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

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
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

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

*导读: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治疗,往往会给孩子将来的能力和健康人格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什么是儿童分离性焦虑呢?

近日,我在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了一位4岁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这位妈妈最近很烦恼,因为女儿到现在还不愿到幼儿园学习,每次到幼儿园都是一场生死别离的表现,而在家里却很快乐。4年来,从来没与父母分开一天以上的时间,如一时没看到他们,就会打电话问他们在干什么,总之,生怕他们会出事似的。大人很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

其实,这是一种特发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情绪障碍,称之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焦虑的定义

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叫做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分离焦虑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分离性焦虑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或没有依恋

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恶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分离性焦一般发生在6岁在前的儿童,其依恋对象大多为父母或者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如奶奶和外婆等。这种心理障碍一般都主张早点得到治疗,以免以后给他们的人格或心理方面造成新的障碍。

*分离焦虑在宝宝不同年龄段的表现

*0-3个月的宝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

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的宝宝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的宝宝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分离性焦虑的心理治疗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父母要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共同参与,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对患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程度。比如,是否有溺爱现象,是否有过于表达了对孩子关心的方式。因为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不正常的依恋。

其次,有决心改变父母教育的方式,如每天与孩子的接触都要有的减少,如减少见面的机会,减少打电话的次数,并要持之以恒。当然这种下这种决心是要勇气的。

第三,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接触,在交流中减少对父母或其他人的依恋。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其他勇敢的孩子

成为他的榜样,而大人们不失时机的表现和鼓励他的表现。

*家长对待宝宝分离焦虑的办法

*1、降低亲子依恋强度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积极的引导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

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3、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回到家里,爸妈要问一问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玩的,不要带任何的暗示,就让宝宝凭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叙述出来,爸妈再以

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这样就可以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4、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婷婷的哭闹就与生活技能的缺乏有关系,尤其是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自然也就想起妈妈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长在指导时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5、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一般允

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但要注意安全。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儿园更强的动力。

最后,当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某些抗焦虑药物进行帮助,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1)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适应 摘要分离焦虑是幼儿初入园的常见现象,当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这种焦虑会自行消失。从适应长度可看出每个幼儿个体的特点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分离焦虑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着手,探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分离焦虑家庭教育独立 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个新学年新生入园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的,哭闹声此起彼伏。3-6岁幼儿对父母的离开感到焦虑是正常的,尤其刚入园的孩子面对父母的突然离开更会感到不安。新入园的不安表现通常在一个月内会消失,适应快的幼儿在第二个星期开始已经不哭闹了。可是每一届新生都有小数一两个孩子会持续哭闹几个月不停,甚至整个学期都不停止。 案例一: 俊俊是08届的新生,他在班上个子最小,第一天由爸爸妈妈陪伴着来园。来到新的环境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不安,更多是好奇心,骨碌转动着大眼睛打量着周围的新鲜事物。他见到活动室的一角有不少玩具,就一咕噜从爸爸身上爬下来,跑近玩具堆想要加入一旁游戏的儿童。不一会他就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把玩起来。在一旁跟老师聊天的爸爸妈妈见此状,觉得儿子俊俊能够

