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墓出土瓷器研究
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探究

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探究胡彦羽【摘要】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碗、碟、盘等日常生活用器,地域上基本集中于吉林省的扶余和辽宁省的新宾两地.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与明代东北的历史有关,历史上北元势力曾盘踞于扶余,后金曾定都于新宾.瓷器在明代东北应该多是官宦贵族的用具.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基本来源于中原地区,中原瓷器流入东北的途径主要有互市、赏赐、中原人口流入等.【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2【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明代;东北地区;出土瓷器;类型;来源【作者】胡彦羽【作者单位】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杭州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2东北地区出土明代瓷器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是在对明代扈伦四部的辉发部和乌拉部故址的调查中出土了一些明代瓷器。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吉林省文物志》以及一些期刊上刊布的发掘简报中陆续可见明代瓷器出土材料。
本文将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并对出土瓷器的器型、源流作初步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东北地区明代瓷器的出土情况东北地区明代瓷器集中发现于墓葬(见表1)和城址(见表2)中,另外还有一些采集、征集品(见表3)。
表1 东北地区墓葬出土明代瓷器一览表年代地点出土瓷器及数量参考文献备注明初吉林珲春黄家店碗23、碟3、壶3、杯1及瓷器残件[1]明初吉林梅河口市大湾乡玉井村瓶1、盘1、碗4、杯1 [2]70-73 杯为征集品明初(景泰年间或其后)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县朝东墓碗14、盘5、瓶1、碟1、壶1 [3]明初吉林省柳河县钓鱼台明墓碗2、盘1、罐1 [4]125-127明初吉林柳河县柳河镇碗2 [5]明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西凤墓瓶1、盘2、杯1、碗1 [6]盘及杯中的1件为征集品。
明成化之后吉林省德惠县朝阳乡双城子村碗3、瓶3、盅1 [7]明成化之后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碗2、盅1 [8]明辽宁省锦州中学罐3(其中一件残) [9]明景泰元年辽宁省鞍山市崔源墓罐17、碗11、瓶1,另有火葬缸胎骨灰罐2件[10]明吉林扶余碗2、罐1及盘、碗残片[11]明吉林省通化县河南村碗4、碟1、盅1 [12]明清吉林省九台县博尔哈通古墓碗1 [13]132-134表2 东北地区城址出土明代瓷器一览表年代地点出土瓷器及数量参考文献备注明中晚期吉林省朝阳镇辉发城碗9、盘5、瓶6、罐2、杯(已残) [14]明代中晚期吉林市西北的乌拉镇瓷碗等瓷器残片及缸胎残片[15]明末吉林省四平市碗、盘、碟、匙、杯、壶、盅、钵、罐和茶托等生活器皿残片[16]不晚于1584年吉林省梨树县器底2件,及缸胎器标本[17]采集品辽金明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瓷器口沿,器底等残件[18]采集品明晚(后金建国前后) 辽宁新宾赫图阿拉罐1(残)、瓶1(残),碗、瓶、盆、盘、罐、盅等残片[19]吉林扶余贾津沟子古城盘1、碗以及瓷片[20]59-60 盘为征集品明吉林洮安城四家子古城壶1 [21]明清吉林扶余班德古城瓶2、盘2、碗1、壶1 [20]50-52明清吉林扶余下岱吉古城青花瓷片[20]50-52明清吉林扶余南城子古城瓷片[20]50-52明清吉林扶余西南城子古城明清青花瓷片[20]50-52明清辽宁新宾佛阿拉城址瓷碟,碗残片等[22]明清之际辽宁新宾第二砖厂平地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温家窑南山城碗,碟及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头道砬子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罗家堡子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魏家堡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驿马道班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珠子山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达子营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头道堡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三道堡东山城址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北砬背山城青花瓷片[22]明清辽宁新宾龙头山城青花瓷片[22]辽金明清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大喇嘛坨子古城青花瓷碗残片2 [23]明表3 东北地区其他遗迹出土明代瓷器及采集、征集品一览表说明:以上表格中出土瓷器未注明数量者均不知其具体出土数量。
江西明墓的类型和分期

江西明墓的类型和分期作者:袁胜文来源:《南方文物》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墓室情况,通过类型学分析,将江西明墓的发展分为明初至弘治中期、弘治晚期至嘉靖初年、嘉靖中期至明末三期。
认为,弘治晚期至嘉靖初期是江西明墓的变化期,其原因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和丧葬观念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江西;明代;墓葬;分期Abstract:Based mainly on the tomb chamber,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tombs in Jiangxi Province into three periods by typological analysis:the early Ming to the middle Hongzhi,the late Hongzhi to the early Jiajing,middle Jiajing to the late Ming. We believe that from the late Hongzhi to the early Jiajing is a variable period for the Ming tombs in Jiangxi Province,which are due to the factors of economic status,geographical conditions,funeral concept,etc.Key words: Jiangxi, Ming Dynasty, tombs, periodization江西明代墓葬发现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形制丰富,基本能代表南方地区明墓的特征,墓中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随葬品,是研究明代墓葬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江西明墓做过研究,如霍巍对江西明代后期藩王墓的形制演变做了讨论①,刘毅在专著中对江西明代藩王墓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②,韩佺则对明代江西宗藩玄宫制度进行了探讨③,江西明代藩王墓的发掘者们也进行过全面分析④。
阶级分析方法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方法论

阶级分析方法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方法论作者: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3期“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论,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考古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当然应该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阶级分析方法至少在考古学的以下领域可以发挥作用。
其一,对文明起源的研究。
