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第八章 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第八章 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第一节概述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一)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移动速度较白蛋白快,位于其前方面得名,半寿期短12h,PA是一类运载蛋白,一种能与甲状腺素结合,称为甲状腺结合蛋白,一种能与VitA结合,称为VitA 结合蛋白,常用测定方法是免疫学方法,正常参与范围0.2~0.4g /L,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下降。

(二)白蛋白(albumin,Alb)分子量66458,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半寿期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40%~60%,主要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性,缓冲作用,运输作用,营养作用,调节某些激素或药物活性。

白蛋白可微量地通过肾小球,约0.04%,但大部分被血小管重吸收。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目前主要是溴甲酚绿(BCG)法,正常参考范围35~55g/L,血浆白蛋白增高临床少见,主要见于严重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血浆白蛋白降低临

床常见。①合成障碍急;慢性肝炎。②丢失过多;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斑狼疮等。③分解过多;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病。

(三)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分子量约4万,含糖约45%,pI2.7~3.5,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某些肿瘤组织也可合成。

AAG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急性炎症时上升,与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AAG测定方法,使用AAG抗体,进行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检测,正常参考范围0.5~1.5g/L,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风湿病、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患者上升,营养不良、严重肝病下降。

(四)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或AAT),分子量5.5万,pI4.8,含糖10%~12%,电泳时位于α1区带,占90%左右,由肝细胞合成,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左右,抑制作用有明显的pH依赖性,在中性和弱碱性中活力最大。

AAT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功能是对抗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AAT测定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免疫化学法,正常参考范围,新生儿血清1.45~2.7g/L,成人0.78~2.0g/L,AAT下降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症,AAT缺陷所致的肺气肿、肝硬化等,AAT上升见于急性炎症、外科手术后,长期服用可的松药物,妊娠及服用避孕药物。

(五)甲胎蛋白(α1-fetoprotein,AFP)分子量6.5~7万,pI4.75含糖量4%,主要由胎儿肝合成,妊娠13~15周血清AFP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仅为高峰期的1%~0.1%,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仅10~30μg /L,功能不详。

AFP作为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Ca的诊断很有价值,80%以上原发性肝Ca患者血清AFP上升,但无特异性,肺Ca、胰腺Ca,肝硬化患者血清AFP亦升高,此外,羊水AFP含量测定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AFP↑提示胎儿畸形(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死胎。

AFP测定方法,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放射免疫分析法,灵敏度特异性很高,有放射污染。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操作简便,定量不够精细,适合于普查、筛选。酶联免疫法(ELISA),灵敏度接近放免,且操作简便,无放射污染,便于推广。

(六)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又名触珠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合成,电泳时位于α2区带,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为两对肽链组成的四聚体(α2β2),α链有α1和α2两种,其中α1有两种遗传变异体。

Hp的主要功能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结合,(不可逆结合),并送至肝细胞内降解,因此Hp在溶血后含量急剧下降。

血浆Hp测定方法,①测定Hp-Hb复合物中过氧化物酶活性。②在血浆中加入过量Hb,生成Hp-Hb复合物,凝胶层折法收复合物分离,测定结合的Hb。③电泳法。④免疫分析法,正常参考范围0.3~2.15g/L,个体间变异较大。

急性时相反应中血浆Hp上升,烧伤、肾病综合征引起Alb丢失时Hp上升,血管内溶血Hp下降。

(七)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G或AMG)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分子量为62.5~80万,含糖量8%。

AMG最突出的特性能与多种分子和离子结合,特别是它能与不少蛋白水解酶结合而影响这些酶的活性,有选择地保护某些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AMG由肝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半寿期5天。

AMG测定方法,免疫化学法,正常参考范围1.25~4.10g /L,在低Alb血症,AMG上升,妊娠、服用避孕药时AMG上升。

(八)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含铜的糖蛋白,分子量约12~16万,含糖量约10%,因含铜而呈蓝色,故名铜蓝蛋白。

CER具有氧化酶活性,使血液中Fe2+氧化成Fe3+,故又称亚铁氧化酶。CER 还起着抗氧化剂的作用。防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生成,CER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浆CER在感染、创伤、肿瘤上升,Wilson病(肝点状核变性)CER下降。

CER测定方法,根据其氧化酶活性或免疫化学法,成人正常参考范围0.2~0.5g/L。

(九)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浆中主要含铁蛋白质,分子量7.7万,含糖约6%,由肝及网状皮系统合成,半寿期7天。

主要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RBC降解释放的铁,此外还可逆地结合多价金属离子,如Ca、Zn、Cu等。

TRF测定方法,扩散法、放免法、散射比浊法,成人正常参考范围2.2~4.0g/L。

TRF在急性时反应中下降,如炎症、恶性病变时、TRF、Alb、PA同时下降,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亦下降,妊娠、口服避孕药,注射雌激素TRF上升。