适应环境了,跟老师打了个招呼就偷偷溜开了。玩得高兴的俊俊回过头发现爸爸妈妈已经不见了,心里马上急起来,立马扔掉玩具要冲出门去找爸爸妈妈。老师见状马上拦住并安慰说爸爸妈妈很快回来接俊俊的,让他边玩玩具边等爸爸妈妈。可惜老师的安慰并不见效,俊俊嚎声大哭起来,在班上不停走动,扔玩具。接下来的2个星期俊俊在园的状况都没有改善,甚至拿着自己的床被跑到铁栅栏,见谁都让人家带着去找爸爸妈妈。 案例二: 晴晴也是同一届的新生,跟俊俊不同班。自从出生以来一直由妈妈养育。晴晴也有入园不适应症,但她的不安形式跟俊俊表现的不一样。晴晴比较内向羞涩,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常常站在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对于老师和其他幼儿的友好表现不理不睬,不愿意别人碰她。一次一个适应比较快的很懂事的幼儿小雪见晴晴在自己身旁哭泣,于是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上前哄她:“你别哭,我这个给你。妈妈很快来的。老师说乖的话妈妈就来了。”说着边搂晴晴边塞给她玩具。结果晴晴不领情,一用力就把小雪推开,小雪也快委屈得哭了。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多发病于学龄前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这跟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上幼儿园就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得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得家庭生活突然到了陌生得环境、陌生得同伴与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得集体生活,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就是普遍存在得。尤其就是三岁左右得幼儿离开自己得父母与家庭来到幼儿园,情绪会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无语等等。这些表现就就是通常所说得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得原因很多,从心理上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恐惧性分离焦虑 因恐惧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在新入园幼儿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最主要得原因。这就是由于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情感、行为、生活、交往等诸方面还不适应所造成得。比如:幼儿园陌生得环境、教师、同伴给幼儿带来恐惧与安全上得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得生活方式使幼儿产生生活方面得不适应,担心无人照顾与帮助而引起得不安;因幼儿在家就是独生宝贝,深受宠爱,入园后,见到这么多陌生得同龄人,不知如何去面对,出现交往方面得不适应,担心

自己被欺负无人保护而害怕;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要受到一定得限制与约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意妄为,这也会让她们有些不适应;等等。 2、厌倦性分离焦虑 因厌倦幼儿园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入园得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这就是因为初来幼儿园时,这里得一切都觉得新鲜,等她们感到不再新鲜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引起其恋家得情绪而开始哭闹。 3、传染性分离焦虑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入园时与离园前。表现为本来不哭得幼儿瞧到同伴在哭,勾起思念家人得情绪而苦闹。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尽快稳定幼儿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得群体生活呢?我园展开了如下工作: 一、家园携手,帮幼儿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 1、熟悉环境。入园前,请家长带幼儿来园玩耍,熟悉外围环境这需要家长与教师得配合。家长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几次,让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得环境,幼儿园得大型滑梯、攀爬墙、大型积木甚至园内走廊上得装饰物对孩子来说都有吸引力。老师也可以与快入园得孩子亲切接触一下,多与她们交谈幼儿园里得好玩得事物及她们感兴趣得事情。这样,幼儿入园后,就会认识老师适应环境而不会感到紧张。入园后,教师带幼儿进一步参观幼儿园,告诉幼儿自己得班级、活动室、寝室、盥洗室以及毛巾、水杯、饮水机等各在什么地方,组织幼儿做做玩玩,从而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

针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采取以下对策:

