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

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历年考研真题精心编写了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及详解。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本部分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本部分严格按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理工类(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49764.html,)提供全国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题库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环境学导论》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电子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质量保证:每本电子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电子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电子书内容,确保质量。

4.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

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49764.html,)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00:30)

咨询QQ:4006123191(8:30-00:30)

详情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49764.html,/(圣才学习网|理工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第3章 生态学基础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

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第7章 粮食问题

第8章 能源与环境

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

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12章 海洋污染

第13章 大气的污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

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

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

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

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第3章 生态学基础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

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第7章 粮食问题

第8章 能源与环境

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

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12章 海洋污染

第13章 大气的污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

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

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

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

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2.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3.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5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4.环境问题(中山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5.生态平衡(中山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因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和功能衰退。

6.食物链(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食物链可分为捕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碎食性食物链。

7.生态系统(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以生物为核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8.城市生态系统(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总目标是追求系统本身运转的高效、安全、舒适与和谐,其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9.人口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5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人口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全球或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其特点包括:①人口的环境

容量是非常小的,而现实中的人口数已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的环境容量;②人口环境容量的制约因素增多,其中最突出的是能源和水源;③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中还包括社会机制的作用。

10.水体富营养化(四川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11.COD(中山大学2014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可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越高,说明有机物质越多,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通常用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

12.水污染(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和其他废弃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江河湖海,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水污染会造成鱼类死亡,破坏风景区的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

13.赤潮(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赤潮又称红潮,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氮、磷等有机污染物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14.光化学烟雾(中山大学2013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光化学烟雾是指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多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光化学烟雾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对动植物和材料都有害。同时,对眼睛、喉咙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有头痛、呼吸道疾病恶化,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15.可吸入粒子(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可吸入粒子(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体、液体微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形成的颗粒物。可吸入粒子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尤其与能源需求和机动车数量增加有关,现在已成为大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16.温室效应(中山大学2014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温室效应又称大气保温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具体原理是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大部分到达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热量)向外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汽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的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

17.酸雨(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干沉降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酸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大量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废气,转化成为硫酸、硝酸,最后随雨雾降落到地面。

18.噪声级(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噪声级是指噪声的级别,指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的强弱,是量度和描述噪声强弱的指标。可用仪器直接测出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响度感觉,单位为dB。

19.噪声(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噪声是指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噪声会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它不单独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而且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20.废物的焚烧与热解(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废物的焚烧是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热解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21.危险废物(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其中,危险特性是指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和浸出毒性,凡具有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性者,即可鉴别为危险废物。

22.科斯定理(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科斯定理是指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这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要素?阐述环境要素的属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阳光不被包括其中)等。

(2)环境要素的属性

①最小限制律。整个环境的质量受到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制约,即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控制环境质量的高低,而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也不能采用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和弥补。所以,人们在改善整个环境质量时,首先应改造最劣的要素。

②等值性。等值性说明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存在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具有等值性。等值性与最小限制律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主要对各个要素的作用进行比较,而后者强调制约环境质量的主导要素。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又称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是指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④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即从演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2.谈谈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及解决途径。(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1)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

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劳动大分工。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

(2)解决途径

①控制人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增强经济实力。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③发展科技。科技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也需要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例如由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科技进步,改善和提高燃煤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寻找洁净能源,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或降低污染源的危害强度。

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举例如下:

(1)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灾、旱灾;

②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

③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化为食物的作用;

④遵循物流平衡、保护土地肥力;

⑤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

(2)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

①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

②充分利用恒定资源;

③开发可再生能源;

④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浪费,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它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的技术,来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使农、林、牧、副、渔以及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4.什么是适度人口?影响适度人口的因素有哪些?(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1)适度人口是指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

(2)影响适度人口的因素有:

①国家耕地面积

庞大的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产生的压力,迫使人们高强度地使用耕地,加之不合理开发土地,导致大量耕地被毁,人均土地逐年下降。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退化,粮食产量赶不上人口增长,使得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

②粮食产量

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增长势态,粮食供求关系是偏紧的,因此必须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确保粮食供应。

③就业情况等。

5.什么叫人口环境容量?阐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1)环境人口容量即人口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2)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势、氧气浓度与大气压等。

①如果该地区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那么该地区人口分布就会非常密集,若是热带沙漠性气候或极地气候等恶劣气候,那么该地区人口分布就会相对少一些,所以气候是决定人口分布的一大因素。

②地势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另一因素,海拔高,会出现气压低、温度低、氧气少等问题。所以海拔较低的地区人口分布会密集些。

③因地势分出来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一个地区的氧气浓度与大气压,大气压大的地区,氧气浓度就会相对多一些,因而人口就会密集,反之人口就会少。