(十)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BMG)分子量11800,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并由此释放入血,半寿期107mim。

作为人类淋巴细胞抗原β链交部分。

BMG测定方法,由于含量很低,常采用放免法,正常参考范围1.0~2.5mg/L。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特别是肾移植后,如有排斥反应,BMG在尿中排出量上升,肾功能衰竭,炎症、肿瘤血浆BMG上升。

(十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能结合肺炎双球菌

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分子量11.5~14万,五条肽链组成,肝细胞合成。

CRP能激活补体,促进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运动和吞噬,具有调理素样作用。

CRP测定方法,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ISA法,放免法,正常参考范围:成人0.42~5.2mg/L。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迅速上升。

血浆蛋白质的组成与含量

组成分子量功能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A)5.4万运载T3、T4、VitA0.2-0.4g/L

营养不良、肿瘤、急性炎

症、肝病↓

白蛋白(Alb)6.6万

维持胶渗、缓冲作用、

运输作用

35-55g/L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

α1-酸性糖蛋白(AAG)4万与免疫功能有关0.5-1.5g/L

风湿病、恶性肿瘤、心肌

梗塞↑

α1-抗胰蛋白酶(AAT)5.5万

对抗溶酶体蛋白水解

0.78-2g/L

胎儿呼吸窘迫症、肺气肿、

急性炎症、妊娠↑

甲胎蛋白(AFP) 6.5-7万10-30μg/L 原发性肝癌↑羊水AFP胎

儿产前监测

结合珠蛋白8-40万与血浆中游离Hb结

0.3-2.05g/L Alb丢失时↑、溶血时↓

α1-巨球蛋白(AMG)62.5-80万

与蛋白水解酶结合影

响其活性

1.25-401g/L

低Alb、妊娠、口服避孕药

铜蓝蛋白(CER)12-16万

使Fe2+→Fe3+,抗氧化

0.2-0.5g/L

感染、创伤、肿瘤↑、Wilson

病↓

转铁蛋白(TRF)7.7万运载Fe3+ 2.2-4.0g/L

炎症、恶性病变、慢性肝

病↓妊娠、口服避孕药↑

β2-微球蛋白(BMG)1.18万淋巴细胞抗原一部分1-2.6mg/L

肾小管功能监测,肾衰、

炎症、肿瘤↑

C-反应蛋白(CRP)10.5-14万

激活补体、促进粒C、

巨噬C的运动和吞噬

0.42-5.2mg/L

急性心肌梗塞、创伤、感

染、炎症、手术后、妊娠↑↑

上述蛋白质除PA、Alb、BMG外都属于糖蛋白,含糖量最高的是AAG、45%,除BMG外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三、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一)炎症、创伤在炎症、创伤、感染、心肌梗塞、肿瘤等情况下其血浆浓度会发生明显改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phcse reactante,APR),主要包括AAG、AAT、Hp、CER、C3、C4、纤维蛋白原、CRP↑;PA、Alb、TRF↓。

(二)肝脏疾病血浆蛋白质大多数是由肝细胞合成,因此肝脏疾病会导致多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变化。如乙肝活动期AAT、IgM↑;而Hp、PA、Alb↓。肝硬化时AAT、IgA、AMG↑↑;IgG↑;CER、CRP轻度↑;而AAG、Hp、C3↓;PA、

Alb、TRF↓↓。

(三)肾脏疾病肾脏疾病早期可因蛋白尿而导致血浆蛋白质丢失,丢失的蛋白质与其分子量有关,小分子蛋白质丢失明显,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因肝细胞代偿性合成增加。主要表现是Alb↓↓,PA、AAG、AAT、TRF↓;而AMG、Hp、β-LP↑。

第二节血浆蛋白质测定

临床生化检验中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很多,主要利用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或性质进行。

一、测定蛋白质特征元素——氮如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的经典方法,1883年Kjeldahl首创,精密度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费时、技术性强,不适合临床常规检测,一般用于标准血清的标定和校正。

二、利用重复的肽链结构如双缩脲法,1914年首创,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各种蛋白产生的颜色反应相近,但灵敏度较低,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总蛋白的常规方法。

三、利用酪氨酸、色氨酸残基与试剂的反应或紫外吸收如:

1. 酚试剂法1921年,Folim首创,后又经改进,1951年Lowry改良成今法、灵敏度高(较双缩脲法高100倍),主要用于微量蛋白质检测,但各种蛋白质中酪氨酸含量不一,故准确性较差,试剂配制复杂且不稳定,化学干扰多,目前临床上仅用于粘蛋白测定。

