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不但提了,而且老师还没有回答上来,那孩子的家长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我们可想而知,长久下去中国的孩子问题意识会越来越薄弱。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不能那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盲目信任教师和教科书

我们知道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所学的容提出质疑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会根据自己的反思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缺乏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是不会怀疑某些结论的原因,更不会主动探究问题,只会全盘接受教师或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或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对知识的掌握“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建构。成了教师教材“权威”的“传声筒”,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缺少自己的主见,缺乏在学习上持一分为二的继承、批判的态度。”1

3.1.2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

总所周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1

识的学习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也提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但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将能力仅仅理解为解题的能力、考试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而陷入茫茫题海中,为的只是能会做所有的题型。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解题能力的培养,但是“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不仅能研究别人提出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能从实践中自己找出问题来研究。对此爱因斯坦早已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问题,可能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

3.1.3问题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我国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的现状,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教学”法,它对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题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问题设计“教材化”

目前,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分关注教学的任务与进度,问题的设计存在“教材化”的倾向:

(一)设计的问题缺乏生成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容进行预设提问,教师过分的关注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容,提问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得到书本上的结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封闭的、静态的,而不是随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也就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思维活动也就被淹没、淡化了。

(二)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时候教师会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只是教材的围和容,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其结果或是由于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回答;或是问题太简单,学生不愿回答。

(三)设计的问题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目前,教师设计的问题仍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比较注重对教材容的分析,而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机、兴趣、需要、体验则完全忽视。长期下去,使学生想象力受阻,心理压抑、胆量变小,设计的问题不能是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二、问、答主体“教师化”现象严重

现在中小学课堂认识有教师垄断课堂的提问,教师是“问题”的唯一拥有者,几乎没有对教师或教材的知识提出质疑,更没有学生自

由、从容地表达对某个问题自己的看法。学生始终被教师提出的问题牵着走,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的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教学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同时,有的教师还是问题的回答者。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的问题时,教师则主动为学生回答。更有甚者,教师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完全不顾学生是否明白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反正老师最后会给出标准答案,回答的不正确还可能遭到教师与同学的批评与嘲笑。所以这样的问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教学“结论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提供结论。计即教师现实创设问题的情境,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由问题情境引发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教学表面上看学生经历了自由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回答能否和自己所预设的那样。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不够准确时,教师就急忙转向其他学生直到出现正确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敷衍了事。这里的问题教学并没有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过程,更别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教师缺乏对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与启发,更无法顾及学生因为主动探索问题时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渐失去了对

学习的兴趣。

四、思考时空“狭窄化”

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作答,或是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应,教师就频频发问。提问的频率过快学生根本就无暇思考,也有的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得到预想的正确答案,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其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优秀学生的思维结果。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没有真正理解“问题教学”,他们只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变化。因此,他们缩短问与答的时间间隔,更笨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使问题教学流于形式。

3.2.我国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根据相关研究将其原因概括为:教师权威定势;书本思维定势;思维的从众定势;教育方法定势。

3.2.1教师权威定势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备受人们推崇而被继承下来,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和学生的一切都由教师一个人掌握: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容、评判学生成绩,这是一种完全不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大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共识: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权威和领导者,

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且只需要服从就可以了,不用思考更不能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就完全控制了课堂教学,而学生则完全成为教师思维的附庸。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师权威的压迫下,学生的情感与能力自然得不到发挥、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学生的个性和求异的思维得不到培养,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学生如果打破常规获得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还有可能遭到教师的呵斥或同学的嘲笑。所以中国长期形成的片面强调教师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思考,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敢思考、不想思考、不会思考。

3.2.2书本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指出:“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传统教育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教师形成了“教教材”、学生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认为只有书本里的知识才是重要的,也只有书本里的知识才是正确的,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有这样的的一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的孩子能讲十几种,小学生能讲七八种,大学生勉强想出两三种,而一般的成人只能说它是一个圆。这也许有些夸,但从中可以折射出我们教育中的惟书本定势问题。这个事例从某个方面正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中惟书本定势对教育对象想像力的扼杀、对思维的禁锢。学习的书本越多,接受的限制也就越多,越不敢展开想像