6.人口膨胀对环境有什么压力?(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人口膨胀对环境有如下的压力: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庞大的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产生的压力,迫使人们高强度地使用耕地,加之不合理开发土地,导致大量耕地被毁,人均土地逐年下降。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退化,粮食产量赶不上人口增长,使得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

(2)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会造成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的增加。结果会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3)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了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4)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

(5)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正在加速消耗。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又是以人为主体作为消费对象的。由于人口暴增,对各种矿物的需求正在加剧。

(6)人口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长,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

7.提高粮食产量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决?(四川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1)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①开垦荒地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粮食需求的增长是由耕地的扩大来满足的,耕地的增加是以牧地、湿地及其他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的减少为代价的,因而会破坏生态平衡而形成水旱灾害,并对粮食和其他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②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化肥施用量不当以及施肥方法不合理,常使很多化肥被浪费掉;而且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从而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多方面失调。化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通过径流、农田排水以及渗滤淋洗对水体的污染,其次是对土壤、大气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③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空气、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积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造成农药公害问题。

(2)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途径:

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旱灾害

森林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破坏森林,就可能导致水旱灾害,使作物减产。因此,植树造林,严禁滥伐和保护森林,是保护农田,减少作物损失,增加收获量的重要途径。

②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

在空间和时间上,增加太阳能利用率,加强光合作用,是增加植物初级净产量,即增加人类食物来源的另一重要途径。选育良种,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在一定的日照期间内,增加播种次数,即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或使作物生长期与日照强度变化获得最佳协调,或使作物成熟期避开雨季等,都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

③充分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变为食物的作用

大量的农、副、鱼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可以先制成饲料,喂养家畜家禽以生产肉类食品,其粪便再用于生产沼气和肥料,不但充分利用了初级净产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④遵循物流平衡规律,保护土地肥力

采取轮作(即每年或每茬种植不同的作物,2~3年为一轮)或套种的制度,例如耗氮量大的作物与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交错种在一起,可以使耕地恢复肥力,比长期施用化肥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⑤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

必须根据生态学规律,按照不同鱼类的生长成熟周期以及资源量,在有利于资源恢复的前提下,规划捕捞活动,才能持续稳定地获得最大的海产品产量。此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用水;或发展海洋虾、贝类及淡水养殖业等措施,都是增加食物来源的途径。

8.化石燃料开采、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

①采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a.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亡以井下采煤最为严重。矿井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约占99%),若对矿井瓦斯预先抽放不够或抽出后直接排入大气,就会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时还会发生爆炸,威胁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

b.地面或地面生态系统破坏以露天采矿最为明显。井下开采破坏了地壳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地表沉陷,从而导致地面工程设施破坏和农田毁坏,还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严重的污染。露天开采占用大量农田、草地等,也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良的影响。

c.煤矿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污染,使水生物减少,甚至灭绝。

②原油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原油开采过程中钻井泥浆内加入的烧碱、铁铬盐和盐酸等化学试剂会对井场周围水域和农田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原油开采过程中井喷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损失,还会污染大片农田或海域,破坏生态平衡。

③天然气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污染大气的硫化氢和污染河流的伴生盐水。

(2)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

①煤炭运输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在堆存和装卸过程中还会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并由于浸出水的流失而污染周围水系;

②石油运输对环境影响更为严重,随着石油海运量的增加,因油船事故和油船外排洗舱水而进入海洋的石油量已显著增加,并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

(3)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①煤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不但在洗选时排出大量洗煤水和干燥时产生灰尘、NO2和SO2,而且在它的气化和液化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污染物;

②石油加工过程或炼油厂运转过程中排放废物,其中污染物数量甚至比煤气化和液化时排放的多10倍以上;

③炼油厂的原油或精制油产品储库,可能发生跑油事故。

(4)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全球气候变化。燃料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同时产生热能供人们使用,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

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每年0.7~0.8ppm的速度递增,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系统。

②热污染。

a.热污染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原因是水温升高使藻类的繁殖加快,固氮藻的固氮速率增大,同时加速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矿化或无机化,还加速了生物的代谢进程,而藻类的代谢物和鱼、贝类的排泄物又多为NH3;

b.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藻类种群的改变,直接影响鱼类饵料的质量;

c.水体温度的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存,当水温升至27~28℃时,浮游动物数量减少,升温至30℃以上,又是强增温水域(△T>3℃)时,则大多数浮游动物停止繁殖,甚至死亡;

d.在强增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

e.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栖息在该地区的昆虫将提前苏醒,而远离该地区本该先行苏醒的昆虫,却仍处于冬眠状态。

