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诗中刻画了多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命运交织,共同演绎了一场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

首先要说的是刘兰芝。

她是一位美丽、聪慧、勤劳且有教养的女子。

诗中描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展现出她多才多艺。

刘兰芝的勤劳更是无可挑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然而她的辛勤付出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刘兰芝性格中最为突出的是她的刚强与自尊。

面对婆婆的无理刁难和驱逐,她没有丝毫的怯懦和哀求。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毅然选择离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一番话,既表现了她对婆婆压迫的不满,也显示了她不卑不亢的态度。

同时,刘兰芝又是深情且专一的。

她与焦仲卿相爱甚深,即便被遣回娘家,面对兄长的逼迫和太守家的富贵诱惑,她依然心系焦仲卿,坚决不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句誓言更是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证明。

焦仲卿则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

他孝顺母亲,在母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暂时妥协休妻。

但他内心深处对刘兰芝的爱从未改变。

他在爱情与孝道之间挣扎,最终为了爱情选择了以死明志。

焦仲卿的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

他不敢直接违抗母亲的命令,在刘兰芝被遣送回家时,未能坚决地保护她。

然而,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而是当时封建礼教和孝道观念对他的束缚。

但他也有坚定和勇敢的一面,当他意识到失去刘兰芝将是他一生的痛苦时,他决定反抗,“自挂东南枝”,与刘兰芝一同赴死,以捍卫他们的爱情。

焦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蛮横专制,独断专行。

她对刘兰芝百般挑剔,“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仅仅因为个人的偏见和不满,就强行拆散了儿子和儿媳。

焦母的性格中充满了自私和狭隘,她只考虑自己的权威和喜好,完全不顾及儿子的幸福。

刘兄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

他性格急躁、功利,对妹妹刘兰芝的遭遇缺乏同情和理解。

忠贞与悲剧《孔雀东南飞》传颂

忠贞与悲剧《孔雀东南飞》传颂

忠贞与悲剧《孔雀东南飞》传颂《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了贤惠美丽的刘兰芝为妻。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谓是多才多艺。

她嫁到焦家后,更是勤勤恳恳,操持家务,然而却不被婆婆所容。

焦仲卿为妻子求情,却也无法改变母亲的心意。

最终,刘兰芝被遣回娘家。

在娘家,刘兰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她的兄长逼迫她改嫁,而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在无奈之下,刘兰芝答应了再嫁,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忠贞从未改变。

焦仲卿得知刘兰芝改嫁的消息后,心急如焚。

两人相见,互诉衷肠,誓言生死相随。

最终,在婚礼的前一天,刘兰芝“举身赴清池”,以死明志。

焦仲卿听闻噩耗,也“自挂东南枝”,追随刘兰芝而去。

他们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封建礼教是罪魁祸首。

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视为天经地义,子女的婚姻完全由家长掌控。

焦仲卿的母亲凭借自己的权威,随意拆散儿子和儿媳的婚姻,丝毫不考虑他们的感情。

而刘兰芝的兄长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逼迫妹妹改嫁,完全不顾及她的意愿。

这种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也是重要因素。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被遣回娘家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

刘兰芝回到娘家后,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使得她的处境更加艰难。

再者,焦仲卿和刘兰芝自身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仲卿虽然深爱刘兰芝,但性格懦弱,在面对母亲的强势时,无法坚决地维护自己的爱情。

刘兰芝则过于刚强,她在面对不公时,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最终酿成了悲剧。

然而,尽管这是一个悲剧,但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却闪耀着光芒。

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人敬佩。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艺术的手法描述了东汉末年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婚姻悲剧故事。

在此诗中,作者极力刻画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物形象。

作者刻画了一位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内在的完美女性的被毁灭,展示了封建礼教制度对有价值的美好的事物的才摧残,使这部悲剧引起了读者的愤慨与同情。

刘兰芝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首先她是一个勤劳能干、温柔体贴的女性。

文中“十三能素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体现了她的多才和勤劳。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尽管焦仲卿常日不在家,与刘兰芝见面也是“常日稀”但刘兰芝依然在家“守空房”反映了她的温柔体贴与大方,正是由于她的体贴、大方才使得焦仲卿得以抽出时间在事业上奔波。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用陈祚明的话说“鸡鸣织何早,夜不息何迟,三日五匹何速,甚言无可出理。

