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合集下载

口服给药名词解释

口服给药名词解释

口服给药名词解释口服给药是指药物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消化系统而被吸收和利用的一种给药方式。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口服给药分为固体口服给药和液体口服给药两种形式。

固体口服给药常见的有药片、药粉、胶囊等。

- 药片是将药物制成平面片状,采用直接吞咽的方式服用。

药片的优点是制作方便、稳定性好,易于携带和储存。

但也存在缺点,如刺激食道黏膜容易引起不适感,消化液的影响容易导致药效不一致等问题。

- 药粉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通过口腔的湿润或与液体混合后吞咽服用。

药粉的优点是易于咀嚼和吞咽,速度较快,易于体内吸收。

但也存在缺点,如剂量的准确性较差,易于粘在喉咙或牙齿上,有些药物的苦味无法遮盖等。

- 胶囊是将药物包裹在胶囊中,通过直接吞咽的方式服用。

胶囊的优点是易于咀嚼和吞咽,避免药物与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减少刺激。

但也存在缺点,如药物在胶囊中释放时间难以控制,不能适应所有人群等。

液体口服给药常见的有口服液、混悬液等。

- 口服液是将药物溶解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制成液状,通过直接饮用的方式服用。

口服液的优点是容易吞咽和吸收,剂量准确性高,可调剂药物浓度,适应性广。

但也存在缺点,如口服液有一定的体积,不太方便携带,味道有时不易接受等。

- 混悬液是将药物悬浮在液体中,制成悬浮液状,通过直接饮用的方式服用。

混悬液的优点是药效较快,易于服用和吸收。

但也存在缺点,如悬浮液的药物颗粒较大,容易沉淀,需要摇匀后再服用,口感不佳等。

口服给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吞咽、胃酸和胆汁对药物的分解和消化,以及全身吸收和首过效应等。

药物经过口服给药进入消化系统后,经过胃酸和胆汁的作用,药物被分解或转化为可吸收的形式,然后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作用部位,发挥药效。

总之,口服给药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方式,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在使用口服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剂型分类

药物剂型分类

药物剂型分类药物剂型就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就是临床使用得最终形式。

剂型就是药物得传递体,将药物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

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可以制备多种剂型,药理作用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得疗效,应根据药物得性质、不同得治疗目得选择合理得剂型与给药方式。

常用剂型有40余种,英分类方法有多种:(一)按给药途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得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

1、经胃肠逍给药剂型就是指药物制剂经口服用后进入胃肠道,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得剂型,如常用得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

容易受胃肠道中得酸或酶破坏得药物一般不能采用这类简单剂型。

口腔粘膜吸收得剂型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就是指除口服给药途径以外得所有其她剂型,这些剂型可在给药部位起局部作用或被吸收后发挥全身作用:(1)注射给药剂型:如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腔内注射等多种注射途径。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

(3)皮肤给药剂型: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剂型:如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剂、粘贴片及贴膜剂等。

(5)腔道给药剂型: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滴剂及滴丸剂等,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得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得要求,甚至一种剂型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

1、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藹子状态(质点得直径小于lnm)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得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低分子溶液,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汕剂、酷剂、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主要以髙分子(质点得直径在1〜lOOnm)医'学教冇网搜集整理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得均匀分散体系,也称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胺碘酮的给药方法及剂量

胺碘酮的给药方法及剂量

胺碘酮的给药方法及剂量胺碘酮有顿服、口服及静脉注射三种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分成负荷量及维持量,但治疗时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不同临床背景的患者,用药剂量需个体化,在此过程中医生的个人经验将起很大作用。

所谓合理用药是指已被推荐的给药方法与个人经验完美的结合,最后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胺碘酮的顿服法胺碘酮的顿服法临床应用较少,相关资料与经验也少。

其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临床需要很快地转复房颤或控制心室率而采取临时服药的一种方法。

顿服法主要治疗偶尔发生的房颧伴快速心室率的事件,属于中度的紧急情况,当病情更为紧急时。

需要采用静脉给药的方法。

1.给药剂量胺碘酮顿服剂量为30mg/kg,例如患者体重60kg时顿服胺碘酮剂量1800mg,以此类推。

2.临床应用有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发作一次,发作时伴有一定症状,发作后用胺碘酮治疗容易转复为窦律。

对这种患者长期每日服药的方法显然不妥。

可以选用房颤发作后顿服胺碘酮的方法。

服用时患者常需住院。

在医生严密监护下完成一次性服药转复房颤的过程。

当多次采用顿服法转复房颤明显有效而又安全时,考虑该患者可以在院外自用胺碘酮顿服法转复阵发性房颤。

应用胺碘酮顿服法时,应排除患者存在以下疾病:病窦综合征、房室阻滞、束支阻滞、长QT综合征、器质性心脏病。

3.临床评价对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转复的患者,胺碘酮顿服法转复房颤所需时间比口服法短,而对体重较大的患者。

这一剂量实际与推荐的口服剂量的上限已十分接近。

但目前临床顿服法应用较少,不能提供更多的应用经验。

二.胺碘酮的口服法1.适应证口服胺碘酮主要用于可以“择期”治疗的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但不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需要紧急治疗。

