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的三种精神变形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
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
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
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
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尼采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日神精神分析

第29卷 第2期2021年3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2Mar.,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2.009收稿日期:2020 05 01作者简介:沈鑫怡(1995-),女,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尼采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日神精神分析沈鑫怡(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尼采的悲剧美学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基础,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形象原是一种始源性的精神图景潜存在希腊文化的深处,构成尼采所认知的历史理解的实在。
从日神到日神精神,中间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尼采曾表明酒神精神是悲剧的本质,那么日神精神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对日神精神的来源及基础、艺术类别和审美表现及其价值和发展的探讨,以此展现出尼采视域中日神精神的内在肌理和思想图景。
关键词:尼采;悲剧;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2 0056 07 1872年,尼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是关于其悲剧性的经验、悲剧的起源和本质的沉思。
尼采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入手,探讨艺术与审美。
借助这一对古希腊神的鲜明形象,尼采认为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在根源和目标上存在着“对立”,两者共生并存但又公开分离,在对立中激发出更有力的新生,在新生中时刻保持着对立。
这种对立的结果就是阿提卡悲剧。
尼采和其他哲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尼采将审美经验放在了首位。
他将我们创造和感受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的审美体验作为论据,用一种激情将全书贯穿在一起,并向我们发出质问:为了让我们拥有这些体验,世界必须应该如何。
因此,尼采把日神想象成了梦的艺术世界,而酒神是梦的本质的最初显现,与醉态相一致,这种状态是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化原理”得以克服的深层方式,是“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1]7。
弗洛伊德的《三重自我》与尼采的《超人精神》辨析

弗洛伊德的《三重⾃我》与尼采的《超⼈精神》辨析弗洛伊德的⾃我本我学说与尼采的超⼈学说本⼈感觉都是从⽣物的原始兽性(“领域”⾃我保护、对⽣存资源的寻求掠夺及占有、最原始的繁殖欲望),去阐述⼈的意识层⾯的发展。
弗⽒的理论是本我即⽣物原始兽性是⽣存的基础,⾃我是⾃我道德意识批判与兽性对⽴,超我是寻求前两者间的统⼀;⽽尼采的⼤致观点就是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三种变形”中说讲的:要先经历骆驼般的重负,然后质变成为成为狮⼦击败象征偏见的恶龙,在变为⼀个孩⼦对⼀切都充满了好奇⽆时不刻的在破坏与建造。
弗⽒的“本我”对尼采来⾔不过是弱者的固有姿态⽽已:“吃饱睡好看热闹,躲避⼀切对⾃⼰不利的(包括有悖⾃⼰思想的意识),将伤害⾃⼰的毒蛇砸死并诅咒。
”⽽弗⽒的“⾃我”⽤尼采的意思来说就是:“像骆驼⼀样去吸收别⼈的⼤量道德偏见加以感悟实践去逐渐形成⾃⼰的⼀套道德偏见。
”但来⾃于他⼈的偏见随着⾃⼰认知量和见解能⼒的增加最终会成为阻碍⾃⼰更深层去认知⾃⼰“本我”的障碍,所以这时需要去熔炼那些名为“你应该”的被动偏见全部升华为“我要”的⾃主偏见,这⾥就是尼采的“由狮⼦到骆驼的变形”了。
关于弗⽒的“超我”的定义个⼈感觉像将“本我”与“⾃我”两者化为太极⼋卦图⼀样⿊⽩既对⽴但⼜和谐统⼀,不会因为有过多的“⿊”(本我)⽽成为“破坏狂”,也不会有过多的“⽩”陷⼊“⾃我虚⽆”之中。
就像尼采“三种变形”中的孩⼦⼀样:“孩⼦是天真、⽆辜和健忘的,因为游戏的有趣性⽽去创建⾃⼰的规则并会因为⽆聊⽽随时可以推翻重建,忘记了这个⼤的世界却找到了⾃⼰的世界。
”尼采的“超⼈”是破坏与新⽣的统⼀,弗⽒的“超我”是冲动与理性的统⼀。
冲动即破坏,理性即建造,这点在尼采《悲剧的诞⽣》中有着更为深层的介绍,即酒和欲望之神狄俄尼索斯与光和理性之神阿波罗的互⽣互灭的关系,所谓:“知⿊者即⽩,懂⽩者即⿊。
”尼采的⼼中的“超⼈”形象拥有“狄俄尼索斯之狂乱,阿波罗之拘谨;⾛路像轻盈的舞者般伴鸟随⾏,但⼜紧紧地将根扎⼊⼤地吮吸万物之精华;他对强者的嫉妒使他变得更为强壮坚毅,他将同情化为⽪鞭抽打那些柔弱之⼈使他们拿起⾯前的利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模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模版在我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很好的概括了尼采的思想,展现了尼采的高超的语言能力。
尼采在书中演化为查拉图斯特拉,从高于常人的高度下降,向世人展现他的精神。
在阅读是,我时常会感觉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压抑感,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一种死海般的孤独。
对啊,尼采的人生几乎是被这三种情绪占据的。
他一生平淡而悲壮。
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但时至今日,尼采仍以极‘强的感染力影响着无数迷惘的人。