中国考古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
国家文明的起源研究离不开“阶级分析方法”。
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说法,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而国家文明出现的前提是阶级的产生。
恩格斯讲:“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
”考古学证明,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是漫长的原始社会,即人类“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恩格斯还认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这一点在考古学上有着丰富的实例。
研究文明起源,如果离开阶级分析方法,离开对人类分工产生的过程研究,离开对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及男性对女性压迫起源的研究,离开城乡对立起源的研究,即如果离开对人类阶级及阶级斗争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是难以揭示文明产生的细节化过程和本质特征的。
中国考古学完全可以为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具体而生动的资料与成果,从而为探讨人类文明起源与人类阶级起源及阶级矛盾运动的关系做出重大科学贡献。
其二,对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阶级现象与阶级矛盾运动的研究。
恩格斯说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考古发现的帝王陵、皇宫、礼器等,都是属于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所拥有的“文化”,它们与当时贫民阶级的墓葬、住宅和用品有天壤之别。
明代藩王用瓷 -回复

明代藩王用瓷 -回复
明代藩王确实非常喜欢使用瓷器。
明朝时期,瓷器的生产和贸易达到了巅峰,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产业。
藩王作为明朝的贵族,经常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他们收集和使用大量的瓷器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藩王们通常会拥有许多珍贵和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五彩瓷、官窑瓷等。
他们用瓷器来装饰宫殿、庭院和寝宫,并用于举办宴会和庆祝活动。
同时,藩王们还会赏赐瓷器给其他贵族、官员和外国使节,以展示他们的威望和礼仪。
藩王们喜欢使用瓷器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瓷器被认为是高贵和珍贵的物品,能够体现藩王的地位和身份。
其次,瓷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能够展示藩王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此外,瓷器的功能和特性,如耐热、耐酸碱等,也使其成为藩王们使用的理想物品。
总而言之,明代藩王对于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大量收集和使用瓷器,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同时,这也促进了明代瓷器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解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代青花瓷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明洪武□径19且匡米估价:RMB2O0000一250000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楔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临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盖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
