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名家教你上好公开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名家教你上好公开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名家教你上好公开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名家教你上好公开课)

一、导入新课

(屏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生(齐):杜甫。

师:大家的思维很敏锐。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谁来说说?

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吗?

(生微笑,摇头。)

师:关于“诗史”的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被冠以“诗史”的称号。我们学过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再看这副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

(生沉思,摇头。)

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读。)

生:还有“草堂”!

师:对,还有“草堂”。“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后人为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全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完全诗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歌中的杜甫。

(屏显。)

1.诗歌中,他是个怎样的人?

2.诗歌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3.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了吧?谁来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诗歌中的杜甫是个很闲适的人。

(生惊讶,有人想反驳,师示意稍等。)

师:哦!你认为杜甫是个“很闲适的人”?那你谈谈理由,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闲适”的内容。生: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这句中的“广厦千万间”里读出了他的闲适。

师:你认为“广厦千万间”这一内容体现了杜甫生活的闲适———他是有房一族,房子还很多,生活当然富足闲适了。对吧?

(生点头,其余学生笑。)

师:同学们,你们也这么理解吗?

(生摇头。)

师:大家若不认同这一观点,请表达你们的看法。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安得”是“怎么才能求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焦虑的心情,并不是说他已经有了千万间广厦。不能把“安得”强调的意思忽略了,因此这句诗不能看出杜甫是个闲适的人。

师:你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点头。)

师: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来说说。

生:他过着艰辛的生活。诗中是这样写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

师(点头):请你读读这些诗句,再具体说说哪些内容体现了杜甫的生活“艰苦”。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写了被子像铁一样硬,一样黑;“多年”说明他家生活拮据,一直没有办法更换新的被子;“冷”写了被子薄,不保暖;还有“娇儿恶卧踏里裂”,他的小孩因为冷,睡不好,把被子里面都蹬裂了,这说明被子用了很久,质量已经很不好;“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了他的房屋到处都在漏雨,并且漏得很厉害。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生活艰苦。

(生鼓掌。)

师:你的表达很流畅,分析也很清晰。这启发我们,分析诗歌内容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具体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值得我们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接下来的思考、回答也能这样。大家继续思考,诗人为什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呢?大家要学会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关注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

(生思考交流。)

师:思考得怎么样了?现在分享你们的发现。

生:诗人遭遇了“安史之乱”,因此才过着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那你告诉大家哪里有这样的提示。

生:课文在注释中写道:“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师:大家看注释,读一读,勾画并标注。

(生读。)

师:这提示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善于结合诗歌所给的注释,了解诗歌写作的特定时代背景,因为背景中或许蕴藏着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方法及其作用。

三、品读文本,倾听心声

师: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发现,很好。现在,我们再读一遍全诗,请大家跟着老师吟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并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屏显。)

1.倾听八月风声———感诗人心中之。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心境进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师朗诵;生跟读;读完后生讨论交流。)

生:我写的是“苦”。

师:请说说理由。

生:八月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上的茅草,还把茅草吹得到处都是,因此诗人心中很“苦”恼。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有学生点头。)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写的是“急”。房屋被风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办呢?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急”。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很好!请你读一遍这一节,要尽量读出你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

那份“急”。

(生朗读。)

生:我写的是“忧”。

师:“忧”与“苦”“急”都可概括诗人面对八月秋风怒号卷走屋上茅草且难以寻回的那种心境。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怒号”这个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应该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师:愿闻其详。

生:“怒号”的“怒”,写出了风凶猛咆哮的样子。

师:那“号”呢?

生(稍作沉默):是“嚎叫”吧。

师:“号”这里读“háo”。《说文解字》说:“号,痛声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和“大声哭”。大家看看,“怒号”中的“号”应是什么意思?

