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掠影

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掠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时代价值乃至世界意义提炼并展示出来,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对此,作为当代中国音乐艺术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品种,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

一、以宏大叙事彰显时代主题2021年10月,中央民族乐团推出民族音乐会《长城》,汇集郭文景、张千一、郝维亚、王丹红等多位作曲家共同创作,以多元化的音乐语汇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试图借由艺术家的诗意化表达,开掘出长城所蕴含的倡导秩序交流、融合共赢的当代内涵。

为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上海民族乐团于2020年底创排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从作曲到导演、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大胆启用了一批90后新人。

简约时尚、富于象征性的舞台视觉呈现,与或恢弘或灵动的民乐交响相互映衬,展现出青年一代艺术家对于这座历经岁月沉浮的古老建筑,从帝王的宫殿演变为人民的精神寄托、世界的艺术瑰宝的文化解读。

2020年,北京民族乐团打造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由叶小钢领衔创作,通过具有鲜明符号意义的北京特色音调的创造性运用,使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诙谐相互交织,生动描绘了这条独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的精神内涵与现代风貌。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音乐家,他们越来越自觉地投入生活的洪流,用音符记录着对于现实的所见、所感、所思。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主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共同汇聚成时代的宏大乐章。

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掠影◎ 张萌紫 禁城坛根儿情正阳雨燕天安九州为祝贺澳门回归16周年而作的《澳门随想曲》(2015,王丹红曲),借教堂、节日、渔歌、焰火等多个意象,以张弛有度、明暗相间的笔法,调动各声部乐器的音色、力度对比,表现了澳门回归祖国后中西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景象。

永远在路上的“丝竹交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永远在路上的“丝竹交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人们常说文艺是高度个体化的活动,但更准确地说,文艺是多个富有个性、拥有技艺之人的集合,他们聚集、碰撞,从而发出更大的光芒和火花。

文艺是一项集体行为,而以建制存在的文艺院团则是一个社会单元。

与其他社会单元一样,文艺院团是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动中求生存、谋发展。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管弦”二字命名的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凸显民族音乐表演交响化、国际化的创新理念,感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集纳多元多样的人才,致力于让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国际舞台。

“丝竹江南”的地域特色与“丝竹交响”的国际表达能否得到有机融合?这一发展方向能否得到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市场的认可?本文试作探讨。

一、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创作、交流与普及工作看新时代文艺院团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的先锋性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高起点、高品质、高水准的建设之路,正是因应了这一点。

然而这条融合苏州品质、江南风格、中国气派与国际审美的探索之路并不好走,也刚刚起步,因此可谓“永远在路上”。

下面简要回顾乐团近几年走过的道路。

(一)“委约创作”制度与精品剧目打造乐团深知优秀作品是立身之本。

而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特色的优秀作品,需要极大的创新。

如《讲话》中所说,“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按照这一要求,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人才引进、曲目排演、委约创作和舞台表现等各个方面,都始终围绕这一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乐团的“委约创作”制度,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题,同时兼具国际化艺术表现形式与水准,组织著名作曲家创作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乐团多次组织赵季平等著名音乐家赴苏州采风,在苏州的人文历史、传统音乐、百姓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优秀的原创作品。

首批委约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姑苏印象》《丝竹里的交响》《烟雨枫桥》《干将·莫邪幻想曲》《来自苏州的声音》《四季留园》《莲》等作品获得业界瞩目。

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梦桥》2021新年音乐会

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梦桥》2021新年音乐会

漫击乐舰文化脉动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梦桥》2〇21新年音乐会文/隋意摄影/杨磊2020年12月23日晚,一场饱含桥梁文化与大国工匠精神的音乐盛宴《梦桥》——“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 2021新年音乐会,于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拉开帷幕。

大型交响组曲《梦桥》是1949年建国以来第部专门体现中国桥梁建设的大型交响乐作品,由中国非常具创作实力的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历时3年深入港珠澳大桥一线采风,倾心创作。

《梦桥》全曲时长50分钟,包含有:献给岁/!(交响序曲)、献给历史(古筝协奏曲)、献给建设者(钢琴协奏曲)、献给大海(大提琴协奏曲)、终曲.献给港珠澳大桥(进行曲)五大乐章。

通过自然、历史、科技、人文和大国工匠精神5个维度,向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工程,也是展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新名片——港珠澳大桥致敬。