2. 紫外吸收法在280nm处有一吸收峰,快速、简单,不需加任何试剂,保留蛋白质活性,化学干扰大。

四、利用与染料的结合能力

1. 考马克斯亮蓝G-250结合蛋白法(CBB法)1976年Bradford应用于蛋白质测定,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但特异性不高,大分子肽(分子量300以上),也参与反应,线性范围窄,临床上主要用于尿、脑溶液蛋白质测定。

2. 溴甲酚绿结合清蛋白法(BCG法)灵敏度高,血清用量少,操作简便,但特异性不高,部分球蛋白也能与之结合(α1-球蛋白、运铁蛋白、触珠蛋白等),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清蛋白的常规方法。

五、利用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如比浊法、折光测定法,方法简便,试剂易得,但浊度的强弱受反应的条件影响大(加试剂的方法、温度等),结果准确性差,一般用于尿、脑脊液蛋白测定。

六、电泳法CAE、PAGE,目前临床上常用电泳技术,但只能计算各种蛋

白质百分含量。

七、利用免疫学特性免疫化学法,特异性、灵敏度高,只能用于某种特异蛋白的测定。

第三节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双缩脲法)

一、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产生的颜色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但双缩脲反应并非蛋白质特有的颜色反应,分子中含二个以上肽键者有此反应。

二、双缩脲试剂

未失结晶水的硫酸铜(CuSO4·5H2O)3.0g溶于500ml新鲜制备的蒸馏水或刚煮沸冷却的去离子水中,加酒石酸钾钠(NaKC4O4O6·4H2O)9.0g,碘化钾5.0g,待完全溶解后加入6mol/L NaOH溶液100ml,最后加蒸馏水至1L,置聚乙烯瓶内盖紧保存。

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结合铜离子,维持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碘化钾防止两价铜离子还原。

三、正常参考范围:60~80g/L

四、临床意义

(一)血清总蛋白增高

1. 血液浓缩严重腹泻、呕吐、高烧。

2. 合成增加主要见于球蛋白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二)血清总蛋白降低

1. 血液稀释静脉滴注过多低渗溶液,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水钠潴留。

2. 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消耗性疾病,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

3. 合成障碍严重肿瘤

4. 蛋白质丢失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肾病综合症。

第四节血清清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

一、原理

溴甲酚绿(BCG)在pH4.2的环境中,在有非离子去垢剂(Brij-35)存在时,可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颜色的深浅在一不定范围内与清蛋白含量成

正比。

BCG与蛋白结合的特异性较低,它不仅与Alb结合呈色,还可与其他蛋白质呈色,其中α1-球蛋白,TRF、Hp最明显,但反应速度不同,Alb可立即反应(快反应),其他蛋白质反应慢(慢反应)。

二、试剂

1. 10mmol/L BCG贮存液BCG1.75g,溶于5ml 1 mol/L NaOH溶液中,加蒸馏水至250ml。

2. 0.5mol/L在琥珀酸缓冲贮存液(pH4.0)NaOH10g,琥珀酸56g,溶解于800ml蒸馏水中,用1mol/L NaOH溶液调pH至4.10±0.05,加蒸馏水至1L。

3. 叠氮钠贮存液叠氮钠4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4. Brij-35溶液Brij-35 25g,加蒸馏水80ml,置60℃左右水浴使其溶解,然后加水至100ml。

5. BCG试剂于IL容量瓶内加蒸馏水400ml,琥珀酸缓冲贮存液100ml,BCG贮存液8ml,叠氮钠贮存液2.5ml,Brij-35溶液2.5ml,加蒸馏水至刻度,配好的BCG试剂的pH应为4.15±0.05。

Brij-35可提高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力及溶解度,提高呈色稳定性,如无Brij-35可用吐温-20代替,叠氮钠有防腐作用。

三、正常参考范围:35~5.5g/L。

四、临床意义

1.血清清蛋白

(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浆浓缩。

(2)降低临床上较常见,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受损、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出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清蛋白如低于20g/L,患者可出现水肿。

2.血清球蛋白

(1)增高严重脱水、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

(2)降低血液稀释、严重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浓度如低于10g/L时,可怀疑为无γ球蛋白血症。

3.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临床上常用A/G值衡量肝病的严重程度,当A/G值小于l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方法评价】

1.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标本对本法不产生干扰。严重高脂血症可使结果偏

高,应采用标本空白校正。若标本混浊,可做标本空白(血清0.02ml,加琥珀酸缓冲液4ml),用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后再计算结果。

