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子情结是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形成原因浅谈

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形成原因浅谈作者:白宝宏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焦刘两家做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后,对造成焦刘婚姻悲剧的最终根源进行探索。
焦刘婚姻悲剧的形成在于亲情与爱情的矛盾,是焦刘二人的性格悲剧和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造成的。
【关键词】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3-01一、家长制与焦刘婚姻悲剧的形成被王世贞称誉为“长诗之圣”的《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写汉末建安中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作者在诗中有力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这对青年夫妇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同情,对刘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热情赞扬。
在这段评论中,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的形成归结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并且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焦母和刘兄,他们是制造这一悲剧的罪魁祸手。
果真如此吗?就此,我们看封建家长制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将焦刘两家作一简单分析:如下(焦父)——(刘父)焦母——刘母焦仲卿——刘兄(凶手)焦妹——刘兰芝我们从他们两家的对比中发现,他们两家都没有家长制的代言人——父这一角色。
从封建伦理道德关系去分析,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有“三从”“四德”束缚。
所谓“三从”是指封建社会女子未初嫁前“从父”,嫁出后“从夫”,夫死后“从子”。
焦母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普通妇女,在焦父去世之后,成为封建家长制的代理人,这显得与封建伦理相悖,她怎能成为封建家长制的代理人。
从刘家的情况看,刘兄成为其代理人,完全与封建伦理道德相吻合,在诗中表现为刘兰芝和刘母屈从于刘兄的意志。
在此,我们用巴金的《家》来作对照:高老太爷去世后,陈姨太没有成为高家的统治者,而高老太爷的三儿子高克明负责高公馆中的一切事务,而长房中,高觉新成为封建家庭内部统治的代理人,而不是他的母亲周氏。
焦母为何坚持要赶走刘兰芝?

焦母为何坚持要赶⾛刘兰芝?这是⼀个⽐较有意思的思考题,⼤体可以做以下⼏个推论:1、⽆⼦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嗣。
在诗⾥焦仲卿说过“共事⼆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刘兰芝还没有⽣下⼀男半⼥(从诗中任何地⽅都看不出有孩⼦),古⼈云:不孝有三,⽆后为⼤。
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三不去”的原则。
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是淫,三是不顺⽗母,四是⼝多⾔,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三不去:⼀是有所取⽆所归,⼆是与夫守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如果是因为不⽣孩⼦这个原因,焦母⼤可以直接引⽤ “七出”的第⼀条打发兰芝⾛⼈,没有必要横挑⿐⼦竖挑眼,拐弯抹⾓。
话说回来,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化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
要知道,琴瑟和鸣,⽩头偕⽼才是中国古代⼈追求的婚姻理想。
因此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也不会轻易出妻,⽽是尽⼒维持夫妻关系。
如果是因为⽆⼦⽽出妻⼀般也要等到⼥⽅50岁过了⽣育年龄以后。
况且,古代有纳妾的制度,妾所⽣的孩⼦都以妻为母,就等于是妻的孩⼦。
在焦仲卿的这样的官宦家庭⾥,以⽆⼦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
看来,刚刚结婚⼆三年就因为⽆⼦⽽休掉兰芝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分合理的借⼝。
2、门阀说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先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下什么是“门阀”。
门就是门第,是指在封建社会⾥有较⾼地位;阀,就是财阀,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多财富。
门阀⼀旦联合来就会双⽅互补,有钱⼜有势。
汉魏之际,⼀些有钱却没地位的新兴地主或暴发户往往以嫁娶为⼿段攀起门第,以抬⾼⾃⼰的地位;⽽⼀些有地位但没钱的家庭也不得不以联姻的⽅式维持或提升⾃⼰的经济实⼒。
焦刘的婚姻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互补互利的婚姻。
我们不妨先看看刘兰芝的穿着,⽂中哪写诗句是描写兰芝的穿着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想必我们自幼便听说过:《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以及《白蛇传》的故事,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情感变幻,体会着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作文

焦忠清与刘兰芝的心碎爱情故事多年来一直感动人心。
他们的爱情变成悲剧的原因是明朝时期他们的社会的严格规则和期望。
当时有许多社会障碍和家庭压力使得他们很难在一起这只是一个非常可悲的情况他们不得不经历。
焦重庆是一位明亮而有动力的学者,曾为一位迷人而聪明的年轻女子刘兰齐而头痛。
但是,哦,孩子,他们有没有机会堆积在他们身上!你瞧,焦重庆来自一个飞天高飞的家族,而刘兰子则来自赛道的另一边。
他们的不匹配的社会地位意味着他们的爱在社会眼中是一个很大的不反对。
说说现实生活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他们爱情故事的令人心痛的结局可以追溯到外部力量的干涉,给他们温柔的浪漫主义投下阴影。
当焦重庆的亲属安排他与一位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结盟时,刘兰子被打碎并被遗忘。
他们分离的痛苦使她的灵魂承受了沉重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逝去。
社会压力和外界影响的插图最终封印了焦重庆和刘兰子的爱情命运,将其化为惨剧,永远刻在时代的史册中。
优秀的刘兰芝为何被驱遣?是儿媳妇出身低微,还是婆婆恋子?

