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闭塞方式下的列车定位技术
CBTC系统移动闭塞制式分析

CBTC系统移动闭塞制式分析摘要:随着众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量的持续上升,提高运行效率和灵活性的需求从未停止。
但也应该清楚认识到:CBTC仅是一种控制手段,而不是控制口的;只有最终实现真正的移动闭塞,提高运行效率才是目标。
关键词: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移动闭塞;行车间隔1 CBTC系统与移动闭塞系统利用高分辨率的列车定位来实现连续的列车自动控制,独立于轨道电路之外,采用持续、高效、双向的车地数据通信,并由车载和轨旁设备来承担行车控制等安全功能。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并未对移动闭塞做出定义,而根据目前主流技术的应用理解及维基百科中对移动闭塞的相关描述,移动闭塞的主要特性可以归纳为:移动闭塞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为每列车实时定义了安全距离。
这需要同时具备所有列车的精确定位和实时速度,以及连续双向的车地信号设备的通信。
移动闭塞允许列车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只需维持必须的安全距离间隔,因此提高了整条线路的通过能力。
列车定位信息通过轨道上设置的有源或无源式信标,以及安装在车载设备中的转速计和速度传感器进行收集,而不依赖于轨道电路或计轴团。
由于虚拟闭塞甚至固定闭塞也有可能满足车地连续双向通信的特点,因而也可以将其称为CBTC系统。
移动闭塞系统突破了物理分区限制,能够根据列车位置,动态控制列车速度和间隔。
而固定闭塞或虚拟闭塞系统仍然依赖于轨道占用检查和联锁进路的排列。
从列车控制原理上来说,仅等效于准移动闭塞方式。
对于移动闭塞而言,一类是基于联锁进路的移动闭塞系统,可单向实现移动闭塞追踪,但反向行车时一定要在轨旁布置反向信号机,且联锁系统需切换方向逻辑,未脱离固定闭塞理念,故可称之为准移动闭塞;另一类是完全基于列车实时位置的移动闭塞系统,可称之为纯正的移动闭塞系统,摒弃了轨旁联锁进路的传统固定闭塞概念,完全是以列车为中心的先进运营模式和理念。
2 CBTC系统下不同闭塞制式在相同运营场景下的分析对于移动闭塞系统来说,联锁设备无需排列进路,ATP列车自动防护)设备即可下发移动授权。
论述移动闭塞式超速防护自动闭塞

论述移动闭塞式超速防护自动闭塞移动闭塞式超速防护自动闭塞是一种用于铁路交通管理的重要技术,旨在保证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流畅性。
它结合了移动闭塞技术和超速防护技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对列车的速度控制和区段的闭塞操作。
移动闭塞技术是指根据列车位置的实时信息,动态地设置列车的运行区段,实现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控制。
这种技术基于列车位置和速度的监测,将铁路线路分为一系列区段,每个区段只能容纳一列车。
当一列车进入一个区段时,该区段被标记为占用状态,其他列车将无法进入该区段,从而确保了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移动闭塞技术通过准确的位置和速度监测,实现了对列车行驶过程的精确控制。
超速防护技术是指通过监测列车的速度,并根据预设的速度限制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以防止列车超过安全速度行驶。
超速防护系统会根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列车的运行要求,设置适当的速度限制。
当列车的速度超过预设限制时,超速防护系统会自动触发制动措施,确保列车能够及时停下来,避免发生事故。
移动闭塞式超速防护自动闭塞将移动闭塞技术和超速防护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列车速度和区段占用的自动化控制。
当列车接近一个区段时,系统会实时监测列车的速度,并与预设的速度限制进行比较。
如果列车的速度符合要求,系统将自动开放该区段,允许列车进入。
如果列车的速度超过了预设限制,系统将触发制动措施,同时阻止列车进入该区段,直到列车速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这
种自动闭塞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列车超速行驶和区段冲突,提高了铁路交通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总之,移动闭塞式超速防护自动闭塞技术在铁路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探讨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也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人们研发出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即CBTC系统。
文章主要就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参考。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列车自动驾驶子系统(ATO)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和运行密度的不断提高,实现高水平列车自动驾驶的系统功能则成为CBTC信号系统的关键。
一、CBTC系统及其构成CBTC系统由ATS子系统、ATP、ATO子系统、联锁子系统、DCS子系统等构成,各子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
