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雕塑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是构成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艺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族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独具特色。
蒙古族的歌舞艺术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蒙古族的“呼麦”艺术。
呼麦是一种特殊的喉唱,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歌手同时演唱两个不同的声部,一般分别为低沉的嘶哑音和高亢的尖锐音。
演唱者通过对舌头、喉咙、唇齿等部位的调控,将嗓音分成两个独立的声部,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呼麦艺术在唱腔和音乐节奏上都具有高度的自由度,让演唱者能够实现无限的创造性。
此外,蒙古族的民族舞蹈也很具特色,如《呼格达里》、《那达慕大会》等经典舞蹈,都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草原情调,让观众感受到了蒙古族的豪迈和激情。
此外,蒙古族的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发展得十分独具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藏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中国文化领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其中以唐卡画最具代表性。
唐卡画是藏族绘画艺术之一,以描绘佛教经典故事和藏传佛教法义为主要内容。
唐卡画风格奇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复杂且严谨,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感受。
它的绘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仪式,需要专业的画师使用特制的颜料和绘画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制作。
唐卡画传承了藏族文化中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内容,是藏族民族文化中珍贵的组成部分。
另外,藏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简单、优美,多以手、眼、身体的比划来表现故事情节,跳起来让人无限遐想和感受。
三、哈尼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哈尼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着他们生活在山村中的独特境遇和文化特征。
藏族美术中的松赞干布图像组合方式与造型探析

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 ,公元617-650年),吐蕃第33代赞普,是一位功勋卓越的吐蕃领袖,他统一了青藏高原诸部,制定法律,建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开放性关系,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这些举措使吐蕃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为妃,迎奉了不动金刚佛和觉卧释迦牟尼等佛像,同时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这些行为都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因此后世佛教史家直接将松赞干布尊奉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位弘扬佛法的伟大法王。
[1]由于松赞干布的这些伟大功绩,在藏族美术作品中,以松赞干布为题材的塑绘作品广为流行,时间上跨越了前弘期和后弘期。
本文以现存的具有典型性的松赞干布塑绘作品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试图探讨松赞干布塑绘作品的组合关系、象征意义以及造型方式的演变历程。
一、松赞干布图像的组合方式及其意涵分析根据塑绘的具体内容,本文将松赞干布图像的组合样式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松赞干布、眷妃及大臣组合;“祖孙三法王”组合;松赞干布与二妃组合。
(一)松赞干布、眷妃及大臣的组合此种组合方式可能在松赞干布陵墓内就已出现。
①据《柱间史》记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去世后,吐蕃曾延请阿雅苯波教徒在雅隆敦喀滩修建赞普王陵,陵墓内有周围围坐着众眷妃和大臣的、身着绫罗华服的赞普纸筋泥塑。
[2]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松赞干布时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但是此时的佛教对吐蕃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苯教作为藏收稿日期:2020-07-28基金项目:2018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互联网时代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号:18BMZ002),2017年度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号:2017-GSP-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维,男,汉族,甘肃庆阳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美术。
日喀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日喀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日喀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日喀则地区地处西藏西南部,是藏民族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古人类活动遗、历史文化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遗址等星罗密布与各个时代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这是藏民族在原住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星火代传、坚守家园、耕地游牧的见证。
这里有日喀则市和江孜县两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昂仁迥巴藏戏、江孜卡垫两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全地区现有2个民间艺术团,16个业余宣传队,昂仁迥巴、仁布江嘎尔、南木林香巴3个藏戏队,11个省级民间艺术特色之乡。
共有906处53类文物古迹点,其中札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江孜宗山、大唐天竺使出铭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乃宁寺等1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册文物10万余件,有古寺庙、古建筑、古遗址,又有古墓葬、古桥、摩崖石刻,是日喀则历史各阶段的文化缩影。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和祖国内陆与南亚各国友好往来重要门户,历来是经济文化繁华之地,号称“西藏的第二大重城”。
日喀则以特色鲜明的喜马拉雅文化、古老的雅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正在人们所熟知的珠峰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多姿多彩:民间歌舞、音乐、曲艺、民间文学、传统藏戏、绘画艺术、雕刻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传统藏医药、宗教、民风民俗等,以及当地农牧游民人文礼仪和劳作文化,由藏族先辈耕作游牧技术衍生而来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地方特色酿制烹饪技艺等十分多样丰富。
目前,日喀则地区已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即昂仁迥巴藏戏、南木林湘巴藏戏、仁布江嘎尔藏戏,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个:即札什伦布寺羌姆、昂仁迥巴藏戏、南木林湘巴藏戏、仁布江嘎尔藏戏、江孜卡垫制作技艺、拉孜藏刀锻制技艺、拉孜堆谐艺术、南木林县土布加谐钦、南木林县孜东锻铜技艺、仁布县喇嘛玛呢说唱艺术、定日县洛谐、江孜县达马节、萨嘎县旦嘎甲谐、定结陈塘夏尔巴歌舞、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锻制技艺,有一、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个。
色彩艺术的发展历史

