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人要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人要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人要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导读:8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血管常出现淀粉样变性,60岁老人中该病发生率为8%,而80岁老人则高达60%。出现淀粉样变性的血管壁常失去正常结构,缺乏弹性,容易破裂出血。阿司匹林的最大危险是诱发出血,对易于发生淀粉样变性的老年人而言,阿司匹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小剂量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心绞痛、脑梗塞等。但由于阿司匹林易诱发出血,因此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尽量少服阿司匹林。

8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血管常出现淀粉样变性,60岁老人中该病发生率为8%,而80岁老人则高达60%。出现淀粉样变性的血管壁常失去正常结构,缺乏弹性,容易破裂出血。阿司匹林的最大危险是诱发出血,对易于发生淀粉样变性的老年人而言,阿司匹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患有心房纤颤者应当服用阿司匹林,这可预防心脏内侧壁血栓形成。如果血栓形成并脱落,极易导致脑栓塞。如果没有房颤,原则上80岁以上老年人尽量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此外,以下人群也不宜使用阿司匹林。

溃疡病患者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

致出血或穿孔。

凝血功能障碍者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准备手术者为了避免手术中出现凝血障碍,手术前一周应当停用阿司匹林。

哮喘患者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发作。

饮酒后也不宜服用阿司匹林,以避免胃黏膜损伤导致的胃出血。

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说明书 【功效主治】 解热镇痛。 【药理作用】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⑤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 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 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 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 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2. 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 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 血的危险。 3.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

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 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 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 5. 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6.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本品同用而加强和加 速。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5)逾量或中毒表现:①轻度,即水杨酸反应,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②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组建议预防心血管病获益超过出血风险可以服用阿司匹林:(1)男性45~59岁组10年冠心病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时,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2)女性55~59岁组10年脑卒中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无心血管病的80岁以上的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真有这么神奇吗? 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不得不说的秘密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我们老祖宗早就发现嚼柳树皮可以退烧和止痛,而到了19世纪,欧洲科学家发现柳树皮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成功提取出来但是对胃刺激太大。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成功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为乙酰水杨酸,保持了原来药效但副作用大大减小。1900年,德国拜尔药厂投入生产。一战德国战败,失去了专利权保护,阿司匹林在世界范围普及,惠及全世界人民。 阿司匹林最早作为止痛药广泛应用在临床,后来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现在更多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但是,目前阿司匹林的应用存在诸多误区,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乱用怪现象,乱象层生。阿司匹林不是没有副作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乱用阿司匹林有害无益。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 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

