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性焦虑个案分析

儿童分离性焦虑个案分析
儿童分离性焦虑个案分析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1)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适应 摘要分离焦虑是幼儿初入园的常见现象,当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这种焦虑会自行消失。从适应长度可看出每个幼儿个体的特点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分离焦虑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着手,探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分离焦虑家庭教育独立 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个新学年新生入园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的,哭闹声此起彼伏。3-6岁幼儿对父母的离开感到焦虑是正常的,尤其刚入园的孩子面对父母的突然离开更会感到不安。新入园的不安表现通常在一个月内会消失,适应快的幼儿在第二个星期开始已经不哭闹了。可是每一届新生都有小数一两个孩子会持续哭闹几个月不停,甚至整个学期都不停止。 案例一: 俊俊是08届的新生,他在班上个子最小,第一天由爸爸妈妈陪伴着来园。来到新的环境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不安,更多是好奇心,骨碌转动着大眼睛打量着周围的新鲜事物。他见到活动室的一角有不少玩具,就一咕噜从爸爸身上爬下来,跑近玩具堆想要加入一旁游戏的儿童。不一会他就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把玩起来。在一旁跟老师聊天的爸爸妈妈见此状,觉得儿子俊俊能够

适应环境了,跟老师打了个招呼就偷偷溜开了。玩得高兴的俊俊回过头发现爸爸妈妈已经不见了,心里马上急起来,立马扔掉玩具要冲出门去找爸爸妈妈。老师见状马上拦住并安慰说爸爸妈妈很快回来接俊俊的,让他边玩玩具边等爸爸妈妈。可惜老师的安慰并不见效,俊俊嚎声大哭起来,在班上不停走动,扔玩具。接下来的2个星期俊俊在园的状况都没有改善,甚至拿着自己的床被跑到铁栅栏,见谁都让人家带着去找爸爸妈妈。 案例二: 晴晴也是同一届的新生,跟俊俊不同班。自从出生以来一直由妈妈养育。晴晴也有入园不适应症,但她的不安形式跟俊俊表现的不一样。晴晴比较内向羞涩,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常常站在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对于老师和其他幼儿的友好表现不理不睬,不愿意别人碰她。一次一个适应比较快的很懂事的幼儿小雪见晴晴在自己身旁哭泣,于是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上前哄她:“你别哭,我这个给你。妈妈很快来的。老师说乖的话妈妈就来了。”说着边搂晴晴边塞给她玩具。结果晴晴不领情,一用力就把小雪推开,小雪也快委屈得哭了。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多发病于学龄前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这跟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 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 1.依恋概念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析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析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躁、不安、伤心痛苦、各种不良的情绪、情感、动作的综合性反应。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哭闹、焦虑现象是很正常的。 二、分离焦虑缓解对策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分离焦虑是幼儿身心不平衡的一种现实表现,幼儿园与家庭应找到合适的对策,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幼儿园方面 1.入园前的准备 (1)家访 新生入园前,幼儿园教师会对小班新生进行家访,老师会以访谈、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质情况、家庭环境、家长期望、以及过往病史、食物过敏等特殊情况,进行家园双方的第一次沟通交流,相互熟悉。老师还会向家长发放一些科学育儿的宣传指导资料,帮助家长科学育儿。

