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1].
中国古代地名中蕴含的文化

中国古代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巨大的财富,要了解中国古代地名中的内涵,需要一翻细心研究。
大千世界,万象物类,无不有名。
而养育一方物种和人的山水土地,亦各有其名。
据资料介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个。
如此算来,我国见诸文字记录的地名历史迄今约有4000年了。
一个古老地名,不啻是一本密码手册,打开查阅,久已湮没的历史文脉便会清晰“显影”,从中可以解读出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先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愿。
古人多以地理方位为地方命名,陕西的得名,据《国语》讲,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划分召公和周公的封邑,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地名遂沿袭至今。
而关中富平县,夏商时期地属雍州,西周时期则为京畿之地,春秋时期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置县治,屈指算来已有2460多年的历史。
富平古称频阳,就是缘于县治设在县境制高点频山以南。
地名命名,也与古人的美好心愿相关。
如西安古称“长安”,即寓有“长治久安”之意。
至于“富平”,当是寓含富庶太平之意了。
其实“富平”这一地名是“外来户”,史载,富平县治西汉时期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东汉时期迁至甘肃彭原界(今庆阳市西南),西晋时期方自彭原界迁至今天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处,与当时的频阳县并存。
东汉末年(包括三国时期)及西晋时期,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从富平县治的一迁再迁中,不难窥知当时非但民不聊生,甚至连“政”亦难安其所。
有趣的是,这个“外来户”后来竟取代了“频阳”地名,沿用至今。
个中奥秘,大概在于“富平”地名中所代表的人们的美好心愿了。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衍生品,自是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码。
如受“龙文化”影响,我国不少地名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小时侯,常去富平老城南郊的龙桥沟、卧龙村游玩,但对此地名的来历却懵懂不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弄清这地名是来自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某天,突然石破天惊、电闪雷鸣,村人待外边平静下来,方敢出去观看,只见一条巨龙落于村南,原来是条病龙。
浅谈松阳地名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松阳地名及其文化内涵作者:徐跃华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古盆地,自东汉建安四年(199)置松阳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其中,唐武德三年(620),曾升松州,武德八年(625),仍复为松阳县。
唐贞元间(785?—805),因县治古市屡遭水患,就迁移到了今天的县城所在地——西屏镇;天宝三年(910)吴越王钱镠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天福四年(939)又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自宋咸平二年(999)复名松阳县后,县名沿用至今已有1000年。
松州古邑,长松山水;千百年来,这里始终是一片美丽的沃土,土地平旷,良田万顷,山水形胜,物产丰饶。
在这景色迷人的桃花源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的田园人家。
但是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这里依然保存着宋朝的古塔、元代的堰渠、清朝的檐瓦和明清商业街,以及商业街旁蒙着厚厚尘埃的雕梁画栋的民国骑楼,保留了汤兰公所、詹氏兄弟进士牌坊、基督教堂、黄家大院、潘姓大屋、鹦鹉冢、石仓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还记载着望松禅院、状元坊塔、儒林坊、稼轩书院、积诚草舍、俭公中学等等早已被后人遗忘的地名。
地名,这些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深刻含意的地名,就像一轴轴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了后人的面前。
一、松阳地名命名的基本状况松阳县东连莲都区,西南邻云和县、龙泉市,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邻武义县;东西最宽距离53.7公里,南北最长距离40.2公里,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5镇、15乡、6个社区居委会、401个村委会、1059个自然村;人口23.14万。
松阳县城区、乡村的地名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据统计,松阳县地名数据库共收录各类地名1961条,其中行政区划和居民地名称1241条,专业部门使用的名称165条,古迹、游览地、单位及其他人工建筑名称371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184条。
这些地名有的以山、水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植物命名,有的以建筑物命名,还有的以传说命名。
地名的文化内涵探析——以安徽部分地名为例

地名 的文化 内涵探析
徐 刚
以安徽部分地名 为例
( 中原工 学 院政法 学 院,河 南 郑 卅『 4 5 1 1 9 1 ) 中图分类 号 :G 1 2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3 - 2 7 3 8( 2 0 1 3 )O l 一 0 1 8 9 — 0 2
既然地名烙印上了人的主观意识就不可避免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联系它一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程度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结晶是缩写的历史每一个地名县名甚至是乡村街道的名称都会有一段自己的来历是一个历史的片段它们的命名的方式原则涵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市 胡则满 ,夕则虚 ”。Ⅲ墟一 般只是侧 重于家庭 日用 的商 品,早晨 明教寺 、蒙城 的万佛塔 、芜湖的广 济寺等等这些 寺庙名称 的来历都与 宗教有关 。 ’ 相聚 买卖 ,至午 时便 散去 ,人数 也相 对 较少 。集 的情 况相对 较 为复 与我 国不 同,西方世 界中,有 宗教色彩 的地 名建筑更为 明显 , 比 杂,有3 、4日逢集 的,有5 日逢集 的,还有不逢集 也常常进行商 品交易
在县东 北, 以涡水经 其南而名 ”。凡此种种 ,都是 许多 的地名不仅仅 来 自于 当地 的 自然特 征 ,还来 自于本地 区的经 名 ”;涡 阳县 , “ 依据 周易 阴阳理论而命名 ,这些地名 中反映 了我 国传 统文化 的深邃 , 济特 征 。地 名的变化 和发展相对 较为缓慢 ,所 以,从 地名 中我们 也可