2. BCG系一种pH指示剂,它受酸、碱影响较大,所用器材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

3.BCG试剂的pH必须严格控制在pH

4.15±0.05,pH升高可使染料空白增高,与清蛋白结合率下降。所以,控制反应液的pH是本法测定的关键。

4.BCG与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较低。它不仅与清蛋白结合呈色,还与血清中其它蛋白质呈色,其中以α1球蛋白、运铁蛋白(属β球蛋白)、触珠蛋白(属α2球蛋白)最为明显,BCG与不同蛋白质的反应速率不同,与清蛋白可立即发生反应(快反应),与其它蛋白质反应较慢(慢反应)。实验证明,血清与BCG试剂一经混合,“慢反应”即可发生,约持续1h才完成。

5. Brij-35是一种非离子去垢剂,它可增强BCG-清蛋白复合物的溶解度,消除BCG同清蛋白反应时可能产生的沉淀,它的浓度高于或低于所指定的浓度时,均导致敏感度降低和直线性丧失,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故其配制浓度和所加试剂量一定要准确。

6.当60g/L清蛋白标准液与BCG试剂作用后,溶液在光径1cm、波长630nm 时,测定的吸光度应为0.811±0.035,若达不到此值,表示BCG试剂灵敏度较差。

7.本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并可用于自动化分析技术。

8.线性范围为10~60 g/L,CV<3%。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着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正常人从血管抽出的血液不加抗凝剂,自然凝固,经离心沉淀,下面红色部分为血细胞部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清,里面没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血浆的概念:正常人从血管抽出血液加抗凝剂(枸橼酸钠等),经离心沉淀,下面部分为血细胞,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浆,里面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这里指新鲜血浆,时间长了,第5、8、因子也就失去活性啦。)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就是加不加抗凝剂,再者上面讲的成分。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也就是说,血清是血浆的成分之一,现在知道血清去哪了吧 1

医学检验--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 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PA) 电泳位于清蛋白前面,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2~5天。 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敏感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创伤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由肝脏合成,是分子量21kD,半衰期为12小时。 RBP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靶组织,保护其不被氧化损伤。

在血浆中RBP与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以1:1结合,可避免小分子RBP从肾小球滤过。在靶细胞内,随TTR-RBP复合物的降解,视黄醇被摄入细胞。 3.白蛋白(Alb) Alb由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7%~68%。 功能 (1)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 (2)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3)具有酸碱缓冲能力,维持血浆的正常pH; (4)运输和储存作用:是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 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 因分子量较小,它在血管外体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各种膜屏障完整性的良好指标。 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2)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时,可以影响一些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 (3)血浆的清蛋白增高较少见,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等。 (4)浓度降低见于 ①白蛋白合成降低,如急、慢性肝病; ②营养或吸收不良; ③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如大面积组织损伤; ④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 ⑤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⑥白蛋白分布异常,如有门静脉高压腹水时; ⑦遗传性疾病等。 已发现有20种以上白蛋白的遗传性变异。 简单说: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消耗增大;丢失增多;血液稀释及分布异常;遗传疾病。 4.α1-酸性糖蛋白(AAG) α1-酸性糖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抗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α1-酸性糖蛋白的测定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 5.α1-抗胰蛋白酶(AAT) 肝脏合成,α1-抗胰蛋白酶是α1-区带显色的主要成份。 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一般认为α1-抗胰蛋白酶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 蛋白水解酶。 临床意义 (1)浓度升高:见于急性炎症、外科手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妊娠、长期服用可的松、雌激素等药物也可升高。 (2)降低:可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致肝硬化,严重的遗传性缺陷常伴有早年(20~40岁)肺气肿。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测定方法的进展: (一)、比色法:例如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双缩脲反应法;白蛋白的测定方法:溴甲酚绿法。 (二)、电泳法:是进一步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三)、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 特点:(1)特异性好:即某一抗原只与其相应的抗体起反应。 (2)敏感性高,可检测出纳克(ng)水平的的量。 免疫测定法包括: 1、免疫扩散法:敏感度在ug/ml,因此只能用于检测含量较高的蛋白质。且操作 繁琐、时间长,需18-48小时。 2、免疫电泳法:是区带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不能定量,仅用于检 测异常蛋白成分。 3、免疫浊度法:基本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 适,并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存在时,可以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即沉淀反 应。 二、免疫浊度法的原理: 免疫浊度法可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1、透射免疫比浊法: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混合液时,被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反射、遮挡或吸收而减弱。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A)与IC量呈正 相关。因此当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吸光度可计算出抗原量。要求形成的IC达到 一定的数量,而且分子颗粒较大,否则难以精确测定,因此检测灵敏度相对较 低。 2、散射免疫比浊法:光线通过检测溶液时,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折射而 部分偏转,产生散射光,散射光强度(I)与样本的IC量、散射夹角(θ)成 正比,而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 散射免疫比浊法又可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1)终点散射免疫比浊法: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检测,通常需10-30min,且灵敏度较低。 (2)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速度在单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通过影响游离药物的浓度,从而改变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和作用靶点的结合,从而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对1500种常用药物的研究表明,43%的化合物具有90%以上的血浆蛋白结合力。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肾-心血管等不同治疗领域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显著性差异。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抗炎药,其中高蛋白结合量(>99%)占很高比例(26%),而且大部分是酸。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具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特点。这项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中低结合药物的比例很高(77%)。低血浆蛋白结合率似乎更有利于化疗药物的设计。血浆蛋白结合的基本原理。抗凝治疗后的全血为全血。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不包括细胞)。 在抗凝剂(如肝素)存在的情况下,采集新鲜血液,离心除去血细胞,获得血浆进行体外研究,血浆蛋白留在液体部分。 血清是除去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在没有抗凝剂的情况下收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通常收集血浆,以便保留蛋白结合药物和游离药物,但去除细胞结合药物。许多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蛋白或体内的白蛋白、DNA等大分子物质反应,形成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蛋白质聚合物结合后,分子体积变大,不能通过血管壁转运到