③其他污染物及酸雨。化石燃料燃烧还向环境排放大量颗粒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烃类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等空气污染物,含有悬浮固体硫酸、氟化物、磷酸盐、硼化物、铬酸盐和有机物等的废水,以及炉渣等固体废物。化石燃料(天然气除外)燃烧时排出的气体废物中,以硫氧化物数量最大,而以苯并(a)芘毒性最大。

9.水力发电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水力发电对自然的影响

①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

②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如下游水位降低甚至断流,从而造成土壤盐碱化,或来自上游的泥沙减少,补偿不了海浪对河口一带的冲刷作用,使三角洲受到侵蚀;

③水库建成后,由于蒸发量大,气候凉爽且较稳定,降雨量减少,使水库地区的小气候大为改观。

(2)水力发电对地球化学的影响

①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改变,而且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等都有所不同;

②深层水的水温低,而且沉积库底的有机物不能充分氧化而处于厌氧状态,水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强。

(3)水力发电对生物的影响

这与水库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如依泰普水库建成后,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而且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耗尽了水中的溶解氧,进一步造成水库内鱼类的大量死亡,甚至有一些生物可能应运而大量繁殖,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4)水力发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可改善用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溉,生产电力及产生其他社会、经济效益;

②居民搬迁后重新定居,会对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等)产生影响,如果计划不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排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③古迹文物的淹没与破坏,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一大损失。

10.清洁能源的特点,并就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清洁能源的特点

①清洁能源又称绿色能源,它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上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聚变能等。

②清洁能源本身作用是降低CO2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③清洁能源的最大特点是在使用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降低CO2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2)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①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能源资源丰富,可持续使用,又无污染,必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以及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②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从绿色能源本身的特点看,绿色能源是一种本地能源,并基本上不受国际能源市场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传统能源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11.什么是氧垂曲线?水中溶解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1)氧垂曲线定义

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氧垂曲线说明水体对需氧有机废物的天然自净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氧垂曲线

当水体污染程度较低时,好氧性细菌使有机废物发生氧化分解而逐渐消失,因此DO减少到一定含量后不再下降。但如污染比较严重,超过水体自净化的能力,则水中DO耗尽,从而发生厌氧分解作用,同时水面常会出现黏稠的絮状物使水体与空气隔开,妨碍再充气过程的进行。此时水中DO不足,可能引起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死亡。

(2)水中溶解氧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再充气过程、光合作用、呼吸和有机废物的氧化作用。

①再充气过程与水中的DO含量有关,当DO含量与水中氧的溶解度差距越大时,氧从空气进入水中的量也越多;

②澎湃奔流的河水由于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再充气的过程也比静止的水体更快;

③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白昼进行并产生氧,也会使水中的DO增加。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在全天不分昼夜地连续进行的,并不断地从水中耗用氧而使DO减少。

12.简述水危机及其产生原因。(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

(2)水危机产生的原因如下:

①自然条件影响。淡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许多国家或地区用水量甚缺。

②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目前世界上城市居民约占世界人口的41.6%,而城市占地面积只占地球上土地总面积的0.3%。在城市或城市周围又大量建设了工业区,因此集中用水量很大,往往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③水体的污染。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13.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形成机理。(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1)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藻类过度旺盛的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的溶解氧急剧变化,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硝酸盐过量时有毒性,亚硝酸盐又能在人体内与仲胺合成亚硝胺,有使人得癌症、生畸胎和影响遗传的危险。

(2)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

①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而引起的。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②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尤其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③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④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等生物利用。

14.利用溶解氧下垂曲线分析河流有机污染的过程。(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2)利用氧垂曲线分析河流有机污染过程如下:

图2 氧垂曲线

①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

②到临界点后水中溶解氧又逐步回升;

③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15.举例简述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1)重金属污染物最主要的特性是: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分散和富集的过程。这些过程统称为金属迁移。

(2)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

①沉淀作用。重金属生成氧化物或磷化物、碳酸盐等而沉淀,并大量聚集在排水口附近的底泥中,成为长期的次生污染源。

②吸附作用。天然水体中含有丰富的胶体(各种粘土矿物、各种可溶性和不溶性的腐殖质等),能强烈吸附重金属离子。重金属在河流中的迁移主要是吸附在悬浮物上被流水搬运,这是使许多微量重金属转向固态的最重要途径。

③此外还有氧化还原作用(如三价铬被氧化为六价铬,六价铬毒性远大于三价铬)、络合作用等。

(3)举例说明

①无机汞在水环境或鱼体内由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汞,又称甲基汞。

②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可以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成万倍地富集,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日本发现的“骨痛病”就是镉积累过多引起的,会引起肾脏功能失调,骨中钙被镉取代,骨骼软化,此病潜伏期很长,可达10~30年。