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莲大罐明洪武高48·3厘米估价:RMBl800000- 2200000 成交价:RMBl650000青花花卉纹盖罐明洪武通高66厘米景德镇窑洪武时烧造。
银装素裹,巧夺天工

银装素裹,巧夺天工自然银大部分伴生在铜、铅、铁、镍的硫化物矿床中。
在自然界里,银和金通常以“姐妹矿”形式产出,多数金矿既有金又含银。
因而,在黄金饰物中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白银。
由于银在自然界不以单质形式存在,所以人类先认识了金,然后才发现了银。
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其延展性仅决于金。
由于这一独有的特性,人们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
同时,因为银的取得量非常少,又被历代比作“自金”,珍贵程度曾经比黄金还要贵,因而又曾作为货币流通。
江西银制品的制作和使用具有较长的历史。
考古发掘证实,春秋时期江西先民就懂得了银矿采冶金银器和银器的制作。
2007年靖安东周墓葬出土的金质族徽,就是一件金银饰品。
它应当是一件金银自然伴生的金银饰物。
其表而分里中外三圈装饰龙形图案,各区之间采用环形锯齿状纹间隔。
里圈为二组简体龙纹(也可称窝纹),中圈五组龙纹,外罔七组龙纹。
龙纹采用背面捶揲技法,把卷尾龙的上、下颚、眼睛,眉毛刻画得惟妙惟肖。
完美的设计、程式化的构图和成熟的捶揲技术,使得这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成为迄今发现的同时期最繁复的金银饰品,是金银饰品的杰出代表(彩版一,1)。
这段时期,我国一些战国墓葬中出土有许多银饰品,湖南长沙近郊㈩土过楚怀王二十九年题铭的银器皿,河南辉县固围村也发现过战国时期的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中出土有猿形银饰,陕西神木纳林战国晚期匈奴墓中出土的银虎银鹿、银杯等。
内蒙古杭锦旗匈奴墓出土的五件银器,工艺十分精湛,是匈奴金银器的力作。
而山东淄博窝村西汉齐王刘襄墓中出土的西汉初期墓葬的130余件银器,是秦代物品。
其中一件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内外鏨刻龙凤纹,布局疏密得宜,线条流畅活泼。
此时金银作丁的器物。
主要还是铜质或铜锡合金质地的错金银器物。
汉代,中国的金银器制作进入到成熟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多金王朝。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打通,中西交流日益密切,金银器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门类,银器制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异域风情的银器制品的巾土,表明金银器的制作受到了西方及中亚地区的影响。
江西南城益庄王墓出土乐俑的社会功能及身份职能研究

江西南城益庄王墓出土乐俑的社会功能及身份职能研究摘要:江西省文物管理局于1958 年在抚州市南城县(今南城县洪门水库长塘村)发掘了明代益庄王朱厚烨及妻(妃)王氏、继妃万氏合葬墓。
合墓中出土陶仪仗俑204件,经考证其中乐俑为78件,出土乐俑数量、种类为明代江西藩王墓之最。
本文通过对益庄王墓出土乐俑与相关古籍、文献的二元印证,试图考证益庄王墓出土乐俑人物原型的社会身份,并探究其身份与职能的关系,映射出该乐俑的内在文化属性。
关键词:出土乐俑;明代王府音乐;乐籍制度一、出土乐俑的墓主人与乐俑本体研究益庄王朱厚烨,明宪宗朱见深孙,益端王朱祐槟长子,母妃彭氏。
生于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一日(1498年),正德四年闰九月初十日被册封为益王世子(1509年),嘉靖二十年二月十二日被册封为益王(1541年),嘉靖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五十九岁。
益庄王朱厚烨的相关记载较少,大多涉及文学方面,清代文学家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里称朱厚烨“醇粹嗜学,留心经史”,为朱厚烨印行《勿斋集》。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8年9月26日至10月12日,为配合南城县洪门水库工程,在长塘村殿后山发掘了明代益庄王朱厚烨及妻(妃)王氏、万氏的合葬墓。
合墓出土陶俑204尊、金玉器255件,另有锡明器、瓷器等,是江西明藩王墓中随葬品最为丰富者。
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仪仗俑204尊,其中乐俑为78尊(不算司职不明俑),其中在军乐中使用较多的乐器,如钹、锣、长号、唢呐约有21尊(锣类乐器乐俑中有两个疑似使用锣类乐器的乐俑);其它乐器,如笛、箫、笙、琵琶、鼓、板约有53尊;琴有4尊。