组织,不能被肾小球过滤,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不能被肝脏代谢。进入血液的药物有的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有的通过离子键、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与血浆蛋白可逆结合,形成药物血浆蛋白复合物,是药物在血浆中的储存形式,可以降低药物的分布和消除速度,维持药物的疗效。 药物的蛋白质结合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还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最重要的结合是蛋白质结合,主要是血浆蛋白结合。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院系:理学院专业:农药学学号:0931******* 姓名:王熠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 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15%三氯醋酸溶液 0.1%亚硝酸钠溶液 0.5%氨基磺酸胺溶液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 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 4、试验方法 1、试剂的制备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 透析液(PBS):pH7.4的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 2、血浆制备

血浆蛋白质检查22240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 (1)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 ①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 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合成障碍(慢性肝病) 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 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 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 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 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在急性时相反应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升高,结合以上药物的能力增强而干扰药物的有效作用。 4.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功能: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货号:BC0050 试剂名称规格(200T)试剂主要成分 R1凝血酶试剂(液体)1ml×6瓶>100u/ml牛凝血酶,稳定剂适量,防腐剂适量。 R2纤维蛋白原标准品1ml×1瓶200~400mg/dL纤维蛋白原,缓冲液适量,稳定剂适量。R3咪唑缓冲液(IBS)75ml×2瓶 2.84×10-2M巴比妥钠,稳定剂适量。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凝固法为原理的各类半自动及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含量。 二、试剂保存和稳定性: 2~8℃保存,未开封试剂有效期内稳定。 凝血酶试剂(液体):开封后2~8℃下可稳定1周。 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复溶后在2~8℃下可稳定4小时。缓冲液2~8℃保存。 三、操作过程: 1、检测前准备 凝血酶试剂:使用前轻摇颠倒混匀. 纤维蛋白原标准血浆:按标签要求用去离子水复溶。静置使其完全溶解,轻摇颠倒混匀。禁 用含防腐剂的水。 2、样本收集和处理: 新鲜静脉血与0.109gM的柠檬酸三钠按9:1(V/V)混合均匀,以3000rpm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血浆,在2~3小时内进行实验。 3、检测流程:

①、标准曲线制作:将复溶后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μl血浆+400μl缓冲液)、1:10、1:15、1:20、1:30稀释,取此不同浓度的标准血浆各200μ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不需预温),测定凝固时间。 ②、待测血浆用缓冲液作1:10稀释,取待测血浆200μl,37℃预温3分钟,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测定凝固时间。 ③、标准曲线绘制: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含量(mg/dL)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纸上作出标准曲线,或把FIB的浓度与相应的凝固时间输入到血凝仪中。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血浆浓度计算:以测标本时1:10的稀释倍数与其它稀释倍数的比值作为稀释系数计算。以下为范例(FIB标准血浆浓度为312mg/dL): 参比品稀释倍数稀释系数FIB浓度(mg/dL)凝固时间(s) 1:510/5=2624××× 1:1010/10=1312××× 1:1510/15=0.67208××× 1:2010/20=0.5156××× 1:3010/30=0.33104××× 待测标本FIB含量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或将标准曲线输入半自动或全自动血凝仪,标本结果即自动报出。 如果凝固时间不在标准曲线范围内,建议重新稀释病人血浆:凝固时间过长,可作1:5稀释后测定,结果乘以0.5;凝固时间过短,可作1:20稀释后测定,结果乘2。 四、测定原理: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过量凝血酶的作用下,它会由可溶的蛋白转变成不可溶的聚合物,从