色彩艺术的发展历史色彩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那个时期,色彩被用于装饰和艺术创作,以表达人们对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在古代文明中,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是最早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
他们使用天然颜料来绘制壁画、雕塑和建筑。
这些颜料包括黑色、白色、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基本颜色,以及由这些颜色混合而成的各种中间色。
中世纪时期,色彩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鲜艳的颜色,并尝试在画布上创作更加逼真的场景。
这种风格被称为“哥特式艺术”,其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红色、橙色和紫色等颜色。
文艺复兴时期是色彩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描绘。
他们使用了更加丰富的颜色和更细腻的色彩对比来创作更加逼真的作品。
例如,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色彩艺术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更加鲜艳和刺激的颜色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观念。
例如,梵高、高更和毕加索等艺术家都尝试使用更加独特的色彩组合和对比来创作他们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艺术不断发展和演变。
如今,色彩艺术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绘画、摄影、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的作品。
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意象描绘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色彩的描绘,从自然景观到人物形象,都富有浓厚的色彩感。
这种色彩艺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其诗歌的新视角。
王维的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尤其引人注目。
他运用丰富的颜色词汇,勾画出如画的美景。
如他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以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居秋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维诗歌中的色彩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还善于运用色彩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几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第一个是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等地。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十分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草原文化和马术文化。
蒙古族人民以游牧为生,他们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骑马放牧。
蒙古族的马术技艺独特,马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他们能够驾驭马匹在草原上奔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蒙古族还有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如马头琴和蒙古舞等。
马头琴是一种传统乐器,能够发出悠扬的音乐,蒙古舞则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令人陶醉其中。
第二个是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藏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
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藏族寺庙和充满禅意的经幡成为了他们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藏族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文化。
藏族男女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男子穿着长袍,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而藏族的房屋建筑则以石木结构为主,外观宏伟壮观。
藏族还有独特的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如唐卡画和宗教雕塑等,展示了他们深厚的艺术造诣。
第三个是朝鲜族。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朝鲜族有着独特的民居和婚嫁习俗。
朝鲜族的民居称为“板楼”,是一种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外观宏伟,内部设施齐全。
在朝鲜族的婚嫁习俗中,前期有“纳彩”、“新屋”等仪式,而婚礼当天则有“娘家送亲”、“迎亲”、“宴请亲友”等传统程序。
朝鲜族还有独特的民歌和舞蹈。
朝鲜族的民歌充满了民族特色,歌词朗朗上口,节奏欢快,能够令人陶醉其中。
而朝鲜族的舞蹈活泼欢快,动作独特而富有韵律感。
以上仅仅是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简单介绍,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通过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吉祥八宝简介

吉祥⼋宝简介吉祥⼋宝简介吉祥⼋宝简介在藏族⼈⽣活种,居家装饰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其中,⼋宝吉祥最为常见。
吉祥⼋宝,藏语为“扎西达杰”。
分别为:⽩海螺、⾦鱼、宝伞、吉祥⽹、胜利幢、莲花、宝瓶、⾦轮。
这⼋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并代表佛的不同部位,在藏族的绘画中也很常见,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雕塑,是富于深刻内涵的⼀种组合式的绘画精品。
1 、⽩海螺藏语称“东嘎”,⼜称法螺贝。
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如海螺之⾳。
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
在西藏,以右旋⽩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也代表佛陀之语,故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
2 、宝瓶藏语称“崩巴”。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露)和宝⽯,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
藏传佛教认为宝瓶象征着阿弥陀佛,因⽽也象征着灵魂的永⽣不死,代表佛陀之喉咙。
宝瓶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象征着聚宝⽆漏、福智圆满、永⽣不死。
3 、宝伞藏语称“⽃”。
据《西藏佛教密法》,伞原指古印度贵族、皇室成员出⾏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被使⽤的遮阳物等仪仗器具,也作为权威的象征。
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藏传佛教亦认为它象征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也代表佛陀之头。
4 、吉祥结藏语称“⽩⽐武”。
吉祥结较为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
据藏传佛教的解释,它象征着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经》,它还象征着佛陀之意,如果跟随佛陀,就有能⼒从⽣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
5 、⾦轮藏语称“阔罗”,⼜名法轮。
据《西藏佛教密法》,轮是古代印度的⼀种杀伤⼒很强的武器,后来被佛陀⽤作⼀种象征物,意味着佛陀有关教法,即真理之训诫。
藏传佛教认为,它象征着佛陀教义的传播,象征佛法像轮⼦⼀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6 、⾦鱼藏语称“塞聂”。
鱼⾏⽔中,畅通⽆碍。
佛教以其喻⽰超越世间、⾃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者。
藏传佛教画中常以雌雄⾦鱼⼀对象征解脱的境地,⼜象征着复苏、永⽣、再⽣等。
西藏民族风情

