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2讲.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提高班.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第2讲.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提高班.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第2讲.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提高班.解析版

三角形9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二)

三角形8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一) 三角形7级

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

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

漫画释义

满分晋级

2

倍长中线 与截长补短

定 义

示例剖析

倍长中线:即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得延长后的线段是原中线的两倍.

其目的是构造一对对顶的全等三角形; 其本质是转移边和角.

E

D

A

B

C

其中BD CD =,延长AD 使得DE AD =,则BDE CDA △≌△.

【例1】 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且BD CD =,求证:AB AC =. 【解析】 延长AD 到E ,使DE AD =,连接CE .

则CDE BDA △≌△,

∴CE AB =,CED BAD ∠=∠, ∵AD 平分BAC ∠,∴BAD CAD ∠=∠, ∴CED CAD ∠=∠,∴CE AC =, ∴AB AC =.

知识互联网

例题精讲

思路导航

题型一:倍长中线

E

A

B

C

D

A

B

C

D

【教师备选】教师可借用例1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进行简单归纳:

已知角平分线+中线证等腰三角形,如例1; 已知角平分线+高证等腰三角形,如拓展1; 已知中线+高证等腰三角形,如拓展2.

【拓展1】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且AD ⊥BC ,求证:AB =AC . 【解析】∵AD 平分∠BAC ,∴∠BAD =∠CAD

∵AD ⊥BC ,∴∠ADB =∠ADC =90° ∴△ABD ≌△ACD (SAS) ∴AB =AC .

【拓展2】已知△ABC 中,AD ⊥BC ,且BD CD =,求证:AB =AC . 【解析】∵AD ⊥BC ,且BD CD =

∴AD 所在直线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 根据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故AB =AC .

【例2】 ⑴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延长AB 到D ,使BD AB =.给出下列结论:①AD =2AC ;②CD =2CE ;③∠ACE =∠BCD ;④CB 平分∠DCE ,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 ①正确.∵AB AC =,BD AB =,∴AD =2AC .

②、④正确.

延长CE 到F ,使EF CE =,连接BF . ∵CE 是AB 的中线,∴AE EB =. 在EBF △和EAC △中 AE BE

AEC BEF CE FE =??

∠=∠??=?

典题精练

A

B

C

D

E

D

C

B

A

∴EBF EAC ≌△△

∴BF AC AB BD ===,EBF EAC ∠=∠ ∴FBC FBE EBC A ACB DBC ∠=∠+∠=∠+∠=∠ 在FBC △和DBC △中 FB DB FBC DBC BC BC =??

∠=∠??=?

∴FBC DBC ≌△△

∴2CD CF CE ==,∠FCB =∠DCB 即CD =2CE ,CB 平分∠DCE .

③错误.∵∠FCB =∠DCB ,而CE 是AB 边上中线而不是∠ACB 的角平分线故∠ACE 和∠BCD 不一定相等.

⑵如图,在△ABC 中,点D 、E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给出下列结论:①BD =DE =EC ;②AB +AE >2AD ;③AD +AC >2AE ;④AB +AC >AD +AE ,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N

M E

D C

B

A

E

D

C

B

A

【解析】 点D 、E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BD =DE =CE 延长AD 至点M ,AE 至点N ,

使得DM =AD ,EN =AE ,连接EM 、CN ,则可证明△ABD ≌△MED ,进而可得AB +AE >2AD ,再证明△ADE ≌△NCE ,进而可得AD +AC >2AE ,将两式相加可得到AB +AE +AD +AC >2AD +2AE ,即AB +AC >AD +AE . ∴①②③④均正确.

【例3】 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AF EF =,求证:AC BE =.

F

C

A

E

B

D

【解析】 延长AD 到G ,使DG AD =,连接BG

∵BD CD =,BDG CDA ∠=∠,AD GD = ∴ADC GDB △≌△, ∴AC GB =,G EAF ∠=∠ 又∵AF EF =,

∴EAF AEF BED ∠=∠=∠ ∴G BED ∠=∠,

∴BE BG =,∴AC BE =.

【例4】 在正方形ABCD 中,PQ ⊥BD 于P ,M 为QD 的中点,试探究MP 与MC

的关系.