”亦充分说明兰芝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女性。

其次,刘兰芝是个自尊自重,并竭力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的女性。

面对“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她宁可忍受恩爱夫妻分离的痛苦也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

在仲卿面前,她也没有哀求仲卿去向焦母求情以求容纳自己。

面对仲卿“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的承诺,兰芝以“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维护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还有着镇定、刚强的性格。

兰芝临行前的“事事四五通”的严妆打扮写出了即使是被驱谴回家也要严妆打扮一番的刚强的女子形象。

后文的“上堂拜阿母”,兰芝的不悲不亢亦体现了她的镇定的性格。

还有刘兰芝被兄长逼迫嫁于太守第五郎,兰芝虽然表面答应兄长但最后却以投水自杀来抗婚,表现了刘兰芝的刚强的性格。

《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是一出遗恨千古的婚姻悲剧、生命悲剧。

焦刘二人的悲剧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刘兰芝忍辱负重是否可以维系自己的婚姻?有人认为,若刘兰芝对婆婆的小折磨能够隐忍不言,就不致引起丈夫对婆婆的不满,因而也不会引发婆婆与丈夫的激烈冲突,不致使自己被婆婆所遣。

此论似是而非。

兰芝成婚二三年来,与丈夫“相见常日稀”,但是兰芝“守节情不移”,而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可以说肩挑着家庭重担的兰芝是一个优秀的妻子,一个称职的儿媳。

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还要儿子(将儿媳)“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呢?焦母自己的说法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理解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就是说,婆婆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

刘兰芝的感觉是对的--婆婆对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看来,焦母对儿媳的不满已经积压久矣,达到了必欲休之的地步,她甚至将下任的儿媳都物色好了。

至于人家允不允婚,婚后是否称他之意,那是另一回事了。

可以确定的是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儿子前来为爱妻道委屈,正好引燃了她的火药桶而已。

因此可以说,焦母休媳之心早已有之,翻脸只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

从这个角度说,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首恶就是焦仲卿之母了,她的专横,她的挑剔,她的不容,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

至于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后文再做论述。

二、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实际是不肯给儿媳)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

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首先,可以排除焦刘二人因自由恋爱成婚而引发焦母不满这一条,因为诗中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形象探析

《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形象探析

《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形象探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人们对刘兰芝的不幸遭遇无不表示深切同情,她一直是古典文学中被讴歌的妇女形象之一。

但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再来品味长诗,笔者认为刘兰芝是诗中最值得探讨的人物,她并不是那样完美无缺,在她身上也暴露出了些许不足,让人感到遗憾。

一、任性,使她失去了婆婆的欢心历来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都是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纯洁大方。

刘兰芝如此美好,又为什么不能讨得婆婆的喜欢?焦母反而把兰芝看作眼中钉,百般挑剔。

焦母作为母亲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生活幸福吗?从兰芝嫁到焦家时“受母钱帛多”,可以看出,起初焦母对刘兰芝还是十分看重的,她不惜花费重彩迎娶儿媳。

但后来焦母为什么对兰芝“失恩义”、“久怀忿”以至于“遣去慎莫留”?笔者认为焦母固然蛮横专制,难以伺候,但刘兰芝本身也有做得欠妥之处。

在焦母眼里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自称“不堪母驱使”,由此看来,刘兰芝确实比较任性,不顾长辈的感受,自作主张。

此外,她的任性还体现在回娘家一事,她居然不顾当时的风俗习惯,不通知娘家人来接,说走就走,不仅让焦家难堪,也使自己“进退无颜仪”,这更足以说明刘兰芝不是很守“规矩”,任性是她的致命伤。

作为晚辈的她对长辈没能做到尊重、谦让、宽容。

二、不善沟通,导致与婆婆关系疏远长诗没有写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正面冲突,但她们间的矛盾却是极其深重。

我们知道长辈和晚辈之间存在代沟,这是事实,也是很正常的,但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作为晚辈应多为长辈着想,努力化解矛盾,善于包容,不使长辈伤心。

身为儿媳的兰芝又是如何对待婆媳间矛盾的呢?长诗开头刘兰芝自述的一段话中交代:焦仲卿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兰芝常常是“贱妾留空房”,她与丈夫“相见常同稀”。