ATP子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防止错误进路、防止列车进入前方列车占用区段和防止超速运行的设备。
ATP负责全部的列车运行保护,是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
ATO即列车自动驾驶,它代替司机操纵列车驱动、制动设备,自动实现列车的启动、加速、匀速惰性、制动等驾驶功能。
在ATP系统的基础上安装了ATO系统,列车就可以采用手动方式或自动方式行驶。
ATS在ATP和ATO系统的支持下,根据运行时刻表完成对列车运行的自动监控,可自动或由人工监督和控制正线(车辆段、试车线除外),及向调度员和外部系统提供信息。
DCS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各个子系统之间传输ATC 报文。
(一)CBTC技术组成CBTC 技术包括:⑴无线通信技术,⑵移动闭塞技术,⑶列车定位技术。
由于CBTC 是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自然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支持。
无线通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通信、扩展频谱通信、跳频技术、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
移动闭塞是实现CBTC的关键技术之一,CBTC是这种闭塞方式的应用系统。
它与固定闭塞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取消了以信号机分隔的固定闭塞区间。
列车在线路上运营的间隔距离由列车在线路上的实际位置和运行情况确定,闭塞区间随列车的形势,不断变化,故称为移动闭塞。
CBTC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

CBTC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周留运【摘要】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是以列车定位技术为核心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指挥的重要构成系统之一.列车控制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进行通信,并通过车载和轨旁设备对列车位置进行持续监测和精确定位,以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防护和追踪间隔控制.介绍了CBTC列车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用于列车定位的主要设备,阐述了列车定位的原理和过程.【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年(卷),期】2015(042)002【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轨道交通;控制;检测;定位【作者】周留运【作者单位】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3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正从传统的固定闭塞方式向移动闭塞方式转变。
目前,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已成为轨道交通行业主流的列车控制技术并被广泛使用。
CBTC在列车控制精度上有了质的提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以天津地铁3号线列车控制系统为例,对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进行了介绍。
1 CBTC列车控制系统的构成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ATS)、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ATO)、联锁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DTS)和车-地通信子系统(TWC)等。
通过以上子系统实现列车进路控制、列车安全防护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等功能。
2 用于列车定位的主要设备2.1 信标和信标读取器信标和信标读取器属于查询应答装置,是利用无线感应原理实现车-地通信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信标安装于两根走行轨之间(见图1),信标内存储了线路地理位置信息和其他线路参数。
信标读取器安装在列车的下方,列车通过信标上方时,向每个信标传送 2.4,GHz的无线电载波频率,并接收信标返回的调制信息。
移动闭塞与准移动闭塞PPT课件

2021/5/21
27
16
准移动闭塞
准移动闭塞方式的列控系统采取目标距离控制 模式 。目标距离控制模式根据目标距离、目标速 度及列车本身的性能确定列车制动曲线,不设定每 个闭塞分区速度等级,采用一次制动方式。准移动 闭塞的追踪目标点是前行列车所占用闭塞分区的始 端,目标点相对固定,在同一闭塞分区内不依前行 列车的走行而变化,而制动的起始点是随线路参数 和列车本身性能不同而变化的。空间间隔的长度是 不固定的,由于要与移动闭塞相区别,所以称为准 移动闭塞。
2021/5/21
23
移动与准移动闭塞制式相比较,移动闭塞 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移动闭塞是一种新型的闭塞制式,克服了固定闭塞的缺点.基 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则是实现这种闭塞制式的最主要的技术 手段.
2)移动闭塞系统通过列车与地面间连续的双向通信,提供连续测 量本车与前车距离的方法,实时提供列车的位置及速度等信息, 动态地控制列车运行速度.