配方-血浆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血浆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研究所 程忠刚 近十几年来,仔猪断奶饲料和饲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养猪生产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早期断奶上。早期断奶可缩短断奶日龄,减少疾病传染源,提高母猪繁育性能和畜群周转速度,从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但由于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和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建立,所以提早断奶及日粮从摄取液体母乳到摄食固体饲料的突然改变常引起仔猪应激,导致采食量降低,日增重下降,下痢,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近年来,营养学家一直在探讨适合仔猪消化机能的日粮配制技术及合适的饲料源,乳制品常用于仔猪开食料中。近期研究表明,喷雾干燥血浆蛋白(SDPP)是断奶仔猪饲料中一种很好的蛋白源,可提高仔猪采食量,加快生长速度及提高仔猪机体免疫机能等。 SDPP是一种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加工而成的无腥味、高蛋白质、高氨基酸且含有大量IgG的新产品。其加工工艺是:首先收集屠宰场猪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于密闭容器中冷却,离心分离红血球与血浆,为防止血浆中细菌繁殖,应保存在低温冷藏库中。加工时用冷藏车将冷藏血浆运至加工厂,利用膜技术分离水分,最后应用特殊的喷雾干燥法加工成血浆蛋白。红血球可另外干燥制成血粉。 1 血浆蛋白的特点 1.1 适口性好 通过离心分离红血球和血浆,然后再喷雾干燥,可彻底消除血浆蛋白的血腥味,降低其粘稠度,使其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如配合酸化剂或乳糖使用,效果更好。Pierce(1996)研究表明,21天断奶仔猪饲料中加入SDPP和SDBP均可提高采食量(P<0.01),且SDPP组比SDBP组采食量提高更多,随供给量增加呈线性关系(P<0.05)。Nelssen 等(1991)研究表明,SDPP与乳糖合用,可使饲料适口性更好。 1.2 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且利用率高 SDPP的粗蛋白质含量可达70%~80%,其所含氨基酸不但含量较高且较为平衡,消化利用率高,只是蛋氨酸相对较低,如果补加蛋氨酸则效果更佳。Kats(1993)等试验表明,断奶仔猪在SDPP日粮中补加0.1%蛋氨酸,经过21天饲养,与不加蛋氨酸相比,在第1周内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明显提高(P< 0.05),在全期试验中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 1.3 含有多种功能蛋白质 SDPP中含有丰富的白蛋白、营养结合蛋白、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含量达22%,而初乳中只有15%),尤其含有大量IgG,仔猪采食后免疫机能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仔猪抗病力,减少了下痢等疾病发生。1989年,Gatnau等用12头初生仔猪做试验,出生24h后采血样用平板双向凝胶扩散法检测显示:饲喂含SDPP日粮的初生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是指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未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药物的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由于分子扩大,结合物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它们可以暂时“储存”在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但是血浆蛋白的结合位点受到限制。两种药物可能会与同一种蛋白质竞争替代品。例如,宝泰松与双香豆素竞争血浆蛋白,这会增加血浆中的游离型浓度,这可能导致出血。 组合的特征如下 可逆性 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变大,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壁暂时储存在血液中,而没有分布和消除。 可能发生竞争性替代: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但血浆蛋白的结合点有限。两种药物可能会与同一蛋白质竞争而产生替代现象。 结合率如下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受药物浓度,血浆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解离常数的影响。药理学书籍中记录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在正常剂量范围内对正常人测得的值。 影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因素及后果如下 当两种药物一起使用时,就会发生竞争性替代。如果一种药物的结合率达到99%,则当其被另一种药物替代并降低1%时,理论上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药物的浓度将增加100%,这可能导致中毒。但是,在普通药物的更换过程中,游离药物将被迅速清除,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浓度难以持续增加。药物也可能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并与血浆蛋白结合,例如磺酰胺交换胆红素和血浆蛋白结合,这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核黄疸。当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由于血浆蛋白有限,当具有高结合率的药物在结合位点达到饱和时,如果药物剂量继续增加,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将大大增加并引起毒性反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否适合作为首要优化参数

前言 依据游离药物假说的基本内容,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物浓度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在药物发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药物的游离比例(fraction of unbound, fu)来达到增加游离药物浓度的目标?理解该问题有利于早期化合物的高效筛选,避免陷入迷宫。常规情况下,从DMPK的角度来看,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PPB)不适合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因为同时有理论认为只有游离态药物才能被清除。下文将就这一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助于大家理解PPB的合理运用。 1 理论分析 基于游离药物才能发挥药效的理论,我们可以已基本确定我们药物发现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拿到有合适的Cu或AUCu的化合物。一般Cu和AUCu 用下式表示: Cu=fu*C AUCu=AUC*fu, 大多药物的PK/PD关系为AUCu驱动,后文我们将以口服药物的AUCu的计算为例进行解读。下式为AUC和AUCu计算方法,。 AUC=Dose*F/CL AUCu= fu*Dose*F/CL 同时基于只有游离药物浓度才能被清除的理论,假设药物的清除主要依赖肝脏代谢,依据well-stirred模型,假设药物吸收良好,吸收比例分数Fa=1,无肠道代谢,则CL和F则可换算为下式,。