由此可见,她只得与婆婆朝夕相处,这样难免有一些“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是双方造成的,但诗中丝毫没有提及兰芝主动与婆婆交换意见,或向婆婆认错、道歉。

焦刘之死,皆婆婆之过?——辩证解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刘兰芝的形象

焦刘之死,皆婆婆之过?——辩证解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刘兰芝的形象

现代经济信息448焦刘之死,皆婆婆之过?——辩证解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刘兰芝的形象曹 跃 河北大学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在乐府诗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部叙事诗不光描写了一部爱情悲剧,更从中折射出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迫害。

本文就焦母、刘兰芝的文中形象进行辩证解读,分析焦仲卿、刘兰芝之死是否皆为焦母之过,由此对封建制对罪恶本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母;形象解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448-0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焦母作为一个反面角色长期以来被人们贬低,在进行人物形象的评析和悲剧根源的探讨时,焦母总是被当做罪魁祸首来进行讨论,而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因此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对焦母、刘兰芝的形象进行简单粗略的解读,从大的社会环境来探讨是否焦刘之死是焦母一手造成的。

一、焦母、刘兰芝的固有形象在传统的观点里,焦母作为反派人物,是被大众严肃批判的对象,她专断独裁、蛮横无理、自以为是,以恶婆婆的身份对刘兰芝百般挑剔、横加指责,最终以赶走刘兰芝将人物形象的“恶”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让大众从心底对这个角色形象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从固有的观点来看,焦母作为全诗的反派,塑造出的形象也是中国传统诗文中一贯的恶婆婆形象,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婆媳关系中婆婆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而反观刘兰芝,她的人物形象则偏向正面,更多的人对她给予同情和赞扬。

刘兰芝在诗中是一个勤俭持家的温柔妻子、孝顺的儿媳,她温柔善良、勤劳懂事,恪守三从四德,与丈夫相敬如宾,她视金钱如粪土、不畏权贵,在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刻画上,刘兰芝具备了一个“完美女性”应有的全部美德。

刘兰芝在焦家的地位则展现出了历代婆媳中媳妇所处的弱势地位,让她在面对欺压时难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作文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作文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作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悲剧的原因》
嘿,你们知道《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不?她的故事可真是让人叹息啊!刘兰芝那么好的一个女子,咋就落得个悲剧下场呢?
刘兰芝勤劳能干呀,织布织得那叫一个厉害,可她的婆婆为啥就是不喜欢她呢?这就好像你明明很努力学习,考了好成绩,可老师就是不表扬你,反而还批评你,这多让人委屈呀!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她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公平吗?
还有她的丈夫焦仲卿,虽说他也爱刘兰芝,可在关键时刻却有点软弱呢!他为啥就不能强硬一点,跟他妈妈好好说说,保护好刘兰芝呢?这就好像你的好朋友在你被欺负的时候,不敢站出来帮你,你心里得多难受呀!要是焦仲卿能再勇敢一点,也许刘兰芝就不会被赶走了。

那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呀!对女子的要求那么苛刻,什么“三从四德”,稍微有点不对就不行。

这就好像给女子套上了一个紧紧的枷锁,让她们没法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

刘兰芝不就是被这样的枷锁给困住了吗?
再看看刘兰芝回娘家后的遭遇,她哥哥逼她再嫁,这是亲哥哥该做的吗?就好像你最亲近的人,不理解你,还逼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多让人心寒啊!
刘兰芝最后选择了自杀,焦仲卿也跟着自杀了,这多悲惨呀!他们的爱情就这样被毁掉了。

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不是人性的悲哀吗?
哎,刘兰芝的悲剧真的让我好难过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一些不合理的观念,真的会害死人呀!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了。

浅析刘兰芝三重悲剧的社会意识

浅析刘兰芝三重悲剧的社会意识

浅析刘兰芝三重悲剧的社会意识摘要:《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这一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诗中的主要矛盾不是一般婆媳之间和兄妹之间的家庭纠葛,而是封建的家长制和青年追求自由之间的社会矛盾,是封建恶势力对青年幸福生活的摧残和迫害,因此,刘兰芝追求婚姻自由的悲剧,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本文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造成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因素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中国封建社会的族权,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

2关键词:悲剧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刘兰芝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中国封建社会的族权,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