生:“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师:秋风拖长声音大声呼叫。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拟人。

师:好。大家听老师朗诵第一节,听的时候,闭上眼睛感受秋风怒号的情态以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朗诵,生倾听感知。)

师:下面,我们探究一个问题。

(屏显。)

探究问题一:诗人为何紧盯“每一根”茅草呢?哪些内容能体现出八月秋风的声、力、形?(1)“三”重茅———多重。

(2)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形()。

生:我认为,这“三”重茅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多重烦恼。

师:请具体说说。

生:由“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可以看出茅草的确难以再找回了。因此,诗人心中很烦恼。师:你主要围绕“茅草难找回”这重烦恼进行了品析。是啊,看看这些茅草的去处———洒落江郊。“挂罥”,即高挂者难取回;“下者”,即下沉江中者随江波飘转难打捞;唯一有希望找回的是那些洒落平地的,可是却被群童抢跑了,喊得唇焦口燥都没有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若有所思。)

师:既然是多重烦恼,那大家看看,除了“茅草难取回”这一重“烦恼”外,还有哪些烦恼?生:还有因小孩子们“欺我”而感到烦恼。诗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生:还有风定天黑之后雨将来,却不知如何度日的烦恼。

师:谢谢你的补充,很具体。我们再读一读第1、2 两节,感知一下作者笔下的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

风之形的特点及其传达的情意。

六年级写事作文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作文复习之 写事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写事作文的方法。 2、指导学生尝试整合运用学到的记事写作方法进行自主作文。 3、能根据写事的方法进行互评,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学会灵活地运用写作方法,有条理、具体生动地将事情叙述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写事的题目、开头、构段、描写、结尾等典型例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指导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写事作文的方法。 2、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自主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写事 1、导语: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复习了写人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的是记事作文复习。 2、明确复习形式:我们今天的复习采用擂台赛的形式进行,请班长宣读决赛规则: 记事作文知识擂台赛 规则一:以大组为单位,每组给出基准分100分,得分、减分在此基础上进行。 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 规则二:必答题:每组1 道,限时10秒,组员想到答案可直接站起来作答,答对加50分;如果答错,另一个组员可以补充,每组均有一次补答机会,补答正确加50分,补答错误减50分。 规则三:抢答题:组员想到答案可直接站起来作答,答对加50分,答错减50分。 二、回顾交流,复习写作方法: (一)题目(正确、新颖) 1、明确要求:俗话说:“好题文一半”,拟定作文题目要注意什么?(正确、新颖) 2、复习拟定文章题目的方法: A点明事件 B点明中心 C点明人物 D点明时间

E点明地点 F点明喻义 G点明语言 H点明物件 3、练习巩固: 请你说说以下的题目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第一关:必答题 《妈妈,您辛苦了》()《上学的路上》() 《一个初冬的晚上》()《拔河比赛》() (给每个大组加减分数) 第二关:抢答题 《一张贺卡》()《节水,从我做起》() 《桂花雨》()《她是我的朋友》() (二)开头(点题、有趣) 1、明确要求:定下了题目,我们接着要写的是文章的什么?(开头)写好开头,要做到什么?(点题)如果要使文章的开头更吸引读者,开头还要注意什么?(有趣) 2、复习方法:记事作文开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 直奔中心法 B 引用法 C 描写法 D 修辞法 E 倒叙法 F 设悬法 3、练习巩固: 选择:下面的开头运用了哪种方法?并想想哪句话点题了? A 直奔中心法 B 引用法 C 描写法 D 修辞法 E 倒叙法 F 设悬法 必答题: (1)《我爱用心去体验生活》: 哈哈!我的文章上报了!读着自己变成铅字的优美文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星期前的那次观雨经过,真正领悟到好文章是用心和情描绘出来的。() a你是从那句话看出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b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哪些课文也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跨越百年的美丽》) (2)《一件有趣的事》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我就说说其中一件有趣的事吧。() a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b那句话点题了?(我就说说其中一件有趣的事吧。) (3)《读书的乐趣》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我从小爱看书,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时常达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杨雪琴_颐和园(四年级) 卿少林_爬山虎的脚(四年级) 魏图英_鸟的天堂(五年级) 黄孝慧_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 丁伟红_歌唱二小放牛郎(四年级) 徐颖_耳朵上的绿星星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专家点评(4节)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周云燕_家乡的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于艳_秋天的雨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舒伟(香港)_毕加索与鸽子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吕云萍_从现在开始(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燕_放弃射门(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永梅_戈壁滩上古长城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肖莉_白鹅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董琼_草原(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晓伟_两小儿辩日(六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霜_应该听谁的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娟_窗前的气球(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强洪权_船长(五年级) 钟舒梅_咏鹅 王琦_麻雀(S版) 全国小学语文课标教材(S版)教学大赛:林承霞_看图写故事(六年级上册) 邓琴清_我的未来(第三册语文乐园七)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黄懿(香港)_五颗甜蜜蜜的葡萄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郭葳_太阳是大家的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散步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张燕_设计动物名片(口语交际)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邬欣荣_千姿百“笑”(作文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学实录

