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9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90年代的小说PPT

959年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马尔康县,毕业 于马尔康师范学院。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后转向小说 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 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 山》。
• 《尘埃落定》:1998年出版,2000年获得第五届矛盾文学 奖。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描写了川藏间的康巴地 区藏民在现代的生活变迁。智障者,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 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边缘”的自觉意识。《尘埃落定》不 仅是对特殊、诡异的风情习俗的展示,作者对小说语言有 自觉追求。基本框架
四、“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冲击波”最初指的是 刘醒龙、谈歌、关仁山、何申等 作家创作的一批小说出现的效应, 后来,扩大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 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 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的现实 生活,接触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 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 响。
五、《马桥词典》
• 评价存在巨大分歧 • 得到媒体的渲染的那种付诸法律诉讼的方式 • 有关叙事虚构在当前的“危机”和“可能性” • 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 • 为“传统叙事的衰落”探求出路基本框架
• 作品分类: 1.言情小说《空中小姐》《浮出海面》等 2.“顽主系列”小说《我是你爸爸》《顽主》《千万别把 我当人》等。
• 争议:来自于文本内在的“混杂性”。对主流政治文化的 颠覆、批判;对批判的内在消遣;对精英文化的嘲笑;对 文化身份的依恋靠拢。针对王朔的争议不是发生在艺术层 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 文本成文“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对王小波的评价
•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撰 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主要作品有“时代三部 曲”、《我的精神家园》、《革命时期的爱情》学术论著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 《尘埃落定》:1998年出版,2000年获得第五届矛盾文学 奖。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描写了川藏间的康巴地 区藏民在现代的生活变迁。智障者,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 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边缘”的自觉意识。《尘埃落定》不 仅是对特殊、诡异的风情习俗的展示,作者对小说语言有 自觉追求。基本框架
四、“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冲击波”最初指的是 刘醒龙、谈歌、关仁山、何申等 作家创作的一批小说出现的效应, 后来,扩大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 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 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的现实 生活,接触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 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 响。
五、《马桥词典》
• 评价存在巨大分歧 • 得到媒体的渲染的那种付诸法律诉讼的方式 • 有关叙事虚构在当前的“危机”和“可能性” • 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 • 为“传统叙事的衰落”探求出路基本框架
• 作品分类: 1.言情小说《空中小姐》《浮出海面》等 2.“顽主系列”小说《我是你爸爸》《顽主》《千万别把 我当人》等。
• 争议:来自于文本内在的“混杂性”。对主流政治文化的 颠覆、批判;对批判的内在消遣;对精英文化的嘲笑;对 文化身份的依恋靠拢。针对王朔的争议不是发生在艺术层 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 文本成文“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对王小波的评价
•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撰 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主要作品有“时代三部 曲”、《我的精神家园》、《革命时期的爱情》学术论著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九十年代小说》课件

文学形象
九十年代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命 运的刻画,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九十年代小说的社会价值
社会批判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不公、腐 败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 思考。
文化传承
九十年代小说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挖掘和反思,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和进步。
代表作品
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 性的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受到读者 喜爱。
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 、王朔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等。
九十年代小说的繁荣
繁荣表现
九十年代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 局面,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涌
现。
代表作品
苏童的《红粉》、阿城的《棋王》 、刘震云的《手机》等。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
05
代文学的影响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启示一
文学应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变迁。
启示二
文学创作应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启示三
文学应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和手法。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推动
推动一
九十年代小说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二
九十年代小说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鹿原》
总结词
展现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史诗性作品
详细描述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白鹿原上 两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命运变迁的描绘 ,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在历史变迁中 的社会矛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和普通人奋斗历程的现实主义小说
九十年代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命 运的刻画,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九十年代小说的社会价值
