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新药研发和治疗手段创新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多针对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创 新药物和治疗手段。
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的普及
未来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将成为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的常态,为患者提 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康复训练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 、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策略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基因型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婴儿型患者,应尽早开始 治疗,优先考虑使用诺西那生
钠注射液等有效药物。
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可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非 药物治疗或综合治疗手段。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普及,SMA的早期诊断 和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 针对SMA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手段 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反义寡核 苷酸(ASO)治疗、基因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的应用为SMA患 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典型临床表现描述
THANKS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论述
药物治疗进展及效果评价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 症的药物,通过改变SMN2
基因的剪接,增加功能性 SM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
基因疗法
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将携带正 常SMN1基因的病毒载体导 入患者体内,实现长期表达 功能性SMN蛋白,具有潜在
的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发病率和患病率
SMA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患病率约为1/40001/8000。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需要 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保证身体正常发 育和维持免疫功能。建议采用高热量 、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方案,并适 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饮食调整建议
患者应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 脂肪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 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等 并发症的发生。
脊柱X线和CT
可显示脊柱侧弯、椎体变形等骨 骼改变,但通常无特异性。
基因检测技术进展及意义
SMA致病基因
SMA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缺失或突变所致, 因此基因检测是确诊SMA的金标准。
基因检测意义
不仅可确诊SMA,还可进行分型、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和遗传咨询。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基因检测在 SMA的诊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重要性
心理干预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疾病的信心。
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提 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分析
S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 但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 发展,确诊率有所提高。
青少年成人型SMA在SMA患者 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发病率和 患病率因地区、种族等因素而 异。
目前尚无针对SMA的特效治疗 方法,因此预防和控制疾病进 展尤为重要。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SM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基因检测和肌电图等检查结果。

SMN基因诊断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基因诊断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character istics and condition of congenita l oligodontia.Methods The
patients of no—syndromic oligodontia were selected and examined with oral cavity and system ,then were taken by panoramic radiograph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 e patients had all kind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ome of them had family history,while others didn t have.At the same time,some agenesis patients had obvious abnormity conformation of their teeth.Th e condition can be inherited as an autosomedominant mainly and a ancestry with an— tosome—recessive.Conclusion The congenital teeth agenesis maily is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t disease.T h e inheritant appearances include the deleted tooth number and crown shape. Congenital teeth agenesis influences ora l heaJth and occlusion. M eSH tooth loss/longenital;to th loss/genetics;pedigree

脊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脊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男女发病相等。
▪ 出生时身高体重均正常,随后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缓慢。 ▪ 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无力。患儿吸吮及吞咽力弱,
哭声低微,呼吸浅,可出现胸廓反常活动。翻身及抬头困难。腱反射消失。触诊可发 ▪ 出现生四后肢第肌一萎年缩的,生但长常曲被线皮低下于脂正肪常掩,盖身。材10矮%小病。例可有关节畸形或挛缩。
▪ 约95%的患者在出生后18个月内死于呼吸衰竭。
分类 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大致分为4型:
SSMMAA--ⅠⅠ型型
SMA-Ⅱ型
SMA-Ⅲ型
SMA-Ⅳ型 其他类型SMA
▪ 发病较SMA-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起病。发病率与SMA-Ⅰ型 ▪ 约相1似/3。病例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
,此几乎均见于男性患者。半数患者早期可见肌束颤动。弓形足亦可见到。腱反射减 弱或消失。 ▪ 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曲线低于正常,身材矮小。
▪ 本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 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
分类 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大致分为4型:
SSMMAA--ⅠⅠ型型
SMN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两个拷贝,二者间有5个碱基的差别,在端粒侧称SMNt (SMN1),着丝粒侧称SMNc(SMN2)。
SMN1: 选择性剪接生成90%的全长转录产物,另外10%缺少5号外
显子. SMN1基因是运动神经元生存的关键基因。
SMN2:全长转录产物仅占20%-30%。 外显子7中840C(SMN1)→T(SMN2)的差异,使SMN2 mRNA中外
SMA-Ⅱ型
SMA-Ⅲ型
SMA-Ⅳ型 其他类型SMA
▪ 统称成年型SMA。发病年龄为15~60岁,多见于35岁左右。 ▪ 约1/3病例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 ▪ 起病和进展均较隐袭,但亦有呈进行性加重或相对静止的病例报道。发病率小于 ▪ 出0.生5/时10身万高。体重均正常,随后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缓慢。

