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小论文

生物化学小论文
生物化学小论文

生物化学小论文

化学学院-2012210465-魏国丽

1、转基因安全性之所见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的诞生,短短二三十年间,目前全世界大约278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尖端生物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含有更多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方面有巨大潜力。但转基因食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1998年8月,英国的Pusztai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发现大鼠出现了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Pusztai进一步推论,很多消费者也像被用于试验的老鼠一样食用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转基因食品。该消息的发布,使世界各国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热潮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开始疑惑:转基因技术是改造自然还是破坏自然?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他们的担忧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有人说,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的危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毒素,基因破坏了或者其不稳定性可能会带来新的毒素,引起急性的或慢性的中毒。二是,外来基因产生新的蛋白质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三是,转基因产品的营养成分变化了,可能使人类的营养结构失衡。四是,转基因生物目前还不能够确定它的安全,主要原因,一个是资料不全,或者未知因素比较多。虽然目前并没有检测手段或其他方法证明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但现在仅仅才有几年的时间,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风险问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测定,不是几年就能决定的,这些都使得我们无法排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比如巴西豆过敏、美国的星联玉米, Star link 玉米等事件无疑不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尽管某些转基因的生物说的很明确,不是用于人的,或者说是用于动物的,用于药用的。但是它很容易污染,很容易造成食品的不安全,存在隐患。在某种程度上,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不成熟的食品技术,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隐患,消费者应当有知情权,更因该慎重选择。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许多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动植物的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这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几乎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从这个角度上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并没有差别。此外,无论从创造基因变异还是从改造植物代谢的层面,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育种都没有本质区别,其基因安全性亦应无本质差异。其区别只是技术和方法问题,应该说基因工程更科学更安全,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或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由于现有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的限制以及时间的限制,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危害?一时还难以断定,还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长时间的实践检验,需要由时间来检验。现在匆匆地来说有害或无害,恐怕为时过早。但毋庸置疑,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或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转基

因食品是安全的。有些美国人讲,我们已经吃五六年了,而美国人没有被毒死的,没有一个人被毒死。有些欧洲人就讲,转基因的东西不能吃,有风险。其实两方面都比较极端。所以,我们要有个比较清醒的头脑,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有定论。那么在没有定论之前,全世界需要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在充分科学依据之前,应该采取“预防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地评估、预防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环境还有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不能满足生物安全的全方位管理需要。随着转基因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在市场上出现,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妥善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2、使用最多的10个酶制剂

(1)淀粉酶

淀粉酶是能催化淀粉水解成湖精或麦芽糖或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英文名为amylase,Amy,AMS一般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键的酶。根据酶水解产物异构类型的不同可分为α-淀粉酶(EC3.2.1.1.)与β-淀粉酶(EC3.2.1.2.)。淀粉酶既作用于直链淀粉,亦作用于支链淀粉,无差别地随机切断糖链内部的α-1,4-链。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剧下降和碘反应的消失,最终产物在分解直链淀粉时以葡萄糖为主,此外,还有少量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淀粉酶主要用作果汁加工中的淀粉分解和提高过滤速度以及蔬菜加工、糖浆制造、葡萄糖等加工制造。淀粉酶于1965年上市。我国在淀粉酶生产、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863”计划还支持了饲料生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植酸酶、淀粉酶和木聚糖酶等酶制剂的研究。外国对酶制剂的研究也是非常的广泛,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中国。有关淀粉酶的研究发展的学术文章有:淀粉连续液化喷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和应用;非淀粉多糖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蛋白酶

蛋白酶(Protease)是一类酶的总称,这类酶能水解蛋白质里面的肽键。主要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酶等。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植物茎叶、果实和微生物中。微生物蛋白酶,主要由霉菌、细菌,其次由酵母、放线菌生产。蛋白酶对所作用的反应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蛋白酶仅能作用于蛋白质分子中一定的肽键,如胰蛋白酶催化水解碱性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蛋白酶主要用于皮革脱毛、毛皮软化、制药、食品工业;用毛霉属的一些菌进行半固体发酵生产凝乳酶,在制造干酪中取代原来从牛犊胃提取的凝乳酶。蛋白酶于1990年上市。我国碱性蛋白酶的研究发展很快,目前主要集中在高温耐碱性蛋白酶和常温碱性蛋白酶的研究,但是酶活力不高仍是当前工业化生产中一个最主要的研制因素。高产碱性蛋白酶基因的筛选、克隆及表达方面的研究将为碱性蛋白酶活力的大幅度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目前,国外碱性蛋白酶主要应用于洗涤及皮革等行业中,99%以上洗涤剂均添加了碱性蛋白酶,因此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当前国外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主要用于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手段进行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定向选育、目的性很强,而且酶结果研究也比较深入。

(3)β-葡聚糖酶

β-葡聚糖酶是能催化水解β-葡聚糖的多种酶的总称。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内切型和外切型。前者存在于谷物种子、某些真菌和某些细菌中,能催化水解谷物细胞壁中的β-

