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电泳实验报告

纸上电泳实验报告
纸上电泳实验报告

纸上电泳实验报告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前言

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在

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图1 叶绿素的分离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

(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3)在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应用

(4)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5)在农业上的应用

(6)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氨基酸工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传统的氨基酸生产方法

(2)运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氨基酸

(3)大力发展药用中间体,具体为: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逐渐成为药用中间体

?非天然氨基酸是合成活性药物的重要原料

?生产高附加值的非天然氨基酸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操作技术(包括点样、平衡、展层、显色)。

(2)学习未知样品的氨基酸成分(水解、层析及鉴定)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有机相流过固定相时,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2)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比移值Rf值表示。

(3)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4)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装置与试剂

(1)氨基酸标准液(1mg/ml)

亮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标准液。

(2)80%甲醇

(3)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00mg/mL)

(5)正丁醇

实验仪器

(1)新华滤纸×1

(2)培养皿×1

(3)电热鼓风干燥箱×1

(4)吹风机×1

(5)毛细管×4

(6)针、线、尺×1

(7)钟罩(高约430mm,直径约290mm,具磨口塞)×1

实验操作

(1)滤纸

选用国产新华 1号滤纸,6cm×7cm。在距滤纸2cm处划线,用

铅笔在线上标上四个点作为点样位子(留出缝线空间)。

(2)点样

点样要合适,样品点的太浓,斑点易扩散或拉长,以致分离不清。用毛细管吸取氨基酸样品,与滤纸垂直方向轻轻碰触点样处的中心,这时样品就自动流出。点样的扩散直径控制在0.5cm之内,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为使样品加速干燥,可用吹风机吹干,但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以免氨基酸破坏,影响定量结果。将点好样品的滤纸两侧比齐,

用线缝好,揉成筒状。注意缝线处纸的两边不要接触。避免由于毛细管现象使溶剂沿两边移动特别快而造成溶剂前沿不齐,影响Rf值。

(3)展层

将揉成圆筒状的滤纸放入培养皿内 (注意滤纸不要碰皿壁),当溶剂展层至距离纸的上沿约1cm时,取出滤纸,立即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位置。

酸溶剂系统:

正丁醇: 80%甲酸:水=15:3:2(体积比),茚三酮2ml。温度25?,时间1h。

注意:使用的溶剂系统需新鲜配制,并要摇匀。

(4)显色

待展层基本结束后, 置65?鼓风箱中10-20min,鼓风保温,滤纸上即显出紫红色/黄色斑点。

(5)Rf值的计算

篇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前言

血清蛋白:

血清蛋白是血液中脂肪酸的携带者。当身体需要能量或者需要建造材料时,脂肪细胞就把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脂肪酸被血清蛋白获取,并被运送到需要的部位。

牛血清白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的4次方这个级别,它不是一定的,是多聚物,有的地方测的70 000,这就是一个数据了。在做PCR的时候会用到它。

牛血清蛋白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分子量68kD。等电点4.8。含氮量16%,含糖量0.08%。仅含已糖和已糖胺,含脂量只有0.2%。白蛋白由5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35个半胱氨酸组成17个二硫键,在肽链的第34位有一自由巯基。白蛋白可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结合。血液中的白蛋白主要起维持渗透压作用、PH缓冲作用、载体作用和营养作用。在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中,添加白蛋白可起到生理和机械保护作用和载体作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以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它是纤维素的醋酸酯,由纤维素的羟基经乙酰化而制成。它溶于丙酮等有机溶液

中,即可涂布成均一细密的微孔薄膜,厚度以0.1mm—0.15mm为宜。太厚吸水性差,分离效果不好;太薄则膜片缺少应有的机械强度则易碎。

应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操作简单、快速、廉价。已经广泛用于血

清蛋白,血红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糖蛋白,甲胎蛋白,类固醇激素及同工酶等的分离分析中,尽管它的分辨力比聚丙酰胺凝胶电泳低,但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

特点:

1.(1)醋酸纤维薄膜对蛋白质样品吸附极少,无“拖尾”现象,染色后背景能完全脱色,各种蛋白质染色带分离清晰,因而提高了测定的精确性。

(2)快速省时。由于醋酸纤维薄膜亲水性较滤纸小,薄膜中所容纳的缓冲液也较少,电渗作用小,电泳时大部分电流是由样品传导的,所以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一般电泳45—60min即可,加上染色,脱色,整个电泳完成仅需90min左右。

