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绝对命令的合理性

合集下载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Zwei Dinge erf üllen das Gem 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 ftigt: Der bestirnte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üllt, oder im ü berschwenglichen, au? er meinem Gesichtskreise,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 tseinmeiner Existenz. mir und verkn翻译: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

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就其内容讲是多方面的, 他提出的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善恶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至善的道德理想等, 构成其基本内容, 也是构成他的义务论伦理学的基本要素。

( 一) 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是康德义务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康德为完善自己的义务论体系的首要命题。

康德是对理性及其表现“好意志”即善良意志推崇备至的一位思想家。

他认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是无条件的善, 不但它自身是无条件善的, 而且也是使一切其他东西成为善的条件, 这个东西就是理性, 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人要有道德的行为, 要有好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所谓善良意志, 是指意志本身的善, 是在宇宙间唯一不加任何条件的, 它是一切善的根源。

也许它不能达到所想象的好的目的, 但这并不妨碍其本身的善。

在康德看来, 好意志之所以好, 就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象它一样好的东西。

如果没有好的意志驾驭人的品性, 它们会变成极恶毒、极害人的东西; 属于命运的权势、财富、荣誉、健康、幸福, 如果没有好意志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它们, 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和自负, 成为恶的东西。

唯有好意志是好的, 即便这个意志无法实现或毫无成就, 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在康德看来, 义务观念包涵着好意志这个概念, 只有出于义务心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若以各种偏好作为行为的动机, 那都是不道德的。

总之, 善良意志的唯一动机, 就是为了尽自己的务而去尽自己的义务。

( 二) 道德命令。

道德命令又叫绝对命令或道德律, 是构成康德道德义务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道德命令主张人应该遵循的规则能同时成为普遍的道德法规, 以便使他人也能普遍遵循这样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个比善良意志更为深化的道德概念。

人们只有严格按照绝对命令的道德要求去做才是道德的; 反之, 就是不道德的。

由于道德律排除了一切经验内容, 不受经验制约,只剩下形式本身, 因而康德又把这种先验的普遍道德律称为形式道德。

“电车难题”之我见

“电车难题”之我见

“电车难题”之我见“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 Philippa Foot 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对于“电车难题”的经典观点有两种,简单的讲有两位代表人物——边沁和康德。

那么假如边沁和康德是那个可以拉动拉杆的旁观者,他们会怎么做?边沁的道德原则很简单: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如何才能达到“快乐最大化”呢?边沁的回答是计算———把所有的收益(快乐)相加,减去所有的损耗(痛苦)。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对功利主义者来说,所有的道德争论,实际上都是讨论如何使快乐最大化。

那么边沁他会怎么做呢?从边沁的观点来看,他明显的会选择扳岔道,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会知道:撞死一个人显然比撞死五个人更划算。

5>1 ,看似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很有道理,但是他的原则并不总是令人感到满意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导读: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道德律令

康德道德律令

康德道德律令原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转自《慧田哲学》,ID:zhexue-ht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场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当代条件下显出它的不适应性的问题。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场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重建现代文化。

笔者认为,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和视角,了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

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

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

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可以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对于国人来说将完全是崭新的东西。

提及康德道德哲学,中国人并不陌生,我们对它已经研究一百多年了。

但是笔者仍然觉得康德道德哲学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触及到,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理论水平低下,主要是中国人在研究西方理论,特别是在涉及道德领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普遍呈现出一种浮躁的心理:认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一个应该由我们来发言的领域。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人们对西方道德方面的言论往往是一知半解,在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忙于发挥去了。

笔者觉得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认为已经过时了、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的人物、思想(尤其是在道德领域),重新客观地、深入地去体察西方人的思想中所包含的真实意味。

笔者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后发现,康德道德哲学里面关于道德立场、道德基础以及他对道德结构的理解跟我们中国人的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去体会隐藏在这些命题后面的东西对我们所具有的真正意义。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一、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1. 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康德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试图为知识、道德和审美等领域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坚实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倡导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摆脱迷信和无知,康德的哲学也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入探索,他要回答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规范道德等方面的界限和作用等问题。

2. 近代科学发展的推动- 牛顿物理学等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牛顿对物理世界的机械论解释给当时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深刻影响。

康德一方面接受了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哲学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例如,牛顿物理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康德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人类的认识结构与这些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

3. 哲学传统的传承与挑战- 康德之前的哲学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传统。

经验论如洛克、休谟等强调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而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强调理性的先天作用。

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时,对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怀疑论的挑战,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必然的联系。

这一观点促使康德思考如何在克服怀疑论的同时,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之处。

二、康德的认识论1. 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知识始于感性直观。

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世界刺激的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感官(如眼睛看、耳朵听等)接收到外部事物的表象。

