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

合集下载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摘要:目的:研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和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5月到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28例病患,其心脑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等病情都较为稳定。

结果:在328例病患中ar4.9%,asr27.4%,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诱发ar和asr 的主要原因。

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病患中ar的发生率是4.9%,ar和asr可能由高血压和糖尿病导致,同时不吸烟者的ar 和asr的发生危险性上升。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心血管疾病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56【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43-02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心脑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是所有病患都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获得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近年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ar)”[1]。

ar会在服药时或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对此,本文将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28例病患,观察病患的ar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8例病患,其中165例男性,163例女性,年龄为36到80岁,平均年龄为(61.58±9.38)岁。

所有病患对阿司匹林无应用禁忌,无个人或是家族出血疾病病史。

1.2 方法。

每天早餐后半小时服用100mg肠溶阿司匹林,连续服用14天,第14天时空腹服用药物,之后2到3小时内,用枸橼酸钠(质量分数:3.18%)按照1:9与静脉血混合,4小时后,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查血小板的聚集率。

1.3 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表1 评价标准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2月)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7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添加阿司匹林治疗,比较其应用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P <0.05);不良事件出现率和对照组相比较低(P <0.05);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

结论: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心脑血管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患者没有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容易加重病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出现率,严重时会有死亡风险。

临床对心脑血管病多采取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其中,阿司匹林可对血栓形成进行改善,对心脑血管二级的出现有一定预防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的应用较多[1]。

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到心脑血管病病人中,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是76例心脑血管病病人,研究从2022年6月开始,到2023年2月结束。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

研究组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范围在42-83岁,年龄均值为(65.12±4.23)岁。

对照组男28例,女1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5岁,年龄均值为(66.07±4.3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诊断为心脑血管病;(2)认知和沟通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1)严重心功能不全者;(2)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3)有服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结合患者的病情使用他汀类药物或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时间。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获益与风险1897年,德国药剂师费利克斯&#8226;霍夫曼化学合成了一种性质稳定的化合物乙酰水杨酸,标志着阿司匹林的诞生。

现在,阿司匹林已经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

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阐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以及其带来的风险,提示临床医生进一步合理使用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在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1/3,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危险降低1/4,严重心血管事件病死率降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重视[1]。

1.1 阿司匹林对健康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989年进行的美国男性医师健康研究(PHS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包括22 071例健康男性医生,其中11037例给予325 mg小剂量阿司匹林隔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11034例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60.2个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治疗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降低总心肌梗死危险达44%。

Patrono等[2]报道,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使每年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

200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应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3]。

1.2 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8 790例高血压患者参与的HOT试验结果显示[4],阿司匹林使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15%,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亚组分析显示,肌酐增高亚组(>115 μmol/L)和基线血压较高(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7 mm Hg)的亚组获益更加明显,同时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均无明显增加。

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是针对目前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治疗需求提出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结果、机制探讨和安全性评价,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该病症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该组合治疗在改善症状和增加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机制探讨部分揭示了尼莫地平和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可能机制。

安全性评价显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综合分析显示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该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小剂量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联合治疗、临床疗效、临床试验、机制探讨、安全性、临床应用、综合分析、未来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收缩、脑血管扩张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传统的药物疗法效果不佳,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新型治疗药物,近年来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具有扩张血管、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改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症状。

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则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评估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治疗需求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患者常常伴随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阿司匹林实验总结反思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试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我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

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明显,而服用安慰剂的实验对象体温下降较慢。

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的预防作用。

我们选取了一组有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实验对象,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不服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而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实验对象发病率较高。

这说明阿司匹林对心脏病和中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帮助降低患病风险。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实验对象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的情况。

这提示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然而,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好的使用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和反思,我们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方法:收集血脑血管疾病患者38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2 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安慰剂,观察组患者予以可溶性阿司匹林500mg/d,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加用30mg/d 肠溶性阿司匹林。

结果:经过用药1 年后,观察组的冠心病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正确合理地服用阿司匹林,到达有效的防治效果,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防治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抗炎药物或者解热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抗炎及抗风湿等治疗,主要发挥其解热镇痛等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提高抗血凝效果,从而避免血栓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短暂缺血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研究表明,连续予以阿司匹林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率。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存在血小板聚集率高以及血黏度高等,容易发生血栓,予以连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脑血栓的发生率。

目前,临床已将阿司匹林作为首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药。

本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384 例,其中,男211 例,女173 例;年龄在39-80 岁之间,平均为(55.9±6.7)岁;254 例高血压,78 例糖尿病,52 例胆固醇低于5.0mmol/L。

