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现象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科学论文
题 目 地震前兆现象观察
姓 名 李泽显
专 业 交通运输
学 号 201334030
指导教师 张志强
郑州科技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系
二○一六年六月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接受原理 发生机制
一
、
唐山大地震前鱼类的极端异常反应
二、
鱼对地声、地电、地热的接受原理
1、
鱼对地声的接受原理
2、
鱼对地电的接受原理
3
、鱼对地热的接受原理
三、结论
四、摘要
[摘 要] 地震到来之前会有许多前兆,如震源区局部
地壳的缓慢变形变位、地声、地热、地磁、地电的释放、地
下水的变化以及动物的异常反应等。本文主要以鱼在唐山大
震前出现的极端异常反应为线索,重点研究了鱼的生理结构
以及对地声、地热、地电等的接收原理,从而得出“鱼类的
极端异常反应能预测大地震发生机制”的结论。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接受原理 发生机制
引言
大地震到来之前,因震源区局部地壳应力的变化会产生
缓慢的变形变位,其能量会以地声、地热、地磁、地电等多
种形式进行释放。许多动物对此反应非常敏感,它们比人类
更能预感大灾难的到来,鱼就是这样的水生动物之一。
1、唐山大地震前鱼类的极端异常反应
76年7月27日天气非常闷热,大约晚8:00左右,唐山
滦县冯庄乡王官营村的农民们在村东的小河里捉了许多大
小不等的鱼,种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泥鳅等。有
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有的小孩儿竟捧着葫芦瓢高兴
地穿梭在小河与村庄之间。下乡知青好奇的跑到小河边看个
究竟。果然小河里的水又黄又混,大大小小的鱼惊恐万状,
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旋、狂游、成群漂浮水面,有的呈昏迷
状态,有的还翻了肚白,极易捕捉。事后调查,唐山柏各庄
养鱼场7月25日鱼就有了一些异常反应,鱼塘中有哗啦啦
的响声,草鱼成群跳跃,有的竟跳离水面一尺多高。唐山以
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的船员介绍,7月27日那天,
油轮周围的海蜇忽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
下钩去,一会儿就能钓上一百多条。据蔡家堡、北戴河一带
的渔民说,在7月28日前后,鱼儿就像疯了一样纷纷上浮、
跳跃、翻白,极易捕捉。
难道鱼也知道要发生唐山大地震吗?
2、鱼对地声、地电、地热的接受原理
2.1鱼对地声的接受原理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得音量大且快。做
个简单实验:准备一盆水,用手指塞住一只耳朵,并将头的
这一侧侵入水中,用另一只手敲打盆底,就能听到一个响度
比头离开水面时要响得多的声音。同理,即使在水中发生一
个很小的震动,在较远的地方也能听到。研究发现,大地震
发生之前,在地应力的作用下,震源区地下的岩石结构和构
造早已出现微弱的变化,呈现蠕动状态。在岩层摩擦的断裂
面上会产生人所感觉不到的低频次声波和高频超声波。当鱼
接收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出现上浮、跳跃、翻白
肚等极端异常反应。
鱼为什么能接收到这种低频次声波和高频超声波呢?
其实鱼接收到这些声波不是靠它的耳朵,而是靠它的一个更
重要的听觉器官——侧线。鱼类的侧线是长在身体两侧的,
侧线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重要器官,大多数鱼类如果没有
侧线就难以在水中生存。鱼的侧线有一条完整的神经组织,
鱼体外表的侧线是些小孔,这些小孔接通皮下侧线管,管壁
上分布有许多感觉细胞。鱼就是靠这些感觉细胞上的神经末
梢,通过侧线神经而直达脑部,形成一个统一的神经网。可
以接收到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次声波和超声波。一般人所能感
受到的声波范围为 16~20000赫兹,高于或低于这个声波范
围就不能感受到。鱼类内耳和身体两侧的侧线感受器,能感
受1~25赫兹的次声波和超过20000赫兹的超声波,即使水
流压力出现一点儿微小变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动鱼也能感受
到。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地下岩层断裂面上产生的人所不能
感受到的次声波和超声波传导水中,鱼身上的侧线就能感受
并接收到鱼耳不能感受的震动,鱼脑就会及时作出迅速的反
应,出现翻腾、跳跃、漂浮、翻肚、昏迷不动等现象。
由此可见,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在大震前出现的极
端异常反应的原因,与震源区地下岩层产生的次声波和超声
波有直接关系。
2.2、鱼对地电的接受原理
研究发现,鱼的侧线系统除了具有听觉的功能外,还可
以接收地电流。鱼类的侧线器官是敏感的机械感受器,能感
受水流的压力及每秒6次到数十次的低频震动。有的鱼能在
水中感受到梯度为0.003微伏/毫米的电场强度变化、也有
的鱼能够感觉出每英尺一微伏的电位梯度。这种灵敏度可以
使鱼在以每秒0.25英尺的速度游动时探测出地磁场的磁力
线,并能测试出周围水中某些物体所引起的电磁模式的变