N

A

B

C

D

M

P

Q Q P

M

D

C

B

A

【解析】 延长PM 至点N ,使PM =MN ,连结CP 、CN 、DN .

易证△PMQ ≌△NMD , ∴PB =PQ =DN ,∠PQD =∠NDM ∴PQ ∥DN ,又∵∠BPQ =∠BDN= 90° ∴∠PBQ =∠BDC=∠NDC =45° 再证△BPC ≌△DNC (SAS) 易证△PC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G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又∵PM =MN ,∴PM ⊥MC ,且PM =CM .

定 义

示例剖析

截长:即在一条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较短的线段

D

C

B

A

在线段AB 上截取AD AC =

补短:即在较短的线段上补一段线段使其和较长的线段相等

A

B C D

延长AC ,使得AD AB =

【例5】 在ABC △中,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AB AC CD =+,40B ∠=?,求C

∠的大小.

(希望杯培训题)

D C B A

E

D C

B A

【解析】 在AB 上截取AE AC =,连接DE .

∵AE AC =,BAD CAD ∠=∠,AD AD =,

∴ACD AED △≌△, ∴C AED ∠=∠,CD DE =,

思路导航

例题精讲

题型二:截长补短

D C

B A

E

D

C

B A

D C

E

B

A

E D

C

B A

∵AB AC CD =+,AE AC =,∴CD BE DE == ∴40EBD EDB ∠=∠=?,80C AED ∠=∠=?

【例6】 如图,在ABC △中,2B C ∠=∠,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

求证:AB BD AC +=. 【解析】方法一:(截长)在AC 上截取AB AE =,连接DE .

在ABD △和AED △中

AB AE =,BAD EAD ∠=∠,AD AD =

∴ABD AED △≌△

∴BD ED =,B AED ∠=∠

又∵2AED EDC C B C ∠=∠+∠=∠=∠ ∴EDC C ∠=∠,∴ED EC =

∴AB BD AC +=. 方法二:(补短)延长AB 到点E 使得AC AE =,连接DE . 在AED △和ACD △中,AE AC =,EAD CAD ∠=∠,AD AD = ∴AED ACD △≌△,∴C E ∠=∠ 又∵22ABC E BDE C BDE ∠=∠+∠=∠=∠ ∴E BDE ∠=∠∴BE BD =,

∴AB BD AC +=.

方法三:(补短)延长DB 到点E 使得AB BE =,连接AE 则有EAB E ∠=∠,2ABC E EAB E ∠=∠+∠=∠ 又∵2ABC C ∠=∠,

∴C E ∠=∠ ∴AE AC = EAD EAB BAD E DAC ∠=∠+∠=∠+∠C DAC ADE =∠+∠=∠

∴AE DE =,

∴AB BD EB BD ED AE AC +=+=== ∴AB +BD=AC

若题目条件或求证结论中含有“a b c =+”的条件,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多考虑“截长补短”.

建议教师此题把3种解法都讲一下,方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这种辅助线添加方法.

【例7】 已知:在ABC △中,AB CD BD =-,AD BC ⊥,求证:2B C ∠=∠. 典题精练

【解析】 方法一:在DC 上取一点E ,使BD DE =,如图1,

在ABD △和AED △中,AD BC ⊥,BD ED =,AD AD =. ∴ABD AED △≌△. ∴AB AE =,B AED ∠=∠.

又∵AE AB CD BD CD DE EC ==-=-= ∴C EAC ∠=∠,

∴2C EAC AED C ∠+∠=∠=∠ ∴2B C ∠=∠.

图1

E A

B C

D

图2

E

A

B C

D

方法二:延长DB 到点E ,使BE AB =,如图2, ∴E EAB ∠=∠.

∵AB CD BD =-,∴ED CD =.

在AED △和ACD △中,AD BC ⊥,ED CD =,AD AD =. ∴AED ACD △≌△. ∴E C ∠=∠. ∵2ABD E ∠=∠ ∴2B C ∠=∠.