葡聚糖,其中包括内切型β-1,4-葡聚糖酶、内切型β-1,3-葡聚糖酶。后者存在于谷物种子中,其中又包括外切型β-1,4-葡聚糖酶、外切型β-1,3-葡聚糖酶。在啤酒生产中采用β-葡聚糖酶,可提高麦汁的过滤速度和得率,从而保证啤酒质量。也可用于饴糖、麦芽糖浆生产和用作饲料添加剂。β-葡聚糖酶于1977年上市。目前国外一些厂家已经开发出了饲用β-葡聚糖酶制剂产品,并开始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也日益认识到该制剂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饲用β-葡聚糖酶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确定为农业部“九五”攻关项目。我国目前多采用碱性制备高纯度的酵母-β-1,3-葡聚糖,但其不溶于水、酸、碱、以及醇、醚等有机溶剂,极大的溶解性使得该糖在实际利用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而不得不改性以增大其溶解性。酶处理是改善酵母-β-1,3-葡聚糖水溶性的另一种途径,酶处理使多聚糖苷键断裂,葡聚糖水解为寡糖或还原糖,降低其聚合度,从而提高其水溶性。酶处理时,反应条件温和,不改变其结构,无毒安全,避免了使用酸碱、机械等方面破壁带来的污染、抽提物失活等问题,对生物活性影响小,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4)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英文名cellulase,纤维素酶是指能水解纤维素J3—1,4一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变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是多组分酶系,因此纤维素酶又有纤维素酶复合物之称。纤维素酶在分解纤维素时起生物催化作用,是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寡糖或单糖的蛋白质。纤维素酶在食品行业和环境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在进行酒精发酵时,纤维素酶的添加可以增加原料的利用率,并对酒质有所提升。纤维素酶于20世纪60年代上市。Gilligan 和Reese(1954年)首先证明真菌纤维素酶在消化纤维素时具有协同性,他们发现纤维素复合酶对Walseth

纤维素(部分降解的酸化底物)的水解程度大于单组分酶。White和Brown(1981年)用电子显微镜证明了内切一外切酶组分间在水解结晶纤维素时的这种协同作用。Fatemtam等(1980年)发现两种外切酶(CBH I和CBH II)联合降解结晶纤维素的速度和程度是单组分酶的两倍。Wood(1985年)在研究纤维素酶时,发现培养滤液中的两种外切酶在液化微晶纤维素和棉纤维时具有协同性,即外切一外切协同性。一般我国利用里氏木霉QM9414(美国陆军Nafick 实验室菌株)作为其他酶活力的比较菌株。由于细菌所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PH为中性至偏碱性,而且这类酶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长期以来很少受到重视。90年代以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也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以纤维素为原料,利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直接作为人类食粮、单细胞蛋白生产原料或化学原料等;开发以纤维素为添加剂的可分解性塑料,另外,纤维素酶对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具有水解功能,可提取有价值的生化制品,进行体细胞杂交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5)溶菌酶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临床用于慢性鼻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水痘、带状疱疹和扁平疣等。也可与抗菌药物合用治疗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含量约为3.5%,是提取溶菌酶的方便来源。但不同产地的鸡蛋,其蛋清中溶菌酶的含量有所不同。工业上多采用直接结晶法、亲和色谱法、离子交换法、超滤与亲和色谱联合使用法等方法生产溶菌酶。近年,国外报道采用N-异聚丙烯酰胺与酸性单体的共聚物从蛋清中热沉淀

溶菌酶,得到90%的收率。他们认为使用共聚物从蛋清中热沉淀溶菌酶比使用pH敏感聚合物具有更多的优点,因为后者通常只有较低的收率。另外Ghosh等报道采用小型的中空纤维超滤系统(30kDaMWCO,聚砜膜)从蛋清干粉中分离溶菌酶。溶菌酶被选择性透过膜,而其他大分子的蛋清蛋白质被膜所截留。改进系统的流体动力学导致溶菌酶透过的增加,从而获得较好的收率。国内有人在对华南地区50多科120多种植物进行普查中,发现十字花科萝卜叶中溶菌酶含量最高,且发现萝卜溶菌酶的耐热性、耐酸性均优于鸡蛋清溶菌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酶的抑菌效果与现在普遍生产和应用的鸡蛋清溶菌酶有所不同。萝卜溶菌酶抑菌的广谱性和较强的抑菌能力,以及原料成本低廉,都为萝卜溶菌酶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卢顺舵等以脱氨几丁质为亲和吸附剂,直接从萝卜叶的抽提液中制备溶菌酶,产品比活力达42162uPmg。国内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含人溶菌酶的包含体的分离、溶解、、多肽复性方法等研究,来提高酶的复性率。