的翅膀,越不敢进行自由的思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3

3.2.3思维的从众定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学校教育也就不可避免的受此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好孩子、优秀学生的标准是“听话”、“顺从”把学生培养成统一模式的产品作为教育的唯一标准。所以中国教育把那些性格、智力、爱好、兴趣、经历、特长迥异的学生经过同样的教学容、方法和手段养成完全一样的“标准产品”,这些原本富有个性、各具特色的学生不仅语言、行为举止相同,就是思维方法也一样,所以这些学生也就成了“想别人之所想”、“做别人之所做”不会有自己的见解,更不敢做些“出格”的事来,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学生只能保持一致,不敢标新立异。害怕大家说自己爱出风头、爱表现,害怕老师的批评与不满,害怕学生的嘲笑。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状态的学生就只能会人云亦云,思考的独立性完全丧失。对于自己不明白不懂的问题也无须主动探究,因为教师会给他们,对于在考试或学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一句“教师没教过”就可被视为超纲或是难题而被大家理解和原谅,结果只能是培养更多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思维雷同的乖孩子,这实际上是对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学生只知道简单的模仿、因循守旧、安于平庸,造成创造力和自主思维能力的萎

缩。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备真正的“学问”,因为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从来不敢“问”,也不想“问”。

3.2.4教育方法定势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系统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往往会采用讲授法,但大多数教师把讲授法直接变成了简单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也就一方面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独自讲解,习惯于教师直接给出最后的结论和标准答案。因而,学生也就懒于思考,缺乏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讲授的都是一些无用置疑正确的知识和结论,对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也都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学生只需记住结论和标准答案即可获得较好的分数。因此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只能是缺乏问题意识,不去怀疑“标准答案”,即使面对存在多种答案的开放式的试题,学生也会产生探求多种答案的意识,更不用说自己去主动探求问题的本源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大家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如何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关于问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模式国外有很多论述,但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方法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五步:

4.1创景激疑,明确目标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后继环节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激疑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现象产生疑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酝酿和产生的过程。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又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要学生记住书上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无法重新演绎。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生活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境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起探究

历史的兴趣。4下面就几种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做下介绍:

一、利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说来包括相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地图、图片、或模型等。该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给学生非常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如在讲授如何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时,笔者尝试引用了如下材料:赫鲁晓夫的墓碑很奇特“它象一堵墙,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这黑白两色的墙矗立在两块灰色的石之上,呈长方形,上端有个窗户般的方孔,赫鲁晓夫圆圆的脑袋正从那里窥视着面前的大千世界……27年过去了,赫鲁晓夫依然处于是非不清、功过难明的黑白包围之中,也许他命中注定就该生活和消逝在这黑白两色之中……”5并提问:“为什么赫鲁晓夫的墓碑是黑白两色的?”由于引用了上述材料,为学生创设了该问题的情景,学生会很容易对其是非功过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学生对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较深刻的印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影视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6

4胡军哲.杏坛爬梳—来自一线的历史教育思考[M].XX:岳麓书社,2011(3):35。

5闻一.黑白墓碑上的赫鲁晓夫.[J]读者,2001(12)。

在讲述第巴黎和会时,由于学生缺乏国际谈判的感性经验,教师讲述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所以上课时可以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有关顾维钧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慷慨激昂、又有些无奈的演讲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如同身临其境,再配以具体的讲解,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野心、弱国无外交、五四爆发的导火索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影视情境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虚拟情境、话剧表演等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历史的久远性,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以教师可以在根据史实的基础上,比如安排一些话剧、或许你一些人物,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感觉历史的久远,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模拟角境的复现,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这一容时,虚拟了法国小伙子工商硕士安德罗的欧盟新生活来创设情景,使大家体会欧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打算去奥地度假。业了,欧盟

家都承认的

的学历。一国驾照,各国通行。只要带上护照和欧元就O K 想起兰的亲爱的,国界不是我们爱情的障碍。在荷兰工作了,

正都是欧洲。欧盟给人们生活来了哪些化?

