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变革——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之启示

继承与变革——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之启示
继承与变革——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之启示

继承与变革——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之启示

作者:李自霞

学号:JG062A0008

指导老师:王军

附:李自霞的景观设计方案

摘要: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传统文化曾对日本有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经是日本临摹的范本。但是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吸取了大量西方有益文化为其所用,使得日本新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雄厚的经济等物质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日本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执著追求,使得今天的日本园林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深受国际评论界的赞扬,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关键词:园林设计民族特色时代性

Abstract:Japan and China are neighboring countries over a strip of water.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at of Japan, especia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But since Japan adopted reform during the reign of Mingzhi, it assimilated a bulk of beneficial culture, which enabled its culture to make great head way for this nation. Thanks to the sound economic foundati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unremitting pursue to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en listed as one of the top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a, gaining a world reputation, thus becomes a model for us to draw upon and learn from.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national characteristic;contemporaneity

任何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情的发展都会遇到巅峰后的尴尬时刻,园林亦不例外。回想中国园林的发展之路,我们于朴素的苑囿中品得一缕惊喜,在疏朗有致的文人山水园林中得以陶冶情操,更是在浑然天成的精巧之作中心潮澎湃……。然而今天我们却站在了十字路口,面对被世人奉为经典、奇葩的古典园林,面对国外现代造园思想的冲击,我们何去何从?是延续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是在沉默中痛苦挣扎然后慢慢销声匿迹,还是获得凤凰涅磐后的新生?

在整个培训课程结束之时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想写写有关西方现代园林的东西,想探询刺激心灵的切入点。几经周折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回到了太平洋的这一岸,目光落在了这个小小的岛国,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度——日本。我们暂且不去谈论她的功过是非,不去谈论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单单就园林这个小小的话题就足以让我们揣摩良久。在这个不起眼的领域里我们曾经有太多的渊源与共识,有过同样

令西方人垂涎的辉煌……。但是当两个民族在同样的十字路口彷徨时,我们似乎有着几分的力不从心,于是乎我们看到当我们还在阵疼中挣扎时,当我们还在迷茫中徘徊时,他们已经开始引领新的航向,野口勇、枡野俊明、佐佐木叶二……不经意间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名字,看到了他们的作品,而且其间的某些东西直接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从烦躁中走出,我静心翻开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相关书籍,努力在字里行间搜寻着,将只字片语攒积成这篇短短的文章,以作为自己学习的总结,期冀对同行有所帮助与启发。

1. 背景

1.1日本传统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日本的现代园林是在日本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日本早期的传统园林受中国文化与造园思想、造园技法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日本平安朝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这一阶段日本造园基本上是临摹中国的造园技法与布局,如园林布局中“一池三山”手法的应用,没有什么不朽的作品诞生。但是日本这个民族是善于在模仿中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新的民族,在中期受到日本本土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模仿的同时加入自己传统文化特征,进而发展为饶有本土特色的日本枯山水园林和茶室庭院园林,虽然成就上不比中国,但是它在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日本园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了今天日本有史以来的造园黄金时期。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日本园林由单一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日本传统园林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整形园林、写景园林、写意园林。整形园林主要包括:神苑庭、寺院庭;写景园林指林泉庭、缩影庭、眺望庭、茶庭等;写意园林则包括枯山水与吉祥庭等。

1.2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

与经历了数千年缓慢进程的园林学相比,作为近一百年发展起来现代园林,尽管一些根本的追求没有变,但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深度与广度上远远超出传统园林的范畴。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为我们的古典园林所取得辉煌成就而欢呼,它是深受世界瞩目的,但那是基于特定的农耕文明。而在工业文明的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农耕背景下形成的以个人感受为主的文人式造园思想与技法无法适应今天工业文明背景下人口众多和大规模环境建设的需求。与此同时日本在学习西方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使得日本现代园林有了自身的特点:民族气质与时代性,这一点是令人瞩目的,也是我们学习的关键,即在传统和变革中需求新的发展之路。

