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作者:张文平来源:《学子》2017年第08期摘要:如何优化语文教学?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法。
为此本文联系课文教学,列举散文、小说、说明文等文体的教例,试谈如何在不同类型课文中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关键词:比较法;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运用比较的方法是最佳的教学手段。
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笔者现试以下列三种文体来加以例谈。
一、比较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春》是朱自清早期作品,在教学这篇散文时,我拿他的中期作品《威尼斯》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二者的相同点:1.笔墨精细。
在《春》中,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如写春草,作者用“小”“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钻”等词语,细腻贴切地再现了春草的长势、情态和特征。
在《威尼斯》文中,笔墨同样精细,尤其是用精确的数据“四百八十条,三百七十八座”等介绍了水城的不同风貌。
2.结构精美。
《春》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描绘了五幅图画,从整体到局部,从春草到春风、春雨,由景到人,安排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幅作为第五幅的铺垫和衬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题。
《威尼斯》一文,结构同样精美。
开头两节介绍威尼斯的风貌,最后一节讲威尼斯的工艺品,中间六节写景状物,均以圣马克广场为观察点,显得有条不紊,使读者领略到水城的优美、历史的悠久。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还发现了其不同点,即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春》是朱自清的早期作品,主张任其自然,满腔的热情在文中得以体现,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而《威尼斯》一文是其中期的作品,作者着意收敛,主张“无我”。
《威尼斯》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比较平淡,感染力不强。
这样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情感是艺术的根本特征。
学生对课本所学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原来的理解性阅读变为创造性阅读,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1—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
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
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
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
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
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
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基于学习任务群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以《声声慢》的对比审辩品读为例

学习任务群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型的学习理念、新型的课程载体和新型的学习形态。
但是,我们在摸索前行中会发现,任务群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随意延展、课堂脱离教材文本、脱离文本追求学习活动的多样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声声慢》(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主题设计为线,关注“任务”意识、“主体”意识,以专题化教学梳理整合学生知识,在群文阅读的视野下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度解读课文内容,促进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以提高审美素养,提升思维素质。
一、围绕主题,审美生活,浸润阅读个体的情怀古诗词是古人的精神寄托,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跨越时空的交流。
千百年后的我们透过词人运用的意象,营造的意境,耳边还能萦绕着她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名句。
梁衡曾言:李清照的十四叠字“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声声慢》中词人寻觅什么?为何如此之愁?又美在哪里?如何让学生感受李清照“心有千千愁,个中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以李清照的“愁情”为主线,以知识聚合的方式进行专题教学,让学生深入品读《声声慢》的愁情艺术。
愁情本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征,《漱玉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作品主题都写愁,而且不同词作中的“愁”各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群诗辅助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接下来,教师可以主体课文《声声慢》为依托,通过意象的审辩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词人“寻寻觅觅”的是逝去的青春、美好而温暖的爱情亲情、曾经的家国(而其实这一切都已难再,甚至不再了,进而,学生能较容易理解《声声慢》的悲愁之情不仅是词人身世艰难的自我关照,更是风雨飘摇时代士大夫的家国悲歌。
教师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此时的愁苦应该是无望的,可是她寻觅依旧,即便知道那将只会愁苦徒增,她还是苦苦追寻。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时候可能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因此,探索创新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一、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营造出与古诗词相契合的情境。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些宁静优美的山林秋景图片,配上潺潺的流水声和悠扬的鸟鸣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清新世界中。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古诗词中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他的友人,在饮酒作乐的氛围中感受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
二、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例如,将杜甫青年时期的《望岳》与晚年的《春望》进行对比,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诗人从壮志满怀到忧国忧民的转变。
同时,也可以将不同诗人的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
比如,将王之涣的《凉州词》与王翰的《凉州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两位诗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情怀时的异同,从而体会不同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诗词创作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词,能够提高他们对古诗词格律、韵律和意象运用的理解。
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仿写开始,比如给定一个诗词的格式和主题,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创作。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逐渐鼓励他们自由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修改和完善作品。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媒体互动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诗词学习 APP 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古诗词。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共30张)PPT课件

11
比较角度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 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比较技巧
12
比较角度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酒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无人人说说。此生飘荡何 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 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比较技巧、内容情感
14
鉴赏小结1
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小结
审读题干,明确考点: 从形象、语言、表现技巧、
内容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比 较。
15
课前练习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 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16
问题分析
7
问题分析
阅卷分析一
不知道考题的比较角度!
8
考点回顾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9
比较角度
宿石邑山中 韩翃
山中 王维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试谈相同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古诗词三首”为例