(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血清蛋白仅需2μl血清,甚至加样体积少至

0.1μl,仅含5μg蛋白样品也可得到清晰的分离带。临床医学检验利用这一点,检测在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改变。

(4)应用面广。某些蛋白在纸上电泳不易分离,如胎儿甲种球蛋白,溶菌酶,胰岛素,组蛋白等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能较好地

分离。

(5)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染色后,经冰乙酸,乙醇混合液或其它溶液浸泡后可制成透明的干板,有利于扫描定量及长期保存。

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比,操作简单,但分离效果不太好。如血清蛋白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只能分离出5—6条区带,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分离出数10条区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原理;

2.掌握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在一定pH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由于具有不同的等电点而带不同性质的电荷,因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也不同,即它们的电泳迁移率不同,因此,可使它们分离

2.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内在因素:蛋白所带净电荷的量、蛋白的大小和形状

外界因素:电场强度、溶液的pH值、溶液的离子强度和电渗现象

3.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在pH

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溶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泳动。血清中各种蛋白质

的等电点不同,所以带电荷量也不同。此外各种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各有差异,因此在同一电场中泳动的速度不同。分子小而带电荷多者,泳动较快;反之,则较慢。

4.醋酸纤维素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氯乙烯、乙酸乙酯等)后,涂抹成均匀的薄膜则成为醋酸纤维素薄膜。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的结构,厚度约为120 μm,有很强的通透性,对分子移动阻力很小。该薄膜电泳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分辨力高,对样品无

拖尾和吸附现象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血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酶的分离和免疫电泳等方面

5. 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按电泳速度分为5条区带,从正极端依次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及γ球蛋白,经染色可计算出各蛋白质的百分含量。

三、实验材料及试剂

1、实验器材

1. 电泳仪:为电泳提供直流电源。

2. 电泳槽:为电泳提供场所。

3. 血清加样器 :可用盖玻片或微量加样器。

4. 醋酸纤维素薄膜:2cm×8cm

5. 其它: 培养皿(直径9-10cm)、滤纸、镊子等

2、实验材料及试剂

材料:牛血清

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

2.0.5% 氨基黑10B染色液

3.漂洗液

4.透明液:临用前配制

甲液:取冰乙酸(AR)15ml,无水乙醇(AR)85ml,。乙液:取冰乙酸(AR)25ml,无水乙醇(AR)75ml。

5.保存液:液体石蜡

6.定量洗脱液(0.4mol/L NaOH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电泳槽的准备

电泳槽有两个互相隔离的槽,各自装有缓冲液,接不同的电极,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每个槽上都有一根可移动的横杆,滤纸的一头搭在横杆上,另一头浸入缓冲液中,形成了滤纸桥。点好样的醋酸纤维薄膜就搭在滤纸桥上。

2、醋酸纤维素薄膜的润湿

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完全浸泡于缓冲液中约30min后,用镊子小心夹住薄膜一端,放在折叠的滤纸中,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

3、点样

把膜条铺在玻璃板上(无光泽面朝上),将点样器在血清中沾一下(量薄薄一层为好),再在膜条一端1.5-2cm处轻轻水平地落下并随即提起,这样即在膜条上点上了细条状的血清样品。此步是实验的关键。

4、电泳

将点样端的薄膜平贴在阴极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点样面朝

篇三:1 纸电泳

实验七纸电泳

一.目的要求

了解电泳的原理和应用;学习纸电泳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电泳是指胶体颗粒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只要是带电的颗粒,从小分子的氨基酸、核苷酸,到大分子的蛋白质、病毒,在电场的作用下均可以发生电泳。电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及临床诊断。

在一定的pH溶液中,不同物质的带电微粒的带电性和带电量是不同的,如果它们的分子量不同,分子形状也各异,在一定的电场下,它们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将不相同,故此可利用电泳作为分离和鉴定这些物质的依据。

纸电泳是利用纸作为支持物,使带电微粒在纸上电泳,从而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将样品点在用缓冲液浸湿的滤纸上,将滤纸放在电泳槽的支架上,滤纸的两端浸在缓冲溶液里,接通电源,纸的两端就有一定的电压,吸引带电颗粒在纸上移动。氨基酸在其等电点时以兼性离子存在,若溶液的pH低于氨基酸的等电点(pH,pI),则氨基酸分子带有正电荷(Aa+),电泳时向负极移动;若溶液的pH高于等电点(pH,pI),氨基酸分子带有负电荷(Aa-),