2.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

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列,分析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系统并完整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

翻开今天日本园林的理论页章,我们为日本的在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方面的理论积累

所折服。几年前我要搜集有关园林施工方面的详细资料查边书库找到比较满意的一本居然是翻译自日本,就在前几天我要写有关儿童户外游戏环境方面的文章,查阅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居然是日本景观设计师仙田满的有关儿童游戏的“循环游戏系统”理论……,这只是一个方面。在日本,园林建设已经跨向了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已经有多个城市制定了景观管理计划,从城市景观调查入手,对现有的景观进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城市景观形象,并制定相应的景观发展基本计划和景观建设方法、体制以及景观管理条例,使城市各部分的景观设计在一个总的理念下进行,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使得城市的景观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寻;从小的方面说,日本的公园有着自己比较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日本的居住区环境建设有着适合本土文化的内涵……。日本的园林设计已经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华、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完整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如今,日本已经成了亚洲园林设计的代表,而我们不能再头枕一本《园冶》,手把几本园林西学,拼拼凑凑了,偌大一个中国很需要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

2.2“场所形成”理论及其影响

在日本,早于1960年代中期槇文彦就提出了“场所形成”理论,他认为建筑师要设计“场”,组织“场”的结构,同时在场所中消亡建筑,尤其是在将日本的城市和西方作了比较之后更加坚定他的“场所形成”理论。他认为东京的城市形态是“阵取型”的自然的螺旋式发展起来的。在东京,广场与道路之间只是一些缝隙空间,没有欧洲城市的广场,这样就造成了东西城市在功能、视觉、氛围等多方面的差异。槇文彦认为这是东西方关于“场所感”的差异。可以说“场所形成”理论在当今的日本园林界影响很大,其后的一些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或多或少的体现着这种设计理念。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园林设计师佐佐木叶二设计的崎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图1):广场在市中心铁路车场遗址上建造,有一万平方米,以“空中森林”为基本概念,在架空2米高的二层近方形的场地内,人工移植220棵榉树,在城市中心创造一片自然,这是罕见的举动,它以榉树这种自然植物景观取代了那种以建筑、广场、道路为主的市中心公共景观。还有一个有关“场所形成”理论的很好例证是日本当代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的作品“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庭院”(图2)这些作品充满了日本都有的概念,与过去日本枯山水园林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这种寻找“场所感”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天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做的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发掘地域特色,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视觉形式,复制西方和日本的景观“方案”,这样必将导致园林设计因为追求形式上的与众不同而忽视公众行为需求。“人性场所”、“公众行为与景观设计”……,这些精髓的东西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忘,然而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应该是从考虑人的行为为出发点,并呵护心灵,使人在景观场所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一个场所令它的使用者感到愉悦,能够体验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场所。园林设计或者说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人类行为(广义)的环境”。日本的现代园林设计正是从理解普通人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方法出发,使园林设计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求。可以说日本现代园林设计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和风景式的先验主义,不再是作为一组画来设计。在日本园林景观是人们心中真正想要的生活场所。在这方面我们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又该做怎样的思考?

2.3园林设计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这是日本造园者从我们先人那里获得的“心经”,延续数代,不但没有被遗弃反而日益发扬光大。于是有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枯山水园林、有了今天与自然融合的日本现代园林。日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这在日本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有所体现。

日本园林(景观)设计师芳田户树先生强调“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他的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图3)中,他将周边美丽的自然景色很好地表现在庭园中,特别是自然婉蜒的小溪,映照于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大面积的缓坡草坪。这些与日本传统园林形式多少有一些区别,突出了开放、明快、简捷、轻松的环境氛围,周边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的范例。其他的设计师如:长谷川、佐佐木叶二、枡野俊明等作品中均表现出对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尊敬之情。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很好的自我检讨,我们园林行业的先辈们创下的造园精髓,在今天正在被她的继承者渐渐淡忘,却被那些曾经模仿她的人们奉作真经并发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2.4园林内涵中的精神性与民族性