【探究对象】

截长补短法是几何证明题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通常来证明几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常见做辅助线方法有: 截长法:

⑴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

⑵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某一短边相同的线段,再证剩下的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 补短法: ⑴延长短边。

⑵通过旋转等方式使两短边拼合到一起,证与长边相等。

【变式一】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上,点F 在BC 上,∠EAF =45°,求证:EF =DE +BF .

D C

B

A

G

A

D B

C

E

F

F

E

C B

D

A

【解析】 延长CD 到点G ,使得DG =BF ,连接AG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ADG =∠ABF =90°,AD =AB 又∵DG =BF

∴△ADG ≌△ABF (SAS ) ∴∠GAD =∠F AB ,∴AG =AF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

∠DAB =90°=∠DAF +∠F AB =∠DAF +∠GAD =∠GAF

∴∠GAE =∠GAF -∠EAF =90°-45°=45° ∴∠GAE =∠F AE =45°

又∵AG =AF ,AE =AE ∴△EAG ≌△EAF (SAS ) ∴EF =GE =GD +DE =BF +DE

【变式二】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延长线上,点F 在BC 延长线上,∠EAF =45°,

请问现在EF 、DE 、B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G

F

E

C

B D

A

A

D

B

C

E

F

【解析】 数量关系为:EF =BF -DE .理由如下:

在BC 上截取BG ,使得BG =DF ,连接AG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 ∠ADE =∠ABG =90°,AD =AB 又DE =BG

∴△ADE ≌△ABG (SAS ) ∴∠EAD =∠GAB ,AE =AG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

∠DAB =90°

=∠DAG +∠GAB =∠DAG +∠EAD =∠GAE ∴∠GAF =∠GAE -∠EAF =90°-45°=45° ∴∠GAF =∠EAF =45° 又∵AG =AE ,AF =AF ∴△EAF ≌△GAF (SAS ) ∴EF =GF =BF -BG =BF -DE

【变式三】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DC 延长线上,点F 在CB 延长线上,∠EAF =45°,

请问现在EF 、DE 、B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F E

C B

D

A

A

D

B

C E F

G

【解析】 数量关系为:EF =DE -BF .理由如下:

在DC 上截取DG ,使得DG =BF ,连接AG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 ∠ADG =∠ABF =90°,AD =AB 又∵DG =BF

∴△ADG ≌△ABF (SAS ) ∴∠GAD =∠F AB ,AG =AF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

∠DAB =90°

=∠DAG +∠GAB =∠BAF +∠GAB =∠GAF ∴∠GAE =∠GAF -∠EAF =90°-45°=45° ∴∠GAE =∠F AE =45° 又∵AG =AF ,AE =AE ∴△EAG ≌△EAF (SAS ) ∴EF =EG =ED -GD =DE -BF

【变式四】正三角形ABC 中,E 在AB 上,F 在AC 上∠EDF =60°,DB =DC ,

∠BDC =120°,请问现在EF 、BE 、C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G

A

B

D

C E

F

F

E C

D

B

A

【解析】 数量关系为:EF =BE +FC ,理由如下

延长AC 到点G ,使得CG =BE ,连接DG 由△ABC 是正三角形得:∠ABC =∠ACB =60° 又∵DB =DC ,∠BDC =120°,∴∠DBC =∠DCB =30° ∴

DBE =

ABC +

DBC =60°+30°=90°,

∠ACD =∠ACB +∠DCB =60°

+30°=90° ∴∠GCD =180°-∠ACD =90°

∴∠DBE =∠DCG =90°

又∵DB =DC ,BE =CG ,∴△DBE ≌△DCG (SAS ) ∴∠EDB =∠GDC , DE =DG

又∵∠DBC =120°=∠EDB +∠EDC =∠GDC +∠EDC =∠EDG ∴∠GDF =∠EDG -∠EDF =120-60°=60° ∴∠GDF =∠EDF =60° 又∵DG =DE ,DF =DF ∴△GDF ≌△EDF (SAS ) ∴EF =GF =CG +FC =BE +FC

【变式五】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上,点F 在BC 上,∠EAD =15°,∠F AB =30°,

3AEF 的面积.

