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剂量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1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m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常用剂量为100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50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m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0mg ,每日两次,饭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0m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0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 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川崎病阿司匹林停药标准

川崎病阿司匹林停药标准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和血栓形成。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川崎病阿司匹林停药标准。
1.急性期:在川崎病急性期,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剂量通常为每日30~60mg/kg,分次服用。
在此期间,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抗炎、抗凝,有助于减轻症状。
2.减量期:在急性期过后,患者需逐渐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一般从每日3次减至每日2次,再减至每日1次,持续1~2周。
在此阶段,阿司匹林的作用逐渐减弱,需要其他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3.后续治疗:经过减量期后,患者进入后续治疗阶段,主要以控制炎症、预防并发症为主,通常继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1~2次),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川崎病阿司匹林停药标准如下:1.病程:若患者病程超过6~8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较低,可以考虑停药。
但是,对于年龄小于5岁的患者,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临床表现:若患者在停药后无发热、无冠状动脉病变征兆,可以考虑停药。
但是,若患者出现发热、血沉加快等复发迹象,需及时就医并复查。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在停药后进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如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正常,可以考虑停药。
4.其他情况:若患者有其他特殊情况,如合并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等,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决定是否可以停药。
同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观察,一般建议在停药后3个月、6个月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四、注意事项1.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减量、停药或更改药物。
在停药后,若出现异常症状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
2.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注意饮食健康、合理作息、保持心情愉悦等,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制剂是合理的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制剂是合理的阿木吕洛(甘洛县人民医院;四川甘洛616850)在临床上治疗身体疼痛的时候,阿司匹林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我们身体对痛觉敏感物质的合成会受到抑制,因此我们的疼痛感就会降低。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在抵抗血栓、治疗发炎等方面所起到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那么,既然阿司匹林这种药物能够在这么多方面都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那么使用这种药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来详细解读一下阿司匹林抑制剂的合理用法。
1.在治疗不同疾病的时候,阿司匹林抑制剂的服用剂量也是不同的。
阿司匹林最广泛的应用场景,是在患者出现各类疼痛症状的时候。
一般来说,不管是由于感冒而导致的身体酸痛,还是由于女性月经来潮而导致的子宫收缩疼痛,阿司匹林抑制剂都能够起到显著的缓解疼痛的效果。
而如果是为了缓解疼痛而服用阿司匹林,那么只需要选择中等剂量,就能够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当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来说,中等剂量的大小也是有所区别的。
例如年龄大于6岁而不超过12岁的孩子,每次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服用0.15克即可。
而如果是成年人,那么则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情况,将阿司匹林的服用范围控制在0.3克到0.6克之间。
服用的频率都是每天三次。
在疼痛情况较为严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服用的频率,但是一天最多服用4次。
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抑制剂来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药物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只能是一时的,而无法触及本质。
只有从源头上找到疼痛发生的原因,我们能够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而如果我们服用阿司匹林是为了缓解由于风湿病带来的疼痛,抑或是治疗炎症,那么所要选择的剂量就必须适当地加大。
对于成年人来说,服用这一药物的剂量可以根据体重来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每千克体重对应的阿司匹林剂量在50毫克到100毫克之间。
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服用3克到6克即可,而且服用的频率应该保持在每天4次左右。
阿司匹林(Aspirin)使用说明书

阿司匹林(Aspirin)使用说明书阿司匹林(Aspirin)使用说明书1. 概述阿司匹林,全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和发热,并具有抗炎症的作用。
本说明书将提供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剂量、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请在使用前仔细阅读。
2. 使用方法- 此药适用于口服服用,并应随餐或饮水一起服用,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 如无特殊需求或医嘱,成人每次可口服325-650毫克,每4-6小时重复服用一次,但每日总剂量不得超过4000毫克。
- 儿童和青少年应遵循年龄和体重相适应的剂量,且不得超过医生指导的推荐剂量。
- 健康成年人应在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的最长时间不应超过7天。
3. 适应症阿司匹林主要用于以下症状的缓解:- 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轻度至中度疼痛;- 发热;- 感冒、流感和其他病毒性感染导致的疼痛与发热。
4. 注意事项- 请勿超过推荐剂量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中毒或加重不良反应。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 阿司匹林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抗凝剂、降糖药和非甾体消炎药,请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
- 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严重头痛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胃肠道不适,如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 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哮喘和过敏性休克;- 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下出血等。
6. 储存方法- 阿司匹林应存放在干燥、清洁、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 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储存。
7. 急救措施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过量服药,应立即就医或拨打当地急救电话。
本说明书并不能包含所有有关阿司匹林的信息,若有疑问或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阿司匹林用法与用量详解