针对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症,采取以下对策 1、早上提早半小时送孩子上学(7点45到),带上她喜欢的玩具或枕头等东西,以便她有熟悉的东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来平静心情。不要强行让老师抱走孩子或者偷偷溜走,那样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不安情绪,而是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对分离有准备。家长要和孩子在学校一起玩一下,让孩子带着参观自己的教室,安抚孩子情绪,在孩子允许下才让老师去抱或者在孩子允许下让她开始和别的小朋友玩耍。 可说的话:宝宝听话,爸爸妈妈要上班,学校里有这么多小朋友,还有非常喜欢你的老师。晚上爸爸第一个来接宝宝……宝宝真棒,只有很棒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学校。 可买的玩具:乒乓球、故事书、画笔画板、角色扮演类道具(如烧饭、医疗等)、玩偶 2、孩子在焦虑期可以适当早一点接孩子,说好提前接就要遵守诺言,让孩子知道和父母的分离只是暂时的。接孩子的时候不要急着就走,而是带孩子去看老师贴在墙上的红星,鼓励并夸奖孩子,还可以一起玩滑滑梯、和老师融洽攀谈,让孩子感觉家长很喜欢学校,并和老师关系很好,老师和学校是值得信赖的。 3、回家后多和孩子相处,不要问:“幼儿园好不好?”之类的话题,而是问:“今天老师又教了你什么歌曲?今天又做了什么游戏?”等。在家里墙上贴一个和学校一样的红星,凡是孩子做了值得表扬和鼓励的事情,就奖励一颗红星。在家不要溺爱或百依百顺孩子,而是和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孩子参与做一些家务事。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并要求孩子第二天去学校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让亲戚鼓励并赞扬孩子,说:宝宝真棒,都已经上学啦,真是好宝宝!有时可以让孩子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打电话,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好表现。 4、在家经常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认识到,爸爸妈妈分离后还会回来的,减轻孩子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 5、孩子哭闹时,不要批评或教训,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什么都没听见,并采取快乐的态度和孩子说话,分散孩子的情绪。家长的不安焦躁情绪反过来也会让孩子更不安。 6、千万不能做的事: a、中断送她上学,否则以后她会养成用哭闹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不良习惯; b、不要当着孩子面讨论她的上学问题;提前与亲戚或熟人打招呼,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么小就上学,孩子也太小了……等话,以免孩子觉得不上学是理所当然; c、孩子觉得不安或不愿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行逼迫孩子接受她不想接受的事,要耐心劝导想办法争取孩子的允许; d、即便孩子生病,也不要过分溺爱,能坚持就坚持上学,以免孩子用生病来逃避上学。 7、3岁前是培养孩子性格、交往和自理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这阶段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会背多少儿歌,会识多少字,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性格。如果家长在家专职带孩子,或者托给老人隔代带孩子,都会让孩子更加胆小自闭缺乏安全感。适当早一点接触学校教育,对孩子来说更会对今后的与人交往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要细心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孩子一起共同度过对她来说重要的转折阶段。一旦孩子能够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那么她将会成为一个开朗、活泼、自信的孩子。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虽然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大多数父母也都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才所了解。但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伊顿幼儿园负责新生入园的老师介绍到。 著名教育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也曾对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了儿童“分离焦虑”情绪的表现和规律,并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反抗阶段应该是儿童分离焦虑产生的初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度的反叛,在意识到即将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会嚎啕大哭,甚至又踢又闹,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孩子正处于反抗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和他硬碰硬显然不是正确的方式,面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坚持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并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在孩子大声哭闹的同时,父母也要冷静处理,必要的时候需要狠心离开,因为你的一再不舍可能会加剧孩子的依赖心理。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吵闹减少 经历了反抗阶段,婴儿的“分离焦虑”症状将会有明显的减轻,孩子们会进入“失望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仍然哭泣,但是已经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夸张,并且吵闹的动作和频率都明显降低,往往会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意识到孩子的分离情绪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那么还要给孩子一个可以继续适应的过程,这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静静的观察,记录一些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在日后的交流中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真正引起父母的注意。 超脱阶段——正常活动,偶有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分离焦虑就进入到超脱阶段,他们将会逐渐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等,对于亲人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也能够慢慢地接受,但是即便是这样,当重新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伊顿幼儿园建议:到了超脱阶段,孩子对于“分离焦虑”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适应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果断的让孩子独处,让孩子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好奇的话,家长可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 伊顿幼儿园认为家长了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的阶段发展过程非常重要,既可以很好的了解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此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此刻的想法,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帮助。

如何应对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应对幼儿分离焦虑 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不同类型幼儿的应对方法 一、不停哭型 入园前的亲子活动,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玩得都很开心,但是第一天开始上幼儿园,便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了,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从爸爸妈妈离开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开始不停地哭,这样的情景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有余。 老师做法 徐老师(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小班班主任):对这种小朋友,我们首先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玩一些玩具,告诉他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告诉他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具体时间。其次,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如果说理、转移注意力都对此类孩子不起作用,我们会适当使用冷处理法,给他一些玩具让他自己去玩,当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活动时,会吸引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关注。 给家长的建议:

