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偏好 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偏好 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偏好 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

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

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四)风险控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三、风险管理体系

(一)本行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与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

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二)监事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工作,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

(三)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种风险。高级管理层应明确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明确本行所能承受的风险规模,建立有关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的档案和手册。

(四)风险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本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其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重要职责是监控各类金融产品和所有业务部门的风险限额,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整合到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和模型中。

(五)其他风险控制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实行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四、风险管理偏好

本行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满足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稳健经营要求的前提下,促进本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提高

经济资本回报率。

其风险偏好涉及的主要风险定量、定性指标如下:

(一)本行风险水平类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指标:

1.流动性比例衡量本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低于25%。

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低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低于-10%。

(二)信用风险指标

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高于4%。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高于5%。本行的不良率最低应满足该项监管标准,且应保持在较低水平。

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0%。

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50%。

(三)市场风险指标

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20%。

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四)操作风险指标

衡量本行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本行将根据银监会具体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最低目标。

(五)风险抵补能力指标

1.成本收入比不高于45%;

2.资产利润率不低于%;

3.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

4.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5.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50%。

6.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7.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五、主要风险管理及程序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卡透支、保函等业务。

1.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识别贯穿于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等

各环节。主要是对客户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实际发生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鉴定,权衡对比该信用业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后,决定是否对客户发生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风险识别分为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两个阶段。

定性识别。主要是对客户一般情况的调查、了解,从整体上掌握客户如期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

定量识别。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

在信用风险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的基础上,完成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再通过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等方法计量信用风险。以信用风险计量为基础,在符合信用发放的条件下,交由授信审批委员会审议后,并经有权审批人对该笔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是否与客户发生信用业务、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以及信用品种、期限等。

2.风险监测。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临界值。主要包括:

(1)监测对象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多种信贷资产组合层面的信用状况。

(2)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不良资产/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贷款风险迁徙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3)风险监测中要及时探测出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预警类别包括: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和客户风险

预警。

3.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限额管理、信贷审批、贷后管理和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1)限额管理是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如某一客户的信用风险暴露超过既定限额时,应采取更严的准入审批或更高层次的审批来处理。限额管理包括单一客户限额管理、集团客户限额管理、区域限额管理和组合限额管理。

(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机制的建立和贷款发放机制的建立。贷款发放机制坚持授权管理制度和授信审批制度。授信审批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审贷分离原则,即授信审批完全独立于贷款的营销和贷款的发放。

统一考虑原则,即对借款人所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表内外业务风险暴露统一考虑和计量。

展期重申原则,即对任何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必须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

(3)贷后管理通常采取贷款转让和贷款重组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贷款转让是指本行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贷款重组是指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本行为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

(4)本行将细化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分配一定比例或额度的经济资本。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以及银行各类头寸等。

1.风险识别及预警

本行在科学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缺口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和风险价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和计量。

(1)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防范、规避为主。

(2)产业风险识别及预警。产业风险包括产业内在风险和产业外在风险。

产业外在风险。通过对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及顺序、价格趋势、主要技术变化、上下游企业对产业的影响、政府管制方式变化的监测,总体判断产业的未来走势,制订相应的信贷产业策略。

产业内在风险。在产业原则符合信贷策略的前提下,通过对产业内企业集中程度、企业间竞争态势、技术装备结构、产业供销方式、销售渠道、产业内国家重点企业状况的监测,客观分析客户在产业内的发展后劲、长期发展态势,以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轨迹,作为决定是否对客户发放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放信用的重要依据。

2.风险监测和报告

本行风险管理部门应监测总体市场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以及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及使用情况等指标,动态掌握本行的市场风险情况,并按一定的频率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3.风险控制和化解

本行应根据业务需求,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控制手段:一是采用市场风险限额(含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手段,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规模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二是采用市场风险对冲手段,通过投资或购买与管理基础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金融衍生品来对冲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市场风险。三是通过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来抵御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利率风险化解。根据利率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头寸的结构,合理确定各贷款客户的利率水平。

