶液剂的质量控制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二、实验提要1.含义口服液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制成的内服单剂量包装的液体制剂。
口服液吸收快,奏效迅速,可起综合疗效;且口感好,剂量小,服用方便,易为患者接受。
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澄清的液体制剂。
2.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流程及制备要点中药材—提取—精制—过滤—分装—灭菌。
制备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尽可能最大限度提取出有效成分;提取液常用水提醇沉、热处理冷藏、加入澄清剂(如101果汁澄清剂)或絮凝剂(如明胶丹宁、甲壳素)等方法去除杂质,以提高产品的澄明度。
3.溶液剂的制备方法与要点一般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等制备方法。
溶解法制备溶液剂多先取处方量3/4的溶剂加人药物,搅拌使溶解,滤过,再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全量,最后搅匀即得。
稀释法系指药物浓溶液用溶剂稀释成所需浓度溶液的制备方法。
适用于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贮备液。
化学反应法系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通过化学反应而制成新的药物溶液的制备方法,待化学反应完成后,滤过,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即得,适用于原料药物缺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三、实验内容(一)银黄口服液[处方]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 1.2g 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 2.4 g [制法]以上二味,分别加水适量使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