排除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患者,患者均自愿参与并配合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2 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安慰剂,并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可溶性阿司匹林500mg/d,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加用30mg/d 肠溶性阿司匹林。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L…
~ … 一
Jun l fC iaPecit nDrg21. ()『 o ra hn rsr i u 02 02 o po 1
益 ,规范合 理使用 小剂量 阿司 匹林非常 关键 。 现 将 阿 司 匹 林 在 临床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中 的 规 范 应
用分析如下。
上 ;② 具 有 靶 器 官 损 害 , 包 括 血 浆 肌 酐 中度 增
高 ;③ 糖 尿病 。 () 有 2 糖 尿 病 , 0 a 2患 型 4 以上 , 同 时有 心 血 管
栓作 用。
主 要 时段 , 因此 睡前 服 用 阿 司 匹林 疗 效最 佳 。此 外 ,对 于 高质 量 的肠 溶 剂 型 阿 司 匹林 ,空腹 服 用 也 有利 于 提 高药 物 的 生物 利用 度 。
4 注意选择 “ 理想”的剂 型
阿 司 匹林 有 普 通 片和 肠 溶 片2 剂 型 。普 通 种 片在 胃 内 即溶解 ,而 肠 溶 片只 在 碱 性肠 液 中缓慢 释放 并吸 收 。因此 选 择 高质 量 的肠 溶剂 型可 确保 药 物 在 胃 内 完 全 不 溶 解 , 在 肠 内 精 确 、 缓 慢 释 放 ,提 高 耐 受性 ,从 而保 护 胃黏 膜 ,最 大 限度 降
刊 上 的 这 项 研 究 称 , 该 研 究 结 果 是 通 过 1 年 0
的 重 要 I 床 试 验 , 以 及 对 1 个 国 家 的 2 3 名 l 盘 1 5 O 病 患进 行 跟 踪 研 究 后 得 出的 。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服 用 华 法 林 的 患 者 每 年 死亡 、卒 中和 脑 内 出血 的综 合 风 险 为 7 4 % . , 7 而服 用 阿 司 匹林 的 患者 则 为 7 9 % . ,这 两 个数 3

老年人应重视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老年人应重视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老年人应重视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是1899年3月6日由德国拜尔公司研制出,其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第一种非甾类抗炎药,又称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和巴米尔。

目前,研究已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乃至预防某些恶性肿瘤上具有重要意义。

小剂量指的是75~300mg/天,在这个剂量下阿司匹林主要发挥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抗凝机制是其乙酰基使环氧化酶1活化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特异性阻断环氧化酶1的合成。

研究发现,从5mg/d起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mg/d时血小板全面受抑,超过325mg 或500mg/d时出血危险加大。

适应证:(1)预防心脑血栓和降低心梗发生率: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适合于长期服用,是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基石用药”;(2)治疗急性心脑血栓(心肌梗塞和脑梗塞);(3)预防肠癌:美国对1121位试验者的研究表明, 摄入81mg/d能使患肠癌的风险降低40%,还可阻止可能恶化的肠息肉生长;(4)预防早老性痴呆:美国对5000名65岁以上老人研究发现, 服用阿司匹林能把患早老性痴呆的风险降低一半,但必须在刚一出现痴呆症状前服药。

(5)预防胰腺癌:美国对28283位更年期后妇女进行7年观察,1周服2-4次阿司匹林的妇女患胰腺癌风险降低43%;(6)预防肺癌:美国对1803名患者调查表明,每周至少服用1次阿司匹林达1年以上者,患肺癌几率降低约40%。

(7)防治抗磷脂综合征的血栓形成。

注意:(1)不同的目的服用剂量和方法不一样:中老年保健用药服用50mg/天;防治妊娠高血压服75mg/天;预防抗磷脂综合征的血栓形成、心脑血栓和降低心梗发生率用75-150mg/d;心肌梗塞急性期用至少150mg的负荷量;脑梗塞急性期在48小时内服150~325mg;防治心脑血管病复发用100mg~200mg/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

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

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

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

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

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8.哪些情况影响阿司匹林的吸收?吸收率与药物的溶解度、胃肠道酸碱度(pH)有关。

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9.阿司匹林各个剂型的区别?阿司匹林包括片剂、缓释片剂、泡腾片和肠溶片。

普通片胃肠道副作用大,泡腾片同样胃肠道副作用大,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的短期使用。

肠溶片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10.与阿司匹林平片相比,肠溶片有何特点?肠溶阿司匹林具有抗酸包衣,目的是阻止阿司匹林在胃内释放,使其只在碱性环境的小肠内释放,避免了乙酸水杨酸与胃上皮细胞直接接触造成的损伤。

胃镜检查显示,阿司匹林肠溶剂(300毫克/天)对胃黏膜不造成损伤,而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75或300毫克/天)分别造成2处和18处损伤。