阿司匹林用法与用量详解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用法与用量。
一、阿司匹林的适应症阿司匹林适用于以下情况:1. 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等轻度至中度疼痛;2. 退烧;3.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二、阿司匹林的用法阿司匹林有口服和外用两种常见用法。
1. 口服用法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口服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每次325-650毫克,间隔4-6小时,但每24小时总剂量不应超过4000毫克。
老年人或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应减少剂量,具体应遵医嘱。
2. 外用用法将阿司匹林片倒在手掌中,加入适量水或者维生素E油调成糊状,然后涂抹于疼痛部位轻轻按摩,每次使用约5-10分钟,每天2-3次。
三、阿司匹林用量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 用量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来进行,不可自行超量使用或延长使用时间。
2. 阿司匹林片应整片吞服,不可咀嚼或咬碎。
3. 儿童、青少年患者慎用阿司匹林,尤其是发热期间,因为可能增加患Reye综合症的风险。
4.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慎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抗凝药物、利尿药等。
四、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请注意以下事项和不良反应。
1.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气道收缩等。
2.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胃肠出血、消化道溃疡和肝肾损害的风险。
3. 阿司匹林不适合与酒精混合使用,因为可能加重药物的副作用。
4.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禁用。
5. 存放阿司匹林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结语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根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按照正确剂量进行口服或外用。
同时,需注意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疑虑,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
心肌梗死药物选择

心肌梗死药物选择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危及生命。
在治疗心肌梗死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合适的药物能够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心肌梗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及其选择原则。
一、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心肌梗死治疗中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确诊心肌梗死后应尽快给予阿司匹林嚼服,剂量通常为 300mg。
之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如 100mg/天。
阿司匹林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出血等。
2、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存在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选择氯吡格雷。
它的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类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血小板的效果。
3、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起效快,抗血小板作用强。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替格瑞洛可能会作为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
二、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
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是进行溶栓治疗时,肝素可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它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使用更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
三、他汀类药物1、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心肌梗死后,应尽早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长期维持治疗。
2、瑞舒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也是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之一,其降脂效果显著,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较强。
四、β受体阻滞剂1、美托洛尔美托洛尔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减少猝死的发生。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避免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比索洛尔比索洛尔也是一种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其作用与美托洛尔类似。
阿司匹林的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