23梅兰芳蓄须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以读促讲,感悟人物情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梅兰芳先生隐居罢演以表明自己的抵抗态度,此时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就这样放过他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那个可恶的日本司令官了吗?哪些词让你感到日本侵略者的无耻横蛮的嘴脸?把你找到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生:多次逼迫、随时随地、骚扰。 师:在中国,这三个词可以形容一类人,那就是地痞、流氓、无赖!可见日本侵略者与这类人一般无二!面对这样的情境,梅兰芳最后只能—— 生:蓄须明志! 师:梅兰芳蓄须要明什么志? 生: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出的决心。 师:是的!这就是一位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师:以演戏为生的梅兰芳先生,长期罢演,生活入不敷出,为了养家他只能卖房糊口。梅兰芳眼前出现了种种诱惑,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找出这些“诱惑”。 生:戏园老板的劝说、金钱诱惑。 师:戏园老板怎么劝说?

生:“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师: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生:梅先生,您不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师:对比这两句话,哪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剧烈? 生:反问句表达更剧烈。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戏园子老板的话。生:…… 师:劝说不动,有人甚至开出预支二十两黄金的条件,以求打动梅兰芳的心,他们胜利了吗?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生:梅兰芳没有动摇。“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梅兰芳的坚决? 生:宁可……也决不…… 师:你能用这组关联词说句话吗? 生:…… 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语气坚强,再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这就是他的崇高的爱国情怀! 赏析: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体会梅兰芳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边读边思考,体会“蓄须明志”背后的爱国情怀。 在朗读中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公开课托物言志作文教案1

区级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3年5月3日 地点:泸州七中 班级:2015级12班 听课者:古蔺叙永骨干教师跟岗学习者、全区部分语文教师 借双翅膀去飞翔 ——如何写作“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目的:“托物言志”状物时要经过自己真正的观察和感受,写生动写细致。要注意状物的顺序性和目的性; 志不恰当或没有志的,有志尽量要再写到“人”;“物”是躯体,“志”是灵魂,不能本末倒置;选物、 言志要有个性,志要有时代气息。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方法,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难点:既要托物又要言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假如你的班主任老师生病了,你会送什么花?为什么?假好哪一天,赵老师当市长了,你会送什么花?为什么? 理解感知:(出示幻灯片)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阅读理解:(出示幻灯片) 一、示范分析:于谦《石灰呤》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坚贞不出、洁身自好高尚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章片段,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房屋的墙面上、房顶上;在花园的栅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这就是“爬山虎”。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犹如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它没有有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差不多粗细;但是,它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只“脚”攀住墙壁,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登。它柔软而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无限生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爬山虎”没有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种娇艳的姿态,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它却给人以力量,使人们努力奋进。每当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正想偷懒时,一想到“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就感到羞愧。这时,这会立刻振奋起来,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你看它,不管刮风下雨,墙面多滑,它总是一步一步向上长,直到墙顶,俯瞰大地。它生长速度慢,不如雨后春笋,可是,过不了几天,你会突然发现,它又长高了,纤细的身影努力向上,漫成一片。