四、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

联系现实就是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和当前热点问题或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以减少学生与知识的隔膜。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容时,有的同学义愤填膺说要打回日本去,美国用原子能轰炸日本的容是有的人欢呼叫好等现象,我认为有必要对同学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于是联系当前日本震的现实,引用了凤凰网的 “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组织起来向日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向同学进行提问。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其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3月14日晚上8点,参与调查的人数为1428297人)7:

调查显示达81.8%的人认为我们应该对日本进行援助。从而引导学生

知道:“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和还债,更不是要以牙还牙,而是为了要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实现和解与和谐,帮助建立正义的新社会关系。对历史的过错道歉,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远不要再犯以前的过错。”8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探究问题的兴趣。

4.2问题提问、简单明确

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因此首都师大的叶小兵教授对“好问题”进行了归纳9:(1)围绕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 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 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研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 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6)具备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 等等。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简练、明确,能让学生明白

教师的提问能让学生听明白是前提,如果这一前提缺失,其它的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备课的重心应放在怎样提出结构化的问题上,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第一个问题要为下一个问题做

8徐贲.人拿什么理由来记忆[M].XX:XX出版集团XX,2008。

9庞晓晴.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XX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好铺垫,下一个问题要比上一个问题难度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意识到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的问题要视课堂情形,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变化。问题的提出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反应、表现灵活运用。可以说没有预设的问题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问题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

4.2.2 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

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所达成水平之间的差距、矛盾才是学习的真正有效的因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缺乏思考基础,从而无所适从,茫然不解。“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就在于使问题的难度,大到可以激发思想,小到让人新奇自然引发疑问,使学生得到一些启发性,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4.2.3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的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出于良好的愿望而把一节课安排得紧凑,没有空隙,但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其实,对于一些问题,可以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使学生在随后问题的探讨中豁然开朗。对于问题并不一定要一一作答,有些问题甚至应该是“伏笔”,留下悬念以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继续以后的学习,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另外,一堂课中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总之,留下教学空白在教学中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教学行为,如果设置得当,就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灵活掌握。

4.2.4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牛角尖”,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如果能够转变程式化的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与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

4.3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使“问题”成为教学的核心,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当然这个问题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质疑。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研究的方法,逐步引导他们自主对学习的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一些比较难、复杂的问题可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探讨。如上所例,围绕布置的课题,学生们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了许多资料,又

将汇总到一起的资料加以分析,对能论证自己观点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因为是分头行动,所以在收集的资料中有许多重复容,小组同学首先把重复的资料进行删减。另外,组员还需把所收集的不客观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剔除,最后经过讨论,确定了能够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资料,并保存下来。

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课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服饰、饮食、住房、交通、习俗、通信、娱乐、器物等方面任选一个题目(各小组间不重复),搜集有关百年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物或音像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制作演示文稿。由于是自主、合作方式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在探究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们都很认真。同时又锻炼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4.4组织交流,展示成果

组织交流,展示成果就是各个小组展示或个人展示观点,然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探寻最后结果。以小组为例,首先,各组推选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随机进行补充,同时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通过相互交流,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知识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中的错误和不恰

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补充不完善之处。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教师的肯定和点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他们的情绪高涨,心情愉悦,因而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断增强。

如上所述,在区域集团的利弊的讨论中,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阐明自己的论点及论据(参考资料)等。有的认为,区域集团加深了各国间的联系,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各国间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有的同学认为,区域集团化容易造成本民族、国家文化的消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消失,同时,发展中华国家加入区域集团还会造成不等价交换、依赖发达国家等不好的方面。在交流讨论中,同学对区域集团化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关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的报告

关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的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 二:调查对象 中小学的老师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电话采访的形式与直接采访的形式,对各位在职的老师进行访问。 四:调查时间 2011-3-29 ——2011-4-15 五:工作安排 联系教师:郭丽陈富诚 进行采访:王娜陈强 记录:赵佳吴瑞 总结报告:郭丽

六:调查内容 1、第一位采访的老师是包头市团结三小范老师 问题:一堂好课难上,更难的是经常上好课!在班上肯定有“顽固分子”,他并不笨,只是基础太差,因此,上课对于这种学生来讲就是受罪,因此也不感兴趣。对于这种学生您是怎样处理的? 回答:(1)我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帮他补补课。单独为他留作业,在他现有能力范围内,每天让他学会点东西,让他感觉自己还是可以学习的,还是可以学会的。(2)我会适当的帮助与鼓励,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他努力学习的身影。(3)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自己,描准契机让他体验成功。应为我认为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在课堂上预设与生成往往产生矛盾,例如您在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热情洋溢,底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好像事不关己,当您遇到这种情况时您是怎么做的? 办法:这是教师的教学已经脱离了学生的一种表现,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演说”,而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表演,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所做的就是转变角色,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才能把这节课上好。