(2)产业风险化解。通过对产业整体的统一授信,使该产业在本行的信用总额控制在一定限额以下,使本行信用总量在各产业间适量匹配。本行通过制定产业统一授信管理实施意见,定期和不定期调整分支机构的重点和高风险产业的总体授信额度。对超过统一授信的产业,压缩信用总量,以促进本行信用资产的结构优化。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

1.风险识别。操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归纳收集、同行借鉴

以及排列风险优先次序等。

(1)归纳收集。主要是对已发生的风险,查找是否由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形成,并对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查找的重点主要是认定有无主观责任人的信用风险。

(2)同行借鉴。对比同类银行的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查找本行是否有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之处。

(3)排列风险优先次序。针对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出的操作风险,按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形成风险的大小依此排列。

2.风险预警。本行通过强化内控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对操作风险及时预警。

(1)信贷业务操作中主要的风险:调查、审查不严,向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或办理承兑汇票、信用证;对客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缺乏约束;受理贴现要素不全的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手续不合法、不合规、造成担保失效或担保人免除责任;家庭共有财产做抵(质)押物的,没有取得共同所有人同意;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未核实出质人是否同意质押或未经出质人签字同意。

(2)业务经办中主要的法律风险:合同、文本、文书、凭证不完整、不规范;对不具备借款主体资格的客户贷款引起法律风险;受理不具备担保主体资格的担保引起法律风险;用土地所有权作为借款抵押物的无效抵押引发风险;抵债资产所有权未转移至本行;投标保函中,申请人在中标前撤标、改标或中标后不履行签约手续,担保业务中承担偿付责任等。

(3)资产业务中主要的道德风险:盗窃库款;编造客户资

料,利用个人消费贷款审批环节少的特点骗取贷款;与房地产开发商相互串通,办理虚假按揭,套取银行信用;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内部人员私自将质押物取走;管理者授意经办人员隐瞒企业真实情况,套取银行信用;低值高估,接收抵债资产;高值低估,贱卖抵债资产等。

(4)其它资产业务主要的风险:库存现金、贵金属的交接、保管手续不全;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过高、管理处置不当和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不当,形成实物毁损等。

3.风险计量。本行主要采用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

4.风险控制和化解。一是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本行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进行自查及校正。按照风险排列优先次序,先急后缓地反映、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体系;二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积极培育健康有效的合规管理文化。强化对内控制度的培训,使员工做到“应知应会”,降低业务操作中的能力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减少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要竭力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员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不管是主要面向客户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主要供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必须有助于支持风险评估、建立损失数据库风险指标的收集与报告,进而控制操作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我行应当尽可能提高负债的稳定性和资产的稳定性,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1.风险识别。流动性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识别,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同质性识别。

2.风险评估。适时监测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流动性比率指标,同时采用现金流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等方法评估流动性风险,并进行把握、调整,将其控制在警戒线内。

3.风险监测。在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及时、有效监测银行各种内外部指标、信号和融资指标、信号的明显变化,适时采取正确的风险控制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监测的方法包括压力测试法和情景分析法。

4.风险控制与管理。本行流动性日常管理由金融市场部门负责,对各项流动性指标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作出相应决策。同时本行应制定流动性管理应急计划,包括危机处理方案和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五)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存在于本行经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叉同在。

1.风险的识别。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是正确地识别信用、

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本行声誉的风险因素。业务机构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详细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管理部门。

2.风险的评估、监测和报告。本行综合管理部(办公室)为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通过分析自身对各类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以及收集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而预测本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评估本行即将采取的各类政策可能产生的结果。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仔细分析和监测所收到的意见和评论,通过有效报告和反映系统,及时将利益相关者对本行的正面、负面评价和行动,所有的沟通记录和结果,以及本行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建议,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

3.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1)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面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本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本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内容包括风险排查、分级管理、应急处理、投诉处理及监督评估、信息发布及归口管理等。