只 隔 着 几 座 大 山 ; 煦 的春 风 吹 绿 了长 江 南 岸 的草 木 , 何 时才 和 我 能 在 皎洁 月 光 的照 耀 下 返 回 家 乡 呢 ? 由景 生 , 即将 远 离 的 家 情 对 乡怀有深 深的眷恋之意 。 张 籍 的 《 思 》 选 取 秋 风 萧 瑟 , 居 思 乡 , 家 书 时 思 想 活 秋 , 客 寄 动 和 行 为 细 节 这 一 富 有 内涵 的 E常 生 活 中 的 典 型 片 断 , 真 切 细 l 腻 地 表 达 了 自己对 家 乡 亲 人 的深 切 怀 念 。 这 首 诗 以寻 常 题 材 写 出新 意 , 来 为 人 称 道 。 历
在 肃 杀 的秋 风 中“ ” 客 居 的 寓 所 写 家 书 的 情 景 。 我 在
再者 , ( ) 表 达 思 乡 情 感 的 艺 术 手 法 不 尽 相 同 , 各 具 诗 词 人 且
特 色 。《 船 瓜 洲 》 泊 以地 点为 题 , 明诗 人 的 立足 ( 察 ) 。诗速 对 知 识 的 消 化 、 移 和 运 用 能 力 。在 加 迁
此 , 以 人 教 版 小 学 五 年 级 上 期“ 诗 词 三 首 ” 例 , 相 同题 材 谨 古 为 对 诗 词 进 行 比较 阅 读 , 就 教 于 专 家 和 同仁 。 以
一
清 代 纳 兰 性 德 出身 于 权 倾 朝 野 、 威 显 赫 的 官 宦 之 家 , 康 声 为 熙皇 帝 重 用 , 皇 上 南 巡 北 狩 , 历 四方 , 与 重 要 战 略 侦 察 , 随 游 参 并 唱 和 诗 词 , 制 著 述 , 受 恩 赏 , 令 朝 野 羡 慕 的 文 武 兼 备 的年 译 屡 是 少 英 才 。康 熙 二 十 年 , 由京 城 ( 京 ) 关 外 盛 京 ( 阳 ) 中 , 他 北 赴 沈 途
温故知而解新,他山石可攻玉——高考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明确考向 厘清概念 规范步骤
2022高考比较分析类型:古代诗歌阅读
外在古的代教、诗形育歌式部的上比命的较区制鉴别四赏:与套一单是试篇阅题诗读歌古的的对代鉴象诗赏在没歌数有量阅本上读质的上,区的别全区;国别二,甲是只对卷有比两鉴点 赏、多了全一国道乙“作卷比和较新”的高程考序I。I卷都是比较阅读题型;2022
2023高考新风向
温故知而解新 他山石可攻玉
——高考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
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比较分析题既能考察比较思维能力,又可以打通考试与课本 的衔接关系,因此成为命题者常用的考查形式。比较分析的内容 主要有四种:(1)思想感情的比较;(2)意象作用或意境的比较; (3)艺术手法比较;(4)语言风格比较。
三、典题训练
典题训练1
▲【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yǔ):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 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6.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分条作答: 《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 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 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 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 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 快乐与满足的。
典题训练2
1.课内诗歌回顾: 2.审清题干指令,圈画关键词 : 3.明确比较点,摸准出题意图 : 4.结合课内课外诗歌内容调动必备知识: 5.理清答题思路: 6.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分条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古诗
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在教古诗词的时候,将两首
或两首以上的古诗文的内容或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
活跃思想,又可以看到差别,提高鉴赏力。通过大量阅读、比较,让古诗词教学洋溢
出鲜活的魅力。
一、同一文化主题的对比阅读
中国历代诗词作品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鲜明的主题。在主题选
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背景的内
容。
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这个话题,引出陶渊明的《饮
酒选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柳宗元的《渔翁》,常建的《题破山寺
后禅院》,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
人”,这些都是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作品,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
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闲人”
的对比探讨,我们获得同一主题:这些文人虽经历生活的磨难,但依然坚强、依然乐
观、依然充满诗情画意,就更能理解“闲人”的深刻含义。
二、同一作者的诗比较
由于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迥然不同。比如苏教版八年
级上册杜甫的两首诗,一首第二单元里的《春望》,一首第四单元里的《望岳》,
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同学们提出疑惑:杜甫的这两首诗风格差异很大。我首先指导
学生看两首诗的写作年代,《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望》写
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前后相差20年。一首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雄心和气概,一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思家的痛苦。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出结论: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
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2)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
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
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
长安。(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
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
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通过查资料比较,同学们发现了这两首诗分别是“读书和
漫游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两个截然不同时期诗的风格。
然后我又列举了杜甫的另一首诗《月夜忆舍弟》,让他们分析一下是哪个时
期的诗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
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春望》的再次对比阅读使他们很快得出
结论:也应该是战争时期的。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诗风的阅读,学生也就能更加了
解杜甫,理解了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了。
三、同一意象的比较
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
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
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
在学习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有的学生问:词人为什么非要写残月而不
写别的?实际上从古到今,有许多以“月亮”为物象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们不
妨列举一些进行比较。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月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思落谁家。”月亮是有圆缺的,正如人有离合。因此,在我国古诗词作品中人们
往往寄托于月亮这一物象之上的意思就是思人、思乡。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
诗意就不难理解了。
还比如说,在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除了与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梅》对比阅读外,还可以引入其他咏梅诗。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
皆后香。”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人王冕《墨梅》:“不要
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
芳香,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通过阅读比较以上的咏梅诗,同学们就得出一个
道理:作者都是借“梅花的最先开放,纯净洁白”的特点反映自己不怕挫折,不愿同
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
一种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
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启迪智慧、悉得文章精华,有利于
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
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定,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
2.唐诗宋词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