问题:如果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的却在做自己的事,没有认真的倾听,您有什么办法能让其他学生能听这位同学的呢? 回答:这个现象在课堂上应该是经常发生的!我们班上也有这么问题!之前我也是一脸茫然。我在班级里常说“孩子们要学会倾听”,但是这样的话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你苦口婆心的话语,孩子们根本就没有记在心头。后来我明白我带的孩子都是一些小孩子,对于他们而言,表扬比批评更有价值。之后,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了,我就会特意表扬那个思想很不集中的小朋友,说“这位同学上课表现真好。不仅学会了认真听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而且一直坐得那么端正,我们真应该好好向他学习。”然后,这位同学就会听得格外认真。类似的,我还会采取一些激励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班上各个都是倾听能手,但是老师希望把班上的倾听王中王给找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我发现这样的手段真的要比苦口婆心的劝告和批评有效多了。总结: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对您的采访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位老师所要具备的素质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 能力,同时也希望您工作顺利。 2、第二位采访的老师是包头市第三十五中老师孙老师

XX市九年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为此,我们调研组,利用7天时间,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一些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重点调研,主要调查了会宁县的翟所中学、南嘴中学、回民小学、东河小学;靖远县的靖安中学、红丰小学;景泰县的上沙沃中学、芳草小学;在重点调查农村中小学的同时我们也对县区的城区中小学,即靖远县的城关中学、乌兰小学;景泰县的第三中学、第一小学;白银市第六中学、白银区第三小学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到各县区及相关学校的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查阅了有关统计资料,就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地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目前白银市各县区都比较重视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而相对忽视了乡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致使白银市三县两区的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吸纳了大量的优秀教师,

集中了较多的学生人数。因此,造成了城区学校班额人数过多,校舍严重不足的局面,而偏远的乡村学校则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人数少,生源严重不足,濒临停学。三县两区的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我们调研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整体办学条件差 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学校相比较,显得比较差、比较落后。 一是部分学校危房严重。城区学校已经全面消除了危房,但农村部分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危房,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由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学校危房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会宁县翟所中学教学楼共计1845.04平方米,由于5月12日的地震,已于2008年5月21 日被确定为危房,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教学楼四楼顶有裂缝渗水,瓷砖脱落现象。靖远县红丰小学的校舍一半是危房。我们从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会宁县危房面积达67627平方米,靖远县17089平方米,景泰县有25492平方米,这些危房全部在农村,直接影响着三县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育教学设备陈旧,现代化教学设备奇缺,教师办公条件差。部分小学学生的课桌又小、又旧、又破。现有教育教学设备除了“两箱三仪”外,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少。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今,幼儿园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诸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层出不穷,孩子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增高,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从而使原本最快乐幸福的时段变质,严重束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创新,从而使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威胁。本文正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幼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向上的身心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孩子的天性和自由,提高各方面思想意识,使幼儿教育在正确积极的轨道中积极地向前发

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然而我国当前阶段,幼儿园教育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下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幼儿的受挫能力低。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一切事情