如果说西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闻名于世,那么中国无名氏的悲剧诗《孔确东南飞》也不亚于此,她成功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冷酷无情,骄悍专横的焦母,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刘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焦仲卿,以及骄奢淫逸的郎君等,这些人物具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作者着墨不多,但性格特征却跃然纸上,反映了汉代不同的侧面社会内容,其中刘兰芝悲剧的命运要典型一些,现在我仔细的想了一下,造成刘兰芝命运悲剧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一刘兰芝悲剧因素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每一代人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塑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凝结、积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形成的共同的人生态度,情感方面,思维模式,致思趋向和价值取向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我们深深地知道,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这些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对自己的百姓要进行教化,从而服从自己的统治。

据《史记》载:“孔子三十五年,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数粟,吾起得而食诸!”后来孟子提出要达到培养君子和感化“小民”的教育目的,孟子说:“设痒序学校以教之……皆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一下,”这说明,当时的奴阶级,他们也是非常重视儒家思想,他们这一思想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隆坊小学:杨玲

[摘要]文章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悲剧艺术形象。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三个人物性格方面探讨了其悲剧形成的原因。她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焦母引起的,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和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以及刘兰芝刚毅的性格和忠贞的爱情造成的,从深层次分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充当了刽子手,她是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关键词]悲剧 艺术形象 人生观 家长制 [引 言] 《孔雀东南飞》一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婚姻爱情悲剧鲜明地体现出来。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从各个方面来刻画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自始至终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当机立断和永远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由于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是刘兰芝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酿造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其问世以后, 在南朝至唐的600—700 年间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北宋魏泰才第一个对其作肯定性评价, 他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明清之际, 冷落了几个世纪的《孔雀东南飞》又博得众多的喝采, 谢榛、陆时雍、王世贞、胡应麟、陈祚明、王士祯及沈德潜等学者都对其艺术成就作出颇有见地的论述。胡应麟称其为“不假雕琢、工极自然, 百代而下、当无继者” [1]。王世贞甚至盛赞它为“质而不俚, 乱而能整, 叙事如画, 叙情如诉”的“长篇之圣” [2]。从漠视到热烈的反响, 这形成了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以今天的文学视野来从新审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焦母:封建“权威母系话语”体系的缩影

焦母逼子改娶,就是因为看刘兰芝不顺眼,在汉代“孝”义的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要发点威风了。她挚起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大旗。但是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最终要赶走她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诗歌的前四句可知,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有一身的才华和知识。她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但这并不是刘兰芝的优点,也不是她在自我炫耀,相反,倒有悔恨其无用之意。因为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哭悲”,为何而苦悲?原因其二,一是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嫁入夫家后,尽管是“昼夜勤劳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即使是“大人故嫌迟”终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视还是上堂拜别,表现的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这样一个女子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当下最流行的似乎就是“无后说”了,但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不孝有三,无 2

后为大”,在封建专制下成为休妻的理由是顺理成章,但“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更何况,一个男子娶三妻四妾在那个时代似乎也是习以为常的。 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究竟发生在哪里呢?封建家长制可以说是问题的主要源头。家长要行使自己的权威,青年人则向往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双方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任何人总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就刘兰芝而言,则是生活在她与焦母、焦仲卿和小姑等特定的具体的每天都要面对的人际环境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摩擦。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但事实上刘兰芝是一个懂礼、勤劳的媳妇,但婆婆仍指责她“举动自专由”,为什么?其实道理明白得很:婆婆需要的不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媳妇,而是一个可堪其驱使的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媳妇。刘兰芝的知书达理、行事有章法,在她的婆婆看来,并不成为优点,反而成为被折磨和侮辱的原因,也才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所以才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了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幅度的变化,焦母失去了心理平衡,故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反对母亲这样做,“倘若遣此妇,终生不复取!”但是结果适得其反。最后,焦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软弱无主见的焦仲卿陷入窘境。焦仲卿是不敢当“逆子”的,在极端的 母爱压迫下,在“孝”字的威严下,最后低头屈从了母亲的意思,迁就了家长制的权威。 从女性和母亲的立场出发,焦母是希望儿子能够兴复家庭,光宗耀祖的。但儿子婚后和媳妇两情相悦,她认为这是使得儿子胸无大志的原因,她害怕儿子因沉迷于儿女私情而荒废事业,所以她把这种担心迁怒于媳妇,认为这个女子会误了儿子的前程。特别是当她提出休掉儿媳时,儿子的表白“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样不争气的话语带给她很大的羞怒、痛苦和失望,使得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儿子的失望之情都转化成对媳妇的怨恨,她是不会过多的责备自己的儿子的,所以这也成为必须休掉兰芝的一个原因。 二、焦仲卿:封建家长制下软弱性格的人物代表