’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于“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深刻感悟。
超人哲学关于超人一词很早就在书中出现。
当查拉图斯特拉走到森林外,看到一个走钢丝者的表演时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其中一种东西。
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让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吧!(大地与上天想对应,忠于大地,即拒绝天上,拒绝上帝)。
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容纳不洁的河而不至于污染,人必须是大海。
超人就是大海!”超人是人的最终目标,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他只是超人的宣告着,人不是超人,是成为超人的桥梁,所谓超人意志,就是人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人必须要有毁灭的觉悟,人可以成为下一个人的桥梁,此处意义重大。
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生活的代价。
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
读尼采之《查克图斯特拉如是说》有感

读尼采之《查克图斯特拉如是说》有感曾有大师这样说道:“如果说康德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通向古典哲学的桥,那尼采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通向现代主义哲学的桥梁。
”一百年前,这位旷古烁今的探索者撒手人寰,留下的是世人无法理解的哲学思想。
甚至有人以其为法西斯生长的沃土为由,大肆贬低,而这些人,都是被愚昧的宗教情结所束缚的卫道士。
然而今日,他的哲学却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一种蔑视现有制度最摄人的闪电,一架通向超人的彩虹桥。
作为尼采最突出的代表作,《查克图斯特斯拉如是说》充满了尼采惯有的充沛战斗意志与极端的感官主义。
书中主人公《查克图斯特拉》在山间享受了十年的惬意时光,之后开始其漫游者之路,更确切的来说是宣告者,教育者之路。
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奇闻异事,无论是腐朽的朝圣者,不灭的索上舞者,彩牛城,最后之山。
一切都可以归于对于生命的终极探索,即对于生命进化之无尽追求。
一、索上舞者在索上舞者一文里查克斯图斯特拉说道“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
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
”人类的由植物,到虫蚁,猴子,到现在人的时刻,多数人认为这已然是生命的最终形态,殊不知倘若生命就此止步,那他获或将回到最初了蒙昧时刻,甚至是植物,如同许久不用的刀刃有埋葬在流逝岁月的一天,生命只有不断探索,才会有文明的进步。
这是不可改变的洪流,于是需要冒险者,需要为生之进化而甘愿抛弃一切的大无畏者,在这根独自前行的绳索上蹒跚着颤颤巍巍的步调,仿若山巅小丑一般,向后看,乃是人类所鄙夷的毫无智慧可言的动物,驻足俯视,无尽深渊带来最骇人的咒语,神圣的宗教正以最下等的说教方式让一个个现代人沦为奴隶,沦为无意识的愚人,他们已然化作牧羊人鞭笞下的羊,现有的道德正以最不道德的方式扼杀人心最脆弱的欲望,他正以可笑的圣人姿态教化这尚有反抗意识的人群,停滞不动,稍有波涛势必跌落深谷,万劫不复。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
“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
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
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
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
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
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一、超越性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
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
”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
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
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在谈及快乐和激情时,尼采说到:每种道德对另一种都是嫉妒的,嫉妒委实可怕。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资料

五十三、回乡 五十四、三种恶事 五十五、沉重之精神 五十六、新旧碑铭 五十七、康复者 五十八、大渴望 五十九、第二首跳舞之
歌 六十、七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四部 暨最后一部
六十一、蜜之献祭 七十二、晚餐
六十二、不幸之呼号 七十三、更高之人
六十三、与国王交谈 七十四、忧郁之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人生是个不断前进的活动过程,人的存在如“千百桥 梁与阶梯,投向未来。”人是个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主 体。人世间是多元的缤纷美好的真实世界,经过如此之热 情与理性润育后的人生,就像一个壮阔充盈的大海,饱藏 了“彩色的鱼虾”。
那些杰出的、超人的必定是经过艰辛无比的考验走过 来的,而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体验,在于过程,在于从自 我到超越自我的过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