他提出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时空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的先天条件。

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并且在时间中持续,这种时空的感知是先于我们对物体具体属性(如颜色、质地等)的感知的。

2. 知性范畴- 知性是对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维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十二对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

这些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形式,它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总是伴随着另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运用因果性范畴来理解这种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浅析康德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

浅析康德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
理论前 沿 2 0 1 4 年第3 期
浅 析 康 德 与 罗尔 斯 顿环 境 伦理 思 想
翟 乐
( 西北 大学哲 学与社会 学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 { i § 要] 康德 以其“ 理性超越论 ” 为其伦理 学奠定了人 类中心 主义的基础 , 而 罗尔斯顿则是 以其 自然“ 内在价值论” 实现 了环境伦理
理念 而行动 的能 力。 或者 说 , 只有人 才具有凭 借意 志而行 动的
能 力。 Leabharlann 一 的就这一 理念 的客观性 原则 而言 , 他 对 意 志 具 有 强
自然 的尺度 进行 的 。因此 , 工具价 值的 主体 是指 人类 , 被 人类
所 利用 的价值 。 内在 价 值 则 是 生 态 系 统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价 值 . T
具 价值 和内在价 值是共 存于生 态系统 之 中。 系统价 值 则是指 生 态系统 整体所 具有 的一种创 造性 能 力。它不 仅使 得价 值主
体 有 了 除 了 人 以外 的 其 他 的 内 涵 ,也 使 得 价 值 客 体 包 含 了 人 类 本 身 “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的 出 现 是 从 人 和 自然 l 天 系 这 一 维 度 来 深 入 反 思 人 的 生 存 方 式 的 ,是 要 为 人 类 的 道 德 存 开 辟 一 个
的, 而康 德的绝 对命 令是定 言令式 的 。康德 在他 的《 道德 形而 』 二 学》 中写 到 : 他 是 为 了揭示 一种 不掺 和半 点神 学 、 物 理学 的
完全 孤立 的道德哲 学 , 然后 他认 为 , 一 切的道德 概 念都是 来 自 理性 地 , 也 就 是 说 完 全 是 先 天 赋 予理 性 。 人 的 行 动 也 完 全 是 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绝对命令的合理性
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
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实践理性批判>,第30页)。紧接着,
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
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绝对命令,
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不但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也对人类的道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康德把人定义为“有限的理性存在”,有理
性就成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根本区别。自然存在物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作为
理性存在物的人受理性法则(道德法则)的约束。自然存在物在自然法则面前毫无
选择可言,而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物(人)在道德法则面前就可以自由选择。因为
人有意志,意志使人不是按照法则行动,而是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由于人类
理性的有限性,注定了意志除了受实践理性的规定外,还不可避免的受到经验和
感性爱好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意志偶尔会偏离法则,而实践理性的规定对它来说
就必定是“命令”,而且是无条件的、具有强制力的绝对命令。
可以说,伦理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道德学说的指引。康德的绝对命令
的根据是建基于人类本性的基础之上的,是纯形式的而不是质料的,是内在的道
德尺度而不是外在的道德尺度,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虽然绝对命令本身也存
在着局限,但是其合理性始终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康德的绝对命令保证了道德的
纯洁和人类的尊严,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昭示着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这是伦理学史上其他学说所无法比拟的。但是,绝对命令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
不足,它似乎纯粹得离现实有些遥远,不能提供具体的实践之路,这主要来自于
自身的形而上学性。其实,天下根本就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纵观伦理学史上根
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瑕的道德学说,同样,对绝对命令我们也不能苛求太多。下面,
就简单分析一下绝对命令的合理性。
一、绝对命令表明道德是具有形而上学基础的
绝对命令要求:要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