(2)创设贴近“家”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面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应与家长一起配合,创设温馨的”家“的氛围。如:在教室里可摆放上幼儿与家人的合影;鼓励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依恋物带到幼儿园瓶;创设角色区”娃娃家“,给予幼儿家的感觉,让幼儿的不良情绪在”家“的氛围中得到缓解,从而减轻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3)开展丰富的亲子体验活动 新生入园,家长的焦虑不低于幼儿,所以幼儿园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家长和幼儿来园参观幼儿园及本班教室的环境并开展一些适宜的小游戏,让幼儿潜移默化的熟悉环境,熟悉老师,熟悉同伴。 入园时的适应 (1)梯度式入离园 入园前两天,我们会安排家长与幼儿,一起来园参加一些亲子游戏,结束后即可离园。后三天是半日活动,即孩子在幼儿园单独活动半天,午餐前可以离园。入园第二周幼儿入园一切正常,但离园时间可提前一个或半个小时。到第三周幼儿正式开始全天的幼儿园生活。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歌、讲故事、画画、体育游戏等,分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陈曦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摘要: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分离焦虑的一种,也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每年九月份的新学期开学,适龄幼儿要离开父母和家庭开始他们迈向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即进入幼儿园小班开始新的游戏和生活。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接触新的环境、新的人群,这是在以往任何时候幼儿都未曾体验过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幼儿由于初次与家长分离导致他们会经受一段入园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缓解策略等问题关注的较多,而对缓解策略在幼儿园中实施的现状调查却很少涉及。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新入园小班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常见的分离焦虑表现的特点是:以大发脾气或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幼儿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一提到去幼儿园,幼儿总表现的忧心重重这三种表现为主。2、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幼儿园中常见的分离焦虑表现的特点是,以哭闹、独自游戏、依物、不正常午睡这四种表现为主,哭泣、跟人、拒吃、重复句子属于个别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分离焦虑表现。3、家长和幼儿教师在针对幼儿常见的入园分离焦虑表现所采用的缓解策略中,很多策略方法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即很多策略的应用是不可取的。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分别对幼儿家长和教师提出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1、

对幼儿家长提出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2)解决家长自身的分离焦虑问题;(3)带幼儿提前熟悉班级的其他小朋友。 关键字:新入园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正文: 1.有关焦虑的研究 (1)焦虑 焦虑属于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它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之中,而且还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焦虑情绪的蔓延会使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挫败感,严重的还会致使个人由于缺乏信心而加重对现实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因此一个人如若长期处于焦虑情绪状态下是非常容易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问题的发生的。 2、有关分离焦虑的相关研究 (1)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常见的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也称离别焦虑)属于焦虑的一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前儿童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及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毕(JohnBowlby)在哈洛对恒河猴母爱剥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分离焦虑最早产生于婴儿时期,是指婴儿因与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上幼儿园就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得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得家庭生活突然到了陌生得环境、陌生得同伴与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得集体生活,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就是普遍存在得。尤其就是三岁左右得幼儿离开自己得父母与家庭来到幼儿园,情绪会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无语等等。这些表现就就是通常所说得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得原因很多,从心理上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恐惧性分离焦虑 因恐惧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在新入园幼儿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最主要得原因。这就是由于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情感、行为、生活、交往等诸方面还不适应所造成得。比如:幼儿园陌生得环境、教师、同伴给幼儿带来恐惧与安全上得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得生活方式使幼儿产生生活方面得不适应,担心无人照顾与帮助而引起得不安;因幼儿在家就是独生宝贝,深受宠爱,入园后,见到这么多陌生得同龄人,不知如何去面对,出现交往方面得不适应,担心

自己被欺负无人保护而害怕;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要受到一定得限制与约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意妄为,这也会让她们有些不适应;等等。 2、厌倦性分离焦虑 因厌倦幼儿园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入园得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这就是因为初来幼儿园时,这里得一切都觉得新鲜,等她们感到不再新鲜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引起其恋家得情绪而开始哭闹。 3、传染性分离焦虑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入园时与离园前。表现为本来不哭得幼儿瞧到同伴在哭,勾起思念家人得情绪而苦闹。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尽快稳定幼儿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得群体生活呢?我园展开了如下工作: 一、家园携手,帮幼儿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 1、熟悉环境。入园前,请家长带幼儿来园玩耍,熟悉外围环境这需要家长与教师得配合。家长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几次,让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得环境,幼儿园得大型滑梯、攀爬墙、大型积木甚至园内走廊上得装饰物对孩子来说都有吸引力。老师也可以与快入园得孩子亲切接触一下,多与她们交谈幼儿园里得好玩得事物及她们感兴趣得事情。这样,幼儿入园后,就会认识老师适应环境而不会感到紧张。入园后,教师带幼儿进一步参观幼儿园,告诉幼儿自己得班级、活动室、寝室、盥洗室以及毛巾、水杯、饮水机等各在什么地方,组织幼儿做做玩玩,从而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即将来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小班的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像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 消除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宝宝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去参观,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玩耍,对幼儿园有一点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尤其要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多和宝宝讲讲幼儿园开心、快乐的事,可以和宝宝子玩“幼儿园”游戏。使宝宝对幼儿园充满向往。 二、积极配合 宝宝入园后,如果哭闹严重,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宝宝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宝宝的生活,培养宝宝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宝宝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宝宝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宝宝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宝宝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宝宝:“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宝宝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宝宝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讲解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以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张超时110316 盐城师范学院 问题还是很多的,请抓紧修改: 1. 整篇文章结合副标题的内容有些少,修改中可以结合副标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的现状与经验来写。 2.整篇文章结构应该是: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二研究设计;三现状描述;四产生的原因分析;五缓解对策;六研究不足。 根据上面结构整理下。 3.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中研究内容部分重新写下。 4. 第三部分现状描述的内容再充实丰富一些. 5. 原因分析要针对现状的问题描述来进行具体分析