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

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

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文章目录*一、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检查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1、脊髓性肌萎缩是什么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并不少见。

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临床分为SMA-Ⅰ型、SMA-Ⅱ型、SMA-Ⅲ型,即婴儿型、中间型及少年型。

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

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

2、脊髓性肌萎缩的病因脊髓性肌萎缩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

有人记述本病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特征。

不同的病例可属不同的原因,如受寒、疲劳、感染、铅中毒、外伤,还有继发于梅毒,脊髓灰质炎的报导。

脊髓性肌萎缩的发病机理为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及脑干运动核变性及数量明显减少,但无神经细胞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

颈脊髓最常受累。

脊髓前角细胞变性,细胞肿胀,核移位或消失,胶质增生,但前角和脊膜未见炎症反应,也无血管改变。

锥体束于某些病例有退变,但临床很少发现锥体束征。

3、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首先出现在婴儿期和儿童期。

急性脊髓性肌萎缩所致的肌无力出现在2~4个月的婴儿中,这种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就是说需要从父母双方分别获得一个隐性基因。

患有中度脊髓性肌萎缩的小孩在一年或两年内保持正常,然后出现肌无力,下肢比上肢更重。

此病通常不累及呼吸、心脏或颅神经,病程也缓慢。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1、西医治疗,目前,国内外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均无理想疗效,但对于肌肉萎缩症的病症还是得到了一些改善生活!但容易反复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

2、中医治疗,中医以辩证治疗认为应辨清虚损脏腑,这样肌肉萎缩疗程很慢,效果不是很理想,长期下去会造成有些患者体质的一定副作用。

3、心理疗法: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斗争,所以有一个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

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

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杨赫;王凤美;张万明【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最为严重,常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多于2岁前死亡.儿童型SMA的候选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1.2~q13.3.基因诊断是临床上诊断SMA的金标准.目前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预后不良,发病越早,预后越差,常死于呼吸衰竭、吸入性肺炎或心力衰竭.对于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运功能力落后,肌力及肌张力低,智力发育尚正常,需要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需高度重视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产生的危害;对于已生过一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夫妻,如再次妊娠,需做产前基因诊断,以避免类似患儿出生.【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5(012)012【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诊断;呼吸衰竭【作者】杨赫;王凤美;张万明【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儿科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荆州434020;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荆州434020;长江大学儿科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8[引著格式]杨赫,王凤美,张万明.脊髓性肌萎缩症1例并文献复习[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12):20~22.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已确认有3种不同类型:即Ⅰ、Ⅱ型和Ⅲ型。

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迟缓性麻痹与肌萎缩。

通过本病例的学习,以期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做好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患儿男,2月,因“咳嗽伴发热1d”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

患儿为G1P1,出生体重3.0kg,足月剖宫产,否认窒息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父母体健,否认近亲结婚。

入院查体:体温:38.8℃。

最新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治专家共识

最新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治专家共识

2024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治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大类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

主要病变部位为小脑、脑干、脊髓及其传导纤维,亦可累及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等。

HA 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伴有锥体束、锥体外系症状以及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也可累及心脏、内分泌、骨骼、皮肤、视网膜等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系统。

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散发病例亦不少见,提示HA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特别是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是HA的主要病因之一;基因组错义/无义突变、插入/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等是HA的另一类主要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未找到致病基因及其变异。