在营造人性场所的同时,日本园林景观常常能让人体验到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精神和民族气质,如茶道推崇简朴、优雅,禅宗注重静修、朴素,这些思想都能够体现在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中。他们认为园林的美主要靠其整体的比例协调,完整以及穿透期间的精神与气质,而不是靠装饰。

日本的禅宗法师兼园林(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认为园林创造过程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禅僧每天要念经一样。他一直把“作庭”视为“自身”的一种表现和真实写照,将园林场所视为“心灵表现”的栖息地,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无限的“生命力”。在作品趜(jú)町会馆(图4)环境设计中我们能够体验到这种强烈的精神与民族意识。庭园分别在1层和4层的3个很有限的空间中,而且全部是在人工基地上。在这个有限而特定的场所中。当人们看到庭园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而且又能与自然进行对话。这样的庭园空间应是建立在日本传统美与禅的精神基础上,追求现代流行韵律的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的新时代日本庭园。枡野先生把只有很小面积的3个小空间命名为“青山绿水的庭”,象征着被绿色包围的青山之“寂静”,在这种宁静的空间中,强调落水声的4层庭园让每一位欣赏它的人们都能联想到流动、平缓的水,从而体验到在都市纳杂乱喧哗的环境中所无法体验到的寂静。在这里枡野先生把流水的宁静、清新和悦耳融为一体,水和植物和谐交融,令你静静的沉浸于对空间意义的冥想之中。层层叠叠的树枝以及一组组的石头进一步预示着空间的无限延伸。这一切自然与人工的交融,是自然的提炼和升华,自然的形与象,似是而非,却激起了人们的联想与思考,表达了日本人对景物的深切感悟,加上日本人独有的文化情结,整个场所传递着日本独有的精神和气质。

难怪旅日归来的表妹对我说:“要想做好园林,我建议你到日本看一看。”我想以前日本人乃至西方一些国家常听到的类似的一句话应该是“要想做好园林,建议你到中国看一看”。而如今,我们似乎有种无奈,有种辛酸,尤其是面对那些强烈抵触传统的人们!我们是否真的要静下心来,仔细的研读、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积淀,要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连

民族之魂都抛弃了,我们还谈什么发展,还奢望创造出什么不朽的经典之作呢?日本现代园林能够在强林中独树一帜,不能不说和他们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5园林的时代性与科技性

当今的日本社会,由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带有机械性,人们在休息的时候不希望就某些较深奥的或不容易理解的话题进行交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论男女老少在休息的时候都喜欢看漫画,而且电视节目也多是娱乐性节目,也就是说,人们在休闲时比较喜欢一些轻松、纯娱乐,没有什么深度或是内容简单、直观、较容易接受的活动。这些社会现实很快就被园林设计师发现并反映在园林设计作品中。如景观设计师三谷徹的作品“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图5)以及“风之丘墓园”(图6),即通过形来表达设计意图,也就是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来表达设计目的,这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设计手法,注重视觉上的刺激,并通过整体的氛围渲染出独具日本特色的精神和气质。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日本的园林施工是如何精细,这是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密不可分的。日本园林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技艺的运用在日本现代园林中不但随处可觅,而且往往在不经意中开辟、引领新的领域和方向。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图7)就是很好佐证。从开始到方案最后的正式确立,她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探讨历程,其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并在“生物肺”和“日本庭院”等会场的重要设施中,提案、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处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这样的尝试是21世纪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沿所在,预示了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这次博览会告诉我们风景园林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中不应该只停留在自己的领域中,对于如何去顺应日益更新的社会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这一点必须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关心。这也是日本现代园林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

3.对于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只有把继承和变革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人对景观设计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中有许多优秀思想方法,有至今适用的传统技术手段,还有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园林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换,保留传统中的精髓,使其与今日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今天我们园林设计的当务之急。