6. 参考文献部分重写。尽量不要用网络的。 7. 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QQ上跟我联系,修改好之后尽快发给我,我再看。 1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时普遍会出现哭闹、焦虑等,本文就是要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检索法以及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什么形成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应 对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要求因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家庭和幼儿自身的因素。针对此五大方面的原因,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小班分离焦虑成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每年9月开学季,年满3周岁的幼儿就要开始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事件——上幼儿园。要离开亲人的怀抱到幼儿园中开始集体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适应社会的重要的一大步。因周围相处的人由熟悉的亲人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熟悉的家庭环境变成了完全陌生的幼儿园,在这期间幼儿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不知所措、抱着亲人不愿离开、攻击同伴和老师、甚至不吃不喝等焦虑行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既不利于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并找到合适有效的对策,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

如何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我们应有效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让幼儿成功地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一、家长积极主动作好幼儿入园准备 (一)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假如幼儿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学会独立吃饭、学会简单穿脱衣裤、基本自理大小便等。幼儿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 (二)教幼儿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幼儿做一些这方面的沟通:如“告诉 妈妈,你想干什么?”让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想小 便!”、“我要喝水!”等等。还要练习幼儿当感到不舒适时会说出 或用手指出具体的部位,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样有利于老师及 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不要让幼儿过渡依恋 要让幼儿尽可能地与更多的人接触,可以经常去邻居家串串门, 并有意识离开一段时间,家庭成员轮流带幼儿玩耍,而不是事事都依 恋家里的某一个人教幼儿,使幼儿对某一个人产生过渡的依恋,避免 入园时发生严重分离焦虑。 (四)萌发幼儿对入园的向往之情 幼儿入园前,家长可经常和幼儿说说幼儿园的事,平时与幼儿的 交谈中,渗透一些对幼儿园充满向往的话题。诸如:“幼儿园好玩的 玩具真多。”“宝宝长大了,可以去幼儿园学本领了。”切忌用幼儿 园和老师来吓唬幼儿。 二、教师充满爱意,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 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 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缓 解幼儿分离焦虑。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问题

- - .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初探 [摘要]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受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问题,因此,本文在阐述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将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尽快克服入园焦虑,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分离焦虑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进行初探。 一、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使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陌生的环境使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一)依恋亲人、不愿入园、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有些幼儿哭闹不止直至声音哑了;而有些幼儿刚入园时非常听话,可是不到两、三天就一反常态,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有的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还有的虽然依从但仍哭闹。 (二)不言不语,漠视一切 有的幼儿面对环境的突变,内心产生强烈的压力情绪反应,这类幼儿情绪不易外露,他们的性格较内向,经常呆坐,默默流泪,不与别的幼儿说话,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关心,内心忍受着强烈的焦虑感,盼望离开幼儿园。 (三)形影不离,紧跟不舍 这样的幼儿会紧紧抓住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的手,形影不离拒绝一切活动,对这位教师有着特别的依恋,例如: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活动时紧跟不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不止。 二、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幼儿分离焦虑怎么办

