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电视的美学特性:
影视鉴赏课答案

一、填空题1、1895年12月28日,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
2、一般认为,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影片《爵士歌王》是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
1929年拍摄的《纽约之光》才可以称为是一部完全的有声片。
3、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
4、电视是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5、美国于1954年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6、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同年6月15日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我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7、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和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8、二十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教材提到的有《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11时》,而当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则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8、纪实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有美国影片《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金色池塘》和《母女情深》等;悲喜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有前苏联影片《命运的嘲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被称为“爱情三部曲”;抒情诗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教材中提到的有日本影片《绝唱》和《远山的呼唤》等;9、美国最富有特色的类型电影是“西部片”。
其第一部是1904年拍摄的《火车大劫案》。
10、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优秀影片有《锡鼓》、《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莉莉?玛莲》等。
二、简答题1、简析《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的社会内涵与时代色彩。
答:《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中国传统的传奇叙事与西方的现实主义相结合,通过一个跌宕起伏的家庭伦理故事,概括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而具有史诗气概。
电视新闻包装的美学初探

电视新闻包装的美学初探摘要:新闻“五要素”是贯穿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任何新闻的采访,都离不开事件的本质。
电视这一媒体的介入,更需要声音、形象、背景的介绍和铺垫。
新闻的包装,要有美学的积淀和认知,这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层次要求,也是引导受众关注电视新闻可视性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电视包装新闻认知美学特性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已为大家所接受。
把电视新闻视作一种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包装,在保证其如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凸现艺术性,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理论的日臻成熟、电视制作创意的层出不穷,正逐渐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1 电视新闻需要包装(1)电视新闻具有“双通道”的特性,它能直观地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让观众全方位感受这些客观事实的发生过程。
与其它媒体相比,电视新闻视觉艺术效果的好坏对观众的最终感受影响很大。
(2)电视新闻是一种开放空间的传递,观众并无义务非要看电视新闻,如何吸引观众收看电视新闻,完成信息传播的最终环节,这是电视新闻面临的一个命题。
(3)电视新闻的观众参与,不仅取决于新闻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电视新闻美学意蕴的大小。
从这个意义上讲,观众看电视新闻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电视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之后,依据新闻价值大小,对新闻素材提炼整理,最终把新闻传递给观众。
无论记者主持人编导都不可能左右客观事物的发展轨迹,更不能凭个人的好坏添枝加叶,这是电视新闻客观性所决定的,这种特性决定电视新闻给观众的是真,但是电视新闻经过了记者主持人的参与,这些人的情感或多或少会在电视新闻中渗透并传递给观众,进而极可能影响观众。
如果通过艺术形式对电视新闻加以美饰,展现出新闻的美,那么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会大大提升。
2 电视新闻包装的美学原则电视新闻包装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电视新闻的收视效果,让观众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
电视新闻制作者包括记者、主持、编辑……,作为电视新闻包装的主体,他们必须把真善美奉献给观众,他们的使命保证电视新闻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他们必须运用摄像机、编辑机、字幕机、特技机让新闻尽可能在客观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结合点完美传递给观众。
戏曲电视剧之美学新探

、
戏曲电视剧作 品的二重性
同样 是 戏,其 在 东 西 方 的特 征 是 不 同 的 。西 方 的 戏 是 “ 戏 剧” 方的戏是 “ 曲” ,东 戏 。二者 的特 征 可 以从 名 字 上 看 个 大 概 。 戏 剧 ,着 重 在 “ ” 剧 ,剧 烈 的变 化 也 ,讲 究 的是 冲 突律 。戏 曲 ,
戏 曲电视剧之美学新探
在 戏曲艺术陷入低谷的时代 ,如何保存 “ 国粹”成 为许多 专家和从业人 员焦虑的问题。戏 曲的衰退,似乎只是整个 “ 剧 场艺 术”衰退的一个部分,而 以现 代传媒 为基础 的电视剧艺术 却 日益兴盛。那么,将戏曲与电视剧嫁 接,是否可以从根本上
拯 救 戏 曲 呢 ? 有没 有 其 他 更 好 的 方 法 呢 ? 要说 明此 问题 , 需 就 中国戏 曲 受 到诗 歌 传统 的 影响 , 元 杂剧 到 明清 传 奇都 以抒 从
本 体 性 的 美 学 特质 ,都 与 曲 折 的叙 事 联 系 紧密 。换 句 话 说 ,如
经令现代的受众感到滑稽。戏剧 中另一个变化莫测和矫揉造作 “ 的特性是演员表现声音的宏亮和姿势 的做作,以及夸 张的扭捏 作态 。事实上,只要看看剧中有那么多的谈话一 好像每一件 一
事 情 都 能 用 话 语 来 说 明一 一也 已 经 是 十足 的 虚 构 了 。 2 管 ”( 尽
果戏 曲的冲突过于巨大集 中,就会破坏戏 曲的韵味。前几年我
们 曾经企 图把 西 方戏 剧 的经 典 — — 莎 士 比 亚 的 《 姆 雷特 》 改 哈
情为美 。 更深 的层面上, 其追 求情韵的特征也同传统哲学有不可
分 割 的联 系 。儒 家讲 究 “ ” 和 ,要 求保 持一 团和 气 ,避 免 剧 情朝
浅析电视摄像的美学之道

