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全员劳动生产率

什么叫全员劳动生产率
什么叫全员劳动生产率

什么叫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叫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它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一定时间里生产的产品实物量。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考核时间内总合格产品产量(t)/考核时间内全部职工人数(人)(8-35)

全部职工包括固定职工、临时职工、计划外用工(例如副业工)。

什么叫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什么叫工人产值劳动生产率?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就是企业内部平均每个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实物量。计算公式为: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考核时间内合格产品产量(t)/(8-考核对闯内工人总人数(人)(8-36)

式中工人总人数为固定工人、临时工人、计划外工人的总和。

工人产值劳动生产率就是生产工人在一定时间里生产的合格产品总产值,微信公众号:hcsteel计算公式为:

工人产值劳动生产率=考核时间内合格产品总产值(元)/考核时间内工人总人数(人)(8-37)

式中工人总数也是固定工人、临时工人、计划外用工、学徒工的总和。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平均每人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叫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生产产品的多少。劳动生产率高表示了劳动者在该时间内向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即向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少。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有关,因此,劳动生产率是考核和反映劳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有实物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劳动生产率之分。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生产 制度工作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企业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主要取决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调节 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个基本途径。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人力投入太多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下降。但是,人力也不可投入太少,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人力太少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及生产率状况,分析现有人力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确保企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例如,我国许多企业投入人力过多,因此,减员增效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例如,目前国有企业有的生产部门人手不足,而后勤及管理部门却人浮于事;有的研究开发部门力量单薄,销售机构也不发达,生产车间却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就是生产力失衡的表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要通过调剂人力解决生产力平衡问题,例如,我国某人造板厂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产销量连续八年均全国第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产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严重积压,最严重时库存达1万多立方米,超过了正常月产量。经分析是销售部门太薄弱,全厂750人只有6个人搞销售。从2000年7月起,厂领导从全厂职工中选拔了30名优秀人才充实销售部门,并建立了市场分片责任制,产品销售量立即迅速上升、重新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特长不同,在不同部门及岗位上的生产力也不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教育和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基本途径。根据联合国科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日历天数和 报告期每天实有人数之报告期平均人数= 2 )(本期期末人数本期期初人数上期期末人数或+=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 16:32:22| 分类:会计实务|字号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从劳动方 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 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最综合、 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 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P115 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9 实物劳动生产率公式P117 10 产品实物产量的计算,必须遵循工业产品统计的有关原则:

59722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1.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名称的是(B )。 A. 总体 B. 标志 C. 指标 D. 单位 2. 在组距分组中,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称为(D )。 A. 全距 B. 组中值 C. 下限 D. 组距 3. 说明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的指标是( B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质量指标 D. 平均指标 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平均指标的特点( C )。 A. 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 B. 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 C.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异质性” D.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同质性” 5. 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B )。 A. ∑∑= 0010q p q p I q B. ∑∑= 111q p q p I q C. ∑∑=000 1q p q p I p D. ∑∑=101 1q p q p I p 6. 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C )。 A. 生活日分配统计 B. 劳动生产率统计 C. 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D. 人工成本统计 7. 主要解决同一公司具有多重身份时其所管辖员工的人力资源规模统计范围的身份归属问题的是( B )。 A. “为谁工作谁统计” B. “谁法人随谁统计” C. “谁拿工资统计谁” D. “谁发工资谁统计” 8. 明确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的变动情形的统计是(A )。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9. 可以处理一些初入职者、工作调动者或离职员工、被裁员者、参军入伍或离职进修者等人员的人力资源归属问题的依据是( C )。 A. “谁拿工资统计谁”原则 B. “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C. “为谁工作谁统计”原则 D. “谁法人随谁统计”原则 10.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B )。 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 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 C. 出国探亲人员 D. 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 11. 主要指该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的数量来自于企业现有劳动力退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形式是( C )。 A. 自然增员 B. 机械增员 C. 自然减员 D. 机械减员 12.我国现有职业结构分类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至今该《大典》的大类结构和分类依然保持不变。沿用的《大典》职业结构大类与中类分别有( B )。 A. 66个和413个 B. 8个和66个 C. 66个和1838个 D. 413个和1838个 13. 按照国家(或企业)制度规定应该出勤上班劳动的时间是指(A )。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制度公休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劳动时间 D.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14. 企业员工在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劳动的时间是指( C )。 A. 缺勤时间 B. 出勤时间 C. 非生产时间 D. 停工时间 15.做饭、购物、缝洗、清扫、照料家庭成员等时间属于(B )。 A. 个人生活必需的时间 B. 家务劳动时间 C. 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 D. 闲暇时间 16.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C )。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 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17.下面不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D )。 A. 社交时间 B. 上下班路途时间 C. 医疗卫生保健时间 D. 工间操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