《梦桥》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充分体现了“艺术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的创作理念。

2019年6月6日,《梦桥》在国家大剧院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交通领域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交通人有了反映自己成就的交响乐作品。

作品自问世以来,经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澳门交响乐团以及乌克兰切尔尼戈夫交响乐团的数轮演出,己成为行业内知名度相当高的作品。

此次《梦桥》----“致敬中国桥梁建设者” 2021新年音乐会,在首演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调整,邀请世界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十大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中国十大古筝”演奏家苏畅、著名钢琴家张放、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曾诚、青年钢琴家李美彦和青年古筝演奏家王温豪的倾情加盟,也为2020年岁末这场精彩不凡的重量级音乐会,增添了无限热情与期待。

—70~ Musical Instrument Magazine文化脉动•漫击乐麵除丫上半场的大型交响组曲《梦桥》以外,音乐会下半场还上演了三部作曲家方岽清创作、上演 率极高的代表作品:小提琴、钢琴 双协奏曲《思念》,大提琴协奏曲 《使命》和三重协奏曲《初心》,讴歌新时代,讴歌桥梁建设者“逢 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浅谈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浅谈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浅谈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作者:赵相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在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中华儿女不得不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传统文化虽与西方文化产生矛盾,但更多留洋归来的音乐家们,致力于将西方的音乐文化付诸于实践,发挥西方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从而来改变传统文化在当时的落后局面。

本文正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了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关键词:西方音乐文化;中国近代音乐;影响;自西方音乐由十七世纪进入中国以来,中华儿女对它的态度由“好奇”¬转为“探求”再到“赞同”经历了大致这三个阶段。

当改革开放迎来了新时代,国力富强民族昌盛,百姓们安居乐业。

西方音乐也迈入了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我们如何理解西方音乐与中国近代音樂的关系?西方音乐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尝细细探究。

一.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西方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西方发展的一千年里,它是非常完整和严格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严格的技术和技巧。

一系列的构成原则对位法、和声声学、记谱法、配器法、宗教音乐等都体现了西方音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对个性化创作的追求是西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显示出“以人文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

这样追求人性的解放说到底就是强调个性的释放。

像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著名的《第三五六九交响曲》都是在乐曲的和声、曲式、展开部内容以及标题上开启了个性释放的先河。

像肖邦、李斯特、巴赫、亨德尔、罗西尼等等这些音乐家们在他们的的作品中无不坚定追求着象征自己个性的代表作,以此为荣。

二.西方音乐文化对建国前中国音乐的影响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流传和西方的殖民主义扩张有很大的联系,但在近代不同的阶段,中国音乐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早在19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支西洋管乐队,是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公共管理局乐队”隶属于上海工部局。

汲养传统 对话世界——赵季平《风雅颂之交响》的艺术精神

汲养传统 对话世界——赵季平《风雅颂之交响》的艺术精神

On the Artistic Spirit of Maestro Zhao Jiping's Work
Symphony of Fengyasong
作者: 程炳杰[1]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18-2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风雅颂;创作追求;时代精神;作品体现;中国文联;赵季平;中国音协;时代大潮
摘要: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社会担当与生命精神所在。

时代大潮呼唤
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体现作曲家的创作追求与艺术精神。

基于这样的创作
理念,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继而至,受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的委约,历时近
一年,赵季平创作完成了《风雅颂之交响》。

吕其明:音乐倾诉红旗颂

吕其明:音乐倾诉红旗颂

吕其明:音乐倾诉红旗颂作者:李议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2年第01期2021年6月29日,“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91岁高龄的人民音乐家吕其明,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精神矍铄地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红毯上,庄严地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工作者。

他累计为六十多部电影、二百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十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

吕其明出生于安徽无为。

父亲吕惠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

吕其明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为新四军做事,战士们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小其明。