只因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 比以真实而又具体的 要
电视摄 像 的具 象 层 次更 富 有感染 力 。摄 像 者对 画 面 进行拍 摄 的时候应 该 以光 影 的控 制 为基 点 , “ 以 将 物 貌求 , 以理 应 ” 心 的理 念 置 于脑 海 , 以艺 术 的基 准 进 行 电视 摄像 活动 。 其三, 固定 与运 动 的摄 制方 式加 之蒙太 奇与 长镜 头等理论 , 乎造 就 出 了 电视摄 像 一 成 不 变 的基 石 , 似 但 类似 予推 、 、 、 、 、 、 等 运 动拍 摄方 式 和 拉 摇 移 跟 升 降 远、 、 、 、 全 中 近 特等 画面景别 构成 给我们 的感 觉一 样 , 熟悉 了之后 , 反而让 电视摄 像 有 些 陌生 之 感 , 因为 在
首先 , 以技术为基础的摄像机是作为摄像者的另
外一只眼睛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摄像的一件物品, 怎
样对 我们想 得 到的时 间 与空 间 进 行 描述 和 刻 画是其 根本 , 我们 在对 现场作 出 以适 应 于摄 像 机的正确配 置 后, 怎样做 到 的“ 移奇造 化 , 随物 赋 形 ” 的取 景 构 图就
简约 的格调 , 这也 是 电视 摄 像光 线 控 制 的基 本 原 则 。
身 的电视 工作 者是 当下社 会 的迫切需 要 , 因此具 有
了这五 种 能力 的编 导 型 摄 像 , 光 变得 更 加 敏 锐 , 眼 视
野变得更加开阔, 他能够使前期后期合理衔接, 使拍
摄编辑 融 会 贯通 , 不 仅 有 助 于 节 目质 量 的整 体 提 这
的东西。 … 这句话放在摄像者身上也 同样适用 , ” 我
们不 能 囿于摄像 机本 身 以及我们所 看到 的某些 事物 , 而应 该追 求 内心的实 在 , 也是对 电视摄像 的美学之 这
2024最新国开电大《影视批评》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形考测试11.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A.对B.错2.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A.对B.错3.卡努杜将电影称为“第七艺术”说明他已经认识到电影具有“综合的”的本性。
A.对B.错4.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
A.对B.错5.电影语言的发展史就是有成就的导演不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的历史。
A.对B.错6.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7.只有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B.具有戏剧性C.被社会大众接受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8.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出现与()密切相关。
A.社会文明B.科学技术C.意识形态D.人们接受程度9.电视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
A.制作者B.目标受众C.媒介特征D.传播内容10.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功劳之一就是其奠定了()A.再现主义美学B.纪实主义美学C.表现主义美学D.戏剧主义美学11.关于电影的诞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艺术形式中,只有电影的诞生时间可以考证。
B.电影的发明者是卢米埃尔兄弟。
C.电影诞生于1885年。
D.以第一部电影放映的日子为准。
12.电影中属于文学性的是()A.舞蹈设计B.对话设计C.故事设计D.人物关系设计13.影视创造我们的生活,也虚拟或扭曲我们的生活A.对B.错14.电影是人类梦想的实现、身体的想象的延伸。
A.对B.错15.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正确应对影视鉴赏这门课程的方法:A.固守陈规的方法B.比较的视野C.文化的维度D.思维的高度16.从技术角度描绘电影史,下面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止照相阶段B.无声电影阶段C.有声电影阶段D.彩色电影阶段17.对于电影的历史描述可以有多种角度。
A.对B.错18.电影是运动的造型艺术,它既参与时间艺术之列,也侧身空间艺术之列。
纪录片美学特征论析