CL=Q*fu*Clint/(Q+fu*Clint), F=1-ER=1-CL/Q= Q /(Q+fu*Clint) 此处Q为肝血流速率,Clint为固有清除率;将CL和F的换算值带入方程AUC=Dose*F/CL和AUCu= fu*Dose*F/CL中,即可得: AUC=Dose/fu/Clint AUCu= Dose/Clint 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虽然AUC与fu有着相反的关系,但是AUCu与fu 半毛钱关系没有,仅与Clint有关,Clint反映的正是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这也就是代谢稳定性能够经常作为T1级别的筛选指标的原因。如果把fu 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你会发现fu高了,Clint不变基础上,AUC确实会高了,但是在代谢稳定性和吸收没改善的同时,AUCu可能一直没怎么变化,就会陷入魔力的转圈当中。 2 实验数据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统计上市药物的PPB情况,尝试找找PPB与各个PK参数的关联性,以理解PPB的作用。下图为Goodman & Gilman’s 统计的上市260个药物的fu值分布情况,可以发现fu的值与其是否能成功开发没有必然的联系,各类结合性质的药物均有成功案例。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

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血浆蛋白质

第十三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概述 1.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plasma) :离体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沉降血细胞等有形 成分后的上清液。 ⑵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述:正常人的血液含水约81%-86%,其余为可溶性固体和少量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溶性固体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非蛋白含氮物质、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及无机盐等。 3.血液的固体成分 ⑴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述:血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它们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重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重要的阴离子有Cl-、HCO3-、HPO42-等。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⑵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糖类和脂类等 ①非蛋白氮(NPN)――血液中非蛋白含氮物质中所含氮的总称述: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氨、多肽和胆红素等,其中尿素含量最多。约占NPN总量的一半。在临床上血液尿素氮(BUN)常作为判断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②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述:血液中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葡萄糖、乳酸、酮体、脂类等。它们的含量与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密切相关。 血浆固体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物质是血浆蛋白质。

第一节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1.概念: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的主要的固体成分。2.总浓度:70~75g/L 3.分类 述:血浆中共有200多种蛋白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不同的组分,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电泳法及按生理功能分类法。 (一)盐析法 1.概念:根据血浆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此法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几部分,其中清蛋白/球蛋白(A/G)为1.5-2.5:1。 (二)电泳法 1.概念:利用各类血浆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 蛋白、α 1球蛋白、α 2 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 五个组分。(幻灯6)如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泳方法, 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数十种组分。 (三)按生理功能不同,可将血浆蛋白分为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类、脂蛋白类、血浆 酶类等六类。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规程 一.【产品名称】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二.【预期用途】 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 FIB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含量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检验原理】 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 五.【主要组成成分】 1.FIB凝血酶:5瓶/6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高岭土、稳定剂、防腐剂) 2. FIB定值血浆:1瓶,定值见瓶标 FIB定值血浆经HBsAg、HIV抗体、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如病人样本一样小心处理。 3.FIB缓冲液:2瓶(内含缓冲液、防腐剂) 4.说明书:1份 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FIB凝血酶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2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FIB定值血浆复溶后于+2℃~+8℃可保存8小时。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 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 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3.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 x(100 - 比容)。 4.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5.样本保存时间如下:+2℃~+8℃保存,不宜超过8小时。 九.【检验方法】 1. 试剂重建与保存 每瓶FIB凝血酶加入瓶标标示体积的蒸馏水,轻摇溶解。 每瓶FIB定值血浆加入1.0ml蒸馏水,静置3分钟,轻摇复溶。 2. 半自动血凝仪、手工测定 (1)标准曲线制备 将复溶后的定值血浆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ul血浆+400ul缓冲液)、1:10、1:15、1:20、 1:30稀释(有些型号的仪器血浆1:30稀释时可能测不出来,这时只需做1:5、1:10、1:15、1:20 四个点)。取不同稀释度定值血浆各200u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溶液100ul, 测定凝固时间(s)。