(6)植酸酶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与磷酸(盐)的一类酶的总称,属磷酸单酯水解酶。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将植酸(盐)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同时释放出与植酸(盐)结合的其它营养物质。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内,属天然营养品,植酸最显著的特征是与金属离子有极强络合作用和抗氧化性。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使之具有广泛用途。在发达国家,植酸多已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植酸酶于1996年上市。由于其天然菌株产植酸酶酶量低,这造成植酸酶难以大量生产及生产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天然植酸酶的抗逆性,尤其是热稳定性不能完全满足饲料及饲料加工的要求。因此,到目前为止植酸酶并没有在饲料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全世界对植酸酶研究的主要路线。MarisaK.Che-lius等用紫外照射法对NRRL3135菌株进行改良,获得的突变菌株其植酸酶产量为野生型的3.3倍。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诸西宁等首次分离到一种产植酸酶的青霉菌———变灰青霉(peicillumCanescens),此菌产酶效果较好,植酸酶活性可达3.12U/g(干曲)。赵允磷等分离出一黑曲霉菌株(Asp.Niger70),并与国际上公认的植酸酶优良产生菌:无花果曲霉NRRL3135菌株的产酶特性进行了比较,发现NRRL3135培养8~9d才达到产酶高峰,而黑曲霉(Asp.Niger70)培养5~6d便可达到产酶高峰;用固态培养法生产植酸酶的产酶水平前者为45U/g(干基),而后者仅为5.2U/g(干基)。陈红歌以黑曲霉MAO21(Asp.nigerMAO21)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单独处理和复合处理,获得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UN-l2-10,发酵108h,其植酸酶活力达到2950~3015U/ml,是原始出发菌株的 3.6倍。刘德忠以无花果曲霉2123-15#为出发菌株,用钴60照射诱变,获得两株产植酸酶活力较高的菌株,G-2123-15-7#和C2123-15-64#,在最适液态培养条件下,两株菌产酶活力均在11.0U/ml以上,最高可达11.28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8.57%,发酵时间从9d缩短到5d,缩短了45%左右。胥传来等从黑曲霉(Asp?nigur)中筛选出一株产植酸酶菌,在30℃下恒温培养4d,其最高酶活可达479.7U/ml,酶的热稳定性较好,温度提高到55℃,酶液仍保持93.4%的酶活,温度升到70℃,酶活尚存87.7%。

(7)L-天冬氨酸酶

L-天冬氨酸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主要用于酶法合成L-天冬氨酸.L-天冬氨酸在医药、食品和化工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特别它是当今世界重要的二肽甜味剂合成所必需的原料.因此,对天冬氨酸酶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受到重视,在酶工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L-天冬氨酸酶的工业化生产食欲1974年的日本,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目

前很多研究和工业生产者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优化以降低成本。目前尚未有人从培养基的角度进行优化以降低成本,工业上大多采用富马酸作为碳源以蛋白胨作为直接氮源直接发酵。唐芳,谭天伟等人从培养基的角度阐述用较为便宜的水解棉籽蛋白当氮源替代蛋白胨,用葡萄糖当碳源部分替代富马酸研究,成本节约了60%,但未见其最终的产量报道。南京工业大学徐虹教授等人采用游离酶法转化富马酸,克服了固定化酶操作繁琐的困难,节约了成本。

(8)糖化酶

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是一种习惯上的名称,学名为α-1,4-葡萄糖水解酶(α-1,4-Glucan glucohydrolace)。是由曲霉优良菌种(Aspergilusniger)经深层发酵提炼而成。

糖化酶是一种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糖醛酸的糖蛋白。它能把淀粉从非还原性未端水解a-1.4葡萄糖苷键产生葡萄糖,也能缓慢水解a-1.6葡萄糖苷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能水解糊精,糖原的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糖化酶用于以葡萄糖作发酵培养基的各种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的发酵;本品还大量用于生产各种规格的葡萄糖。总之,凡对淀粉、糊精必需进行酶水解的工业上,都可适用。糖化酶于1979年上市。几十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为提高糖化酶的活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常规的物理及化学诱变的方法仍然是方便有效的途径。糖化酶的研究已有多年,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基础研究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糖化酶的结构研究,如糖链在糖化酶活性、稳定性及构象态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阐明糖化酶的多型性原因及糖化酶的热稳定性机制。应用研究之一仍将是进一步提高糖化酶的活力,利用诱变、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方法获得优良菌株,提高糖化酶基因在受体菌中的表达水平等,进一步优化糖化酶纯化工艺及保存条件;另一方面,诱变筛选耐热糖化酶产生菌或克隆耐热糖化酶基因,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因为耐热糖化酶在发酵业的应用将会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将给糖化酶在工业中的应用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9)脂肪酶