优秀的刘兰芝为何被驱遣?是儿媳妇出身低微,还是婆婆恋子?文/姜子说书《孔雀东南飞》这一篇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女主角刘兰芝被婆婆驱遣,最终与男主角焦仲卿双双殉情,一个投水而死,一个自缢于庭树,让很多人惋惜不已。
那没问题来了:刘兰芝那么优秀?为何婆婆看不上她?是儿媳妇出身低微,还是婆婆恋子?《孔雀东南飞》故事里,汉末时期的刘兰芝,长得非常漂亮,以至于被休之后,反复被高干子弟看上,媒人天天往她家跑。
刘兰芝回娘家才十几天,县令就请媒人上门,来替他十八九岁的儿子求亲,据说男方貌似潘安,才过子建,非比寻常。
但是,刘兰芝告诉母亲,自己答应了前夫焦仲卿,要等他再次迎娶自己回去,虽然,她自己也早已明白——“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过了几天,又有太守家的五公子看上了刘兰芝,这一回,除了媒婆,还有“两个古代公务员”也一起上门了——“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很多人认为,焦仲卿的母亲看不上刘兰芝,是因为焦仲卿是大家族出生,而刘兰芝家境不好,门不当户不对,因此看上了东家女。
其实不然,《孔雀东南飞》文中有一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写的是太守家求娶刘兰芝的缘由之一。
而纵观《孔雀东南飞》一文,也可以看出刘兰芝在家也曾养尊处优,并非贫苦出生的女子。
更多的人认为,焦仲卿的母亲是一个单亲妈妈,之所以看不惯刘兰芝,是因为看不惯小两口恩爱,觉得儿媳抢了自己的儿子。
虽说焦仲卿的母亲有一定程度的恋子情结,然而,她之所以驱逐刘兰芝,却不是单身妈妈恋子情结造成的。
因为《孔雀东南飞》一文明确交代了一件事:焦仲卿常年忙于公务,平常根本就没回家。
既然刘兰芝常年独守空房,与焦仲卿相见日稀,焦仲卿的母亲根本就没有理由去吃刘兰芝的醋。
一言以概之,优秀的刘兰芝被驱遣,既不是因为儿媳妇出身低微,也不是因为婆婆恋子。
那么,汉末的刘兰芝究竟为何被婆婆驱遣?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说书!。
用爱酿成的悲剧——焦母、刘兄形象新探

丹牡·195·作为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剪裁得当,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果以人性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作品中的人物皆因爱而起,因爱而伤,因爱而误,《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可以说是众人用爱酿成的。
先谈一下焦母,传统的观点都认为焦母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摧残焦仲卿、刘兰芝幸福生活的凶手。
诗歌一开始,便点燃了导火索,刘兰芝将要离开焦家,“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一个完美又满腹委屈的儿媳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接下来是焦仲卿的求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一个软弱又可怜的儿子形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母亲并不喜欢,甚至要把刘兰芝赶出家门,这时的他进入了两难的选择。
随后登场的便是咄咄逼人的焦母:“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从她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她对刘兰芝的憎恨,恨不得她马上离开,并为儿子选好了下一任妻子。
由此可见,赶走儿媳,是她早就谋划好的事情。
然后是焦仲卿的苦苦哀求和抗争:“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焦母槌床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至此,事情已没有扭转的余地了。
可以说,故事一开始就非常精彩,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就都展示出来了,读者也都有这样的疑问,贤良淑德的刘兰芝,为何焦母不喜欢,这值得思索。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其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之一。
他们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是一段充满忠诚、坚贞和悲剧的传奇。
焦仲卿,字季卿,号聆韵堂主人,明朝文学家、画家,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他才华出众,资质聪颖,是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
而刘兰芝,字若曦,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被誉为“才子佳人”。
两人相遇于明代京城,他们的爱情之路开始了。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相遇,是一段缘分的安排。
当时,焦仲卿正在宴会上吟诗画对,眼中的景象突然一亮,刘兰芝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视线。
刘兰芝美丽绝伦,容颜如花,温柔体贴,聪明过人,深深地吸引了焦仲卿的眼球。
两人开始频繁地接触和聚会,他们的心灵渐渐地跟随着对方而动。
尽管焦仲卿和刘兰芝都有着高贵的身份和卓越的才华,但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
明代社会注重门第和身份的匹配,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可以忽视。
焦仲卿的家境并不富裕,而且他是闯入她生活的圈子的外人,这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阻碍。
然而,对于爱情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焦仲卿和刘兰芝相互扶持,彼此信任和支持,他们决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他们知道他们未来的道路将是曲折和艰辛的,但他们彼此对彼此的爱足够坚定。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他们头上,焦仲卿被栽赃陷害,被迫离开京城。
两人被无情地分开,漫长的等待之后,刘兰芝接到了一封噩耗:焦仲卿去世了。
刘兰芝的心如同被刀割,痛苦无法言喻。
她不愿意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她决定寻找真相。