电泳时向正极移动。

电泳过程中,由于电极反应会使连接正极和负极的电解液的pH向相反方向变化,所以应用缓冲溶液以保持pH相对稳定。另外,选用挥发性的缓冲溶液较好,因为电泳后滤纸烘干时容易除去,以减少对显色的影响。

三(实验用品

仪器:DY-W2型电泳仪、DC-?型电泳槽、镊子、滤纸、直尺、铅笔、毛细管、电吹风机、喷雾器、剪刀。

药品:0.04mol/L甘氨酸、0.04mol/L赖氨酸、甘氨酸与赖氨酸的混合液(体积比1:1)、0.5%茚三酮-乙醇溶液、1mol/L乙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点样取12cm*8cm滤纸一块,用铅笔在滤纸之一端2cm处划以直线为原点线,在原点线上距离均匀的位置点上3个点,分别注上“甘”、“混””赖”3个字,然后再3个点上点样.

2、准备本实验使用DY-W2型电泳仪和与其配套的DC-?型电泳槽.

(1) 向电泳槽内加入1mol/L乙酸溶液,至红水平线位置(中间的槽约210ml,

两边的各190ml),可通过底角调平.盖好电泳槽的盖.

(2) 检查电泳仪的开关是否在“关”的位置,然后用输出引线把电泳仪和电泳

槽的“+”、“_”、极依次连接好.

(3) 调整“输出选择”,旋至零位,将选择开关扳到“100mA,600V”的位置.

(4) 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预热10min.

(5) 将点好样的滤纸放在电泳槽的电解液中全部浸湿,立即取出放于支架(两

槽之间的平台上),纸条的两端要浸在电解液中(点样处千万不能浸入电解液),由于甘氨酸和赖氨酸在1mol/L的乙酸溶液中均带正电荷,所以要把点样的一端浸入连接正极的槽内,盖好电泳槽盖.

电泳过程中会放出热量,电泳槽中有两个空腔利于散热,对热敏感的物质(如酶

蛋白)进行电泳时,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以通过自来水对支持物或缓冲溶液进行冷却.

3、电泳调整“输出选择”,使电压达到400V,电泳10min.如果电泳一段时间

后电压下降,应调整电压到400V.在实验过程中应有人观察电压与电流大小,并在相

隔2-5分钟内记录电流和电压.

4 、显色用镊子取出滤纸,用电吹风吹干,喷上茚三酮显色剂润湿滤纸,再用热

吹风吹干显出色斑.注意防止显色剂流动,冲洗电泳结果.

5、记录用铅笔描出色斑的轮廓,量出色斑(中心浓度最高处)至原点线的距离(cm),将滤纸贴在实验报告上,并将环境温度、电解液、电压、通电时间、显色剂等实验条件同样纪录在报告上。

五(注意事项

1(点样应在滤纸的一端距纸边,,,,cm处。样品可点成圆形或长条形,长条形的

分离效果较好。点样量为,,,,微克和,,,,微升。点样方法有干点法和湿点法。湿点法是在点样前即将滤纸用缓冲溶液浸湿,点样时可用吹风机吹干后多次点样,因而可以用较稀的样品。

2(严禁空载,空载易造成电泳仪损坏,只有高级双稳(能控制电流强度和电压)