慢慢走,欣赏啊——高中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慢慢走,欣赏啊 【课前准备】 师:上课前我们还有一项工作要做,课堂上我们有一个环节需要小组合作,因为我们这里的座位的缘故,有的是四人小组,有的是三人小组,四人小组,有四种角色----第一主持人、主持人是整个讨论过程的灵魂,第二秘书长、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第三发言人、是你们小组思维的形象代言人,最后检察长、负责监督整个过程督促大家各司其职;三人小组主持人和检察长一人来承担,大家争取一下角色。 生:小组讨论确定角色 师:好,可以吗?来,让老师来看看——每一个组的主持人站起来,大家请看着我,看着我,你们是整个讨论过程的灵魂,请坐;秘书长,请站起来,还要看着我,需要一点细心与耐心;发言人,你是因为座位的缘故、站起来的速度比较慢吗?(生笑)好请坐;检察长,你们还担负着另外一种角色---第二发言人,负责补充发言人遗漏的要点,好不好?嗯,大家请坐,老师希望,课堂上需要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各司其职,不需要小组讨论的时间,大家每一个人都是发言人、都是秘书长,发言---说你心里想说的话;秘书长记录你自己的灵感、你自己的心得和大家的精彩发言。好,那我们开始上课。 【课堂流程】 上课,师生问好。 【确定目标,引入课题】 师:课前,我问过大家,大家不喜欢记叙文,今天我们就研究记叙文。现在我们把时间向前推,回忆大家写记叙文的经历,从拿到题目,到开始构思,到下笔成文,然后老师批阅,返回到你的面前。我们撇开具体的题目,你觉得写记叙文时让你最欢喜的是什么。 生沉思 师:你最欢喜什么,这位女生,你来,(请把话筒传给她) 生1:我觉得写记叙文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给叙述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流露--- 师:(提醒)表达自己的真情,流露自己的真情,别紧张,继续来 生1(继续):然后,让你似乎又回到了这件事情当中。 师:甜蜜,好,请坐,这位女生,你来--- 生2:我觉得写记叙文也是一种真情流露,而且写的时候越是感动的时候,想得越快,写得越舒服。 师:请坐,我们来听听男生的想法,你来---- 生3:我觉得写记叙文,可以记录我在一段时期中的内心历练,把自己的心情真情写出来,有时候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的情感。 师:总结反思你的情感,很好,你很有自省的意识。看来,记叙文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它能唤起我们某种回忆,或甜蜜,或是忧伤,总会触动我们内心某一处非常柔软的地方,是不是?(是)那同学们不喜欢记叙文,是因为什么不喜欢写记叙文?你是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吗?这位男生叹气,你来— 生4:不大容易能想到要写的内容。 师:材料的问题,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难题吗? 生:有。 师:那你这个难题现在解决了吗? 生4:没有。

《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体会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和伟大人格。 4.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悟,知道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体会梅兰芳的勤学精神。 教具准备: 1.课件 2.京剧脸谱若干张 3.奖品若干 4.故事磁带一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京剧《贵妃醉酒》 (音量放低)师:小朋友,知道我们正在听的是什么戏吗? 生:京戏。 师:对。京戏也叫京剧(出示词卡),京是后鼻音,请一个小朋友把它读准了。(指名读) 师:真准。一齐读。 2.简介京剧艺术 师:(自豪地、赞美地)京剧是国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许多中国人和外国朋友都很喜欢它。人们喜爱京剧美丽的服饰、(按鼠标,电脑演示)变化多样的脸谱,(按)更喜欢不同角色的表演。请看:小丑的表演,(按)再看旦角的表演。(按)还有一些其他角色的表演,以后我们再去欣赏。 3.交流课前对梅兰芳的了解 师:谈京剧肯定要说到这个人梅兰芳,齐读。兰是个生字,再读一遍。对梅兰芳你知道多少呢?课前老师让大家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了,现在就请你们来汇报,不光要说你知道了什么,还要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谁先说? 生:我回家问了爸爸妈妈,他们告诉我:梅兰芳是个男的,可他演的都是女的,京剧里叫花旦。 师: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是获得知识的好办法,真是个好孩子!她说的这一点你们知道吗?那你们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生:我课前读课文的时候,看到了书上的图,我知道梅兰芳是男的。 师:你真是个好孩子!课前不仅读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还注意到书中的插图了。一齐把书翻开到这一课,先看课题旁边这张照片,他就是梅兰芳,确实是位先生,再看旁边这幅图,这是他演出的剧照,他演的都是美丽动人的女子,真不简单! 接下来谁汇报,也要像他们那样声音响亮,说得又有条理。 生:我知道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我也是课前读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以后知道的。 师:真不错。课前你也读过课文了,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京剧大师呢? 生:京剧演得非常好、非常棒的人。 师:京剧演得很好,并且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重,这样的人就能被称为京剧大师。那世界闻名又是什么意思呢?别急,请小朋友放开声音读一读屏幕上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你就会明白了。(按) 谁来说?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23*梅兰芳蓄须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掌握“宁、要”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难点 感受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都是会认字。其中“订、宁、妄”都是后鼻音,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发音要到位,不要读成前鼻音。同时,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先读一读词语,然后再试着朗读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朗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2.阅读理解 认真研读课文,弄清课文要讲述的四件事情:“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其中“自伤身体”这件事写得最详细。先弄清课文的几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找出梅兰芳拒演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体会梅兰芳的可贵品质。 3.表达运用 想象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从中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在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梅兰芳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想对梅兰芳先生说的话,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理解生字,记忆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出文章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京剧视频选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2.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对梅兰芳的介绍和旦角剧照。)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位京剧大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播放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出示剧照和梅兰芳本人照片,让学生对比,直观知道旦角是什么样的,梅兰芳表演和不表演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胡须对京剧表演的重要影响。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读完课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梅兰芳唱戏与胡须有什么关系? 2.品课题。