16.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种类?其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表现?(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1)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

(2)海洋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石油污染;

②赤潮;

③毒物污染;

④塑料垃圾;

⑤核污染。

(3)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①海水的混浊

水中照度对决定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照度为1%的深度,一般大体可以看作是维持植物独立营养生活的最低限度。因此,海水中的悬浊粒子不单给视觉带来了不快或者给鱼类造成危害,而且在作为海洋生物繁殖基础的初级繁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油污染的影响

a.扩散在海面上的油在氧化和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大面积的海域缺氧;

b.会使某些致癌物质在鱼、贝类体内蓄积,使海鸟因沾染油污而死亡;

c.由于溢油的漂移扩散,会荒废海滩和海滨旅游区,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③赤潮危害

a.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海洋生物;

b.赤潮生物(均为浮游植物)使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发生堵塞,妨碍呼吸,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c.含毒素的赤潮生物使鱼、贝类死亡或产生的鱼毒、贝毒危害人体健康。

17.简述赤潮及其危害,影响赤潮的因子有哪些?(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1)赤潮定义

赤潮是指由于大量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使入海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2)赤潮的危害

①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海洋生物;

②赤潮生物(均为浮游植物)使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发生堵塞,妨碍呼吸,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③含毒素的赤潮生物使鱼、贝类死亡或产生的鱼毒、贝毒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赤潮的因子

①生物因子。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全球海域中已发现能引发赤潮浮游生物300余种;

②化学因子。海水中的营养盐类是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因而赤潮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物理因子。每种赤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温盐环境,存在适应其生理需求的温度和盐度;

④水文因子。包括浪、潮、流、锋面及水体稳定性,其对赤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影响。

18.在污染源强一定的情况下,区域大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在污染源强一定的情况下,区域大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风向、风速、大气的稳定度、降水情况和雾。具体影

响如下:

(1)风的影响

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风速的大小两个方面。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

(2)大气的稳定性

①大气的降温率与大气稳定性的关系

地球表面的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率,是气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空气的垂直混合状况。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与大气的稳定性关系密切,同时影响着受污染的空气被较洁净的空气混合而冲稀其污染浓度的作用。

②逆温

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即下沉逆温;有时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会同时发生,高空为下沉逆温,低空为辐射逆温。

(3)降水的影响

各种形式的降水,特别是降雨,能有效地吸收、淋洗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4)雾的影响

雾像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19.叙述酸雨的基本成分和形成机制。说明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和防治对策。(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1)酸雨的基本成分

酸雨的基本成分是SO x和NO x发生反应所形成的酸。

(2)酸雨的形成机制

大气中存在形成酸的物质包括含硫化合物—SO2、SO3、H2S、二甲基(DMS)、COS、CS2、CH3SH、硫酸盐和

H2SO4;含氮化合物—NO、NO2、N2O、硝酸盐、HNO3以及氯化物和HCl等。这些物质在降水过程中进入降水,使其呈酸性。

(3)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①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方面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湖水pH值降低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另一方面酸雨浸渍了土壤,侵蚀了矿物,使铝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沿着基岩裂缝流入附近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②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年酸雨使土壤中和能力下降,使土壤贫瘠;土壤中的铝和重金属元素被活化,对树木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就会引起根系严重枯萎,致使树木死亡。

③酸雨对各种材料的影响

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储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信电缆等材料的腐蚀。

④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使地面水变成酸性,地下水中金属量也增高,饮用这种水或食用酸性河水中的鱼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4)防治酸雨的对策

①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减少SO2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是改用含硫低的燃料,另外,改烧固硫型煤、低硫油,或以煤气、天然气代替原煤,也是减少硫排放的有效途径;

②烟道气脱硫脱氮;

③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20.简述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1)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CFCs)类物质

部分CFCs物质,由于其有非同寻常的化学稳定性(如CFC-11在大气中寿命为75a,CFC-12在大气中寿命为110a),因而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

(2)在平流层内存在着O·、O2和O3的平衡。而O3与氮氧化物、氯、溴及其他各种活性基团的作用会破坏这种化学平衡。如图3,部分CFCs物质,由于其有非同寻常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可以在同温层中积聚。强大的紫外线辐射引起它们光解而放出氯原子,于是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一个氯原子能破坏近10万个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失去其吸收紫外线的性能。

图3 影响臭氧浓度的物理化学过程

21.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应对?(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CFCs)类物质。部分CFCs物质,由于其有非同寻常的化学稳定性(如CFC-11在大气中寿命为75a,CFC-12在大气中寿命为110a),因而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其他某些人造化学物质也会对臭氧层有很大威胁,如哈龙。