(2)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包括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确保实现承诺、确保能及时处理投诉与批评、从投诉与批评中积累早期预警经验、尽量将发展战略与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保持一致、将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保持与

媒体的良好接触、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制定危机管理规划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浅析韩国政策性银行

浅析韩国政策性银行 如今,各个国家的银行结构中,一般来说均以中央银行为首,然后以商业银行作为主体,辅以各种专业性银行。其中政策性银行分摊着各类专业性银行的重要构成部分,鲜明的性质让其拥有自身独特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剧,并且在国际上对世界的经济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是机遇也为挑战,令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也要求国内的政策性银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找出自身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多加借鉴国际的先进管理技术,加快发展步伐。因此,我将对邻国的政策性银行进行探究,借鉴其对韩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作用和成功经验,吸纳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方法,进而完善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六十年代的韩国还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家,GDP仅仅为87美元,但仅经过30余年,其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00年左右,其GDP为7466美元。在这个工业奇迹中,韩国产业银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将要以KDB为切点,进行探究。 韩国产业银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是韩国目前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前身是1918年的韩国开发银行,在1954年,伴随朝鲜战争结束,政府依据《韩国产业银行法》,全额出资成立了韩国产业银行,其宗旨是:“遵照国策,为产业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和管理产业资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韩国产业银行身为韩国政府的代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配合国家政策的变化,顺应经济不同时代的需求,不断扩宽的金融业务的范围,开发金融机能,主导了产业的发展,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在不断进行长足的发展。 一、KDB经营特征 (1)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权利和财政手段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系统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 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 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四)风险控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三、风险管理体系 (一)本行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与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二)监事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工作,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

某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案计划政策

XX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证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行,依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政策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本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 第五条本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第六条为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本行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与本行总体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相匹配。 第七条本行的资本分配应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资本总额及分配办法,

核定市场风险的资本分配总量,并在本行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中进行合理分配。 第三章市场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本行应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实施部门。 第九条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全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批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全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 (二)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 (三)定期获得并审阅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 (四)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上全部或部分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就承担的相关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条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3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1公司治理机制仍不完善 目前,中国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已在内部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公司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部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3.1.1.1存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内部人”控制,是指经理班子通过对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外部人利益现象。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在中国银行公司治理中,作为“内部人”的总行高管层,“非职业经理人”身份和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他们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也决定了他们虽然控制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权,但绝不会轻易利用权力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但大量的事实证明,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较大比重集中在一线,而不良贷款的形成并非源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而在于银行员工被利诱、拉拢和收买。银行案件多集中在基层机构的事实,也似乎证明了“内部人”控制发生了“层级性位移”,同时,也说明大型银行公司治理中多层级“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严重的。 3.1.1.2监事会尚未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属于平行式二元模式(不同于的传统的二元模式?),董事会与监事会均由股东大会产生,其法律地位平等,董事会只对股东大会负责无需对监事会负责,而监事会只有监督权并无决策权,更不能任免董事会成员,或否决董事会决策;另一方面,监事会成员都来自于股东和内部员工,而这些人在行政上受制

于董事会或管理层,其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3.1.1.3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改进 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中国银行还尚未建立有效地董事、监事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尚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董事会也未普遍建立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经营层成员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仅对每年高级经营层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认定,对高级经营层年度奖金的确定和发放也主要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主,缺乏系统的立足长远发展的考核。 3.1.2缺乏明确合理的操作风险容忍度 所谓操作风险的容忍度,是指银行依据本行的风险偏好确定的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敞口(暴露)。目前,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容忍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3.1.2.1容忍度尚不明确 近年来,中国银行为了控制操作风险,普遍加强了操作风险管理、积极开展案件治理工作,但各银行的操作风险容忍度还不够明确,己确定了“适中”的风险偏好,但还未能依据此确定具体的风险容忍度,部分银行简单的把案件防控目标作为操作风险的容忍度。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风险容忍度应由董事会确定,并在全行逐级分解落实,容忍度应当逐步量化。容忍度不明晰的原因,一方面是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正在起步,损失数据收集正在开展或不能据以形成合理的风险管理标准,但主要原因是银行董事会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仍不够充分。 3.1.2.2容忍度过于严格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评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银监局辖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参照执行。 第三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总体目标是,银行通过适时有效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工作,全面梳理自身合规风险管理状况,及时解决合规缺陷和问题,持续改进和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夯实依法合规经营和案件风险防控的坚实基础。 第四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合规机制建设情况、合规履职情况及合规管理效果等三个方面。 第五条银行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应坚持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六条银行应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工作,并纳入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计划。银行应根据经营规模、业