1.人类是处于超人与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进步的方 向便是超人; 2.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让人类进化至超人; 3.要甘于堕落自己,才能使全人类进步。人类的道德 便是超人堕落的意志。 4. 超人的具体描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一部
一、三种变形 二、道德的讲座 三、彼岸论者 四、肉体之蔑视者 五、快乐与热情 六、苍白的罪人 七、阅读与写作 八、山上之树 九、死亡之说教者 十、战争与战士 十一、新偶像
即对人性本身的探求,人自身即是目的,他既是超 越的主体,又是超越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在这人之主 体性的活动中,生命不是以任何既定价值为准则 来审视,而是诉诸于对流动变化的多样性的肯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对爱情和婚姻存在偏见
对爱情:对恋爱和婚姻,他则说:“许多短时的愚行—这在你们 那儿叫做爱情,而你们的婚姻是长时的愚行,它使许多短时的愚 行得以终结。”他鄙视女人,认为妇女除生育外别无他用,“你 要到女人那儿去吗?别忘记带上鞭子!”然而,当男与女的结合 是为了繁衍超人的后代,他是赞成的。“创造者的焦渴,对超人 的向往:我的兄弟,你说说,这是你要结婚的愿望吗?对我来说. 这样的愿望和结婚是神圣的。”
尼采美学思想梳理

尼采美学思想梳理尼采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或忽视,这同尼采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一、尼采对美的分析:美是“外观的幻觉”我们从古希腊学到了20世纪,思想家们都试图对“美”下一个定义,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许这被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家阿多诺言中了,他说:“美是无法下定义的,但是全然不要美的概念也不行。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相矛盾。
”对“美是什么”尼采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让我们看看尼采是如何评说美。
对尼来说,世界总是处于无休止的生成变化之中,漫无目的。
人生也是如此,人无法把握世界,也无法把握自身,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人无法达到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自由。
人生本无意义,“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人生中,必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着于生命。
”如何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尼采在自然人生中找到了艺术:“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
”尼采认为,两种艺术冲动之一的“日神精神”就是个体化、适度、形式、美、幻觉的领域,他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不谐和和音化身为人――否则人是什么呢?――那么,这个不谐和音为了能够生存,就需要一种壮丽的幻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日神的真正的艺术目的。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一珲,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
”不谐和音本是一些尖锐刺耳的声音,尼采用它们来比作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生,但是它们诉诸人的感官以后却形成一种期待的壮丽的幻觉,尼采认为这就是美。
尼采认为:“没有什么美,就像没有什么善和真。
”这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孤立存在的真善美,真善美本身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生成,我们所说的存在只是生成打上了存在的印记。
二、尼采对美感的分析:美感是一种错觉尼采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美,人之所以在原本并不存在美的世界上谈论美,是因为有了人,世界才有了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尼采的三种精神变形
首先是精神向骆驼变形
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境界。首先,骆驼具有“能担载的精神”,在沙漠里负重前行,这承
受的是生命之重责,它坚韧、忠心耿耿,但似乎缺乏智慧,被动地听命于命运的安排。骆驼的生
命重负表现在哪些方面?尼采用“自卑以损伤高傲”;“显露疯狂以讥讪智慧”;“
对我们的蔑
视者的亲善”;“病困中对安慰者的拒绝”;“庆祝胜利时的放弃主张”;“为着真理而使精神
受饿”;“不嫌恶冰冷的和发热的蛙”而“不顾污秽地投入真理之水
”等表示骆驼的负重精
神。骆驼的负重精神也就是:能够忍耐生命艰难、恪尽职守,通过自我压抑、克制而自愿保持
卑微和愚笨的状态;对自己的冷眼者、轻蔑者表示认同、屈服与友善;不愿接受劝慰而甘受生
命病痛并使自己处在卑怜之中;能保持对取得胜利的警觉、清醒和冷静;甘愿保持清心寡欲的
自我精神状态;不嫌弃和憎恶肮脏的代表传统的真理世界而自愿投入其中受到煎熬。总之,骆
驼的精神就是相信命运安排,努力抑制自我,保持简单的精神现状,屈服顺从于外界权威而做
被要求做的事。
毫无疑问, 尼采把向具有骆驼般负重的个性精神和人类精神的过度,看作是个体人生和
人类初级阶段。这是对人生和人类历史在骆驼精神阶段必然性的肯定。但人生及人类不能仅
限于此,必须超越这一宿命的精神阶段。所以, 尼采要骆驼“
在寂寥的荒漠中发生了第二次变
形:精神变成了狮子,它要为自己夺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
第二种是精神向狮子变形,也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变形
精神的第二重境界是“狮子”境界。从个体精神的角度看,骆驼向狮子的变形表明人生
境界的提升。人要取得独立性、自主性,勇敢面对现实境遇,从骆驼的盲目顺从变为狮子般积
极主动地对命运的抗争。
从人类精神的角度看,尼采用横在狮子前进路上的一条巨龙来隐喻传统价值和精神
‘你应该’躺在狮子的路上,它是带鳞甲的动物,金光灿灿,每一片鳞甲上闪耀着金灿灿
的‘你应该’
!