都唯孩子独尊,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内做集体游戏时往往表现出不敢接受失败,或者一点失败就会低头离开或者选择别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受挫能力影响很大,不但不能让其战胜失败,而且连正常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非常的不合理。 第二,幼儿的自控能力有限,抢东西的现象严重。对于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明抢或者边商量边抢,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经常对孩子拿东西后进行身体教育所至。这样不但约束了孩子玩东西的思维,也起到了教育不当的结果。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正常的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 第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许多幼儿园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标签:教育杂谈 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罗继远来源:吉安教育信息网 2002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小学阶段已实施了五年,初中阶段实施了二年,今年秋季,小学课改进入六年级,初中进入三年级。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课改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一、课改的收获 经过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五年来艰苦探索和积极实践,我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正在逐步提升。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正在形成; 4、校本教研制度已在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教师专业素质正在不断提升; 5、学校和教师由过去单纯追求统考学科的考试分数逐步向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转变。 课改的收获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根据调查座谈,课改实验班的老师一致认为: 1、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问题的能力比过去使用老教材的学生强得多,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强。 2、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能够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3、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 4、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市中小学的课改正在朝着国家预期的目标有序实施、不断深入、稳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衡量,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改培训虎头蛇尾,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 应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刚进入课改的第一个年头,对课改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且对刚进入课改实验起始年级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此后随着课改年级的延伸,第一批实验教师基本上每年都要进行新教材培训。第一批实验教师既是课改实验的先行者,也是接受培训最多的受益者。但是随着课改年级的不断延伸,参与实验的老师不断增多,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便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培训范围达不到全员化的要求,只能是骨干教师培训;二是教研部门开展的各种课改交流活动也相对更少;三是对第二批以后进入课改实验的老师教学要求不高。如此一来,刚从高年级下来担任课改起始年级的老师,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培训,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新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四是第一批实验老师是经过挑选的,个体素质相对更强。此后进入课改的老师总体素质相对更弱。因此,在教学中必然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甚至占主导地位。 从对学校的调查和教师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在小学虽然不如过去严重,但依然阴魂不散,绝大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重视语数两个学科,近二年县教研室增加了对小学英语的抽测,学校又转为抓语数英三个学科,一言以敝之,上面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抓什么,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到了六年级抓应试教育的倾向更为突出,老师和学生成天围着语、数、英三个考试学科转,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六年级的学生很可怜。一位校长坦言:从内心来讲,我真不希望六年级的学生天天只上语数外,但很无奈,因为教育督导部门在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时,主要看小考分数;教研部门每次抽考之后都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打印下发所有学校,这就促使各个学校在统考、抽考学科的考试分数上较劲,客观上造成了对其它学科的教学冲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 在初中学校虽然初一、初二使用的是新教材,按理说,根据教材内容除了英语在正常教学课时内完不成教学任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思考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思考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1-7-28 11:43:13 访问次数:3866 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王志民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人人受教育"的问题,进入了"追求质量"的时代。当前的问题是,为了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不少家长不惜以高昂的教育成本送子女到国外或北京、上海、厦门、泉州等地求学。先是高中,继而初中,现已发展到小学,先是城镇,现已发展到了农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如何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处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均衡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研,认为关键在于投入、师资、管理三大方面,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一)、关键词之一:投入 1、投入总量不足。多年来,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法定要求,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是生均公用经费缺口大。部分县级政府没有按照省政府的规定比例全额配套资金,加之农村学校学生数少,公用经费仅能维持一般的日常开支,要修缮或更新教育设施就难以办到,致使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根本谈不上优质教育。 二是教师收入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后,学校经费渠道来源减少,用于调节教师之间工作量差距的奖金几乎没有了。加之地方的教师培训经费不到位,教师除了参加"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费用不用自己支付外,参加其他方面的培训经费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由于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待遇等方面存在区域差距,一些优秀教师流向外地任教、调入其他单位或考取公务员,致使本地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不足。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大部分学校资源严重短缺,一些农村学校连普通教学使用的录音机、幻灯机等基本设备都不够, 要想配齐电脑这些现代教学设施更是遥遥无期。学校运转举步维艰, 不必说发展。 2、投入不均衡。过去几年中,教育资源持续不断地向城区集中,城区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从而拉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一是教师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待遇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断向强校、向城区流动。这种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的现象,使校际间的教师力量配备差距扩大。 二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教师不足,设备不全,课时安排不足,必要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不断向城区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三是学校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城区生源暴增、农村生源日益减少。如永春县湖洋镇中心小学,全镇6所学校,学生992人,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有5所。与之相反,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如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实验小学、五里街中心小学班额严重超标,班额45-60人。五六十人挤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上课,导致校舍仪器等硬件设施紧缺,教师负担加重。两种现象都无法集中力量办优质教育,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而且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市区集中,这一现象会更加严峻。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只有搞好义务教育,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生源来接受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搞不好,将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该肯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各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近些年,虽然在有关法律、政策的保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仍比较缺乏。一些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不完善。农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这使