幼儿分离焦虑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正视两个情况: 一、幼儿分离焦虑是普遍存在的; 二、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不同,程度不同; 通常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为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失去至亲的人,一个人时感到无助,于是可能开始幻想有怪兽魔鬼出现,越来越怕,哭泣,愈哭愈烈。(是不是这感觉很熟悉?) 是的,没错,当我们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某天我们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当我们第一天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也怕过,我们也焦虑过,但我们最终不都从中脱离出来了吗,之后我们在幼儿园开心游戏,进入小学,升入中学,高中,大学,然后我们步入社会。出于生物自保本能和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潜在精神,幼儿与母亲或最亲密的人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情节,当我们还是幼儿时,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太危险的事,我们会哭,会流泪,我们想以此吸引大人们的目光,获得安慰,得到保护。所以在此劝告那些年轻的父母们,不要怕孩子哭(长痛不如短痛),因为这是他成长中必经一环,就像当年的你和我一样。 (那么,任由孩子哭泣吗?) 当然不是,既然孩子是出于害怕而焦虑,那我们就想办法不要让他害怕,多给孩子一些自信,使他有勇气面对困难。建议: 1、当需要孩子一个人独处或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家长可以事先告知孩子将要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遇到什么人,可能遇到什么事,

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先给他个疫苗,他就会免疫,但是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不能要求他处理超过孩子能力的事。 2、如果孩子依然害怕,那么可以找一个平时他喜欢的玩具代替家长的位置(一段时日),告诉他玩具神会保护他(孩子总是相信神奇的事情)。 3、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让老师多陪陪他,安慰安慰他,跟他聊聊天,看他平时喜欢什么,渐渐的孩子就不再关注父母不在场这件事了。 4、勇气和自信地培养在于平时,通过讲童话故事等亲子活动(人对人的,每天十几分钟,不要让他独自沉迷于动画视频,机器教导的肯定没有你教导的生动)给孩子正确的教导,告诉他童话中的主角是多么真善美,他们是勇敢智慧的,他们遇到问题如何处理。 5、增强孩子体质,强健的体质有利于增加勇气和自信,不要以为说到这点,就给孩子买各种维生素,各种补品,其实多余了,现如今城市中的孩子普遍不缺乏营养,缺的是体育锻炼,试想每天体育锻炼一定时间,减少并控制零食,孩子饿了能不乖乖吃饭?坚持跟孩子一起锻炼,以身为榜样,哪怕每天只是一起走路散步! 永远记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上什么,他就是什么!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 [摘要] 当前以婴幼儿、青少年、家长亲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离焦虑研究主要研讨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等。总体看来,存在研究对象狭窄、研究广度缺乏深入、研究定位局限于心理障碍水平等方面的缺乏,未来会在开阔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层次等方面展现新趋势。掌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缺乏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焦虑;分离焦虑;童年期分离焦虑;母亲分离焦虑;患者分离焦虑 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1]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家长和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示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逃避(如拒绝分离)和采取获得平安的行为(如不时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是其主要症状。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研讨。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研究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和其发生原因 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小朋友与依恋对象(经常是家长)分离时,小朋友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身的平安、过度害怕分离和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示出的焦虑行为。 [2]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3]到60年代,Bowlby等一些习性学家提出婴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肯定的、天性的反应方式。”[4] Myquel则认为,小朋友对母亲情感的有效性是确信不疑的,但与母亲分离时小朋友感觉失去了控制情景的主动性,从而发生了分离焦虑和对其母亲的病态依赖。[5] 9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分离焦虑的影响比对男孩的大,同样的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遗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环境的影响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起的环境对双胞胎的影响比对非双胞胎的大。 [6]不过,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一起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不大。[7]还有大量的研究标明家长的被抚养经历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其对待子女的方式,进而影响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家长的婚姻质量对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复杂,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前的研讨从不同侧面分别揭示了影响其发生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至于每一个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焦虑,还要看个体独特的生活环境、遗传影响和个体主动对遗传和环境影响的整合。 (二)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 Bowlby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示最明显的时期。到婴儿期以后,尤其是到了学前期,儿童的分离焦虑渐趋减弱。虽然此时儿童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解脱依恋对象不在场时的不平安感,但其身心发展进一步幼稚,探索周围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欲望和需求显著增强,对分离也表示出了更大的容忍力。 [8]近年的研究发现,不优秀优秀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逾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在儿童7~8个月时,一般都会表示出分离焦虑的行为反应。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纵贯研究标明,这期间多数分离焦虑的诊断都不稳定,很多小朋友转向了亚临床或非临床状态。多数小朋友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 (2)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很多,从心理上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恐惧性分离焦虑 因恐惧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在新入园幼儿中具有普遍性,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是由于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情感、行为、生活、交往等诸方面还不适应所造成的。比如:幼儿园陌生的环境、教师、同伴给幼儿带来恐惧和安全上的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的生活方式使幼儿产生生活方面的不适应,担心无人照顾和帮助而引起的不安;因幼儿在家是独生宝贝,深受宠爱,入园后,见到这么多陌生的同龄人,不知如何去面对,出现交往方面的不适应,担心自己被欺负无人保护而害怕;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意妄为,这也会让他们有些不适应;等等。 2.厌倦性分离焦虑 因厌倦幼儿园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入园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这是因为初来幼儿园时,这里的一切都觉得新鲜,等他们感到不再新鲜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引起其恋家的情绪而开始哭闹。 3.传染性分离焦虑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入园时和离园前。表现为本来不哭的幼儿看到同伴在哭,勾起思念家人的情绪而哭闹。那么如何做好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情绪呢?