电泳仪才提供空载保护。

3(电泳完毕后,应先关闭电源,再拔小插头,以免触电。在仪器接通电源工作期间,严禁接触电泳槽电极、电极插头和电泳物等,严禁输出电极与地短路,

以免破坏仪器。仪器不许空载运行,防止震动,使用环境应保持干燥,应无腐蚀性气体存在。

六(思考题

,、为什么电泳法可以分离氨基酸,

,、在重复使用电泳仪时,如何控制电泳时的电压和电流,

,、同时进行多组样品电泳时,如何控制电泳时的电压和电流,

,、当一个电泳仪同时带动两个电泳槽时,电流表的电流读数与实际电泳的电流数有何关系,

,、电泳电压高低与电泳时间有何关系,

,、在本次试验中是采用恒电压电泳或是恒电流电泳,或两者均不是,根据实验纪录的数据分析。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运用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等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 关键词:抗体效价测定;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 1 前言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双向扩散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微量免疫电泳、免疫火箭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几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火箭免疫(roc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该方法是在琼脂板内掺入适量的抗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在含适量抗体的离子琼脂中泳动,当走在前面的抗原遭到琼脂板内的抗体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而沉淀出来,走在后面的抗原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泳动,在向前泳动过程中,遇到了前面抗原所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增加造成抗原过量时复合物沉淀溶解,并一同向正极移动而进入新的琼脂板内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有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出来,这样不断地沉淀—溶解—再沉淀,直到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比例合适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锥形沉淀线,此沉淀线形似火箭,故称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愈长,因此依据火箭峰的长度,与标准抗原比较精确地计算抗原的浓。 微量电泳,该方法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颗粒所带电荷不同,在同一电场中,因泳动速度不同而发生分离,用于抗原、抗体纯度测定,以及临床诊断。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ison),根据出现沉淀线时抗体的最高稀释度来计算抗体的效价,或者依据沉淀线的出现定性抗原,检测疾病。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抗体,抗原,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1.5%琼脂糖凝胶,7%醋酸,电泳仪,温箱,玻璃板,打孔器等。 2.2 方法 2.2.1 火箭电泳法配制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制备1.5%琼脂糖凝胶,煮沸至完全溶解;取琼脂糖凝胶约15ml,置55 oC水浴中降温,并加入抗体200μL,共同孵育;将二者混匀,铺火箭电泳板,放置冷凝倍比稀释抗原抗体;电泳板打孔(6孔),加入已稀释的抗原(约10 μL/孔);电泳3~4h,电流:30mA/块,电压:100~120V;待火箭电泳结束,用0.1%氨基黑染色10min,7%醋酸脱色至条带清晰。 2.2.2 微量电泳法用移液管取煮沸的琼脂糖凝胶铺板(7.5×2.5cm),共2块,每块约铺3ml凝胶(双扩同样方法,铺3块);给微量电泳板打抗圆孔、抗体槽,并在抗原孔内分别加入阳性抗原和阴性抗原(约10μL);电泳约40~60min ,(电压:4~6V/cm;电流:1~5mA/cm);电泳结束后,取出抗体槽的凝胶,加入15 μL抗体,置37 oC温箱过夜。 2.2.3 双向免疫扩散法铺2块板,同微量电泳;给双扩板打孔(梅花形),每板打2组,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体效价;另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原效价。 3 结果 3.1 火箭电泳法表:抗原浓度对应的电泳峰值(cm) Ag(x) 1 0.5 0.25 0.125 0.06125 0.030625 峰值(cm) 1.75 1.55 1.4 1.35 1 0.87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高乃群S0 实验目的 1.了解毛细管电泳实验的原理 2.掌握毛细管电泳仪的操作方法,并设计样品组分的分析过程. 3.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C E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 在pH>3情况下, 其内表面带负电, 和溶液接触时形成了一双电层。在高电压作用下, 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渗, 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EOF)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 故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故其迁移速度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 但因电渗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 故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 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电渗是CE中推动流体前进的驱动力, 它使整个流体像一个塞子一样以均匀速度向前运动, 使整个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它使溶质区带在毛细管内原则上不会扩张。 一般来说温度每提高1℃, 将使淌度增加2% (所谓淌度, 即指溶质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和单位电场上移动的距离)。降低缓冲液浓度可降低电流强度, 使温差变化减小。高离子强度缓冲液可阻止蛋白质吸附于管壁, 并可产生柱上浓度聚焦效应, 防止峰扩张, 改善峰形。减小管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高电场引起的热量积聚, 但细管径使进样量减少, 造成进样、检测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 加快散热是减小自热引起的温差的重要途径。