社会批判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不公、腐 败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 思考。
文化传承
九十年代小说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挖掘和反思,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和进步。
代表作品
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 性的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受到读者 喜爱。
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 、王朔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等。
九十年代小说的繁荣
繁荣表现
九十年代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 局面,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涌
现。
代表作品
苏童的《红粉》、阿城的《棋王》 、刘震云的《手机》等。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
05
代文学的影响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启示一
文学应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变迁。
启示二
文学创作应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启示三
文学应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和手法。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推动
推动一
九十年代小说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二
九十年代小说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鹿原》
总结词
展现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史诗性作品
详细描述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白鹿原上 两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命运变迁的描绘 ,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在历史变迁中 的社会矛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和普通人奋斗历程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当代女性文学
探索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揭示她们对社会经济、 文化和性别议题的关注。
第四部分:新文学风潮
1 元末明初派
介绍元末明初派作家代表性作品的特点和风 格,挖掘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乡土文学
探究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揭示其承载的 地方特色与情感。
3 后现代文学
解读后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内涵,探讨其反思 与超越传统文学的意义。
抗战文学
揭示抗日战争期间文学创作的精神与主 题,并探讨对后期文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当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着眼于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介绍该时期出现的 代表性作品和主题。
90年代文学
探究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重点关注文学作 品中的思想和审美追求。
2 1 世纪文学
展望2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当 代社会问题。
审视小说和杂文在前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揭示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文学
1
文艺复兴运动
2
探讨文艺复兴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变革。
3
文化大革命文学
4
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的特点和 表现形式,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
响。
五四文学运动
回顾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 推动作用,重点介绍鲁迅等代表作家。
4 纪实文学
分析纪实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了解纪实文学 对真实世界的揭示与批判。
结语
当代文学的特点
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审美特点,展示其与前现代文学的比较与对比。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探讨文学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学和文化传承
强调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丑石》、《月迹》、《商州初录》、《商 州又录》等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现当代文学第八章》-公开课件

•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解读20世纪》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 • 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
2002年)
“再解读”
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 在新的理论 视角的帮助下, 重读文学史上的作品
第八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
二、“再解读”
三、个案”再解读”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2.文学史定位
班固《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
《左传》
襄二十五年,夏五月,崔杼弑齐庄公,太史书 曰: “ 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 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 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 还。
(特别是革命历史小说), 从而发 现新的阅读和研究价值的过程, 就叫“ 再解读”。
“再解读”思潮发生的背景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台湾版本传入大陆, 引发现当代文学研究的
• “地震”。 • 1985年, 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1988年, 王晓明和陈思和在《上海文论》上主持
通过纵向比较, 可以看到
• 革命历史小说产生于50—70年代, 是党史的生动再现, 具有明显的意识 形态目的。
• 它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是一个极度兴 盛的题材, 到了新时期, 遭到新历史 主义小说的颠覆。
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再解读”
什么是“再解读” 如何“再解读”
• 唐小兵编《再解读: 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 • 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
2002年)
“再解读”
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 在新的理论 视角的帮助下, 重读文学史上的作品
第八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
二、“再解读”
三、个案”再解读”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2.文学史定位
班固《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
《左传》
襄二十五年,夏五月,崔杼弑齐庄公,太史书 曰: “ 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 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 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 还。