2.给药剂量(1)负荷量:住院患者的口服负荷量1.2-1.88g/d,分次服用,直到总量10g后改维持量。

门诊患者的口服负荷量600mg/d,分次服用,总量达10g后改维持量。

兽医药物的种类与用法

兽医药物的种类与用法

兽医药物的种类与用法兽医药物是指用于治疗动物疾病或预防动物疾病的药物,涵盖了广泛的种类和应用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兽医药物的种类及其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I. 抗生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常见的兽医药物,用于对抗细菌感染。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的用法主要有口服、注射和外用等。

对于轻微的感染,可以使用口服抗生素来治疗,而对于严重感染或无法口服的情况,则需要通过注射给药。

II. 抗寄生虫药物类抗寄生虫药物是用于预防或治疗动物寄生虫感染的药物。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驱虫剂、驱蚤剂和驱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给药。

根据不同类型的寄生虫感染,选择相应的药物并按照药物说明进行使用。

III. 抗病毒药物类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动物病毒感染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帮助动物恢复健康。

抗病毒药物的给药方式可以是口服、注射或外用等,具体用法应根据药物说明来进行使用。

IV. 镇痛药类镇痛药是用于减轻动物疼痛和不适的药物。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非处方药如普通止痛药,以及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麻醉剂等。

镇痛药可通过口服、注射或外用等方式给药,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方法。

V. 消炎药类消炎药是用于减轻动物炎症和疼痛的药物。

常见的消炎药包括非处方药如布洛芬和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等。

消炎药通常通过口服、注射或外用等方式给药,具体用法应遵循药物说明和兽医的指导。

VI. 补充营养药物类补充营养药物是用于满足动物体内所需营养物质的药物。

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动物食欲不振、缺乏某些维生素或矿物质等,可以使用补充营养药物来提供所需营养。

这类药物通常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药。

总结:本文介绍了兽医药物的种类及其用法。

不同类别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包括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镇痛药、消炎药和补充营养药物等。

给药方式也因药物的不同而异,可以是口服、注射或外用等。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注射剂得定义、特点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药物以注射得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得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与脊髓腔注射等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得常见原因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就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瞧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得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就是存在“肺首过效应”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与肺首过效应。

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

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就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

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得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得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丰富得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得脂质膜,药物以扩散与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得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肌内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疏松得皮下组织中。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得神经末梢5、Intradermal:皮内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0、05 ml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Should be isotonic6、皮内注射(i、c、)将药物注入真皮下。

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

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

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
药物递送系统是指一种将药物送入人体特定组织或细胞中的系统,药
物递送系统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其药物释放方式的不同。

现在,我
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方法吧。

第一类是控释系统,即开发出来能持续地稳定释放药物的系统。

这种
系统的适应症范围比较广,可以用于治疗长期疾病和缓解疼痛等。

其中,较为常见的控释系统包括二聚体、防水吸附型和射流微粒等系统。

第二类是靶向递送系统。

这种系统通过靶向判断细胞种类,抑制临床
症状的表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分类方法包括激活型、目标方法型和生物素系统型。

第三类是传统的递送系统,传统的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溶解渗透型,常常被用来治疗物质易于吸收的疾病。

2、粉末舌下输入型,适合于治疗口腔麻醉药物。

3、片剂吞咽输入型,被广泛应用于短暂型和先后药物治疗。

4、脂质型递送系统。

这种系统中药物被包裹在脂质纳米或微米颗粒中,通过伸展式释放方式递送药物。

总的来说,药物递送系统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其药物释放方式的不同,包括控释系统、靶向递送系统和传统的递送系统。

这些不同的药
物递送系统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疾病需求的药物递送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形态分类

药物形态分类

药物形态分类药物形态是指药物的外观形式,它与药物的给药方式、药效释放、药效发挥等有密切关系。

药物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口服药物口服药物是药物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其中,片剂是最常见的口服药物形态,具有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吸收较慢,血药浓度峰时间较长。

胶囊剂和颗粒剂的吸收较快,但胶囊剂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

口服液则具有吸收快、药效迅速等特点,但携带不便。

2.注射药物注射药物是指通过注射方式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形态,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等。

注射药物具有药效迅速、剂量准确等优点,但使用不便,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3.外用药物外用药物是指通过皮肤、黏膜等部位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形态,包括软膏、贴膏、搽剂、洗剂等。

外用药物主要用于皮肤、黏膜等局部病变的治疗,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但药效释放较慢,作用范围有限。

4.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以生物体为基础的药物形态,包括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因子等。

生物制品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如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血液制品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特定疾病。

5.其他药物形态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药物形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形态,如气雾剂、喷雾剂、滴眼剂等。

这些药物形态具有特殊的药效释放方式和临床应用价值,如气雾剂可以用于呼吸道吸入治疗,喷雾剂可以用于口腔或鼻腔内的局部治疗等。

总之,不同的药物形态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药物形态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时,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摘要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发现给药途径将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在实验中,分别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在三只小鼠身上分别注射了相同剂量的药物,并在规定时间内记录了药物的药效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的药效指标最高,其次是皮下注射,而口服的药效指标最低。

