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之后,必然要向更宽广的社会、历史、政治拓展,从局囿于文本向更深厚的文化拓展。

西方的历史具体性和必然性给予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以重要影响,但它仍然不能代表或取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特定的历史具体性。我国文学研究90年代初确实存在过凌空一跃的现象,存在着从原先的政治社会批评直接跨到当今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的情形,存在着缺失的环节。西方文本中心时代的那种语言的、文本的和形式的研究虽在90年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至今仍不充分和深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近20年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具体性不同于西方,有它自身的后发历程。但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不可能按西方的路线原封不动地再走一遍(其实西方各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并不完全一致,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研究的思路在深层不同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两极分立的研究路数,并不醉心于所谓的片面的深刻,而更满足于执两用中或面面俱到的混成思维。

文学研究传统对象的萎缩,新的研究对象的不断生成,新的研究界域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的转换,致使学科发生“内爆”,这种“内爆”必然突破原有界限。在学科面临转型或多元转换、边界移动的特定历史时期,自律性的坚守就失去了现实支持和学理依据。比如作为自律性支柱的文学性、审美性,作为内部研究的核心的语言论与文本论,作为文学本体研究的形式观,都已发生重要的变化。

作为自律论依据的文学的文学性,现在已溢出文学的边界,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电视、网络、广告、服装、家居、美容、汽车销售以及美食,进入几乎所有日常消费和商业炒作中。而审美性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性能,而成为商品世界的共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最近几年它得到社会理论家、美学家与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审美化已经成了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组织化原则。

现代西方人生哲学产生于科技和工业迅猛发展、危机和战争席卷全球的19世纪末叶,并以其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浓郁的悲观主义与18、19世纪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19世纪的哲学家虽然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也曾表示过强烈的不满、进行过猛烈的批判,但他们相信理性和科学,相信历史的进步,相信人间的天国就座落在不远的将来。可是,哲学家们并没有看到人间的天国,相反地却看到了由于危机和战争使欧洲大陆几乎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虽使社会财富大幅度的增长,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得以极大的改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一种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成为无情运转的机器中的可以任意调换的零部件的压抑感和茫然感。紧随技术工业而产生的冷酷板滞的官僚政体又使得作为个体的人无足轻重、软弱无力,一纸证明或者一纸判决,就能使你或许飞黄腾达,或许从地球上消失。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粉碎了西方人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自恋心理传统,给人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正如雅斯贝尔斯斯文文在《新人道主义的条件与可能》的学术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已经再没有共同的西方世界了,再也没有那种虽在彼此敌对中,虽在生死决斗中仍然使大家相互之间有同仇敌忾的东西了。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

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促使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剧变,“重新估价一切”的口号非常响亮。在这种口号的引导下,培养和造就了一代苦苦的年轻人。当旧的观念、旧的习惯被人们彻底否定之后,新的人生价值并适时地产生出来,在新的生命坐标难以为人们所把握的时候,人们又面临着新

的彷徨和怀疑。于是探究人生、探究社会的“问题小说”便应运而生了。“问题小说”所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这种探究及其所提出的问题,与西方哲学家的研究命题,与西方文学家的创作主题,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与西方哲学家、文学家探索的内容不同的地方,一是在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还涉及到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男女平等、下层劳动者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等诸多社会问题;二是虽然多数作家的探究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只提问题不给答案,但仍有部分作家在提出问题后,也试图给予答案,而且得出的答案也大相径庭。例如冰心在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之后,得出的答案是: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憎”。冰心奏的“爱”的幻美曲,庐隐唱的则是“悲”的哀歌。庐隐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青年女性,得到都是凄清的苦果和幻灭的人生,命运坎坷,前途渺茫,“人生不过尔尔”。王统照则常常在作品中或描画一幅美的人体,或设置一个美的意境,极力地歌颂“爱”与“美”所具有的改变人生的伟力,以抽象的“美”与“爱”来作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药方。叶圣陶是一位忠实实践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他非常善于从下层平民平凡、庸俗、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深浓”的、“非常”的意义,因而在“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卑琐人生”的同时,总是期待着“美”与“爱”的理想的实现。

“文革”结束之后,当人道主义的呼唤在中国新时期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浪潮中重新奏响之后,人们发现,对生命价值的向往和追寻,生命热情失落后的哀伤与迷惘,同样困扰着经历了10年动乱的年轻一代中国人。随着现代西方人生哲学被引入国门并得以传播,消极、颓废的生命意识亦很快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颇为张扬的旗帜之一。仔细考察一下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在探索人的生存意义、生命价值方面的努力,就会发现,“苦难意识”、“蔑视人类”、“无家可归”、“寻找自我”是其受到西方人生哲学深刻影响而产生的四个最重要的主题。