2021/5/21
10
移动闭塞优点
能轻松达到90S的行车间隔要求,且当需求增 长而需要调整运营间隔时,无需改变或增加硬 件;
可取消区间的信号机、轨道电路等地面设备, 降低系统的安装维护费用;
利用其精确的控制能力,可以有效地通过在折 返区域调整速度曲线来减少在尽端折返线的过 走防护距离,从而减少折返站的土建费用;
2021/5/21
21
移动闭塞与准移动闭塞区别
准移动闭塞采用报文式轨道电路辅之环线或应 答器来判断分区占用并传输信息,信息量大;
可告知后续列车继续前行的距离,后续列车可根 据这一距离合理地采取减速或制动,列车制动 起点可延伸至保证其安全制动的地点,从而改 善列车速度控制,缩小列车安全间隔,提高线路 利用效率。
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的研究

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的研究闫剑平 步 兵(北方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4)摘 要 给出了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的一般概念,阐述了高速铁路中常用的列车定位技术.最终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列车定位模型,综合利用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技术和基于查询/应答器的定位技术,大量减少了地面的查询/应答器.并对这些定位技术进行了比较.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定位 查询/应答器 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分类号 U284.21Study on T rain Locating of High Speed R ail w ayYan Jianping Bu Bing(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mmon concepts for high speed train locating.The main train locating technologies in the worldwide are discussed ,and a new typemethod of train locating are proposed finally.The method combines balises and satellitebased location modules with low requirements concerning trackside equipment.Thepropertie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methods are also given.K ey w ords high speed railway train locating balise satellite based train locating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定位模型的基本功能是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能决定列车的具体位置,包括列车行车安全的相关间隔、速度、加速度及轨旁设备和车载设备资源的分配.从传统来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媒体主要是轨道电路.但是利用轨道电路作为高速铁路的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主要是因为:(1)系统控制要求有更多的信息并且要缩短信息响应时间,这自然要求提高传送信息的频率,而频率的提高使电信息在轨道中衰耗增大,即轨道电路只能是缩短或增加补偿的措施.这就会增加投资和维修费用.(2)移动列车与地面控制之间应该有双向的信息传输通道,以利于构成真正的闭环控制系统.但轨道电路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体,只能完成地面到列车方向的信息传输.(3)利用轨道电路一般只能构成固定自动闭塞,而难以构成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就不能显著地缩短列车运行间隔.基于上述原因,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必将取消地面轨道电路,同样,列车定本文收到日期1999201218 闫剑平男1972年生博士生 email yjp @1999年10月第23卷第5期 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ORTHER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Oct.1999 Vol.23No.547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3卷位方式也必须不依赖轨道电路.为此,世界范围内发展研究了一系列新型的列车定位方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 列车定位的一般概念(1)列车定位信息的产生①基于离散的方式 信息在预先排列的一些点上产生(如定位查询/应答器).②基于闭塞的方式 信息在闭塞区间或者分区内产生(如车轴计数器).③基于连续的方式 信息在任何点上都能够连续地产生(如德国L Z B系统中的轨间电缆,基于卫星的定位方式等).(2)定位信息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不同部分产生①完全基于轨旁设备的定位 不依赖于车载设备,所有定位的有源器件都安装在轨道上(如欧洲安装在较低运输密度铁路线上的防护系统的定位系统).②完全基于车载设备的定位 不依赖于轨旁设备,所有定位的有源器件都安装在列车上(例如基于卫星的定位系统).③基于轨旁设备和车载设备的定位 定位信息由轨旁设备和车载设备综合产生,定位的有源器件一部分安装在列车上(如里程计、查询/应答器识别装置等),另一部分安装在轨道上(例如查询/应答器).(3)列车定位系统必须满足的技术要求[2]①精确性 列车定位的精确性需满足两种不同的要求,一个是列车在同一轨道上纵向的定位精确性,另一个是列车在不同轨道之间横向的定位精确性.在纵向的定位精度必须不低于10m,在横向的定位精度必须不低于1m(保证轨道选择的正确性).②对于时间的可用性 定位系统必须具有执行列车定位而不发生任何间断的能力,即有很好的连续性.③对于空间的可用性 不管列车运行在任何地理领域内,定位信息必须不间断地提供给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即有良好的覆盖性.