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更加严重。 (2)症状
由于此病的最初症状是茎基部发生腐烂,所以秧苗出土后
发病后,水稻植株的叶片会过早枯萎,失去光合作用,导致
即呈显枯萎的状态,散发出难闻气味,而且在发病部位会因空气 植株无法正常抽穗。有的植株可以抽穗,但会导致瘪谷数量增
中的湿度过大而出现暗红色的霉状物。严重发病时,大片的秧苗 加,粒重明显降低,病植株遇风会发生倒伏,有的会整株枯萎而
管理不到位,高温高湿环境等条件,都可能导致此病发生。此种
病害对水稻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发病严重的地区可造成水稻减 产达 10-20%,防治不当还可能使整片地绝产。
(2)病症
使全株枯萎并发生腐烂。潜叶蝇的为害会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平 均减产率可达 25%以上。
(2)综合防治
一是针对成虫会在稻草及杂草中产卵的特性,收获后及时
失,从而减少此病害的发生。四是加强植株的抗病性。应做好栽 培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要施足底肥、适期追肥,确保土壤中
期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作者单位:156326 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第三管理区)
- 74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立枯病是寒地水稻进行旱育秧时经常发生的病害。由于气
合的方法,既满足水分要求,又要适时晒田,使植株健壮生长。五
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利用化学药剂进行对症防治。 4、纹枯病 (1)病因
温偏低,连续多日阴雨,秧苗长势弱,播种量大,秧苗分布过密,
水稻植株在受到立枯丝核菌感染后,易引发纹枯病。在高
土壤偏碱性等,都会导致立枯病的发生。 (2)症状
(3)综合防治
的越冬环境,可有效减轻虫害的发生。二是要在适期内早插秧,
一是要无病携带,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质种子。二是播种前用 调节好水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三是利
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采取有效方法和技术措施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4.022寒地水稻是黑龙江岔林河农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寒地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病虫害是引起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关键性因素。
为此,要明确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这样才能为水稻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寒地水稻常见病害1、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1)发生规律该病是大棚育苗阶段的常见病害,如果未能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则容易造成全苗床死苗。
立枯病主要表现为出苗前幼芽腐烂,2叶期叶鞘上有褐斑,3叶期茎基软腐或整株萎蔫。
立枯病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土壤环境、病原菌越冬和秧苗长势有着直接关系。
当苗期遇到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的天气状况时,会造成苗期长势较弱,易加重立枯病病害。
当床土黏重、偏碱性,或者水分过大、覆土过厚时,会提高立枯病发生率。
(2)综合防治技术①优选寒地水稻品种,要求种子活力和出芽率良好。
对种子消毒,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每千克种子使用福美双2.5g,避免种子感染病毒。
②选择有机质含量高、偏酸性的土壤制备床土,当床土偏碱性时,需进行调酸处理。
对育苗床土消毒,每平方米床土喷施97%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g兑水2kg,消毒后使用水稻壮秧剂,促进稻苗生长。
或者也可以选用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制备成药液后浇洒到床土上。
在苗期管理中适时通风炼苗,根据苗叶龄和天气状况适当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病能力。
③在一叶一心期时,向床土喷施20%移栽灵乳油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预防病害发生,可连续喷药2次,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1)发生规律寒地水稻扬花期是稻曲病危害最为严重的阶段,当稻曲病的病菌侵入水稻谷粒后会快速繁殖,使病菌占据整个颖壳内部,直至对颖壳形成整体包裹状态。
此时,带病谷粒与正常谷粒相比,其体积大3倍以上,并且带病谷粒为墨绿色。
在风力、雨水作用下,稻曲病的病菌孢子会快速扩散,侵染其他健康水稻。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寒地水稻是指在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的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由于寒地水稻的生长环境相对恶劣,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寒地水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非常重要。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通过选育和引进适应寒地生长环境的优良品种,如抗倒伏、抗白叶枯病、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 合理轮作和间作:在田间种植其他作物,如油菜、豆类等,能够破坏病虫害的越冬和繁殖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地面覆盖和秸秆还田:通过在水稻田间覆盖膜或秸秆,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4.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能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使其更具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过量施肥会导致欠收和病虫害蔓延。
5. 害虫监测和预警:利用昆虫灯、黄板等进行害虫监测,及时发现害虫的趋势和数量变化,进行精确的农药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6. 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
以寒地常见的白叶枯病和稻飞虱为例,介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 白叶枯病:通过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早播、早种、早出苗,提前打灌水等措施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注意通风,增加光照,减轻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 稻飞虱:选用抗稻飞虱的品种,合理栽培,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稻生长过高,降低稻飞虱的危害。
在稻田周围设立稻飞虱监测网,通过稻飞虱黄板监测和虫情预警,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针对寒地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关键在于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生态环境调节,减少或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还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寒地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寒地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寒地水稻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其种植和管理技术与一般水稻有所不同。
寒地水稻也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因此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寒地水稻种植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寒地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帮助种植户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
一、寒地水稻种植技术1.选择适宜的品种寒地水稻的栽培需要适应低温条件的品种,因此在选种时应选择耐寒性好的水稻品种,如哈苏莱、稻优703等。
这些品种适应寒地气候,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能够在低温条件下正常生长。
2.合理施肥在寒地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秋季施用基础肥料,春季播种后再适量追施复合肥。
还可以适当添加有机肥料,如腐熟的畜禽粪和秸秆堆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
3.保护苗期寒地水稻在苗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春季播种后,要及时进行浸种田和田间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及时铲除田间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预防苗床病害的发生。
4.合理密植由于寒地水稻的生长季节较短,为了提高产量,可以适量进行密植。