德 国 电影 理 论 家 克 劳 斯 ・ 莱 梅 尔 直 接 说 到 : 纪 克 “
录 的 质量 首 先 取 决于 美 学 的 质量 。[ ”1 1 这是 国际 上 最具 代 表 性 的关 于 纪 录 片 的美 学 观 念 。 近几 年 来 , 们 国 内在 我 加 强 国 际纪 录 片交 流 与 自身 探 索 的基 础 上 , 已经 明 确纪
就 表 明 , 影 片 的美 学 特 征 的判 定 首 先 是基 于 影 片 的类 对 型 、 片 的 整体 风格 而 言 的 , 且 还 要 关 注影 片 的形 态 影 而
的 陈年 老 酒 , 时 光 的 飞逝 中越 发 弥 漫 醉人 的芬 芳 。 在 纪 录 片 美学 的基 本 立 足 点 处 在 纪 实 性 与 艺 术 性 的
交 互作 用 的 “ 界 点 ” , 成 着 对 现 实 的 创 造 性 处 理 。 临 上 完 纪 录 片 的美 学 特 征 主 要 体现 为 真 实 美 、 现 美 、 发 即兴 美 、
维普资讯
第 0 第1月 期 2 6卷 16 0 6年
J R LOFH NA 大 众 传 媒I O ATO 院学E H C LC OU NA U湖南 MASME 职业 技 术 学 A 报 A O哪 N S DAV C IN LT C NI
Vo.No6 1 6 .
征 是 侧 重 于 将 纪 录 片 作 为一 种 纪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 术 审 美 关 照 的 重
要 特 征 系 列 。“ 征需 要 感 受 。 受 有 两种 方 式 , 种 是 特 感 一 直 接 选 择 一个 审美 范 畴 来表 达对 特 征 的感 受 ; 一 个 是 另 先 确 定 影 片 的样 式 , 后 再 确 定 影 片 的 特 征 范 畴 , 为 然 因 影 片 的 样式 有 一 些 较 为 确定 的特 征 可供 掌 握 。 显然 , ” 我 们 对 纪 录 片美 学 特 征 的判 定 主要 来 自于 后 者 。 为 直 接 更 地 看 ,决 定一 部 影 片 总体 特 征 的 因素 有 :知觉 面特 征 , “ 故 事 特 征 、 念特 征 。 部影 片 的 审 美特 征 , …就 是 电 观 一 …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探析

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以后, 各种事物之间, 便 出现了诸多交叉现象, 被先进的电子技术武 装起来的电视艺术, 体现为一种交叉性极强 的艺术形态。 电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交叉和兼容。 一部电视 艺术作品, 往往是音乐、 舞蹈、 戏剧、 文学、 绘 摄影等艺术美的交叉综合体现。 正是电 见面。 在影像的画质(包括清晰度、 对比度、 色 画、 使得它可 彩还原度)方面, 一般电影胶片比 普通电 视摄 视艺术的这种交叉性的美学品格, 像机拍摄的磁带要高得多, 特别是对于影像 以兼容和侵入其一切他艺术领域, 调动其他 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 有特殊要求的作品(比如商业广告), 一般还 一切艺术表现手段, 是采用电影胶片来拍摄。 所以, 电视艺术这种交叉性的美学本质, 恰 恰构成了电视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电视艺术创作, 要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 三、 视艺术的独特美学特征 电 电视艺术美学, 是电视理论研究中的一 享受。 首先需要实现“ 电视化” 的创作道路, 个“ 新概念”电视艺术, 。 既不是文学, 也不是 给观众一种“ 电子产品” 的审美感受。 其次, 单语言型” 多元语言型” 向“ 戏剧, 更不是电影, 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 语言电视化.从“ 再次, 时空电视化, 时空束缚型” 从“ 向 式。 更重要的是依据电视艺术的本体美 转化。 所以 学属性, 从全新的视角, 以全新的方法, 运用 “ 时空自由型” 转化。 一部电视艺术作品的完 大致体现为作者— 作品— 全新的概念, 从信息论、 系统论出发, 对电视 整流通过程, 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 给予多角度、 多侧面、 受众。 从创作者到作品, 称之为“ 创造美学” ; 全方向的探讨、 研究和阐释。 从作品到受众, 称之为“ 接受美学”一部艺 。 电视艺术是由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艺 术作品, 其社会价值究竟如何, 并不完全取 术形态, 电子技术是构成电视艺术的物质基 决于创作者, 还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 正 础。 没有电子技术的发展, 也就没有电视艺 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 应该说, 任何一部优 都是创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 而 术。 电视本身, 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 当 秀的作品,
新主流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崇高美