分离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单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儿童分离性焦虑率可高达50%。说明本症与遗传有关。亲子过分依恋。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待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2.生活事件影响: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专家支招】 1.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要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拥有多个伙伴。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环境里的恐惧感。培养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孩子才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2.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在入托前,父母可经常给孩子描述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也可以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看看、玩玩,当他对托儿所或幼儿园比较熟悉时,再正式送孩子入托,可防止分离性焦虑发生。 3.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入托。不应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而应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入托或入园的头几天中,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之后,家长可逐渐减少陪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切莫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焦虑发作。严重的患儿要立即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系统脱敏治疗。 4.对父母进行教育。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及其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应明确告诉父母,要想治疗好患儿,必需先治疗好家庭其他成员。

儿童焦虑型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适用于8-16岁儿童青少年自评焦虑障碍。 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及科研的筛查工具[1]。 评定方法: 共41个项目,0-2三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 1=有时有 2=经常有 ~ 五个因子: 躯体化/惊恐:1,6,9,12,15,18,19,22,24,27,30,34,38 广泛性焦虑:5,7,14,21,23,28,33,35,37 分离性焦虑:4,8,13,16,20,25,29,31 社交恐怖:3,10,26,32,39,40,41 学校恐怖:2,11,17,36 指导语:请你根据最近3个月的实际感受填写下来,不要考虑怎样回答才“正确”,仅根据你的感知如实回答,在符合你的那一格打“√”。注意不要漏项。 ! 1.当我感到害怕时,出现呼吸困难(出气不赢)。 2.我在学校时感到头痛。 3.我不喜欢与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 4.如果我不在家里睡觉,就觉得内心不安。 5.我经常担心别人是不是喜欢我。 6.当我害怕时,感到马上要死去似的。 7.我总是感到紧张不安。 8.· 9.父母无论去哪里我总是离不开他们。 10.别人说我好像很紧张的样子。 11.当我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就感到紧张。 12.在学校时就出现肚子痛。 13.当我害怕时,自己感觉快要发疯,失去控制了。 14.我总担心让自己一个人睡觉。 15.我担心自己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好。 16.当我害怕时,感到恍恍惚惚,好像周围的一切不真实似的。 17.> 18.我梦见父母发生了不幸的事情。 19.我担心又要去上学。 20.我害怕时,心跳会加快。 21.我手脚发抖打颤。 22.我梦见发生了对我不利的事情。 23.我对于一些精心为我而安排的事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24.当我害怕时,我会出汗。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讲解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以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张超时110316 盐城师范学院 问题还是很多的,请抓紧修改: 1. 整篇文章结合副标题的内容有些少,修改中可以结合副标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的现状与经验来写。 2.整篇文章结构应该是: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二研究设计;三现状描述;四产生的原因分析;五缓解对策;六研究不足。 根据上面结构整理下。 3.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中研究内容部分重新写下。 4. 第三部分现状描述的内容再充实丰富一些. 5. 原因分析要针对现状的问题描述来进行具体分析