她一个人踏上了漫漫旅途,艰苦跋涉,穿越千山万水,只为了寻找她最深爱的人。
最后,当她找到了焦仲卿的墓地,她才得到了真相:焦仲卿并没有死去,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才选择了离开。
刘兰芝终于明白了焦仲卿的深情和坚定。
悲剧的故事并没有终结。
焦仲卿在远方默默守护着刘兰芝,为她写下了令人动容的诗篇。
然而,他们没有机会再次见面,他们的爱情也只能在诗篇中永生。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摘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真心相爱,却因诸多原因,最后以悲剧收场。
二人的爱情悲剧,虽然发生在汉代末年,但是对当下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有着教育意义。
即他们不幸的婚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关键词:刘兰芝焦仲卿悲剧启示一、引言《孔雀东南飞》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描述了汉末建安年间,庐州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真心相爱却无法相守,最后以死殉情的凄美故事。
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让无数读者唏嘘不已。
刘兰芝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诗句展示她聪慧、多才多艺;“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展示她的美丽无人能及;“鸡鸣入机织”展示她勤劳:“三日断五匹”展示她能干;“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展示她的理智、坚强和果断;“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展示她重感情;拜别婆婆时,“念母劳家里”展示她通情达理,举止得体;“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展示她重情重义。
在刘兰芝的身上,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復杂的人。
他反抗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责问母亲,妻子没有过错,母亲为什么容不下妻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妻子的爱意。
焦母:“何敢助妇语?”焦仲卿立刻就妥协了——“府吏默无声”,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之下,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要求妻子先回娘家,“卿但暂还家”。
他表示工作很忙,“吾今且报府”——他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
看似孝顺母亲,热爱工作,爱着妻子,实则因为他的逃避激化了矛盾,他的懦弱无能葬送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
诗的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要告诫世人什么呢?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二、遇到事情要冷静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妻子向丈夫诉苦的本意绝不是要和丈夫离婚,而是想得到丈夫的安慰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子情结是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摘要:《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
焦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予的家长权威。
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的原因,恋子情结才是真正导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内在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原因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和《木兰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壁。
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历来众说不一。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和睦,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悲剧产生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
焦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予的家长权威。
我认为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原因,恋子情结才是真正导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罪魁祸首。
就《孔雀东南飞》本身而言,并不能清楚地看出封建礼教和门
第观念对刘焦爱情的摧残。
事实上刘兰芝在行动上并非不遵守“三从四德”、不听命于婆母,只是在性格上不愿屈从而已,兰芝温柔善良,体贴而勤劳,能忍受折磨,顾全礼节,她并没有违反封建礼较的行为,而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女性。
刘焦的婚姻本身也是符合封建礼教的,刘是明媒正娶到焦家的,小夫妻恩爱并非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封建社会的婚姻提倡“白头偕老”和“恩爱”,因此,封建礼教也不可能是悲剧的主要原因。
既然刘焦婚姻是符合封建礼教的,兰芝又是那样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同时两家又基本上门当户对,她们的婚姻应该是封建社会中比较美满的婚姻,但他们的婚姻却以悲剧而告终。
那么,焦母何以驱遣兰芝,刘焦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细读全诗后,如果注重对焦母和兰芝进行心理分析,就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焦母和兰芝的关系上,表现在焦母和兰芝的精神、性格、修养等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上。