(2)因为氯氟烃类物质造成臭氧层的破坏最大,因此,应尽快控制CFCs的排放。具体有如下措施:

①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降低CFCs排放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改进设备以减少其损失;

②回收与再循环。用于制造柔性泡沫的CFC-11,大部分是在生产过程中挥发而损失掉的,通过炭过滤器可以将它回收50%。对用于制造固体泡沫的CFC-12,采用类似技术也可减少一半排放量。CFCs在汽车空调器系统内也可以再循环,可采用简单的系统内过滤器或干燥器;

③改进CFCs产品。有些CFCs产品对臭氧层的破坏较小或没有威胁,这些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CFC-11和CFC-12,从而大大减少对臭氧层的威胁;

④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在可以找到其他替代产品时,应尽量减少CFCs的使用。

22.若某个噪声污染源的声压级是80分贝,请问其相应的声压是多少?若某地有两个声强80分贝的噪声源,问叠加后的声压级为多少分贝?(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1)声压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被测声压;P0为基准声压,其值为2×10-5/m2;L P为声压级,dB(分贝)。

某个噪声污染源的声压级是80分贝,L p=80dB,经计算:p=0.2Pa。

叠加后的声压计算公式为:

代入数据,则L p1+2=10lg(2×108)=83.01dB。

经计算,若某地有两个声强80分贝的噪声源,叠加后的声压级为83.01dB。

23.什么是噪声?噪声标准是根据什么原则制定的?噪声标准分别为几类?(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1)噪声是指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即它不单独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而且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

(2)制定噪声标准的原则

①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异,即工厂中的噪声标准应与乡村地区(包括需要安静的疗养区)、交通量少的安静住宅区或较居住区、城市内的住宅区、靠近干道和运输繁忙的铁路线附近的居住区、城市中心区等应有所不同。

②白天和夜间也应有所区别,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噪声源,应有其特定的标准。

(3)噪声标准分类

①听力保护标准;

②机动车辆噪声标准;

③环境噪声标准。

24.什么是噪声?噪声污染有什么特点?(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噪声是指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即它不单独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而且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

(2)噪声污染特点

①噪声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

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

③噪声传播的距离有限;

④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

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要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5.什么叫危险废物?如何判断?(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1)危险废物的定义

危险废物是指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以免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它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

(2)判断危险废物的方法

危险废物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人们通常把“危险”和“有毒”联系起来。“有毒”和“危险”废物的定义比较混乱,“有

毒”一般是指狭义的具体物质,能对人和动物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危险”的含义较为广泛,包括所有有毒的废品,以及对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长远的影响,或对环境造成危险的废物。危险特性是指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和浸出毒性,凡具有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性者,即可鉴别为危险废物。

26.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是什么?(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1)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

①侵占土地。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必然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也越多;

②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废物堆置或没有适当防渗措施的垃圾填埋,其中的有害组分很容易随着渗滤液浸出而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③污染水体。除对地下水的污染外,由于不少国家把固体废物直接倾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使地表水体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减少水体面积,而且还妨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④污染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大气环境一般通过如下途径:a.尾矿粉煤灰、污泥和垃圾中的尘粒随风飞扬;b.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c.固体废物本身或在处理(如焚烧)时散发毒气和臭味等。

(2)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

①减量化原则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②无害化原则

又称安全化,是指将废物内的生物性或者化学性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或安全化处理。例如,利用焚烧化处理化学法,将微生物杀灭,促进有毒物质氧化或分解。

③资源化原则

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27.分别叙述固体废弃物的类别和特性。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是什么?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固体废物的类别和特性

①固体废物

指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利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体或泥状物质。

②固体废物的类别

a.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b.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c.欧美等许多国家按来源将其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五类;

d.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其分为工矿业固体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等三类。

③固废的特性

a.侵占土地;

b.污染土壤和水体(堆放在土地上的固体废物,其渗漏液将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以及其他径流;倾倒在江河湖海中的固废将直接污染水体);

c.固体废物中的有毒、危险废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

①减量化原则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②无害化原则

又称安全化,是指将废物内的生物性或者化学性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或安全化处理。例如,利用焚烧化处理化学法,将微生物杀灭,促进有毒物质氧化或分解。

③资源化原则

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3)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关键问题

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应防止二次污染。对于必须排放的固体废物也应妥善处理,使其安全化、稳定化、无害化,并尽可能减少其容积和数量。

28.请叙述土壤背景值的含义及开展背景值研究的意义。(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1)土壤背景值的含义