实验设备:电泳仪。仪器及试剂: 缓冲溶液(buffer):20 mmol/L Na 2B 4 O 7 缓冲溶液。1mol/L NaOH溶液,二次 去离子水。未知样饮料(雪碧和醒目) 1.实验步骤仪器的预热和毛细管的冲洗:打开仪器和配套的工作站。工作温度设置为30℃,不加电压,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 二次水5 min,10 mmol/L NaH 2PO 4 -Na 2 HPO 4 1:1缓冲溶液5 min,冲洗过程中出 口(outlet)对准废液的位置,并不要升高托架。 2.混合标样的配制:毛细管冲洗的同时,配制标样苯甲酸浓度依次为、、、、1 mg/ml。 3.做标准曲线:待毛细管冲洗完毕,取1 ml混合标样,置于塑料样品管,放在电泳仪进口(Inlet)托架上sample的位置,然后调整出口(outlet)对准缓冲溶液(buffer),升高托架并固定,然后开始进样。进样压力30 mbar,进样时间5 s。进样后将进口(Inlet)托架的位置换回缓冲溶液(buffer),切记换回buffer 的位置!选择方法,修改合适的文件说明,然后开始分析,电压25 kV,时间约10 min。 4.未知浓度混合样品的测定:方法与条件同上,测试未知浓度混合样品,分析时间约25min,据苯甲酸钠标准曲线测雪碧与醒目这两种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的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 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原理分离模式应用 1概述 毛细管电泳(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试验成本低、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盐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免疫球蛋白的粗提方法 2、实践IgG分离纯化过程 3、了解分离纯化抗体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需要,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其成分的提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纯化的方法很多,有单一法,常用盐析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剂层析以及免疫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血清抗体进行分离纯化。但大多数采用二步法以上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硫酸铵提纯为基础,再经过透析或层析柱的方法来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其各成分的纯度最为常用。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胶体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使之沉淀下来(称为盐析)。不同浓度的硫酸铵盐析蛋白成分不同,利用这一原理提取所需的免疫球蛋白成分。盐析只能粗提,为了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必须进一步采用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膜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是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基础,在蛋白质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或Na2SO4盐类,使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分子转变为离子水化分子,降低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水膜,蛋白质溶解度也随之降低。蛋白质由于分子质量和携带的电荷不同,可在不同浓度的高盐溶液内分级析出。33% (NH4)2SO4为沉淀IgG的最适饱和度。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 1.人全血清(购买商品) 2.硫酸铵饱和溶液 硫酸铵800g~850g H2O 1 000ml 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 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 PBS液 A液:0.10Mol/L NaH2PO4液 NaH2PO4·2H2O 15.60g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及其定量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xx实验室 合作者xxx 指导老师xxx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学习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2.了解电泳技术的一般原理; 1.3.掌握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及其定性定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2.1.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泳的速度也不同。 血清蛋白质等电点分子量占总蛋白的% 清蛋白 4.64 69,000 57~72 α1-球蛋白 5.06 200,000 2~5 α2-球蛋白 5.06 300,000 4~9 β-球蛋白 5.12 90,000~150,000 6.5~12 γ-球蛋白 6.85~7.3 156,000~950,000 12~20 缓冲液pH=8.6,pI<pH。

血清蛋白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预测血清蛋白电泳区带图 血清蛋白依次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的α1、α2、β、γ五个区带 2.3.①膜条经过氨基黑10B染色后显出清晰色带;②各色带蛋白质含量与染料结合量基本成正比;③可将各色带剪开,分别溶于碱性溶液中;④用分光光度法计算各种蛋白质的百分数。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样品:健康人血清(新鲜、无溶血);②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mol/L);③氨基黑10B染色液;④漂洗液;⑤洗脱液:0.4mol/NaOH溶液。 3.1.2.实验器材:①V-1100分光光度计(×1);②恒温水浴箱(×1);③试管(×6)、试管架(×1);④1000μL加样枪(×1)、加样枪架(×1);⑤醋酸纤维薄膜(2cm*8cm,厚度120μm);⑥培养皿(×5);⑦点样器或载玻片(×1);⑧平头镊子(×2);⑨剪刀(×1);⑩电泳槽(×1);?直流稳压电泳仪(×1) 3.2.实验步骤 1.准备与点样:①取2×8cm的膜条;②亚光面距一端1.5cm处取一点样线;③充分浸透在巴比妥缓冲液中;④取出膜条,用滤纸吸去多余的缓冲液;⑤点样器下端粘上薄层血清;⑥垂直点样。 点样示意图: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PCR反应及琼脂糖电泳实验报告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物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CR技术的基本操作 2、理解PCR的原理 3、讨论PCR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PCR是一种在体外模拟细胞内环境进行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等组分条件外,还需要不同温度环境以进行DNA的解旋和聚 1、PCR反应组分 细胞内DNA复制条件分析: 2、PCR反应条件

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双链的解聚与结合,现在使用的PCR 仪实质上也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 PCR一般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变性、复性和延伸。 (!)变性(模板DNA解旋) 模板DNA经加热至90℃以上。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解离,使成为单链,以便于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2)复性(退火)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到50℃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3)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母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合成一条新的DNA链。 3、PCR产物的检测 (1)紫外分光光度计 DNA在260nm的紫外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可以通过与蒸馏水的对比进而计算扩增出DNA的含量。 (2)琼脂糖凝胶电泳 DNA在电厂作用下,可以由电源的负极向正极泳动,泳动的速度与DNA片段的长度成负相关,与电压强度成正比,因此可以分离不同长度的DNA。在有DNA marker(不同已知碱基

