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完美整理版)

合集下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完美整理版)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转)诗歌鉴赏指导1113 0817永年二中王新辉近四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

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

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2007年高考浙江卷甚至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人“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完美整理版)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诗歌鉴赏指导1230 1510: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例说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完美整理版)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基础知识0404 191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内心之情(即“虚”)。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完美整理版)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诗歌鉴赏指导1102 1500: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语文组黄志芳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综合鉴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鉴赏的角度,只笼统要求鉴赏诗句。

2014年高考有4套试卷涉及综合鉴赏题,2014年高考有6套试题涉及综合鉴赏题。

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试题:需要考生从意象意境、手法、感情、语言等角度综合答题,一般分值较大,难度也较大。

二、常识整合:鉴赏诗歌的主要角度:1.情感角度。

2.形象角度。

3.手法角度。

4.语言角度。

三、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某个词或某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中某句子。

诗中某句有某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中某句改为某句,好不好?某句写了某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简析句意。

(此步骤是思考的起点,试题分值少。

答案会省略此步骤。

)第二步:点手法、说作用。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综合鉴赏的四个关注点:一关注手法运用。

手法包括诗句中比喻、拟人、夸张、动静、色彩映衬、多种感官结合等描写手法,包括与上下文形成衬托、对比、反衬、反复、虚实结合等手法;还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古讽今等抒情手法。

二关注表意作用。

即分析该句突出了描写对象的哪些特征,营造怎样的意境,表达什么主旨。

三、关注结构作用。

(包括照应标题、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四、关注字词锤炼。

即诗句中某字用了什么手法,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4年湖北卷节选)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完美整理版)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诗歌鉴赏指导0429 0803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比较型试题【2005 湖南】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

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

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

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完美整理版)

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未0102 1457诗词鉴赏分析表达技巧教案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修辞手法(一)拟人作用1、描绘形象2、色彩鲜艳3、表意丰富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基础知识0713 1701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

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

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篇名、名句等。

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

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

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

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

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

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

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第(1)题是“ 析同” 。

题干中“ 都是” 、“ 均” 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 落日”,杨诗中的“ 暮” 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 荷”, 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 荷” 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 西风” 。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 溪桥” 、“ 轻烟“ 、“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 细草” , 但这些是“ 异” 点而非我们要找的“ 同” 点。

第(2)题前一问还是“ 析同” , 题干中的“ 都” 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

杜诗中的“ 倚恨” 、“ 回首” , 杨诗中的“ 摇头” 、“ 愁” 、“ 低面” 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

第(2)题后一问才是“ 求异” , 题干中“ 不同” 二字便是明证。

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 情感特点” 四个字上。

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愁” 。

前者因“ 恨” 而“ 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 荷”为自己代言后者“ 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 绿荷” 有“ 恨” 而“ 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 应有” , 一用“ 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解析第(1)题是“ 析同” 。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 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 半死” 之“ 枫” ,所感也都是“ 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 月黄昏”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 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 应有” 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 犹有” 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 从表达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1)“ 月黄昏”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 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 应有” 更好。

“ 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 犹有”更好。

“ 犹有” 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 应有”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归雁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

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

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两首诗都传达出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

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

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

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