除此之外,部分司职不明俑中有2尊疑似为歌舞俑或戏曲俑。
(图1 益庄王墓骑马俑)[1](图2 益庄王墓琵琶俑)[2](图3 益庄王墓歌舞俑)[3]乐俑本体除所持乐器种类繁多以外,其造型工艺也大致可分为三类,其原因为该墓为合葬墓,有关文物也分三批入土,《江西明代藩王墓》[4]中所著:“益庄王墓出土的204尊陶俑,从风格上看,有三种不同的风格……三种风格,当出自不同的匠手,说明此批陶俑是分三批先后人葬的。
明代晋端王墓陵园的发掘

明代晋端王墓陵园的发掘作者:赵辉冯钢郝丽君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6期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3座平面为“甲”字形的大型砖室墓,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3座墓葬主人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及其继妃王氏(M1)和赠夫人院氏(M3)。
3座墓葬均被盗扰,但是墓葬本身规模很大,墓室内出土少量金银器、玉器、瓷器、陶器,保留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
这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明代藩王墓及陵园的考古工作。
陵园布局和结构晋端王墓位于今太原小店区黄陵东峰村北,南临东峰村,东依五龙沟,西接岗头村,北距第一代晋王朱棡墓约1.8公里。
经调查钻探,晋端王墓陵园布局基本完整,平面近“目”字形,东陵墙保存相对较好。
3座大墓位于陵园中部,自西向东排列,端王与殷氏合葬墓(M2)居中,王氏墓(M1)居左,院氏墓(M3)居右且位置靠南,并且规模明显小于另两座墓葬。
正对端王墓的墓道,距墓道南端11.6米处有一建筑基址(F1),根据发现的柱础石布局及现有资料,推测此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解剖陵园西北角时,在距地表深0.2—2.3米的位置发现夯土。
由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的影响,夯土被破坏,土质硬度不均,夯层不明。
陵园北墙距地表深约0.3米处发现夯土,夯土墙宽5.5米,夯土内土质硬度不均,夯土厚度为0.32—0.35米,夯层不明显。
陵前建筑基址陵前建筑基址(F1)只保留有中轴线以西部分,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1米。
整体结构为夯土台基包砖,夯土台基高出明代地表0.95米。
推测为室内的区域,可见地面铺设有方砖,根据铺砖方式和砖的规格可以将现存地面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以两条条砖带分界,西部宽1米,东部宽1.3米,两侧有路牙,中部区域南北残长10米,东西宽7.2米。
三个区域地表处于同一平面,未有叠压打破关系,西部方砖尺寸与中部、东部不同,推测西部可能为大殿建筑外回廊地面,条砖带可能为隔墙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藩王墓出土瓷器研究 丁鹏勃 内容提要:本文搜集40多座明代藩王墓的资料,对其中出土的8o余件瓷器作了类型分析和 年代、产地推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墓中瓷器的来源,以及瓷器与其他随葬器皿的关系 问题。 关键词:明代 藩王 瓷器 来源 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 368年)立国 后,为了拱卫国家,安镇地方,于第二年“编 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①。三年,以封建 诸王告太庙,定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并于 二十八年(1395年)更定。此后,分封同姓藩 王成为明代定制,历朝不绝。朱元璋共有26个 儿子,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被册立为太子,第 26子朱楠“逾月殇”不封王,其余24子俱被封 为亲王,侄孙朱守谦也被封为靖江王,只是 “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②。除第9子赵 王朱杞和第20子韩王朱松未之国已薨外,其余 诸子在洪武十一年至永乐六年(1378—1408) 之间陆续就藩。 洪武二十八年更定的亲王等封爵册宝之 制规定:皇子封亲王,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 等。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冠服视一品。次 嫡子及庶子皆封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 子,与郡王一样,冠服视二品③。亲王“列爵 而不临民,分土而不任事,外镇偏圉,内控雄 域”④,不但拥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 而拜谒”的崇高地位,还有封邑的统治权和封 地驻军的指挥权。明惠帝朱允蚊继位后,采纳 了臣下削藩的建议,明成祖朱棣当朝后,亦大 肆削弱亲王势力。经过建文与永乐的削藩,宗 藩逐渐丧失了参与国家政治、军事的权力和藩