脂肪酶,英文名称:Lipase,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它催化天然底物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二酯。脂肪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通常只有一条多肽链。它的催化活性仅仅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脂肪酶主要用于食品行业,造纸行业,皮革行业,饲料行业,医药催化合成,油脂奶酪加工等。脂肪酶于1969年上市。我国脂肪酶的研究在一年的年间, 基础研究发较快, 其中以性质研究工作最多, 酷合成及产酶条件的研究次之,而有关酶结构功能、酶反应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特别是结构和性质作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现在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只有将性质研究与结构研究结合起来, 才能整体上推动脂肪酶的基础研究。产生这种不平衡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这部分工作属纯基础性的研究, 与过去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宏观导向有一定的关系另外, 脂肪酶的应用研究在此期间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 其中以油脂化工、洗涤剂、生物化工方面居多, 环保研究最少。脂肪酶的应用虽不如淀粉酶、蛋白酶广泛, 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据报道, 脂肪酶占总用酶频度的左右。利用其天然底物长链脂肪酸醋各种油脂等,脂肪酶可在异相系统油一水界面或有机相中起作用, 并且具有一定的位置专一性。脂肪酶在国内洗涤剂、制革、水产、饲料、

化工、造纸、油脂化工、医药、环保等行业已表现出十分重要的应用潜力, 目前许多工业生产中已大量使用了脂肪酶。另外脂肪酶以其来源广泛、催化功能多样以及催化底物类型广泛酷、酸、醇、酸醉、酞胺等都可以成为它的底物等优点也已经使其成为生物技术及有机合成方面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酶。

(10)角蛋白酶

角蛋白酶,英文名称:keratinase,是一种可专一地降解角蛋白的蛋白酶类,角蛋白酶可由多种微生物产生, 能特异性地降解角蛋白, 在饲料、皮革、医药业、食品等工业及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中纯化的角蛋白酶活性很强,可以水解多种难降解的纤维蛋白类,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角蛋白。在农业上,微生物产生的角蛋白酶能使角蛋白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可以用于制造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料不仅解决了国内能源紧缺的难题,还降解了污染源,大大改善了环境。在饲料产业中,羽毛等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其粗蛋白成分在80%以上,动物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同时含有较多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未知生长因子,是一种良好的、可替代或部分替代鱼粉的饲料蛋白来源。角蛋白酶还可用于化妆品、工业生产及医药方面。角蛋白酶也可应用于美容护肤品,帮助活性因子透过皮肤屏障,去除皮肤多余角质,实现皮肤的深层护理。角蛋白酶能水解毛发角蛋白,利用角蛋白酶进行脱毛。国内对角蛋白酶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产角蛋白酶菌的分离、筛选、角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以及角蛋白酶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而且,研究的对象也极其有限,主要集中于对弗氏链霉菌的研究。而且以胞外酶的研究为主,对胞内酶的发表研究甚少。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工作,已涉及角蛋白酶高级结构、活性表达分子基础以及酶工程等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衣形芽孢杆菌的角蛋白酶基因,已测出其编码序列。

生物化学论文

洗衣粉的危害 【摘要】日前,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石计祥表示,家用洗涤用品中,洗衣皂对人体危害最小,洗衣粉对健康危害最大。洗衣皂是由天然油脂经皂化反应制成,去污能力强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洗衣粉溶解后,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长期积累易损害肝脏功能,特别是目前的洗衣粉加入表面活性剂、助洗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白剂、香精和酶等。有了这么些东西的加入,洗衣粉就更得到老百姓的青睐了。但是这些化学成分的加入,对人体伤害非常大,甚至致癌,同时也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 【关键字】洗衣粉危害表面活性剂助剂使用技巧 1907年德国汉高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料,首次发明了洗衣粉。它因为洗衣方便,去污能力强已被世人接受并流行开来。直到现在,洗衣粉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洗衣粉同等或高于其功能的产品。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像奥妙、雕牌、汰渍、立白等这些洗衣粉的名字就算是小孩也能随口叫出。可见洗衣粉等洗洁净产品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而我们每家每户几乎都要用洗衣粉。 而洗衣粉是根据社会的不同的需求,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经过人在原来的制造基础上添加各种试剂诞生出了不同种类的洗洁净产品。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多功能的洗衣粉也被陆续制造出来,如现在最常用的加酶洗衣粉。简单地说,洗衣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大部分的人类制造物一样,再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危害也来到了我们中间。现在人们在大量使用洗衣粉,我们知道洗衣粉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它的危害我们却知之甚少。要想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害处,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其组成。。 洗衣粉中主要含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本磺酸钠,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再加一些助剂,磷酸盐,硅酸盐,元明粉,荧光剂,酶等。现在大部分用4A氟石代替磷酸盐。 较好的洗衣粉其主要成分有:织物纤维防垢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污垢悬浮剂、酶、荧光剂及香料等;较差的洗衣粉常含有磷、铝、碱等有害成分。 这些洗衣粉的成分往往对人的身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决定洗衣粉去污效果好坏的因素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及三聚磷酸钠的含量,其含量越高去污效果越好。它在洗衣粉中的作用是使洗衣粉有可溶、乳化、浸透、洁净、杀菌、柔化、起泡、防止衣物静电的功能。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又使手变粗的作用,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 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磺酸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不少的伤害。 烷基苯磺酸钠对人体的皮肤有害,破坏皮脂,使皮肤发痒、过敏,侵入人体后,还会对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容易引起人体中毒,若用洗衣粉洗涤婴儿衣物,特别是内衣、尿布等,可因漂洗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给婴儿造成危害。此外,有的婴儿在接触了烷基苯磺酸钠后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该物质进入肝脏后,损害线粒体,抑制肝氧化酶的活性,易发生酸中毒,影响肝功能,而且还是协同致癌物质。一项调查资料显示,长期从事专业洗衣工作的人士,有70%~80%的人肝脏受到损害,50%的人胆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直链的烷基苯磺酸钠对人体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炎。当水体中的活性剂含量为0.5毫克升时,水面将漂浮其一层泡沫;含量为10毫克升时,鱼类就难以生存。 烷基苯磺酸钠又是主要的便面活性剂之一,在人们大量使用洗衣粉时,这种对环境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就时时刻刻在伤害人和环境。 为了使洗衣粉的洗衣功能更强和降低生产成本,洗衣粉制造厂家在里面添加了许多助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论文蛋白质提纯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作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题目:蛋白质的提取、纯化 姓名: 专业: 摘要: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的提取原理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蛋白质纯化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提取原理提取方法水溶液有机溶剂双水相萃纯化意义基本原则方法溶解度带电性质电荷数配体特异性前景 正文: 1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 1.1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原理 提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不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 1.2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方法 1.2.1 水溶液提取法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地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分性质而定,一般在低温(5℃以下)下操作。另外,蛋白质和酶是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值范围内。一般来说,在避免极端pH值的前提下,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提取。此外,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盐溶,并且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能够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因此可在提取液中加少量NaC1等中性盐,一般以0.15 mol/L浓度为宜。 1.2.2 有机溶剂提取法一些和脂质结合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都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碱,可溶于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强的亲脂性,并且不会残留在产品中,容易蒸发除去,密度低,与沉淀物质的密度差大,便于离心分离。但不足的是用有机溶剂来提取蛋白质比用盐析法更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1.2.3 双水相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各种力(疏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进而分离目的蛋白。此方法可在室温下进行,双水相中的聚合物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收率较高。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需要先对细胞进行有效破碎。目的蛋白常分布在上相并得到浓缩,细胞碎片等固体物分布在下相中。采用双水相系统浓缩目的蛋白,会受聚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 摘要: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构成这种特殊运动形式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萜类,卜啉生物分子等。正是这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在此,化学与生物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地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但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数以万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控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化学Biochemie 生物大分子人类基因组酶促反应DNA 生物化学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脂化学、糖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物化学论文