本实验结果说明,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具有显著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口服等禁忌症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疗效。

关键词: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引言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学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药物的疗效不仅仅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还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有关。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JlrsorpEPtion、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给药途径将会导致药物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不同的疗效。

例如,有些药物禁止口服,需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然而,目前对于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还存在着争议。

为此,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以期为药物治疗中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成年雄性小鼠3只,体重100±10g。

药物:XX药物,纯度99%。

实验设备:注射器、胶管。

试验方法:1、将3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只)。

2、在同一时间点分别给3只小鼠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注射后记录时间节点。

3、静脉注射方案:在小鼠尾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10mg/100g。

皮下注射方案:在小鼠背部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40mg/kg。

口服方案:将药物通过灌胃管灌入小鼠胃内,药物浓度为20mg/ml,剂量为80mg/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一些药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给药),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

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

然而,多数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

直肠给药
许多口服给药的药物可以栓剂形式直肠给药。

药物与蜡状物混合制成栓剂,即便插入直肠亦不会溶解。

药物可通过直肠壁丰富的血循环迅速吸收。

当患者恶心、丧失吞咽能力、限制饮食和外科手术后等不能口服时可用栓剂直肠给药。

一些药物的栓剂形式有刺激性,这类病人应采用消化道外给药。

喷雾吸入
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

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

只有少数药物可用此途径。

吸入的药物应仔细监测以保证患者在特定时间内吸入适量的药量。

定量吸入系统可直接安装在给肺供气的通道上,因而非常有用。

因喷雾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肺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疾病。

经皮给药
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技术,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新药物治疗技术。

通过物理手段,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病变组织和器官直接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被医学界称为第三代给药方法。

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

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皮进入血循环。

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很多小时或很多天,甚至更长。

然而,这种途径受药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

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

这类药物有治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莨菪碱、戒烟用的尼古丁、治疗高血压用的可乐定及镇痛用的芬太尼等。

透皮给药
超声电导是一种采用超声波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综合了电致孔、超声空化和离子导入三种技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

超声导入的研究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开始仅限于局部药物吸收的研究,发展到促进向药物的系统转运。

而近十年来,超声波被广泛用于增加药物以及大分子的经皮吸收。

超声波导入促进抗生素、蛋白质药物、甾体类药物、烟酸酯类药物及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透皮吸收都已有报道。

超声电导经皮给药可以显著地提高药物经皮吸收和药物局部浓度,是传统经皮给药(如注射)的一种极有潜力的替代方式,特别是在局部皮肤疾病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在皮肤、整形、康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任务: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系统的研究皮肤对超声波的耐受性和经皮渗透性,以及超声促渗技术与化学促进剂、离子导入、电穿孑L技术的协同作用,优化超声参数,改善中药经皮给药剂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超声电导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我国也逐渐应用于各科室,此给药办法是用超声波将药物经皮肤或粘膜局部的传导到机体组织中去,是医学界称为第三代给药方法。

透皮给药系统又称透皮治疗系统,是指直接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TDS较传统给药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的pH值、食物以及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避免了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产生持久、恒定及可控的给药速度和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用药部位在体表,使用和中断给药方便等。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六大优势:
✧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的pH值、食物以及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避免了药物在体内的首过效应;
✧可产生持久、恒定及可控的给药速度和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
反应;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用量小,效果更明显。

✧用药部位在体表,使用和中断给药方便
✧无创伤,无痛苦,患者依从性好。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某些药物口服后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

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首过效应”又叫首过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后未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即被代谢的现象。

可分为三种:
首过效应
1、肝首过效应。

口服药物后即可发生,如果静脉或舌下给药则可避免。

2、肠道首过效应。

3、肺首过效应,极个别药物,如氯仿等。

临床上受首过效应影响较大,而且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利血平、心得安、利多卡因、美多心安、舒喘灵、利他灵、吗啡、度冷丁。

阿司匹林、可的松及丙咪嗪等。

历程:
1.最早报道超声透皮的文献要追溯到1954年,Fellinger和Sehmidt成功运用超声能量
将氢化可的松药膏导人患者的手指关节,用于治疗的多发性关节炎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三位科学家在1995年8月美国《科学》第11期上首次报道了利
用低频超声波介导成功地将胰岛素透人皮内的试验后
3.2004美国FDA批准SontraMedical公司的利多卡因超声皮肤渗透给药装置(lidocaine,
SonoPrep)用于局部麻醉。

标志着超声促渗给药技术的成熟,揭开了第三代给药方式的历史篇章。

4.2008年,韩国率先采用直流电脉冲结合超声的等复合技术,在表皮层增加水溶性生
物孔道进而增加药物通过率,并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

超声促渗技术走向联合、更高效的时代。

5.2013年,(韩国独资)沈阳新进医疗器械,将超声电直流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引进中国,
并在中国大陆组装生产第一台SEDDI——超声电直流药物离子导入仪。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