对大小的DNA片段的混合物)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碱基大小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上涌动的速度不同,因此电泳完毕后会出现在胶块的不同位置。通过将扩增出的DNA片段与已知的条带做比较,可以大概推测出该片段的碱基对的大小。如果要进一步检测其大小,可以换另外规格的DNA marker 继续电泳。核酸荧光染料可以与DNA嵌合,一起电泳,DNA图谱观察仪可以激发特定的蓝色光源,荧光染料在该光照射下可见到荧光,荧光的亮度与DNA大小成正比。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7种PCR组分微量可调移液器离心管 PCR仪水平电泳槽电泳仪电源紫外分光光度计 250ml锥形瓶(封口膜) 记号笔卫生纸 四、实验步骤 1、DNA体外扩增 (1) 将所有试剂管瞬时离心一次(4000r/min,1min),使管壁没有残留药品,在引物 I 和引物II的离心管内用移液器各加入40ul双蒸水(ddH2O),混匀后瞬时离心一次。所有的离心管都摆到双面板上。 (2)向装有Taq DNA 聚合酶的离心管按下表加入以下成分: 原有的Taq DNA 聚合酶有15ul,此时混合液体系共计500ul,此步骤由第一、二组同学合作完成。(在实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操作,确保此后其他同学的实验顺利进行) (3)共分25组,第一、二组的同学并入其他小组进行实验。每组取20ul的上述混合液于的离心管中,加入15ul的液体石蜡封闭体系,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蒸发。 (4) 对自己组的离心管上进行标记之后,放到PCR仪上进行DNA扩增。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用蒸馏水将电泳槽和梳子冲洗干净,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架好梳子。 (2)配制浓度为1%(1 g/100 mL)的琼脂糖凝胶2块。在锥形瓶中,称取1g的琼脂糖粉,加入100ml 1x电泳缓冲液,用封口膜封住瓶口后在微波炉内加热,使琼脂糖粉熔化,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篇一:寄生虫读书笔记实验报告 医学寄生虫学 读书笔记 实验报告 作者:周茜 学号:120505020 专业:中西医临床全科1班 读书笔记 章节一医学寄生虫学绪论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3个部分。 第一节寄生虫生物学 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 2、寄生虫与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寄生虫的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

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 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 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 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 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损伤 2、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一)固有免疫:机体可以通过生理屏障抵御某些寄生

虫入侵,或者通过体内 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机制对入侵的寄生虫发挥杀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寄生虫抗原复杂,成分 繁多,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②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一般不完全也不持久;③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参与的免疫效应产物有IgG、IgM、IgA、IgE(尤其是IgE)及细胞因子等;④ADCC效应的杀虫驱虫机制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尤为重要;⑤超敏反应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①消除性免疫②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能有效地逃避宿主致死性攻击,从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其机制可能与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抗原伪装、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解剖位置的隔离等因素有关。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超敏反应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尾蚴性皮炎主要为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黑热病引起的贫血有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机制参与;血吸虫病肾病为Ⅲ型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主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华东师大化学系叶建农)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因食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约5000人左右。日本也先后发生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食品中毒事件,以及导致上万人中毒的雪印牛奶事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中毒事件时有所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由违禁食品添加剂引起,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等。这类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客观而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治。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 食品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以及

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化学污染物的分析。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是指能够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及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其中食品添加剂属限用品。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在一定前提下可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为1812种,共分为22大类。这一千多种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卫生部认可,但对其允许的添加范围及添加量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至于化学污染物则属违禁品,有时又叫禁用品,即在任何条件下均不得人为添加,如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氨等。 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化学分析方法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如比色法、滴定法、水解法、蔡氏砷斑法、凯氏定氮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是近二十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的差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降低了对流运动,故电泳的迁移率又是同分子的摩擦系数成反比的。已知摩擦系数是分子的大小、极性及介质粘度的函数,因此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构成或形状的差异,以及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便可以通过电泳将蛋白质或核酸分子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彼此分离开来。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的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基因呈离子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D N A 和RNA多核苷酸链可叫做多聚阴离子( Polyanions ) 。因此,当核酸分子被放置在电场中时,它们就会向正电极的方向迁移。由于糖- 磷酸骨架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而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电极方向迁移。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这种迁移速度,亦即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分子量较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较大的DNA 分子迁移要快些。这就是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的基本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应用较广。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琼脂糖凝胶分离DNA度大小范围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段。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1bp的DNA段就能分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目前,一般实验室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装置进行DNA电泳。 3.1 凝胶电泳的分类 按照分离物质来分凝胶电泳可以分为核酸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凝胶电泳;按照分离介质来分可以分为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AGE凝胶电泳。本次实验我们采用按介质的分类方法来学习的。 3.1.1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用琼脂糖作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方法。其分析原理与其他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外文翻译--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中文版-精品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 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 1.简介--------------------------------------------------------------1 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 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 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1.简介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光学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而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法即电导测定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测定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替代方法,尽管目前开发的还相对较少。相对套色板离子法来说(其他和以前一般化的检测方法)他主要借助于电导性能而不是运用光学方法。由与针对毛细管中更小体积细胞的光学检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事实上许多离子也不能直接由光学方法直接检测到,或许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会感到很惊讶。关于这一情况或许有两种解释。首先由于高性能流体套色板的广泛应用,我们在毛细管电泳中通常采用光学吸收检测法,许多毛细管电泳仪器制造商似乎已经走上