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工商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实验采取菌体自溶的方法来破碎细胞壁后经菌体分离提取蔗糖酶液,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热提取,醇提取的方法进行初步提纯。然后采用例子交换柱的对初提取液进行纯化,讨论该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有哪些优缺点,及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用DNS方法对每步提取后的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对比其活力大小。然后利用凯式定氮发及Folin-酚法对每步提取液的蛋白质量,比活力进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并确定最简单有效地蛋白质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标准曲线制定的关键方法。最后,采用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与其他测点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法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结合以上每步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提取纯化时的关键步骤及相关问题讨论。实验确定蔗糖酶的最适PH值等于5,最适温度为35度,(待修改) 关键词:蔗糖酶提取纯化酶活力蛋白质含量 1.文献综述 蔗糖酶蔗糖酶(Sucrose,EC 3.2,l_26) 又称转化酶(Invertase)。1828年Dumas等首先指出酵母菌发酵蔗糖时必须有这种酶的存在。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所以甜度增加。按水解蔗糖的方式,切开蔗糖的B—D一呋哺果还原力增加,又由于生成蔗糖酶可分为从果糖末端EC 3 2.1,2o3 和从葡萄糖末端切开蔗糖的—D一葡萄糖。苷酶( — uc呻 d丑se EC 3.2.1,20)。前者存在于酵母中,后者存在于霉菌中,工业上多从酵母中提取。 蔗糖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经过提取,提纯,酶活力测定,比活力,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分子量测定,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结果又较大的影响。 1.1 蔗糖酶的提取 现阶段主要存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提取方法的提纯环境的要求不同,且提纯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如下:表1 不同蔗糖酶提取方法比较 蔗糖酶提取方法提取液酶活性实验优点实验缺陷 甲苯自溶法偏低试剂简单、价格低 廉其耗时长、重复性差、酶活性低 冻融法一般,是甲苯自溶 的534倍。可以确定提取蔗 糖酶的最佳条件 耗时长,操作繁 杂。

生化工程论文

啤酒发酵 摘要:根据工业啤酒发酵生产过程和方法,粗略的介绍其生产流程及影响因素,同时介绍啤酒种类及酒槽的利用。 关键词:啤酒发酵,,露天锥形发酵罐,啤酒种类,酒槽饲养。 啤酒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啤酒工业在中国有了飞速发展,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家。作为第一,我国更应该将这项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是这项技术得到发展。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是麦芽汁中的主要可发酵糖分,啤酒发酵过程是指啤酒酵母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麦汁中的可发酵性物质而进行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啤酒就是啤酒酵母在生命活动之中所产生的产物。由于酵母菌类型的不同,发酵的条件和产品要求、风味等的不同,造成发酵方式也不相同。根据酵母发酵类型不同可把啤酒分成上面发酵啤酒和下面发酵啤酒。一般可以把啤酒发酵技术分为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现代发酵主要有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连续发酵和高浓稀释发酵等方式,目前主要采用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 啤酒酿造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等。其生产大致可分为麦芽制造﹑啤酒酿造﹑啤酒灌装3个主要过程。