在近几年里,随着各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大量引进,我国文学界曾有过不断高涨的“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诚然,重新审视和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问题是究竟如何重写这部文学史。是简单地翻历史旧帐,把过去的评价颠倒过来呢,还是以文学研究的实事求是态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描述?乐黛云、王宁主编的《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书中收录的十二篇论文从比较文学的接受与影响的角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作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对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首先,这本书对西方主要文艺思潮在中国传播,影响及流变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整理和系统的论证。伍晓明、温儒敏和张宇红的论文分别介绍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思潮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方面详尽系统的论述在一般的文学史书籍中是很难见到的。伍文把握住浪漫主义的三大核心思想:自我、艺术、自然,一方面概括了浪漫主义的精髓,另一方面论述了这三大核心思想对二十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时代的中国作家产生的不同影响。温文则从传统意义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的划分出发,详述了现实主义思潮在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嬗变,指明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与二十世纪世界现实主义创作衍进上的显著差别和独特之处。张文则着重探讨了现代主义传入中国文坛的过程及“五·四”时期文人对待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不同态度,先对比西方传统文学观念和

现代主义之差异,然后又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与现代主义作比较,从而概括出现代主义主要是以“普泛化”和“本土化”两种形式输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这三篇文章虽然同属一个范畴,但由于作者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使读者较容易准确把握这三种文艺思潮在中国文坛传播的不周脉络。其次,书中一些论文尝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作指导,对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作了重新阐释和剖析。这些角度新颖、见解独特的分析在一般文学史论著中也是不常见的。王宁的《弗洛伊德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翔实的史料和事实追踪考察了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近八十年的传播与影响。在文章的最后三节,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批评的方法,对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欢乐》和残雪的《苍老的浮云》这三部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小说“作了一番精神分析式的阅读和剖析”。在分析《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作者着重是用弗氏的“力比多说”来剖析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在阐述《欢乐》中的主人公的心理特征时,则从无意识和死的本能说出发;对于《苍老的浮云》则是用“释梦”的办法分析人物的变态心理。这些分析阐释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学说,又在运用西方文论分析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孙玉石在《现代诗歌的现代主义》一文中将法国诗人耶麦的《膳厅》与戴望舒的《我的记忆》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从而证明西方现代诗歌对中国新诗的重大影响,这种“比较读法”同样是新颖、有说服力的。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和强调西方文艺思潮对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影响。这种尝试,在国内的比较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尚属首次。一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着重讲“三个十年”,对新时期文学缺乏整体性的全方位考察,而本书中王宁的《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文学》、孙津的《新时期文学的世界性》两篇文章则以世界文学背景作为参照系,全面系统地对新时期文学作了描述和分析。两位作者都强调西方文艺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坛影响的势头之大,波及面之广已经大大超过了“五·四”时期,同时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汇入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大潮中。王宁从人道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先锋派艺术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冲击这三方面入手,概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必要性。作者显然是用西方文艺理论,从文学批评这个角度评估新时期文学。孙津的论文则着重探索新时期文学的形式特征,用“文学寻根意识”、“自我表现意识”、“荒诞美学意识”和“结构美学意识”来概括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作者显然从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入手,提出新时期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正在努力具有“世界文学”的性质,从而使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钱钟书先生十多年前就曾经指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问世,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安斌

内摘33,,,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

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1.范伯群.朱栋霖中外文学比较史1993

2.范伯群.朱栋霖中外文学比较史1993

3.范伯群.朱栋霖中外文学比较史1993

4.郭沫若少年时代1958

5.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小说导论1982

6.周作人秉烛谈1937

7.钱里群周作人论1991

8.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论1983

9.鲁迅写在《坟》后面1994

10.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1986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从流派的角度论20世纪西方文学

从流派的角度谈20世纪西方文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李莹莹 学号:20101501057