6. 参考文献部分重写。尽量不要用网络的。 7. 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QQ上跟我联系,修改好之后尽快发给我,我再看。 1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时普遍会出现哭闹、焦虑等,本文就是要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检索法以及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什么形成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应 对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要求因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家庭和幼儿自身的因素。针对此五大方面的原因,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小班分离焦虑成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每年9月开学季,年满3周岁的幼儿就要开始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事件——上幼儿园。要离开亲人的怀抱到幼儿园中开始集体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适应社会的重要的一大步。因周围相处的人由熟悉的亲人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熟悉的家庭环境变成了完全陌生的幼儿园,在这期间幼儿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不知所措、抱着亲人不愿离开、攻击同伴和老师、甚至不吃不喝等焦虑行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既不利于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并找到合适有效的对策,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对待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何对待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一、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多种因素分析 1、环境的变化 孩子在家庭中成长起来,对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非常的熟悉。初到幼儿园,园内的各种生活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摆满玩具的玩具柜、中午休息的小床、集体活动的小桌子等等即新奇又神秘。孩子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紧张的反映,产生分离焦虑。 2、生理的变化 幼儿在家中自己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由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离开了家庭没有了家长的呵护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幼儿在一个新环境中由于紧张有时会有拉、尿、吐等生理上不适应的反映。幼儿自己许多的事情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往往也是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心理的变化 新的环境中,身边没有了自己最熟悉的家人。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生理的变化使得幼儿在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不接受这个新的集体或排斥这个集体,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二、幼儿来园前的准备 在了解和分析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的种种原因后。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开展来园前的准备活动。 1、精神准备 家访。教师事先和家长联系好到幼儿的家里做客,在幼儿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将要一起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和老师一起说说话、玩一玩。这样孩子到幼儿园时会觉得有个自己认识的人在和自己一起玩。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幼儿园里的事情讲给幼儿听,引起幼儿的兴趣如:戴上幼儿的小标记图,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和他一样的小动物标记在等着他,和他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到幼儿园的兴趣。这样在幼儿来园后就会觉得班里有一位认识的老师或者是见过的人,这样比幼儿一次都没有见过的陌生人会令幼儿更加放心,熟悉的面孔可以帮助孩子放松神经,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从而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2、家长的准备 通过家长会、面谈、电话或网络上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同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的现状,在家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能力。A 自我服务能力:如穿、脱衣服,认识自己的物品,自己吃饭,自己入厕。B 能够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喝水,请老师帮助更换衣服等。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C 听从指令,服从简单的规则。如把玩具放回原处等。 3、幼儿园内的环境准备 创设适合新生来园的环境,小班以大面积色彩鲜艳的板块为主,在这里要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 什么是分离焦虑 定义 分离焦虑指婴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以此来抗拒分离。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阶段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研究,将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划分成3个阶段: 1.反抗阶段:哭闹不止,踢打他人; 2.失望阶段:哭泣吵闹减少,表情冷淡,不愿意搭理他人; 3.超脱阶段:对外界的排斥感减少,愿意进食、玩耍等。一旦看见父母又表现得很伤心。 分离焦虑的表现 当孩子与熟悉的亲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感到害怕、忧郁,情绪和心理上会出现焦虑,学龄前儿童常有此种表现。其实这是正常现象,爸妈无需过于担心,而要尽快帮助宝宝度过这个时期。 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在没有亲近的人的陪伴下,拒绝上床睡觉。 2.晚上睡眠不好,做噩梦的次数明显增加。 3.反复出现不适,如头痛、恶心、呕吐、胃疼等症状,尤其在亲人离开时特别严重。 4.抵抗力明显下降,经常会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孤独与迟钝:宝宝主要表现为不合群,集体活动和游戏不愿意参加,封闭自己,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表现为怕黑、怕见人、不敢独处等。此类小朋友易变得懦弱,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此类孩子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不吃饭来表示反抗,

一定要大人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4.暴怒:一旦违拗宝宝的意见,宝宝便大哭大闹,甚至出现扔东西、咬人等激烈反应。更有甚者哭叫后还会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四肢僵直等症状,俗称大憋气的现象(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过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5.顽固性习惯:宝宝因为精神紧张,下意识会吮吸手指、啃指甲等,这些行为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会形成顽固性习惯。经常吮吸手指还会使婴幼儿感染疾病、牙齿闭合不良等,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发展十分不利。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离开亲人进入幼儿园,环境上的巨大落差,使其焦躁不安。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中有较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这对自由惯了的幼儿有一定的冲击性。在家中,往往一切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小朋友作息比较随意,有些孩子因家长溺爱可能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会使得其与幼儿园格格不入,因此不愿去幼儿园。 另外,饮食的改变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挑食、偏食的孩子跟难以接受幼儿园的“大锅灶”,容易出现不进食的情况,家长也要特别留心。提醒一下,孩子的饮水问题也要注意。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在家中,宝宝每天看见的都是至亲,而刚进入幼儿园见到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都是陌生面孔,宝宝难免会感到不安全。入园之前,往往是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使他已经习惯了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但是进入幼儿园后,按照师生比例,一位老师需要负责1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独宠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宝宝再也不是唯一的宠儿。如何让老师喜欢?如何得到想要的玩具?这些突如其来的竞争会让孩子感到焦虑。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离开家里熟悉的环境,外面的一切都会让宝宝感觉陌生和新鲜。从课桌板凳到午睡的小床等等都陌生的,这在引起宝宝好奇和新鲜的用时,还会使他们感到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玩玩具都是坐在铺着泡沫垫的地上,而在园里则必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耍,这就会引起幼儿的不适应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幼儿分离焦虑怎么办