千百年来的种种价值在这些鳞甲上闪耀,龙中之最强者如是说:‘事物的一切价值———
全在我身上闪光’。
一切价值均己被创造出来,而一切被创造的价值———便是我。千真万确,不再存在‘我
要’
!”。
巨龙代表“你应该”,代表传统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它像金子一样持久、高贵、纯正、
尊严。“你应该”显示了传统力量的傲慢与专横,排斥一切异己力量以维持自己统治的不变性,
人的自我意志隐匿到传统精神中,人只有服从于“你应该”进而迷失自我。
狮子行动所代表的人类精神在于敢于向旧价值体系宣战,敢于说“不”。狮子的精神是一
种破坏精神。狮子要“创造自由和一个神圣的否定以对抗义务”,要“
取得创造新价值的权
利
”,为获得人类的自由精神而战,为创造新价值来争取自由性和可能性。
狮子与巨龙的搏斗表现了新人类与旧体制的分裂和冲突,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新觉醒,
表现了为创造新价值的人类精神运动。这就是狮子与巨龙的搏斗:“这巨龙———精神再也
不愿管它叫神明———究竟是什么呢?这巨龙叫‘你应该’,可狮子的精神说‘我要’。”
生命精神向“狮子”境界攀升,表达了尼采对毁灭旧价值、否定现实的赞美,并表达了对
未来的渴望。狮子的勇气和力量对于毁灭一个旧世界的价值体系是必需的,然而,“创造新价
值———狮子尚无这种能力;可是,为着新创造,必须为自己创造自由———这,狮子的力量可
以胜任”。狮子战胜了巨龙,赢得了胜利,它的使命就完成了。但是人的生成最重要的环节才刚
刚开始。在旧的价值体系的废墟上,要建设一个新世界。狮子不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但具
有为创造新价值创造自由的能力。于是,狮子要变成孩子。
第三种变形是,精神向孩子变形
解除了重负、赢得了胜利的狮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变成了轻松自由的孩子。精神的
“孩子”境界———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自我的创造与生成。我们知道,尼采否
定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权力意志作为自我力量生成的根据和原则,给予自我充分的认可和尊
重。而孩子纯真无邪,自由快乐,代表着人的新生,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从狮子到孩子的精神变形,从个体精神的意义上,表现为个体充满了理想的激情,实现了
人生境界根本性超越,达到了完全的自由境界,标志着个体具有了自由自主、自立自信、自我
肯定、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能力。人获得了完全自由的自我创造,个体人生实现了内外的
统一,创造成为生活的全部意义。
从人类精神来看,人获得了新生,人类的新价值诞生了。尼采以“孩子”来隐喻新生的人
类精神,因为孩子是人的生命的真正创造与回归。“孩子清白无享、健忘,
是一个新的开始、一
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为了创造的游戏,弟兄们
,
需要一种神圣的肯定:精神需要肯定的意志,失去世界的重获世界”
。孩子是纯真的新生,是对
生命的再度肯定,是一种自由境界。人类的精神本来就是创造、游戏和愿望,孩子的精神再次
肯定了人类本有的精神,标志着“超人”和自由理想的统一,在这一最高的价值理想中,人在自
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生成。这既表现为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体
现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坚韧负重”的骆驼精神超越为争取自由自主、否定传统的狮
子精神,由此,进一步超越为实现新价值创造的孩子精神,精神境界实现了第三重攀升。
以上引用均引用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