名 ,元代采矿达 到鼎 盛时期,在铜陵铜官 山设立 “ 梅根督 ” , 开采 冶 大宗教 ,佛教、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基 督教 ,影 响范围最广 的 还属佛教 。九华 山是 中国佛教 四大名 山之一 ,其最古老是寺 庙建筑是 炼铜矿 , 铜矿促 进当地经济 的发展 ,使得 地名 的命名有 了经济依据 , 铜陵 旧称 即铜 官山市,后 改为铜 陵市。 化城寺 ,它的名称 的来历便于佛 教有关 ,源于 金地藏 。金地 藏是朝鲜 9 6 年 ,来 到中国后,再九华 山苦行修炼 ,法名 除了 自然资源 的经济 效益 对地名 的影响之外 ,社会商业 组织对地 半岛新罗王子 ,生于约6 为地藏 ,唐 玄宗初年 时,池州郡 守张岩 因欣赏 其高 尚的品德 , “ 奏请 名也有 一定 的影 响 。我 国有许多集镇 墟场 的地名 ,这些地名 有着悠久 的历史 ,分布范 围也很广泛 ,其来历 就是源于 当时的经济 贸易活动 。 集和墟 同外界 的联 系主要就 是侧重于 经济方面 ,墟,古 时为 “ 虚 ”, 置寺 ,赐额 化城寺 ”,[ s ] 这就 是化城寺 名称的 由来,后来金地藏 也被 认 为是九华 山佛教 的鼻 祖。除此之 外,安徽道 教名 山齐云 山、合肥 的
浅析中国地名文化_连雪

总之,如何讲好故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幼师生有丰富 的阅读积累,良好的语文素养,还要懂得与幼儿的沟通与交 流,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定儿.点亮童心— ——幼儿园文学整合教育研究成果集[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 [2]刘翔平.不会阅读的孩子:如何帮助阅读障碍儿童[M].华东师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 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 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 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 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 “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 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 “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 手工业的发达。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 代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帮助。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有以植物命名 的,如苹果园、枣林沟、香草坪、杳树坡等;有以动物命名的, 如马乡、羊泉、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等;有以神话命名的, 如山西神池县是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堡西门外有池 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 得名。陕西凤翔县相传为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 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 而去得名。此外还有观音堂、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 起源都和古老的传说有关;有的地名源于历史故事或者历史 事件,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 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
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
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
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
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
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
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
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
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智观地名NO.014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智观地名NO.014地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特殊记录与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记录与见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蕴含着多重价值内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地名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归属、提升爱国热忱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话语模式的特殊进路。
一、地名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演绎历史文化发展。
地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乡风民俗、文化迁徙、政治变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比如,中国河南修武县,秦朝设置,取“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之意,相传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途经宁邑,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改宁邑为“修武”,修武从那时得名至今,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县名之一,已经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称号。
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县,传县境翔凤山有凤凰飞临得名,这是典型的神话传说在地名文化中的体现。
再如,八朝古都开封,春秋时期郑庄公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西汉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名为开封县,最终变化形成现在的开封市,其地名的发展变化明显的体现了政治文化变迁。
地名文化蕴含传统审美观念。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空间位置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在这种符号意义的表达过程中,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