一般来说,行距宽幅在25-30厘米左右,株距在15-20厘米左右。
但密植的也要注意适当稀苗,以保证每株稻苗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5.灌溉管理寒地水稻生长季节内,适量的灌溉对于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水稻拔节至抽穗期间要增加田间水分供给,保证水稻均匀抽穗、均匀成穗,从而保证水稻产量的提高。
1.病害防治(1)白叶枯病防治白叶枯病是寒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防治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在病害高发期及时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枯黄叶片和病残体,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2)稻瘟病防治稻瘟病是寒地水稻的另一主要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在防治稻瘟病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应性强、耐病性好的品种,同时使用含有吡唑酮类、三唑酮类和三吡唑酮类等高效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以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寒地水稻生产中,病虫害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为了控制和预防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需要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措施。
本文旨在分析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使用天然敌对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微生物、真菌和其他天然敌对生物。
例如,在寒地水稻种植中,可以使用寄生蜂来控制水稻盘枯病。
寄生蜂是一种天然的敌对生物,可以通过寄生害虫的幼虫来控制害虫,从而防止水稻患病。
2.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农业管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例如,在寒地水稻种植中,可以使用轮作和混种技术来控制寒地水稻的病虫害。
轮作是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病虫害的传播。
混种技术是将不同作物混种在一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常见方法。
在寒地水稻种植中,可根据病虫害种类选用不同的农药,并在农药使用前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使用农药时应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4. 生态环境调控生态环境调控是通过改变生态环境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例如,在寒地水稻种植中,可以增加栽培密度、升高肥水管理水平、改善土壤环境、调整生态系统结构等方法,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治愈能力。
总之,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环境调控。
通过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病虫害对寒地水稻生产的影响,促进寒地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
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秧苗螟、稻飞虱等。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 病害防治:
(1)合理选择品种:选择抗病种植水稻品种,如采用抗纹枯病、抗稻瘟病等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2)田间管理:采用较密植、正常施肥、浅深养分排水的田间管理措施,保持田间湿润的环境,减少病菌的滋生。
(3)病害诊断:及时发现病害,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在初期病斑出现时,可以采用草铵等化学药剂及时进行喷洒。
若病情严重,可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防治。
2. 虫害防治:
(1)选择抗虫品种:选择抗虫水稻品种,如抗秧苗螟、抗稻飞虱等抗虫品种。
与传统品种相比,抗虫品种具有更高的抗虫能力,能有效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增加栽培密度:适当增加水稻栽培密度,可以降低虫害的发生率。
高密度种植使水稻生长更加茂盛,病虫害也更不易侵害。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等有益生物来防治水稻的虫害。
放养寄生于稻飞虱身上的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4)化学防治:对于严重的虫害,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
但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按照标准剂量使用,防止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寒地水稻常见病虫害不仅要依靠单一技术措施,还要进行综合防治。
合理合法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防治措施。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农民对预警信息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3
CATALOGUE
寒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寒地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部分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足,缺 乏科学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导致防治效 果不佳。
VS
对策
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科 学素质和防治意识,同时加强政府的技术 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防治效果。
06
CATALOGUE
展望与建议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1 2
寒地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评估
病虫害控制效果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减少损失。
产量和质量提升
防治效果显著的水稻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经济效益也 得到增加。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能够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提高 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轮作制度
实施轮作制度,避免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相同的水 稻品种,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培育壮秧
采用科学合理的育秧技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 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 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科学灌溉
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水稻生长发 育,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寒地水稻是指生长在寒冷地区的水稻品种,由于寒冷环境的影响,寒地水稻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寒地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寒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希望为相关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病害防治技术1.1 频繁更换品种由于寒地水稻长期在寒冷环境中生长,容易导致病原菌对种植的水稻品种产生抗性。
种植寒地水稻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适当调整水稻品种,频繁更换水稻品种,以减少病原菌的适应性,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1.2 种植密度管理适当的密度能够使水稻之间产生适当的距离,提高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之间的接触,降低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适当的密度管理也可以使水稻之间的竞争加剧,加快生长速度,增强水稻的免疫能力,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1.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水稻长势过旺,变得容易受病虫害侵袭;而缺少施肥又会导致水稻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染病害。