48
屏国民的能力⑤。据明万历时期王世贞统计, 太祖至神宗万历十八年(1378—1590),有亲 王55国,亲王321人,郡王251人⑥。这些宗室 子弟,在封地繁衍生息,成为地方上养尊处优 的国家寄生者。 藩王在封地建王府、设官属,未经特许, 般不得人京,死后也大都葬在自己的封地⑦。 迄今已发掘的明藩王墓共有40余处,主要分布 在山东、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陕西、河 南、北京、广西等地。王墓规模宏大,随葬品 丰富,葬器主要品种有金、银、玉饰,陶、木 俑,铜镜,瓷器,锡明器,漆木器等。每座墓 中出土瓷器的数量不等,其中最多的如益庄王 朱厚烨及妃合葬墓,出土18件;也有的未出瓷 器,如益端王朱祜槟及妃合葬墓。现将出土有 器皿的27处明藩王墓列表如下⑧(表一)。本 文将对出土瓷器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对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瓷器类型分析 本文所收录的明藩王墓出土瓷器80余件, 有青花、青釉、白釉、哥釉、褐绿釉、黑釉、 孔雀绿釉六类,器型有长瓶、玉壶春瓶、罐、 盘、碗、高足碗、杯、炉、灯等,择其中情况 明代藩王墓出土瓷器研究· 表一 明代藩王墓出土随葬品统计表
予 出土 瓷器及件数 墓主 墓葬年代 其他随葬器皿 资料来源 备注 号 地点 青花 青釉 白釉 其他
影青荷叶 洪武22年 鲁荒王檀 盖罐l、瓶 (1389) 1、盘4 山东 l 龙泉青 锡铜、木明器 文物72,5 图十三
邹县 正统6年 釉福寿
妃戈氏 (1441) 扁瓶1、
鼎式炉1 四川 宣德10年 缠枝荷 釉陶:碗、罐、盘、 2 蜀僖王友埂 文物02,4 被盗 成都 (1435) 花纹碗1 壶、灯、瓶、杯 盒、盆
四川 蜀王悼庄世 永乐8年 釉陶:壶、瓶、罐、 3 考古78,5 被盗 成都 子悦蠊 (1410) 灯、盘、碗、杯
铜明器:盘、炉、 瓶、灯;铅锡明器: 湖北 永乐22年 图十四、 4 楚昭王桢 碗1 罐1 壶、瓶、杯、盘、罐、 文物03,2 武汉 (1424) 十五 鼎、盒、灯、爵;漆
木器:盒 铜明器:盘、提梁
湖北 洪熙元年 炉;锡明器:钵、 5 辽简王植 盘、壶、杯、鼎、罐; 考古95,8 被盗 江陵 (1425) 漆木明器:碗、盘;
陶缸 正统6年 缠枝莲 金器:壶、盆、盂、 梁庄王瞻蝈 (1441)、 纹瓶4、 爵;银器:壶、盆、 碗、杯、盂、爵、盘; 湖北 及妃魏氏 景泰2年 云龙纹 铅锡器:壶瓶、鼎、 图二
6 (1451) 高足碗2 炉、杯、盘、盒、灯 文物03,5 钟祥 描金 三、十二
景泰2年 妃魏氏 龙纹 (1451) 碗2
湖北 成化6年 莲瓣 江汉考古 7 明王妃曹氏 被盗 江陵 (1470) 纹罐1 88,4
湖北 荆端王厚烃 嘉靖39年 8 银器:壶、盒、钵 文参58,5 蕲春 次妃刘氏 (1560)
49 中国 史文物 ·2008年第1期· 江西 宁惠王 正统2年 缠枝莲纹 文物73,l2;江西 9 图六一十 新建 盘斌 (1437) 盖罐5 元明青花瓷
鎏金铜
明器: 江西 宁献王 正统l4年 盘;锡 考古62,4;手铲 l0 罐6 图十六 新建 权 (1449) 明器: 下的文明
鼎、壶、 杯、灯 宁康王 江西 正德12年 l1 次妃冯 杯1 锡壶 考古64,4 被盗 南昌 (1571) 氏
益庄王 嘉靖36年 龙兽纹罐
厚烨 (1557) 2、龙纹盘1 嘉靖36年 龙凤纹罐 封二、三, 江西 妃王氏 文物59,l;江西 l2 (1557) 4、龙纹盘l 锡明器 图版八,
南城 龙纹罐1团 元明青花瓷 万历l9年 图十一
妃万氏 龙花卉纹 (1591) 碗2
江西 益藩罗川 万历21年 l3 人物纹罐2 刻花龙泉盘l 考古65,6 被盗
南城 王族X X (1593)
益宣王 万历31年 克拉克盘1 江西 翊矧 (1603) 文物828;江西
l4 封三 南城 元明青花瓷 继妃孙 万历10年 模印贴花龙
氏 (1582) 泉盘1
益定王 印花龙泉瓶 由木 2、龙泉盘1 锡 明 松鹿鹤纹 元妃黄 器:高 瓶2、云龙 氏 足杯、 江西 崇祯7年 纹盘片2 碗盅 被盗;图
l5 文物83,2 南城 (1634) 四、五
松鹿鹤纹 次妃王 印花龙泉盘 瓶1、蝶恋 氏 l 花纹瓶1