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中老年人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老年人是一个特殊年龄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身体条件和健康要求。随着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慢慢退化,疾病就容易找上中老年人,关注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中老年疾病。 高血压患者要常测血压、注意饮食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不过,高血压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专家建议: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立鹏介绍,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应坚持常测血压,并要规范测量,应早晚各一次,一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持续5-7天来观察血压情况。早上应在早饭前、服药前来进行血压测量,晚上应在晚饭前、服药后测量,测量期间,忌咖啡、茶叶和碳酸饮料。一般来说,早上血压会高一些,晚上会低一些,这样,患者便可以对一天当中的血压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要坚持两个少、三个多。两个少指的是,少吃钠盐,就是我们平时烹调用的食用盐。第二个就是少吃脂肪,也就是我们烹调用的油和各种食物当中含有的脂肪。三个多指的是,第一多吃蛋白,蛋白既有营养也可以保持健康。第二个就是要多吃一些蔬菜,第三个就是多吃水果。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来减少体重、增强体力,精神健康也同样重要,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好心态,控制自身情绪。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专家建议:糖尿病科主任医师桑晓燕介绍,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很重要,要学会适当的吃,科学的吃。糖尿病患者,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多少量。桑晓燕说,首先要注意控制饮食总热量,严格控制糖分和脂肪摄入量,吃饭要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分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还要少吃油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多食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安全、无副作用。加餐可以吃点水果,以补充维生素。血糖不理想时,可以吃黄瓜、西红柿,并适当减少主食量,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同时还要做到营养平衡,不偏食,不挑食,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都要适量摄入。 经常保持适当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很有好处。桑晓燕介绍,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免疫力,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老年人要选择符合自己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扭秧歌、打太极等,运动时间不要太长,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同时要注意个人安全的防护,入秋后,早上温度比较低,不提倡太早出门晨练。 另外,到了这个季节,一些老年人有晚上泡脚的习惯。糖尿病患者泡脚一定要注意水温,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反应比较迟钝,可能水温较高时没有察觉,等感觉烫了时可能已经出现了烫伤。烫伤对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愈合,容易形成糖尿病足,所以在泡脚的时候,家人应替其试试水温。 冠心病患者家中 可常备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大约99%冠心病患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阿司匹林肠溶片 商品名称: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 英文名称: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拼音全码:ASiPiLinChangRongPian(BaiASiPiLing) 【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 【成份】 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式:C9H8O4 分子量:180.16 【性状】本品为白色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 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规格型号】100mg*30s(拜耳) 【用法用量】本品宜在饭后温水服用,不可空腹服用。本品为肠溶片,必须整片服用。在治疗心肌梗死时,第一片应捣碎或嚼碎后服用。服用剂量和次数:1.不稳定性心绞痛建议每天1片拜阿司匹灵。2.急性心肌梗死时,建议每天1片阿司匹灵。3.预防复发心肌梗死时,建议每天3片拜阿司匹灵。4.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和已出现早期症状后预防脑梗死,建议每天1片拜阿司匹灵。 【不良反应】常见的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服泻。胃出血和胃溃疡,以及主要在哮喘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和皮肤反应)极少见。有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肾功能障碍,低血糖,以及特别严重的皮肤病变(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小剂量乙酸水杨酸能减少尿酸的排泄,对易感者可引起痛风发作。极少数病例在长期服用阿司匹肠溶片后由于胃肠道隐匿性出血导致贫血,出现黑便(严重胃出血的症状)。出现眩晕和耳鸣(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可能为严重的中毒症状。如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时,请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剂师。一旦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判断副作用的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禁忌】对乙酰水杨酸和含水杨酸的物质过敏;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倾向(出血体质)。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对防范和减少冠心病急性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 根据制剂工艺不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阿司匹林制剂主要分为普通制剂和肠溶制剂。阿司匹林的普通制剂口服后因为水杨酸的强酸性作用刺激胃黏膜,所以一般建议饭后服用。目前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采用肠溶包衣制剂技术,使包裹于肠溶衣里面阿司匹林在胃的酸性条件下不被溶解出来,这样就避免了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同时也利于将阿司匹林传递至肠部促进其吸收,故阿司匹林肠溶制剂餐前服用更合适。若在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因食物可以稀释或中和胃酸,降低胃的酸性,可能会使阿司匹林的肠溶外衣提前溶解;同时,食物也会延缓阿司匹林快速通过胃进入肠道,增加阿司匹林在胃部提前释放的风险。而在餐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时,因为空腹状态下胃呈酸性,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会在胃中释放,不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同时能更快的通过胃到达肠部进行释放,药效发挥相对更快。 在阿司匹林制剂服用时间的选择方面,有研究显示,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降压作用,而上午服用则无此

作用,说明阿司匹林服用具有生物时效性。通常情况下,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为06:00-12:00,而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在服药后3-4h后才能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才服用本品,则不能起到最佳保护作用,而18:00-24: 00 是人体血小板生成的活跃时段,人体活动少,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故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其抗血小板作用更有时效性。但也有实验发现,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血液中的前列环素夜间比白天水平高,而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则血液中的前列环素白天比夜间高。因前列环素具有血管扩张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夜间凝血度最高,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疗时,早晨服用阿司匹林效果更佳。综上,早晨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都有其合理性,患者在选择服用时间时,可根据医师治疗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