001[摘 要] 与传统主旋律电视剧不同,新主流电视剧以更加新颖独特的题材、形式以及精神内核来建构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它将叙事视角下移,在揭露各阶层人物复杂人生命运的同时,挖掘人物与命运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不屈、坚韧等崇高的精神特质。
在人物的复杂性背后,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融合。
视角的下移,既是对微观个体的生动刻画,也是对个体所映射宏观群像的共性描绘。
从革命英雄人物、农村劳动人民、城市底层劳动人民三个层面对新主流电视剧中崇高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 新主流电视剧;人物形象;崇高美新主流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崔庆晓“新主流”一词最早由评论家马宁在《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2000年:新主流电影的真正起点》等文章中提出。
何谓“新主流”?马宁认为“‘新主流电影’是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具有新意和现代意识的主流电影,是在吸收了当代艺术电影的种种成果之后,回归大众群体的艺术形式”[1]。
韩风云也在《守正与创新:对于新主流电影的发展之思》中谈到“新主流电影是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自我嬗变的一种新形态”[2]。
简言之,新主流就是对于主流的一种承袭与演变,其核心并未发生变化,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将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相融合,依据现代观众的胃口进行调整,使其思想价值及社会内涵更容易吸引观众,并被观众所接受。
伴随着影视行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新主流这一概念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电视剧中,不同于主旋律电视剧,新主流电视剧将观察视角转向生活化、平凡化,将崇高的英雄形象平凡化,将平凡人的生活放大,叙事内容从微观处映射宏观,制作方式“大片化”,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其对人物崇高化的内核表达并未发生变化。
何谓“崇高”?古罗马美学家郎吉弩斯作为第一个提出“崇高”概念的人,他认为“崇高”主要由五个要素构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而康德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简要地概括为是一种大到无形的、无害的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一:电视艺术的兼容性 1 它可以采取现场直播或者是录播的方式,
将这种形式的电视节目传送到世界各地的 家庭中。 只有电视电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场 及时完整的传送给广大观众。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指出:“电视的一个重 要的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
四 电视艺术的日常性接受
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最明显的区别是接 受环境和接受方式的不同,前者在电影院 里群体接受,后者却在家庭中日常环境中 接受,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影 视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本质性差异。
1 电视艺术的随意性收看。 在传统意义上电影具有集体性和仪式性的放映的
环境,使的电影观众群体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依 赖和共鸣。而电视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电 视观众或者以个体接受方式,或者以家庭接受方 式来看,在随意,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 因此个体性和随意性更加突出。 黑暗的电影放映厅使观众处于一种“入片状态”, 观众的无意识欲望在这种“白日梦”中得以实现。 而 电视观众在相当理性和随意性中欣赏,凭直觉 被动地接受影屏山房的艺术形象,因此电视更注 重感受而不是艺术欣赏。
2 电视艺术的习惯性收看。
随着电视的普及与人们对电视的习以为常, 电视接受方式越来越日常化和习惯化,在某 种上甚至可以说成为先导人不可缺少的部 分.这种习惯发展到极端,甚至成为一种迷恋, 看电视的本身就是一种迷恋行为,而所要收 看的内容倒是其次.正如劳拉.穆尔为所说: 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三:电视艺术的闲暇性收看.
由于电视占剧了人们如此多了闲暇时间,不 但给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 响而且也对电视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电视 艺术必须适应观众闲暇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