从历史的背景来说,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源远流长,人种相同,文化相近,许多审美文化也相似。从现实的情况来说我们面临的现状与当初的日本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已经一脚迈进信息化社会的门槛,但是由于我们的发展速度过快,发展的点面比较集中,所以有着太多的滞后与不协调,园林设计是其中一个相对突出的代表。在这一点上,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为我们开辟了一扇窗。然而,中日之间文化传统结构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不能全盘西化,亦不能照搬日本,只是希望以日本园林的发展作为一面镜子,来更全面的认识世界,了解我们自己,从而能够站在更高的境界来诠释属于我们自己的园林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章俊华编著. 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葉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章俊华编著. 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章俊华编著. 日本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章俊华,旺贺编著. 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徹?长谷川浩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章俊华编著. 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章俊华编著. 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刘云俊、(日)Landscape Design杂志社编.日本最新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8.(日)涌井史郎撰文,沈悦协助,张安译、2005 EXPO-JAPAN”爱?地球博”之风景园林新领域[J].中国园林,2006(3),P01-05

9.沈悦、有关爱知世博会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6(3),P06-12

10.胡玎,王越、因地制宜的2005爱知世博园[J].中国园林,2006(3),P13-16

附录:图片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一、英国的景观设计 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 “把握日本庭院的本质,他提出:‘要从对称的形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的精神实在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的严格划分,运用割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 本特利树林Bentley Wood 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 第一阶段: 彻德峡谷工程(Cheddar Gorge) 迪去雷庄园(Ditchley Park) “在园中杰里科设计了一个有喷泉的下沉式的半圆形水池,水池被紫杉高篱围绕着,人们可以在水池中戏水。杰里科还沿着水面设计了一个长平台。” 第二阶段: 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 “‘白色纪念碑、美国详述、开阔的草地、规整的小路、冥思的石凳、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杰里科希望参观者能够仅仅通过潜意识来理解这朴实的景观。 舒特住宅(Shute House Garden) “水池、杜鹃花、古典雕塑、链式小溪、小瀑布、喷泉、平整的草地” 第三阶段: 莎顿庄园(Sutton Place)

“被认为是杰里科作品的顶峰。杰里科试图赋予园林一些含义,是要引喻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食物和思想。鱼形的吃糖和小湖,引喻水和更神秘的东西,它与周围的小山精心组合,代表着阴阳结合。整个园林似乎微妙地潜藏着一些当今世界之外的东西。他认为,景观是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在这种意义上,莎顿庄园的设计是连续的,是现存轴线、视景线和原先设计者可能的设计意图的发展 ” “杰里科喜爱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绿篱、雕塑、链式瀑布、远景、凉亭、座椅、棚架、瓶饰、花篮、长平台、长步道、丰富的水景如池塘、瀑布、跌水、水池、喷泉等、视景线、植物。” 二美国的景观设计 斯蒂里Fletcher Steele 瑙姆科吉庄园(Naumkeag) 午后花园(the Afternoon Garden) 平台花园 “草地上斜向布置着弯曲的砾石带和中间的月季花坛。这至关重要的曲线形式由远处Bear山的曲线产生,自南部的草地开始,至树林中截止,这是在统一的设计中把背景地貌形式融于前景的第一次尝试。” 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 “清晰的展示了他运用透视法对地段富有想象力的处理。这个设计既是园林,也可看作是雕塑。” 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这种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为人们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被称之为‘加州花园’(Califonia Garden)" “关键是要把握尺度并在规则的建筑与外围的自然景观之间进行微妙的转换。” “他的作品开始展现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形式:中轴被抛弃,流线、多视点和简洁平面得到应用,质感、色彩呈现出丰富变化。‘立体主意’、‘超现实主意’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 金门展小花园(Golden Gate Exposition) 唐纳花园(Donnel Garden)