合理施肥,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机,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1.4 病害防治药剂的合理使用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会使用农药来防治水稻病害,但是农药的滥用会导致农田环境污染和水稻产品安全隐患。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病害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和用量进行施药,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保障水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1 生态多样性调节生态多样性调节是指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调节生态平衡,降低虫害的发生。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在田间种植一些具有驱虫作用的作物,或者合理配置田间生态环境,提高田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2.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田间管理是指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来减少害虫的发生。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减少害虫的藏身地和繁殖环境,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
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
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
发生白点型病斑。
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
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白点型: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 白色近圆形小白斑;如有利病害发展可 呈急性型病斑。
• • • •
病斑一93%相对湿度一产生分生孢子。 水滴一96%相对湿度一孢子萌发。 湿度饱和但无水滴一孢子萌发率下降。 90%相对湿度一孢子不萌发。
发病规律
• 病菌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 昆虫是次要的。 • 分蘖期:开始侵染叶片,引起叶瘟;
• 拔节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
• 抽穗期:在穗颈处的孢子从鳞片状的苞叶侵人, 引起穗颈;在枝梗上的孢子从穗轴分枝点附 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枝梗瘟。
•穗颈瘟:在水稻抽穗期,平均气温18℃左右,
相对湿度在95%以上,穗颈瘟往往发生重。
节瘟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 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
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以
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枝梗瘟
谷粒瘟
发病原因分析
气候条件(外因) 气候条件中尤以温湿度最为关键。25-28℃的较高 温度且伴以高湿条件,适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分生 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 若高湿度结露持续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的发 生与流行。
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条件
• 稻瘟病菌萌发与侵染对水分要求很高。 病菌萌发和侵入对水滴、湿度要求较高,必须有 水滴存在并且相对湿度在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 发,在水滴中浸出萌发抑制物质,才能萌发。 • 在适宜条件下,成熟孢子经2-3h即可萌发;需经 6-10h病菌即可完成侵入。
发病规律
侵染过程
• 灌水与排水 长期深水灌溉,会加重发病。 实行浅水勤灌,适时进行灌、排水,落水晒 田等,可减轻发病。 如生长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 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节 瘟均易发生。
发病规律
孢子释放与传播 ►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 雨露光等可以促进孢子脱离。
►通常情况下,孢子自晚上8时左右开始释放, 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时。 若遇阴雨,则全天都可释放孢子。 ►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成 正相关。
水稻稻瘟病
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由于浸染的 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 叶瘟病斑:急性型、慢性型 、褐点型、白点型 叶瘟:前期气温低,日照少,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抗病 力下降; 水稻分蘖期以后,平均气温20℃左右,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日照时数少,叶瘟将会流行。
• 生存条件 • 温度:孢子萌发最适合温度为25 ℃. • 湿度:稻叶上的病斑,在相对湿度达 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 能萌发良好,相对湿度低于90%时, 孢子不能萌发。 • 每年越冬菌量是足够病害流行的,但 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是有差 异的。
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条件
• 稻瘟病菌喜高温。
菌丝体 生长发 育的适 宜温度
28℃ 28℃
分生孢子 形成的 最适温度 分生孢子 萌发的 适宜温度
26℃
25℃
℃
℃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尤以温湿度最为关键。 25-
28℃的较高温度且伴以高湿条件,适于 病菌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的形成、萌 发和侵染。 若高湿度结露持续一昼夜以上,则有利 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阴雨连绵、昼夜温差大、日照不足有利 发病。
侵入与发病
发病规律
• 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 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也从伤口侵入, 但不从气孔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然 后,形成的孢子引起再侵染。至环境 条件不适时,病菌停止繁殖和侵染,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
发病规律
潜育期 病原菌侵入到发病的潜伏时间: • 叶瘟4一7天,穗颈瘟10一14天 • 枝梗瘟7一12天,节瘟7一30天
阴雨连绵、昼夜温差大、日照不足有利发病。
栽培条件(内因)
•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 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 – 长期深水(缺氧)或过分干旱,污 水或冷水灌溉,偏施或迟施氮肥导 致C、N比下降,游离氮和酰胺态氮 增加,导致叶片披垂,硅质化细胞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原菌浸染。
栽培条件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慢性型: “三部一线”是梭形, 中毒部、坏死部、崩溃部
•
急性型病斑
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
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
下产生。 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 兆。
水稻幼叶易感病,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力
迅速提高,所以水稻分蘖盛期,
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病。
叶瘟症状
慢性型(典型症状)
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 (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 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 生灰白色霉层。
褐点型病斑 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
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 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 低,影响米质。 ►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 ►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稻瘟病
• 是一种气流传播为主的流行性病害,病原菌 为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 稻瘟病发生规律: • 稻草上越冬的菌丝体,春季气温上升到15 度,相对湿度在93%以上,一遇雨产生大量 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 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菌丝,侵入寄主, 摄取养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在适宜 的温、湿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 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