从流派的角度谈20西方文学 [内容摘要]: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更迭频繁的各种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精神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关键字]:现实主义、俄苏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文学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那么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有哪几个组成单元,其个部分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组成单元及其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对人的内部心灵世界的开掘; 3、越来越淡化情节,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对气质更感兴趣。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 (二)、俄苏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1、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1)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成三种倾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现实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了各种流派:象征派、印象派、阿克梅派、意象派、未来派和先锋派等。它们都以反对传统方法即反现实主义为标榜,在写作技巧和技巧上刻意求新,不惜流于怪诞。 (3)非主潮文学:以四位作家巴别尔、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为代表,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侨民文学、“异样文学”等形态。 2、各阶段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张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印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12181028 叶玉洁 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少有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一直探寻者人生存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困境。他中期到后期的创作摆脱了前期卢青河牧歌的调子,转向重大的历史承载和神话般的写作风格,逐渐显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调子。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不是僵硬的,而是结合齐鲁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张炜小说文本和散文随笔出发,探寻魔幻现实主义在其间的印记。 关键词:张炜魔幻现实主义乡土视角想象 引言:张炜,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本土主义作家,其大量的著作体现出了他的“乡土作家”、“大地守夜人”的倾向。然而,在张炜中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怪诞的想象却含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但这种印记不是僵硬的借鉴,而是抓住了其核心,并与齐文化之中的想象结合以来加以发挥。张炜在其随笔和散文著作中经常谈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甚至聂鲁达,他对其作品中的魔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在其《羞涩与温柔》、《艾略特之杯》等随笔中。张炜在2009年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诸多内容,并大加赞赏,特别指出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其间的体现。 ①在张炜看来,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 ②张炜对阿斯图里亚斯如此推崇,源于他痴迷于大地,承接大地的气脉和人民的气脉这种创作气质。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张炜曾详细谈论,并给与了自己的见解:“拉美文学的冲击比西方文学的冲击来得更为猛烈。因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与拉美极其相似”,③这个观点指出了中国文学对于拉美文学的接受有了基础。而对于比较普遍的模仿,张炜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东西,这种借鉴不能生硬:“如果冷静地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拉美文学的确是从拉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股刺鼻的拉美气息;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散发出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强烈气息”④ 从《古船》转向《九月寓言》开始,《蘑菇七种》、《刺猬歌》等长篇中,这种怪诞的想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张炜的创作并不体现为生硬的手法的借鉴和照搬,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齐鲁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优秀的作家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者。当然每个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家会比通常认为的要少一些。文学是长跑,能跑下来的,大概不会靠模仿”⑤ 人和动物之间没有距离,甚至杂交,将不可能的现实以想象的方式深入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本文基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和艺术特征,从张炜中后期长篇小说出发,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张炜小说中的“印记”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第四章17世纪欧洲文学试题库