5O 明代藩王墓出土瓷器研究· 广昌悼平 宣德3年 碗 褐绿釉罐2 王济煸 (1428) 1
山西 黑釉高足 16 天顺2年 考古6l2 被盗
太原 妃杨氏 炉l、带盖
(1458) 小罐l
成化8年 妃刘氏 褐绿釉罐2 (1472)
山西 晋裕王求 崇祯5年 孔雀绿釉 17 文参56,6 榆次 桂 (1532) 罐l、灯1
陕西 兴平安僖 成化l3年 l8 碟1 考古通讯56,5 被盗 西安 王公铄 (1477)
河南 崇祯l6年 l9 福王常洵 陶灯l 中原文物87,3;84,3 被盗 洛阳 (1643)
北京石 雍靖王佑 正德2年 文物72,6;首都博物 20 桃竹纹长瓶1 图一 景山 {云 (1507) 馆藏瓷选
广西 靖江昭和 弘治2年 21 鱼藻纹长瓶2 靖江藩王遗粹 图版四 桂林 王规裕 (1489)
靖江安肃 嘉靖5年 广西 王经扶 (1526) 携琴访友图长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封面、 22 瓶1、西溪问 桂林 嘉靖34年 靖江藩王遗粹 图版五
妃徐氏 樵图长瓶1 (1555)
靖江恭惠 广西 万历7年 双凤穿莲纹长 23 王邦宁次 文物62,l1 桂林 (1579) 瓶2 妃刘氏
靖江温裕 双龙戏珠纹长 广西 王履焘 万历20年 瓶1 24 靖江藩王遗粹 图版六 桂林 (1592) 双龙赶珠纹长 妃石氏 瓶1
靖江康僖 广西 万历22年 双凤穿莲纹长 25 王任昌次 靖江藩王遗粹 图版七 桂林 (1594) 瓶1 妃赵氏
靖江长长
广西 子(宪定王 万历27年 26 任晟长子) 哥釉长瓶1 靖江藩王遗粹 图十七 桂林 (1599) 履祥及夫
人汤氏 靖江宪定 广西 万历33年 27 王任晟夫 三友图长瓶1 靖江藩王遗粹 图版七
桂林 (1605) 人莫氏
51 中国鹰史文物 .zoo8 ̄·期. 明确的56件分类介绍如下。 (一)青花 41件。器型有长瓶、玉壶春瓶、罐、盘、 碗、高足碗。 1.长瓶15件。根据肩腹之间的变化分为 三型。 A型10件。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砂 底,无款。按口、颈部造型与纹饰的差异分为 五式。 I式1件。圆唇,小口,短颈,颈部无 纹。通高45厘米。宝珠顶钟形盖,盖面绘卷枝 蔓草,盖外侧折枝樱桃纹;大云肩,云头内绘 折枝花,云头间卷枝纹;腹部绘桃树、竹叶, 胫部缠枝灵芝纹(图一)。 Ⅱ式4件。圆唇不及I式外凸,颈较I式 稍高。宝珠顶钟形盖,腹部绘缠枝莲纹,胫 部莲瓣纹。其中两件通高38厘米。盖外侧缠枝 莲纹,肩部缠枝灵芝纹(图二)。另两件通 高36.8厘米,盖外侧缠枝灵芝纹,肩部莲瓣纹 (图三)。 Ⅲ式2件。圆唇不及Ⅱ式外凸,颈部饰变 形回纹一周。肩部缠枝莲纹,胫部海水江崖 纹。一件高29厘米,腹部绘鲫鱼、鳜鱼游弋 荷花、水草之间,取意“富贵有余” (图版 四)。另一件高29.5厘米,腹部绘鲤鱼、鲶鱼 穿行于荷藻之间,取意“连年有余” (图版 四)。 Ⅳ式2件。颈较Ⅲ式长,绘龟背锦纹一 周。高38.2厘米,肩部波涛开光海马纹,胫部 绘海水江崖。腹部纹饰一件为西溪问樵图(图 版五),另一件为携琴访友图(图版五)。 V式1件。杯口,颈较Ⅳ式长,绘蕉叶纹 周。高32厘米,肩部饰锦地开光折枝花, 腹部绘双龙赶珠纹,胫部变形莲瓣纹(图版 六) 52 B型4件。丰肩,肩以下急收,至底部略外 撇。宝珠顶笠帽形盖,盖面饰覆莲纹。直口, 外侧饰卷枝纹一周。大云肩,胫部饰蕉叶纹。 其中3件高37厘米,腹部绘双凤穿莲纹(图版 七);一件高37.5厘米,腹部绘双龙戏珠纹 (图版六)。 C型1件。溜肩,肩以下渐收,至底部微外 撇。通高64厘米。宝珠顶荷叶形盖,直口,颈 部饰蕉叶纹,大云肩内绘云鹤,腹部绘仙人炼 丹,胫部缠枝莲、波涛海马纹(图版七)。 2.玉壶春瓶4件。敞口,细颈,鼓腹, 圈足。青白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其中3件高 25.8厘米,外壁以青花料绘松鹿鹤纹,外底青 花“佳”字款(图四)。一件高25.3厘米,外 壁绘蝶恋花纹(图五)。 3.罐13件。直口。根据腹部、足部造型 的差异及主题纹饰的不同分为三式。 I式5件。腹部自上而下斜收至底,饰缠 枝莲纹,平底无釉。通高19.5厘米。宝珠顶笠 帽形盖,盖面饰覆莲纹,肩部分别绘莲瓣、八 宝、折枝花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胫部饰莲瓣 纹(图六一十)。 Ⅱ式7件。圆鼓腹,不如I式收势明显, 饰龙、凤纹,隐圈足,足内青花双行 “大明 嘉靖年制” 楷书款。龙凤纹罐4件,高22厘 米。肩部、胫部绘莲瓣纹,腹部绘四开光龙、 鹤、鸾、凤纹,辅以十字云纹(图版八、封 二)。龙兽纹罐两件,高l7.8厘米。肩部如意 云头纹,腹部绘五爪行龙、天马、麒麟等,辅 以流云,胫部莲瓣纹(封二)。龙纹罐一件, 高16.4厘米。直口外侧饰回纹,肩绘如意云 头,腹部绘双龙穿花纹(图版八)。 Ⅲ式1件。方折垂腹,圈足,腹部绘山水 人物图。 4.盘3件。斜弧壁,矮圈足。根据口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