西藏民族风情藏族简介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
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
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
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西藏首府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藏族简介

藏族是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藏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此外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也有分布。
拉萨是680万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文化遗产。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族雕塑艺术
摘 要:藏传佛教雕塑历史的起源、品类、发展和题材,并阐
明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用审美和人性的眼光纵观藏族宗教雕塑
文化的发展脉络,再现宗教雕塑的艺术魅力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02-0183-01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
先们就已经能够制作质朴、浑厚、富有力度、造型优美的陶器,并
且纹饰刻画优美、朴素别致、线条粗犷;石器和骨饰磨制细润、造
型精巧。这些早期的艺术品已经凝结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开辟了
藏族雕塑艺术的先河。
由于西藏处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幅员辽阔、气候多变,
加之其特有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它强烈而又丰富的民族区域文化,也
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是西部高原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的代表。
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对新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交通的不便利等
因素,使藏族地区很少与外界有所联系,于是,藏族祖先们开始孕
育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采,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各种自然物都有魂
灵,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图腾和神灵鬼怪,其次他们为了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借助于这种雕塑艺术形式的表达,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寄
托精神负担的心灵家园,他们用心灵创造,把自己观念中的形象表
现出来,以供养和进行膜拜、祈祷,希望以此感动神灵,得到佑护,
不受伤害,虔诚地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于是藏族
人民的心灵创造促使了最初的造型艺术,雕塑的产生与发展。
藏族的雕塑品类繁多,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其雕塑艺术奇
幻、夸张、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技法多样,数量浩大,
题材广泛。其中尤以宗教题材类作品更为盛行,公元7世纪初,佛
教艺术随着佛教向西藏大规模传入,对西藏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建立为佛像雕塑创作提供了
巨大的需求和创作空间。内容形式也不再简单化一,佛像分为铜佛
像,藏族佛像等。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可移动的较小佛造
像。藏族佛像主要多采用金、银、铜、合金、石、泥、玉、木、酥
油花等材料。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
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族宗教雕塑在技法上除了一般的
铸、雕、提、包、镀、嵌等外,还采用了敲击方法,使做工独特精
细。铸雕技术和民族性格在艺术创造中居主导地位。
早期的雕塑艺术线条粗犷、浑厚,富有力度,这是由于当时生
产力和铸雕技术不高的因素所形成的。在雕塑艺术工艺不繁荣的情
况下,没有精雕细刻,线条就明显粗放有力;藏族的纯朴、粗犷和
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十分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上。随着
藏族宗教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艺术风格趋向了细
腻、世俗和绚丽。后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清晰,精巧别致,在工艺和
风格上达到了很高境界。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
历史阶段:
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8世纪中后叶)。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13世纪)。
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15世纪末)。
藏传佛教雕塑的逐渐繁褥和华丽阶段(16世纪以后)。
从松赞干布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开始,藏族宗教雕塑经历了一
个吸收中原和印度雕塑艺术精华,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印度
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接
触和碰撞,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
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取
得“国教”的地位后,佛教文化在西藏逐步得到弘扬。虽然在朗达
玛时期佛教受到遏制,但经过一个世纪,佛教再一次进入西藏。西
藏传统雕塑与印度佛教雕塑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局面。藏传佛教雕
塑艺术逐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西藏
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藏传佛教趋于全面的成熟。尤其是这一时期
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
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
和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藏传佛教雕塑更加精细,注重装饰,精雕细琢工艺和风格达到
了此时的繁褥和华丽阶段。
藏族教雕塑不完全是单纯的雕和塑,它还包括了各种装饰和色
彩的运用。随着藏族雕塑工艺的全面发展,装饰物也纷繁多样,贵
重的玛瑙、翡翠、绿松石等宝物镶嵌在造像上,令其色彩绚烂,雍
容华贵。
藏族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优美的雕塑时,并没有只把它们当作
抽象的神灵来对待,而是全身心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他们
本民族那种生于广阔天地、天性舒展飞扬的气息也融入了宗教雕塑
之中。藏族人民用心灵创造了宗教雕塑的外象和内蕴的美,用心灵
点燃希望的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