焦母之所以不能容忍兰芝是因为她的身世,纵观全诗就不难发现焦母是一位中年寡妇,因为在全诗中不仅没有出现焦父的形象和情节,相反,仲卿在与母亲诀别时倒有“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之说。
又如“东家有贤女,自命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焦母是个寡妇。
刘兰芝“十七为君妇”结婚二三年,约为二十岁,焦仲卿大约应该在二十三岁左右,那么焦母的年龄应该在四十五岁左右,就是说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对于小姑的年
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交代,但刘兰芝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说明小姑的身材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小姑的年龄在十至十二岁左右,焦母的独断专行的治家态度,也表明她独立持家已很久了。
早年守寡的焦母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忍受着孤独、寂寞和压抑,焦母以劳作作为惩治儿媳的手段及对儿子捶床大怒的举止,显示出她缺乏温柔敦厚的教养。
以上原因导致了焦母的性格粗暴、急躁和专横。
这样的女性处在婆母兼家长的地位,排斥儿媳是必然的。
长期守寡的焦母必然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到儿子焦仲卿的身上,焦仲卿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和依赖,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把仲卿看成是她后半生的唯一寄托,而焦仲卿身为小吏,在官府中却无多大能力,自以为“儿已薄禄相”;在家庭中也懦弱,无抗争能力,但在感情上却缠绵执著,其实这都是焦母对儿子溺爱的结果。
正是因为仲卿是她用青春和全部的爱抚养大的,所以她对独子的爱怜是浓厚的偏执的,这种爱有极端的自私性。
儿子是她一个人的,不允许他人占有,即便是理性上允许,在焦母的感情上也是不能容忍的。
可是在自然规律面前,出于家长的责任感,也出于母爱,她必须为儿子挑选一个完美无缺的配偶,从而使儿子得到幸福。
正是这位完美的儿媳夺走了她的儿子,焦仲卿在母亲看来仿佛已不是自己的儿子了,仅仅是一个陌生女子的丈夫。
刘兰芝也不再是自己的儿媳,而是和自己争夺儿子的对手。
兰芝的美丽温柔、贤惠和年
轻都是征服丈夫的雄厚资本,因而都值得憎恨,兰芝的征服力越强,儿子离自己越远,兰芝就越值得憎恨。
所谓“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首先就是指兰芝对仲卿的征服和吸引。
因为,她牺牲自己的青春,饱尝生活的辛酸甚至是羞辱所铸成的爱,轻而易举地被兰芝俘虏过去,留给她的只是一片空前的凄凉。
如果说失去丈夫后的孤独寂寞尚能忍受的话,而现在她已无法克制再失去儿子的激愤了,因为她已无所寄托,她认为自己将会一无所有。
作为中年寡妇,儿媳的幸福只会衬托出自己的不幸与悲哀,小夫妻的恩爱更显示出自己的孤独。
因而她心底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使焦母“吾已久怀愤”一个“久”字表明自从兰芝嫁到焦家,焦母在心理上就开始排斥兰芝。
因此,要想恢复往日的心理平衡,只有赶走兰芝。
我认为,这才是兰芝被驱遣的真正原因。
以上从焦母作为寡妇的心理出发分析了刘焦悲剧产生的原因。
导致刘兰芝毫无责任的结论,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诚然,刘兰芝勤劳、善良,对丈夫温柔体贴,对小姑和蔼可亲,可以说是一位品貌双全的出色女子,这只是兰芝的性格的一面,她性格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她勤劳但不愿让人随意驱使,温柔但不百依百顺。
虽然她的行为并没有超出封建礼教的规范,但她的精神却很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封建的立场上,焦母说她“举止自专由”是有一定道理的。
兰芝有胆有识,她嫁到焦家后,用她的美貌和温柔在感情上紧
紧抓住了仲卿,使其难舍难分。
就在被遣途中她和仲卿仍信誓旦旦表示,“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至死方休。
兰芝洞察到婆婆不能容忍她,便主动提出“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
接受驱遣去承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女人最悲惨的命运,兰芝这样做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兰芝清楚地知道,仲卿是焦母溺爱的独子,仲卿的痛苦就是焦母的痛苦。
她和仲卿是黄泉共为友的生死伴侣,在感情上执著缠绵的仲卿是决然离不开她的。
她主动提出被遣是对仲卿的极大的打击,也必然是对焦母的精神惩罚,于是返回焦家的希望是可以实现的。
仲卿说:“誓不相隔卿!”她立刻回答:“不久望君来。
”如果她最后一击获得成功,重新被接到焦家,则必然是焦家之主,焦母只得退位,可她拿青春赌明天的主动出击之举失败了,终于酿成了自己纵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悲剧下场。
另外,兰芝刚强的性格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她离开焦家告别时,我们没有看到她哭哭啼啼的场面,见到的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女子形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在兰芝为兄长所迫准备和太守家的婚事时,仲卿到来,说出兰芝离开焦家时两人的誓言并以言语相激“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几句话釜底抽薪无异于在兰芝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以兰芝的性
格和对爱情的忠贞,兰芝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她不允许自己所深爱的仲卿对自己产生任何怀疑,自己一直为之坚持的爱情一旦受到伤害,她就只有用死来证明对爱情的执著。
到这时,所有的委屈、压抑顿时化作了掷地有声铿锵的誓言:“何意出此言!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焦氏家庭内部的婆媳关系差,表现在焦母与兰芝不可调和的心理、性格冲突上。
仅把刘焦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不够的。
焦母和兰芝的性格冲突和兰芝自身刚强个性是对悲剧原因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