H G A

D

B

C

E

F

F

E C

B

D

A

【解析】延长CD到点G,使得DG=BF,连接AG,过E作EH⊥AG

前面如变式一所证,

△ADG ≌△ABF,△EAG ≌△EAF

∠GAD=∠F AB=30°,S△EAG=S△EAF

在Rt△ADG中,∠GAD=30°,AD=3

∴∠AGD=60°,AG=2

设EH=x

在Rt△EGH中和Rt△EHA中

∵∠AGD=60°,∠HAE=45°

∴HG=

3

x,AH=x

AG=2=HG+AH=

3

x x

+,

∴EH=x=33

-

S△EAG=S△EAF =

1

2

EH?AG=3

-.

【例8】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绕点A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N.

⑴如图1,当∠MAN绕点A旋转到BM=DN时,有BM+DN=MN.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请问图1中的结论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⑵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

明. (2017密云一模)

【解析】 ⑴图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即 BM DN MN +=.

证明:如图2,在MB 的延长线上截取BE =DN ,连结AE . 易证 ABE ADN △≌△ (SAS ). ∴AE =AN ;∠EAB =∠NAD . 90,45BAD NAM ∠=∠=o o Q

∴45.BAM NAD ∠+∠=o

∴45.EAB BAM ∠+∠=o

∴EAM NAM ∠=∠.又AM 为公共边, ∴AEM ANM △≌△. ∴ME =MN . ∴MN ME BE BM DN BM ==+=+

即 DN BM MN +=.

⑵猜想:线段BM 、DN 和MN 之间的等量关系为:DN BM MN -= . 证明:如图3,在DN 延长线上截取DE =MB ,连结A E . 易证 ABM ADE △≌△(SAS ). ∴AM =AE ;∠MAB =∠EAD . 易证 AMN AEN △≌△(SAS ). ∴MN EN = .∵DN DE EN -=, ∴DN BM MN -=.

F

E N

A

B

D C

D C

B A

训练1. 已知AD 为ABC △的中线,ADB ∠、

ADC ∠的平分线分别交AB 于E 、交AC 于F .求证:BE CF EF +>.

F

E A

B D C

【解析】 延长FD 到N ,使DN DF =,连接BN 、EN .

易证BND CFD △≌△,∴BN CF =, 又∵ADB ∠、ADC ∠的平分线分别交AB 于E 、交AC 于F ,

∴90EDF EDN ∠=∠=?,

利用SAS 证明EDN EDF △≌△,∴EN EF =, 在EBN △中,BE BN EN +>,∴BE CF EF +>.

训练2.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F 是CD 的中点,E 是BC 边上的一点,

且AF 平分DAE ∠,求证:AE EC CD =+ 【解析】 解一:(截长)作FH AE ⊥于点H

分别证明AFH AFD EFH EFC △≌△,△≌△, ∴AH AD HE EC ==, ∴AE AH HE CD EC =+=+

解二:(补短)延长AF BC ,交于点G

先证明ADF GCF △≌△,∴CG DA CD ==,G FAD ∠=∠, ∵DAF EAF ∠=∠,∴G EAF ∠=∠ ∴AE EG =,∴AE EC CG EC CD =+=+.

H

F

E

D

C B

A

G F

E D

C

B

A

训练3. 如图,ABC △中,AB AC =,108A ∠=?,BD 平分ABC ∠交AC 于D 点.求

证:BC AC CD =+.

思维拓展训练(选讲)

F

E D

C

B A

D

C

B

A

F

E D

C

B A

【解析】 方法一:在BC 上截取E 点使BE BA =,连结DE .

∵BD 平分ABC ∠,∴ABD EBD ∠=∠.

在ABD △与EBD △中

∵AB EB =,ABD EBD ∠=∠,BD BD = ∴ABD EBD △≌△,∴A DEB ∠=∠

∵108A ∠=?, ∴108DEB ∠=∠?∴72DEC ∠=?. 又∵361854ADB ∠=?+?=?

∴72CDE ∠=?,∴CDE DEC ∠=∠,∴CD CE = ∵BC BE EC =+,∴BC AC CD =+

方法二:如图,延长CA 到F ,使CF CB =,连结BF . ∵AB AC =,且108BAC ∠=?, ∴36ABC C ∠=∠=?. ∵CB CF =,∴F FBC ∠=∠.