务复杂程度、内控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重点、范围和频度,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自我评估。 对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以及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等所产生的合规风险管理应适时开展专项评估工作。 第二章评估程序与要求 第七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分为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报告三个阶段。 第八条评估准备阶段。 (一)银行应成立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应当熟悉银行业务,能够正确理解与银行有关的法律、规则和准则及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银行应制定评估实施方案,明确评估目的、内容、范围、重点、要求等,全面收集评估期内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文件、工作记录、有关数据等资料。 (三)银行可聘请外部机构承担部分内容的评估工作,但银行应监督其评估过程,确保其合规性,并承担其评估结果及相关责任。 第九条评估实施阶段。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相关主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更大变化的却是人们的社会环境 和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由此企业也就面临着更加多样的竞争环境,这就迫使企业的管理 者必须应对更加复杂和快速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外部的风险时刻显现,因风险处 理不当而遭受损失甚至破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定的风险 防范和应对机制,既保证企业可以稳定的发展,又可以对风险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且不使做 出的决策偏离企业的战略正途。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体系化风险防范机制是在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 理代表着风险管理的最前沿的理论和最佳实务。 全面风险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与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紧密相关,在战 略制定中得到应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用来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事件,在企业风险 偏好的指导下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由此可见,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合理 的保证,也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由企业战略决定的范围 之内。换句话说就是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所有的企业,不管其大小或目标是什么,来全面 系统地辨识、衡量、排序并处理所面临可导致其偏离企业目标的风险。 同时,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可以确保企业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内外部 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 效率,保护企业不至于因灾害性事件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职能、综合内控、风险理财及风险管理信息系 统五个模块组成。 风险战略是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是针对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设计的一整套风险处理方案。 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者,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职能安排,可 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作为全面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通过针对企业的各个主要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 一系列政策、制度、规章和措施,对影响业务流程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风险理财是指企业运用金融手段来管理、转移风险的一整套措施、政策和方法。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传输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系统,其包括企业信息和运营 数据的存储、分析、模型、传送及内部报告和外部的披露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成—风险战略 如同企业战略是指导企业运作的总纲领一样,风险战略是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 方针和行动纲领,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将围绕风险战略展开。 风险战略是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 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然后选择风险 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 工具,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配置的原则。 风险战略首先需要确定量化风险时所使用的量化模型,制定企业的风险度量标准。统一 的风险度量标准使得企业可衡量不同业务之间风险的大小,确定企业应当着重管理哪些风险,并明确分配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基准。 企业制定风险战略,在充分考虑企业风险承受度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各种手段以进行风 险应对。例如如果某项业务所含固有风险超过企业风险承受度,则在风险战略的指导下,企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一条【宗旨】 (4) 第二条【定义】 (4) 第三条【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别】 (4) 第四条【适用范围】 (5) 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5)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与职责分工 (5) 第六条【架构原则】 (5) 第七条【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 (6)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 (7) 第九条【分行管理层】 (8) 第十条【风险管理部】 (8) 第十一条【各业务条线和职能部门】 (8) 第十二条【法律合规、运营管理、信息科技、安全保卫、人力资源等部门】.. 10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 (10) 第三章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10) 第十四条【范畴】 (10) 第十五条【制度体系】 (11) 第十六条【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11) 第十七条【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11) 第十八条【内部控制制度】 (12) 第十九条【紧急事故应急处理制度】 (12) 第二十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细则】 (12) 第二十一条【对分支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细则的特别规定】 (13) 第四章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技术 (13) 第一节业务标准操作流程管理 (13) 第二十二条【基本思路】 (13) 第二十三条【职责】 (13) 第二节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14) 第二十四条【操作风险识别】 (14) 第二十五条【操作风险评估】 (14)