①按地区考虑,本底值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并与污染区同一元素含量进行比较,超过本底值者即为污染。超过越多,污染越重。此概念的缺点在于,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可能极不相同,用平均值表示,与实际情况往往出入较大。

②根据土壤类型考虑,本底值是指未被污染的某一类型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并与受污染的同一类型土壤中相同元素的平均含量相比,即可得出该土壤受污染程度的结论。

(2)开展背景值研究的意义

环境背景值的测定和研究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为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等提供依据。对于环境病因研究,国民经济规划和工业、城市合理布局等,环境背景值是必需的参考资料。

三、论述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述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环境保护上的意义。(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1)从结构来说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环境保护上的意义如下: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般从形态和营养关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①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②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链接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另一种生物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把食物链分为捕食性食物链、碎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

a.捕食性生物链,是指由一些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构成的食物链;

b.碎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食碎屑生物构成的;

c.寄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寄生性生物构成的。

(2)从功能来说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环境保护上的意义如下: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一般来说,能量沿着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逐级流动,而后者所获得的能量大体等于前者所含能量的1/10。

(完整版)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及全部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和

完整word版,《学校体育学》期终考试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学校体育学》期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20=20) 1.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师、传播媒体、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学生。 3.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 4.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学导法。 5.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有:自觉自愿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二、名词解释(3×5=15) 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 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 4.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三、判断,正确“√”,错误“×”,并进行简单分析说明理由。(2×5=10) 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指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 分析: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2. 体育教材内容的螺旋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 分析:体育教材内容的直线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3.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 分析:终身体育能力包括体育欣赏能力、身体娱乐能力等。 4.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 分析: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5.教学目标具体化、量化,可观察、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 分析:教学目标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可观察、测量。 四、简答题(4×5=20) 1.发展体能有哪些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答: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举例略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⑴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主导作用、主体地位),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⑵体育教学过程

(完整版)学校体育学试题(本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学校体育学试题 本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 B C卷)《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学校体育学试题4答案

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终身体育 2、学校体育 3、绝对评价。 4、健康 5、课程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中乐、射和御具有体育性质。() 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实施素质教育后,体育教学应取消体育测试。() 4、学校体育结构和学校体育功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5、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二者是可以独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 6、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玩得快乐。() 7、竞技体育是不能够进入学校的。() 8、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根据评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9、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0、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意味着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须过多的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学生的 ( )、 ( ) 和 ( ) 等三个方面。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有( ) 和 ( ) 两个方面的组织形式 3、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 ( ) 、( ) 、 ( ) 三个阶段。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学习五大领域,它们是( ) 、 ( ) 、( )、 ( ) 、 ( ) 。 5、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 ( ) 、 ( ) 、 ( )、 ( ) 、( )。 6、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 ( ) 和( )五种。 四.选择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体育考试试题加答案

《学校体育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校体育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2.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能增大练习密度、运动负荷.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具有基础性、业余性特点。 4.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学生、教材5 5.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说明、教材纲要体系和考核项目级标准三部分构成。 6.选择和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注意全面性、针对性和_多样性。 7.测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常采用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三种方法。 8.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学校运动竞赛可分为校内竞赛、校外竞赛两种。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错 ) 2.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对) 3.体育课的一般密度应是越大越好。(对) 4.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错) 5.体育课的基础结构是根据人的认识活动规律提出的。(错) 6.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的原理提出的。(错)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对) 8.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通常把教师要求学生跑步捡回器械的时间作为练习时间。(对)9.技评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标准。(错) 10.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体育管理: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和物力,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定的工作过程。 2.教材体系:指以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核心,遵循教材选编原则,将经过选择的各种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组合成的统一整体。 3.运动负荷:指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 4.定性评价:指对体育课中的各项评定内容,根据评价者的经验,从理论上对可的质量作出的分析与评价。 5.预先考核:指通常在学期初,为了解学生基础和特点所进行的考核。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

2020年4月浙江自考学校体育学真题

浙江省2018年4月自考学校体育学真题 课程代码:004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生动作速度的发展最快的年龄是( ) A.7~9岁 B.6~8岁 C.11~12岁 D.10~11岁 2.______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 A.体育与健康课 B.课外体育活动 C.课外运动训练 D.体育竞赛 3.属于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A.人体心理变化规律 B.感知觉规律 C.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D.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4.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是( ) A.社会需求 B.经济发展 C.教育需求 D.学校环境 5.体育课程实施的几种态度是忠实取向、______与创生取向。( ) A.妥协 B.相互竞争 C.相互适应取向 D.相互冲突 6.运动技能的第二个阶段是( ) A.自动化阶段 B.认知与定向阶段 C.联系形成阶段 D.泛化阶段 7.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外部条件是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______、体育教学环境因素、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 ) A.学生的认知水平 B.体育教师因素 C.学生学习的动机 D.教学气氛 8.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体能、______、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方面。( ) A.学生的认知水平 B.知识与技能 C.学生学习的动机 D.运动技巧 1