初中九年级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lesson plan of "The Thatched Cottage Is Broken by the Autumn Wi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刘志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

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完整版)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目录 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育才中学管爱平 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龙泉四中叶淑珍 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龙泉三中包立芬 4,"片段成篇"作文教学实录民族中学叶建芬 5,感动道太中学陈伟霞 6,《让生活充满感动》作文教学案例分析兰巨中学吴海燕 7,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龙泉四中吴海花 8,捕捉细节,体验亲情龙泉三中周善花 9,春节的美丽画卷查田中学汤如鸾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梅兰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梅兰芳学艺》。 2、出示词语:拜师学艺没有动摇勤学苦练世界闻名 指名读、齐读。 3、这4个词语分别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赶快找一找,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4、出示: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点击“世界闻名”,指名读词。 “世界闻名”就是—— 是啊,梅兰芳不仅在中国非常有名,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都知道他,喜欢他的表演,梅兰芳真是“世界闻名”。 4、那你们想认识一下这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吗?(出示图片,边点边说,这是梅兰芳在《苏三起解》中扮演的苏三,这是《霸王别姬》中他扮演的虞姬,这是他在《宇宙锋》中的剧照,出示所有图片,说:这些角色栩栩如生,打动人心,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所以梅兰芳被称为世界闻名的(生:京剧大师)) 5、就是这样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自由读,边读边想: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 2、指名说,并出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1)交流。理解:什么叫没有神儿? (2)“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出示:师傅说梅兰芳不是(),是因为()。 因为梅兰芳(),所以师傅说他()。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3、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是呀!梅兰芳的师傅是个唱京剧的行家,他告诉梅兰芳,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常常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通过眼神儿来告诉观众。可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所以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出示第一自然段) 4、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灰心、放弃了呢?他是怎样做的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交流。 1、哪一句话说出了他没有灰心失望?(出示第一句) 指名读。 2、梅兰芳学艺的决心这么大,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边读边画出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3、你画的什么句子?(指名说)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梅兰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并板书。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2)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3.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加以总结。 (1)课文写了梅兰芳四次据演,分别是: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2)梅兰芳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京剧大师。

四、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研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圈点勾画出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①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 ②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3)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4)引导学生体会“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①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②师补充资料:京剧里旦角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4.学习梅兰芳在卖房拒演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理解内容。 (2)这一段是怎样体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过得拮据。演戏——生活立马优越起来。但是梅兰芳拒绝了优厚的条件,宁愿卖房度日。可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3)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出示句子: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决不”突出了梅兰芳意志的坚定,至死不渝。 仿写:宁可……也决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陕西省长武县巨家中学杨东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是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和抒学习叙事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作品。 2、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 3、通过分析,探究,体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难点: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诵读,多方寻找相关材料,熟悉人物以及所学的诗歌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了很多杜甫的诗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请问,你们知道关于他的那些评价和称谓吗?(……)他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之为“史诗”?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就会清楚地明白这个含义。 提出目标: ①、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②、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③、通过分析、讨论,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的主旨。 2、明确目标: 本课我们主要通过作者叙写秋风破茅,进而感受作者崇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质疑探究: 1、读书自学 明确任务: ①、正确识字,认真诵读,感受全诗大意。②、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仔细参看问下注释,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正确把握诵读节奏。 2、教师指导: 诗人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14.梅兰芳学艺_苏教版

《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体会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和伟大人格。 4.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悟,知道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体会梅兰芳的勤学精神。 教具准备: 1.课件 2.京剧脸谱若干张 3.奖品若干 4.故事磁带一盘教学过程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