11.什么是精确肠溶片?普通肠溶片会在肠道快速崩解释放,反而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损伤。

精确肠溶片是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在小肠内精确、缓慢释放,从而保护胃肠黏膜,如拜阿司匹灵等。

12.如何做到精确肠溶?不同产品的肠溶包膜存在差异,精确肠溶片的包衣具有强抗酸能力,确保药物在胃内完全不溶解。

在碱性介质中缓慢释放。

13.“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在所有存在适应症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②合适的剂量;③合适的疗程;④最佳的肠溶剂型。

14.血栓是怎样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组织,炎症细胞就像警察一样赶过来“处理事故现场”,它们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让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血小板不断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15.如何理解“无血栓,则无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多因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引起心肌、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存活者大多伴有残疾。

所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是预防血栓形成。

16.阿司匹林如何防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第一步是血小板聚集,而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其他途径抑制血栓形成,包括影响纤维蛋白形成、促纤溶活性等。

17.抗血小板作用如何发现的?1945年,辛格发现阿司匹林可影响凝血过程———行扁桃体切除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止痛时,会发生出血。

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首次揭示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机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8.抗血小板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灭活血小板,一次应用,临床疗效至少维持48小时。

19.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效应有何区别?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毫克/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等剂量(500—3000毫克/天)具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000毫克/天)则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

20.阿司匹林能急救用吗?心梗发生后早期服用150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其死亡率可以降低23%;而在脑梗死发生后48小时以内,口服150—350毫克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减少致残率。

因此,冠心病一旦发作,应马上嚼服150—300毫克的阿司匹林。

21.为何说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1/4、所有血管事件的1/6。

如果每年治疗1000人,可以减少40人急性心肌梗死和10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以使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2%,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降低1/5。

因此,多个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将阿司匹林列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

22.哪些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心肌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成形术后(即心脏搭桥、介入治疗等);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瓣膜性心脏病。

23.什么是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血管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预防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

24.一级预防的意义如何?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善高危因素,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由此可见,一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5.为何要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控制指南均强调危险分层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

随着患者冠心病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总体获益增加。

只有在冠心病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较低的人群中,阿司匹林获益才最大,因此必须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

26.如何简单评估心血管风险?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2项危险因素,50岁以上男性或6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1项危险因素,其10年冠心病风险通常大于10%,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BMI≥28)、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

27.哪些人能在阿司匹林的预防中特别获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28.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作用?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就已经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梗死面积较小。

发生心梗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提高生存率。

29.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效价如何?2006年,美国预防医学会对目前最常用的25种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健康获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健康获益评分和经济效益评分,与儿童免疫、戒烟并列第一,名列所有预防措施的首位。

30.服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时,最佳剂量是多少?75—100毫克/天,长期服用。

31.心梗一级预防的里程碑研究是哪个?“内科医生健康研究”,是证实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险的里程碑研究,该研究共入选2.2万例美国健康男性内科医生,用药依从性高、随访率高,是一项高质量、令人信服的临床研究。

32.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压有影响吗?前瞻性研究显示: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的降压作用,收缩压/舒张压下降6.8/4.6毫米汞柱。

33.高血压患者为何要吃阿司匹林?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同时存在高龄、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发生心脑血管血栓事件的危险将成倍增加,因此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34.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如何?诸多临床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可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获益。

2005年,“女性健康研究”随访长达十年,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获益显著,脑梗死发生率下降达27%。

35.哪些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有高血压并且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进行一级预防。

36.高血压患者怎样吃阿司匹林更安全?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使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140/90毫米汞柱)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15%,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降低36%,脑出血并没有增加。

因此,高血压患者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毫米汞柱)后开始应用阿司匹林。

37.为何糖尿病患者要吃阿司匹林?糖尿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4倍,研究显示,糖尿病人使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28%—60%。

38.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有哪些?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最重要的人群,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中,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首次致死性心梗发生率下降达61%。

“女性健康研究”中,糖尿病亚组脑梗死风险下降达58%。

39.哪些糖尿病患者需吃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以下人群应该服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一级预防措施: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40.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效果如何?经阿司匹林及降压、调脂强化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的尿蛋白降低,强化治疗患者不仅减缓了蛋白尿的进展,而且降低视网膜病变、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41.肾功能不全患者怎样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用量为75毫克/天;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一般应用剂量为100毫克/天。

42.除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哪些高危人群需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发病年龄<55岁、女性<65岁)。

43.阿司匹林预防是否有性别差异?荟萃分析显示,在女性,阿司匹林降低心血管事件12%,其中主要来自卒中下降17%,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下降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