∴FAB C ABC ∠=∠+∠.∴72FAB ∠=?.

∵1

2

ADB C ABC ∠=∠+∠,

∴54ADB ∠=?.又∵54FBD ∠=?

∴BF AB AC FD ===.∴AF CD =.∴BC AC CD =+.

训练4. 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

求证:AD 平分∠CDE .

【解析】 延长DE 至F ,使得EF =BC ,连接AC 、AF .

∵∠ABC +∠AED =180°,∠AEF +∠AED =180° ∴∠ABC =∠AEF

∵AB =AE ,BC =EF ,∴△ABC ≌△AEF ∴EF =BC ,AC =AF

∵BC +DE =CD ,∴CD =DE +EF =DF ∴△ADC ≌△ADF ,∴∠ADC =∠ADF 即AD 平分∠CDE .

C E

D

B A

A

B

D

E

F

C

题型一 倍长中线 课后演练

【演练1】 在ABC △中,59AB AC ==,,则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什么?

【解析】中线倍长,27AD <<

【演练2】 在Rt ABC △中,F 是斜边AB 的中点,D 、E 分别在边CA 、CB 上,满

足90DFE ∠=?.若3AD =,4BE =,则线段DE 的长度为_________.

F

E

D

C

B

A

图 6

G E F

D

B

C A

【解析】如图,延长DF 至点G ,使得DF FG =,联结GB 、GE .

由AF FB =,有ADF BGF △≌△

∴3BG AD ==,ADF BGF ∠=∠,∴AD GB ∥

∴180GBE ACB ∠+∠=?,∴90GBE ∠=?,∴225GE GB EB =+=. 又DF FG =,EF DG ⊥,∴5DE GE ==.

题型二 截长补短 课后演练

【演练3】 如图,点M 为正三角形ABD 的边AB 所在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点B 除

外),作60DMN ∠=?,射线MN 与DBA ∠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 ,DM 与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提示:过点M 作MG BD ∥交AD 于点G )

N E B M A D

G

N

E

B M A D

【解析】 猜测DM MN =.过点M 作MG BD ∥交AD 于点G ,AG AM =,

∴GD MB = 又∵120ADM DMA +∠=o ∠,120DMA NMB +=o ∠∠ ∴ADM NMB =∠∠,而120DGM MBN ==o ∠∠,

复习巩固

∴DGM MBN △≌△,∴DM MN =.

【演练4】 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C BC =,90C ∠=?,AD 平

分BAC ∠,求证:AC CD AB +=. 【解析】 解法一:如图,过D 作DE AB ⊥于E .

CD AC ⊥∵,12∠=∠, Rt Rt ACD AED ∴△≌△,

,CD DE AC AE ==∴. 又DE BE ⊥∵,45B ∠=?,

DE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DE BE =,故

BE CD =.

AB AE BE AC CD =+=+∴.

解法二:如图,延长AC 到E ,使CE CD =.

90ECD ∠=?∵,45E ∠=?∴.

又12∠=∠∵,45E B ∠=∠=?,AD 公共,

ADE ADB ∴△≌△,有AE AB =.

故AB AC CE AC CD =+=+.

【演练5】 已知:如图,ABCD 是正方形,∠F AD =∠F AE . 求证:BE +DF =AE .

【解析】 延长CB 至M ,使得BM =DF ,连接AM .

∵AB =AD ,AD ⊥CD ,AB ⊥BM ,BM =DF ∴ABM ADF △≌△

∴∠AFD =∠AMB ,∠DAF =∠BAM ∵AB CD ∥

∴∠AFD =∠BAF =∠EAF +∠BAE =∠BAE +∠BAM =∠EAM ∴∠AMB =∠EAM

∴AE =EM =BE +BM =BE +DF .

2

1

D

C

B

A

E

E

A

B

C

D

1

2

F

E

D

C

B

A M

F E

D

C B

A D

C

B

A

测试1. 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E 、F 分别在BD 、AD

上.DE CD =,EF AC =.求证:EF ∥AB . 【解析】 延长AD 到M ,使DM AD =,连结EM ,

利用SAS 证明ADC MDE △≌△, ∴3M ∠=∠,AC EM =, 又AC EF =,∴EM EF =, ∴1M ∠=∠,∴13∠=∠, ∵AD 平分BAC ∠,∴23∠=∠, ∴12∠=∠,∴EF ∥AB .