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一、谈话导入 1.欣赏京剧《贵妃醉酒》 (音量放低)师:小朋友,知道我们正在听的是什么戏吗? 生:京戏。 师:对。京戏也叫“京剧”(出示词卡),“京”是后鼻音,请一个小朋友把它读准了。(指名读) 师:真准。一齐读。 2.简介京剧艺术 师:(自豪地、赞美地)京剧是国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许多中国人和外国朋友都很喜欢它。人们喜爱京剧美丽的服饰、(按鼠标,电脑演示)变化多样的脸谱,(按)更喜欢不同角色的表演。请看:小丑的表演,(按)再看旦角的表演。(按)还有一些其他角色的表演,以后我们再去欣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1、茅屋,指杜甫的草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茅草屋在秋风中被吹坏的事情,流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指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4、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 (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5、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五、总结: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你从杜

《美丽的颜色》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同学们好!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女(出示相片: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知道这是谁吗? 生1:居里夫人。 师:你怎么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美女是居里夫人呢? 生1:因为她手里拿着镭。 师: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我问问大家,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个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5: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一起先把这个部分朗读一下(“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生齐读。 投影出示: l 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地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l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l 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生笑) (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念出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女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转身问男同学):你感受到了玛丽的热情期待吗? 朗读的男同学:感受到了(腼腆的笑)。 (其余学生也笑了) 师:那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回应你的爱人的呢? 朗读的男同学: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朗读的男同学:感觉好像和我在谈论……(不好意思说) 师:是什么? 朗读的男同学(鼓起勇气):是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生笑)因为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标点。是啊!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念念第二次? 生6念。 教师念前面的句子:穿过院子……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 师:你读到了什么? 生6:期待。

《梅兰芳学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梅兰芳学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梅兰芳学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从小要苦练基本功。只要下功夫,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注视紧盯学艺或者灵活飞翔勤学苦练京剧大师 2、填空。 梅兰芳小时候______,经过______,终于成为________。 【传统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复习。认真设计复习,既能让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作好学习新内容的准备,又能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 二、讲读课文。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兰芳学艺》(生读课题)。大家进一步来阅读课文,想一想,梅兰芳是怎么学艺的? 【设计的过渡语,提示了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边读边想:梅兰芳小时候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回答,而且有很强

的针对性。】 (2)出示句子。讨论:“眼睛没有神”是什么意思?“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3)齐读。 (4)为什么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呢? 学生讨论后,出示填空: ①因为梅兰芳_________,所以师傅说_________。 ②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一段话,非常到位。不仅理解了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而且进行了表达的训练。】 2、学习第二段。 过渡: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灰心、失望了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设计得也很好。提问的角度,很有创意。】(1)出示第二段话,指名读。 (2)讨论第一句话。 梅兰芳灰心、失望了吗?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一带而过。问与答相呼应。】 (3)讨论第二句话。 梅兰芳下定了决心后,又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先到课文第二段中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女生齐读。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3.梅兰芳蓄须(课堂实录)

《梅兰芳蓄须》教学实录 一、书题启课 师(屏显梅兰芳剧照):孩子们,这是谁? 众生:梅兰芳! 师(屏显梅兰芳生活照):这又是谁? 众生:梅兰芳! 师(师生齐写课题,师引导):我们一起来写下这三个字。“梅”是傲雪梅的“梅”,“兰”君子兰的“兰”,“芳”是芬芳的“芳”。 生(齐读课题):梅兰芳! 二、引出“话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兰芳的五个故事,还记得吗? 生:记得,拒绝播音;自伤身体,滞留香港。 师:被迫滞留香港达四年之久。 生继续:还有拒绝演出;蓄须明志。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课文中的梅兰芳,电影中的梅兰芳想看吗? 众生:想! 播放电影《梅兰芳》片断:(画面描述)日本人把梅兰芳关押,“客气”地询问“梅先生,演出的事情考虑好了没有?”梅兰芳从容起身……(镜头止,回答略) 师:孩子们,想想梅兰芳会怎么回答? 生:我不去!

生: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演! 师:拒绝的态度很坚定。 生(语气淡定,但有力):不演! 师: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力量!不去的后果,不演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会受皮肉之苦。 生:可能会被日本人被用刑逼迫。 师:这是一种威胁,恐吓。 生:可能会失去生命。 师:尽管这样,梅兰芳还是—— 众生:拒绝! 师:所以,丰子恺发出深深的慨叹—— 众生(屏显丰子恺的话):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梅兰芳为什么能做到?文中有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浏览课文,找到并划记。 (约三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师:孩子们,你们划记的也是这句吗? (生齐读此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