现代园林设计师作品及介绍

现代园林设计师作品及介绍 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及特点 布局: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 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 伸出几条副轴, 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 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 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 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 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 草坪, 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 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 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 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 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 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 无一不讲究整一性, 一览而尽, 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 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 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 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 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特点:人工美: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人化自然: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得理论与实践——王向荣笔记第一章西方得园林传统 1、了解西方得造园传统 按自然状况得不同,将自然划分为不同得类型: 1)第一自然为原始状况得大自然 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得形式发展 2)第二自然为农业生产状况下得自然 西方理想中得天堂就是适合农业生产得富裕得土地,就是模仿第二自然开始得,就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得自然,就是几何式得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得道路开始发展得。 2、园林与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法国:绝对君权,路易十四 英国:乡间田园,18世纪中产阶级性格与教养,气候阿拉伯世界:干旱劳作得艰辛与对富足、慵懒得羡慕中国:“寄情于山水”、“归来”,政治态度与道德评价 3、古埃及园林得特点 1)一般就是方形得,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 2)珍视水得作用与树木得遮荫;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就是矩形得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 3)园林就是规则式得,并有明显得中轴线。古埃及园林派克玛拉(Pekhmara)平面图纸草花式,棕榈式 4、古希腊园林得特点 1)位于住宅得庭院或天井之中; 2)园林就是几何式得,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得柱廊式园林得发展打下了基础; 3)神庙附近得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得场所。 位于德尔法(Delphi)得古希腊神庙 5、古罗马时期郊外大型园林得特点 1)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得台地,用栏杆、挡土墙与台阶来维护与联系各台地。 2)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得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们无法预知下一个空间得形态,这如同让人渐渐地步入一个天方夜谭得场景。 2)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得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得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得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3)建筑与花园中得各种装饰变化细腻,特别就是瓷砖与马赛克饰面色彩华丽,精致而堂皇。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8、文艺复兴园林得特点 1)在视野较好得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 2)尽管园林就是几何形得,有些还就是中轴对称得,但就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

论日本包装设计的特色

一、日本市场包装设计的“第一印象” 1. “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此行途经东京、富士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以及爱知世博会等地,一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走过街头小店、纪念品店、专卖店、超市、百货公司、大型商城。第一印象是日本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现代的“洋”式,另一类是传统的“和”式;尽管还可以分出综合形态,但是“和”、“洋”两类还是主要类型。就像日本街头的少女,有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身着夸张开放的时尚服饰的形象,也有穿着传统的和服、木屐,踩着细小碎步,典雅矜持的形象。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和谐共存。 “洋”式包装彰显日本当今都市生活主流民众的消费心态——追逐时尚、开放和崇洋;而“和”式包装则是反映了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依恋的情结。 日本今天的“和”包装之所以为笔者关注,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在发扬民族风格特色的同时,还力求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时尚风格;其次是因为它的东方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日本已经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日本化的气息和现代时尚的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 2. 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的产品包装透出的品质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包装的表面看:不仅从图形创造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显示出深度,更可见设计师从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那份用心。图形和色彩主要围绕着传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而材料的选择则从自然入手,通过现代的工艺使之变得实用美观,形成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充分显示出素以工作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在包装艺术上的才智。 这种才智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诸如和纸、漆艺、木作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时尚化;其二,图形设计和方法的相关研究、传统手工艺的深化研究以及商业情报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商店中很难找到粗制滥造的东西,从最小的牙签,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单一的个体产品,到系列化的产品组合;从机器生产到手工制作,件件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3. 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日本是个岛国,地少人多,内在的资源危机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教育和民众意识觉悟的结果。它反映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自觉地考虑到环保因素,成为他们常态的思维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均以不污染环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 二、解读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风景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NO.1日本京都·桂离宫 No.2 英国伦敦·伯肯海德公园 No.3中国扬州·个园 「风景园林艺术」 案例分析 简介 平面图 风格特点 功能分区 局部景观 总结

「风景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2 摘要:园林艺术是一门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社会背景、人 文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对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加之造园者个人实践经验、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趣的差异,不同条件的交叉组合形成了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而东西方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二者各自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影响,更是让园林艺术 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独特风姿。本文将分别取东西方不同时期的个人喜爱的优秀园林案例进行分析, 浅谈个人一个学期以来在园林艺术鉴赏与设计上的理解和收获。所取案例分别是:日本京都桂离宫、中国扬州个园、英国伦敦海德公园。 关键词:园林艺术桂离宫个园海德公园