幼儿分离焦虑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正视两个情况: 一、幼儿分离焦虑是普遍存在的; 二、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不同,程度不同; 通常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为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失去至亲的人,一个人时感到无助,于是可能开始幻想有怪兽魔鬼出现,越来越怕,哭泣,愈哭愈烈。(是不是这感觉很熟悉?) 是的,没错,当我们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某天我们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当我们第一天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也怕过,我们也焦虑过,但我们最终不都从中脱离出来了吗,之后我们在幼儿园开心游戏,进入小学,升入中学,高中,大学,然后我们步入社会。出于生物自保本能和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潜在精神,幼儿与母亲或最亲密的人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情节,当我们还是幼儿时,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太危险的事,我们会哭,会流泪,我们想以此吸引大人们的目光,获得安慰,得到保护。所以在此劝告那些年轻的父母们,不要怕孩子哭(长痛不如短痛),因为这是他成长中必经一环,就像当年的你和我一样。 (那么,任由孩子哭泣吗?) 当然不是,既然孩子是出于害怕而焦虑,那我们就想办法不要让他害怕,多给孩子一些自信,使他有勇气面对困难。建议: 1、当需要孩子一个人独处或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家长可以事先告知孩子将要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遇到什么人,可能遇到什么事,

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先给他个疫苗,他就会免疫,但是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不能要求他处理超过孩子能力的事。 2、如果孩子依然害怕,那么可以找一个平时他喜欢的玩具代替家长的位置(一段时日),告诉他玩具神会保护他(孩子总是相信神奇的事情)。 3、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让老师多陪陪他,安慰安慰他,跟他聊聊天,看他平时喜欢什么,渐渐的孩子就不再关注父母不在场这件事了。 4、勇气和自信地培养在于平时,通过讲童话故事等亲子活动(人对人的,每天十几分钟,不要让他独自沉迷于动画视频,机器教导的肯定没有你教导的生动)给孩子正确的教导,告诉他童话中的主角是多么真善美,他们是勇敢智慧的,他们遇到问题如何处理。 5、增强孩子体质,强健的体质有利于增加勇气和自信,不要以为说到这点,就给孩子买各种维生素,各种补品,其实多余了,现如今城市中的孩子普遍不缺乏营养,缺的是体育锻炼,试想每天体育锻炼一定时间,减少并控制零食,孩子饿了能不乖乖吃饭?坚持跟孩子一起锻炼,以身为榜样,哪怕每天只是一起走路散步! 永远记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上什么,他就是什么!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问题

- - .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初探 [摘要]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受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问题,因此,本文在阐述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将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尽快克服入园焦虑,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分离焦虑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进行初探。 一、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使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陌生的环境使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一)依恋亲人、不愿入园、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有些幼儿哭闹不止直至声音哑了;而有些幼儿刚入园时非常听话,可是不到两、三天就一反常态,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有的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还有的虽然依从但仍哭闹。 (二)不言不语,漠视一切 有的幼儿面对环境的突变,内心产生强烈的压力情绪反应,这类幼儿情绪不易外露,他们的性格较内向,经常呆坐,默默流泪,不与别的幼儿说话,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关心,内心忍受着强烈的焦虑感,盼望离开幼儿园。 (三)形影不离,紧跟不舍 这样的幼儿会紧紧抓住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的手,形影不离拒绝一切活动,对这位教师有着特别的依恋,例如: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活动时紧跟不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不止。 二、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亲爱的家长们,当您看到这篇文章时,您的孩子即将进入托班学习秋季班和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小班,他/她有可能会出现以下 现象痛哭绝食发呆难以入睡…… 恭喜您,您和您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第一次的分离阶段,以上都是分离阶段焦虑的表现。这对你们来说都会非常难熬,但同时也是异常宝贵、值得珍惜的一段体验,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段旅途。因此,请您耐心看完以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对于“分离焦虑”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在了解分离焦虑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另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关键概念: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当婴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即表示他们开始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教养人/看护者分离时,婴幼儿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环境感到恐惧,这其实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心理一般出现在6-8个月大,14-18个月大时达到顶峰,然后其频率和强度在婴儿期和童年期都会逐渐下降(Kagan , Kearsley , & Zelazo,1978; Weinraub & Lewis,1977)。 当他们从家庭迈入学校时,他们不得不承受这种分离的恐惧和痛苦。鲍尔比(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的表现