比如,采取方位对称的形式命名,常用东和西、南和北、上和下、左和右等,地名如东阳县(西汉设置,今山东武城县)和西阳县(西汉设置,今湖北黄州),山东和山西,广东和广西;湖南和湖北。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正之美,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正对称美的特征,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也是这种美学文化的典型代表。
地名文化承载人们价值追求。
地名文化是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符号和价值传递系统,承载了人们的价值追寻,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部地名文化史,可以发掘出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追寻史。
例如: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与期许,对人生充满了乐观,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善意的祝愿,在地名文化中常用宁、安、吉、泰、康等字眼,如南宁、西宁、兴安岭、吉林、吉安、泰安、新泰、建康等地名就典型的体现了这种特征。
浅析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收稿日期]2017-04-28[作者简介]龙洁虹(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浅析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龙洁虹(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11)[摘要]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地名的由来、变化和发展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
我们试图从地名与宗族文化、祈福文化、地理文化、民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着手,探究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7)04-0087-03 地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记号,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
地名通常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命名之初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地名的形成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和祈福心理,记载了地理变迁与民族融合,体现了社会政治观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地名蕴含的宗族文化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宗族是社会构成的基础,同一宗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相同的姓氏。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代表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战国时期起姓氏开始通用,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写到,氏的来源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等。
而“国”“邑”“乡”“亭”都与“地”有密切的关系。
如屈原是楚国贵族,“芈”姓“屈”氏,“芈”是楚国的国姓,“屈”是屈原祖先作为皇族的一支被封到“屈”地后,为区别于楚国王族的“熊”氏,而以封地名称“屈”作为氏的。
由此可见,姓氏与地望紧密相连。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老百姓安土重迁,流动性小,同族或同姓的人聚集居住在一起,他们把居住地当做自己的领地,形成独立的村落,村落的名称往往就以聚居地宗族大姓的姓氏来命名。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如王村、李庄、张店等以姓氏来命名的地名。
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作者:冯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5期一、地名用字反映文化内涵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例如,古代的“玉”部字和“车”部字,分别反映了我国的玉石文化和车马文化。
透过汉字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其承载着的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数万年来,人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和其它种种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所以文化史上讲到文化类型往往要冠以地名或民族名,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或汉文化、楚文化。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显示出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从古至今,汉字经过整理和简化,许多地名用字先后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内涵也有许多改变,但仍有一些延续了古代或近代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大石桥市各地名用字为例谈谈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大石桥市自然地理和地名情况大石桥市隶属于辽宁省营口市,位于营口市的北部,辽河下游左岸。
东与海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毗邻,南与盖州市接壤,西临营口市老边区,西北与盘锦市的大洼县隔河相望。
大石桥地处东经122°05′至123°00′,北纬40°19′至40°56′之间。
现辖2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镇,4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53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其中城镇人口22万,农村人口51万。
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
面积约1610平方公里。
大石桥市历史悠久,永安乡西田村的金牛古猿遗址是30万年前古猿人生活、劳动、创造灿烂古代文化的史迹,证实了大石桥市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市内各地区地名用字有“沟”“集”“市”“屯”“庄”“堡”“房”“窑”“营”“村”“台”“大厦”“市场”,这些地名用字承载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大石桥市地名用字文化内涵考察(一)地名用字与历史文化景观地名用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景观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某些地名用字我们可以看出某地区的聚居地的地理地貌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