第二十六条【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 (15) 第三节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 (15) 第二十七条【操作风险应对措施】 (15) 第二十八条【外包】 (15) 第二十九条【保险】 (16) 第四节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16) 第三十条【操作风险监测】 (16) 第三十一条【关键风险指标】 (16) 第三十二条【操作风险报告】 (16) 第三十三条【操作风险预警】 (16) 第三十四条【操作风险事件举报】 (17) 第五节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17) 第三十五条【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17) 第六节操作风险资本管理 (17) 第三十六条【监管资本】 (17) 第三十七条【经济资本】 (18) 第七节配合监管 (18) 第三十八条【政策程序报备】 (18) 第三十九条【提交报告】 (18) 第四十条【配合检查】 (19) 第四十一条【整改】 (19) 第五章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19) 第四十二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19) 第四十三条【传达】 (19) 第四十四条【业务培训】 (19) 第四十五条【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培训】 (20) 第四十六条【全员操作风险管理培训】 (20) 第四十七条【操作风险管理考核及奖惩】 (20) 第六章附则 (20) 第四十八条【重检】 (20) 第四十九条【解释】 (21) 第五十条【实施】 (21) 附件:名词解释 (22) 一、操作风险来源 (22) 二、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 (22) 三、可能性和影响性 (23) 四、操作风险应对措施 (23) 五、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KRI) (23) 六、风险映射 (24) 七、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 (24) 八、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 (24)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之欧阳音创编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 险偏好 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 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四)风险控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三、风险管理体系 (一)本行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与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公司合规稳健经营理念,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公司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进公司经营管理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实现。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贷款法》、《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贷款公司集合资金贷款计划管理办法》、《贷款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结合本公司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思想是:追求稳健,以适度承担风险获得适中的回报;反对不计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激进经营行为;果断把握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的市场机会,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第三条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与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风险管理体系,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确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制订详实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程序,及时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风险。 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五)适当的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第四条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是: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章以及公司内部管理规定,倡导规范运作、稳健经营的企业文化; (二)创建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支持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有效风控的同时兼顾效率、价值的均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贷款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公司经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支持业务拓展和创新,保障公司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XX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

XX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监管文件,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政策适用于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附属机构(以下简称为“本行”)。本行由XX银行及其下设各级附属机构组成。附属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境内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按照监管规定应当纳入并表范围的其他机构。 第三条风险是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价值或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识别机制,本行定期对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在各类风险中认定主要风险。主要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以及独立评估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他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 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含国别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含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围绕发展战略及风险偏好,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主要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确保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四条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文化和组织、政策、流程、

技术管理体系等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二)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 (三)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完善、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六)适当的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七)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本行通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结合,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五条本行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一)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应与发展战略目标一致,风险管理应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独立性原则。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并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三)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覆盖银行整体及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对每一类风险都有效地管理。 (四)全员参与原则。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和配套机制,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所属全体经营管理人员都应按照其工作职责参与风险管理工作,承担相应风险管理职责。 (五)匹配性原则。确保资本水平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收益与

《商业银行的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

4全过程工程咨询风险管理 4.1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各阶段的主要风险 4.1.1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市场供需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价格走势及对竞争力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市场调研报告(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竞争策略、营销策略等内容)及其论证或者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所引起的风险。 4.1.2技术风险 1工艺技术选用,在先进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耐久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2由于对产品品种、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和建设地址的选择报告(包括建设条件、资源状况、材料来源与供应、总平面布置、环保、安全、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可行性研究及其论证或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引起的风险。 4.1.3筹、融资风险 由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渠道与筹措方式不合理或不可靠引起风险。