现在啤酒生产的方法主要有七种,分别是: (1)浓醪发酵﹕1967年开始应用于生产。是采用高浓度麦汁进行发酵﹐然後再稀释成规定浓度成品啤酒的方法。它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设备的条件下提高产量。原麦汁浓度一般为16°P左右。 (2)快速发酵﹕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量。快速发酵法工艺控制条件为﹕在发酵过程某阶段提高温度﹔增加酵母接种量﹔进行搅拌。 (3)连续发酵﹕1906年已有啤酒连续发酵的方案﹐但直到1967年才得到工业化的应用。主要应用国家有新西兰﹑英国等。由于菌种易变异和杂菌的污染以及啤酒的风味等问题﹐使啤酒连续发酵工艺的推广受到限制。 (4)圆柱圆锥露天发酵罐﹕目前最常用的啤酒生产方法,1966年起开始应用于生产。其主要优点为﹕可缩短发酵周期﹐节约投资﹐回收CO2和酵母简便﹐有利于实现自动控制。目前单罐容积在600Kl 的已很普遍﹐材质一般为不锈钢。 (5)纯生啤酒的开发﹕随著除菌过滤﹑无菌包装技术的成功﹐自70年代开始开发了不经巴氏杀菌而能长期保存的纯生啤酒。由于口味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有的国家纯生啤酒已占整个啤酒产量的50%。 (6)低醇﹑无醇啤酒的开发﹕为汽车司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饮用的一种清凉饮料。它的特点是酒精含量低。无醇啤酒酒精含量一

生物化学论文

糖尿病及其治疗 姓名:学号: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加之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糖胰岛素治疗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和预后都作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 二糖尿病的种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三糖尿病的起因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是初诊糖尿病者的经典症状。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对于生物化学这一门科学,大家有什么了解呢?知道怎么样书写一份生物化学的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理论性密切联系的学科。为探索一套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又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分析生物化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完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组合等理论教学改革和增添实验设备购置、开展新项目、加强学生实验技能、改变考核方式、培养科研意识等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一、生物化学特点 1、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建立在分析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2、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要求强。近年来随着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

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因此,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理论教学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选择与确定多由教师掌握,而这种选择很难适合每个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惟师是从”专制型师生关系,构建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要求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切磋授课经验,集体备课,通过专业学习,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广搏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熟悉实验操作、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3、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

运动生物化学 论文

运动生物化学专题作业 糖质代谢与运动 专业:体育教育 日期:2015年6月13日

摘要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 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很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 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 其他己糖代谢等。 关键词: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糖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目录 1糖质概述 2糖的分解代谢 3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4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利用ATP提 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糖的无氧酵解 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这个代谢过程常见于运动时的骨骼肌,因与酵母的生醇发酵非常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根据反应特点,可将 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葡萄糖的磷酸化。第二阶段,磷酸乙糖裂解为磷酸丙糖。第三阶段,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第四阶段,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也进行着能量的转换,1分子葡萄糖 在缺氧的条件下转变为2分子乳酸,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产生2分子ATP;糖原开始1分子葡萄糖单位糖酵解成乳酸,产生3分子ATP。 糖无氧酵解的意义极大,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主 要途径。 (1)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是相对缺氧,此时可利用糖的无氧酵解补充能量。(2)登山或旅行中,从平原登上高原的初期。氧气变得比较稀薄,此时也需要糖的无氧酵解来提供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

生物化学结课论文

生 物 化 学 结 课 论 文 学院:物理化学学院 姓名:刘双双 学号:311113030202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1-02 授课老师:斯琴格日乐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第一章概论 (4) 第二章总糖及还原糖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的研究 (4) 2.1 总糖及还原糖的提取 (4) 2.2 总糖及还原糖的分离 (5) 2,3 总糖及还原糖的纯化 (5) 第三章实验部分 (6)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 3.2 实验步骤 (7) 3.3 实验数据处理 (8)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淀粉中提取总糖及还原糖的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淀粉中的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旨在掌握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原理,及用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方法。其原理是:在NaOH和丙三醇存在下,3,5-二硝基水杨酸(DNS)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生成氨基化合物。在过量的NaOH碱性溶液中此化合物呈桔红色,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光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利用多糖能被酸水解为单糖的性质,可以通过测定水解后单糖的含量来对总糖进行测定。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准确度高,是淀粉中总糖及还原糖测定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淀粉;总糖;还原糖;葡萄糖;3,5-二硝基水杨酸Study on extrac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in the starch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in starch content.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reducing sugar and total sugar, and the method of reducing sugar was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ic method. Its principle is: in the presence of NaOH and glycerol,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DNS) after thermal reduction with reducing sugars to generate amino compounds. NaOH in excess of the compounds in alkaline solution are orange, had the biggest absorption, in the 540nm wavelength in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amount of reducing sugar has a linear relation with light absorption value, using the colorimetric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in the sample. By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polysaccharide acid can be hydrolyzed to simple sugar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monosaccharide hydrolysi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This method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and high accuracy,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key words】: starch; Total sugar; Reducing sugar. Glucose; 3, 5-2 nitro salicylic acid