到一些地方的学校?开得了学,而办不好学?。正是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意,情愿为子女出高价择校、借读或送子女入民办学校,从而使中央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规定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纸空文。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比较薄弱的乡镇,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二是各地实施新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后,学校的经费单一全靠财政维持学校的基本的运转,无其它多余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更新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足额保证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三是由于山区条件限制,按学生就近入学要求,迫使一些学校的整合力度不够,无法更好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二)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教师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政府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一些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实际收入低,较多的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或调入效益较好的城市学校,或纷纷抢夺公务员这个?金饭碗?,至使一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严重缺编、教师老龄化。一些教师即使没有调动的想法,但为了家庭生活也大多从事第二职业,变成了?亦商亦教?,这样使一些原本基础教育薄弱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政策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首先,错误的教育产业化政策造成政府教育责任的缺失。为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中国政府试图将教育产业化,把本来该由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转嫁给社会,将教育推向市场。 其次,应试教育体制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成因,片面以升学率为导向。教育管理部门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政府投入越大→学生和家长根据学校的等级决定择校对象→社会资源也向少数高等级学校集中,部分学校被过度投资→其他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逐年下降,教育水平持续下降→校际间差距被不断拉大,形成恶性循环。 3.4城乡二元分割的困境和障碍 二元分割制度最直接的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的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我国教育制度的二元分割性,教育的主流话语权掌握于城市,导致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发展持续面对城乡和地区教育发展差距扩大的严峻现实。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必然导致城乡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失衡。 4 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就是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将教育投入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采取更多政策扶持弱势群体。对此应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和调整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各种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交易公平的发展。 4.1 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4.1.1 增加资金投入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仍较低的现实,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4.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要尽可能的使受教育者不受条件、地区和类别差异各限制,遵循人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均等权利的原则,即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从而实现结果的公平。 4.2 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教育多样发展 4.2.1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4.2.2 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鼓励和促进发展职业教育。 4.3 完善救助机制补偿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这是个比较沉重也很紧急的话题.俗话说的好"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和人才.人是一切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人才更是其中关键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强大谁就能发展的越快.记的有位哲人说过,只要是没有缺陷的人,每个人都是人才. 海尔的老总就是这样做的,把每个人都发挥其智慧让其做能做好的事.每个人的天赋和潜力不同所以各人的成就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进步和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各种特色的文明和取得了史可比前人的成就. 一切的根本是教育.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影响教育的是教育体制和制度.如何把体制改革,如何把制度落到实处是个大问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工作受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的认识重视程度而发展的.当今教育界的现象还不止这位尊敬的教师所说的那么点,其中的问题还很大.如果说有啥问题,我想最有感受和最有发言权的是咱们的群众.问问他们,如今的教育界给人的是啥样形式是啥样的风气.令人汗颜. 教师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社会成员组成部分.桃李满天下,是多么的自豪和引以为荣啊. 可如今,却不是那样.教育抓不好,社会整体素质就明显的没有进步,反而是