4.1.4环境风险 由于建设地区的社会、法律、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环境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所引起的风险。 4.1.5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项目成立后到承包合同签订之前,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1招标风险:风险承担人是项目主办人(单位)。 2投标(报价)风险:风险承担人是承包商。 3合同风险:风险承担人为双方,但主要是承包商。 4.1.6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承包合同签订后,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1勘察设计风险 1设计风险 2采购风险 3项目管理风险(质量、安全、费用、进度等风险) 4.1.7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风险 1合同收尾 2管理收尾 此阶段的风险承担人主要是项目业主。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利率风险系统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利率管理开始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商业银行长期潜伏的利率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造成银行的净收入减少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

CONSTRUCTION 节能环保 一、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二十年来,三家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策性金融总体规模偏小的问题愈益突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助学等薄弱领域和环节,政策性支持力度远远不足。除此以外,政策性功能定位模糊、监管弱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现。 (一)政策风险。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一直以来均以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为主要目标,相对商业银行来讲,政策性银行本身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随着国家改革和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政策不断调整,又不同程度增加了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农发行为例,一是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农发行贷款性质由完全的政策性转向政策性和经营性并存,主要表现在政策收购贷款数量减少,非政策性贷款数量增加,加大了农发行增量贷款风险。二是实行新的粮改政策后,财政补贴方式由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补贴转向对农民直接补贴,这使农发行失去了“财政补贴”这一主要收息来源,进而加大了资产风险。三是粮食流通市场化,粮食采购主体的资格约束放宽,竞争加剧,迫使一些长期经营不善的粮食企业关停并转、破产重组,有的企业甚至逃避监管、悬空农发行债务,贷款面临较大威胁。 (二)道德风险。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与特定企业“捆绑式”的特殊银企关系。对企业来说,容易将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视为政府“拨”给的资金,主观上按期还本付息的意愿和约束力不强。对信贷人员来说,由于这些贷款主要是根据政策要求发放的,一旦收不回可以“贷款的政策性”为由推卸责任,政策性银行信贷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承担的责任,从而容易导致信贷员放松贷后监督检查,致使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三)法律风险。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都有独立的法律依据,如美国的《农业信贷法》、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而我国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未出台专门适用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章程成为政策性银行经营发展的主要依据,政策性银行在无法规约束情况下运行,具有较大缺陷。由于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的章程自制定以来从未修订,有关业务范围、治理结构、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机制、风险补偿等相关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可依、有章难循,出现监管弱化等问题。 (四)政府信用风险。从某种角度讲,政府信用决定着政策性银行贷款质量。政策性银行目前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较高,由于平台公司投资的项目大都具有非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本身往往不产生现金流或者只产生少量的现金流,依靠项目本身的收益难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媒体公开披露数据显示,大约30%的贷款项目能够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还款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导致土地交易市场的日渐冷清,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的同时发生必然会导致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进而会导致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另一点则是在平台贷款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借、用、还”责任相互脱节。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工作调动比较频繁,容易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现象。地方官员为了追求自己的政绩大量的发债,而将还债任务留给了他的后任者。因此,即使有第二还款来源作担保,这些贷款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贷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信用。 (五)公司治理风险。当前,政策性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尚未正真建立,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业务拓宽和规模扩张缺乏有效的制衡。 (六)资本充足率风险。目前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补充资本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面向社会发行的债券及少量的企业存款,缺乏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发展,导致政策性业务规模无法做大。 (七)信贷集中度风险。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贷款相对较集中,但政策性银行本质上也是银行,必须遵循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在执行政策的前提下讲效益、讲管理、讲风险。政策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单一客户贷款额度缺乏比例限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过高,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 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 战 卫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 安徽合肥 230000 摘 要: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94年。一直以来,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挥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政策性银行本质上也是银行,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其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同样面临经营风险。根据财政部部署,为强化金融监管,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风险,我们对政策性银行201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并对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状况,剖析其经营风险的形式和成因,从而探讨全面改善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经营;风险;对策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第5卷 第11期2015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