「风景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 Katsura Rikyū 日本京都·桂离宫 地址:Katsura Detached Palace; Katsura Misono Nishiky? -ku 图1-1 1.1简介 桂山庄建于日本元和六年(公元1620 年)。当时的主人是居住在京都八条的皇族智仁亲王。正保 二年(公元1645 年)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 年),桂山庄成为皇室的行宫,并改称桂离宫,归当时的宫内省管辖。桂离宫占地6.94 公顷,有山、有湖、 有岛。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荫,湖中水清见底,倒影如镜。岛内楼亭堂舍错落有致。桂离宫的主要 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月波楼和赏花亭等。在“造景”方面,建筑师着眼于明朗 和宽阔。整个景区以“心字池”的人造湖为中心,把湖光和山色融为一体。湖中有大小5 岛,岛上 分别有土桥、木桥和石桥通向岸边。岸边的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四面八方,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松琴亭、园林堂和笑意轩都是日本“茶房”式建筑,是供在这里游玩的皇室品茶、观景和休息 之处。月波楼面向东南,正对心字池,是专供赏月的地方。书院里收藏有上千册的古书和各种古董,都是皇室的珍品。 1.2平面图 桂离宫庭园的中心有个大的水池,池心有三岛,并且有桥相连。园中道路曲折回环联系各处。池岸 曲绕,山岛有亭,水边有桥,轩阁庭院有树木掩映,石灯笼、蹲配石组布置其间,花草树木极其丰

现代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现代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计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使其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 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另外,现代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很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浅谈日本现代设计

1.浅析日本现代设计 By lisco 此时多难之邦:日本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浪头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海啸。日本堪称是一个地理环境上多灾多难的国家,灾难也几乎一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灾难又在考验日本人的坚强。我们只能祈祷日本尽快的恢复过来。 从最后一张灾民排队取水的图片可以看出日本人团队精神和个人素养是很高的。在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依然能表现的这么井然有序。这是一种早已形成的习惯在发挥作用。而日本除了是一个礼仪之邦,同时也是一个设计大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设计文化: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政府确立了“设计兴国”的战略,为日本设计师提供一个个可以大胆挥洒灵感的舞台,经过短短的10多年的努力,日本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管是普通的日用品,包装,还是汽车、电子产品…日本人都做到了国际水平。这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日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人的设计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其简洁、细腻、天马行空而又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迅速推广着日本的设计实力,影响力日益深远。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别国成果的国家,但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并整理自己的民族特性,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而且只用了短短10多年的时间,就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和优异成绩,不得不令人侧目。 > 浅谈日本现代设计 先从日本人身上说起: 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然的文化。 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形成了干净、整洁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

日本设计从禅宗中获益良多。禅宗对日本人的另一种影响就是极简,朴素,低调。这使得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谦虚和礼让。以下来看看日本人的一些和生活环境和家居用品: 可以说“简洁”是日本设计的一大特色。 再看日本人的其它方面的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浅谈

现代园林设计浅谈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 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坐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裂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错、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

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规划设计师,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 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1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深刻分析!

世界现代设计史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 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而日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也是设计 理论非常重视的课题。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它的工业革命比各国迟到100年以上,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格格不入。因而,它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具有世界

竞争水平的设计,就更加令人感兴趣了。 日本国土虽然狭小,但是人口总多,在一个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土上,居然能够容乃下1.3亿人口,可见居住空间下载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殊的背景,在日本的传统设计 与现代设计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的文明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的,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学习文化,乃至文化的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从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从英国借鉴文官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学习先进的现代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消化,达到融汇贯通的地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日本的设计发展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因此,从传统的日本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现代设计中;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则可以看到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但是,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本国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因此,不能说日本的经验仅仅是建立在抄袭别人经验之上。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就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赏析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赏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11-02 学号:

景观设计先驱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摘要: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因设计纽约中央公园而声名显赫,并因创办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及设计了大量亲近普通市民的景观作品而被人们尊称为“美国景观设计之父”,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关键词:奥姆斯特德、现代景观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景观设计师;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其与合伙人沃克(Calvert Vaux)在100多年前共同设计的位于纽约市的中央公园。这一事件既开了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普通人生活景观的到来,美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从中央公园起,就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他对结合考虑周围自然和公园的城市和社区建设方式将对现代景观设计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他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原则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向美国景观引进郊外发展想法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奥姆斯特德的理沦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的发展。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简介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他是他的家族居住在该城市的第8代。在他4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在接下去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贸易旅行了一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观,还参观了为数众多的公园和私人庄园。在1852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同年12月,作为《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他开始了在仍受奴隶制统治的南方的旅行,这是他两次南方之旅的第一次。在1856-1860年间,他发表了3本关于南方的旅行说明和社会分析著作。在这段时期,他用他的笔杆反对奴隶制度的向西蔓延,争取南部各州奴隶制度的废除。1855-1857年间,他是一家出版公司的股东以及《普特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的主编,这是在文学和政治评论界首屈一指的杂志。在这期间,他有6个月的时间住在伦敦,并在欧洲大陆上多次旅行,其间访问了很多公园。 因而,当他开始以景观设计为业时,奥姆斯特德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给他的设

浅析日本现代设计的传统与现代

学号:2009012143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浅析日本现代设计的传统与现代 学生刘竹 指导教师刘剑虹教授 年级2009级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系别环境艺术系 学院美术学院

浅析日本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摘要: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看上去相互对立的词语在当今的中国,设计包装中加入的西方元素越来越多,西方的奢侈品什么的在中国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却通常只能作为一种久远的文化在展厅和台面上短暂的展示,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现代生活中。然而日本的设计却能在短短五十年内奋起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 关键词:日本设计传统文化欧洲文化现代设计

浅析日本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看上去相互对立的词语,正如林间小榭之于摩天大楼,烛光摇曳之于霓虹闪烁,旗袍汉服之于T恤热裤一样,呈现出的不仅是时间上的鸿沟,也是从古到今人类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在当今的中国,设计包装中加入的西方元素越来越多,西方的奢侈品什么的在中国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却通常只能作为一种久远的文化在展厅和台面上短暂的展示,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现代生活中。然而日本的设计却能在短短五十年内奋起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 在日本传统设计中,江户时代的设计是日本设计的原典。由于日本是个人口密集而资源田地相对来说较缺乏的岛国,传统的日本人都很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回收。据设计大师田中一光的回忆,撇开众多的工艺不谈,光说住这一方面,一旦搬家甚至连家具,榻榻米,建筑工具等都可以一并拿走;和服也是这样,重复的清洗过很多次以后,最后变成了被子,尿布,抹布等,算是最节约资源的衣服了。而也正是江户时期开始,日本就有了相当浓厚的庶民文化。浮世绘与是十八世纪欧洲王侯贵族们创造的文化不同,当时的画的演员像相当于现在的明星照,安腾广重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则类似于明信片,当时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发行的。这些浮世绘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受到很高的评价,被升格成了艺术品。而它们原本只是存在于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 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设计似乎要比艺术更加贴近生活。 而日本设计最辉煌的时期无非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不妨先从日本设计的几个发展阶段来了解传统并现代着的日本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叶的日本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在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

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建筑、布局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园林景观差异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那么,什么是园林呢?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摘自《风景园林设计》) 然而,中西方园林景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差异。现就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二、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

