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共43页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共42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鼠场,鼠街;牛场,牛街;
实际上十二生肖用于地名的机会并不均等。虎街 (仅见云南南涧县一例),蛇场(仅见广西隆林一 例),*猪场至今未曾发现。
民间禁忌心理(字面上写成虎街,但是在实际读音 上还是称作猫街;蛇街称作长虫街,很多用方言同 音字替代,如“朱、珠”代替“猪”;“阳”代替 “羊”;“久”代替“狗”;“基”代替“鸡”。)
方言与中国文化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什么是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 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
地名变化的滞后性。 各种各样的地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猜以下地名的来历
山西、山东 河南、河北 湖南、湖北 江西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两湖地区,有许多县级 以下的小地名的同名是“市”字。
这些地名中的“市”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 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
易集散地的草市的集镇(湖南攸yōu县至今还 保留了一个叫“草市”的地名)。 一些比较怪的地名: 沙市市、景德镇市、二六市乡、三七市镇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源自一、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地名具有地域性,某些地名只出现在某些地 方,在其他地方绝少或者完全看不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那”地名
云南和两广自古盛行稻作文化。壮傣两族自 古以来称“田”为na。na在云南、两广还大 量用于小地名(汉字写作“那”)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
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 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 首字为名。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

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浅析语言是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记载,而方言则是各地区独有的文化标签。
方言可以理解为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而地域文化则对方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部分地区的方言已经渐渐消失,但地域文化是值得被传承与记载的。
文章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方言与地域文化,选择以多种文化属性分析其与方言的关系,以便于探究地域文化与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标签:方言;地域文化;相互关系一、方言与地方历史语言是在人类文明中形成的标识,而方言自然也是如此,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也就是在地区内所通行的具有独特性的语言,在常规情况下,一定区域内会形成方言,同时也会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对方言特征的研究必须结合地方历史才能够有正确的理解。
就客家方言而言,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是在历史上经由外地所迁入的,而客家话的形成则与移民以及迁徙具有重要关系。
不同地方的客家话也趋于一致,有关语言学家在其研究中指出,客家人比较关注客家的风土习俗,这一点促使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都能够用较为接近的客家话进行沟通。
最初,中原地区内的客家人经过多次的遷徙,由此导致现代客家以及客家方言的广泛分布。
客家方言是在中原地区的汉语中所形成的,在客家人多次的迁徙中,受到不同区域内语言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性。
二、方言与地方环境所有的种族社会生活都是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而成的,而语言与文化则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签。
可以理解为,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而这种差异性促使了方言的形成。
在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中,方言中不少词汇被同化,而部分方言则保存至今一直被传承。
基于气候环境的不同,促使南方与北方的语言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的农作物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用大米制作而成的粉条被称之为米粉或是米线等;而北方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用面粉所制成的食物被称之为扁食。
第一单元 课件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一讲绪论主讲:武汉大学文学院阮桂君邮箱:ruanguijun@一楔子中国五方杂处,方言众多·方言不同容易造成误会“孩子”还是“鞋子”?·方言有奇特的现象宁波人说话,可以用“哆来咪法索拉西”“你干什么”·各地表达方式差别很大 东北人——你干哈? 天津人——你干嘛呢? 上海人——侬搞哪能啦? 四川人——你搞啥子么? 武汉人——你搞么斯撒? 湖北松滋人——你搞么兹吗?课程目标(1)了解自己的方言,了解中国语言的基本情况,知道哪个地方的人讲什么方言,如果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达到根据他人口音大致推断他是什么地方的人,那就非常好了。
(2)了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之后,培养自己对母语的情感,树立方言平等观念,珍视自己的方言,并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方言。
二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有哪些特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属性(1)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轻便性、负载信息的无限性、表意传情的精细性(2)语言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活动必须以一种物质形式为依托,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就是语言。
没有任何依托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3)语言的社会交际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全民性自然属性符号是事物的标记,语言符号是用声音形式标记事物或思想的。
语言的各种要素和单位,形成一个有语音机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要素语汇语法语言三要素古今演变汉语的五个阶段汉字产生以前先秦时代两汉至隋唐 晚唐五代至五四运动前五四以后 原始阶段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天天说话,处处用语言。
只要生理上没有缺陷,小孩子学会说话比学会走路或用筷子吃饭更加自然平易,人们将它用于日常交际,也是不知不觉、毫不费力的。
大概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语言乃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
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将无法维持,人类的文化创造也无法实现。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Þa danh tiÕng H¸n vµ hµm ý v¨n ho¸ trong ®ã阮氏翠幸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引言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
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
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
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
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
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
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