④可靠性和安全性 定位系统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其它子系统相互独立,并能检测和报告本身发生的失效和故障.⑤可维护性 定位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必须综合考虑预防性维护和校正性维护等因素,从而使定位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2 高速铁路采用的定位方式高速铁路已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大发展,所采用的列车定位技术是各种各样的[3].如法国ASTREE系统采用多普勒雷达进行定位;北美ARES、PTC、PTS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欧洲ETCS、日本CARA T系统采用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进行定位;德国L Z B系统采用轨间电缆进行列车定位;美国AA TC系统采用无线测距进行定位等.下面简单介绍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列车定位.2.1 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这种定位方式比较成熟的系统是GPS.GPS利用低轨道多颗卫星进行全球导航定位,卫星处在距地面高度约20000km、相互间隔120°的三条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6~8颗卫星,即总共有18颗到24颗卫星围绕地球运转,每12h 绕地球一周.其目的是保证地球上任何一个用户终端能同时看到4颗卫星,以进行4颗卫星的无源定位,获得三维空间的位置参数.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固定不变的光速,如果能够精确测量电磁波在两个物体之间传播的时间,也就等于测量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测量的精度取决于扩频通信中码片的宽度.码片越窄,扩展的频谱越宽,精度就越高.利用C/A 码(民用码、粗码),定位精度约45m ,通过一些措施可将定位误差限制在高速铁路允许范围内,如差分GPS (D GPS )定位精度可达10m [4].利用GPS 实现列车定位,优点是设备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缺点是:定位精度较低;列车在隧道中无法接收卫星信号;不能区分两组并行的轨道.2.2 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列车定位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列车定位是世界铁路上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其原理是首先在铁路干线的沿线上安装间隔一定距离的查询/应答器作为列车绝对位置的识别,列车每经过一个查询/应答器都会获得一个新的绝对位置;在两个查询/应答器之间,列车的具体位置通过里程计计算而得出,即得到列车对于绝对位置的相对距离.其原理和结构如图1所示.图1 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每一个查询/应答器都存储着它本身的识别号码,还存储着下一个查询/应答器的识别号码、到达下一个查询/应答器的距离以及绝对可靠和安全的列车行车间隔.列车一旦读取了定位查询/应答器的识别号码,就可以通过存储在列车上电子地图的辅助,得到列车在轨道上的绝对位置信息.查询/应答器内部的信息由列车上的查询/应答器识别装置来读取,由车载计算机判别一个查询/应答器的信息是否被成功地读取,处理后送到里程计.里程计对列车在相临两个查询/应答器之间已经走行的距离进行计算,并综合绝对位置信息,产生一个完整的列车位置信息,再送往车载计算机,作为列车运行控制的依据.当列车每经过一个查询/应答器,都得到一个新的绝对位置信息,同时校正里程计的测距误差1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的特点是:定位精度比较高,可以达到5m ;成本比较昂贵,需要在轨道每间隔1km 处、每一个道岔及道口处安装查询/应答器;由于拥有大量的地面设备,所以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4].3 卫星辅助的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列车定位通过对上述两种列车定位方式及其特点的阐述,其中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比较精确,但是这是以很高的成本和维护量为代价的1为了降低成本和维护量,通过适当引入卫星的定位方式,产生一种崭新的列车定位方式———卫星辅助的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列车定位,可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益/成本比率1首先,由于引入了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方式,因此,需在列车上安装通过传感器(卫星定位模块)以接收卫星信息1基于卫星的定位模块在该方式中只是根据电子地图按一定距离间隔(例如1km )提供列车的绝对位置,即具有同查询/应答器一样的功能1绝对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是由里程计测距得出,每隔一定的距离则由卫星定位模块根据电子地图进行校正1采用里程计而不使用卫星进行列车的连续定位,可以有效避免卫星定位误差的累积,因此该定位57第5期 闫剑平等: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的研究方式的精度比卫星定位高1另外,要进一步提高精度,相应缩短卫星的定位模块提供绝对位置信息的间隔即可,因此具有高灵活性1其次,考虑到有些地方接收不到卫星发出的定位信息(例如隧道),在这些地方应安装查询/应答器,并切换到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进行工作1为了保证定位方式之间的切换和兼容,需要在车载计算机和卫星定位模块之间安装调节器,把卫星定位模块提供的绝对位置信息转化为查询/应答器的报文形式1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还需在线路上按一定间隔安装查询/应答器以对列车的绝对位置进行精确的调整,这个间隔比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中的间隔要大得多1综上所述,卫星辅助的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利用卫星定位模块代替了大多数查询/应答器,大大减少了查询/应答器的数量;其定位精度低于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高于卫星定位1其原理和结构参见图21图2 