测试2. 已知ABC △中,60A ∠=o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A

B C

D

E

O

4

3

21O F E D C

B

A

【解析】 BE CD BC +=,

理由是:在BC 上截取BF BE =,连结OF ,

利用SAS 证得BEO △≌BFO △,∴12∠=∠,

∵60A ∠=?,∴1

901202

BOC A ∠=+∠=o o ,∴120DOE ∠=o ,

课后测

F

A C

D

E

B

321

M F A C

D E B

最新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四章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总复习 一、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 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 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1)(a )2=a (a ≥0); (2) ==a 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 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 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 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 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 a (a >0) a -(a <0) 0 (a =0);

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归纳总结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 长为c ,那么c b a 222=+ 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 则 c = ,b = ,a =)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 满足c b a 222=+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应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 种重要方法。 (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 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 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 3、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 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 5,12,13;7,24,25等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BC=2 1AB ∠C=90°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考点 9.3平行四边形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考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线段、角、面积、周长等问题以及图形的全等、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题型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在综合题中经常涉及。 9.4矩形、菱形、正方形 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难点:平行线间的距离 考点:以考查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为主。单独命题时,主要以选择、填空、解答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时,主要以探究、开放、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 9.5三角形的中位线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中点四边形 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性质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多与其他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单独命题时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 第十章分式 重点:理解分式的意义;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运算;解分式方程,增根的来源及运用;如何用分式方程解决具体问题。 10.1分式 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 考点: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为中考热点,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或以综合性的题目为载体综合考查。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恒等变形。 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中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是以后运算的基础,题型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10.3分式的加减 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考点:常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相结合,题型以选择、填空或分值不高的解答题为主。 10.4分式的乘除 重点:分式的乘除;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点:分式的运算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求值,有时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题目有选择、填空和解答。 10.5分式方程 重点:分式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增根 难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考点:解分式方程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都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考点,大部分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二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 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它 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初二数学重难点

代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难点★变号 1. 定义:a>b、a v b、a≥b、a≤b、a≠ b。 2. —元一次不等式:ax > b、ax v b、ax≥b、ax≤b、ax≠ b(a ≠ 0)。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 不等式的性质:⑴a> --→a+c>b+c ⑵ a> --→ ac>bc(c>O) ⑶ a> --→ acb,b>c→a>c ⑸ a>b,c>d → a+c>b+d. 5. —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6. —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7. 应用举例(略) 勾股定理 ★重难点★勾股定理的验证与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识别,应用勾股定理求最近 距离 a2+ b2=c2 b 分式 ★重难点★分式的值为零或有意义,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分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 一、重要概念 1、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2、分母有理化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 分式的性质 Am A AmA ⑴基本性质:=-, =—(m≠ 0) Bm B BmB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正、反比例函数,一次的图象和性质,几者结合求解析式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二、函数 1. 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 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 意义。 3. 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三、几种特殊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1 . 正比例函数 ⑴定义:y=kx(k ≠ 0)或y/x=k 。 ⑵图象:直线(过原点) ⑶性质:①k>0,,②k<0,, 2. 一次函数 ⑴定义:y=kx+b(k ≠0) ⑵图象:直线过点(0,b)—与y轴的交点和(-b∕k,0 )—与X轴的交点。 ⑶性质:①k>0,,②k<0,, ⑷图象的四种情况: 3. 反比例函数 ⑴定义:或Xy=k(k ≠0)。 ⑵图象:双曲线(两支)一用描点法画出。 ⑶性质:①k>0时,图象位于,,y随x,;②k<0时,图象位于,,y随x,;③ 两支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但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 四、重要解题方法 1 .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列方程[ 组] 求解)。 2.利用图象一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中的k、b;a 、b、c 的符号。几何 相似形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第二套: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超经典!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超经典!