目前大部分HA尚无对因治疗方法,临床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结合康复治疗、护理照料;少部分HA亚型经特殊治疗后症状可显著改善。

近10年来,HA的诊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更好地提升临床医师对HA 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我们对2015版《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推荐意见。

本专家共识的推荐等级和证据级别标准参考了《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

分子分型HA遗传异质性大,根据遗传方式可将HA分为以下4种。

一、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ADCA患者一般在30~50岁隐袭起病,病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青少年期及老年期起病者。

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最常见的ADCA,目前已发现的SCA亚型(基因型)已超过50种,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是其共同特征,不同亚型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差异。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解读PPT课件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解读PPT课件

建立由神经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 组成的协作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 和康复服务,实现综合干预和整体管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病机制
SMN蛋白在维持运动神经元正常 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减少 会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从而 引起肌无力和肌萎缩。
流行病学特点及地区差异
流行病学特点
SMA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 1/6000-1/10000,不同种族和地区 间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地区差异
欧美国家SMA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亚 洲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此外,不同 国家和地区间的SMA患者临床表现和 遗传特点也存在一定差异。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 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1
• 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与诊断评估 •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 长期随访管理及生活质量评价
01
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脊髓性肌萎缩症定义及分类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定义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心理问题处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
在处理并发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次,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呼吸道感染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由于呼吸 肌无力,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营养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全文)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病,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共识中SMA特指位于5q13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OMIM 600354)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5q-SMA。

SMA发病率约为1/10 000,人群携带率约为1/50[1]。

2019年中国大陆上市了疾病修正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也相继发表了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2],标志着SMA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准诊治和管理时期。

SMA的携带者和新生儿筛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常规开展[3,4],我国一些地区也逐渐开始筛查[5,6],SMA预防窗口进一步提前。

SMA的致病基因SMN1和修饰基因SMN2(OMIM 601627)高度同源,SMN1决定疾病的发生,SMN2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使得SMA的遗传学诊断不同于绝大多数单基因遗传病。

规范SMA遗传学诊断及应用对于临床诊治、管理、预防和遗传咨询将提供重要帮助。

本共识参照国内外近年SMA临床诊疗实践和指南共识[2,7,8,9,10],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多学科专家研究起草,包括了患者和携带者基因型、基因诊断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携带者筛查的要点及遗传咨询等内容,并对SMN2拷贝数的临床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旨在为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

临床表现与分型SMA患者起病年龄差异性大,从出生前至成人期均可发病。

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呼吸、消化、骨骼等多系统受累。

根据起病年龄、运动里程碑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分为五型。

近年的临床实践趋于将每型SMA进一步分为亚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病程和观察药物疗效(表1)[11,12,13]。

表1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分型和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1.SMA一般临床诊断过程如下:(1)临床评估:临床医师根据病史查体拟诊,主要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和躯干的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有时可见舌肌纤颤、手震颤;(2)临床检测:包括血肌酶谱,肌酸激酶(CK)值正常或轻度升高,绝大多数患者不超过正常值的10倍,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3)基因检测显示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或SMN1复合杂合突变,阳性结果可确诊SMA;(4)基因检测阴性结果患者需行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11](图1)。

SMA的临床分型主要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和获得的运动里程碑,并参考SMN2拷贝数(表1)。

部分患者的运动里程碑获得迟于健康个体,因此,建议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图1SMA诊断流程图2.SMA鉴别诊断:当疑似患者的基因检测未见SMN1双等位基因致病变异,或症状不典型,或伴有非SMA临床表现时,进行以肌无力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6个月以下患儿需鉴别其他软婴综合征,6~18个月患儿需鉴别婴幼儿时期起病的神经肌肉病。