在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冲突中,焦仲卿实际上是一个决定因素,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焦仲卿的软弱,成了兰芝最终选择“赴清池”的一个原因。焦仲卿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家族之本,是家族兴旺繁盛的依托,他的人生定位应首先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不能以己之利而危及整体。焦仲卿在焦家日渐式微的情况下,母亲给他的责任之重可想而知。虽然他是忠于爱情、明辨是非的,但是他在母亲的威逼下是软弱的,他性格的软弱,也是兰芝被休的原因之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是向母亲陈述和兰芝的心迹:“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是对兰芝嫁入焦家后的正确评价,说明他是知道母亲的话有出入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得取!”则是向母亲表明对爱妻的情深和终生不娶的决心;但他性格的软弱,是导致兰芝被休和自杀的原因之一。当母亲提出兰芝时,他虽然据理力争,为兰芝辩护,但当母亲槌床大怒后,却屈从了母亲的淫威,变得“默无声”了。他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只能是哽咽不能 3

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他对兰芝痛苦而无奈的叮嘱让我们感受到他身受羁束,迫不得已又不得不的两难心境,也将其软弱真实地反映在读者的眼前。 兰芝被“遣送”回家后,原本两个人之间私下的行为却与世俗的约定之间发生了冲突。刘兰芝的独自回家被理解为社会约定的一种认同。结果悲剧越陷越深,由工人能够把握而变的不可控制和预料了。刘兰芝“且暂回家”就被置换成“休妻”事件。这是刘兰芝所始料未及的。 事情的发展没有以刘兰芝的意志为转移。媒人川流不息,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性出现了。如果焦仲卿能够真如当初所言“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则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兰芝归家后,在第一次有人提亲时就向人表明了等他还迎娶的态度,可以想象在屈辱和等待下度日如年的兰芝多么希望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刘府,但他的影子终究没有出现。当“郁郁登郡门”的场景传遍全郡的时候,焦仲卿再赶到刘家已经无济于事了。更不幸的是,焦仲卿则是在不该介入的时候介入了。他没有自责由于软弱给兰芝造成的悲剧,带到的却是对兰芝的嘲讽,“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这样厉声的责问,是兰芝感到了“背信弃义”的折磨,在府吏“吾独向黄泉”的怨声里,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兰芝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灵倍焦仲卿折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焦仲卿的“而终”是在刘兰芝之后。当日他责怪兰芝时也曾表明自己的心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但事实上他还没有先了却自己生命以谢痴情,而是回家在母亲的责怪后只能“长叹空房中”、“渐见闻此事”这个“闻”字都是他旁观而不在场的证明。当然,他“心知长别离也有极为复杂的心理斗争。但尽管如此,他在作品中的形象是黯淡的,一切都说明了他的性格的懦弱。他的死绝不能和刘兰芝的等量齐观。 三、刘兰芝:为了爱情与封建势力坚决斗争的独立古代妇女形象

刘兰芝是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她在洞察了人情世态深感结局难以挽回时,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争取主动,维护自己的尊严。性行孤傲、不肯低头这一点可从刘兰芝与焦母作别的场景中看出:首先,她在听丈夫说自己要暂且还家后,并没有大吵大闹或是泣不成声,而是平静地申诉自己的委屈。在第二天要离家前,她精心装扮自己后再辞别焦母,她心中对嘉母是很愤恨的,但依然有礼有节前去拜别焦母。诗篇通过兰芝的装束、举止和话语,表现了她那特有的比较含蓄的反抗性。“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他说的话一听便知。她的话是不卑不亢的,看似自责,实是反责。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镇静,遇事有主见,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也体现她的良好修养和优秀品质。 她的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的行为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这固然有刘兰芝自幼聪颖敏锐的因素,还有刘“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更主要的还是刘兰芝作为一个媳妇承受着更多的和更直接来自封建宗法思想、男权思想和家长制度的迫害和摧残。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在平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都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