其中,最痛苦难熬的莫过于反抗阶段。这个阶段里,孩子会因个体气质、性格、家庭环境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抗:适应能力好的孩子有轻微的情绪反应,但是能够正常参与集体活动; 适应能力稍弱的孩子,则可能大声哭闹、强烈的反抗,甚至会在回到家后产生一些持续性的影响,如食欲不振、身体不适(头痛、轻微呕吐、腹痛等)、做噩梦等等; 回到家后会特别寻求父母的关注,表现的比以往更加粘人,渴望父母的爱抚、拥抱、陪伴入睡等; 在每天入园前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抗拒父母所提及的关于学校的一切,让父母的引导看上去毫无意义; 拒绝进食,入睡困难; 接纳孩子因分离而有的情绪 耐心陪伴孩子度过分离阶段 脾气暴躁,入园后可能会攻击同伴或教师。 …… 这些表现对于处在反抗阶段的幼儿而言,都是可能发生且正常的。 分离焦虑的应对方法 对小孩正常成长中的分离焦虑,您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她/他。 1. 适应新环境:

DSM5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主要依恋对象分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持续性和过度的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 或死亡伤害。 3.持续的、过度的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走失,被绑架,事故, 生病)。 4.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持续和过度的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持续的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反复做内容与离别相关的噩梦。 8.当与主要依恋对象你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的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 心、呕吐)。 B.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C.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根号的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你家,想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想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想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生病。 选择性缄默症 A.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的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B.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C.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一个月)。 D.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E.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特定恐怖症 A.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况(例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B.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C.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D.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 E.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G.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的解释,包括:(如在广场恐怖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如,在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如,在分离性焦虑障碍中的)离家或离开依恋者;或(如,在社交恐怖症中的)社交情况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中国幼儿在线

新学期开始,对于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入园的幼儿来讲哭闹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种象常常让家长心疼不已。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多数幼儿(主要指未经历集体生活的幼儿)在刚入幼儿园时表现出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有的一离开家,就一路挣扎哭闹;有的到园后亲人一离开,就开始哭闹;有的……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研究证实: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一种信号,这是孩子对所依恋的人和环境消失的敏感性反应。有的孩子会以冲动的方式表现自己,如踢打、喊叫等,也有的孩子在潜意识中建立自己防御手段,一般表现为固执、压抑。这就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般表现,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这种分离焦虑导源于依恋障碍,这是每个入园孩子必然经历的情绪反应。 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心理学家认为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而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一旦孩子的这种与被依恋者的接近企图受到阻碍,儿童就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能在儿童的依恋系统与探索系统之间建立起一个连锁机制。这一机制保证儿童以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逐步地去探究环境,同时又防止儿童离“安全基地”过远或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有助于儿童认识环境,一方面又具有保护功能,因此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 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其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为暴躁型、二为波动型、三为恋亲型、四为忧郁型。具体表现如下: 一、暴躁型的孩子: 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如佳新小朋友入园第一天,我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我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有反覆的现象。 二、波动型的孩子: 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如:婷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 三、恋亲型的孩子:

应对分离焦虑的5大策略

应对分离焦虑的5大策略 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叫做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家长对待宝宝分离焦虑的办法 1.降低亲子依恋强度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积极的引导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3.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方法