化。
大部分鱼类对微弱的地电流很敏感。因为鱼类的侧线系
统是由许多小孔组成的直线状的精密器官,这些小孔有时打
开与表皮下穿过整个身体的管道相通,管道内布满了敏感细
胞,这些细胞主要聚集在鱼的头部或尾部(其他部位也有分
布),能觉察到身体周围的波动。鱼就是靠这些感觉细胞上
的神经纤维,将接受的微小地电流传送到大脑的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因受到刺激使鱼产生极端异常反应,出现翻腾、跳
跃、漂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动等现象,预感灾难(地震)
的到来。唐山大地震到来的前一天晚上,鱼在水里出现的极
端异常反应,与其接收到的地电流有着直接的联系。
此外,有些鱼类还具有雷达似地装置,他向各处发出
50~1600次/秒的低电压脉冲,这些脉冲被物体和各种鱼反
射回来,再被侧线细胞收集,就象接受了它自己发出的声音
一样。这种装置也能感知到大震前的异样。
2.3、鱼对地热的接受原理
鱼是变温动物,因体内没有调温系统,不能恒定体温。
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鱼类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形成了鱼类
健全的感觉机能,对于水温非常敏感。它的体温和生理机能
都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与水温相差只有0.5~1℃。所以,
鱼的生理活动和生理过程受水温制约。各种鱼类往往有一个
适应自己生存的温度。鲤、鲫、草鱼等主要的鲤科鱼类的生
存温度大致是0~40℃。最适宜温度大致是25~30℃。在这
个温度范围内,鱼体内的消化酶最多,摄食最旺盛,代谢水
平也最高。如果超出鱼类的生存温度,除了影响代谢水平出
现生理异常外,还会出现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应激反应强度
大,持续时间长,就会出现惊恐、狂游等极端异常反应。
尽管地震成因比较复杂,但作为临震前兆的地温突升现
象却比较单纯,特别是80厘米及以下的地温变化基本上已
摆脱了地表以上天气变化及日辐射等影响,是反映地壳内部
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度量。通过监测统计,唐山地震前,自1973
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
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表明唐
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造成浅层
地温的异常增高,使地表水体温度上升。水温升高不仅会产
生对流使水变浑,还会导致水中缺氧,使鱼上浮到水面呼吸
或者死亡。另一方面,当地表水体温度超出鱼类生存的临界
温度时,鱼就会因不适应水温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出现惊
恐、跳跃、打漩、狂游等极端异常反应。甚至会造成鱼体内
各系统紊乱,适应机能丧失,一些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导致
死亡的严重后果。因此,鱼的极端异常反应恰恰说明是一种
明显的地震前兆。
此外,大震前震源区局部地壳逸出的某些可溶性地气
(如硫化氢等含硫地气和二氧化碳等)、土壤和水中氡放射
性含量的变化等也是引起淡水鱼类漂浮水面、出现极端异常
行为的重要因素。
3、结论
通过对王官营村东小河鱼类在地震前出现的极端异常
反应及周边情况的研究,可找出如下规律:
一是在时间分布上看,从发现鱼类出现极端的异常反
应,到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最大时间间隔也不超过3天。其
中王官营村东小河鱼类在地震前出现的极端异常反应的时
间间隔约为10小时(从76年7月27日晚8:00~7月28日
凌晨3:40发生大地震);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
油轮的船员发现的时间间隔不到24小时(七月二十七日白
天发现);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渔民的反映的时间间隔约
为4小时(7月28日前后),就是唐山柏各庄养鱼场发现的
时间间隔也小于3天(七月二十五日发现)。
二是从鱼类震前反应的程度上看,在震源深度相同的情
况下,震级越高,鱼类在地震前出现的极端异常反应越早,
反之亦反。唐山大地震的震级为7.8,属于强烈地震。震前
3天鱼类就出现了异常反应,震前前一天乃至几小时反应达
到了极点。3天之前鱼类虽然也有不同的情况的异常,但没
有达到极端异常反应的程度。
三是从震前鱼类极端异常反应的范围看,最远的天津大
沽口海面距唐山200多千米,北戴河海滨距唐山140千米。
由此可以推断,唐山大震前鱼类极端异常反应的范围,应该
是以震中(唐山丰南)为中心,以唐山到天津大沽口海面为
半径画入的所有地区。
纵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震前鱼类极端的异常反
应能预测大地震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j.h.普林斯著,吴奇久编译,郑国章校。1980.《动
物之夜》[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5-89。
[2]李林春主编。2009。《实用鱼类学》[m]。化学工业
出版社。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