1940年,新四军二师的抗敌剧团要演歌剧《农村曲》,需要一名小演员演逃难的孩子。

导演一下子看中了10岁的吕其明,从此,他成为抗敌剧团的一员。

在剧团中,吕其明学唱歌、演戏,跟着新四军战士行军打仗,做宣传鼓动工作。

他还经常跟团下乡巡演,每天要行军七八十里,到了驻扎地就搭戏台,为乡亲们演出。

遇到暴雨天气,剧团成员就用草绳绑在一起,以防失散。

环境非常艰苦,吕其明时常吃不上饭、洗不上澡、没有换洗衣服,浑身长满虱子,他不得不剃成光头,像极了“逃难的小毛”。

1942年春末夏初,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受邀来到剧团指导工作。

三个月里,贺绿汀耐心地教大家上乐理课、练合唱。

一天晚上,皓月当空,贺绿汀在大树下拉小提琴,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

吕其明听到悠扬悦耳的琴声,深深地陶醉在乐曲中。

贺绿汀拉完一曲,一回头,见后面坐了个小孩,他很惊讶。

贺绿汀和吕其明聊着,劝吕其明:“12岁正是拉琴的时候,赶快叫爸爸买一把琴。

”当时,部队里吃饭都成问题,谈何买琴?但这句话在吕其明心里埋下了种子,他开始做小提琴梦。

1945年的一个夏夜,新四军某师驻扎地,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15岁的吕其明和另外两名少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对着因陋就简自制的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9年最新版精品高中音乐《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教案范文

2019年最新版精品高中音乐《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教案范文

高中音乐《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教案范文教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目的: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重点难点: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

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

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

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

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

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

2019八年级音乐下册第5单元铁蹄下的歌女教案花城版15

2019八年级音乐下册第5单元铁蹄下的歌女教案花城版15

第5单元名家名曲(之二)(四课时)第一课时《铁蹄下的歌女》教学目的:1.理解三首中国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新音乐”的形成缘由及其特征。

2.观赏《铁蹄下的歌女》,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在理论中感受歌女控诉的语调以及受尽欺压的歌女形象。

3.观赏《在太行山上》,在随音乐挥拍律动中体验歌声中蕴含的志向、信念、斗志和豪情,熟记期中的一两句旋律。

4.能背唱《游击队之歌》,能击拍视唱旋律,驾驭弱起的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游击队战士英勇坚韧、机灵敏捷、乐观豪迈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游击队之歌》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游击队之歌》教学过程:一、《铁蹄下的歌女》(一)听、唱1.理解创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介绍,或对曲名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学问的回忆,简要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知道歌曲创作于1935年。

2.全曲听赏。

课采纳录音播放、或教师范唱的形式进展全曲听赏,录音播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呼吸节奏挥拍。

3.分段听唱。

课采纳跟唱、跟录音墨唱的方式进展,在听唱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范唱引领特别重要;同时应把握好每一段的关注点:(1)第一段应重点抓着旋律中的装饰音——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委婉。

(2)第一段应重点抓着关注起伏不平的的旋律线条——是歌女的哀叹和激愤。

(3)第一段应重点抓着关注朗读旋律和抒情性旋律的比照——表达歌女爱国的激情和悲剧性的控诉;并对旋律中的装饰音远用有更进一步的相识。

二、《在太行山上》(一)听、唱1.全曲听赏。

采纳录音播放、或教师范唱的形式进展全曲听赏,录音播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呼吸节奏挥拍。

2.理解时代背景。

在对唱曲有了整体听赏体验的根底上,可以让学生说说歌曲的时代背景——时间:抗日斗争时期(1938年),地点:太行山上,认为:游击队员:谈谈歌曲的音乐心情。

3.学唱局部乐句。

学唱第一局部第1乐句。

三、《游击队之歌》(一)唱、拍、听1、视唱旋律,击拍节奏。

2、唱歌,在听赏和视唱乐谱的根底上学习歌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
创作扶持计划”扶持作品名单
( 按作品名称首字笔画排序)

一、交响乐(9部)
作品名称 作者 申报单位
宁波色彩 邹 航 中央音乐学院
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 韩兰魁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百川归海 许舒亚 上海音乐学院
花山歌潮 关 峡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我的祖国 张千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春暖花开 罗紫艺 星海音乐学院
祖国畅想曲 于京君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钱塘江交响 叶小钢、关峡、邵恩等 中国交响乐团
黄河随想 徐 可 上海音乐学院

二、民族管弦乐(8部)
作品名称 作者 申报单位
风雅颂之交响 赵季平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丝竹的交响 刘长远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英 雄 李博禅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畅想京津冀 王丹红 中央民族乐团
荔枝红 罗紫艺 星海音乐学院
烟雨枫桥 李滨扬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钟回响 徐昌俊 武汉音乐学院
意象丝路·龟兹盛歌 高为杰、 杨青等 中国音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