倒退.你看吧,学校为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表现差的学生早早的交付与社会,于是从事盗窃暴力赌博色情行业的人都了起来,使整个社会变的不安定起来.家庭管不了孩子导致家庭破裂的,街头的人每天都是人心惶惶的,等等,很多啊.各种犯罪行为中小年青人占绝大比例.还有自杀的,没法说.一切都是人和社会对教育不重视造成的. 现在的学校管理疏松,制度不严,对学生对老师都极不严格.老师挣灰色收入,学生不学习.其中的原因是啥.老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学校经费不够,于是就出现了为钱而办学,不是为学而办学.再者学校中对社会的不良分气和坏的现象很敏感,送礼受贿等等,使学校的主题意识逐渐远离,重金不重人.即便重人也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人为本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对老师而言,有钱有关系的,可以照顾的周周全全,相反的就边上看吧,等到啥命运就算啥吧,到头还不如孔已己呢.对学生来说,和老师的情况差不多吧,角色不同而已.想说的还很多,不能一一慨而言之.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今教育界存在的弊端和现象.源头在那里,在社会在家庭,都不是直接的.直接在教育界本身.如果教育体制得不到改革,教育制度得不到彻底的贯彻,那么学校将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了教育的意义,没有了其特殊的使命和价值地位.更谈不上有啥光明可言了.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当前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我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汇报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高荣梁古伟[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未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评价机制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小学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管理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克服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教育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校长办学理念难于融入办学实际 学校教育解决的是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在此下,每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是需要一位校长花很多年甚至要靠一所学校几代校长来共同实现。 然而受当前社会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落后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使我们的学校校长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真如何培养人、思考学校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更没有精力思考学校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也是现在中小学校长不能成长为“教育家”,而只能成为“教书匠”的原因。于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更无学农爱农做农的思想意识。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冯小兵 2012115148 城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学习和工作经历,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审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果能不能实现我国的所确定的教育目的?能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寻找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形成的过程,提出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虽然没有科学教育(专指自然科学教育)的提法,但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始终存在着。我们都是从中小学中走出来的,我们的中小学与以前以私塾为形式、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传统教育大有不同,传统教育我们知道没有自然科学,只有人文科学。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所规定的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环境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课程,都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渠道。科学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科技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外的做法相比,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明显存在着质量差、效益低、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不受重视、教育的不公平(城乡、区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缺乏融合、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学校管理者的极端功利等问题,原因在于完全将教育的目的曲解,或者完全相悖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现将存在的问题陈列如下: 一、对科学教育的内涵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科学教育目标 1.中小学的教育者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层面上,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认识。所谓科学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并不是单指自然科学,它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更强调的是一种统筹、协调的方法。然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者完全将其理解为单一的自然科学教育,所以他们强调的标准答案,强调的是题海战术,他们强调的是权威。在权威这方面向上看齐,在九十年代末,刮起了一股黄冈热,都向黄冈中学的教育看齐,买资料、买书只要是黄冈中学出版的或者是黄冈中学的老师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但是只是形式而已,在根本上仍是老的一套。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然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却没有任何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敬南中学付仕国 一、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 二、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 三、单亲、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 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 当今,因为存在文盲、半文盲的人口较多,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因父母缺乏教育知识与经验,导致在教育孩子上感到困惑或苦恼。很多家长家庭教育多是“照本宣科”,以祖传的老模式进行。家长们还很缺乏从更专业的角度获得解决方案的意识。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报刊、咨询热线、专家报告会都很多,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弥补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 当前,不少孩子在学校接受了5天教育,可一到周末因受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两天中就将学校5天的德育消失的一干二净。导致5+2=0。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情感失衡”,这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的。更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家长整天酗酒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 大众媒体、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都不可低估,只有当这些影响和学校的影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逐步实现5+2>7的理想教育境界。 三、单亲、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由于流动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新情况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许多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有的父母甚至放弃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使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在身体发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也缺乏照顾和保护。 要把握好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014年7月

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于终生难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不同于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师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时期影响着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接受许多不同教师的影响。但家庭则不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教师都长,甚至长大成人,踏上了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之后,还和父母保持亲密的联系。因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1]。 我国的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还仍然存在着不少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和误区,需要人们分析和解决。 2.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1.1 智育第一。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3]。 2.1.2 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5]。 2.1.3 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6],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2.2 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 忽视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2.2.2 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2.2.3 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7]。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2.2.4 “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 校问题 董庄小学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 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比例为3.3%。1992年,美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达3536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在2.5%左右徘徊,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年应达到4%。但直到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为6208.2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28%。这一比例,比1991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低。三级教育结构投资失调,2001年中国初等教育(小学)占27.49%,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占38.9%,高等教育(大学)占2 6.9%,而世界1980年部分国家平均水平为:初等教育37%,中等教育2 7.5%,高等教育19.4%。近几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研究生也出现了待业;另一方面,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却严重匮乏,出现了重金聘请高级蓝领的现象,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也非常稀少,农民增收更加困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有750.58万初中毕业生、75.95万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就走向了社会,成为了无技能的劳动力。近几年,中等、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是依靠政府财政性投资的增长,但更主要的是依靠教育收费的提高。教育成了社会上利润率极高的一项投资产业,这对扩大教育是有利的,但给国民带来了巨大教育负担,我国现在读完一般大学的各种费用大概需要4-5万元左右,(收学费+住宿费,理工科人均年约1.5万元,文科1.2万元至1.3万元)而我国农村2004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936元,父母双方不吃不喝也要将近十年才能攒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的学费可能是世界最高,一年费用为每人11万元(人民币)。旅美学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东方早报》写道:以人均GDP算,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纠正:最新计算达1703美元),美国则为3.6万美元,日本也超过3.1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和31倍。考虑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31倍,那么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二)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包括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投入与产出比低。具体表现在下面几方面。①据1895年资料,我国高校师生比不足1∶4(目前可能已达1∶10);美国1∶17以上;联邦德国1∶8;日本1∶12;前苏联1∶15。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中国1∶17.7;其他发展中国家1∶35。可见我国师生比重远远低于国外。据国家教委对一些高校一学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