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 阿司匹林真有奇效吗?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一条关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神奇功效的消息,转发率极高。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解热镇痛以及抗风湿药,1974年其在预防心脏病方面的功效得到证实,人们发现了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又奠定了它在心血管疾病预中的重要地位,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如预防心肌梗塞、中风、术后血栓的形成,因此也被称为“万灵药”。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几种情况服用 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 一是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年龄在50 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糖尿病。二是40岁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者。

三是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对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普通人,意图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益寿延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此外,阿司匹林的优点很多,但阿司匹林绝对不是保健品。不能盲目的使用,如因治疗确实需要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在服用过程中应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必要时及时咨询医生。 心梗,口含两片阿司匹灵、千万别躺下! 今年2月初,我突然第二次脑梗,左腿完全没有知觉。患病的前几天,中学同学发给我一篇文章,讲可能患心梗、脑梗的人在床前放两片阿士匹灵和一杯水。于是我马上服了2片阿士匹灵(100㎎片)喝一杯水(看表时间下午6点),坐床上等结果,过一会左腿能动了,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下午6:30分)。各位同学,我们都老了,难免突然得病,把我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说不定谁就用的上。祝各位身体健康。 这份邮件是阿根廷心脏学院院长,一位心脏外科权威Serra 医师的太太发给我的。我转发给你...很有意思的。~请你也转发给别人~阿司匹林 和水化开两颗阿司匹林:为什么要放两颗阿司匹林在床头柜上?非常重要!一个值得重视的关于心肌梗塞的小提要。请

实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鉴别

实验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1.复习并掌握比色法检查阿司匹林片剂中游离水杨酸的实验原理。 2.复习并掌握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剂含量的实验原理。 3.掌握水杨酸类药物的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鉴别(三氯化铁反应)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酯类药物,加热水解后产生水杨酸,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适宜pH为4.0~6.0),会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的铁配位化合物。 (二)检查——游离水杨酸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酯,不能直接与高铁盐作用,而其杂质游离水杨酸含酚羟基,可与高铁盐反应显紫堇色,因此,将适量阿司匹林供试品溶液与一定量水杨酸对照品溶液生成的色泽对比,即可控制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含量。(三)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片剂中除了加入少量酒石酸或枸橼酸稳定剂外,制剂工艺过程中又可能有水解产物(水杨酸、醋酸)产生,因此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而采用先中和供试品共存的酸,再将阿司匹林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测定的两步滴定法。 第一步为中和: COOH O O CH3+NaOH COONa O O CH3 +H2O 第二步为水解与测定 +NaOH COONa OH +CH3COONa COONa O O CH3 2NaOH + H2SO4 →Na2SO4 + 2H2O (剩余)