生物化学综述样板论文

化学生物学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三班白潇然 一、引言: 化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化学基础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致病因子对生命过程的干扰和破坏;药物的防治是对病理过程的干预。化学生物学通过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通过探索干预和调整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发现中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二、起源: 化学生物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S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 三、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多学科融合;科研创新;虚拟实验;多方向研究;综合性实验 四、主题综述: 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使用小分子调节目标蛋白质与制药公司发展新药类似。但是,当所有公司的目标蛋白质到目前为止仅是约450种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带来了至少几万个目标蛋白质。最终的目标是寻找特异性调节素或寻找解开所有蛋白质之谜的钥匙,但这需要更系统和整体的方法而并非传统方法。化学生物学看起来是有希望的答案。系统的化学生物学仅仅诞生于90年代中期,部份是由于基础条件到那时才刚刚完备。代表性的技术进步包括机器人工程,高通量及高灵敏度的生物筛选,信息生物学,数据采集工具,组合化学和芯片技术例如DNA

有关糖类生物化学论文

糖类生物化学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还可根据碳层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这种称呼并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根据糖的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3)多糖: 同多糖: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淀粉、糖原、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 杂多糖: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单糖或/和单糖衍生物如: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半纤维素、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 三、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 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四、单糖 (一)单糖的结构 1.单糖的链状结构 确定链状结构的方法(葡萄糖): a.与Fehling试剂或其它醛试剂反应,含有醛基。 b.与乙酸酐反应,产生具有五个乙酰基的衍生物。 c.用钠、汞剂作用,生成山梨醇。 最简单的单糖之一是甘油醛(glyceraldehydes),它有两种立体异构形式(Stereoismeric form),这两种立体异构体在旋光性上刚好相反,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Plane polarized liyot)的偏振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 论文题目: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nd Its Impacts 姓名:叶小东 学号:20091002402 班级:03109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es the scientific aim of human genome project , analyzes the hereditary inform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human life myself. Key words: human genome project; the significance genome project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目的在于绘制人体基因图谱,测定由3×109 核苷酸组成的人体23对染色体的全部DNA 序列,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0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 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一、前言 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8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基因组学 (Genomics) 。基因组研究被称作是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最重大的全球性的科研项目,其中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最为重要。 基因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占踞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围绕着人类基因的研究和探索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之一。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断,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 分子,每个DNA 分子上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中可含有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因为有四种碱基,由于碱基的不同就有四种脱氧核苷酸,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的顺序的不同,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复制可以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基因又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以蛋白质的形式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叫基因表达。 人类基因组是指决定人体生老病死等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大约含有近10 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意图就是彻底破译人类基因组的约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代表的生物学功能,从分子水平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人类遗传信息之谜。这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法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它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图片、动画形式将生物化学概念和过程进行形象展示, 较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显著的优势。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然成为 了教学中的主导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教学的利用已越来越少。例如,生物化学中关于分子生物学,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复制、表达 和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就十分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子生物学是 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文字叙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黑板板 书也难以准确传达,这时适当使用图片和动画视频进行展示,能让 学生在三维空间中观看分子结构,将基因表达调控的动态过程以生 动逼真的动画模拟进行演示,辅以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过 程中觉得新鲜有趣,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 的教学效果。 另外,除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实验之前观看实验教学录像,可以近距离观察实验操作细节,不仅能够复习已学技能,还能够清楚地学习实验新技术,减少了实 验教学中学生操作不规范、不正确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多媒体 教学固然在形象和生动上具有优势,但如果教师一味关注生动趣味性,忽略教材结构及文字内容,就会使得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感到无 从下手,觉得书本内容生疏、晦涩难懂,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这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理清课本的思路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用板书 的传统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搭建学习框架。例如,当讲解物质代谢过 程时,在结束物质基本代谢反应的教学后,教师有必要将物质代谢 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将章节内 容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譬如糖代谢一章包括许多糖代