9.体育评价的主要形式有______、学生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 ) A.学生的自评 B.家长评价 C.班主任的评价 D.校长的评价 10.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体育教师、______、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和校医。( ) A.校长 B.家长 C.班主任 D.同学 11.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有目的任务的多向性、______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 A.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B.目的任务的广阔性 C.组织形式的固定性 D.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1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______、俱乐部活动、小团体活动、个人锻炼活动。( ) A.社区活动 B.运动会 C.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D.家庭体育 13.学校课余训练的特点有业余性、______与广泛性。( ) A.深入性 B.提高性 C.基础性 D.计划性 14.课余体育比赛的方法有淘汰法、循环法、______与轮换法。( ) A.间隔法 B.直接法 C.重复法 D.顺序法 15.______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 ) A.俱乐部 B.基层训练点 C.学校运动队 D.体育特长班 16.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是( ) A.重复训练法 B.变换训练法 C.循环训练法 D.竞赛训练法 17.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训练时,应考虑以下哪几个方面?( ) A.群众性、多样性、可行性、常规性 B.群众性、多样性、灵活性、常规性 C.群众性、常规性、可行性、简便性 D.群众性、可行性、灵活性、简便性 18.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应注意几个相结合:______、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相结 2

学校体育学试题5,

5,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 1、学校体育目标(总目标):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 3、健康: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4、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5、课余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对的打“√”,错的打“×”)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内容。(×) 2、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教育思想体系。(×) 3、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好高尚的道德情操。(×) 4、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中乐、射和御具有体育性质。(√) 5、实施素质教育后,体育教学应取消体育测试。(×) 6、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7、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 8、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玩得快乐。(×) 9、学校体育中没有竞技体育的教学目标。(×) 10、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标准和方法不同,可分为诊断评价、形成期评价和综合评价。(×)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和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三个过程。 2、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是技艺性、情意性、 自然性、人文性。 3、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三个阶段。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考研试题 学校体育学 简答(3*10):1.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作用 2.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 3.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论述(2*30):1.课程实践管理内容 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 材料(70):体育课程如何对待学生体育兴趣 运练训练学 名词解释(5*8):竞技体育、竞技体育非衡结构补偿、双周期、快速力量、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技术风格、骨龄、目标设置技巧 简答(2*20):1.体能训练的要求 2. 持续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比较与应用 分析:1.年度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30) 2.根据全运会比赛,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正常发挥取得三连冠,有的发挥失常未进前八,有的则打破纪录(40 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管理学考研试题 一. 名词解释(10分) 1. 管理学 2. 管理体制 二. 简答题(20分) 1.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的10个国际性、区域级和中国的体育组织。 2.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九运会”的组织程序。 三. 论述题(40分) 1. 试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 2. 试述学校体育中的主要管理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2007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学校体育学 一、简答题(50分) 1. 简要说明你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认识。 2. 简要说明你对不同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任务和教学方法方面异同的看法。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下面是有关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一些调查数据,其中表1是对广州市12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表中数据表示对有关运动兴趣的问题进行选择的百分比;表2是广州市区初中生对影响自身体育学习积极性因素的选择。请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数据,然后回答问题: 1.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性?请略加阐述。

学校体育学试题集

1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 发展概况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体育 2.大众体育 3.竞技体育 4."六艺"(西周) 5."六经" 二 填空:(每空0.5)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 )年 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 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 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 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 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 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 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 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 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 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 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 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 () A :50年 B :100年 C :150年 D :200年 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 :礼乐 B 书数 C : 诗易 D :射御 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 () A :秦 B :汉 C :唐 D :宋 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 A :乾隆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颜元 10.“体育科”最早出现于 () A :1903 B :1913 C :1923 D :1933 11.《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恽代英 D :颜元 12.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 A :1950 B :1956 C : 1957 D :1958 13.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 :1955 B :1956 C :1957 D :1958 14.《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年份是 () A :1977 B :1978 C :1979 D :1980 1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 () A :1990 B :1991 C :1992 D :1995 1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场外性 B :竞技性 C :技术性 D :基础性 四.双项选择(每小题1分,答错扣0。5分) 1.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是 ()()