三、仪器及试药 电热恒温干燥箱,万分之一分析天平,托盘天平(精度0.01g),称量瓶,称量纸,药匙,量筒(10ml、50m1、100m1),电炉,研钵,烧杯(25m1),胶头滴管,容量瓶(100 m1),玻璃漏斗,滤纸,纳氏比色管(50m1),锥形瓶(250m1),酸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水浴锅,温度计,阿司匹林肠溶片,纯化水,乙醇(分析纯),水杨酸(分析纯),酒石酸(分析纯),中性乙醇(分析纯),三氯化铁(分析纯),盐酸(分析纯),硫酸铁铵(分析纯),酚酞(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硫酸(分析纯),无水碳酸钠(基准试剂),甲基红(分析纯),溴甲酚绿(分析纯)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鉴别(三氯化铁反应)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二)检查——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5片,研细,用乙醇30ml分次研磨,并移入10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立即滤过,精密量取滤液6ml,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3ml,摇匀,30秒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量取0.01%水杨酸溶液4.5ml,加乙醇3ml,0.05%酒石酸溶液1ml,用水稀释至50ml,再加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3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 (三)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取本品30片,研细,用中性乙醇70ml分数次研磨,并移入10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再用水适量洗涤研钵数次,洗液合并于1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滤液10ml(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3g),置锥形瓶中,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 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实验校正。每l 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04。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4:14:5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鲁叶弘付强[导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鲁叶弘付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09-02 【摘要】目的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病例,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有胸闷,胸痛症状,伴有典型ST-T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7.78)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 2.5±7.23)岁,伴高血压 2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描记心电图,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7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或在狭窄基础上进一步阻塞所致[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AR现象[2],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3],比阿司匹林的作用强,总体耐受性和阿司匹林相似[4]。本组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5]。本试验证实,在常规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6-139. [3]李芳.冠心病患者氢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419-421. [4]张青山,邹江,赵丹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2(7):689-693. [5]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 J Med,2001,345:494-502.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靳维华 阿司匹林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药理作用除了退热、抗风湿以外,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它的价格便宜、作用可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阿司匹林,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和减少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其药物半衰期为4小时左右。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 人们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有无出血的危险?多大的剂量合适?一天中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佳? 哪些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根据病人的病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必须服用,这些人有心脏病史或已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冠心病搭桥手术后或介入治疗术后、中风以及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不管年龄、性别差异、是否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第二种是可以服用。这类人群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使用阿司匹林主要是为了预防结肠癌和老年痴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服用就必须权衡利弊。因为,用得不好引起其他病症反而得不偿失。最后一种人群是不应当服用阿司匹林的。 多大剂量合适,以往资料推荐的服用剂量大小悬殊,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用于检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能力实验仪器。很多结论来自观察者的个人体会。有人认为,从5mg起阿司匹林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mg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mg或500mg时出血危险加大。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日就可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每天只要服用75毫克的阿司匹林即可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凝聚疗效。但是,多数学者主张每天最小剂量不小于75mg,目前多数人每天服用25~40mg,剂量偏小。我们认为,用于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每天一次口服75~100mg;而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如植入支架)后,应每天一次口服300毫克。 何时服药,由于阿司匹林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一般主张每天服用1次。在早餐前服用往往会引起胃部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在早餐后服用。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以40毫克/次,每天两次为宜,可以在早晚餐后服用。对于高血压病人,最好采用睡前服用,原因是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协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0mmHg,舒张压降低4.8mmHg。因此认为,有轻、中度高血压而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者,睡前用药有利于控制高血压。 剂型和给药方式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阿司匹林问世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O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对阿司匹林不合理及过度的应用也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现象。本文旨在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及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合理用药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最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所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孪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等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本文我们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阿司匹林对其的作用机理及其合理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目前公认的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能量耗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损伤,炎性细胞因子损害,NO和NO合酶( NOS)的作用,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几种。 (1)能量耗竭、酸中毒 脑缺血后,最先受影响的是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这直接导致了缺血脑组织的能量耗竭,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由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所需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最终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脑组织酸中毒。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 amino acids , EAAs)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兴奋性信息的物质,同时又是神经毒素。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神经毒素作用,造成神经元的损伤。由于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供给不足,导致EAAs大量释放及再摄取和灭活障碍。(3)氧自由基损伤 正常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n)、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可不断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使体内自由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在缺血脑组织中,由于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使上述酶类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造成氧自由基蓄积。