成年期患者需鉴别成人期起病的神经肌肉病。

因需鉴别的疾病种类繁多,常选择二代测序技术(NGS)及其他高通量诊断技术(表2)。

表2SMA的鉴别诊断致病机制与遗传学诊断基础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SMN1(NG_008691.1)定位于5q13.2,转录本编号NM_000344.3,其编码的全长SMN蛋白(NP_000335.1)在各组织细胞广泛表达,参与剪接体蛋白复合体的组装,是真核细胞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管家蛋白[14]。

SMN1双等位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通常导致SMA发生。

SMA病理生理学表现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

一、SMN1突变基因型和变异频率98%的SMA患者的SMN1双等位基因变异分别遗传自双亲,2%患者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新生变异[15]。

SMA突变基因型主要有两类:95%由SMN1双等位基因纯合缺失所致,即[0+0]基因型;5%由SMN1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即一个等位基因缺失,另一个等位基因发生微小致病性变异,为[0+1d]基因型。

SMN1双等位基因均为微小致病性变异,即[1d+1d]基因型,非常罕见,目前仅有白种人近亲婚配的病例报道。

SMN1缺失大部分为外显子7合并外显子8共同缺失,少部分仅为外显子7缺失。

由于外显子8位于非编码区,SMN1缺失通常指外显子7缺失。

SMN1微小致病性变异在不同种族患者中表现不同的变异谱系,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微小致病性变异约90种(),中国患者已报道[16,17,18,19,20,21,22]近30种,其中检测频次≥2,并经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致病性评估[23,24]确认为是致病性微小变异有7种(表3)。

表3中国SMA较常见的微小致病性变异二、SMN2表型修饰及临床意义SMN2全长mRNA编码与SMN1相同的SMN蛋白。

SMN2与SMN1的序列同源性>99.9%,两者仅存在5个碱基差异,其中在第7外显子第6位c.840的C/T,导致90%的SMN2 mRNA外显子7被选择性剪接,仅有10%的SMN2表达全长有功能SMN蛋白[25]。

SMN1和SMN2均位于5q13.2,该区域存在包括SMN在内的多对同源基因导致基因组不均等的互换和基因转换,出现SMN1和SMN2拷贝数的多种变化。

在SMA 患者中可以见到SMN1真实缺失,SMN1∶SMN2拷贝数通常为0∶2,约占中国SMA人群28%[16];还有SMN1转换为SMN2导致的SMN1缺失和SMN2增加,或者SMN1真实缺失伴随SMN2重复,这两类情况SMN1∶SMN2拷贝数为0∶3或者0∶4,约占62%[16];同时,SMN1和SMN2之间还存在部分转换,出现SMN1-SMN2融合基因,患者仅见SMN1外显子7缺失,外显子8不缺失,约占6%[16]。

在一般人群中正常个体的SMN1基因至少为1拷贝,而SMN2基因可以为0拷贝,绝大数个体的SMN1∶SMN2拷贝数为2∶2,但也有正常个体SMN1基因多于2拷贝。

SMN2拷贝数是目前公认的SMA修饰因子,患者携带SMN2拷贝数越多表型越轻,尽管其与表型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在国内外管理共识中仍将SMN2拷贝数作为SMA诊断的标准步骤之一[2,7]。

一般认为,携带1个SMN2拷贝的患者是最严重的0型,宫内发病,出生后1个月内死亡;携带2个SMN2拷贝的患者通常为1型,大部分在2岁前死亡,早期给予药物治疗及呼吸和营养支持可降低死亡率;携带3个SMN2拷贝的患者主要为2型和3型,需要药物治疗和前瞻性干预及定期随访;携带4个SMN2拷贝数的患者通常为4型,发病晚,病情进展缓慢[26,27]。

SMN2拷贝数在以调控SMN蛋白为治疗策略的药物临床试验中常常被作为重要参考数据[28],而在新生儿筛查中则被作为症状出现前患者治疗评估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9]。

三、携带者及人群携带率SMA携带者指表型正常但一条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功能正常而另一条染色体的SMN1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的个体。