卫星辅助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定位当卫星定位模块能够接收到卫星信息时,卫星信息经过调节器转化为查询/应答器的报文形式,送往车载计算机,与内部存储的电子地图结合,把绝对位置信息送到里程计1里程计综合绝对位置信息和本身的测距,产生一完整的列车位置信息,再送往车载计算机作为列车运行控制的依据1里程计的误差由卫星定位模块按一定距离间隔或由查询/应答器校正1当卫星定位模块接收不到卫星信息时,调节器通知查询/应答器识别装置,并开始工作,读取查询/应答器的内容作为列车的绝对位置,通过调节器不加变化地送往车载计算机,此后的工作过程与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相同14 结论卫星辅助的基于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安装的基于卫星的定位模块的数量远远低于节省的查询/应答器,而安装一个基于卫星的定位模块的费用与安装一个查询/应答器的费用基本相同,所以可大大节约成本.(2)节省了大量的轨旁查询/应答器,而代之于少量的列车上的基于卫星的定位模块,使设备所处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定位设备的可靠性.(3)设备数量减少,并且大部分位于列车上,所以利于维护.(4)定位精度对比于基于卫星的定位来说有较大的提高,可完全地满足高速铁路的需要.参考文献1 汪希时.高速铁路行车安全控制系统概论.世界铁路报道,1997,(2):33~372 Rover S.Satellite Based Locating in Guided Traffic.Lisbon :COMPRAIL ’98,19981622~6323 Howard G M.Advanced Train Control System.ASME/IEEE Joint Railroading ,1997,(5):36~404 William C V.Do Y ou Know Where Y our Train Is.Railway Age ,1996,(2):41~4267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3卷。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模式下的列车定位新技术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模式下的列车定位新技术刘锋【摘要】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列车定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和基于漏泄同轴光缆的列车定位新技术.对利用漏泄同轴光缆或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测速定位方法实施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模式下列车精确定位进行理论探讨,为解决现有采用轨道电路和信标进行列车定位精度不高和初始化过程长等缺点提供了借鉴思路.%With an introduction of the leakage coaxial cables and based on the multisensory information fus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in positioning is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BTC mode for train precise positioning with this new technology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defects caused by the existing adopt track circuit and beacons conduct, such as the low train positioning precision and long initialization process. Finally various standard train positioning systems are compared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rain positioning technology.【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年(卷),期】2012(015)004【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漏泄同轴光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列车定位【作者】刘锋【作者单位】深圳地铁3号线投资有限公司,518000,深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6列车测速定位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列车定位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影响列车安全防护距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列车的运行间隔,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列车定位方法的机理和采用的传感器是影响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可采用的闭塞制式,影响到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和生命周期费用。
CBTC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

CBTC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
周留运