南邮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I报告 题目:课程设计 班级:44 姓名:范海霞 指导教师:黄双颖 职称: 成绩: 通达学院 2015 年 1 月 4 日

一:SPSS的安装和使用 在PC机上安装SPSS软件,打开软件: 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描述统计和行列计算,还包括在基本分析中最受欢迎的常见统计功能,如汇总、计数、交叉分析、分类比较、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等。具体如下: 1.数据访问、数据准备、数据管理与输出管理; 2.描述统计和探索分析:频数、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分布分析与查看、正态性检验与正态转换、均值的置信区间估计; 3.交叉表:计数;行、列和总计百分比;独立性检验;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的相关性测度; 4.二元统计:均值比较、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5.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6.线性回归分析:自动线性建模、线性回归、Ordinal回归—PLUM、曲线估计; 7.非参数检验:单一样本检验、双重相关样本检验、K重相关样本检验、双重独立样本检验、K重独立样本检验; 8.多重响应分析:交叉表、频数表; 9.预测数值结果和区分群体:K-means聚类分析、分级聚类分析、两步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最近邻元素分析; 10. 判别分析; 11.尺度分析; 12. 报告:各种报告、记录摘要、图表功能(分类图表、条型图、线型图、面积图、高低图、箱线图、散点图、质量控制图、诊断和探测图等); 13.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文件管理; 二.数据文件的处理 SPSS数据文件是一种结构性数据文件,由数据的结构和数据的内容两部分构成,也可以说由变量和观测两部分构成。定义一个变量至少要定义它的两个属性,即变量名和变量类型其他属性可以暂时采用系统默认值,待以后分析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再对其进行设置。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中单击“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窗界面,即可对变量的各个属性进行设置。 1.创建一个数据文件数据 (1)选择菜单【文件】→【新建】→【数据】新建一个数据文件,进入数据编辑窗口。窗口顶部标题为“PASW Statistics数据编辑器”。 (2)单击左下角【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图界面,根据试验的设计定义每个变量类型。

c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课程设计实验报 告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C++程序设计) 题目时钟控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9月7日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对象:粉冶、信息、能源、交通工程实验2101学生时间: .6 2周(18~19周) 指导教师:王小玲 1.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程序设计。在设计当中学生综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点,编制一个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经过此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开发一个管理应用程序的思想、方法和流程。 2.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书 ●《C++程序设计》,铁道出版社,主编杨长兴刘卫国。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铁道出版社,主编刘卫国杨长兴。 ●《Visual C++ 课程设计案例精编》,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严华峰等编著。 3.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自己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开发(如画笔、游戏程序、练习打字软件等),要求利用MFC 工具操作实现。 (2)也可选一个应用程序管理系统课题(如:通讯录管理系统;产品入库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 等);

设计所需数据库及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设计所选课题的系统主封面(系统开发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日期)。 设计进入系统的各级口令(如系统管理员口令,用户级口令)。 设计系统的主菜单。要求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数据的浏览和查询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各种报表 ●打印输出 ●帮助系统 多种形式的窗体设计(至少有查询窗体、输入窗体) 注意:开发的应用程序工作量应保证在2周时间完成,工作量不能太少或太多。能够2人合作,但必须将各自的分工明确。 4.写出设计论文 论文基本内容及撰写顺序要求: ●内容摘要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系统功能及系统设计介绍 ●系统开发的体会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学习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2.了解电泳技术的一般原理; 1.3.掌握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及其定性定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2.1.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泳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分离为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 2.2.①膜条经过氨基黑10B染色后显出清晰色带;②各色带蛋白质含量与染料结合量基本成正比;③可将各色带剪开,分别溶于碱性溶液中;④用分光光度法计算各种蛋白质的百分数。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样品:健康人血清(新鲜、无溶血); ②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mol/L); ③氨基黑10B染色液;④漂洗液;⑤洗脱液:0.4mol/NaOH