在正常等位基因中,将携带1个SMN1基因拷贝定义为1拷贝(1-copy);将携带2个SMN1基因拷贝定义为2拷贝(2-copy)。

在致病等位基因中,将携带SMN1缺失或因转换导致的SMN1缺失定义为0拷贝(0-copy);将携带微小变异的SMN1基因定义为1d[8]。

因此,SMA携带者的SMN1基因型主要分为4种:[1+0]基因型,即外显子7拷贝数为1,该携带者的一条染色体上SMN1功能正常,另一条染色体上存在SMN1缺失或转换;[2+0]基因型,即SMN1外显子7拷贝数为2,该携带者2个功能正常的SMN1基因拷贝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另一条染色体上存在SMN1缺失或转换;[1+1d]和[2+1d]基因型,即SMN1外显子7拷贝数≥2,一条染色体上的SMN1功能正常,并且拷贝数为1或2,另一条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存在微小变异而功能异常[8]。

世界范围内SMA携带率为1/100~1/45[1],亚洲人群携带率约为1/48。

一般人群中,[1+0]、[2+0]、[1+1d]和[2+1d]基因型的人群频率分别为2.58×10-2、1.09×10-3、4.72×10-4和1.99×10-5[29]。

而在肯定携带者人群中[2+0]频率约为4%[30],[1+1d]频率约为5%[16]。

基因诊断SMN1发生双等位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是SMA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诊断或临床疑似SMA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确诊。

检测的目标基因为SMN1和SMN2。

其中SMN1拷贝数和致病性变异的检测结果用于疾病诊断或排除诊断,SMN2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作为患者诊断后的治疗、临床管理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一、基因诊断原则SMA基因诊断应满足各种SMN1突变基因型患者的诊断,包括SMN1纯合缺失患者,即[0+0]基因型;以及SM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即[0+1d]基因型:(1)在人类基因组中SMN1与SMN2高度同源,基因诊断技术须分别针对SMN1和SMN2。

SMN1与SMN2全长转录本在外显子7(c.840C/T)和外显子8(c.*239G/A)的差异碱基位点作为区分两个基因座的主要参考位点。

(2)SMN1与SMN2均存在多个转录本,为减少致病性变异的误判,推荐SMN1 NM_000344.3和SMN2 NM_017411.3全长转录本分别作为SMN1与SMN2基因分析的参考序列。

(3)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基因检测时,建议同时报告SMN1和SMN2的拷贝数。

(4)基因诊断明确的患者,其父母有必要进行SMN1检测,以便确定父母SMN1基因型和患者变异基因的来源,进行遗传咨询。

二、基因诊断流程:由于95%的SMA患者为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应首先进行SMN1拷贝数定量分析。

当受检者为SMN1外显子7或外显子7与8纯合缺失,即可诊断为SMN1纯合缺失型患者。

当受检者为SMN1杂合缺失,提示需进行另一个SMN1等位基因的序列分析:如检测到微小致病性变异,该个体诊断为SMN1缺失和微小变异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如未查到微小致病性变异且临床表现又不典型,该个体可能仅为SMN1缺失携带者,可能是其他疾病患者,需进一步鉴别诊断。

当受检者没有检测出SMN1纯合缺失或复合杂合变异,但具有明确的SMA临床诊断,则可能存在检测范围外的致病性变异,特别当患者父母为近亲婚配时,应进行SMN1基因全序列分析,以确诊SMN1双等位基因均为致病性微小变异的患者。

三、SMA相关的基因诊断技术(一)拷贝数检测技术1.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MLPA方法针对SMN1与SMN2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碱基差异位点(c.840位点C/T和c.*239位点G/A)设计杂交探针,采用其他染色体位点的多个管家基因作为内参基因,以SMN1∶SMN2不同拷贝数的样本作为平行对照,在完成杂交连接等系列反应后,根据荧光峰面积的比值比来判断目标基因序列的拷贝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