阿司匹林的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功能主治阿司匹林是一种通用的解热镇痛药,其主要功能和主治包括: - 解热: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体温,对于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具有缓解作用。
- 镇痛:阿司匹林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包括头痛、牙痛、神经痛、月经痛等。
- 抗炎: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用法用量阿司匹林的用法和用量需要根据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可遵循以下指导: - 成人:每次口服阿司匹林500-1000毫克,间隔4-6小时。
但不应连续使用超过3天,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应咨询医生建议。
- 儿童: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和推荐剂量。
为避免出现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以下几点: - 阿司匹林应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用足够量的水倒下。
- 不要超过每天4000毫克的最大剂量。
- 不要与其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合用,以免造成过量服用。
- 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先查看药物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示。
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司匹林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哮喘史的人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2. 老年人和儿童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差,应避免过度使用。
3. 长期或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或其他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胃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 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手术前两周内应停止使用。
5.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
结论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功能。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确保用法用量的正确性,避免出现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有不适症状或对阿司匹林使用有疑问的话,应及时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抗炎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然而,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的选择对于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时间选择,以帮助专业医学人员更好地指导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一、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剂量及其应用场景:1. 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低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325毫克/天):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情况下,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然而,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要注意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患者个体情况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使用。
3. 高剂量阿司匹林(>1000毫克/天):高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风湿热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在这些情况下,高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和疼痛。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胃肠道反应等,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疾病进行合理安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使用时间选择的原则:1. 心血管疾病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阿司匹林的长期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然而,对于低风险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而没有明显的益处,因此需要个体化评估和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 约占脑卒中总数 80%
Lancet Neurol 2003;2:43-53
82.3% 90.6%
缺血性卒 中
出血性卒 中
38.6%
50.0%
脑梗死 TIA
大血管 病 小血管 病 心源性
其他
% %
死亡率高
20
死
亡
率 (
10
)
0
12%
19%
7天
1月
卒中后时间
Br J Cardiol. 2002; FEB 9(2):103-105.
脑梗死首次发生后6小时内使用阿司匹林获益最多
使事件发生率下降36%
0-6
0
7-12
13-24
25-48
事 -10 件 发 -20 生 率 ( -30 ) -40
-50
始发症状距治疗时间(小时)
CAST中国急性脑梗死研究 IST国际脑梗死研究
%
CAST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1997;349:1641–9.
0.3%
0.2% 0.1%
死亡 复发缺血 性卒中
死亡/非致 肺栓塞 死性卒中
0.0%
4 周
-0.1%
复发出血 性卒中
事 -0.2%
件 发
-0.3%
P>0.1
生 -0.4%
率 -0.5%
-0.6%
-0.7%
-0.8%
阿司匹林160mg/d vs. 安慰剂
Lancet 1997; 349: 1641–49
IST/CAST荟萃分析:
阿司匹林显著降低急性期死亡率及梗死复发率
事件发生率(%)
获益/1000 2P
10 9 8 7 6 5 4 3 2 1 0
7
4
5
<0.000001 0.05
0.05
脑梗死复发率 非梗死死亡 全因死亡
9 0.001
卒中或死亡
阿司匹林 对照
CAST:21106例起病48hrs内脑梗死患者,ASA160mg/d vs Plac. ×4Ws IST:19435例起病48hrs内脑梗死患者,ASA300mg/d vs Plac. ×14days
10 Stroke,2000;31:1240-1249
IST/CAST荟萃分析:
/
致3
死
非 2.5
致
死2
性
脑 梗
1.5
死
复1发率 (ຫໍສະໝຸດ 0.5%)0
2.2 1.4
<65
Stroke 2000;31:1240–9.
2.5 1.9
2.2 1.5
65~74
≥75
年龄(岁)
阿司匹林 对照
IST/CAST荟萃分析:
这两项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地位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国际卒中研究(IST)
◦ 19435例发病48小时内的缺 血性卒中患者
◦ 随机接受
阿司匹林300mg/dX14天 安慰剂
◦ 主要终点
14天死亡、6个月死亡或残疾
Chinese Acute Stroke Trial 中国急性卒中研究(CAST)
Stroke. 2000 Jun;31(6):1240-9.
50/2300(2.2%) 153/7438(2.1%) 168/7280(2.3%) 86/2998(2.9%)
0.5
1.0
1.5
利于阿司匹林 不利于阿司匹林
IST研究:阿司匹林安全性良好
出血性卒中风险无明显增加
0.2% 复发缺血性
脑卒中
阿司匹林显著降低急性期不同血压患者 死亡率及非致死脑梗死复发率
收缩压(mmHg) 死亡和非致死复发脑梗死/患者数(%)
OR(99%CI)
<130 130-159 160-189 190+
29/2298(1.3%) 122/7626(1.6%) 110/7174(1.5%) 58/2945(2.0%)
审慎循证 规范抗栓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栓治疗的循证与指南
高医疗费用
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
我国每年用于卒中的治疗费用估计在100亿元以上; 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卒中支出接近200亿元。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05.1-2.
出血性脑卒中 约占脑卒中总数 20%
2008年ACCP8抗栓治疗指南
潘生丁 抵克力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
-
√
-
-
-
复发率高
14
12
卒 10 中 复8
发6
率 (
4
2
)0
10-16% 9%
2-3%
1月 6月
12月
卒中后时间
5
溶栓 t-PA
抗栓
抗凝 抗血小板
早期血管再通恢复
缺血脑组织的灌注 改善脑循环 极早的二级预防
BMJ 2000:320:692-696
1997年的Lancet杂志上发表了两项大型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国际卒中试验(IST试验)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试验)
推荐大多数患者卒中发作后24~48小时内口服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325mg)(Ⅰ,A)
Stroke. 2007;38:1655-1711
2007年AHA/ASA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 不推荐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不推荐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独应用氯吡格雷或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Ⅲ,C)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以及双嘧达莫在脑梗死急性期 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未被评价。 不推荐脑梗死急性期静脉应用阿昔单抗。
◦ 21106例发病48小时内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
◦ 随机接受
阿司匹林160mg/dX4周 安慰剂
◦ 主要终点
4周治疗期内死亡、出院时死亡 或残疾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1997;349;1569-81 CAST (Chinese Acute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1997;349;1641-49
复发出血/ 死亡或非 肺栓塞 缺血卒中 致命性中风
0.0%
2 -0.2%
周
事 -0.4%
件
发 生
-0.6%
率
-0.8%
出血性 卒中
P>0.05
-1.0%
-1.2%
阿司匹林300mg/d vs. 安慰剂
Lancet 1997; 349: 1569–81
CAST研究:阿司匹林安全性良好
出血性卒中风险无明显增加
尽管ACS患者可以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 氯吡格雷,但尚无脑梗死急性期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证据。
指南
2002年ASA/AAN脑梗死急性期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2003年ASA/AHA脑梗死急性期 治疗指南
2004年国际卒中临床指南
2005年ASA/AHA脑梗死急性期 治疗指南
2007年ASA/AHA脑梗死急性期 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