1.入园前后开好家长会。 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概况、师资及家园合作等情况;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新入园幼儿的心理知识,让其懂得幼儿特定时期哭闹的正常性,并了解新入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请家长正确对待,为幼儿入园做好铺垫。 2.及时进行家访。 通过家访,教师逐一接触幼儿,消除师幼之间的陌生感。同时,还可让家长填写幼儿情况调查表(每班的教师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起居饮食习惯,自理生活的能力,以及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利于老师日后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也有利于家长对照调查表有目的、有选择地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 3.入园前,请家长带幼儿来园玩耍,熟悉外围环境。 入园后,老师要尽快熟悉每位幼儿,尽快记住每位幼儿的名字,让每位幼儿在老师的心中定位。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老师要多点名,让名字和人对号入座,第一天幼儿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比较乱老师也要多点数,以免幼儿走出活动室,而且记住幼儿的名字是很利于教师的工作的。如孩子再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时,你只要一喊他的名字,就会中断他的行为;下午,接孩子时老师只要家长报上幼儿的名字,幼儿就会被老师很顺利的送到家长手中。当然,要问清楚和孩子的关系,还要查看接送卡,以免接错幼儿。 4.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的各个角

最新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与主要策略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与主要策略 一、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以及幼儿自身的因素等有关联。 (一)家庭的因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2、家庭环境使孩子缺乏交往的经验 3、亲子依恋关系质量的影响。 4、家长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二)幼儿自身的因素: 1、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是目前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2、生活节律的变化是导致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3、个性因素也是造成分离焦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主要策略 分离焦虑给幼儿入园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对家长的情绪会产生困扰,对教师的工作也加大了难度。如何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密切合作。 (一)在幼儿园老师通常采取的主要策略: 1、精心设计活动室的环境。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3、尽快建立新的稳定的依恋关系。 4、鼓励孩子学习自立与互助。

5、及时与家长沟通。 (二)建议家长采取的策略 1、尽快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及早调节孩子的生活节律。 3、温柔地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4、言出必行,不欺骗孩子。 5、调整、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 6、信任、理解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应对分离焦虑,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携手互助,共同努力!家园沟通好比“一车两轮”只有两轮互动、合力前行,孩子才能克服不足,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进步! 小一班