动。它涉及了三个要素:善良意志、法则、准则,而行为是这三要素的必然结果。
它不涉及行为的质料及其应有的结果,而是涉及行为由以产生的形式和原则,行
为的根本善在于意念,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这正说明了道德是有形而上学基础的。
而效果论的道德观考察的是行为本身及行为产生的效果,其目的是功利的,是以
一种实用的态度来看待道德。这样的道德没有形而上学基础。其结果是混淆了真
道德和伪道德,把道德降格,导致善恶不分。产生行为的形式、原则和动机如果
是好的,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而有时,产生的行为的形式、原则和动机如果是
恶的,而结果却看起来是好的。如果从效果上看,二者是一样好的,但后者却隐
藏着巨大的恶。例如,一个人欠债还钱是好的,而一个人欠债还钱是因为“再借
不难”,恐怕动机就不善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是应该和必须具有形
而上学基础的。没有形而上学基础,就会导致善恶不分。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通
过绝对命令的三要素体现出来。可见,绝对命令让我们意识到了道德形而上学基
础的存在,同时,这一基础才是道德的根。
二、绝对命令的现实性
我们可以把绝对命令看作是一种对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的审议程序。这种程序
虽然不能直接去指导人类的道德实践,却能够对某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做出判断。
这种审议程序并不一定是思维的惟一的规范程序,但是它一定具有充分的结构来
规定道德思考的要求,以便适当地证明许多行为准则适合或不适合成为普遍法
则。赫尔曼也认为绝对命令具有评判行为是否道德的功能。她认为,一个行为能
够通过绝对命令程序而得到判断,而无须这个行为者觉察到它具有道德含义。可
见,赫尔曼同样认为绝对命令不具有事前的指导价值,但具有事后的评判功能。
总之,绝对命令虽然不能直接颁布具体的道德律条,但是可以通过它的形式性的
标准来判定人们采取哪种行为准则去行动才是更加接近道德的。
三、绝对命令的有效性
康德指出,绝对命令通过意志把普遍法则与现实的行为联系起来,而能否真
正的让理性的普遍法则指导我们的行为或者说让我们的行为准则与普遍法则一
致,关键要看意志这一中间环节,而这一环节的特性是自由。所以说绝对命令为
我们指出了面向现实道德生活的出路,不过,是否按照绝对命令的要求来做,还
是要看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自身的理性能够掌控我们的意
志,绝对命令就会在我们的经验现象领域发挥威力。而我们就在绝对命令的指引
下,做了一件道德的事。但是下一次我们是否还会做道德的事,还要看我们自由
意志的选择。因为人类的意志处在其形式的先天原则和其质料的后天动机之间,
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而且既然它被某种东西所决定,所以当一个行为出自义
务而发生时,它就必须被一般的形式原则所规定。这就是说,只有意志选择了先
天的形式原则,并用先天的形式原则去统摄后天的质料,绝对命令就会从形而上
的世界来到我们的经验现象界,其表象就是现实的道德行为。如果意志选择了后
天的质料动机,感性欲求的主观准则就成了行为的依据,绝对命令就没有发挥它
应有的效力。作为有限的理性的存在的人,一生都在经受着感性欲求的考验,这
就是绝对命令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失效的原因。但是这并没有否定绝对命令的权威
地位,因为人类毕竟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当人类理性占上风时,绝对命令就发挥
了指引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的作用。所以说绝对命令是人类面向现实生活,在其
中展现道德行为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必然走此路,而是应该走此路。
另外,康德的绝对命令在当代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
今天,工具理性充斥社会,人的价值和尊严遭到了遮蔽。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人类心中的宁静被打破,道德水平也随着下滑。而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像一座黑暗
中的灯塔,它召唤着我们运用理性的利剑斩断感性欲望的枷锁,沿着道德之路前
行。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仍然是具有理性的动物,道德是人类区别其他只
有生存本能的动物的类本质。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方面为人类道德的纯洁性提供保
障,另一方面为人检验自身行为是否道德提供了尺度。可以说,康德的绝对命令
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康德的绝对命令足以让人自省。因为它是内在的规定
性,它的基础是意志的“自律”。这一“自律”给人以高贵的地位和的无比的尊
严。人不是像畜牲和奴隶一样受着外在的支配和驱赶。康德的绝对命令又给曾经
做过坏事的人们以希望。因为它没有把人一棍子打死,没有说曾经作恶的人就一
定是坏人,没有了翻身的机会。虽然以前做过恶,但在面对下一次善与恶的十字
路口时,意志坚强一点,选择了向善之路,就成了一个善人;康德的绝对命令又
给予做过善事的人们以鞭策。因为虽然你以前有过善行,并不代表你下一次或者
说你永远是一个善人。如果你沾沾自喜,在下一个十字路口时,脆弱一点或一不
留神就会滑向罪恶的深渊;康德的绝对命令使人类的一切“自欺”无法隐藏。你
可以做得外表光鲜、天衣无缝,但你始终会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可以骗过世界上
任何一个人,你却无法欺骗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无论何时都会知道自己行为的
动机。
总之,康德的绝对命令保全了人之为人(而不是其他没有理性的动物)的价值
和尊严,同时他也没有脱离实际地把人当作神一样的纯粹理性存在物来看待。他
说人生来就身在两界,既是动物又有着纯粹理性者的神性光辉,其意志始终站在
感性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在面对每一件事的时候,人类都在经受着冰与火的考验。
所以你“应该如何”的绝对命令就应运而生。这种你“应该如何”的伦理学既不
同于追求感官满足的伦理学,也不同于用神的尺度要求人,不符合人性的禁欲的
道德说教和宗教伦理。可以说康德最为客观的、合理的为人类订制了一身道德法
则的外衣,而且他剪裁的衣服对人类来说特别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