血清蛋白质组样品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作用[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8):703-706. [3]李 毅,戚好文,刘颖格,等.氟伐他汀对大鼠气道平滑肌增生 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2089-2093. [4]王文建,杨 莉,王西华,等.川芎嗪对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 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 27(12):833-836. [5]B lack JL,Roth M ,Lee J,et al .Mechanis m s of air way re modeling: A ir way s mooth muscle [J ].Am J Res p ir Crit Care Med,2001,164(10):63-66. [6]葛守一,梅长林,徐成刚.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对 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1):49-53. [7]Cerez o 2Guisado M I,Garcia 2Marin LJ,Lorenz o MJ,et al .Lovastatin inhibits the gr owth and survival pathway of phos phoinositide 32ki 2nase /p r otein kinase B in i m mortalized rat brain neur oblasts [J ].J Neur ochem,2005,94(5):1277-1287. [8]Amm it AJ,Panettieri Jr .The circle of life:Cell cycle regulati on in air way s mooth muscle [J ].J App l Physi ol,2001,91(3): 1431-1437. 编辑 杨湘华 ?经验交流? 文章编号:100022790(2007)0720640201血清蛋白质组样品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刘希成,梁 恒,田 真,张 霖,陈 阳 (西安交通 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离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49) 收稿日期:2006212212; 接受日期:2007202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16) 通讯作者:梁 恒.Tel:(029)82663992Email:lheng@mail .xjtu .edu .cn 作者简介:刘希成.博士生(导师梁 恒).Tel:(029)82663992  Email:xichengliu@mail .xjtu .edu .cn 【关键词】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血清【中图号】Q51 【文献标识码】B 1 材料和方法 应用Affinity 2blue gel 和Pr otein A 分别去除 人血清中的白蛋白和I gG .将未做处理的血清以及去除白蛋 白和I gG 的血清各400μg 与水化液混合,参照G rg 等[1] 的方 法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 w o 2di m ensi onal polyacryla m ide gel elec 2 tr ophoresis,22DE )检测,实验重复3次.扫描获取谱图,用P DQuest 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选取表达量差异2倍以上的 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其肽质量指纹图(P MF ),用Pr o 2 found P M F 数据库查询软件在NCB I nr 蛋白数据库中进行蛋白 的检索. 2 结果 P DQuest 软件对22DE 谱图进行匹配和统计分析, 发现未做处理血清、去除白蛋白及I gG 的血清的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482±18)个和(523±29)个.从谱图中发现,去除白蛋白及I gG 后,M r =30000~70000区域内蛋白点的丰度明显提高,高丰度蛋白富集区的蛋白丰度明显下降,但其它区域的部分蛋白丰度也随之下降或者丢失.切取在去除白蛋白及 I gG 过程中丢失和新出现的9个蛋白点(Student πs 2t 检验差异 显著,P <0.05),胶内酶解后进行MALD I 2T OF 2MS 分析,成功鉴定了这些差异蛋白点为8种蛋白质.在这些鉴定的差异蛋白点中,出现在未做处理血清中的蛋白有5个,其中2个蛋白点鉴定为同一种蛋白,分别为维生素A 结合蛋白,可溶性尿激 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蛋白激酶1抗原和血清白蛋白.出现在去除白蛋白和I gG 的血清中的蛋白有4个,分别为NADH 脱氢酶辅酶β,肌动蛋白结合蛋白M1,T 细胞活性受体β和血小板生长因子C . 3 讨论 应用Affinity 2blue gel 和Pr otein A 分别去除白蛋白 和I gG 已经成为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前处理方法[2].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分析了人未做处理血清和去除白蛋白及I gG 的血清,鉴定了8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7种为低丰度功能蛋白.蛋白功能分析发现,维生素 A 结合蛋白是一种与视觉感知和物质传递相关的胞外蛋白. 可溶性尿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定位于质膜,具有血液凝聚、细胞表面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激酶1抗原是由醛还原酶的C OVA1基因编码生成的,与细胞生长、电子传递和mRNA 拼接等功能相关[3].NADH 脱氢酶辅酶β由线粒体分泌到胞外,具有电子传递功能.T 细胞活性受体β与T 细胞信号通路和细胞防御等功能相关.血小板生长因子C 与血小板生长因子前体相关,定位于胞外,除与血小板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还与细胞增殖等其它生物功能相关[4].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去除高丰度蛋白时可以增强一些低丰度功能蛋白的检测,但由于非特异性吸附的存在,也会导致部分功能蛋白的丢失.因此,我们认为在分析具体病例的血清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再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综合起来全面地加以分析.【参考文献】 [1]G rg A,W eissW ,Dunn MJ.Current t w o 2di m ensi onal electr ophore 2 sis technol ogy for p r oteom ics [J ].Pr oteom ics,2004,4(12): 3665-3685. [2]Hu S,Loo JA,Wong DT .Human body fluid p r oteome analysis [J ]. Pr oteom ics,2006,6(23):6326-6353. [3]庞月华,杨望平.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21和p38在内膜 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9):36-40. [4]Campbell JS,Hughes S D,Gilberts on DG,et al .Platelet 2derived gr owth fact or C induces liver fibr osis,steat osis,and hepat ocellular carcinoma [J ].Pr oc Natl Acad Sci US A,2005,102(9): 3389-3394. 编辑 杨湘华 46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 Fourth M ilMed Univ )2007,28(7) htt p://j ournal .f mmu .edu . 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