日本的现代设计

日本的现代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设计的发展阶段来了解日本的现代设计,解析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找到我们借鉴的东西。 关键字:日本设计现代 一背景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二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阶段 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求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日本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 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3、成长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知识讲解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分析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分析 园林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功能,立意布局和院内景区的各种主题分配,都体现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以及宽广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现代园林的发展才会丰富多彩,同时也对现代园林建设具有十分有益的启示。 1、广泛吸收现代艺术思潮,努力实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的开拓。人类悠久的历史传统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也在飞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既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又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就成为了景观设计"艺术逻辑"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古典逻辑最终促使意大利台地园、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等著名园林的辉煌,如果现代逻辑不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就不可能促使园林设计的更新换代。上世纪70年代,以沃克和施瓦茨等著名景观设计师为代表,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极简主义艺术的深刻影响。当然现代景观设计非常复杂,往往不仅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思潮时起彼伏,也促使多种艺术的交叉多样化,最终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化发展状态。因此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分类显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景观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要满足时代精神的同时又能满足人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众多艺术流派的缤纷多彩,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益的艺术表现方式。因此在园林和景观设计领域,并未出现像建筑类设计领域发生了初期的高潮,

但是过后又出现坚定的背弃,往往都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参照。 2、充分重视现代技术对园林景观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发展,人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表现自然美景,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美轮美奂的胜景。现代园林加入了先进技术,往往能极大改善人们用以造景的素材和方法,也带来了全新的美学观念――经过技术美学。一般古典园林会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这就导致景观的表现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不能产生更高的影响。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它们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也把很多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园林景观设计里,因此对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的大多灵感都会来源于自然,众所周知,自然景观处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因此,季节交替、河流枯涸和植物的枯荣都会促使自然景观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现代技术因素的引入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一系列生态观念的引入,比如平衡观和系统观。通过这种观念的引入,促使现代景观设计师更新了传统的设计观念,把设计堪称整体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考虑景观设计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范围,这就包括与各种动植物、昆虫和鸟类的各种相关性,这些都将被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们所重视。

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唐纳德(1910—1979)英国,是英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20世 纪20、30年代,欧洲景观设计师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了一些现代园林。但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现代环境下的园林设计方法。 唐纳德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从理论上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书中提出现代园林设计的三个方面: (1)功能的—使景观设计从情感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去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息和消遣。认为功能是现代景观最基本的考虑。 (2)移情的—移情方面来源于唐纳德对于日本园林的理解,他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精神所在的设计方法。 (3)艺术的—他提倡在园林设计中,处理形态、平面、色彩、材料等方面运用现代艺术的手段。 1935年,唐纳德为建筑师谢梅耶夫设计的“本特利树林”的住宅花园,完美地体现了他提出的设计理论。 2、托马斯-丘奇(1902—1998美国),是20世纪美国现代景观设计 的奠基人之一,是20世纪少数几个能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设计完全转向现代园林的形式和空间的设计师之一,是“加州花园”的开创者。 20世纪40年代,美国西海岸一种不同以往的私人花园风格为人们创

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加州花园”具有本土的,时代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它使美国花园的历史从对欧洲风格的复兴和抄袭,转变为对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的开拓。“加州花园”的设计风格,平息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争议,创造了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之间有了一种新的衔接方式。 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设计的唐纳花园。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受阿尔托玛丽亚别墅花园影响。 3、劳伦斯-哈普林(1916-- ,美国),是新一代的优秀的景观规划 设计师。视野广阔,视角独特,感觉敏锐,从音乐、舞蹈、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汲取了大量知识。 最重要的作品:1960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一组广场和绿地。 爱悦广场:广场的喷泉吸引人们将自己淋湿,并进入其中发掘出对瀑布的感受,喷泉周围是不规则的折线台地。 柏蒂格罗夫公园:是一处供休息的安静而青葱的多树阴地区,路边的座椅透出安详休闲的气氛。 演讲堂前庭广场:是整个系列的高潮,混凝土块组成的方形广场上方一连串的清澈水流自上层开始激流涌出,从80英尺宽,18英尺高的峭壁上笔直泻下,汇集到下方水池中。 在这个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爱悦广场的不规则台地,是自然等高线的简化,广场休息廊的不规则屋顶,是对落基山山脊线的印象,喷泉的水流轨迹,是他反复研究加州席尔拉山山间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