[摘要】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是以列车定位技术为核心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指挥的重要构成系统之一。
列车控制系统各子系
统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进行通信,并通过车载和轨旁设备对列车位置进行捋续监
测和精确定位,以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防护和追踪间隔控制。
介绍了CBTC列车
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用于列车定位的主要设备,阐述了列车定位的原理和过程。
【期刊名称】天津科技
【年(卷),期】2015(042)002
【总页数】2
【关键词】轨道交通控制检测定位
随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正从传统的固定闭塞方式向移动闭塞方式转变。
目前,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 , CBTC)已成为轨道交通行业主流的列车控制技术并被广泛使用。
CBTC在列车控制精度上有了质的提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以天津地铁3号线列车控制系统为例,对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定位技术进行了介绍。
1 CBTC列车控制系统的构成
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ATS)、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ATO)、联锁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
统(DTS)和车-地通信子系统(TWC)等。
通过以上子系统实现列车进路控制、列
车安全防护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移动闭塞方式下的列车定位技术 小组成员: 黄钊 王帆 谢桀 杨立彪 ————第十五组 基于移动闭塞方式下的列车定位技术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闭塞方式也逐步由固定闭塞方式发展到移动闭塞方式,这也对列车的定位,测速,通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实时、精确的定位不仅能够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性,还可以使列车追踪间隔小,适应大客流重型轨道交通,并且维护费用低等等,最终实现地铁系统在保障乘客安全性的前提下运送更多乘客的目的。 一.列车定位技术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 列车定位技术从设备安装的位置上可分为:轨旁型,车站型和车载型。从闭塞区间的移动性上可分为:固定闭塞型,准移动闭塞型和移动闭塞型。从采取的定位方法上可分为:编码里程仪、轨道电路、信标(应答器)、裂缝波导、交叉电缆环线和无线扩频等。 发展现状:目前,闭塞方式已经发展到移动闭塞,传统的轨道电路,信标,编码里程仪等方式逐步不再适应,而且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列车定位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并在初步应用上取得一定成功。国外通信行业的一些大公司在开发自己的ATC系统时都推出并采用了自己独特的定位技术,比如加拿大阿尔卡特公司的基于交叉感应环线定位技术,美国GE公司的基于无线电台通信定位技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基于裂缝波导管无线传输技术,德国HHARMON公司的基于无线扩展频谱通信技术。 1.基于交叉感应环线技术 以敷设在钢轨间的交叉感应环线作为传输媒介的CBTC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已应用了较长时间。交叉感应环线的缺点在于,安装在钢轨中间,安装困难且不方便工务部门对钢轨的日常维修,车地通信的速率较低。但由于环线具有成熟的使用经验,寿命长以及投资少等优点,目前仍继续得到应用。 下图为广州地铁线路图,其中橙色部分为3号线线路图,主线为番禹广场站至天河客运站,体育西路至机场为3号线支线。广州地铁3号线采用了基于交叉感应环线技术的移动闭塞方式,沿轨道方向铺设感应环线,通过感应环线来实现车地通信,完成对列车的定位和测速。以此调整列车运行。 2.基于无线电台通信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自由空间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在CBTC系统中得到了应用。无线的频点一般采用共用的2.4GHz或5.8GHz频段,采用接入点(AP)天线作为和列车进行通信的手段,AP的设置要求保证区间的无线重叠覆盖,自由空间传输的无线具有自由空间转播,对车载设备的安装位置限制少。传输速率高,实现空间的无线重叠覆盖,单个接入设备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轨旁设备少,安装与钢轨无关,方便安装以及维护的特点。 基于无线电台通信传输方式的CBTC系统,目前已在北京地铁10号线得到成功应用。下图所示为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路线示意图,已在2008年7月实现通车。一起线路起点为海淀区巴沟路巴沟站,向东至三元桥站转向南部至终点站劲松站。全线首次采用基于无线电台通信的移动闭塞方式,具有较高的列车定位精度,依据列车速度曲线实现精准定点停车。有效缩短了发车时间间隔,提高运行效率。10号线二期工程将联通巴沟站和劲松站,构成环形线路,预计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 3.基于裂缝波导管无线传输技术 采用波导系统作为车地双向传输媒介,采用沿线铺设的裂缝波导及与波导连接的无线接入点作为轨旁与列车的双向传输通道。该系统的波导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可在隧道及弯曲通道中传输,干扰及衰耗小,无其他车辆引起的传输反射,可在密集城区传输等特点。波导的另一个优点是传输速率大,可满足列车控制系统的需要。波导的缺点在于安装困难,需要全线安装波导管,安装维护复杂且造价较高。 北京地铁2号线,机场线均采用裂缝波导管传输技术。