(特别是革命历史小说), 从而发 现新的阅读和研究价值的过程, 就叫“ 再解读”。
“再解读”思潮发生的背景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台湾版本传入大陆, 引发现当代文学研究的
• “地震”。 • 1985年, 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1988年, 王晓明和陈思和在《上海文论》上主持
通过纵向比较, 可以看到
• 革命历史小说产生于50—70年代, 是党史的生动再现, 具有明显的意识 形态目的。
• 它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是一个极度兴 盛的题材, 到了新时期, 遭到新历史 主义小说的颠覆。
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再解读”
什么是“再解读” 如何“再解读”
• 唐小兵编《再解读: 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伴随女性意识的充分凸显,女性写作异军 突起。她们自觉地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 会之类宏大命题,回归女性的经验领域,并藉此来挑战和 颠覆男性话语中心。
影响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是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埃莱 娜·西苏认为要改变妇女在二元对立关系中被压抑被奴役的 地位,只有写作。
陈染
林白
海男
3,写实型。这类作家以对于当下现实的书写为主, 文本透发出浓郁的时代心理写实气息,对90年代的 商业语境下的种种生存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与 描写。这类作家的代表人物是何顿、朱文、韩东、 邱华栋、述平、徐坤等。
何顿
朱文
邱华栋
徐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女性作家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 开始在社会文化层面反思两性关系,质疑传统的性别秩序, 产生了《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等代表性文本,女 性写作开始具有性别意识。稍后,王安忆的“三恋”、 《岗上的世纪》、铁凝的《棉花垛》等小说将女性意识向 前推进了一步,女性作为欲望主体浮出历史地表。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90年代的小说创作 一方面,由于80年代从人道主义主义的论争、先锋
小说的美学冲击与文化寻根的本土探寻,小说创作 获得了当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王安忆、陈 忠实、莫言等一批作家逐渐走向小说创作的成熟与 大气。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伴随着市场消费文 化,带来了小说创作的个性化与大众化共存的局面。
“新历史”意味着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开 始走进文学的领域,不仅仅在于题材的独辟蹊径, 也不单在历史人物的特别选取。
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莫言的《红高梁》、《丰乳肥臀》,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 乡相处流传》、《温故二零四二》, 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 之家》、《妻妾成群》、《红粉》、 《我的帝王生涯》、陈忠实的《白 鹿原》,尤凤伟的《石门夜话》, 余华的《活着》(1992)、格非的 《迷舟》(1987)、《敌人》 (1990)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 构》(1993),叶兆言的“夜泊秦 淮”系列、《枣树的故事》、 《1937年的爱情》,李锐的《旧址》 等
第二节 贾平凹 陈忠实
(1952- ),原名贾平娃,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文革” 期间,因受父亲牵连,初中未读完就 回乡务农。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 文系。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西安市文联 创研室主任、文联主席。现为陕西省 作家协会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埃莱娜·西苏
9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中最明显的 是私语化特征,她们的写作强调了 那种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角色差异 和性别意识。
女性体验书写的进一步发展,就是 20世纪90年代的身体写作。
唯美主义倾向是很多女性作品身体 和性爱场景描写主要特征。
“一个男性窥视者的视野便覆盖了女性写作的天空与前 景。商业包装和男性为满足自己性心理、文化心理所作 出的对女性写作的规范与界定,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暗示, 乃至明示传递给女作家。……女性写作的繁荣,女性个人 化写作的繁荣,就可能相反成为女性重新失陷于男权文 化的陷阱”( 戴锦华:《犹在镜中》,第204页,知识出 版社1999年版。)
新生代小说是90年代小说创作领域出现的 一种创作现象,其创作主体大都出生于60 年代,并于90年代登上文坛的一批青年作 家,虽然他们的创作题材和创作个出一种创作共性,因此人们将这批作 家创作的小说命名为“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三种不同的写作类型:
回归现实的土壤,还原生活的真实成 为90年代初文学的主要追求。
1989年《钟山》杂志开始设立“新写 实小说大联展”栏目,并在“卷首语” 中指出: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 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 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 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 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 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 实,直面人生。
新历史小说首先体现在一种个人理解下的奇观式野史、 稗史的大量凸现(苏童的《十九间房》、《红粉》、 莫言的《丰乳肥臀》、尤凤伟的《石门夜话》 )
其次,历史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偶然性、不确定性的 因素纷纷进入历史的视野。(刘震云的《故乡天下 黄花》)
性与暴力等陌生化的历史元素成为了架构人性话语和 商业话语的桥梁。(苏童的小说《米》 )
1,哲学型(或技术型)。这类作家继承了80年代 先锋小说的文本探索风格,仍以对深度主题的哲学 化表述为主,因而文本的晦涩与技术上的实验色彩 可以说与80年代先锋作家一脉相承。这类作家的代 表人物有毕飞宇、鲁羊、刘剑波、东西等。
毕飞宇
鲁羊
刘剑波
东西
2,私语型。这类作家的小说重在表达纯粹私人化 的生活体验,个体的边缘性的经验在文本中被强化 到了一个突出甚至极端的地位。这类作家的代表人 物主要是上一节已谈到的几位女性作家,如陈染、 林白、海男等
新历史小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下一种消解正 史、重构个人小史的小说创作思潮。后现代主义以 极端的解构方式,取消原有的一切宏大历史叙事。 他们从内部引爆传统的理性历史古堡,从根本上否 认“历史事实”和“文学反映历史真实”,失去了 这一根基的历史“只存在于作为表述的现在模式 中”,而“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1955―,原名汪芳),主要作品 有《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行云流水》、《落日》、《桃花 灿烂》、《乌泥湖年谱》等。
方方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对人生世相 的揭示和存在困境的思考。《风景》 中,一方面是恶劣到极点的生存环 境与蝇营狗苟的生存挣扎,无情地 吞噬着这个家庭苟延残喘的一点人 性。另一方面在这个充满着粗鄙粗 野粗暴粗俗场景的故事里则体现了 作家对底层生存的同情与人性的思 考。
1980年代创作了《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 着就好》、等新写实小说,原生态 地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的一面。
九十年代,池莉的小说在市民化的 基础上进一步与市场消费相结合, 主要作品有《来来往往》、《小姐 你早》、《云破处》、《生活秀》、 《口红》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不 再是为生存奔波的芸芸众生,而是 在商场搏击的金钱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