过多的氧自由基可与含不饱和双键的膜脂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膜的通透性,使离子转运、生物能的产生和细胞器的功能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造成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内方细胞损伤. (4)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 凋亡是缺血脑组织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由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等参与调控。大脑短暂缺血后,缺血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很快出现细胞坏死;但一般要经过1一2天的潜伏期,在其周边的神经细胞才出现延迟性退化。目前已证明这种延迟性细胞退化就是细胞凋亡。 2.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抗血小板疗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证据最多。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 2.1作用机理 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中的代表药物,它是通过乙酸化环氧化酶一1(CoX一1)中529位丝氨酸的羟基不可逆地抑制该酶活性,阻碍花生四烯酸与385位酪氨酸活性位点结合,抑制TXA 的合成,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阿司匹林的半衰期15~30min,血药浓度达到值峰时间l一3 h。阿司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8-08T15:22:51.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贾淑文 [导读]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 贾淑文 (鹤岗市萝北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站黑龙江鹤岗 154200)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 2.1 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2.2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也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对缺血性血管事件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阿司匹林的小伎俩能够对凝血素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降低,对脑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短暂性缺血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2],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发病率明星的降低,因此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服用小伎俩的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 2.3 抗肿瘤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已逐步应用到抗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的防治中,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血中的前列腺素降低有很大关系,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对COX-2产生抑制作用,导致降低肿瘤细胞代谢降低,从而对肿瘤的转移及生长产生抑制,有研究显示,对于结肠癌、直肠癌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乳腺癌、胃癌的风险程度,具研究表明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患者使胃癌风险度降低达22%;阿司匹林还能够对抗皮肤癌,对环氧酶蛋白质产生作用,使环氧酶对血细胞的刺激降低[3]。2.4 抗衰老作用 阿司匹林对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产生促进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具有抗衰老和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还可以增强人体角膜组织的弹性,对角膜组织中糖元的合成产生抑制,延续角膜老化的过程。 3.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可发生出血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临床上不良反应较少,而对于治疗有些疾病需要大剂量使用,如治疗用于风湿病时需要阿司匹林的剂量相对较大,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其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通过对COX-1产生抑制作用,使PG的合成受阻,而在胃黏膜中COX-1是对PG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从而通过PG对胃肠道黏膜进行保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该反应产生破坏,刺激胃肠黏膜导致不良反应。肠溶阿司匹林的外膜主要为纤维素等组成,在胃酸环境下不分解,当药物到达十二指肠内才会分解,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造成损伤,阿司匹林常为餐后用药,减缓药物的直接作用,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在碱性环境下分解的特点,如在餐后服用,食物可能使胃部环境出现短暂的变化,导致药物在胃部产生分解,造成胃部损伤。因此,肠溶阿司匹林应在空腹时使用,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阿司匹林过敏 阿司匹林过敏是指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支气管痉挛、荨麻疹、水肿等,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而有些哮喘患者服药后出现“阿司匹林哮喘”。其主要由于阿司匹林对气道COX产生抑制作用,导致PG的合成受阻,生成的白三烯过多,导致气管严重的收缩反应,引起哮喘严重。因此,在在临床上用该药治疗时需要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则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 4.小结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使用,其用途仍在不断的被发现,对临床上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充分认识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正确的用于临床患者非常重要,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用药医师的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02-02T16:08:56.9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李毅 [导读] 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统计验证中笔者参考治疗方式的不同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以及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为参照组(n=40例)以及实验组(n=40例),将实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31.54±6.24)、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与参照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P<0.05,统计学研究差异存在。结论: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疗效 冠心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老年疾病[1],由于近年来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促使冠心病死亡率与发生率都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中因存在较差的耐受性,患者长期用药之后可能降低药效,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处理措施。现统计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不同治疗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笔者研究涉及的80例样本均选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年龄都超过60岁,排除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不配合等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40例,实验组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中位年龄(71.54±5.22)岁;参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62岁,中位年龄(72.54±4.55)岁。统计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年龄、性别的基础资料,P> 0.05,统计学差异不存在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前5天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将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2148,2010-07-28;生产单位: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患这归纳于参照组中,每天口服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30007,2013-01-15;分装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口服5mg硫酸氯吡格雷,每天一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对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超过80%显示为显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在50~80%间显示为有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低于50%显示为无效。临床有效率计算值显示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算研究中笔者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输入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数据,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取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2.结果 2.1 统计验证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研究显示,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77.5%,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机体内部心肌缺氧、供血不足诱发心肌损伤心血管的疾病。冠心病高发阶段为中老年群体,心律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