下图所示为北京地铁机场线线线路图。机场线起点为东直门,经三元桥终点站分别为国际机场和3号航站楼,东直门至三元桥段为地下线路,出四环后进入地面线路。线路采用基于裂缝波导管无线传输的移动闭塞方式,以裂缝波导为信息传输媒介,实现列车与地面的实时双向通信,并对列车进行高精度定位。在满足高速,安全快捷的同时,实现高频率发车,提高运输效率。 4.基于无线扩展频谱通信技术 基于无线扩展频谱的通信技术的ATC系统时利用车站,轨旁,和列车上的扩频电台,一方面通过这些电台在列车和控制中心之间传递安全信息,另一方面也利用他们对列车进行定位。列车的位置是通过接收轨旁电台的信号计算出来的。
二.交叉感应环线定位技术原理剖析 1.定位系统结构 基于交叉感应环线的ATC定位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车载定位设备和地面定位设备两部分,车载定位设备主要包括车轴上的测速电机,信号接收感应器,车载ATP计算机,车地通信设备等。地面设备即铺设在轨道下方的感应电缆,中继器。由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组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列车位置信息数据库,车载ATP计算机接受数据库的信息并计算列车实时位置和速度等参数,在经过道岔,曲线时,结合车轴上的测速电机所传来的信息对列车速度和距离等信息进行修正,并将信息通过车地通信设备传输给地面ATP设备。列车的定位精度由环线交叉点数量,测速电机精度等确定,列车向地面ATP报告的位置由列车实测位置,列车前端位置,列车后端位置组成。(如上图所示)。控制中心设备、轨间设备联系用控制中心和沿线设置的若干个中继器两级控制方式来实现的。中继器是控制中心与轨间电缆的中间环节,它的功能是把控制中心的命令通过轨间电缆传递给机车,将机车信息传输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轨间电缆之间的信息交换,包括频率变换、电平变换、功率放大等都是通过中继器来完成的。一个中继器最多可控制128个电缆环路。
2.定位原理 在轨道中央沿轨道方向铺设两根感应环线电缆,电缆由铜绞线和外部的绝缘与非屏蔽保护层组成,这些电缆在轨旁环线通信设备中作为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天线,与列车上的接收和发射天线实时通信,电缆每隔25米进行一次交叉,在轨间电缆激励端输入某一频率的信号,列车上的车载信号装置就会接收到同频率的信号(如上图所示),而且列车所接收到的的信号幅值和相位将会随列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当列车行经电缆的交叉点时,列车上车载信号装置所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就会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车载信号接收装置所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变化次数,就可以计算出列车位置。 下图所示的是车站控制设备与列车间通过感应环线的信息交换。列车在轨道上行驶,车载信号装置接收来自感应环线的信号,并以此计算自身位置,速度等参数,同时感应环线作为信号接收装置也接收列车信号并将列车速度,位置等信息通过轨旁接口传输回车站控制中心的有关设备,其中中继器作为轨旁接口的一个关键设备,每个中继器都负责轨道上的一段区间,区间长度为128 * 25 = 3200 m。轨道上的前车与后车通过车站控制中心设备交换信息,以此来调整列车运行曲线。 列车运行具体未知的确定是通过地址码来实现的,通常用14位电码结构来表示列车的位置信息。其中最高位为列车运行方向码,第11~13位为对应中继器的代码,第4~10位为表示列车处于具体环路的粗地址码,当列车每驶过一个交叉点时,利用信号相位的变化,粗地址码就会加1,第1~3位为细地址码,当列车每驶过25m×1/8,细地址码就会加1。当控制中心接收到地址码后,通过解码就会确定列车的具体位置。
例如: 控制中心收到的地址码为 0 100 0001011 010 解码: 列车下行方向: 0 中继器代码: 100 (10进制为4) 粗地址码: 0001011 (10进制为11),列车处于第11环路 细地址码: 010 (10进制为2), 列车处于25 * 1/8 * 2 =6.25m处 最终定位为: 25 * 128 *4 + 25 * 11 + 25 * 1/8 * 2 = 13081.25m
三.裂缝波导定位技术原理浅析
1.定位系统结构 基于裂缝波导定位系统,其结构由微波裂缝波导,波导信息网络,波导信息网基站,波导信息网移动站,通信单元等部分组成。
下图为裂缝波导管示意以及其传输方式示意图,裂缝波导是个中空的铝制矩形管,在其顶部等间隔开有窄缝,使得在品范围内的微波均匀辐射,在波导上方的适当位置可以接收波导裂缝辐射的信号,接收器通过采集处理信号得到数据。裂缝波导集信号发射,接收,传输功能于一体,信号在裂缝波导内部传输,同时由波导裂缝发射出去,列车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由裂缝辐射出去的信号时,裂缝波导也接受到列车的信号并传回轨旁ATP/ATO。
波导信息网基站一般位于离波导不远的地方,主要由下列设备构成:无源滤波器,无限调制解调器,裂缝波导检测载波发生器,耦合器电源等组成,它是组成波导信息网络单元最基本的部分,是车载移动站进行车地通信的工作站。 下图所示的是波导信息网结构图,它包括波导信息网基站,列车上的波导信息网移动站,轨旁ATP/ATO。轨旁ATP/ATO之间通过区间链路联系起来,当列车行经轨道时,列车上的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来自波导裂缝的信号,记录裂缝数目由波导信息网移动站计算出列车速度,位置等信息并传回波导信息网基站,由波导信息网基站在传输到轨旁ATP。轨道上前车与后车通过与轨旁ATP的信息交互,并以此调整列车运行。 列车两端的驾驶室各有一台波导信息网移动站,包括车载无线电台,车载ATP设备,信标接收天线,车载计算机等,作为移动工作站,主要负责:无线网络连接,获得位置信息,列车速度计算,控制区交界通信,与车站计算机交换信息,数据记录及处理等。
通信单元主要由裂缝波导,波导同轴变换器,同轴电缆,波导信息网基站,轨旁ATP,区间链路与沿线设备共同组成的一个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通信网络。 下图为通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轨旁ATP/ATO所负责区段内的裂缝波导,本区段内的波导信息网基站,上一波导信息网基站和下一波导信息网基站,以及联结轨旁ATP/ATO之间的区间链路。相邻两波导信息网基站之间的间隔为800米,以满足信息网基站服务范围重叠和行车间距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