2017年儋州市秋季峨蔓镇中心幼儿园新生家长 第一课讲稿 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症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转眼间又到了开学季,新的学期开始了。孩子们开始入学了,家长们有喜有忧,喜的是孩子长大了。可以去学校了,忧的是面对孩子分离时撕心裂肺的哭声很心疼,很不舍。每年新生入学的这天,幼儿园即使到了中午,仍然有不少的家长在向幼儿园里张望,因为不放心自己的宝宝,偷偷地跟踪观察,往往显的比宝宝们还要焦虑,既然将孩子放在了幼儿园就应该完全的相信老师,相信自己的宝宝会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所以家长们该如何面对幼儿分离焦虑? 一、认识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二、分离焦虑症的产生 (1)入园焦虑产生: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情感暂时性缺失等的不的原因适应。 (2)家庭的教养方式:过分照顾、过分依恋、期望过高、自由放纵、隔代教养等。 (3)幼儿园的教育教养方式:教师的经验、幼儿年龄偏小、入园与升班同时进行、全托制等。

三、如何面对幼儿分离焦虑症 (1)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当他哭时,给以安慰,当他害怕时,消除其疑虑,设法减轻孩子的恐惧。 (2)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那里有许多小朋友陪他一起玩,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爸爸、妈妈下班了就来接他回家。 (3)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用具陪孩子一起买新书包,家人赠送文具,祝贺孩子长大进入幼儿园。 (4)陪同孩子参观幼儿园在教师的安排下,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在幼儿自由游戏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可以亲切地交谈,让幼儿感到父母与教师很熟悉,以促使幼儿放心地与教师交往。 (5)结伴入园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家长有意与其他家长交谈,帮助自己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入园时见到有认识的小朋友,幼儿会比较容易且愉快地融入集体。 (6)为孩子提供机会练习生活自理技能会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收玩具;告诉孩子有问题而自己又不能办的,要会请求大人帮忙。 四、家长学会放心,孩子才能安心克服分离焦虑症 入园到了三岁,孩子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肯定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这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宝宝的焦虑当然会使家长们忐忑不安,如何使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就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开,孩子和父母同样都要经受分别的阵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来时的绝望都足以把爸爸妈妈的心撕成一块块碎片。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边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让孩子学会独立,却是他人生情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长大,不可能不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身为家长,如果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态度不够鲜明,就很容易给孩子找借口不回幼儿园。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突然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三岁左右的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来到幼儿园,情绪会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无语等等。这些表现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很多,从心理上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恐惧性分离焦虑 因恐惧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在新入园幼儿中具有普遍性,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是由于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情感、行为、生活、交往等诸方面还不适应所造成的。比如:幼儿园陌生的环境、教师、同伴给幼儿带来恐惧和安全上的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的生活方式使幼儿产生生活方面的不适应,担心无人照顾和帮助而引起的不安;因幼儿在家是独生宝贝,深受宠爱,入园后,见到这么多陌生的同龄人,不知如何去面对,出现交往方面的不适应,担心自

己被欺负无人保护而害怕;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意妄为,这也会让他们有些不适应;等等。 2、厌倦性分离焦虑 因厌倦幼儿园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入园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这是因为初来幼儿园时,这里的一切都觉得新鲜,等他们感到不再新鲜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引起其恋家的情绪而开始哭闹。 3、传染性分离焦虑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入园时和离园前。表现为本来不哭的幼儿看到同伴在哭,勾起思念家人的情绪而苦闹。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尽快稳定幼儿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呢?我园展开了如下工作: 一、家园携手,帮幼儿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 1、熟悉环境。入园前,请家长带幼儿来园玩耍,熟悉外围环境这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家长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几次,让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园的大型滑梯、攀爬墙、大型积木甚至园内走廊上的装饰物对孩子来说都有吸引力。老师也可以与快入园的孩子亲切接触一下,多和他们交谈幼儿园里的好玩的事物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幼儿入园后,就会认识老师适应环境而不会感到紧张。入园后,教师带幼儿进一步参观幼儿园,告诉幼儿自己的班级、活动室、寝室、盥洗室以及毛巾、水杯、饮水机等各在什么地方,组织幼儿做做玩玩,从而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