初二数学下知识点总结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

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b =(k,b是常数,k≠0),那么 kx y+ 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 y+ kx 中的b为0时,kx y=(k为常数,k≠0)这时,y 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b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 kx y+ 正比例函数kx y=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如下图) 4.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y=有下列性质:

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和分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 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1.定义:形如y=k1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应知应会知识点第一章一次函 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初二数学下知识点

张铭乾 2011-1-16 初二下数学知识点回顾 分式 知识要点 1.分式的有关概念 设A 、B 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 B A 就叫做分式.注意分母B 的值不能为零,否则分式没有意义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如果分子分母有公因式,要进行约分化简 2、分式的基本性质 ,M B M A B A ??= M B M A B A ÷÷= (M 为不等于零的整式) 3.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分数的运算法则类似). bd bc ad d c b a ±=± (异分母相加,先通分); ;;bc ad c d b a d c b a b d ac d c b a =? =÷=? .)(n n n b a b a = 4.零指数)0(10 ≠=a a 5.负整数指数 ).,0(1 为正整数p a a a p p ≠= - 注意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n n n mn n m n m n m n m n m b a ab a a a a a a a a a ==≠=÷=?-+)(,)(),0(, 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也就是上述等式中的m 、 n 可以是O 或负整数. 6、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7、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1. (-5)0 =_____; 2. 3-2 =________;3. 当x_________时,分式 1x+1 有

八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全)

初二数学知识点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 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 ?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 3 ?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幕.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y=(b-a f; (a-b3=-(b-a j. 4 .因式分解的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i2-b2= (a+ b (a- b); (2)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a+b2,a2-2ab+b=(a-b2. 5 ?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 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 (10)拆项或补项. 7 .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 l+px+q是完全 2 平方式P q”. 2 分式 A A 1 .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 B就可以表示为一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一叫 B B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学习八年级下册数学要整理好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是为大家整编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大家快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分式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勾股定理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第四章四边形1 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初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初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数学是拦在同学们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想要赶走这只拦路虎,需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数学,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二数学重点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数学重点知识一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初二数学重点知识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0≠C )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a b a b a c a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 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0(10≠=a a ;当n 为正整数时,n n a a 1 = - ()0≠a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 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b ≠0) (3)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5)写解。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 顺水=v 静水+v 水. v 逆水=v 静水-v 水.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n 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 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1-n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 =x k (k 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 -=kx y x k y 1=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5.反比例函数双曲线,待定只需一个点,正k 落在一三限,x 增大y 在减,图象上面任意点,矩形面积都不变,对称轴是角分线x 、y 的顺序可交换。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n n n b a b a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

八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全)

初二数学知识点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 a-b=-(b-a); (a-b)2 =(b-a)2 ; (a-b)3 =-(b-a)3 .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 2 -b 2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a 2 +2ab+b 2 =(a+b)2 , a 2 -2ab+b 2 =(a-b)2 .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2 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 2 +px+q , 有“ x 2 +px+q 是完全平 方式 ? q 2p 2 =??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就可以表示为 B A 的形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A 叫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0≠C )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a b a b a c a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0(10≠=a a ;当n 为正整数时,n n a a 1= - ()0≠a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 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 (3)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b ≠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 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n n n b a b a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上下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 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8、三角形的面积21 =×底×高 多边形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下册)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0,b≥0);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a (a >0) a -(a <0) 0 (a =0);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1下列各式1) 22211 ,2)5,3)2,4)4,5)(),6)1,7)2153 x a a a --+---+,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1) x x -- +315;(2) 2 2)-(x 例3、 在根式1) 222;2) ;3);4)275 x a b x xy abc +-,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4、已知: 的值。求代数式22,211881-+- +++-+-=x y y x x y y x x x y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 ,b ,若2 ()a b -=b -a ,则 ( ) A. a>b B. a

八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⑴从边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 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⑵从角看: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邻角 互补. ⑶从对角线看: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⑴按边: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⑵按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⑶按对角线: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难点) 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 ⑴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线段相等或倍分. ⑵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平行 四边形的性质解决某些问题. 矩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

形是矩形; (2)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3)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方法] 证明矩形可以先证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它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也可以直接证 明其中有三个角是直角. 菱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定理:菱形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判定定理: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方法] 证明菱形可以先证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也可以直 接证四条边都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