第三章 17世纪欧洲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在17世纪的欧洲,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即“文学”)流行一时,意大利出现了“马里诺诗派”,西班牙出现了。 2、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的悲剧《费德尔》,谴责了宫廷贵族的荒淫。 3、莫里哀的两部论战性作品是《》和《》,作者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见解。 4、莫里哀在《悭吝人》中塑造了这一吝啬形象,此剧是根据古罗马作家普罗图斯的创作的。他晚年的杰作《》是一部闹剧风格的作品。 5、是《伪君子》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6、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和的兴起。 7、《熙德》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的代表作,其中,男女主人公__________ 和理智与情感的心理冲突都描写得十分出色。 8、《失乐园》中叛神的形象,表现了弥尔顿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二、选择题(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这两部取材于古希腊的悲剧作家是()。 ①高乃依②莱辛③拉辛④莎士比亚 2、莫里哀晚期运用民间闹剧的艺术传统最杰出的作品是()。 ①《女博士》②《唐璜》③《史嘉本的诡计》④《无病呻吟》 3、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是()。 ①高乃依②拉辛③莫里哀④拉封丹 4、代表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①高乃依②拉辛③莫里哀④拉封丹 5、弥尔顿的《失乐园》取材于()。 ①《新约·约翰福音》②《新约·马可福音》 ③《新约·马太福音》④《新约·路加福音》 6、17世纪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清教徒作家是()。 ①弥尔顿②德莱顿③班扬④本·琼生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 1、高乃依的四大悲剧是《熙德》、《西拿》、《贺拉斯》和《安德洛玛克》。() 2、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旧约》。() 3、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立法者布瓦洛,其主要理论观点集中在《诗艺》一书中。() 4、莫里哀的晚年最杰出的一部闹剧是《无病呻吟》。() 四、解释题 1、古典主义 2、“三一律” 3、巴洛克文学 4、“古今之争” 五、简答题 1、说说笛卡儿的唯理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弥尔顿《失乐园》的主题。 六、论述题 1、分析达尔丢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2、莫里哀是如何深入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君子形象的? 3、高乃依与拉辛悲剧艺术的异同。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是()。 A.霍布斯B.伽桑迪 C.笛卡尔D.狄德罗 2.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 A.马里诺B.贡哥拉 C.约翰·多恩D.格里美尔斯豪森 3.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 A.屈莱顿B.弥尔顿 C.班扬D.本·琼生 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拉辛B.莫里哀 C.高乃依D.拉封丹 5.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 A.《伪君子》B.《熙德》 C.《费得尔》D.《安德洛玛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 A.笛卡尔B.伽桑迪 C.布瓦洛D.黎塞留 7.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 A.《拉封丹寓言》B.《丹麦寓言》 C.《寓言诗》D.《寓言故事》 8.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是()。 A.《妇人学堂》B.《可笑的女才子》 C.《冒失鬼》D.《情敌》 9.莫里哀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同时又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的剧本是()。 A.《可笑的女才子》B.《妇人学堂》 C.《吝啬鬼》D.《恨世者》 10.莫里哀鞭挞贵族恶习败俗的作品是()。 A.《恨世者》B.《吝啬鬼》 C.《堂·璜》D.《乔治·唐丹》 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妇人学堂》 12.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青年人冲破金钱与宗教的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D.没落阶级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D.市民世俗文学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 A.《伊甸园》B.《失乐园》 C.《复乐园》D.《力士参孙》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有()。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E.重视主观想象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 A.莫里哀B.高乃依 C.拉辛D.拉封丹E.布瓦洛 6.《熙德》中的主要人物有()。 A.高迈斯B.杰葛 C.罗狄克D.施曼娜E.阿巴贡 7.《安德洛玛克》的主要人物有()。 A.赫克托耳的寡妻B.皮洛斯 C.爱弥奥娜D.阿喀琉斯E.答尔丢夫 8.莫里哀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杰出的讽刺喜剧,主要有()。 A.《伪君子》B.《堂·璜》 C.《恨世者》D.《吝啬鬼》E.《情仇》 9.《吝啬鬼》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 A.奥尔贡B.阿巴贡 C.答尔丢夫D.玛丽亚娜E.大密斯 10.莫里哀晚期作品主要有()。 A.《乔治·唐丹》B.《史嘉本的诡计》 C.《无病呻吟》D.《醉心贵族的小市民》E.《妇人学堂》 11.《伪君子》的主要人物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第二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乔伊斯、海明威、萨特、加缪、卡夫卡、奥尼尔等重要作家的基本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涵。 2.理解西方文学史中英雄形象的流变过程,掌握西方文学对人的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 3.重点掌握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的主要特点,理解反英雄的概念。 4.通过对英雄母题的分析,理解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英雄母题的流变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的反英雄形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三)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四)人的异化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犀牛》 奥尼尔《毛猿》 (五)关于存在的拷问 萨特《禁闭》《苍蝇》《墙》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课 当前抗日神剧盛行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导演或编辑,将如何塑造一位英雄形象,为什么? 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尤利西斯》的神话对应结构与艺术特点 2.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迷惘的一代 3.存在主义文学、极限境遇剧、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4.《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5.异化 6.黑色幽默尤索林的艺术形象 6.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追寻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的基本概念、主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索尔·贝娄及其创作。 2.理解中西方文学中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重点掌握追寻母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表现。 3.理解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 4.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不屈服精神的象征意义。 5.重点掌握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A.屈莱顿 B.弥尔顿 C.班扬 D.本·琼生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A.拉辛 B.莫里哀 C.高乃依 D.拉封丹 3.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A.《伪君子》 B.《熙德》 C.《费得尔》 D.《安德洛玛克》 4.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 B.伽桑迪 C.布瓦洛 D.黎塞留 5.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A.《拉封丹寓言》 B.《丹麦寓言》 C.《寓言诗》 D.《寓言故事》 6.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妇人学堂》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 D.市民世俗文学 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BCD)。 A.《伊甸园》 B.《失乐园》 C.《复乐园》 D.《力士参孙》 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BC)。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 E.重视主观想象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BC)。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三一律”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答尔丢夫形象。 2.《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 三、专用术语解释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

20世纪欧美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后期象征主义一是更注重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3)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瓦雷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2、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20年代出现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在法国和美国以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包括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意识流”一词首先在此书中提出)意识流小说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观印象三种基本形式,它使文学描写领域从社会表层进入意识深层,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来安排情节的直线结构方法,使故事情节随着人的意识而展开,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靠自由联想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时间上产生大幅度跳跃和倒错,产生逻辑上模糊,混乱的感觉。 3、荒诞派戏剧: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群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戏剧流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等。 4、境遇剧:境遇剧又称情境剧、自由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是萨特为宣扬存在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