2014年10月 第I卷(共95分) I.听力测试。(共30分) 第一节(每小题1.5分,共9分) 听一遍。根据你所听到的句子,从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语,并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A.Nice to meet you, too. B. Thank you. C. Goodbye. 2、A.Don’t worry! B. Good idea! C.Hurry up! 3、A. You’re welcome. B. It doesn’t matter. C. Take your time. 4、A.That’s right. B.Take it easy. C. With pleasure. 5、A.Sorry, I won’t. B. Well done. C. Here you are. 6、A.Never mind! B. What a pity! C. Have a good time! 第二节(每小题1.5分,共9分) 听一遍。根据你所听到的对话和问题,从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并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7、A. By bike. B. By bus. C. On foot. 8、A. Grace. B. Alice. C. Paul.

论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对策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Xx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 对策 Admission of New Separation Anxiety Young Children in Small Classes and Countermeasures 院系教育科学系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2006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对策 摘要 在幼儿园开学之初,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正处在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幼儿总会有哭闹的现象,这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种信号。当幼儿出现分离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怎样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定幼儿的情绪成为这一时期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研究了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和危害,总结出影响幼儿分离焦虑的多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消除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对策

The Anxiety of Separ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a term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 are in the period to adapt to the transition phase of nursery separating from the family. There is always a phenomenon of crying, which is a signal of separation anxiety. If there are no any timely and effective actions,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when separation occurs. It becomes main task for teachers in kindergarten to reduce the children’ separat ion anxiety and stabilize their emo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erformance of separation anxiety and its disadvantages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a lot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chi 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The author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liminate young chi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Key words:Children, new admission, separation anxiety, countermeasures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中国幼儿在线

新学期开始,对于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入园的幼儿来讲哭闹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种象常常让家长心疼不已。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多数幼儿(主要指未经历集体生活的幼儿)在刚入幼儿园时表现出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有的一离开家,就一路挣扎哭闹;有的到园后亲人一离开,就开始哭闹;有的……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研究证实: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一种信号,这是孩子对所依恋的人和环境消失的敏感性反应。有的孩子会以冲动的方式表现自己,如踢打、喊叫等,也有的孩子在潜意识中建立自己防御手段,一般表现为固执、压抑。这就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般表现,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这种分离焦虑导源于依恋障碍,这是每个入园孩子必然经历的情绪反应。 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心理学家认为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而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一旦孩子的这种与被依恋者的接近企图受到阻碍,儿童就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能在儿童的依恋系统与探索系统之间建立起一个连锁机制。这一机制保证儿童以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逐步地去探究环境,同时又防止儿童离“安全基地”过远或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有助于儿童认识环境,一方面又具有保护功能,因此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 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其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为暴躁型、二为波动型、三为恋亲型、四为忧郁型。具体表现如下: 一、暴躁型的孩子: 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如佳新小朋友入园第一天,我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我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有反覆的现象。 二、波动型的孩子: 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如:婷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 三、恋亲型的孩子: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摘要 实证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应国内的依恋理论与实证的体系。 本文从依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依恋理论观点,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习性学理论、认知理论等,各个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总结了各学派的成就和不足。实证研究介绍了依恋的研究方法、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依恋与友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青少年犯罪、依恋与欺负行为、依恋与认知等,在相关研究中,介绍了依恋与各个领域的关系,文中整合了前人的成果,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在最后,提出了对依恋的展望,包括:依恋与家教、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纵向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几项是对依恋研究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依恋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中,应该使依恋的研究成果走入实际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提高,使依恋的成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 引言 针对国内的现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依恋的形成上、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对社会性的影响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个性发展、依恋与犯罪、依恋与家庭教育、依恋的代际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依恋的研究还集中于儿童早期,对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依恋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依恋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窗口,揭示不足,以备后来的学者能在此基础上对依恋研究有新的突破;总括了理论的成果,还将实证相关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使依恋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界,还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活。 一、概念分析 (一)儿童依恋的界定 1.依恋的提出 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J.Bowlby)提出,用以描述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其实鲍尔比(Bowlby)的初衷并不认为依恋仅指婴幼儿期才具备,他认为依恋是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 2.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 2)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同伴和老师的作用不被当作依恋关系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