溶液。 3.1.2.实验器材:①V-1100分光光度计(×1);②恒温水浴箱(×1);③试管(×6)、试管架(×1);④1000μL 加样枪(×1)、加样枪架(×1);⑤醋酸纤维薄膜(2cm*8cm,厚度120μm);⑥培养皿(×5);⑦点样器或载玻片(×1); ⑧平头镊子(×2);⑨剪刀(×1);⑩电泳槽(×1);?直流稳压电泳仪(×1)四、结果与讨论条 4.1.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得到的图谱只能够清晰的看出清蛋白和γ-球蛋白的区带,其余无法区别。原因可能如下:①醋酸纤维薄膜质量不足。②薄膜过湿,样品扩散迅速,导致样品分离不成区带。③点样太少,区带显色不明显。④电泳时间不足。 ⑤薄膜在缓冲液中浸泡的时间不足。⑤取出电泳后的薄膜过程中曾不慎将薄膜掉到地上。⑥染色时,因为现场混乱,可能导致醋酸纤维薄膜不是一张一张放入染色液的,在染色固定前,薄膜与薄膜之间重叠,造成薄膜上还未固定的血清蛋白彼此粘连。 四、结果与讨论 4.2.课后思考题 1.电泳时,点样端置于电场的正极还是负极?为什么? 答:点样端置于电场的负极。因为人体血清的蛋白质会因电槽中溶质呈碱性而带负电,要成功分离出各类各类蛋白质,理应将点样端置于电场的负极。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一)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二)吞噬试验(示教)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名解: 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 实验及注意点: 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血红蛋白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汇报 实验名称:血红蛋白电泳 项目名称:两种碱性血红蛋白样品处理方法的电泳结果 实验时间:2018年9月17日 实验室: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实验人员:杨松 报告单位:成都温伦科技有限公司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理盐水处理血红蛋白样品的方法 2、掌握四氯化碳处理血红蛋白样品的方法 3、掌握电泳仪实验的操作 4、分析两种碱性血红蛋白样品处理方法电泳结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血红蛋白电泳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 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 形状等性质的差异, 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 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 鉴定或提纯的技术,在临床检验中, 主要用于分离各类蛋白分子。 三、实验方法: 琼脂糖电泳法 四、实验器械: 样品:10个EDTA抗凝管抽取的病人全血样品 试剂:0.9%生理盐水500ml,四氯化碳500ml,界面液250ml,美国Helena Spife3000血红蛋白电泳检测试剂盒 器材:移液枪,一次性移液枪头若干,EDTA抗凝管10个,玻璃试管10个设备:美国Helena Spife3000 全自动电泳仪 五、实验步骤: 1、取得医院检验科EDTA抗凝管抽取的病人全血样品10个,编号为1,2,3......10。 2、将1-10号十个个样品分别用移液枪取200ul到玻璃试管中,编号为 1-1,2-1,3-1,.....10-1。

3、将1-10号10个样品进行生理盐水前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用0.9%生理盐水混匀,3500 rpm离心10分钟. -吸走弃去清液。 -以上步骤连续进行三次。 -完全吸走弃去上清液。 -20ul制作后的样本+80ul溶血素,混匀。 -取溶血后的样本17ul加入样品孔。 4、将1-1到10-1号10个样品进行四氯化碳前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用0.9%生理盐水溶液5000μL与样品混合。 -3000rpm离心5分钟。 -弃去上清液,只留下红细胞。 -加入200ul 蒸馏水溶解红细胞。 -加入300ul 的四氯化碳,混合均匀,3000rpm离心5分钟。 -取上面萃取后的血红蛋白液17ul 加入样品孔。 5、记录下这20个样品的样品孔编号,将样品孔放入样品板,摆放进电泳槽中,放上加样刀锋,添加界面液,放上琼脂板,掀开琼脂板保护膜,吸取多余界面液,放上碳棒,关上电泳槽的盖子,启动设备开始电泳。 6、大约30分钟后,电泳完成,取出碳棒放好,铲掉琼脂板上的盐桥,取出琼脂板,放入染色槽中进行染色脱色干燥。 7、大约30分钟后,染色脱色干燥完成,取出琼脂板,放入扫描仪中进行扫描,用PT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记录数据。 六、实验数据: 七、实验结果: 采用前处理方法二(四氯化碳)处理的血红蛋白,相对于前处理方法一(生理盐水)处理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HbA2偏高,HbA1偏低,电泳条带更加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