生物化学论文

磷脂代谢的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 周彬彬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磷脂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物质,其结构,合成,降解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谢过程的异常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而磷脂的大部分是甘油磷脂,它的结构,合成及降解过程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磷脂代谢功能失调而引发的疾病的研究也在逐步加深,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也使得我们加深了对人体新陈代谢的认识。 关键词:磷脂合成降解疾病 1磷脂的基本特性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其结构特点是: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在生物膜中磷脂的亲水头位于膜表面,而疏水尾位于膜内侧。 磷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休内。特点是它们的不均一性和高度混杂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水解后产生合有脂肪酸和磷酸的混合物。磷脂是七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对各种分子的话透性屏障,因此在细胞的组织机构中起重要作用。磷脂分子内的非极性碳氧茄借范德瓦零斯力联合在一起。极性端能使磷胎分子自身排列成片月戎收点状.从而易于嵌入蛋白质而构成生物膜。磷脂种类繁多.周转串快。各种生物器官,不同的组织,甚至各种细胞器膜都合有不同的磷脂织分,而磷脂的极性成分和其脂肪酸组成又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生物体精确地控制各种磷脂的代谢和膜磷脂的装配,阁此详尽地研究和了解磷脂在生物休内的合成,降解,周转及其调节控制,对于生物膜的发生、修复更新和在机体内的功能的研究,都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1] 2磷脂的代谢 磷脂代谢指磷脂在生物体内可经各种磷脂酶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磷酸和各种氨基醇(如胆碱、乙醇胺、丝氨酸等)。甘油可以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参加糖代谢。脂肪酸经β-氧化作用而分解。磷酸是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各种氨基醇可以参加体内磷脂的再合成,胆碱还可以通过转甲基作用转变为其他物质。磷脂合成时,乙醇胺或胆碱与ATP在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乙醇胺或磷酸胆碱,然后再与CTP作用转变成胞二磷乙醇胺或胞二磷胆碱。胞二磷乙醇胺或胞二磷胆碱再与已生成的甘油二酯(见甘油三酯的生成)合成相应的磷脂。 所以,磷脂的代谢主要分为甘油磷脂代谢和桥磷脂代谢两部分。其中主要以甘油磷脂为主。

浅谈生物化学的发展与运用

2017年12 月 浅谈生物化学的发展与运用 常浩楷(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河北邢台054000)指导老师:高彤宇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从事各项工作中无时不刻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而现如今,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生命物质性质以及结构的技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本文综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其运用的热门方向。 关键词:生物化学;环境治理;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生物化学是由生物与化学相交织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化学反应、以及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各项性质。随着人们对有关生物化学技术的研究的逐渐加深,它在制药、环境治理、农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 这一学科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从最初的对于植物呼吸与光合作用,对于酵母菌的研究,再到后来的20世纪初期对于激素,维生素的发现。20世纪30至50年代科研人员们又对各项反应途径进行了探索,发现了如三羧酸循环的基本代谢途径;20世纪50年代后生物化学技术进入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的进步。20世纪,生物化学技术飞速发展。20年代的微量分析技术 的发明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生物分子;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又使得人们观察到生物分子的结构;40年代发现的层析、电泳技术成为了生物化学中物质分离中的关键技术;而后来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又在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过程的研究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70年代科研人员们迎来了基因工程的重要突破;并在80到90年代进入了基因工程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如今生物化学技术已在众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了相当具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2生物化学的应用 2.1环境治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规模极为庞大、关系极复杂又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干扰的动态生态系统中。随着社会及经济技术的极速推进,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中变化因素的不断增加给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周边土地沙化等诸多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发生。 生物化学技术作为与生态环境紧密的一门学科及技术,对于环境的改善也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生物化学对环境的改造主要体现为:清除化学污染(具体为减少农药污染)、修复被生物或者化学药剂污染的土壤、净化污水以及减少白色 污染。 2.1.1减少农药污染 劳动人民多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利用化学试剂(农药)对庄稼以及植物进行除虫的技术。然而一部分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时间无法降解,对土地环境造成危害。科研人员们利用生物化学技术,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并且广泛推广生物农药,保护土壤环境。 2.1.2修复土壤 导致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为重金属污染。而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也成为现今研究的热门话题。人们通过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技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改善,在降解一部分毒性的同时将重金属进行固定,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最终再利用生物吸收技术减少其含量。由此改善并且修复被生物或者化学药剂污染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2.1.3净化污水 污水处理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并实现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一直是科研人员们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水中的毒性,且微生物多是利用自身的活性来净化污水,不会造成水资源的二次污染。由此,通常利用固化酶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以保证水质的健康、无害。 2.1.4减少白色污染 现代人们购物常会使用塑料的购物袋,且大多数商品的包装均为塑料制品。农用的地膜或者废弃的塑料很难自行降解,由此,白色污染成了现代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残留于土壤中的塑料会降低土壤环境的营养成分,导致土地荒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麻烦。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用微生物合成效果极好的降解菌,有效减少白色污染。 2.2酶工程 工业化酶制剂的品质改良及新品种的开发是现代生物技术介入最多的一个领域,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生物大分子之中,较为重要的就是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由于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科研人员们利用这一性能可以定向合成所需的物质,并通过相关的生物化学技术开发特殊的酶来只催化特定的多糖进行水解,也可开发特殊的蛋白水解酶,这一点无疑在药物的全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酶的催化也具有高效性,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酶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胞器或者细胞以及酶所具有的 (下转第95页)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