[学校体育学]习题

《学校体育学》习题 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 2.学校体育思想 二、填空题 1. 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有、、。 2.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正式将学校“” 改为“体育课”。 3.“新体育”学说是在教育学说和教育思想的基础 上,由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4. 年,清政府颁布了,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 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5.在西周作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其中具有体育性质的 有、 和。 6.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文,对体育的 意义、功能和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7.1922年,《壬戍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在我国的没落。 8.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到 均开设课,每周学时。 三、判断改错题 1.我国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称为“六艺”。“六艺”中只有射和御具有体育的性质。() 2.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体育方面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它把“体 育课”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3.我国的《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和《劳卫制》,是为改善我国学生健康严重不良 状况,在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热潮推动下,借鉴日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前苏联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五、论述题 1.试分析我国体育思想的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体育 2.社区体育 3.竞技体育 4.竞技运动教材化 5.终身体育 6.大众传播媒介 7.大众传播 二、填空题 1. 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 —。 2.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有、、和 。 3.终身教育思想是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在中提出的。 4.媒介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三、判断改错题 1.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3.竞技体育是不能进入学校的。()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最新学校体育学试题

学校体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 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 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18、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 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细节 1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学校体育学》试题B卷

《学校体育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我国周代的教育,具体教育内容为“六艺”。其中的____和____是直接用来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 2.学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____,是我国体育发展的_____。 3.解放后,全国最早开始实行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时间是_____;《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颁布的时间是_____。 4.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工作对象广泛、工作任务____和工作范围具有______。5.动作技能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____阶段和_____阶段。6.体育课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7.体育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而且要备_____,还要备_____。8.分析体育课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 9.身体训练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 10.运动竞赛中的淘汰法双称淘汰制,是逐步淘汰_____,最后得出_____的一种方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2.对少年儿童运动技术训练的要求是全面训练打好基础。() 3.人体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因素。() 4.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决策人是体育组长。() 5.《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按百分制计分。() 6.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越大越好。() 7.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8.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9.在制定体育教学进度时,快速跑教材空选用连续排列。() 10.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设计、调节、控制教学活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学校体育学习题

《学校体育学》习题 1、简析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2、试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4、试析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之间的异同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不同影响。 5、试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1、试比较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异同。 2、结核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3、素质教育有什么特征?你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4、终身教育思想给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哪些深刻影响? 5、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有哪些要求?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1、学前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2、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主要有哪些功能? 3、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效果目标是什么? 5、试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第四章体育课程 1、如何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 2、如何让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内容? 3、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4、采访一所正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校,简要归纳该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的改革情况。 5、什么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6、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条件资源的开发。 第五章体育教学目标、要求与原则 1、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出现在哪些新趋势,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哪些影响? 2、国内外有哪几种较为典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3、选择你所熟悉的体育教学内容,拟一份可是教学目标。 4、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过程的内涵与特点? 5、体育教学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如何理解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7、构建体育教学原则体系的依据及标准是什么? 8、体育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第六章体育教学方法 1、如何正确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2、应该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3、谈谈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及这类方法的基本要求。 4、举例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第七章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1、如何理解现代体育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2、简述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3、简述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种类和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4、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结核具体事例写出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5、体育课分组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控制运动负荷量度? 7、怎样理解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于开发? 8、什么是体育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 9、你认为应如何进行体育学习评价? 第八章课余体育 1、何谓课余体育锻炼?如何认识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2、课余体育锻炼应坚持哪些主要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贯彻?

2005-2006学校体育学试卷A卷(体教)

2005─2006学年 第二学期 体教04(本、专)《学校体育学》考试试卷( 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 5页;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 1、终身体育: 2、学校体育: 3、绝对评价: 4 、健康: 5、课程: 6、课余体育锻炼: 7、体育学习: 8、元认知: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对的打“√”, 错的打“×”) 1、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中乐、射和御具有体育性质。() 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实施素质教育后,体育教学应取消体育测试。() 4、学校体育结构和学校体育功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5、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二者是可以独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 6、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玩得快乐。() 7、竞技体育是不能够进入学校的。() 8、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根据评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9、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0、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意味着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须过多的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1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要当好配角就行了。()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框架和选取原则,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教学内容。() 13、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14、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是通过肌肉本体感觉学 会,然后再通过视觉和听觉加深动作印象。()

学校体育学试题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体育2.大众体育3.竞技体育4."六艺"(西周)5."六经" 二填空:(每空0.5)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年 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 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 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 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 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 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 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 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 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 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 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 A:50年B:100年C:150年D:200年 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A:大众体育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D:终生体育 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D:终生体育 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B书数C:诗易D:射御 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 A:秦B:汉C:唐D:宋 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A:唐B;宋C:元D:明 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A:乾隆B:康有为C:梁启超D:颜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